论中国省际劳均产出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429.09 KB
- 文档页数:9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指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是关键。
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制定出详细的区域发展规划。
一、国内区域经济差异1.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其中,沿海地区的发达程度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同时还反映在教育、交通等方面。
1.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下面我们仅列举几个重要的因素:1.2.1 土地资源我国是一个占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的分配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早期,就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成功地将土地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
1.2.2 人口因素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城市的人口密度越高,经济发展的潜力也越大。
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因人口基数小,缺乏人口优势,使得其经济发展缓慢。
1.2.3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可以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政策环境的稳定与公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3 发展路径和对策针对不同的区域,我们需要探索出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
基于现有经济条件,应实施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例如,内陆地区可通过发展物流业扩大市场,而沿海地区则应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国外区域经济差异2.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和差异,尤其是欧洲大陆区域的经济差距不小。
例如,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可能发展的比较均衡,而东欧地区的经济相对欠缺竞争力。
2.2 影响因素分析2.2.1 地理因素国家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些拥有发达港口和交通工具的地区,可以更容易地发展世界贸易和物流业。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备受瞩目。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各个地区间的协同。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整体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的东部地区一直是经济的龙头。
东部地区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里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便于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同时,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中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明显改善。
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西部地区的经济主要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为主。
虽然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二、产业结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为主。
由于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其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例如能源、矿产等。
由于资源的丰富,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
三、人口流动差异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过快、人口压力过大等。
章和高被引次数的文献内容,还可以发现针对宅基地抵押的法律层面的研究也很多。
而涉及宅基地估值或是农房估值的学术文献较少,因此宅基地的价值估值这一方面可以算的上是学术真空领域。
本文利用NOTEEXPRESS 和EXCEL 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快速地了解宅基地抵押的研究现状、作者发文状况以及当前研究热点。
因为NO-TEEXPRESS 和EXCEL 的操作简便,界面友好。
因此,本文借助NO-TEEXPRESS 和EXCEL 进行统计分析,希望下一步可以利用Python Data Analysis Library 进行更详尽的探索性分析。
(二)研究展望。
当前对宅基地参与意愿和法律困境等领域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农村金融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当前宅基地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空白领域。
当前的学者研究领域都集中在宅基地参与意愿和法律困境等方面,而宅基地估值的研究却鲜少涉及。
宅基地价值的大小会直接反映到贷款额度的多寡,而贷款金额又会影响到农户的利益,最终影响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实践与推进。
因此,未来应将学术研究的方向转移至宅基地的价值评估和宅基地的流转问题上来。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是:(1)客观、科学和因地制宜地对宅基地价值进行评估。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一,各地区的地价和区位环境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一刀切”的评估方式显然不适用于所有的宅基地。
所以,应当在考虑宅基地所在地区的地价、经济和区位等因素的基础上,遵循客观、科学的价格估值标准进行估值,并形成一个基础的价值评估基准。
(2)探寻多样化的宅基地流转机制。
宅基地在集体内部的流转局限了宅基地抵押贷款的深入推广。
应当放松宅基地流转的限制,允许宅基地在集体外部转租和经营,更深层次地激发宅基地的财产属性。
主要参考文献:[1]惠献波.农户参与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7(06).[2]朱丽丽,曾舒.我国宅基地土地经济价值评估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2019(10).[3]高勇.农村住房抵押融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首批试点地区的样本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05).[4]朱宝丽.农村宅基地抵押的法律约束、实践与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11).一、引言1982年到2019年,国家颁布的多个“一号文件”持续将重点聚焦于“三农”问题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既是其他产业发展与优化的前提之一,也是推动并巩固中国经济高效增长与发展的保证。
《中西部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省际差距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各省份在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上存在显著的省际差距。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部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省际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在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收集中西部地区各省份公共就业服务的政策、服务内容、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公开资料、学术研究报告、实地调研数据等。
四、中西部地区公共就业服务现状及省际差距分析1. 现状分析:中西部地区各省份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效率提高等。
然而,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等因素,各省份在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上存在差异。
2. 省际差距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在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省际差距。
