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地铁篇.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一章1.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构成及基本形式(重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市内和郊区,在固定轨道上运行,通常以电力为动力的客运交通系统。
构成:车站建筑、结构工程、线路、车辆、车辆段、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环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
基本形式:地铁、轻轨、单轨系统、市郊铁路、有轨电车、自动导向系统、线性地铁、磁悬浮系统。
(1)地铁:①单方向输送能力在3万人次/h以上。
②了解其优缺点;③掌握地铁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
(2)轻轨(LRT):①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行车道上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单方向输送能力在1.5万~3万人次/h。
②掌握轻轨系统(LRT)的技术经济参数。
(3)单轨系统(独轨系统):①由电气牵引、具有特殊导向和转折装置、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轨道梁上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②分为悬挂式、跨坐式。
③掌握单轨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
(4)市郊铁路:①由电气或内燃机车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城市中心与市郊、市郊与市郊、市郊与新建城镇间,以地面专用铁路为主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②所有权归属铁路部门。
(5)有轨电车:由电气牵引、轮轨导向、单车或两辆编组运行在城市路面线路上的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6)自动导向系统(AGT系统):①掌握线性地铁的技术经济指标;(8)磁悬浮系统(了解)1.2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位与作用(次重点)1、掌握其优势;2、了解其地位;3、了解其作用。
1.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2、了解国外发展概况;3、了解国内发展概况;4、当前世界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① 交通类型多样化; ② 交通布局网络化; ③ 资金来源多元化; ④ 经营市场化; ⑤ 管理法制化; ⑥ 服务与管理信息化。
5、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大城市实现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体系过渡。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城市交通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拥堵问题,提高出行效率。
在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中,线路规划与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意义和原则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一条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轨道交通线路方案。
具体来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城市发展需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应该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协调,考虑城市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合理划定线路的走向和位置。
2.交通需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要确保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尤其是连接重要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居民区等,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
3.可行性: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应该在技术、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具备可行性,确保线路的建设和运营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4.社会影响: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要考虑对周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干扰,同时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要点和技术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对线路进行具体的细化和详细设计,包括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结构设计等。
下面列举了几个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要点和技术要求:1.线路走向设计: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交通分布情况,确定线路的起止点及中间站点,合理设计线路走向,尽量减少建设和运营成本。
2.站点设置:站点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应考虑到周边交通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站址,方便地铁乘客的出行。
3.结构设计:轨道交通线路的结构设计包括路基、桥梁、隧道等方面,需要满足工程技术的要求,确保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换乘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换乘设计应考虑到不同线路之间的衔接,以及乘客的出行便利性,合理设置换乘站点和通道。
