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幽径悲剧》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7.00 KB
- 文档页数:3
《幽径悲剧》
他曾经说过:“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他
.学生:划出句子,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请找出有关的句子作一些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虬干在风中“摇曳”:“摇曳”,就是
林情感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翻开悲剧的第三幕——“谁的眼泪在飞”。
这棵美丽的藤萝被无情的毁掉了,面对悲剧,谁的眼泪在飞?季先生的心情如何?你
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它虽阅尽人间沧
(
、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地约束,寸步捞尸体,打捞一个
其是审美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
因为这种人性的冷漠,捞尸者手牵绑尸绳谈价。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总课题人与环境总课时 1 第1 课时课题幽径悲剧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理解幽径悲剧的实质,通过感受古藤萝之美来感受它强烈的悲剧色彩。
3.理解文章写景、状物、抒情的技巧,体会正面与侧面、对比与烘托等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古藤萝吊死鬼形(悬摇曳)情(哭泣)一、课前自主学习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识记;了解季羡林其人;画出意蕴深刻的句子,试着理解。
二、深情导入北大的燕园有一条曾经生长着一株古藤的幽幽曲径,这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
然而,就在这偏僻的角落里先生却目睹了一出践踏美的悲剧。
让我们一起走进《幽径悲剧》。
三、检查预习四、阅读感悟※简介本“悲剧”阅读学习序列安排(PPT)【第一幕】吊死鬼在哭泣1. 吊死鬼是谁?为何称其为鬼?(冤鬼)2. 作者是如何写它哭泣的?重点朗读——§14 万分委屈、无人倾诉3. 初绽的花朵却在“微笑”,如何理解?重点朗读——§11 冷峻、难受※“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第二幕】生前之美1. 活着的古藤萝美在何处?重点朗读——§7-10 手法、角度、感受2. 除了自身的美,古藤萝生存的环境如何呢?重点朗读——§1-6 手法、角度、感受3. 藤萝之美其实代表了什么?4. 作者为何不先写古藤萝之死?※“极言其美愈见其悲”自主预习,完成课前准备工作。
读准与写对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颇蜿蜒懦者立怯者强潋滟蓦地惆怅摇曳绽万斛愚氓准确书写词语并理解意思。
司空见惯漠然足征抖擞猬集诛伐毛骨悚然沧桑闲情逸致月白风清主动阅读、思考、发言、讨论注意:“真、善、美”的内涵;铺垫、对比、烘托“最”(侧面)形声色香(正面)幽径有来头(人文)神奇(自然)越美越悲《幽径悲剧》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备课札记【第三幕】挽歌谁在唱1. 面对悲剧,群树、荷花如何?2. 面对悲剧,“人们”如何?3. 面对悲剧,季羡林先生如何?对古藤之死重点朗读——§11震惊、害怕和痛心§13悲哀至极§14痛悼之情愤激之情※“悲剧的气氛因渲染而更为强烈”(“人类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分子,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一体的。
初中语文《幽径悲剧》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
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曲径之感,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既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认识的补充。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单元主题——人与自然的认识会更深刻而全面。
【本课与《课标》的关系】从“课标”提出的三个纬度要求来审视,本课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文本范例。
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上体现的十分突出,文本所传达出的对“真、善、美”矢志不移的情感契合了《课标》提出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本课基本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达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训练要求。
另外,课文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特色也为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供了范本。
【教学目标】1.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通俗而又雅致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说教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进行教学。
我以新课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为指导,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美读文本,边读边思,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质疑、交流,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 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
初中语文 (1)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明白得善待环境确实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爱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1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作者及燕园的了解。
交流
2 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阅读、概括
3 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研读课文
1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会古藤萝的漂亮,并用彩笔画出这棵古藤萝来。
阅读、赏析、绘画、交流
2 作者着力描写这棵幽径古藤萝的美有何作用?作者什么缘故不直截了当描写古藤萝的美?而要先描写幽径之美?摸索、讨论、交流
3 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如何样明白得?在行文中表达出作者如何样的感情?摸索、讨论、交流
4 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讲明了什么咨询题?讨论、交流
5 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讨论、交流
6 小结自我小结
拓展延伸:
1 本文作者在描写幽径时,从春、夏、秋、冬四季写其美景,请你仿照这一写法描画一下你熟悉的环境。
描写、交流
2 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讲,爱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养。
写作、交流
课后学习:印发«失去声音的鸟»一文,请写出读后感。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新版)苏教版一、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藤萝形象。
2.探究主题,理解作者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悲愤之情。
2.领会文章深邃内涵。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学生朗读,教师指导,配以课件的展示。
四、教学过程上课之前放《静与动》音乐,让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1、故事导入,了解季老是一个怎样人。