具体表现在政策支持力度、服务内容丰富程度、服务效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其中,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省份在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上相对较高,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理位置偏远的省份则相对较低。
五、省际差距的原因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的省份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公共就业服务中,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则相对较少。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2010年06月25日08:5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改善收入分配,首先要辨析清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表现和成因比较复杂,大体有以下几方面:行业收入差距。
主要是一些资源性行业、垄断性行业收入过高。
由于资源税和环保收费改革不到位,资源性行业生产成本没有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环境成本,形成不合理获利。
一些垄断性行业依靠垄断地位攫取高额利润,其员工不是凭借人力资本和实际贡献而仅仅因为行业不同就成为高收入群体。
对此,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资源和环保税费制度,让国有资源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打破行政性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必须保持垄断经营的则要加强收入分配监管和调控。
地区收入差距。
东部地区之所以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较高,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走在了前面,市场经济比较活跃。
东部地区的居民不仅工资性收入较高,而且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也较高。
最近几年,中西部不少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主要原因在于过于偏重发展资本密集的大项目,带动就业较少;个体私营经济仍不活跃,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还不够强健。
因此,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特别是对发展基础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在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另一方面需要中西部地区加快市场取向的改革,特别是努力培育创业精神、创业氛围、创业环境,从主要靠政府抓发展转变为全体居民活力迸发、竞相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大部分可以用城乡收入差距来解释,农村居民收入低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按照经济学原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从效率低、回报低的地方流动到效率高、回报高的地方,进而在不同地区、行业形成平均利润和相差不大的收入水平。
但在我国,由于城乡分割等体制问题,大量农民被束缚在农村有限的土地上,即使是转移到城市二、三产业的农民工,也很难获得同城市职工同等的收入和待遇。
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和收入差距分析祝伟;汪晓文【摘要】在计算基尼系数的基础上,文章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095一直上升到了2003年的0.181,直到近年来,收入差距才开始略有缩小.文章从收入结构的视角研究了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首先利用1983-2008年较长时期的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发现从总体上而言,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均表现出了农业收入比重减少,非农收入比重增加的明显趋势;然后运用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收入来源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是差距促增的,是目前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原因,而家庭经营性收入者起着差距促减的作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其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不高,对总的收入差距影响较小.最后,文章提出了缩小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6页(P137-142)【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收入结构;基尼系数【作者】祝伟;汪晓文【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3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1978-2008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长9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1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农村普遍贫困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但是不同地区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
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省区(上海)和最低的省区(甘肃)的收入之比为2178,2008年,这一比值扩大到了4120。
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阻碍减贫进程,而且还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效率优先”为政策目标,采取东部优先,中西部次之的区域发展政策,这种政策虽然使沿海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增长并带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使地区间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
同时,如果错过调控地区差距的最佳时机,一旦地区差距问题变得十分严重,那么不仅调控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短时间内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国家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会大得多,从长远来看反而得不偿失。
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1]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仍然在逐步拉大,伴生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
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及由此引起的地区经济的非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2]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资源禀赋的不同,更有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影响等等。
其中主要成因有:(一)文化意识、思维观念的差异中国受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统治,使得与自然经济相适宜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尤其在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地区,其居民普遍存在着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特征。
(二)区位差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梯度推进的战略,使东部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均衡,因此,中国区域消费差异十分明显。
首先,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都聚集了大量的高收入人群,这些人群拥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
东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商业发展也比较成熟,因此,这些地区的商品种类丰富,价格也较高。
人们在这些地区购买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国际品牌等较为常见。
