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与漏税的主要区别有哪些方面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偷税漏税处罚标准税收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税收缺口的存在使得偷税漏税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打击。
偷税漏税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或减少应缴纳的税款,严重侵害了国家财政利益和公共利益。
为了有效打击偷税漏税行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并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偷税漏税的处罚标准。
一、偷税、逃税罪的处罚标准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因故意逃避缴纳税款被判刑的刑期一般在三年以下。
当罪犯的行为情节特别严重,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则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对于利用虚假发票等手段进行骗税的罪犯,刑期一般为三年以上,严重者可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若罪犯的骗税金额大于一千万元,且情节极其严重,可能会面临有期徒刑十年以上甚至是死刑的判决。
二、偷税漏税行为处罚标准1. 行政处罚对于偷税漏税行为,税务机关有权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具体表现为:(1) 罚款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或者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等,税务机关可以对相关企业或者个人处以罚款,罚款金额一般是欠税金额的30%至100%。
(2) 拒不改正罚款若企业或个人拒不改正偷税漏税等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责令其改正后仍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每日罚款的方式进行处罚。
(3) 移送公安机关并追缴款项对于较为严重的偷税漏税行为,税务机关除了可以对其进行罚款外,还可以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刑事处理,并追缴其应缴纳的税款。
2. 刑事处罚若偷税漏税行为情节严重,涉及数额较大,已触犯了我国的刑法,公安机关可以将其移送至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
往往情节严重的偷税漏税案件都会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等刑罚。
3. 其他处罚税务机关还可以采取暂扣票据、财产保全、限制外汇使用、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处理、责令所在单位终止业务活动等处罚措施。
三、防范和遏制偷税漏税行为防范和遏制偷税漏税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税务部门也应融入新技术手段,加强税务管理。
什么是偷税漏税,合理避税和偷税漏税有哪些区别依法纳税已经是企业的共识,所以很少⼈会去深⼊地了解什么是税收,或者去追究税收的相关概念,下⾯店铺⼩编结合法律知识为⼤家解读税收和合理避税的那些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税收?国家为什么要收税?税收收⼊是我国财政收⼊最主要的来源,是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向企业和公民征收的,以此来解决国计民⽣、收⼊分配等问题。
税收关乎我们每⼀个⼈,所以⽆论是企业还是个⼈,按时交税都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然⽽,现实中还是有不少企业因为偷税漏税⽽被处以严厉的处罚乃⾄刑罚。
合理避税是偷税漏税吗?合理避税合法吗?避税是指纳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定的形式、⽅法和⼿段,规避、降低或延迟纳税义务的⾏为。
客观原因是税法及其有关法律的不健全,不完善。
避税是⼀种合法的⾏为。
什么是偷税漏税?偷税是指纳税⼈采⽤伪造、变造、隐匿、擅⾃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出或者不列、少列收⼊,或者进⾏虚假纳税申报的⼿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
偷税是⼀种⾮法的⾏为。
漏税是指纳税⼈并⾮故意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为。
漏税是由于纳税⼈不熟悉税法规定和财务制度,或者由于⼯作粗⼼⼤意等原因造成的。
如错⽤税率,漏报应税项⽬,少计应税数量,错算销售⾦额和经营利润等。
那么,合理避税和偷税漏税有哪些区别呢?①避税是合法的,是不违法的,这是与⾮法的偷税漏税根本的区别。
②避税的⽬的是通过避免缴税、少缴税和推迟缴税,使税收负担最⼩化;偷税漏税是通过伪造、变造、隐匿、擅⾃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出或者不列、少列收⼊,或者进⾏虚假纳税申报的⼿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
③避税的⼿段是利⽤税法的不完善之处或漏洞;⽽偷税漏税是对法律的⽆视。
④避税技术的应⽤⼀般应在应纳税事实发⽣之前。
偷税漏税可以发⽣在纳税之前,也会发⽣在纳税之后。
以上便是⼩编为⼤家整理的相关知识,相信⼤家通过以上知识都已经对此有了⼤致的了解,如果您还遇到什么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欢迎登陆店铺进⾏律师在线咨询。
No matter how hard it is now, we must also be dancers of lif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举报单位偷税漏税去哪举报?举报单位偷税漏税应该到当地的税务局。
可以打电话举报也可以写举报信举报,提供相应的线索就可以。
举报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开举报行为的,应当予以尊重和保密。
收到检举的机关和负责查处的机关应当为检举人保密。
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奖励。
一、举报单位偷税漏税去哪举报?去税务局举报就可以,可以打电话举报也可以写举报信举报,提供相应的线索就可以。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收到检举的机关和负责查处的机关应当为检举人保密。
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奖励。
发现企业偷漏税的公民个人,可以采取书信、口头、电话等形式举报。
可以实名举报,也可以匿名举报,税务机关都应受理。
举报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开举报行为的,应当予以尊重和保密。