(出示2006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今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的心一起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2、整体感知,初识悲剧。
什么是悲剧?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例子。
(出示鲁迅对悲剧的一段话)快速浏览课文,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样的悲剧。
(整体感知,谈谈什么是悲剧,让孩子明白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调动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准备,产生积极的学习期待。
)3、精读课文,品藤萝之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8小节和第14小节,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藤萝之美,美在___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句子)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
外在美:形、香、声、色欣赏图片(在学生品味句子之后再让他们直观感受藤萝之美,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了解。
)内在美:真、善、美(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其实藤萝之美远不止这些,大家所见的只是它的外在美,谁还发现了它内在的美。
)这么美的藤萝给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仅仅是快乐吗?(引导学生阅读第十段,出示季老经历十年浩劫后,回忆当时所写的一段话)(学生比较容易欣赏到藤萝的美,但可能不太了解作者为什么特别关注藤萝的命运,因此有必要穿插相关的文革背景,让学生了解藤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安慰。
)4、精读课文,赏幽径之美。
这样的一株藤萝生长在哪里呢?这是一条怎样的幽径呢?阅读文章3—5小节,用幽径之美,美在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
二十三幽径悲剧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情境分析教学目的•了解戏曲中的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熟悉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通过课外阅读、观影、文艺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取戏曲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本课主要针对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戏曲篇章中的一篇剧目《幽径悲剧》进行教学。
本篇剧目情节紧凑,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对剧情有较全面的理解,对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戏曲剧目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掌握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教学难点•四要素的表演形式理解和认识•剧目情节的分析和确认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介绍剧目,了解四要素教学目标•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掌握唱、念、做、打四要素的表演形式教学内容1.介绍《幽径悲剧》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分析剧中人物关系3.聆听老师演示唱、念、做、打四要素的表演形式教学安排1.班级集体观看《幽径悲剧》视频2.教师介绍剧中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内容3.分组探讨和共同确认人物关系4.教师演示唱、念、做、打四要素的表演形式5.鼓励学生模仿演绎第二课时:剧目分析,角色扮演教学目标•分析剧中情节,探讨人物形象•学生掌握角色扮演表演技巧教学内容1.分析《幽径悲剧》的情节和结构2.探讨剧中人物形象3.组织学生完成角色扮演,并进行评价教学安排1.教师分析剧中情节结构,解读人物形象等问题2.学生自主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每组分别扮演不同人物形象3.评价每组表演的质量,提出改进建议第三课时:唱段练习,台词演绎教学目标•学生掌握唱段的表演形式•提高学生台词演绎能力教学内容1.学生分组进行唱段表演2.学生练习台词演绎教学安排1.学生分组演绎剧中唱段,教师现场指导和点评2.学生练习台词演绎,班级集体答辩教学方法和手段1.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视频观看、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角色扮演和表演等。
2.教学手段有:多媒体课件,视频、播音、模拟演练等。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3《幽径悲剧》教案(新版)苏教版
径悲剧
、导入:
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
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二、我当评论家
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师出示范例。
、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幽径悲剧》教学简案一、由悲剧的定义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流程1.学生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悲剧。
2.梳理文章的结构(幽径1-6节;悲剧7-16节),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两部分的内容。
美+悲。
3.具体分析幽径之美。
(1)理清写景思路(时间顺序)春:小花;夏天:红荷映日;秋天:枫叶;冬天:松柏。
(学生找出相应的写景的语句)(2)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诵读品味。
4.由幽径之美过渡到藤萝之美。
分析藤萝之美。
(1)外在美:形、色、味、声。
(2)内在美:友好、善良、奉献。
5.理出写幽径之美对表现藤萝之美的作用(衬托),理出写藤萝之美对下文写美被毁灭的作用(对比)。
6.由幽径、藤萝之美过渡到美被毁灭之悲。
提问:作者所悲为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后概括回答。
(1)愚氓砍断藤萝。
(反复品读相关语句,重点分析“摇曳”、“吊死鬼”等词语的表达效果)(2)世人自私浮躁。
(具体分析三个“哭泣”,反复品读这句)(3)燕园人冷漠无情(具体分析三个“绝不会”,反复品读这句)7.过渡到作者情感的分析。
(是不是所有的燕园人都是如此的冷漠无情呢?)(1)如何看待文中的“我这样没出息的人”、“我注定是个渺小的人”?投影简介季羡林简介。
(2)具体分析第15节四个“偏偏”及“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
理出作者的情操:永不放弃揭露毁灭美的丑恶,坚持维护真善美。
8.总结课文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视为燕园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大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季羡林,一个关爱一切的季羡林,一个胸怀天下的季羡林。
他是一个勇士,一个懂得真善美,呵护真善美,并把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作为自己责任的真正的勇士。
《幽经悲剧》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以文章内容为例来解读“悲剧”的内涵;2.再读课文,借助文章内容探寻“悲剧”的性质;3.三读课文,从文中捕捉“悲剧”的价值规律。
教学重点1.“悲剧”的真正内含;2.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3、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一、联系旧课,导入新课。
1. 1、在“苏园”(苏州园林)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杆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在北京燕园,也有一株这样的藤萝,它引起了北大教授、学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注意。
它本是那么灿烂夺目,可是遭人毁坏,悲剧酿成。
