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青铜器和甲骨文
- 格式:ppt
- 大小:6.52 MB
- 文档页数:35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难点】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文字的演变。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青铜器出现的时期是什么时候?有何用途?当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2、商朝出现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主要有哪些?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些中国甲骨文文字,让学生写出对应的汉字,并说出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什么材料制造的工具?【合作探究】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引导学生思考,青铜器出现在什么时候?青铜器在商朝以后有什么发展呢?答案提示: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乃至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哪个?答案提示:司母戊鼎。
教师点拨:商朝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立人像,反映商代巴蜀文化。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1、1.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答案提示: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
2、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答案提示:清末的王懿荣无意中看到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么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青铜器与甲骨文总结归纳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 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使用青铜合金制作的器物,主要包括礼器、乐器、兵器等。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在中国起源于商朝,经历了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发展和繁荣。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铸造、浇注、打磨、雕刻等。
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贵族身份和权力象征,也是祭祀和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用品。
青铜器的纹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凤纹、龙纹、云纹等,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2.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代的卜辞和铭文中,主要用于卜筮和纪录祭祀、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甲骨文的形状独特,字体古朴、简洁,常见的有象形字、指事字
和会意字等。
甲骨文的解读和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青铜器和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夏、商、西周时期的成就其中重要的两个,也就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器从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出现,甲骨文从商代开始出现,夏朝有青铜器,但是暂时并没有发现甲骨文。
2.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再如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比如鼎、簋、尊、爵、斝、盉等。
商朝贵族好饮酒,青铜酒器的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
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和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确立了制度。
鼎和簋的配合一般是奇数个鼎,偶数个簋,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或者一鼎零簋。
3.鼎是用来烧煮食物和煮饭的,相当于锅。
4.簋是用来盛饭的,相当于饭盆。
5.尊是用来盛放酒的,相当于酒桶。
6.爵是用来饮酒的,相当于酒杯。
7.斝是用来温酒和调酒的,相当于酒壶,没有壶嘴。
8.盉是用来温酒和调酒的,相当于酒壶,有壶嘴。
9.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采用“泥范铸造法”。
当时的工匠已经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
到了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比如司母戊鼎。
铸造这样巨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2.5 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选择题1.如图是西周青铜器伯卣(yǒu)。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A.铸造业方面B.制瓷业方面C.造船业方面D.纺织业方面2.考古学研究不仅在补史、证史方面具有功用,而且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时,也具有它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观察下列考古图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A.礼器印证了青铜器有维护等级的作用B.铭文印证了青铜器是承载文字的工具C.编铙印证了商代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兵器印证了商代战争规模大且次数多3.如图图片具有的共同历史价值是()A.研究青铜文明时期的青铜器特征B.研究古代花鸟虫鱼的生物进化过程C.研究古代历史文物所蕴含的艺术价值D.研究二里头遗址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4.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而作。
重832.84千克,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
这反映出商代青铜铸造业()①规模宏大②组织严密③分工细致④种类单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如图为青铜器“卫盉”。
其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裘卫用礼器和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
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
材料说明当时的西周()A.青铜铸造技术高超B.自然经济开始形成C.出现了土地转让情况D.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6.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
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7.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但对各级王公贵族在祭祀时使用青铜器的规则非常严格,史书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一、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金属器物,由铜、锡、铅等金属熔炼制成,具有韧性强、硬度高、耐久性好的特点。
二、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1.原始青铜器时期(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主要是玉制品和石制品,青铜器还很少。
2.商代青铜器时期(公元前17-11世纪),人们善于利用青铜造各种器物,但器型还比较简单。
3.西周青铜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器型多样化,质量也有所提高,成为青铜器中的高峰。
4.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青铜器的形状和装饰更加讲究,青铜刀、镰刀、铭文器等出现。
三、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商王宫廷内用龟甲或兽骨刻写的文字,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四、甲骨文的发现和意义。
甲骨文是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发现的,这些甲骨被认为是当时王室祭祀活动的记录。
甲骨文证明了古代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为后来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