鼓励举报人尽可能提供被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和税务违法事实证据。
二、单位偷税漏税的法律后果有哪些?偷税是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
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单位犯偷税罪采取双罚制。
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同时对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条的规定处罚。
在司法实践中、对单位判处罚金后,一般对单位的责任人员只判处自由刑,而不再并处罚金。
三、偷税与漏税的主要区别有哪些?1、主观方面不同。
偷税是出于故意,而漏税是过失行为。
偷税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国家税收损失,而积极希望或追求这一危害结果。
漏税的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应当预见却设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偷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漏税行为人主观上则不具有这一目的。
刑法修正案七修改、新增罪名的学理解释(刑法151条第3款)说明:修正案七第一条新增了“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这类犯罪对象,原罪名已不适合。
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及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携带、运输、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及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本罪的犯罪构成为:犯罪客体要件是国家对外贸易管理,具体是其中的禁止出口制度。
犯罪客观要件是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督,非法携带、运输、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贵植物、珍贵植物制品及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犯罪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
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
犯罪主观要件是故意。
根据刑法第151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本罪的,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上述规定处罚。
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刑法第180条第1款)说明:修正案七第二条第一款新增“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这一行为类型。
(一)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的概念与犯罪构成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犯罪构成为:1.犯罪客体要件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管理秩序和其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犯罪对象是有关证券、期货发行、交易的内幕信息。
2.犯罪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方面可以表现为三种情况:内幕交易,或者泄露内幕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的行为。
Opportunity has a special affinity for prepared minds.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偷税漏税逃税的区别是什么?偷税漏税逃税的区别是: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广义的逃税是指纳税义务人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纳税的一种行为。
采用合法手段少纳或不纳税的行为。
称为“避税”。
狭义的逃税指纳税义务人采用非法手段少纳或不纳税的行为。
一、偷税漏税逃税的区别是什么?偷税漏税逃税的区别是: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广义的逃税是指纳税义务人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纳税的一种行为。
采用合法手段少纳或不纳税的行为。
称为“避税”。
狭义的逃税指纳税义务人采用非法手段少纳或不纳税的行为。
二、具体情况偷税: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偷税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伪造(设立虚假的账簿、记账凭证)、变造(对账簿、记账凭证进行挖补、涂改等)、隐匿和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二是在账簿上多列支出(以冲抵或减少实际收入)或者不列、少列收入;三是不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仍然拒不申报;四是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即在纳税申报过程中制造虚假情况,比如不如实填写或者提供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其他的纳税资料等。
对偷税行为,税务机关一经发现,应当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和滞纳金,并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构成偷税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逃税:广义的逃税是指纳税义务人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纳税的一种行为。
具体可分为两种:(1)采用非法手段少纳或不纳税的行为;在西方国家一般称“逃税”,在我国称“偷税”、“抗税”、或“漏税”;(2)采用合法手段少纳或不纳税的行为。
No matter how long the road is, it can be completed step by step, and no matter how short it is, it cannot be reached without taking both feet.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偷税漏税逃税抗税骗税的区别是什么?导读:偷税漏税逃税抗税骗税的区别包括:1、概念不同:偷税:故意的少缴或不缴税款的违法行为。
逃税:对构成刑事犯罪的偷税行为的称谓。
