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玉川谈养生:大德必得其寿
- 格式:pdf
- 大小:96.47 KB
- 文档页数:1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长寿的前提--《大德必得其寿》读后感三坪农场四连张壹杰修身养性,行善积德,延年益寿。
这是因果关系:身心愉悦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要延年益寿,首先得身体健康,要身体健康,首先得心情愉悦,心理健康,要做到心情愉悦就得不轻易生气、抑郁等负面情绪,要做到不轻易受情绪影响,就得心胸豁达,对待人或事宽容以待,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终归到底,不就是要有德行,所以说有德行的人方能长寿。
《大德必得其寿》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科学研究表明人身体免疫系统的活力受到人的精神调节,即精神能控制某些生物功能。
比如,良好的精神状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人健康长寿。
而良好的道德行为,能产生乐观心态,促使身心愉悦。
同时医学上常说“快乐是健康的伴侣”、“快乐等于半个生命”。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你自然会得到了别人尊敬,然后你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快感,心灵的悬藉,自然而然就会身体健康了。
同样良好的道德素质,能令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促使人的情绪稳定。
心理学家讲,一个人的烦恼,往往都是由欲望引发的,欲望是人之本性,从正面讲,它能产生进取心,促使人不断成长,但队还应该有一颗平常心,不能有过头的欲望,欲望一旦脱离了现实的可能,超过了“临界点”,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心理、生理上的失衡,构成对人体的损害。
因此我们要学会舍得,懂得淡化一点欲望,少一些横攀竖比,调整一下期望值,那样会感到轻松许多,快慰许多。
就如文章中提到的要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去“挣脱名缰利索的困扰”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徳修养水平,进而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如此便是《大德必得其寿》了吧。
出版物刊名: 政工学刊
页码: 25-25页
主题词: 死亡率
摘要:人们常常咒骂那些不讲道德、损人利己的人是"短命鬼"。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常做坏事确能损害健康。
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经过25年后,发现其中敌对情绪强或较强的人,死亡率高达14%,而性格随和的人死亡率仅为2.5%。
更有趣的是,这批人中,心脏病患者,恶人竟是善人的5倍。
另据最近消息,美国科研人员对2700多人进行为期14年的调查发现,人际关系处理得好,随时为他人做点好事的人益于延年益寿,而孤独寂寞的人死亡率比前者高出2.5倍。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至元代祖师创立道教龙门派,经十二代传到牛金宝。
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
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
道家养生主要在于以下11个方面。
1、“大德必得其寿”:养生名言。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意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
其理在于,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有利于心志安定,气血和调,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进行,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素问·上古天真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2、“省嗜欲”:道家养生名言。
即节制欲念。
以为“省嗜欲”为老子“虚静恬愉”的核心。
《淮南子·精神训》“气血者,人之华也。
而五脏者,人之精也。
夫血气所专于五脏而有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复充而嗜欲省,则耳清,听视达矣。
”“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盛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所以修得生也”,必获高寿。
相反,耳目沉溺于五音六色,则神驰精耗损寿,“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
五脏摇动而不定,则气血滔荡而不休矣。
气血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悟者,使人之心劳。
”3、“百药律”:道家戒律。
《玄都律文》载治“百病律”百病之百药。
如行宽心和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尊奉老者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好生恶杀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百病律”、“百药律”皆以疾病医药为喻,举百种有害于养性者为病;列百种有助于养生者为药,并谓“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 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修积千善,则成仙人。
中医老字号的流传古训
中医老字号的流传古训有很多,例如:
1、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这句话是王秉衡在《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中提出的,它警示我们做学问要靠平时积累,要打好基础。
