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下)(1).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2
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一)【提要】本文认为,郭店一号楚墓中的陪葬竹书是一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稷下思孟学派教材,其内容大致包括儒家经典基本知识、子思学派和稷下思孟学派基本观点、性情论、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哲学和形上学宇宙论等。
其中,《大一生水》是具有稷下思孟学派思想特征的作品,既继承了曾参、子思吸收道家老子形上学的传统,又吸收了稷下学者以水为万物之本原的观点,堪称“古代中国的泰勒斯学说”;而《五行》则是思孟后学对《礼运》五行说、竹书六德说和孟子学说的发展。
显然,当时还未有后来为《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子思》二十三篇”这部书。
这些竹书资料可能是公元前311年屈原出使齐国时从稷下带回楚国的,它们的被发现可以基本修复稷下思孟学派这个在中国思想史上久已残缺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稷下教材屈原郭店竹书思孟学派战国中期的齐国稷下思孟学派是对战国早期鲁国子思学派的继承和发展,子思后学到齐国稷下与孟子及其后学会合,遂发展成为稷下思孟学派。
郭店一号楚墓中的陪葬竹书很像是稷下思孟学派的教材,只有像屈原这种身份和地位的人才会有这些竹书,而屈原作品的思想深受这些书籍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在郭店竹书中,除了多有通假字之外,简笔字和因形近而误的字也不少,但其书写的笔法却显得非常熟练。
显然,它们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应是由不太理解书籍内容的数位专业抄手抄写出来的。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聚集了来自各国的学者,那里的专业抄手中也可能有楚国人。
《郭店楚墓竹简·前言》2]的作者认为竹书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所以它们很可能是稷下的楚国抄手抄写的。
至于竹简形制的长短,似亦有不同抄手采用不同长度的竹简的可能,而不一定都有分类的含义。
至于抄写的时间,则应与孟子同时。
具体地说,可能是在孟子于齐威王3]、齐宣王4]时游齐之后和屈原出使齐国之前,故应早于《孟子》的成书时间。
从竹书中有些异体字似可看出孟子学说的影响,比如:将“过”写作“化”下加“心”,好像是据“所过者化”的意思造的异体字;将“仁”写作“人”下加“心”、“千”下加“心”、“身”下加“心”,则像是据“仁义礼智根于心”、“仁”由“心”中善端发展而来的说法造的异体字。
《唐虞之道》——郭店⽵简(1)孝,仁之冕也;禅,义之⾄也。
1993年10⽉,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号楚墓M1发掘出⽵简,共804枚,为⽵质墨迹。
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献⼤多为⾸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级⽂物。
郭店楚简的⽂字是典型的楚国⽂字,具有楚系⽂字的特点,⽽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唐虞之道》唐虞之道——讨论远古的禅让思想。
本篇現存⽵簡⼆⼗九枚,⽵簡兩端平⿑,簡⾧28.1—28.3厘⽶,編線兩道,編線間距14.3厘⽶,簡⽂中間有殘損,只能編聯成幾段,簡⽂共存七百零六字七百零六字,內容闡內容闡釋唐堯、虞舜尊賢禪讓之說,不⾒於傳世⽂獻,為戰國中晚期儒家的佚籍。
⽂擬分為10章,四個部分來導讀。
第⼀章總說禪讓,指出禪⽽不傳,利天下⽽弗利,乃賢仁聖者之舉;2-4章具體分析禪⽽不傳與愛親尊賢的關係,指出愛親故孝,尊賢故禪,愛親忘賢,仁⽽未義也。
尊賢遺親,義⽽未仁也;5-8章對堯舜禪讓的實踐進⾏理論分析,指出禪也者,上德授賢之謂也;9-10章總結禪讓的現實意義,指出禪天下⽽授賢乃知其弗利也。
唐虞之道(唐虞之道,唐尧与虞舜的并称。
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以为太平盛世。
),禅⽽不传禅⽽不传(是禅让给贤⼈⽽不传给⼦孙)。
尧舜之王尧舜之王(尧舜之王),利天下⽽弗利也利天下⽽弗利也(利天下⽽勿利⾃⼰)。
禅⽽不传禅⽽不传(禅让给有天德的⼈⽽未传⾃⼰的⼦孙),圣之盛也圣之盛也(是圣⼈德性丰盛之故也)。
利天下⽽弗利也利天下⽽弗利也(利天下否利⾃⼰),仁之⾄也仁之⾄也(是其仁义之道到达极⾄之缘故啊)!故故昔贤仁圣者如此(所以从前贤⼈仁⼈圣⼈就是如此)。