5.安全设计:轨道交通线路的安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包括防护设施、紧急疏散通道、防火措施等,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还能提高城市运输效率和便捷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需求,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合理规划,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各大城市地铁的建设井喷式发展,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压力,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城市地铁规划之前,需要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状况,交通情况、人口密度、出行需求等因素是决定城市地铁规划的关键因素。
在城市地铁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就是城市规划。
有些城市规划是长期规划,这就需要规划者提前预测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在规划之前对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战略进行彻底思考,这可以使地铁建设不必要的浪费。
除了城市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还需要考虑到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规划中的重要参数,它可以通过统计人口密度数据来确定地铁线路的基本布局和站点设置。
例如,人口密集区需要增设更多的地铁站点,以提高出行的效率和便捷性。
交通情况是规划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必须被充分考虑,因为地铁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式之一,很多人选择地铁是因为地铁可以免除交通拥堵的困扰,节约时间。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需要有意识地引导人们采用更多的地铁出行方式,这也有助于刺激地铁的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和便捷性。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环保问题,因为地铁是一种环保的出行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建设地铁隧道时,可以采用隧道盾构机进行施工,避免由于隧道施工对地面居民生活的影响。
另外,在建设地铁站点时,应注重采用环保材料,如LED灯等,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
随着现代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升级。
例如,中国的高铁在发展初期,规划者就已经考虑到未来的需求,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龙头的高铁制造国家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地铁篇目录第一章综述 (3)第二章地铁线路网规划 (3)2.1 线网合理规模论证问题研究 (3)2.2 线网空间形态与构架问题研究 (5)2.3 关于地铁线网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 (8)第三章地铁站站址规划 (9)3.1车站开挖对地标建筑物的影响 (9)3.2车站开挖对地下建筑物的影响 (10)3.3车站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11)3.4车站开挖对地面交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12)3.5地铁车站开挖方法受多因素影响时的选择 (13)3.6小结 (13)第四章发展与展望 (13)第一章综述近年来, 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勃发之机,不仅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加速地铁建设, 一些百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如西安等也在积极筹划和兴建地铁, 无疑,这是我国城市交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好兆头。
地铁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在组成结构及外部运行环境都是决定系统整体效能的关键因素。
地铁网络总体布局规划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另一方面是要研究它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其它子系统(如道路及地面常规公共客运等)的协调关系,乃至与城市形态和土地使用布局的协调关系。
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地铁线网的总体布局规划作为线路建设的依据,将来形成的地铁系统很难保证有较理想的运行效能。
在地铁线网规划中如何确定线网合理规模、线网空间构架形态以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关系是线网规划理论中尚待探讨的问题, 同时也是涉及规划方法的问题。
第二章地铁线路网规划2.1 线网合理规模论证问题研究线网规模(线网营运总里程)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换言之,一个城市地铁线网的总体规模无疑应当与上述客观条件相匹配,否则无法保证线网运营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
编制线网总体布局规划时,往往只注意线网覆盖面及线网的具体构架,而不作合理规模的论证,这是当前我国城市地铁网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轨道交通规划中,如何合理、科学地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成了城市规划者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规划线路需求在城市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及贸易流通,需要各种交通工具来满足需求。
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城市交通的堵塞问题,使得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输能够顺畅而快捷地运行,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是受欢迎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因为它可以在城市中迅速而有效地运输人们。
因此,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时,必须考虑市民的需求,并尽力满足。
