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一下:登飞来峰3
- 格式:ppt
- 大小:951.50 KB
- 文档页数:15
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或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二)《望岳》(杜甫)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或《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或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1、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或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
2、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用来表现塔高的诗句):。
(四)《游山西村》(陆游)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或当你遭遇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困境中往往蕴藏着希望):。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诗句是:。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4.《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五)《己亥杂诗》(龚自珍)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或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
2.《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五篇模版]第一篇: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登飞来峰》的字面义和哲理义。
(2)学习鉴赏哲理诗的方法,理解哲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中理解,诵读中提升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展示的小组背诵积累的古诗词。
二、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读懂诗人眼中的景----字面解读(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