⾝穷不贪⾝穷不贪(⾃⼰处境困窘⽽不贪婪),没没⽽弗利(始终没有图谋⾃⼰益处),穷仁矣穷仁矣(是穷尽天德仁义之故也)!必正其⾝必正其⾝(必先匡正理清⾃⼰),然后正世然后正世(然后匡正天下),圣道备矣圣道备矣(⾄圣天则具备之缘故啊)!故唐虞之道,禅!故唐虞之道,禅也(所以唐虞之道,禅让之制也)。
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第十一篇(下)第六章为wéi之zhī者zhě败bài之zhī,执zhí之zhī者zhě远yuǎn 之zhī。
是shì以yǐ圣shènɡ人rén亡wánɡ为wéi古ɡù亡wánɡ败bài,亡wánɡ执zhí古ɡù亡wánɡ失shī。
临lín事shì之zhī纪jì,誓shì冬dōnɡ女ruò始shǐ,此cǐ亡wánɡ败bài事shì矣yǐ。
圣shènɡ人rén谷yù不bù谷yù,不bù贵ɡuì难nán得dé之zhī货huò。
教jiào不bù教jiào,复fù众zhònɡ之zhī所suǒ过ɡuò。
是shì古ɡù圣shènɡ人rén能nénɡ辅fǔ万wàn物wù之zhī自zì然rán,而ér弗fú能nénɡ为wéi。
第七章道dào互héng亡wánɡ为wéi也yě,候hòu王wánɡ能nénɡ守shǒu之zhī而ér万wàn物wù将jiānɡ自zì化huà。
化huà而ér欲yù作zuò,将jiānɡ贞zhēn之zhī以yǐ亡wú名mínɡ之zhī朴pǔ。
夫fū亦yì将jiānɡ智zhī足zú,智zhī以yǐ束shù,万wàn物wù将jiānɡ自zì定dìnɡ。
(2)子思的诚信与内修理论在早期儒学发展中,“子思之儒”、“思孟学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以前人们研究孔子以后的儒学,总是首先想到孟子、荀子。
孟子学于子思之门人,那末,孟子的学说与子思有何关系?子思的思想学说怎样?在郭店楚简被发现以前,甚至连《中庸》都不能确定为研究子思的可靠材料,子思研究简直无从谈起。
郭店楚简中大量战国儒家文献问世后,子思思想的大门才算正式向人们敞开,这些宝贵材料的发现,使子思、思孟学派的研究引来了学术界关注的目光,早期儒学研究也因此出现了兴盛局面。
郭店竹简中的不少篇章已经被证明是子思学派的著作,属于史志著录的《子思子》,并印证了保存于《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缁衣》都是子思的作品,也为研究子思的心性学说,研究子思的诚信与内修理论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人们研究早期儒学,再也不能不注意到子思思想的巨大影响。
(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子思,首先认清子思的思想渊源十分必要。
从学术传承上讲,子思幼小时候学于孔子,又受学于曾子,在子思的思想中,孔子、曾子思想的影响都相当重要。
然而,在学术界,不少人对于曾子受教于孔子、曾子的事实并不十分清晰。
虽然历来有不少学者指出了子思学术思想与孔子、曾子的渊源关系,但由于对研究资料的认识不同,因此,子思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孔子、曾子的影响,人们的看法还因人而异,多有疑惑。
从关于子思生卒年的最新研究结果看,孔子去世时,子思可能只是十几岁的少年【1】。
但子思少年聪慧,很使孔子感到欣慰。
《孔丛子·记问》记载了孔子与子思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夫子闲居,喟然而叹。
子思再拜。
请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尔孺子安知吾志。
”子思对曰:“伋于进膳,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
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
”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孔子儿子伯鱼虽受孔子诗礼之教,但由于短寿,“年五十,先孔子死”,很使孔子失落,对孔子当然是很大的打击。
《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1)据《韩非子·显学》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思之儒”,《荀子·非十二子》亦将子思与孟子并称,故子思无疑是战国初期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然其书散失,其学放佚,不知曾令多少学者为之扼腕而叹!是以郭店竹简中有关子思的文献一经公布,立即唤起人们一揭千古之谜的浓厚兴趣。
窃以为就竹简所见,澄清全部事实的证据仍然不足,但确实为推断这一公案提供了新的线索,并可据以落实部分事实。
一、南宋以前子思书的流传关于子思书,大家都知道原书早已亡佚,现在行世的是南宋汪×和清代黄以周的两种重辑本,皆名曰《子思子》,但对南宋之前是书的流传情况,恐不甚了了。