二、线路规划设计大城市的地铁系统需要高技术的工程设计、极致的安全水平以及人性化服务。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中,必须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经济性、现有交通系统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线路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根据不同的城市情况,设计出适合的轨道交通线路。
例如,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时,必须考虑新建地铁线路或改造旧有轨道线路的情况,以及交通拥堵问题。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的任务和效率。
第一,城市轨道交通的系统性必须是高效的,以保证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正常运作。
而这就需要强大的管理工作。
第二,经济效益必须是有效的,以保证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持续地发展。
第三,安全审查必须是完整的,以保证轨道交通系统不会造成任何公共安全问题。
第四,系统的能源效率必须是高的,以控制能源的浪费,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
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必须要得到保证。
在中,必须要考虑到运载能力、列车速度及运行强度方面的安全性。
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和建造需要促进安全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民众的体验和使用的舒适度。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施建设中必须要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日益严格的安全性规范和标准,并实现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和互联互通。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环保的交通方式,在现代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是确保轨道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合理的线路规划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其次,科学的线路规划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最后,合理的线路规划还可以促进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繁荣。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原则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和发展需求。
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避免规划失衡和建设浪费。
2. 合理布局线路网密度。
线路网密度要与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相适应,合理分布,确保覆盖面广,服务效果优。
3. 考虑出行需求和交通热点。
通过分析人群出行和交通热点,合理规划线路,方便市民出行,缓解繁忙路段的交通压力。
4. 结合城市特点和地形地质条件。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地形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线路形式,最大程度地优化线路走向,提升系统运营效率。
5. 注重公平合理性。
线路规划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注重公共交通的公益性质,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和经济的出行方式。
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实施步骤1. 宏观规划。
通过调研和分析城市交通状况、人口分布等因素,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确定线路长度、站点设置等。
2. 中观规划。
根据宏观规划的框架,进一步细化线路走向、站点布置等,制定更具体的线路规划方案。
3. 微观规划。
在中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线路详细设计,包括站点平面布置、进出站口设置、线路走向调整等。
4. 线路评估和优化。
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等方面,针对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
5. 完善建设方案。
根据规划方案进行建设方案的完善,包括工程预算、施工技术等,确保线路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计划案例咱们就以一个超级繁华、像个永动机一样的大城市——“幻城”为例,来说说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计划。
一、背景与目标。
幻城那可是个人口超多、到处都是忙碌身影的地方。
这里的人,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每天都要在城市里快速穿梭,去工作、上学、玩耍或者回家。
所以,城市轨道交通(也就是地铁啦)就像是城市的脉搏,要把大家快速又安全地送到各个地方。
目标呢,就是在高峰期让大家不至于挤成“肉饼”,在低谷期也能高效运营,而且要覆盖城市里那些超级热门和一些稍微偏一点但也很重要的地方。
二、线路规划。
1. 主线:南北大动脉。
这条线就像城市的脊梁骨,从城市的最南边一直延伸到最北边。
它经过了幻城的几个超级大的商务区,像什么“闪耀大厦区”,那里全是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每天早上就像一大群蚂蚁涌向蚁巢一样,人们都往这里涌来上班。
然后它还会路过几个大型的居民区,像“温馨家园”,这里住着好多好多家庭。
这样一来,住在南边的上班族就能轻松坐着地铁去北边上班,反之亦然。
2. 环线:城市的拥抱。
环线就像是城市给自己的一个大拥抱。
它围绕着城市的中心区域,把那些著名的景点,比如“梦幻城堡”(这可是游客必去的打卡点),还有大型的购物中心“欢乐购天地”都串起来了。
这条线对于游客来说那可是超级方便的,他们可以坐着环线,轻松地从一个景点跳到另一个景点,而且对于城市里那些喜欢逛街购物的小伙伴们,也是福音,直接就能到达各种购物天堂。
3. 支线:延伸的触角。
幻城还有一些小支线,这些支线就像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小触角,伸到那些虽然不是超级中心,但也很有特色的地方。
比如说有一条支线就通往“艺术小巷”,那里全是各种艺术家的工作室、画廊之类的,吸引了很多文艺青年。
这样一来,文艺青年们就不用为了去看个艺术展之类的,在路上折腾半天了。
三、运营时间安排。