骗税:以欺骗手段非法占有税款的违法犯罪行为,表面形式合法。
漏税:无意发生的少缴税款行为。
2、方法不同:3、违法程度不同:一、偷税漏税逃税抗税骗税的区别是什么?1、概念不同:偷税:故意的少缴或不缴税款的违法行为。
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不缴或少缴税款,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逃税:对构成刑事犯罪的偷税行为的称谓。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
抗税: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
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骗税:以欺骗手段非法占有税款的违法犯罪行为,表面形式合法。
纳税人用假报出口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经过公开的合法的程序,骗得税务机关信任,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骗取减免税或者出口退税的行为,并在表面上具有合法性。
漏税:无意发生的少缴税款行为。
由于纳税人不熟悉税法规定和财务制度,或者由于工作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漏缴或少缴税款的违章行为。
如错用税率,漏报应税项目,少计应税数量,错算销售金额和经营利润等。
欠税: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超过征收法律法规规定或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纳税期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
合理避税和偷税漏税区别是什么?偷税漏税和合理避税最大的本质区别是合法性。
合理避税,指的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的手段达到少交或不交税款的目的。
合理避税的关键是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操作。
偷税漏税,意思是通过各种违法手段到达少交或不交税款的目的。
▲一、合理避税和偷税漏税区别是什么?偷税漏税和合理避税最大的本质区别是合法性。
在实际中,企业和个人只要不傻,可能都会想法设法少交税款。
交出去的钱可都是真金白银呢。
手段无非是偷税漏税和合理避税。
偷税漏税和合理避税的共同点都是少交和不交税款。
但是这两者之间本质区别是合法性问题。
1.两者的含义。
偷税漏税,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总结说,意思是通过各种违法手段到达少交或不交税款的目的。
合理避税,指的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的手段达到少交或不交税款的目的。
合理避税的关键是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操作。
2.两者的区别前面也说过了本质区别,一个是违法,一个是合法。
偷税漏税,那就是赤裸裸的对税收法律的无视和践踏,只要可以少交或不交税款,才不管法律的界限。
合理避税,这是在熟悉和摸透税收法律的前提下,遵从法律,然后利用法律法规的条款和不完善之处,合理合法理直气壮的少交或不交税款。
3.两者的后果偷税漏税,违反了法律法规,被税务局发现轻者补交税款和滞纳金,重者要被处以罚款,甚至涉嫌犯罪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应占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合理避税,虽然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减少,和国家征税初衷相违背,但是没有违反法律,这是纳税人在履行法定义务的前提下,运用法律赋予的方法保护纳税人的合法利益。
逃税的研究的论文[5篇模版]第一篇:逃税的研究的论文江南时报借一份“节税方案”,一名财务工作者竟然会被一家企业以百万年薪重金聘任为税务顾问。
该消息引起了税务部门的高度注意,经过调查了解,所谓的“节税方案”竟然又是一个利用“关联企业”做桥梁,借助国家出台的新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做工具,进行不公平的交易,名正言顺地逃避应尽纳税义务的案例。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税务部门将“关联企业”的“高招”逐一解读,其偷逃税款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
花样之一:“移花接木”孪生并存正常纳税企业,同时专门创办一个能够享受“先征后返、即征即返”减免税政策的关联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几块牌子、一套“人马”,同一处办公,同一个贸易对象,生产同样的产品,但是又往往不是一个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表面上是分别核算,实际上“料、工、费、利”根本无法划分,造成了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税负低、利润多,而正常纳税的企业恰恰相反。
正常纳税企业往往能够长久地留存,努力树立企业形象,创建企业品牌,培植企业的客户群,并悄悄享受其所创办的“关联企业”的减免税税收优惠政策,而一旦“关联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期结束,便被马上注销或干脆成了查找不到的“跑逃”户,或换个地方继续注册,重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花样之二:“肥水外流”转移利润关联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采取抬高定价的手段,正常纳税企业将商品或产品低价销售给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关联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关联企业再高价出货,以转移利润,实现逃税。
税务部门在今年的一次房地产业的专项检查中发现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自己开发建设的大型高价楼盘以接近亏本的低价委托给其所关联的享受税收优惠减免税的房产销售代理企业高价出售,将房地产开发所获得的利润全部转移到关联的销售代理企业去享受减免税的优惠,这样既减轻甚至减掉了增值额,又可以降低所得税税负,一箭双雕,转移收入,调节利润,实现逃税,以追求税收负担最小化,受到了税务部门的严厉处罚。
关于商铺偷税漏税的举报需要什么证据?▲一、关于商铺偷税漏税的举报需要什么证据?1、准备好书面资料,比如合同原件,发票,账本等。
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举报中心举报。
由于国税地税管辖范围不一致,要注意弄清楚举报内容涉及的税款属于哪个税务机关管辖。
举报中心举报的范围是: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虚开、伪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发票,以及其他税务违法行为。
2、举报可以采用书信、口头、电话或者举报人认为方便的其他形式提出。