2、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
这是清代王清任的名言,它告诉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病因所在。
3、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这句话是岳美中说的,它告诉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分清缓急,不能一刀切。
4、风为百病之长。
这句话是程杏轩在《医述·药略》中提出的,它警示我们治病时要重视风邪的影响。
5、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这是金匮翼中的古训,它告诉我们在治疗疾病时,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可乱来。
2022.0820祝您健康全国名老中医王行宽的养生智慧:养生重在追求一个“度”他总是那样活力四射,对待患者热情温和,看诊时还会常常给患者抖“包袱”,化解对方心中的焦虑和不安,逗得人忍俊不禁。
在他的诊室里,高高悬着书有“行善孚人望,宽宏德益彰”的匾额,这是患者赠给他的两句诗,也反映他几十年为人为医的行为准则和人人敬仰的高尚医德。
他就是全国名老中医,我国著名的中医药专家、老年医学专家王行宽教授。
自古就有“德高人长寿”之说,王老也不例外。
王老今年已83岁,仍双眼有神、动作敏捷、思维活跃。
作为全国名中医,很多人都以为这位看着显年轻的老人肯定有很多独到的养生秘诀,可他每次都笑着摇头否认,对于养生,他说只有一个字——“度”!不论是饮食、运动,还是情志,他都会把握好“度”。
也只有把握好“度”,方能健康快乐,延年益寿。
◎养生不应刻意,也不随意,而是注意“度”王老常说:“养生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有些事情越是盼望和企求,越是刻意,反而越是求之不得。
”王老告诉我们,有一次,他去外地出差,为了取得锻炼效果,他上午参加学术会议,下午利用休息时间锻炼,结果导致体力透支,第二天◎ 赵非一不但浑身酸痛,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让他意识到凡事过犹不及,刻意运动很可能适得其反,更应该注意一个“度”。
“人不运动,处在静的状态,中医认为是阴。
吃的食物长期滞留在胃里,不易消化,负责运化的脾就不能将水微精华输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得2022.0821祝您健康的吸收,因而能达到降低血脂中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效果;中午要吃饱,可以吃些豆制品,有利于降胆固醇;而晚餐不能吃错,否则疾病会上身。
比如说,长期晚餐过饱,就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容易造成胰岛素负担加重、加速老化,进而诱发糖尿病。
另外,吃过饱体内的蛋白质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有害物质;夜间肠壁蠕动慢,延长有害物质停留肠道内时间,增加大肠癌发病率。
此外,还容易造成结石、脂肪肝等。
儒家养生仁德者得其寿作者:刘更生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7年第02期编者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它提倡“仁者爱人”“温良恭俭让”等品德以教化百姓,也潜移默化地孕育出古人重视修身养性的养生观。
当代社会,我们依旧有必要回归传统,学习这种潜心静气。
这段话从上古先民经验出发,告诫人们养生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外要防止四时邪气的侵犯,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在内要保持内心安闲而没有杂念,即“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
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则内外安和、真气调顺,就可避免疾病。
没有疾病的困扰,人们就能够神志安闲而少嗜欲,心情安逸而不焦虑,身体虽劳而不致疲倦,气调意顺,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内心安适,恬淡少欲,自然就会吃得甘美(美其食),穿得舒适(任其服),大家都喜爱自己的风俗(乐其俗),人与人之间不相倾慕和攀比,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各种嗜欲不会引起注目,淫乱邪僻不会惑乱心志。
无论愚笨、聪明与能力大小,都不会因外物所动,这些完全符合“道”的要求。
正是由于上古之人的修为合乎“道”,所以他们能够“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那么,上古所推崇的“道”是什么呢?最后一句就是答案:德!养德是长寿的根本,也是养生的关键,德全则不危!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最为看中的大事,是做人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尤其是儒家,最重视品德的修养,孔子还直接将道德修养与人的寿命联系在一起,明确提出“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礼记·中庸》也说,大德“必得其寿”。
《黄帝内经》中的“德全不危”与之一脉相承。
明代的王文禄在《医先》中则更明确地提出“养生、养德无二术”。
在儒家看来,仁是人类崇高的美德,其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就是“孝悌”。
仁是品德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说:“仁,人也,亲亲为大。
”认为仁是最崇高、最根本的道德准则。
具有仁之美德者,堪称“仁者”。
名老中医谈养生之道⑧——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王云铭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1999(000)005
【摘要】永葆青春,益寿延年,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相传古有彭祖老人,养生有道,寿高八百。