此外,东部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每月花费在餐饮、旅游和娱乐方面的支出也较大。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较低。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小,商品种类较少,价格也相对较低。
人们在这些地区普遍购买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如食品、衣物、家电等。
由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在餐饮、旅游和娱乐等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少。
此外,城乡差异也导致了中国消费的不均衡。
一般而言,城市地区消费水平较高,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城市人口更多地受益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他们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丰富的就业机会。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人口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活动,收入较低,消费能力有限。
然而,随着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这些差异正在逐渐减小。
中西部地区正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经济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了东部地区。
这意味着这些地区人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将会逐渐提高,市场规模也将扩大。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缩小将有助于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消费均衡发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总的来说,中国区域消费差异是由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城乡差异等多重原因共同决定的。
随着政府不断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消费均衡发展,这些差异也将逐渐减小。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地理、文化和制度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分析这些原因,并探讨如何缩小区域消费差异。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消费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消费习惯的差异。
比如,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与国外的贸易往来频繁,人们对于国外产品的接触多,消费观念相对较为开放。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对外界产品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消费习惯较为保守。
二、经济因素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消费差异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人们对于消费品的需求也相对较大。
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薄弱,人均收入较低,因此消费能力有限。
此外,一线城市与二线、三线城市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消费差异,这是由于一线城市的发达程度以及人们的收入水平不同所致。
三、文化因素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也导致了消费差异的存在。
比如,北方地区的人们更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他们对于购买消费品时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物品的功能性。
而南方地区的人们注重生活品质,他们更偏爱一些符合自身审美和品味的产品。
消费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消费差异推动了产业和产品的分工协作。
不同地区的消费需求差异促使各地区的企业针对特定市场进行差异化开发,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地方依托当地资源和特色文化,发展了一批具有自身特点和竞争力的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消费差异可能会加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达地区的高消费水平可能会形成一种“富者愈富”的局面,进一步拉大不同地区的财富差距。
这不利于全国范围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缩小地区消费差异,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公共服务,提高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
其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
我国财政支出的省际差距比较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广阔领土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承担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职责。
财政支出是省级政府履行职责的基础,也是实现区域发展均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我国,各省的财政支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比较我国财政支出的省际差距,并探讨产生差距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财政支出的省际差距中国的财政支出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
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的公共事务和重大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则负责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
然而,在不同省份之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财政支出的规模存在差距。
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如广东、江苏和浙江,财政支出规模较大,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支持各项建设和社会福利。
而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如贵州、甘肃和青海,由于财政资源相对匮乏,财政支出规模较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其次,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存在差异。
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更倾向于进行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而一些财政压力较大的省份更倾向于进行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差距产生的原因我国财政支出的省际差距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财政支出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在税收收入和其他经济活动中都具有明显优势,从而能够有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支出。
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则由于税收和经济活动相对较少,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满足各项支出需求。
其次,地区资源的差异也是导致财政支出差距的重要原因。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之间的资源分布差异较大。
资源富集的省份可以通过资源开发和利用,获得较高的财政收入,从而拥有较大规模的财政支出。
相反,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虽然经济发展压力较大,但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满足各项支出需求。
此外,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也对财政支出差距产生影响。