我在反复推敲历史上有关记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从先秦至南宋,子思名下的这部书前后出现过三种传本,分别代表其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秦至刘向校书前的《中庸》四十九或四十七篇。
现存最早谈到子思著作的文献是《孔丛子》:子思曰:“文王困于×里,作《周易》。
祖君困于陈、蔡,作《春秋》。
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四十九篇。
《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与此相合:伯鱼生×,字子思,年六十二。
尝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
过去,由于人们判《孔丛子》为伪书,故不相信其史料价值。
李学勤先生曾撰文指出,此书乃汉魏间的孔氏家学。
我认为,这一判断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既然此书旧题陈胜博士孔鲋所作,故其主体部分当成于孔鲋之手,后由孔氏家族陆续增补完善。
无论如何,《孔丛子》的这段记载与《史记》相合,当为信史。
不过,有人怀疑:“孔子作《春秋》在归鲁之后,不在困于陈、蔡时。
子思于其祖不应谩言。
”[1]其实,这里所说的文王困于×里作《周易》、孔子困于陈、蔡作《春秋》、子思困于宋作《中庸》,皆不应该机械地理解为受困之时著书,而应理解为受困之时发愤著书,及其真正著书,也许在受困之后。
《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下)(1)第三章:《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五行学说”的实施方案第一节:简本《成之闻之》校读简本《成之闻之》编连和命名存在问题,是学界的共识,《郭店楚墓竹简》中释文包括十个拼联组:(1)简1-3,(2)简4-6,(3)简7-20,(4)简21-23,(5)简24,(6)简25-28 ,(7)简29-30,(8)简31-33,(9)简34-36,(10)简37-40。
《成之闻之》的篇名是整理者根据最初几个字定的,廖名春先生曾认为这是孔子的学生县成闻道的内容纪录。
但随着学界对此篇的深入探讨,“成之”“闻之”乃是相联两句的句尾与句尾,因此此篇为县成所记录也就不成立了。
郭沂将《成之闻之》篇称为《天降大常》,重排顺序为(8)、(9)、(7)、(1)、(5)、(6)、(2)、(3)、(4)、(10)[1]。
周凤五将篇题定为《天常》,分篇的起首与郭沂大致相同,然而他将(4)的简序重排为22、23、21,然后加(2)、(3)、(10)结篇。
[2]李学勤则认为以(8)、(10)来结篇更合理[3],李零按(2)、(3)、(8)、(9)(7)、(1)、(5)、(6)、(4)、(10)来排序,认为它可能与《性自命出》同抄于一卷。
上篇论‘性’,此篇论‘教’,正好相承,并根据调整的首句将此篇命名为“教”[4]。
廖名春的排简顺序为(2)、(3)、(9)、(7)、(1)、(8)、(6)、(4)、(8)、(10)根据首简4的首句直接命名为《君子之于教》[5]。
王博则以(7)为开篇,排序为(7)、(1)、(3)、(9)、(6)、(4)、(2)、(8)、(10),至于简24,也即(五)则未见提及[6] 。
编序和定名的不同,对了解简文的思想关系极大。
本文拟就此进行讨论。
在各家的看法的基础上,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按照(2)、(3)、(7)、(1)、(5)、(6)、(4){简序调动为21、23、22}、(8)、(9)、(10),并将其分成九章。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涂宗流)《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作者:涂宗流郭店楚简《老子》凡三篇,不仅竹简形制各不相同,其内容也各自独立成篇,是今本《老子》出现之前的三篇道家哲学着作。
《老子甲》论述以道佐人主治国:上篇论述佐人主治国之策;下篇论述佐人主者之德。
《老子乙》以爲道、守道爲中心“言道家之用”:第一部分论述爲道者要自损、自重;第二部分论述守道治国必须坚持“清静”的原则。
《太一丙》论述“道”和“爲道”:第一部分对《老子甲》所提出的“道”进行解说;第二部分论述“爲道”,指出爲道者应顺乎民意而贵言,应“辅万物之自然”。
老子甲《老子甲》存简39枚(文中下标的数字爲《郭店楚墓竹简》图版序号),约1086字。
论述以道佐人主治国。
可分爲33章,归併爲上、下篇。
上篇(1-19章)论述佐人主治国之策;下篇(20-23章)论述佐人主者之德。
第1至5章(1-2简),提出活其本性以大其真、轻其私心以减少欲望的治国方略。
第6章(2-5简)言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
第7章(5-6简)言知足之爲足,此恆足矣。
第8章(6-8简)言果而不强,其事好。