1. 高峰期(早上7点 9点,下午5点 7点)在这个时间段,那可是地铁最忙碌的时候。
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只不过大家都很匆忙。
1.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中使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
按相对于地面位置划分:地下铁路、地面铁路、高架铁路;按构筑物的形态(运营方式)划分: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区域快速铁路;按运输范围及车辆类型范围划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独轨交通、有轨电车、客运自动轨行车、自动导向交通、微型地铁、胶轮地铁、索道、磁悬浮铁路等。
特点:①运营速度快,运载能力大;②能源消耗低,对环境影响小;③安全与公平兼顾;④促进城市产业及经济加速发展;⑤可采用地下和高架敷设方式,占地面积小;⑥良好的环控体系和候车环境,乘车舒适性佳。
2.轨道交通系统构成:铁路线路,安全检测,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动车组,运输控制,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系统。
3.客运量:指一条或多条线路上各个区段上在单位时间内单程或往返运送的实际或预测客流量。
4.客流:客流又称客流量,是指在某一区段上,在单位时间内单方向或往返的实际旅客量或预测旅客量。
5.居民流动量:一年内每个居民平均乘行次数,表示居民流动频繁程度,用一年内城市的客运量除以居民总数所得。
6.运程:为每个旅客一次乘行的平均距离,取决于城市大小、形状、现有的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网总长度、结构形态、运输组织方式等因素。
7.客流密度:指每年经由每km双线线路的旅客总数,用“人/(km·a)”表示。
8.①车辆容量v—车辆容纳乘客的数目;②列车编组数n— 1列车包含的车辆(动车、拖车)数量;③列车容量V — 1列车能够运送的乘客数量,即V=v×n(人);④列车行车间隔I—为两列车发车的时间间隔,单位秒(s);⑤通过能力(通行能力)—以1h单方向通过的列车数来衡量,与列车行车间隔成反比,即N=3600/I(对/h)。
⑥输送能力C —为1h单方向所能运送的旅客数,也称运输能力或运能,由1列车的容量与线路通过能力的乘积来确定,C=V×N=v×n×N(人/h)。
第一章1.城市轨道交通及其分类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列车或车辆以电力为动力,在钢轨上或沿导轨运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
常见类型: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市郊铁路、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等。
特点:多方式、不局限于钢轨钢轮系统2.城市轨道交通作用及发展作用:满足交通需求;支撑与引导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轨道交通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构成:1、车辆2、车辆段3、限界4、车站5、供电系统6、信号系统7、环控系统1.车辆特点要求:可靠、舒适、安全、美观、技术含量高、加速快、电力驱动。
1.车辆种类:地铁车辆基本车型为A型车、B型车,A型车车辆基本宽度3000mm,B型车2800mm,每种车型有带司机室和不带司机室、动车和拖车的区分。
2.车辆段车辆段是对车辆进行运用管理、停放及维修保养的场所。
主要设施:出入段线、停车库线、试车线、联络线、洗车库、维修线、办公用地作用:列车运用、定期检修。
布局:尽端式、贯通式修程:厂修、架修、定修、月修3.限界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曲线地段限界加宽理由:内加宽、外加宽计算方法:内加宽、外加宽4.车站分类:按敷设方式、运营性质、站台形式划分运营性质: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尽端折返站站台形式:岛式站台、侧式站台、岛侧混合站组成: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设备及风亭和附属建筑。
主体由乘客使用空间、车站用房组成。
乘客使用空间又分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
5.车站设置要求:1)处理好选址与城市规划、交通、地面(地下)建筑、管线的关系。
2)站间距依据具体条件和主要功能确定。
3)规模、形式、通道应优化设计,满足6min内疏散的需要。
4)规模考虑近期客流量和远期预测需求规模(很重要)。
5.供电系统电源方式:集中式:城市电网(100kv级)-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接触网;分散式:沿途城市电网(10kv级)-牵引变电所-接触网混合式:两种方式相结合,合理利用电网资源。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城市发展和人民出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可以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要素、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案例展开讨论。
1. 设计要素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要素包括线路、站点、车辆以及相关设施等。
在线路方面,要考虑线路的长度、走向、分支的设置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等。
合理的线路设计可以使人们在不同地点之间快速便捷地出行。
站点的设置应考虑站点的位置、规模以及与周边道路、公共交通的衔接。
合理的站点设置可以提供方便的换乘条件,方便乘客的出行。
车辆的设计包括车辆的类型、尺寸以及通行能力等。
车辆的设计应考虑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相关设施的设计包括售票系统、候车亭、站内导览等。
这些设施的设计应考虑乘客的出行体验和便利程度。
2. 设计原则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2.1 交通效率原则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应注重提高交通效率。
线路的设计应考虑市民的出行需求,合理规划线路,确保线路覆盖面广、通行能力强。
站点的布局应合理,方便市民从不同地点快速换乘。
车辆的设计应考虑通行能力和疏导能力,以提高运营效率。
2.2 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应注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线路的规划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干扰,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车辆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噪音和尾气排放,以减少空气和噪音污染。