我国省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劳均资本存量关系分析余子鹏;严飞【摘要】Dur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the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rise in capital stock per capita labor force are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data collected during 1992-2009,this paper has calculated employment proportion distributing among the industries and capital stock per capita labor force,and found that the employment proportion in first industry drops fast,capital stock per capita labor force increase rapidly,between them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nd causal relationships.However,there exists big difference in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capital stock per capita labor force among regions.It has put forward with suggestions that governments should adopt equilibrium investment strategies to avoid capital concentrate excessively;developed area should optimize allocation of resource more and improve the output efficiency of capital,while west-central area must enhanc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 industries to local conditions so that promote labor force in first industry shift nearby.%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均资本存量上升是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根本要求。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愈发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但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人们对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愈发关注。
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的问题之一。
一、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现状虽然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不平等的发展现象也在快速扩大。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最近10年来,中国的Gini系数(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标)一直在上升。
2018年的Gini系数为0.467,比2010年的0.462稍微高了一些。
而且,中国的Gini系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这表明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相对较严重。
同时,中国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
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主要出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省份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例如,中国的城镇居民的平均工资比农村居民高出很多,而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财富差距也极大。
富人的财富迅速积累,贫困人口则仍旧贫困。
二、快速经济增长背后的原因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主要是由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困扰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首要原因。
富裕家庭的子女通常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高的职业。
与此相反,贫困家庭的子女主要依赖于政府提供的低质量的教育,他们很少有机会进入热门或高薪工作领域。
其次,就业机会不平等也是造成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的整体收入水平要比农村高,但是有很多城市工作岗位的面向群体是有限的。
此外,大多数就业机会主要面向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而大多数农村人口和低层次的城市人员都缺乏这样的机会。
最后,中国的社保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也是造成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很多劳动者并不享受到合法的社会福利保障,如工龄工资和退休金等。
这些人员往往低收入或没有收入来源,无法获得任何社会福利保障。
中国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中国工业是全球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制造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中国工业的发展并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本文将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从产业结构、经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原因。
一、产业结构差异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先进,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更大。
而相对欠发达地区,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转型落后,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存在较大的制约作用。
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为例,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高科技、光电子、机电一体化等高附加值产业带动。
大量外商投资、国内多个省市迁移设厂都加速了这些地区产业的升级。
而河北、山西、黑龙江等相对欠发达地区,则主要以基础产业、传统制造业为支柱。
虽然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对于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渐下降。
二、经济基础设施差异地区经济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更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交通运输、电力等供应更加稳定,对工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广东为例,该地区得益于珠三角经济带的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运输、电力等供应更加稳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而内陆地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运输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成本相应更高。
三、技术创新差异技术创新对于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发达地区有更多的投入和获得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因此拥有更快的技术更新速度。
而相对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相对落后,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导致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早且基础较好,能够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更多,从而在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等领域产业链深度发展。
而河南、贵州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落后,国内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相对较少,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