▲二、偷税漏税的区别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偷税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伪造(设立虚假的账簿、记账凭证)、变造(对账簿、记账凭证进行挖补、涂改等)、隐匿和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二是在账簿上多列支出(以冲抵或减少实际收入)或者不列、少列收入;三是不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仍然拒不申报;四是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即在纳税申报过程中制造虚假情况,比如不如实填写或者提供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其他的纳税资料等。
对偷税行为,税务机关一经发现,应当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和滞纳金,并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构成偷税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纳税人无意识地漏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
漏税是由于纳税人不熟悉税法规定和财务制度,或者由于工作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
如错用税率,漏报应税项目,少计应税数量,错算销售金额和经营利润等。
漏税与偷税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判定漏税的关键是并非故意,因而在处理上也不同。
税法规定,对漏税者,税务机关应当令其限期照章补缴所漏税款,逾期未缴的,从漏税之日起,按日加收一定的滞纳金。
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整顿税收秩序加强税收管理的决定》规定:对临时经营者漏税的,可以按照规定扣留其部分货物,限期缴纳;对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市)以上税务局长批准,可以将所扣留的货物变价抵缴其应缴纳的税款、滞纳金和罚款。
偷税漏税的案例偷税漏税是指纳税人通过隐瞒、谎报、偷漏税款等手段,逃避纳税义务,从而损害国家税收利益的行为。
偷税漏税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是一种道德败坏和社会公平失衡的行为。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了解一下偷税漏税的危害和影响。
案例一,某公司虚报成本、偷逃利润税款。
某公司为了逃避缴纳利润税款,采取虚报成本、偷逃利润税款的手段。
该公司将一部分非生产成本列为生产成本,以此来减少应缴纳的利润税款。
经税务部门的审计发现,该公司存在大量的虚报行为,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最终,该公司被税务部门依法追缴了欠缴的税款,并处以高额的罚款。
案例二,个体工商户偷漏税款。
某个体工商户为了减少纳税负担,采取了多种手段偷漏税款。
比如,隐瞒了部分收入、少报了应纳税额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也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
经过税务部门的调查,该工商户被追缴了欠缴的税款,并被处以行政处罚。
案例三,跨境电商企业偷逃关税。
某跨境电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虚报货物价值、伪造商品原产地证明等手段,偷逃关税。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贸易利益,也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
经过海关部门的调查,该企业被追缴了欠缴的关税,并被处以罚款。
以上案例充分展现了偷税漏税的危害和影响。
偷税漏税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和贸易利益,也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诚信经营的企业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增强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手段逃避纳税。
同时,税务部门也应加大税收管理力度,加强对偷税漏税行为的查处和打击,维护税收秩序和市场秩序的公平和公正。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诚信守法的社会,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漏税的漏洞—串接偷税、处罚及信用惩戒的法律分析(老会计人的经验)题注:近来参加几个会议,都讨论到税务处罚的规则。
既有如何具体认定偷税的主观故意,又有征管法64条第二款怎么适用,大量是偏法律技术性的细节。
我认识到,技术细节讨论是容易的,但要形成共识则需探究细节的背后。
于是,我把自己的框架性思考用文字整理下来,是理清自己的思路,也是为同仁批评提供一个靶子。
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甲:“我们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准,况且当时政策也不明确,能不能不处罚?”乙:“真不是故意的,本来招商时承诺我不用交的,能不能就不罚款了?”丙:“账务处理都符合会计制度,只是纳税申报时没能调整过来,不应是偷税!”丁:“我们请教了律师,才认为可以享受免税待遇的,处罚我们不太合理吧?”面对这些问题,你会作何回答?如果是研究过《税收征管法》、《行政处罚法》的法律人,即便不考虑事实认定,仍然难有干脆的答案。
或者即便有了回答,也难逃一番专业的论争。
原因倒简单,这不仅涉及通常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更是关系到法律漏洞的认识与填补。
对于期待修法的读者,此时或许已有疑问,是否改了法律就没这些事了?请允许我以此句作个铺垫:漏洞与其说是例外,还不如说是通例,立法永远替代不了法律适用的方法。
一、回到1992:取消“漏税”概念非疏漏让我们从常识出发,先建立一个讨论框架:对纳税人申报不准确(或不申报)造成少缴税款(注1)的定性,分成偷税和漏税两类。
故意者为偷税,过失者为漏税,无过失者亦可能漏税(如果不用其他概念的话)。
(注2)我们去找法律文本。
现行《税收征管法》第63条有偷税的定义,对不申报除了63条涉及的以外,还有专门的64条第二款所谓不申报、不缴纳税款。
但是,通观全部法条并无漏税的概念,有的只是第52条有明显归属漏税的情形,第一款税务机关责任,第二款计算错误等失误,这个“失误”在实施细则中又具体解释为“非主观故意的计算公式运用错误以及明显的笔误”。
那问题来了,既然立法清楚指明了有失误少缴,那为什么没有给出更一般的漏税概念?这难道是立法者的疏漏吗?不用深究立法史,我们就可以说,这是立法者有意为之。
纳税筹划与其它税务行为的法律区别
纳税筹划的目的之一是要减轻税收负担,而偷税、漏税、抗税、骗税、欠税也都可以减轻税收负担,但它们之间是有合法还是违法犯罪的严格区别的,企业只有分清楚这其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纳税筹划,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标。
