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物质分子构成知识点
- 格式:pdf
- 大小:222.61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物理上册《物质分子构成》主要知识点(鲁教版)1、分子的大小。
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
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①介绍数量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0的乘方数,如3×10-10。
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那么1×10-10和9×10-10,数量级都是10-10。
②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
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如图2所示。
物理学中还有其他不同方法来测量分子的大小,用不同方法测量出分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数量级是相同的。
测量结果表明,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
例如水分子直径是4×10-10,氢分子直径是23×10-10。
指出认为分子是小球形是一种近似模型,是简化地处理问题,实际分子结构很复杂,但通过估算分子大小的数量级,对分子的大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2、阿伏伽德罗常数向学生提问:在化学上学过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什么意义?数值是多少?明确1l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都相同。
此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可用符号NA表示此常数,NA=602×1023个/l,粗略计算可用NA=6×1023个/l。
分子和原子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一、本节学习指导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就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本节中我们要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及特征,本节的难点在于原子的结构。
本节有配套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1、分子(1)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而水分子构成了水;(2)分子的特点: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在厨房炒菜,在其他地方可以闻到香味。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如:100ml酒精加100ml水得到的溶液小于200ml。
③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如:1ml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注:说明分子在运动的离子很多,比如能闻到的各种香味,就是各种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运动造成。
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有:气体可以压缩存于钢瓶中,气体热胀冷缩的额现象。
2、原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此我们便知道原子的性质和分子很相似。
(1)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点和分子很相似。
②原子总是不停的运动着;和分子一样。
③原子之间有间隔。
和分子一样。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分子是有原子构成。
所以如果论等级,分子是原子的“上司”(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不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物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程度越剧烈。
同种物质,一般情况下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大,固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小。
(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各种原子的原子个数不变。
4、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颗粒我们可以把一个原子想成一个鸡蛋,原子核就是蛋黄,核外电子是蛋白,质子、中子是组成蛋黄的东西。
九年级物理分子的知识点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在九年级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与分子有关的知识点。
分子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动能与热能、分子的运动等方面介绍九年级物理中与分子相关的知识点。
一、分子结构的特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根据元素的不同,分子的构成也有所不同。
例如,氧气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构成式为O2;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构成式为H2O。
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结构。
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与分子中原子的键能有关。
键能越大,分子结构越稳定。
例如氢气由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键能较低,容易分解;而氧气的键能较高,因此更加稳定。
二、分子的动能与热能分子不仅具有质量,还具有动能。
分子的动能与分子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根据分子动能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物质的状态。
例如,固体的分子动能较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的分子动能较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因此液体无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的分子动能较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因此气体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
分子的动能与热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温度的升高意味着分子动能的增加,分子运动更加剧烈。
热能会使物质发生变化,例如固体加热变为液体,液体加热变为气体。
这是因为热能使得分子动能增加,克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更加自由地运动。
三、分子的运动分子在物质中不断地运动着。
分子的运动既有平动也有转动。
分子的平动指的是分子整体的移动,例如气体分子在容器中不断地碰撞和运动;分子的转动指的是分子围绕自身的中心旋转。
分子运动的速度与分子的质量有关。
分子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小;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度越大。
这也是为什么在相同温度下,氧气分子速度较慢,而氢气分子速度较快的原因。
初中物理分子知识点总结一、分子的基本概念1.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是化学物质的最小单位。
2. 每种物质都由特定的分子组成,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分子结构。
3. 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和大小,不同分子的质量和大小也不同。
4. 分子在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分子的构成1. 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 分子的稳定结构是由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化学键可以是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3. 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形成是由于原子之间电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共价键中的电子共享、离子键中的电子转移等。
三、分子的性质1. 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大小与不同物质的种类相关,通常以分子的电子云的范围来表示分子的大小。
2. 分子的质量:分子的质量取决于分子中原子的质量和数量,通常以摩尔质量来表示。
3. 分子的形状:分子的形状取决于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化学键的角度、键长等因素。
4. 分子的运动:在常温常压下,分子会不断发生热运动,具有一定的动力学能量。
5. 分子的电性:分子中原子的电性不均匀分布会形成分子的极性,通常表现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上。