寿高八百固难置信,然其养生有道无疑。
欲要百岁,必究养生。
养生有术,长寿也是完全可能的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王云铭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12
【相关文献】
1.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从还少丹看防衰老 [J], 朱爱华
2.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谈谈古代的养生健体诗 [J], 刘志利
3.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从古代辞赋考察中华文化的养生思想 [J], 朱勇
4.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谈曹操的养生诗《龟虽寿》 [J], 梁栋
5.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J], 刘映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细述体质养生:辨体质对症养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怕冷,在冬天即使守着一个火炉也冷得瑟瑟发抖;而有的人则易胖,即使多喝几口水都可能长肉。
其实,在王玉川教授看来,这些都是不良体质惹的祸。
作为“内经研究领军人”,王玉川教授的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学说,并结合了自身的实践与研究加以延伸。
他将各种易患病的体质总结为八大类型,并一一给出了调理建议,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分别介绍。
1、阴虚体质【体质特点】形体通常比较消瘦,午后会出现面色潮红、口咽少津之症,且常有心中生烦、手足心热、失眠、大便干燥、小便黄等现象,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而少苔。
【调理方法】(1)饮食调养:宜多吃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鱼类等清淡食物,并多食用沙参粥、百合粥、枸杞粥、桑葚粥、山药粥。
(2)体育锻炼:运动不宜过于激烈,太极拳、八段锦、内养操等较为适合。
气功宜选固精功、保健功、长寿功等,着重练习咽津功法。
(3)药物养生:阴虚体质者可长期服用首乌延寿丹,也可随阴虚部位和程度而调补。
如肺阴虚,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宜服天王补心丸;脾阴虚,宜服慎柔养真汤;肾阴虚,宜服六味丸;肝阴虚,宜服一贯煎。
2、阳虚体质【体质特点】大多形体偏胖,有的人还会面色泛白,平常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干,常会自汗,脉沉而乏力,舌体淡胖。
【调理方法】(1)饮食调养: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鸡肉等壮阳食品。
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最为有效。
(2)体育锻炼:体育项目当据体力强弱而定,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内养操、工间操、球类活动和各种舞蹈活动等皆可选择,亦可常做日光浴、空气浴。
气功宜做强壮功、站桩功、保健功、长寿功。
锻炼须坚持不懈,每天进行1~2次。
3、气虚体质【体质特点】一般形体或消瘦或偏胖,面色苍白,说话声音低怯,常会自汗,运动的时候尤其汗多,且有体倦健忘之症,舌淡苔白,脉虚弱。
30位国宝级中医之——第二章王玉川30位国宝级中医之——第二章王玉川:养生之道一脉相承,用《黄帝内经》掘开健康通道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黄帝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
他是中医界最早研究《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
他主要的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王玉川为人淡泊、低调、生性高洁。
他名下的79级硕士研究生陶广正教授,得知恩师被评为“国医大师”后,欣然提笔:“为人淡泊,不慕虚名。
师出名门,有真才实学;学富五车,而无头角夸诞。
虽非博导,而众多博导皆曾受教;未登讲堂,而授课讲稿竟出其手。
著述不多,却不乏真知灼见;临床虽少,却每能一丝不苟。
审查论文,从不敷衍;撰写书评,必中肯綮。
尊为国医大师,谁敢谓曰不然!”1、阴出阳入,气血循环——《内经》里的中医养生原理大师手记历代医家不知《内经》中有“阴出阳入,气血循环”的理论,因此,对《灵枢•根结》的注解和章节分类,不是割裂了理论的系统完整性,便是误将几种观点不同、方法各异的气血循环学说混为一谈。
——摘自《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国医释读《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我国第一部养生宝典。
王玉川教授研究《黄帝内经》数十年,许多观点得到同行认可和赞誉,其中关于《内经》气血循环理论的研究颇受瞩目。
王教授指出,《内经》中的气血循环理论是以“阴出阳入”为基础的,故而称为“阴出阳入循环学说”。
《内经》有云:“阴者主脏,阳者主腑。
阳受气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意思是说,阴经属脏,阳经属腑,阴经和阳经中的气血,起点和终点不同,流向也不同。
阳经中的气血由四肢流向六腑而终于五脏;阴经中的气血则于五脏流向躯干,终于四肢而末端与阳经交经。
十二经脉中的气血,就是这样运行着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92岁老中医谈养生起居有常修德增寿
导语:中医越老越值钱,而中医界更是不乏精神矍烁的老中医,你一定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保养身体的吧?下面就和养生堂小编一起来跟92岁路老中医谈养
中医越老越值钱,而中医界更是不乏精神矍烁的老中医,你一定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保养身体的吧?下面就和养生堂小编一起来跟92岁路老中医谈养生吧!