第9章(8-10简)言长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第10章(10-14简)言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爲。
第11章(14-15简)言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第12章(15-18简)言圣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13章(18-19简)言侯王能守道保朴,万物将自宾。
第14章(19-20简)言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第15章(21-23章)言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第16章(23简)言天地之间虚而不屈。
第17章(24简)言至虚,恆也;守中,笃也。
第18章(25-29简)言爲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第19章(29-32简)言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第20章(33-35简)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21章(35-37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怠。
第22章(37简)言弱也者,道之用也。
收藏!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古书目录郭店简——老子太一生水说之道(语叢四)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道义性自命出六德物由望生(语叢一)名教(语叢二)父无恶(语叢三)按:郭店楚简的十六篇文献,有十三篇是秦始皇“焚书”以来的两千多年来首次面世的先秦佚籍。
仅其中《老子》、《缁衣》可与传本对比阅读、研究;《五行》可与马王堆帛书的同名篇相参阅。
郭店楚简出土于1993年,共有带字竹简800余枚。
其文字数量有13000多字。
上博简——1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2民之父母(原无篇题)子羔鲁邦大旱(原无篇题,与《子羔》、《诗论》为一编)從政(原无篇题)昔者君老(原无篇题)容成氏3周易中弓(仲弓)恒先彭祖4采風曲目逸诗昭王毁室昭王与龔之脽柬大王泊旱内豊相邦之道曹沫之陈5竞建内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季庚子问于孔子姑成家父君子为礼弟子问三德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6競公瘧孔子见季桓子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慎子曰恭俭用曰天子建州(甲本)天子建州(乙本)7武王践阼郑子家丧(甲本)郑子家丧(乙本)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君人者何必安哉(乙本)凡物流形(甲本)凡物流形(乙本)吴命8子道餓顏淵問於孔子成王既邦命王居志書乃言李颂蘭賦有皇將起鶹鷅9成王为城濮之行(甲、乙本)灵王遂申陈公治兵举治王天下(五篇)邦人不称史蒥问于夫子卜书10卉茅之外妳加编钟交交鸣鸟多斯按:上博简全部为80多篇(已公布的是69篇)。
共计1700余枚(包括残简)。
文字约35000字。
不知何故,已经出版出来的69篇里,没有《孔子闲居》,据李学勤讲,上博简是有《孔子闲居》的。
上博简是上海博物馆1994年由香港收购入藏的,来历可以说是出于盗掘流散。
清华简——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滕(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皇门祭公(祭公之顾命)楚居系年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鸠之集汤之屋筮法别卦算表封许之命厚父命训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子产管仲子仪子犯子馀晋文公入于晋越公其事赵简子摄命邦家之政邦家处位心是谓中天下之道虞夏殷周之制治邦之道治政之道按:清华简全部为60多篇(目前已经整理出版出来的是44篇)。
簡帛網》簡帛文庫》楚簡》郭店楚簡別釋近年来发现的战国楚简,有几批内容是当时流传的文化典籍。
郭店楚简是其中最先公布的一批[1]。
由于往往可以同传世古书相对照,楚国文字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迎刃而解。
例如,“能”上从“羽”之字,过去有不少猜测,现在能够确认读作“一”[2]。
同样是最先见于《鄂君启节》的另一个字,也有多种说法,今天可以有把握地读作“戚”[3]。
当然,这决不意味着郭店简的释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实际上,这批竹简的正确辨读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