四、分子的运动1. 分子的热运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中,分子不断进行热运动,其速度、方向和频率都不同。
2. 液体和气体中分子的自由度较高,具有较大的热运动能量;而在固体中,分子的热运动受到较大的限制。
3. 分子的热运动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的重要基础。
五、分子的相变1.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排列和运动状态有所不同。
2. 固态:分子之间距离较短、相互作用较大、排列有序。
3. 液态:分子之间距离较远、相互作用较弱、排列不规则。
4. 气态:分子之间距离很远、几乎无相互作用、排列极不规则。
5. 分子在不同状态之间相互转化是通过吸热或放热的方式实现的。
六、分子的扩散1. 分子具有一定的运动能量和无规则的热运动,因此会不断向周围环境扩散。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1、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常用温度计的基本构造是: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3、温度计的分类:根据膨胀液体分;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根据用途分: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分度值1℃)寒暑表(-30…50℃分度值1℃)体温计(35…42℃分度值0.1℃)4、体温计:玻璃泡大,内管细小------灵敏度高,测量准确玻璃泡上端有缩口--------液柱可自动上升,不能自动下降,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前要用力将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柱体做成三棱柱形,并有一边是圆弧形------起放大液柱的作用,要正对弧形面读数(不需要估读)5、如何使用温度计(三要三不要)(1).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测量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量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与容器器壁、容器底部接触,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在0℃和100℃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吸热过程)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放热过程)4、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
(如海波,萘冰等)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和熔点.(如玻璃、塑料、蜡、松香、沥青)6、注意: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鲁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整理鲁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
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机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和飞轮转2圈,对外做一次功,有四个冲程。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2、燃料的热值(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2)燃料的热值①定义:l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
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展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式及其意义根底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化学反响中的有关计算奠定根底,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学生情况进展预测,8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已经初步形成,喜欢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的:学会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以及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的: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学习有关化学式的计算,让学生理解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的联络,进一步体会三维表征的思想。
研读教材,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会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物质组成的表示》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表示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为后续的化学计算和反应原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其书写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式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系,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但对化学式的深层含义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与实际现象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
2. 提出问题: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盐等,提问它们是如何表示和区分的,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解1.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介绍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表示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方法,通过实例如H2O表示水,2H2+O2→2H2O表示水的形成,帮助学生理解。
2. 实例分析:选取几种常见的物质,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化学式表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互动教学: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讨论并展示其组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
(三)、巩固练习1. 做练习:分发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惑。
九年级上册物理分子动理论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分子动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极小的微粒组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 分子运动理论:物质的微粒(分子)不断运动,运动方式包括热运动、扩散等。
3. 温度与分子速度的关系: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成正比,温度越高,分子速度越大。
4. 热传导:物质内部的热量传递方式,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递。
5. 热膨胀:物质受热后会膨胀,分子振动增加,相互间的平均距离增加,导致体积增大。
6. 相变现象: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包括熔化、沸腾、凝固、升华等。
7. 压强:分子对容器壁的撞击产生压力,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称为压强。
8. 气体状态方程:包括玻意耳-马略特定律(P-V定律)、查理定律(V-T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P/T定律)。
9. 热力学第一定律:当物体发生变化时,其内能的变化等于吸收的热量与对外做功的和。
10. 光的反射与折射:光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根据光的传播方向来描述。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九年级上册物理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物质的分子构成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简单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二、学习内容
物质是有分子构成的
预习形成一
1、分子
2、分子通常的单位
合作展示一
一张纸能否不断得分割下去?有没有限度?限度是什么?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预习形成二
1、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合作展示二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和学生的对比
三、检测反馈
1、基本内容: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