2.3 人性化原则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应注重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
站点的设计应方便乘客购票、进出站以及换乘。
车辆的设计应注重舒适度,提供良好的座椅、空调等设施。
相关设施的设计应注重乘客的导览、服务等,方便乘客的出行需求。
3. 设计案例3.1 上海地铁上海地铁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其设计以“高效、舒适、便捷”为原则。
上海地铁的线路规划充分考虑了市民的出行需求,线网覆盖了全市的主要商业区、居民区以及旅游景点。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地铁篇目录第一章综述 (3)第二章地铁线路网规划 (3)2.1 线网合理规模论证问题研究 (3)2.2 线网空间形态与构架问题研究 (5)2.3 关于地铁线网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 (8)第三章地铁站站址规划 (9)3.1车站开挖对地标建筑物的影响 (9)3.2车站开挖对地下建筑物的影响 (10)3.3车站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11)3.4车站开挖对地面交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12)3.5地铁车站开挖方法受多因素影响时的选择 (13)3.6小结 (13)第四章发展与展望 (13)第一章综述近年来, 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勃发之机,不仅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加速地铁建设, 一些百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如西安等也在积极筹划和兴建地铁, 无疑,这是我国城市交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好兆头。
地铁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在组成结构及外部运行环境都是决定系统整体效能的关键因素。
地铁网络总体布局规划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另一方面是要研究它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其它子系统(如道路及地面常规公共客运等)的协调关系,乃至与城市形态和土地使用布局的协调关系。
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地铁线网的总体布局规划作为线路建设的依据,将来形成的地铁系统很难保证有较理想的运行效能。
在地铁线网规划中如何确定线网合理规模、线网空间构架形态以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关系是线网规划理论中尚待探讨的问题, 同时也是涉及规划方法的问题。
第二章地铁线路网规划2.1 线网合理规模论证问题研究线网规模(线网营运总里程)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换言之,一个城市地铁线网的总体规模无疑应当与上述客观条件相匹配,否则无法保证线网运营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
编制线网总体布局规划时,往往只注意线网覆盖面及线网的具体构架,而不作合理规模的论证,这是当前我国城市地铁网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从国外的情况看,伦敦、巴黎、东京以及莫斯科等城市,由于修建地铁的年代十分久远,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没有条件进行合理规模的论证,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也正是这些先行者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线网规模和布局论证是十分必要的。
伦敦和巴黎最初的地铁网覆盖范围较小,线网密度偏大,站间距过密, 运行效益低下。
尽管随着城市的发展,都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巴黎和伦敦后期扩展的线路既照顾了必要的覆盖面,又适当调整了线网密度,使线网总体规模与城市规模的匹配合宜程度有了改善。
巴黎为了适应城市规模扩展,在不过分扩大线网规模的前提下,选当增开地区快轨交通线,即RER)。
诚然, 线网规模大小与城市空间形态及与此相关的地铁覆盖范围和线网密度要求不无关系,但笔者认为,线网合理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城市土地使用所决定的出行总量、出行距离分布以及出行方式结构。
与前者相比,后者对线网规模的确定更为关键。
“线网密度”和“吸引(服务)半径”不应该成为决定线网规模的主要指标。
在按上述研究路线确定了线网合理规模取值范围之后“, 线网密度”和“吸引(服务)半径”是可以在布置线网构架时, 因地制宜地予以解决的。
实际上,线网密度和服务半径主要体现在车站的密度上。
为了保证有较高的运营速度, 同时又不过分增加线网总里程,可以采取图1的布置方式。
此外, 许多城市为了争取更大的线网覆盖范围,而又不过多地增大线网规模,采取了开辟支线和敷设局部小网络的方法。
这种布置方式加上合理的交路设计,还可以使线路负荷均衡性得到改善。
地铁线网合理规模的确定应当满足以下几条要求。
(1)线网要有与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相适配的覆盖面。
(2)线网客流负荷有较好的均衡性。
各线的单向最大断面负荷水平差异不宜超过一倍,且最低不少于3万人次/小时;对每条线路来说,末端最小负荷断面与最大负荷断面的负荷差异不宜超过70%。
(3)每公里线路负荷强度不宜小于3万人次/日。
上述条件是基于线网运营经济合理性要求提出来的,可视作线网规模研究的基本制约条件。
在满足上述条件下,依据城市出行总量的预测值及城市客运系统结构(出行方式分担比例)的要求,计算出地铁(轨道)交通系统的总体负荷量,尔后便可确定线网运营总里程(即线网规模)的合理取值范围。
随着轻轨(Light Rail)客运方式的出现,使得中低运量的公共客运系统更为充实,也更具吸引力。
就建设成本而言,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更具优越性,同等运量的快速公交走廊(公交专用道系统)建设费用只相当于轨道交通线的10%~20%左右。
此外, 就城市交通方式与城市布局形态之间的互动作用关系而言,无疑地面常规公交方式会更有利于城市紧凑发展。
追求良好可达性目标的“紧凑城市”(CompactCity)布局观念已经成为现代发展中国家愈来愈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也非常符合我国的国情。
2.2 线网空间形态与构架问题研究在研究制订地铁线网规划时, 我们总是首先试图寻求一种通用的“合理”的线网形态模式( 例如: 方格网、环线加放射线⋯⋯) ,而且往往以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伦敦、巴黎、莫斯科及东京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地铁线网为样板。