四、政策支持差异政策对工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3彭国华内容提要 本文从部门这个新角度分析了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差异问题 。
分析表明 ,工业和 其他第三产业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达 75 % 。
同时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发散 ,但 是省区发散并不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是发散的 ,农业 、工业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等部 门是微弱发散的 ,而批零贸易餐饮业则显示出了微弱的收敛趋势。
地区差距的 87 %来源于工业和 其他第三产业。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 ,虽然工业在 1990 ~2002 年有发散趋势 ,但是在 1997 ~2002 年的子时段里出现了绝对 β - 收敛和 σ - 收敛 ,这个新现象值得用未来更长的时间序列来检验 。
关 键 词 经济增长 地区差距 部门构成一 引言近年来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问题 。
对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差距变化 ,不同的研 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即中国省区 ①差距在逐渐拉大 (王绍光 、胡鞍钢 , 1999; 蔡 、都阳 , 2000;林毅夫、刘培林 , 2003 ) 。
但是现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以省区 (或几个省区如东部、中部和西部) 作为一个单位来分 析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
把省区作为分析单位的一个局限性是掩盖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增长变化情况 ,而部门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即使知道省区经济是发散的 ,但我们不知道部门之间是否也是 发散的 ,更不知道各个部门之间收敛或发散的不同表现。
传统的三次产业是一个较大的概念 ,仅从三次产业这样大部门的角度来分析 ,也会掩盖产业内部更 细层次产业的不同作用 。
因此 ,有必要对三次产业做更细的划分。
如 Chow ( 1993 )在分析中国资本形成 和经济增长时 ,研究了五个部门 (农业、工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商业 )的情形 ,发现同属第二产业的工 业和建筑业以及同属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在经济增长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城市化⽔平及省级差异分析⼈⽂地理学作业《中国城市化⽔平及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平及省际差异分析摘要:改⾰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但城市化⽔平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业化⽔平,随着21世纪经济的⾼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步向前,⽬前中国城市化⽔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为此,了解中国城市化⽔平及通过区位熵的⽅法来分析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
关键词: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中国城市化⽔平城市化是指⼈⼝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农村⼈⼝转化为⾮农村⼈⼝,⼈⼝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六⼤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2002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市⼈⼝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
2011年,城市⼈⼝⽐重达到51.27%,⽐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市⼈⼝为69079万⼈,⽐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乡村⼈⼝65656万⼈,减少了12585万。
根据中国六次⼈⼝普查数据,历次⼈⼝普查城市化⽔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7.5%。
以上是中国历次⼈⼝普查城市化⽔平表和中国城市化⽔平国际⽐较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平在稳步提⾼,但从国际⽐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平与发达国家相⽐差距较⼤, 与⼀些发展中国家相⽐也较落后。
中国城市化⽔平虽有所提⾼,但城市化⽔平依旧偏低,城市化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平。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临的⼀个重要的社会结构转换过程。
它⼀⽅⾯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另⼀⽅⾯⼜是衡量经济发展⽔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平越⾼的地区, 经济就越发达。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不断扩⼤, 中国城市化⽔平有了很⼤提⾼,⾄2011年中国城市化⽔平已达51.27%。
论中国省际劳均产出的差异李坤望 黄玖立(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天津300071)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地区差距尤其是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大。
利用霍尔等发展的分解方法把我国省际劳均产出分解为物质资本密度、人力资本和生产率。
我们发现,生产率差异是决定劳均产出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各省在对外开放中的地理优势、二元经济结构、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是影响省际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地区差距;劳均产出;生产率;对外开放中图分类号:F06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6)022*******一、导 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
但在经济整体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各个省区的贡献却是不同的:东部沿海省区的劳均产出显著高于中西部,并且差距越来越大。
以最富裕的上海市和最贫穷的贵州省为例,1982年上海的劳均产出是贵州的8.5倍,即贵州单位劳动力一年的实际产出,在上海只需不到一个半月;到了2003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9倍,这就意味着完成贵州一年的产出,上海的单位劳动力仅需不到20天。
更具体地,我们借助泰尔指数(Theil Index )描述1978-2003年以劳均产出衡量的地区差距变化情况(图1)。
从全国28个省区整体看来,省际劳均产出差距在1992年以前轻微下降、1992年以后迅速扩大、2000年以后有所回落。
如果把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区域,我们就会发现,区域内部的差异在1994年以前缓慢下降、1993年以后略有回升;而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在改革开放后持续上升,并在1993年超过区域内部差距在总体差距中占主导。
现有关于中国地区差距的研究大多关心的是收入或产出增长率的变化尤其是收敛性问题,关注水平值的文献很少。
但正如霍尔等所说:“水平值能够反映长期经济绩效的差异性,这种长期绩效与用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衡量的福利最直接相关。
”[1]另外,收敛经验研究一般均需假设各省的技术进步率相同,水平分析则完全不受此限制。
在确定地区差距的来源时,现有文献基本遵循的是传统的核算框架,即直接把产出分解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生产率(或技术)三者的贡献。
如徐现收稿日期:20052112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G J006)作者简介:李坤望(1968—),男,安徽淮南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黄玖立(1973—),男,河南光山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研究。
・611・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祥等[2]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分解发现,物质资本的差距使得中国各省区的劳均收入在1990年以后呈“双峰”分布。
与此相反,魏克斯等[3]借助动态面板数据方法(G M M )研究发现,改革以后中国各省区人均收入发散的主要原因是初始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率的差异。