人物小传
路志正,男,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
1939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精通中医典籍,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等亦很有深造诣。
天人相应,形与神俱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只有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人相应,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以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们的养生观只有建立在这种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才会发挥其独特价值。
中医养生重视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
只有正气强盛、脏腑气血功能正常,才能使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减少和避免内伤疾病的发生。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说明人体内正气充足旺盛,邪气就不会导致人体发病。
在自然界面前,人们不仅要做到与天气相应,也要有效地避免不利因素,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适应之。
生活常识分享。
国医大师王玉川谈养生静思守真敬业俭朴(王玉川男,汉族,生于1923年9月,上海市奉贤县人。
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医学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老学术风度高雅,逻辑思维深邃,学术见解独到,深受中医学子们敬仰。
主要学术著作有《内经讲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运气探秘》、《中国针灸学图解辞典》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许多了解王老的人,对他的第一评价大多是“低调”、“不争”。
他是位特立独行、生性高洁的人。
“无所谓”是他的口头禅,他说,人生几十年,没必要争名夺利。
“人家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都一样!”)国医大师王玉川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养生方法就是淡泊名利,以平衡的心态面对社会。
他在一篇关于养生经验的文章中写道:“人的一生,弹指一挥间,瞬间即逝。
人活着是为了奉献,而不是为了名利。
人生几十年,没有必要去争名利。
什么地位呀,金钱呀,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何必为其争夺呢!我在老家当过小学教员、中医教师,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到了北京,因讲课口音重,学生听不懂。
怎么办?那就埋头做研究,一本王冰注的《黄帝内经》翻烂了,书上批注的字密密麻麻。
我还自学生物学、物理学,自制图表。
虽然清苦寂寞,却乐在其中。
”总之,王老强调在生活中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
对外界的名与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淡泊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
"自古名医多长寿"。
这句话在"国医大师"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让我们跟随"国医大师"的足迹,走进中医养生的殿堂。
为您揭开国医大师王玉川养生秘诀。
静以养神《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国医大师王玉川谈养生:大德必得其寿作者:王玉川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4年第09期静以养神《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
这种静有助于神气的潜降内守。
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使人的元气在不知不觉中耗散消亡。
静以养神的方法,过去的医家讲了很多,但归纳起来还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
对于名利要少思少虑,要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
气功、意守、调息、静思,这些都有利于神气的内守。
起居有序也是静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可见养神乃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前提。
淡泊名利人的一生,转瞬即逝。
人活着是为了奉献,而不是为了名利。
人生几十年,地位、金钱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我在老家当过小学教员、中医教师。
到了北京,讲课口音重,学生听不懂,怎么办?我就埋头做研究,一本王冰注的《黄帝内经》翻烂了。
我还自学生物学、物理学,自制图表,虽然清苦寂寞,却乐在其中。
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
对外界的名与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明辨是非,保持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
生活俭朴我自幼不喜欢大鱼大肉,而习惯于朴素、简单、有序。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里说的是食物要杂,不要挑三拣四,凡能供人营养健康的食物都要吃一点。
但“谷肉果菜”不是依次排列,而应以谷薯、蔬菜为主,肉类次之。
《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意思是说,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容易生疮和疔。
我一日三餐,不偏食,不多食,不过辛温,不过寒凉。
一个人的事业是最主要的,事业成功了,心情舒畅,脾胃的消化功能也会正常运转,即使吃肉,也会很好地消化。
无欲无求是最好作者:王明洪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1期无欲无求就是最好——国医大师王烈的长寿经王明洪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中医儿科杂志》《中医外治杂志》顾问、第三届国医大师王烈如今已是91岁的高龄,但依然坚持出诊、著书立说、带教徒弟。
王老的诊室名为“保赤堂”,意为“佑我赤子”。
就在这里,他每天诊治患儿一百余人,其患儿遍布全国以及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诊治患儿60万人次,被人誉为“小儿王”。