2固体为什么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3液体为什么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式
四、学习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收获很多,写出来我们一起分享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组成的表示知识点任何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带来的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点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一种物质只能有一个化学式。
一般说来,有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
凡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直接去表示。
有的单质由分子构成,如氢气、氮气、氧气、氯气,它们的每一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原子,称为双原子分子,它们的化学式:先写出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上数字“2”。
例如氢气:H2。
元素在相互化合形成化合物时,所含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个数比就体现了元素的性质——化合价。
会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书写化学式即可。
记忆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可采用口诀: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钙镁钡锌氧三价铝,四价硅,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原子团不能单独存在,这必须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才能成为物质的化学式。
化合价只有在元素之间形成化合物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当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时,其化合价一定为零。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练书写化学式,后面要学的化学方程式就无从写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书写化学式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养成在于多练,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一般来说,书写化学式的正确顺序是:正价前,负价后;金属左,非金右,氧化物中氧在后。
①原子团的个数是1时,1省略不写,不需要加括号;如果原子团的个数是2或3时,原子团加括号,在括号的右下角标上数字。
②+2价的铁称亚铁。
③绝不能根据化合价随意乱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课后练习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C )A.氯化钠C1NaB.氧化铜CuO2C.氧化镁MgOD.氦气He22.在N2O5和N2O各3个分子中,含有相同的 ( B )A.氮分子的个数B.氮原子的个数C.氧原子数D.氮元素的个数3.对2P2O5的正确描述为 ( D )A.表示五氧化二磷分子是由磷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B.表示4个磷原子和10个氧原子C.表示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有4个磷原子和10个氧原子D.表示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每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2个磷原子和5个氧原子4.符号“3H2SO4”中有“1、2、3、4”四个数字,它们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D )A.“1”表示1个硫元素B.“2”表示1个氢分子C.“3”表示3个氢分子D.“4”表示4个氧原子5.某种氧化物R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B )A.64B.32C.16D.86.在某种氮的氧化物中,若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4,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 )A.N2OB.NOC.N2O3D.NO27.已知某人在体检中发现其尿液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93%,若其他成分中不含氮元素,则该尿样中含尿素[CO(NH2)2]的质量分数为 ( B )A.1%B.2%C.3%D.4%8.按硫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物质:Na2S,S,(M),H2SO4,其中括号内的M可能是 ( B )A.H2SB.Na2SO3C.MgSO4D.SO3总结各课时的知识点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记忆和复习,物质组成的表示知识点为大家做了详细总结,这份资料相信能帮到你~。
九年级物理分子知识点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九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分子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对我们理解和应用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九年级物理中与分子有关的主要知识点。
1. 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单位。
分子包含核外电子和细胞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细胞质则由电子组成。
2.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的大小、形状、化学键以及分子内部的键的强度等都会影响分子的性质。
例如,分子的大小影响其运动能力和扩散速度,分子的形状会对其溶解性和化学反应性产生影响。
3. 分子的热运动分子具有热运动,它们会不断地在空间中随机运动。
由于热运动,分子之间会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压强。
当温度增加时,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增加,压强也会相应增大。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的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其中包括吸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的吸引力会导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而斥力则会导致分子间的排斥。
这些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物质的性质,例如液体的黏性和固体的硬度。
5. 分子的状态变化分子可以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发生状态变化,例如固体可以熔化成液体,而液体可以蒸发成气体。
这些状态变化与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作用有关。
6. 分子的扩散分子的扩散是指分子在空间中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传播的过程。
扩散速率取决于分子的运动能力和扩散物质的温度、浓度等因素。
7. 分子热平衡当物体与外界接触时,分子之间会发生能量和动量的交换。
当能量和动量的交换达到平衡时,物体达到了热平衡。
在热平衡状态下,物体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8. 分子的内能分子的内能是指分子内部的能量总和。
分子内能的大小取决于分子的运动能量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分子作为物质的基本单位,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鲁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物质分子构成知识点
在自然界中,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是数不完的,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更是复杂多样,下面是整理的物质分子构成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点
1、分子的大小。
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
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幺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
①介绍数量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0的乘方数,如3乘以10-10m。
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那幺1乘以10-10m和9乘以10-10m,数量级都是10-10m。
②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乘以10-10m。
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 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