图1 1978-2003年中国28个省区劳均G DP 的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本文继续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我们的研究包括依次递进的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将回答造成改革开放后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具体地,本文将利用霍尔等[1]发展的分解方法把劳均产出分解为物质资本密度(或资本产出比)、人力资本和生产率三个部分。
其次,主要原因一旦确定,我们将通过回归分析找出该主要原因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分解方法和数据1.如何分解劳均产出传统核算框架把技术视为产出中扣除(人力与物质)资本和劳动贡献之后的剩余项,并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TFP )或生产率。
这种分解方法简单而直观,但资本存量是经济主体投资积累的结果,其增加速度决定于产出水平和技术进步,因而是内生的。
同时,由于资本中已经包含了技术的贡献,直接扣除会相应夸大了要素投入的作用。
实证中,基于这种传统核算方法的文献往往把各国人均或劳均产出的差异归功于投入要素,如曼昆等[4]即认为包括了人力资本的新古典模型(强调要素投入和积累)对跨国收入差距的解释力还是很强的;杨[5]的分解发现,战后“东亚四小龙”创造的“奇迹”主要靠要素投入而非技术进步。
但最近的研究[1][6]发现,生产率对跨国人均收入或劳均产出差距的解释力更强。
产出分解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技术进步类型的假设。
宇泽[7]、巴罗等[8]和阿斯莫格鲁[9]从理论上证明了,能够产生稳态增长路径的技术必然是哈罗德中性(Harrod Neutral )即劳动增进型的。
各国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但资本产出比和资本回报率不变这一典型事实从经验上支持了这一判断。
因此,我们假设生产函数的形式[1][6]如下: Y it =K αit (A it h it L it )1-α(1)其中Y it 、K it 和L it 分别表示第i 省区在时期t 的实际产出、物质资本存量和以劳动者人数衡量的劳动投入;A it 和h it 分别为劳动增进型技术和单位人力资本。
我们在公式(1)左右两端分别除以劳动L it 并取对数可得劳均产出的表达式: ln y it ≡ln (Y it /L it )=αln (K it /L it )+(1-α)ln A it +(1-α)ln h it (2)(2)式两端同时减去αln y it 并除以(1-α)可得:・711・2006年第2期 ln y it =α1-αln K it /L it Y it /L it +ln A it +ln h it =α1-αln (K/Y )it +ln A it +ln h it(3)(3)式便是我们得出的劳均收入的分解公式,它把劳均产出分解为物资资本密度(即资本产出比)、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部分。
显然,(3)式把生产率的贡献从劳均产出中完全“独立”出来。
写成乘积的形式,劳均产出表示为: y it =(K/Y )α1-αitAit h it(3′)2.数据说明和(人力)资本的计算为了分解各省区的劳均产出,我们需要实际G DP 、劳动投入、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数据。
本文的经验研究始于1982年,因为该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首次提供了各省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数据。
1999年以前各省区G DP 和劳动力数据取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并按照G DP 平减指数折算为1978年不变价,1999年以后的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补充。
中国各省的资本存量按永续盘存法计算,期初(1970年)资本存量采用张军等[10]文中表2的数据①。
1970-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取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1970-1999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库》,并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为1978年不变价,1999年以后的数据也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补充。
按照通常的做法,本文的人力资本根据各省人口或劳动力按照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回报率通过明瑟方程[11]转换而来。
教育回报率取自侯赛因[12]提供的中国各层次教育的社会回报率,其中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分别为14.4%、12.9%和11.3%。
初等、中等(初中、高中和中专)、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最高年限分别确定为5年、11年和18年。
1996-2003年各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取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分地区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统计。
1982-1995年没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数据,我们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学龄以上人口的文化程度数据代替,缺损年份用内插法补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持时间上的可比和数据的完整,本文把重庆和海南分别并入四川和广东,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样本。
这样,我们在空间上共有28个省区的样本,包括京津冀沪辽鲁苏浙闽粤桂11个东部省区、晋吉黑皖赣豫湘鄂和内蒙古9个中部省区、滇黔川陕甘宁青新8个西部省区。
三、中国省区劳均产出的分解表1报告了我们以1990年为例按照(3′)式进行分解的结果②,其中资本的产出弹性按照霍尔等[1]和曼昆等[4]的研究取1/3。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以劳均收入最高的上海为参照,即所有省区的各个项目均除以上海(上海的所有项目为1)。
例如,北京1990年的劳均产出为上海的55.4%,其中资本密度比上海高出60%、单位人力资本与上海相近、生产率仅为上海的三分之一(32.2%)。
除北京、天津、青海和宁夏四个省区外,其他地区间的资本密度差别不大(变异系数为0.161)。
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单位人力资本最高(由于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四川单位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只约为上海的一半。
总的看来,各地人力资本差别也不大(变异系数为0.175)。
这样,中西部与东部・811・2006年第2期①②如需各年份的(人力)资本和分解数据请与本文作者联系。
由于该数据是以1952年不变价报告的,我们通过其表1提供的“1978/195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转换为1978年不变价。
此外,折旧率我们依据该文取为916%,这样一个高折旧率使得本文的资本存量(1982年以后的)不会受到初始值选择的重大影响。
相差最大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异系数为0.518)。
上海、北京和天津(最高的三地)劳均产出的(几何)平均值是贵州、广西和湖南(最低的三地)劳均产出平均值的5.87倍,其中仅有1.28倍和1.49倍可分别归因于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差异,3.1倍归因于生产率的差异。
表1 1990年各省劳均产出的分解(相对上海)Y(K/Y )α/1-αhA上海 1.000 1.000 1.000 1.000北京0.554 1.606 1.0720.322天津0.514 1.4670.9420.372河北0.197 1.1040.7360.243辽宁0.397 1.0550.8700.433东部山东0.241 1.0740.7210.311江苏0.317 1.1460.7500.368浙江0.233 1.0340.7110.317福建0.2480.8600.6970.414广东0.3020.9740.7770.398广西0.099 1.0440.7260.130山西0.209 1.2640.8080.205内蒙古0.248 1.1380.7610.287安徽0.1520.9940.6130.249吉林0.253 1.0410.8440.288中部黑龙江0.346 1.0590.8360.391江西0.165 1.1370.6920.210河南0.157 1.1020.7300.195湖北0.1840.9550.7510.256湖南0.1420.9170.7610.203四川0.172 1.0710.5100.316贵州0.100 1.1690.5580.153云南0.1500.9450.5530.288陕西0.200 1.1920.7440.226西部甘肃0.161 1.1840.5930.229青海0.173 1.5070.5930.194宁夏0.216 1.4340.6540.230新疆0.280 1.1920.7700.305变异系数0.6830.1610.1750.518 为了观察这种分解是否稳健,我们有必要比较更多时点的分解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