谈及自己的养生观,王老说:“一个人的心态平和非常重要,顺其自然,无欲无求就是最好。
”王老的高寿,和他心态平和、勤奋学习、营养均衡以及“以站养生”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心情好,身体自然就好王老认为:“心情好,身体自然就好。
调整好心态,保持心理健康,才会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王老曾提出几个简便易行的心理调节方法:一是常笑。
笑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它有利于消除心理疲劳,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二是散步。
散步是一种较为轻松愉悦的运动,虽然运动量不大,但能舒缓心情,减少压力。
《老老恒言》记载:“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
”这说明饭后散步不但能舒缓心情,还能健脾消食,延年益寿;三是家庭和睦。
家中开展一些娱乐活动,能活跃家庭气氛,丰富家庭生活,增进感情,亲人之间多了互敬互爱,少了口角纠纷;四是赏乐。
听音乐不但能养生,还能疗疾。
音乐还可以陶冶情操,人们可以从音乐中获取力量。
同时,音乐还能调节人的情绪。
就王老自己来说,他喜欢种花,不同季节种不同的花。
在忙碌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之余,他常流连于自己精心栽培的花花草草之中,掰枯叶、整造型、修枝条、施肥除虫……使自己处于心静、心净、心安之下。
“以眼赏花是用心灵的窗户进行心理按摩的好方法。
置身花木之中,以花为伴,与花交友,顿使人心舒气爽,忘却心中不快,仿佛自己的心中也会开出五彩鲜花来。
”王老说。
一信、二学、三研究王老原来从事西医儿科工作,因在临床中多次见到中医的神奇疗效,使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0《中医健康养生》 2020年7月刊名医简介王国三1930年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唐山市中生入室弟子,全国名老中医,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全国第一、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治病以内科杂病为主,在心病、脾胃病、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奖科研成果。
王国三勤于动脑,有德者寿文/朱叶珊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千金要方·养性论》 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王国三认为,养生之道首先要重视养德,只有品行端正、心存仁爱、善良无私的人才能做到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王国三将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高超的医疗技术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即使在耄耋之年,仍应诊不辍,案头枕边,手不释卷,不忘为患者服务的精神使其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NURTURING 吃健康均衡膳食不偏食,养生才能不“偏科”在饮食上,王国三并不挑剔,十分注重营养的均衡。
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补充人体气血精微。
五谷杂粮作为中国人的主食,营养非常丰富,其中的纤维素与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是人体不能或缺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食材不能代替的。
谷物作为植物的种子,具有生发之力,完备四时之气,把它作为主食是人类的智慧的体现。
王国三喜欢粗粮细作,发面的杂粮包及杂粮粥或米糊是王国三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既富含营养,又容易消化,不加重胃肠道负担,更适合老年人。
对于一些年轻人为了减肥不吃主食的现象,王国三非常反对,长期不吃主食,很容易造成脾胃受伤,营养缺乏,影响健康。
五果为助。
王国三认为,五果泛指鲜果、干果和坚果类食物,水果甘润生津,饭后半小时左右食用最为适宜。
通常在闲暇时吃一些坚果类的小零食,如健脑的核桃、乌发的黑芝麻、补肾的栗子,每次量不多,但品种丰富。
对于肉类,王国三也不排斥。
他认为,适量吃肉可以补充蛋白质,对人体是有补益作用的。
10位国医大师养生法原标题:104岁国医大师干祖望去世盘点10位国医大师养生法人民网北京7月6日电我国中医耳鼻喉学科创始人、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于7月2日逝世,享年104岁。
人们在纪念干老的同时,也回忆起他的养生方法。
对于长寿的秘诀,干老自始至终都强调三个字:“仁者寿”。
记者盘点了1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方法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养心”、“锻炼”和“清淡饮食”。
国医大师干祖望据了解,干祖望一生从未抽过烟,55岁开始戒酒,72岁时他生了一场霉菌性肺炎之后,每年冬季进补30克高丽参,90岁后饮少量鹿茸酒,此外从不进补吃药。
对于长寿的秘诀,干老自始至终都强调三个字“仁者寿”。
对于这三个字的解释,干老所说似乎很简单,就是“不说假话,说真话,干实事。
”除此之外,干老在80岁时就总结了他的八字“养生经”——童心、猴行、龟欲、蚁食。
童心,就是要保持儿童一样的心态,无忧无虑,生机勃勃,对周围的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
猴行,简而言之就是像猴子一样善于运动,喜欢运动。
龟欲,做人应该像乌龟那样,该缩头时缩头,不贪不争,安分守己,谨护自身。
蚁食,有两层意思:一是吃得少,二是吃得杂。
这样不仅能够保护肠胃功能,还能吸收充足的营养。
国医大师李济仁一杯茶,一杯药茶,喝了几十年。
一杯药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配,第一味黄芪,补气的。
黄芪有双向调节作用,高血压的病人吃黄芪可以降血压,低血压的病人吃黄芪可以升血压。
黄芪为补药之长。
第二味是十五或者二十克黄精,又补气又补血。
黄精,气血调和,百病不生。
当归补血,黄芪补气,黄精又补气又补血,又可以降低血糖、降血脂。
第三味是十克西洋参,西洋参偏凉性,人参偏温,所以阳热体质之人不能吃人参,吃西洋参,天热时一定要吃西洋参,冬天可以吃一点点人参、红参,增加抵抗力,增加免疫力,也有三降的作用。
白血球低、红血球低、血象比较低的时候,可以用西洋参。
第四味药,枸杞子,补血,枸杞是甘温,填精补髓,又补精又补髓,祛风,肾虚阳痿都可以吃这个,妇女的肾功能衰退都可以吃枸杞子,明朝的《万病回春》,(说枸杞)不能煮很长时间,不能火力大,入药要后下,先熬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泡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