经过整理者的数年努力,加上裘锡圭先生的审订,已在这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有待进一步推敲问题也还有不少。
我们在研读竹简图版和释文、注释中,产生了一些想法。
现将其中有关释字、断句的部分内容梳理如次。
为便于排版,简文尽可能用通行字写出,某些没有通行字的则以在括号中补充说明的办法表示。
一、僕(樸)唯(虽)占(从女)《老子》甲一八上引简文第三字原释“妻”,认作“微”字的假借。
这个字的上部与楚简中的“占”相同[4],也可能是一个从女占声,即占(从女)字。
《说文》:“占(从女),小弱也。
”与简本相当的传世本《老子》三十二章此句作“樸虽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作“樸唯(虽)小”。
释“占(女)”在意义上正相对应。
二、以逾甘露《老子》甲一九注[四八]云:逾,“帛书本作‘俞’,整理者认为:‘俞,疑读为揄或输’。
可从。
”帛书老子中的“俞”,高明先生认为当借为“雨”[5]。
郭店简老子甲中的“逾”,刘信芳先生认为读如“霣”[6]。
我们知道,《鄂君启节·舟节》中“逾”表示与“上”相反的航行过程,大致是“下”的意思[7]。
我们还曾对《国语·吴语》的一段记载作过讨论,得知其中“亦令右军衔枚踰江五里以须”的“踰”(“逾”字异体)也是指沿江而下[8]。
然则,老子甲中的“逾”字可以直接训为“下”,适与传世本“以降甘露”的“降”对应。
三、持与亡孰病《老子》甲三六持,注七三云:“从‘贝’‘之’声,与‘得’音近通假。
历史学论文-郭店楚简道家作品刍议——郭店楚简与老子、老莱子、关尹子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三组内容是道家学说,整理者以传世本《老子》为参照,将这三组竹简分为四篇:简长32.3cm、两端修成梯形的39枚为“《老子》甲”,简长30.6cm、两端平齐的18枚为“《老子》乙”,简长26.5cm、两端平齐的28枚为“《老子》丙”和《太一生水》。
“《老子》丙”和《太一生水》划分的依据仍然是传世本《老子》:文字见于传世本《老子》的划为“《老子》丙”,文字不见于传世本《老子》的划为《太一生水》⑴。
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正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其中最受重视的是“楚简《老子》”,美国达慕思大学专门召开了“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
国内学者也纷纷撰文讨论楚简《老子》与传世本《老子》之间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两种对立的意见:一是认为郭店楚简《老子》是优于传世本《老子》的古老传本;⑵一是认为郭店楚简《老子》是传世本《老子》的三种节选本。
⑶对这两种对立的意见,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
许杭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认为:“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很可能是当时社会流传的多种老子语录或著述中的三组文字,是春秋末年流传下一来的,至战国晚年由后人合编增补成较完整的帛书本《老子》和今本《老子》的。
”⑷吴根友《道论在简本<老子>中的地位》认为:“简本《老子》一书中仍有一些战国中期的文字,《老子》一书可能无定本.而只是一个不断被注释的开放文本。
”⑸一.郭店楚简道家作品的文献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楚简《老子》的文献价值,楚简《老子》文本是最可靠的根据。
被称为楚简《老子》的出土文献,本来就抄写在不同长度的三种形制的竹简上,这已说明它不是一册(与帛书《老子》有别) ,而是三册道家思想的出土文献。
现在称为楚简《老子》,是整理者以传世本《老子》为参照的主观产物,而且“《老子》丙”与《太一生水》原本就是一册。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昏(问)于子思曰:“可(何)女(如)而可胃(谓)忠臣?”子思曰:“恒称1其君之亚(恶)者,可谓忠臣矣。
”公不悦,揖而退之。
成孙弋见,2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3臣矣。
’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
”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4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
恒称其君之恶者5未之有也。
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交禄爵者也。