而这其中涉及到的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手段合法与否,是评判能否少交税款的一个重要依据。
1.偷税
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从而达到少交或者不交税款的目的。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偷税的手段主要是不列或者少列收入,对费用成本采用加大虚填的手段,故意少交税款。
而纳税筹划是在税法允许的合法范围内,采取一系列手段,对这些活动进行事先的安排。
我国对偷税行为的打击力度是非常大的,凡是企业偷税额达到1万元以上,并且占当期应纳税的10%以上,根据刑法的规定都构成了偷税罪,要受到
刑法的处罚。
因此企业一定要把偷税和纳税筹划这两个概念严格地区别开来。
2.漏税
漏税主要特指纳税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少交或者不交税款的一种行为。
那么,。
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议定书1983年9月6日换文中国1983年9月6日换文日本1983年12月27日换文中国1991年12月26日换文中国(一)1991年12月26日换文中国(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愿意缔结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人的范围本协定适用于缔约国一方或者同时为双方居民的人。
第二条税种范围一、本协定适用于下列税种:(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 个人所得税;2.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3. 外国企业所得税;4. 地方所得税。
(以下简称“中国税收”)(二)在日本国:1. 所得税;2. 法人税;3. 居民税。
(以下简称“日本国税收”)二、本协定也适用于本协定签订之日后增加或者代替第一款所列税种的相同或者实质相似的税收。
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将各自税法所作的实质变动,在其变动后的适当时间内通知对方。
第三条一般定义一、在本协定中,除上下文另有解释的以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语用于地理概念时,是指有效行使有关中国税收法律的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包括领海,以及根据国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管辖权和有效行使有关中国税收法律的所有领海以外的区域,包括海底和底土;(二)“日本国”一语用于地理概念时,是指有效行使有关日本国税收法律的所有日本国领土,包括领海,以及根据国际法,日本国有管辖权和有效行使有关日本国税收法律的所有领海以外的区域,包括海底和底土;(三)“缔约国一方”和“缔约国另一方”的用语,按照上下文,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日本国;(四)“税收”一语,按照上下文,是指中国税收或者日本国税收;(五)“人”一语包括个人、公司和其他团体;(六)“公司”一语是指法人团体或者在税收上视同法人团体的实体;(七)“缔约国一方企业”和“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用语,分别指缔约国一方居民经营的企业和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经营的企业;(八)“国民”一语是指所有具有缔约国任何一方国籍的个人和所有按照该缔约国法律建立或者组织的法人,以及所有在该缔约国税收上,视同按照该缔约国法律建立或者组织成法人的非法人团体;(九)“国际运输”一语是指缔约国一方企业以船舶或飞机经营的运输,不包括仅在缔约国另一方各地之间以船舶或飞机经营的运输;(十)“主管当局”一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是指财政部或其授权的代表;在日本国方面是指大藏大臣或其授权的代表。
纳税感悟心得通用3篇纳税感悟心得篇1转眼间纳税筹划的课程已经接近结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很大的收获。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纳税筹划课程的学习对于我们——即将步入社会的财会人员,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
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
无论是从课上听讲到课下讨论,还是从所听到所闻,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悟和收获。
全面的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下是这一学期的几点学习心得:一、纳税筹划的概念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等进行周密筹划,实现纳税最小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经济行为。
国内外一致公认,纳税筹划主要是节税,而偷税、逃税、抗税、骗税,绝非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事先规划、设计、安排的,是整体财务筹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以下三个含义:(1)纳税筹划的主体是纳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缴纳税款的主体。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纳税筹划的前提是不违反税法。
纳税人的纳税筹划应以“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为唯一标准,不以“少纳税、不纳税”为前提,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筹划节税”。
(3)纳税筹划的实质是节税。
节税是在遵守现行税收法规的前提下,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纳税人以减轻税负为目的,选择税负最小化的方案。
纳税筹划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1)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纳税筹划不仅符合税法的规定,还应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
纳税筹划的合法性,是纳税筹划区别于其它税务行为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
(2)筹划性。
它是纳税人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就对自己的纳税方式、规模作出了安排,一旦作出将决策,就严格遵守税法,照章纳税。
(3)整体性。
不仅着眼于税法上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在筹划时不能指定着个别税种税负的轻重。
【tips】本税法知识是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整理!