3、什么是悲剧?4、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看一出悲剧,演一出悲剧,品一出悲剧。
二、一读课文,交代故事。
1、读课文,请你作为《幽径悲剧》的编导,把故事梗概介绍给演员听。
2、统一答案(略)三、再读课文,编排程序。
1、再当编导,您将怎样安排演出程序,向演员解释原因。
写幽径环境,渲染美写藤萝印象,赞美美写藤萝悲剧,痛诉丑。
文章一路行来,如从一座山脚爬到峰顶,曲折盘旋,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学生活动1、诵读佳段,回忆“美图”。
2.听讲3.抢答。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诵读课文圈点勾画2、交流阅读结果形成答案。
四、三读课文,寻美贬丑。
1、三读课文,请作为藤萝的扮演者自陈外表与内心特征。
苍黑古劲 真外美 幽香扑鼻 内美 善绿叶繁花 美2、 假设你是心理医生,剖试析愚氓的心理特征。
3、 小结:绝美被绝丑毁灭,谓之“悲剧”。
五、寻读课文1、如果你是舞台总监,你会为藤萝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这对悲剧的发生有何用处?美: 悲环境: 傍湖靠山 根干被砍 苍松翠枯 万分委屈杂树成林 投诉无门2、小结:写幽径美景无非是要渲染藤萝之美;正写藤萝,更加深了它的美意。
如此“绝美”的东西,被无情的“愚氓”毁掉了,谓之“悲剧”。
幽径悲剧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他曾经说过:“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他被人们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他是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他2009年7月病逝于北京,享年98岁。
他是谁?他就是著名学者、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
(PPT展示)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幽径悲剧》,一起走入季先生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二、研读,赏藤萝之美师过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就这篇文章而言有价值的东西指的是什么?(明确:古藤)2、这棵古藤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A.鲁殿灵光(坚决、彻底、干净、全部)B.唯一的安慰(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C.给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留恋D.无棚无架,有壮志凌云的气概(2)观赏价值A.外表美 (8节) 形:盘曲而上色:红绿相映味:淡淡幽声:嘤嘤嗡嗡B.内在品质美(14节)和善友好C.生长环境 (1—6节) 历史悠久D.神奇四季景色美蓬勃的生命力(读中品赏中读这一部分要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
比如:当我们读到:“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
读到这里的时候。
因为是突然间闻到香味,连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散发出来的香味,所以在读的时候,可以眼睛微闭,读出享受的味道,像是在想象。
语速放慢一点,然后再辅以配音《秋日私语》)三、品读,悲藤萝之惨师过渡: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藤萝的美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然而,美好的事物并不总是那么幸运,美丽的藤萝遭遇了无辜的横祸。
1、这场横祸指的是什么?(明确:被砍、被毁)2、“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
”那么,如此美丽的藤萝被毁之后又是怎样的呢?11节吊死鬼孤儿还在绿叶丛中微笑3、藤萝的悲仅仅体现在外形上吗,还体现在哪?(明确:情)14节 A:听到古藤的哭泣声B:控诉无端被人杀害C:万分委屈,投诉无门D:偷偷的哭泣E: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师过渡:一颗小小的藤萝,还不至于让人如此悲哀至极,这看似是藤萝的控诉,可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控诉呢?背景资料补充1966-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伤痕累累的十年。
篇一:幽径悲剧说课稿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幽径悲剧》获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
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二、说教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以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本篇文章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圈点勾画法、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同时注重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思维在心灵的碰撞中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流程(本课共安排两课时)(板书:幽径悲剧)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二)检查预习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同时简要概括: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悲剧?(三)走近作者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
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语言学、佛教学、印度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作者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
”“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
(四)赏析美景“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
(板书:藤萝)“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1)藤萝之美体现在哪些地方?2)幽径之美体现在哪些地方,这几节有何作用?4)为什么这株古藤萝能给作者那么多的安慰呢?藤萝之美主要通过它的形色香声来表现,幽径之美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这部分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并反复朗读,找出相关语句让学生来体味幽径、藤萝之美,培养学生阅(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二)感受悲情阅读11~16小节,思考、赏析、探究两个问题:(1)哭泣的藤萝(2)感作者之悲(三)挖掘主旨(1)探讨造成藤萝悲剧的原因(抓住四类人的不同态度、情感来分析):愚氓——无端杀害藤萝伟人——决不会这样关心世人——争名于朝,争利于世燕园中人——决不会注意决不会关心决不会伤心本课探究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学生讨论、碰撞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品读穿插其间。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幽径悲剧》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文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2.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
3.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加上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
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
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3分钟)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标注生字词
2、用简洁的语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重点生字词朗读:蜿蜒虬干愚氓摇曳古劲潋滟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