不可否认,这些城市经过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地铁建设与运营,有十分宝贵的经验可资借鉴。
问题在于学习和借鉴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要从这些城市的规模、布局形态、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发展地铁的历史背景去研究其线网形成的过程,对照分析其实际运营状况以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从上述几个城市的情况来看, 最初建造地铁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总体布局构想,现在形成的线网格局是在地铁发展与城市土地使用布局演变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共生共存的。
最初的网络都是为满足中心区的公共客运需求而修建的, 尔后, 随着城市的扩展, 逐渐向外延展, 形成放射状格局。
为了解决各放射线之间的联系(换乘),多采用修建环线的办法。
伦敦、巴黎和莫斯科是这种发展格局的典型代表。
东京由于市区东南部临海, 因此地铁线网向西部和北部放射,除藉助于市郊铁路沟通各条放射线之外,也加了一条U字型半环线。
北京的地铁是采用浅埋形式,敷设于城市道路下方, 因此其线网格局与地面道路网毫无二致,均为标准的方格网。
如上所述, 这些城市的地铁线网不论是方格网形式,还是环线加放射线形式,都未必是可以普遍推广的最佳形式。
实际上这些城市当初没有条件以城市出行的源流强度定量分析为依据,事先对地铁线网整个布局与运营状况作出全面评价分析, 尔后一次完成最终布局的。
实践证明,在线网格局相似,密度相近的情况下,它们的实际运行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
由现有的各种线网布局实例对比分析,应该对线网形态及构架格局有如下的认识。
(1)地铁或其它形式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空间形态与城市形态有密切相关性, 二者之间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 最终形成吻合。
(2)线网的构架要与城市高强度客运走廊的空间分布形成良好的吻合关系。
(3)线网构架形式的差异一定会造成线网运行质量(效率与服务水平)的差异。
线网的布置方案。
要充分考虑各线路自身以及整个线网负荷的均衡性以及换乘的方便性,还要考虑乘客的一次直达率(即最大限度地降低换乘率)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合理衔接关系。
香港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与构架格局对上述三点是满足得较好的实例。
就网络系统上的换乘点布置方式而言, 方格网或者三角形网络布局的方式可能要比环线加放射线方式更好些。
东京和莫斯科同样都意识到环线位置与放射扩展扇区的大小不成比例, 原有的环线已经无法满足换乘需要。
这一点, 莫斯科的线网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既有环线以内的30余km2范围换乘还算方便,其余近800km2的范围内线路之间换乘十分不便。
因此,后来又规划了一条约65km的外环线。
即便如此, 也难以彻底改善线网的整体服务水平。
此外, 这种线网布置方式还导致向心负荷的增强。
2.3 关于地铁线网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在编制地铁线网规划时, 应当充分考虑与地面其它客运交通方式的衔接关系,尤其是主要的人流集散点。
这就要求根据城市土地使用布局及出行源流分布规律,制订出城市客运枢纽系统布局规划。
地铁线网规划中, 不仅线路布置要与地面其它交通网络协调配合,而且主要换乘站的安排也要与城市客运枢纽的布局相吻合。
这当中要特别注意的几个衔接因素。
(1)地铁线路及车站的布置要满足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性质要求。
对于城市对外交通的出入口枢纽(火车站、航空港、水运港、公路客运主枢纽等) , 其主要功能是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接驳, 因此, 要根据接驳量及可能安排的接驳方式来确定是否需要有地铁站,地铁站可承担的接驳换乘量,以及接驳通道的布置等。
对于市区公交换乘枢纽则要视区位条件及集散量确定是否要由地铁线路(一条或数条)接入。
(2)客流换乘条件及集散方式。
地铁与其它地面交通方式在客运枢纽的衔接仅仅是一种方式, 并非所有的换乘衔接点都要集中在几个点上。
根据客流及其它公交客运方式运营状况的调查,可以掌握市区内不同地区的客流集散状况, 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运行模拟手段(例如TRIPS模型)可以作出不同的地铁线网布置方案与地面交通衔接的效果分析,以全方式总体出行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寻求最佳配置方案,同时获得每条线路沿途换乘量,作为日后地铁站或地面换乘设施(如公交站、社会停车场等)的设计依据。
不仅如此,这些数据也将成为地铁线网布局优化的依据(地面换乘条件及集散方式往往受土地使用等客观因素制约)。
第三章地铁站站址规划地铁站站址的选择,出了受上文中的因素影响外,还受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因素的限制。
地铁车站按开挖方法分类,主要分明挖车站、全暗挖车站和局部暗挖(明暗结合)车站两种方法。
在各国地下铁道工程的发展初期,因明挖法具有简单快速、经济、安全的特点,而成为众多国家修建地铁车站的首选方法。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中的商贸经济繁华区、政治和文化中心越来越多,这些地区的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拥挤、车流量大、公交线路多,因而在繁华市区内设置明挖车站所受到的限制日益增多,加之明挖法对周围环境干扰大、影响地面正常交通,其应用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于是,浅埋暗挖法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地铁建设中,不断体现出对于现代城市环境的较强适应性。
3.1车站开挖对地标建筑物的影响地下隧道在施工时会对一定范围内的地层造成扰动,使该范围内的地层出现应力重分布并产生变形。
关于车站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往往根据所选用的开挖工法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采用明挖法时,地层变形规律通常与两个因素有关: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曲线、基坑周边土体的最大沉降;而采用暗挖法时,地层变形规律通常也与两个因素有关:地表沉降槽曲线、地表最大沉降值。
由于地表变形必然会对处在该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对于临近城市高层建筑物修建的地下隧道,除了需要关注基坑或隧道自身的强度和稳定外,还需要保证地表变形在可控范围内及周边地面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尤其对于地面高大建筑物和居住、医疗、文教、科研等敏感建筑物更应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