企业偷税漏税的处罚规定
不少企业都会为了自己的利润做一些偷税漏税的行为,一旦企业有偷税漏税的行为,被国家税务机关查处了,那么是有可能会收到相应的处罚,国家对此也有规定。
那么,企业偷税漏税的处罚规定是什么?听听小编的说法。
企业偷税漏税的处罚规定是什么?
根据第二百零一条及第二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对的处罚方式如下:
1、对自然人犯罪的处罚: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
的除外。
2、对单位犯罪的处罚:
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二百零一条、第二百零三条、第二百零四条、第二百零七条、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零九条规。
52.2税收筹划与避税、偷税2.2.1税收筹划与避税人们广义地把规避税收负担行为称作避税。
实际操作中,企业容易将税收筹划与避税混为一团。
因此从政策引导和实际管理角度分析,将税收筹划与避税行为从现象和目的上加以区分是非常必要的。
(1)避税的定义避税相对而言是一个不明确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定义。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国际税收辞汇》对避税下的定义是:“避税指的是用合法手段以减少税收负担。
该词含有贬义,通常表示纳税人通过个人或企业活动的巧妙安排,钻税法上的漏洞和缺陷,谋取税收利益”。
联合国税收专家小组对避税的解释为:避税是一个比较不甚明确的概念,很难用能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措辞对它做出定义。
但是,一般地说,避税是纳税人采取利用法律上的漏洞或含糊之处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事务,以减少他应承担的纳税数额,但这种做法并没有违犯法律。
虽然避税行为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使用的方式是合法的,而且纳税人的行为不具有欺诈的性质。
《中国税务百科全书》中对避税的解释是:避税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纳税前采取各种合乎法律规定的方法,有意减轻或解除税收负担的行为。
通过各国专家对避税的解释都说明了避税是用合法手段减轻纳税义务的一种行为。
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认为它是错用或滥用税法的行为,是纳税人通过个人或企业事务的人为安排,利用税法的漏洞、特例和缺陷,来规避或减轻其纳税义务的行为。
避税也已成为一种政府制止的活动。
究其原因是:避税虽以非违法的手段来达到逃避纳税义务的目的。
但其结果与逃税一样危及国家税收,直接后果是将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间接后果是说明了税收制度的有失公平。
同时,各国税务部门对避税只能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或加强征管等实行反避税,一般不能依法制裁。
(2)税收筹划与避税行为的区分①税收筹划与避税行为现象上的差异税收筹划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纳税人目标利益最大化。
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应该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应该是利润、发展的最大化。
【tips】本税法知识是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整理!
偷税与漏税的主要区别有哪些方面
偷税罪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缴纳税款,情节严重的行为。
漏税是纳税人因过失未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
偷税与漏税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
1、主观方面不同。
偷税是出于故意,而漏税是过失行为。
偷税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国家税收损失,而积极希望或追求这一危害结果。
漏税的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应当预见却设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偷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漏税行为人主观上则不具有这一目的。
2、客观方面不同。
偷税是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等欺骗、隐瞒手段来不缴或少缴税款,而漏税不存在任何故意的作为或不作为。
在客观上区分二者,应注意:凡是没有采取法定手段偷逃应纳税款的,一律不能认定为偷税;即使采取了法定手段未缴或少缴税款,也不能一概认定为偷税,还要注意从主观上进行甄别。
因为主观上的区别才是偷税与漏税的本质区别。
实践中,还有一种“明漏暗偷”的情况,即纳税人采取法定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但一旦被税务人员查出,则以业务不熟、工作过失或对税法及财务制度不精通为由加以搪塞。
对这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