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练习 中图版
- 格式:doc
- 大小:505.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地理必记必背—城镇化的进程,问题及措施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的基本特征:⑴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⑵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⑶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2、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有: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
3、城市主要功能区有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
4、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①气候②地形③河流④港湾社会经济因素包括:①资源②交通③工农业基地④政治⑤政策⑥军事⑦科技⑧宗教⑨旅游5、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①自然地理条件②历史文化因素③经济发展水平④交通运输状况6、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①单核心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②多核心模式城市空间形态特点。
集中形态包括:①简单集中②复杂集中分散形态包括:①一城一区、②分散成组、③城镇组群、④城镇群、⑤大城市群和城市带。
二、城市化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第1页(共2页)5、城市化的地理意义。
①人口转化: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距;②产业结构: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工业生产: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④科技创新:有利于科技创新,进而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⑤文化传播:影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对外开放程度。
6、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7、郊区化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逆城市化是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8、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2014·重庆文综)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 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
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
据此完成1~2题。
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
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
2.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建筑耗能
D.扩大用地规模
解析第1题,香港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重庆,地租更高,“城市个头”高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土地利用成本。
第2题,“城市个头”越高,土地利用率越高,越能节约建筑用地。
答案 1.C 2.A
(2015·北京东城区一模)图甲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图,图乙为某城市的功能分区模型图(假设在同一均质平面条件下)。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商业区
B.②—住宅区
C.③—工业区
D.④—农业区
4.如果考虑放射式交通线的影响,则乙模式图可能变化为下图中的( )
解析第3题,图乙中各功能区和图甲对应关系应如下图:
第4题,城市功能区容易受交通线的影响,沿着交通线延长分布。
各类土地对交通的要求极高,因此乙图中功能分区会随放射型交通线呈放射状均匀分布。
C、D选项功能区沿交通线缩小布局,不符合题意。
城市各功能区中,商业区占地面积最小,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A选项中各功能区的占地大小不符合这种规律。
答案 3.D 4.B
(2016·广东惠州二调)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 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
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 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 )
A.居住区、办公区、核心商业区
B.居住区、核心商业区、办公区
C.核心商业区、居住区、办公区
D.办公区、核心商业区、居住区
6.TOD开发模式可以( )
A.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B.降低土地利用密度
C.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
D.降低区域人口密度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各功能区的布局,判断可知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居住区、核心商业区、办公区。
第6题,TOD开发模式可以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
致的交通拥堵。
答案 5.B 6.C
(2015·南京二模)下图中a、b分别表示2001年和2011年安徽省芜湖市居民购物出行的距离,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信息显示( )
①购买家用电器出行距离变化最大②居住区周边商业设施不断提升③城市功能分区明显④城区环境承载力大幅降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8.据图可以判断芜湖市( )
A.规模等级下降
B.基础设施改善
C.服务范围缩小
D.矿产资源增多
解析第7题,图中显示购买家用电器的出行距离,2001年为6.3~8千米、2011年为4.5~5.9千米,缩短了1.8~2.1千米;而购买其他商品距离变化最大的为服装衣饰,距离缩短了0.8~1.8千米。
故购买家用电器出行距离变化最大。
整体上可看出,2011年较2001年购买各种商品的出行距离都缩短了,说明居住区与商品销售区距离缩短了,主要是居住区周边商业设施不断发展的结果,这也说明城市居住区与商业区有机结合,即城市功能分区更加不明显。
第8题,依上题分析,居住区周边商业发展更好了,说明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答案7.C 8.B
(2016·广东湛江调研)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下表是某城市四个楼盘的相关资料。
据此回答9~11题。
9.
①稳定房地产价格②控制土地使用强度③提高人口密度④增加城市开放空间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城市规划中,那类功能区的建蔽率最低(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风景区
11.如四个楼盘所规划的住宅单层高相同,则哪个楼盘的楼层数最多(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9题,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城市土地开发中实施容积率、建蔽率管制可控制土地使用强度、增加城市开放空间;对房地产价格、和城市人口密度影响不大。
选C正确。
第10题,商业区在市中心,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建蔽率高;工业区和住宅区,土地利用率较高,建蔽率较高;风景区,要保留自然风景,不能有建筑物,建蔽率最低。
选D正确。
第11题,四个楼盘中乙的用地面积最大,容积率较高,建蔽率最低;即乙楼层数最多。
选B正确。
答案9.C 10.D 11.B
(2014·山东文综,3~4)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13.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第12题,组团式城市布局分散了城市功能区,且穿插布局绿地,有利于改善城市
生态环境。
但是会增加各区的距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弱化各区之间的联系。
故选B。
第13题,物流园区要靠近交通便利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化工园区要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和城区河流的下游河段,以便减少对城区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从等高线分布可见,图示区域河流总体由东向西流,因此分别选①和③。
故选A。
答案12.B 13.A
(2016·湖南郴州质检)中国传统村寨聚落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与自然的磨合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聚落空间格局。
读“我国某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该聚落居住地的最佳选址应该在( )
A.①区
B.②区
C.③区
D.④区
15.影响该区域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解析第14题,根据图示②地区位于山坡位置可防止洪涝,且靠近河流,取水方便。
第15题,影响该区域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答案14.B 15.D
(2016·北京朝阳期中)下图表示我国东部某区域不同时期城市位置的变迁。
回答16~17题。
16.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地壳运动
17.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要求分别是( )
A.风沙掩埋选择背风坡
B.地形崎岖选择平地
C.河流改道远离河流
D.躲避水患选择高地
解析第16题,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故C项错误;该地区地势低平,水流平稳,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故B项正确,A、D项错误。
第17题,该地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图中城市搬迁未选择背
风坡位置,故A项错误;据等高线知,该地地形平坦开阔,故B项错误;图中两次搬迁均位于河流附近,方便取水,故C项错误;两次搬迁的共同特点是由地势低处迁往地势高处,其目的是躲避水患选择高地,故D项正确。
答案16.B 17.D
二、综合题
18.[2015·福建文综,37(1)(2),20分]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问题。
材料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
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1)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
(8分)
(2)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12分)
解析第(1)题,描述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走向、起伏状况等方面着手,本题注意要从渭河平原的南北两侧分别描述,注意比较。
第(2)题,描述城市的区位优势,要分别从自然条件(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城市等级和相关职能)两方面进行,注意答案的完整性。
答案(1)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
北侧: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
(2)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