恒6称其君之恶××禄爵者××义而远禄,非7子思,吾恶闻之矣。
”《穷达以时》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亡其1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
舜于历山,陶拍2于河,立而为天子,遇尧也。
邵衣胎盖帽蛭巾,3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
吕望为,战监门4 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举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
5管夷吾拘弃缚,释桎梏,而为诸侯相,遇齐桓也。
6百里馈五羊,为牛,释板而为朝卿,遇秦穆。
7孙叔三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
8初,后名扬,非其德加。
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9衰也。
骥张山于邵,非亡体壮也。
躬四海,至千10里,遇告故也。
遇不遇,天也。
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11×××为名也,故莫之智而不×××××××12××× 而不芳。
无愈山石不为××××13善己也。
穷达以时,德行一也。
誉毁在旁,圣之弋母之白14不。
穷达以时,幽明不再。
故君子于反己。
15《竹简·五行》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
善,人道也。
郭店楚簡參考書目(謝君直老師製作)1.《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合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21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2.Sarah Allan & Crispin Williams ed,The Guodian Laozi: Proceedings of th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artmouth College, May 1998, Early China Special Monograph Series, no. 6, Institute for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2000。
3.Huang Paulos《湖北荊門郭店1號楚墓發現的〈老子〉竹簡:老子其書其人》,Helsinki:The Finnish Oriental Society,1996年。
4.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5.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6.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增修版),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7.丁原植《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8.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
9.大阪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編輯《新出土資料和中國思想史》(《中國研究集刊》第33期),日本:大阪,2003年6月1日。
10.尹振環《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11.孔德立《郭店儒簡與子思研究》,曲阜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2年。
12.方連全《郭店簡《太一生水》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3.王力波《郭店楚簡《緇衣》校釋》,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2年。
郭店楚简〈〈老子〉〉释读札记四则 为了真正了解郭店楚简〈〈老子〉〉的原始旨趣,我们在注释时需要认真探索,仔细思考,以免再度陷入历史上误解老子(指老聃)思想的怪圈。
笔者现就释读楚简〈〈老子〉〉字词句时的几点体会求教与方家。
一、楚简〈〈老子〉〉甲第 8 ——10枚竹简内容(P3)(与王弼本第15章相应)长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弱)玄达,深不可志。
是以为之颂:夜乎奴(如)冬涉川。
猷乎其奴(如)畏四邻。
敢其奴(如)客。
涣乎其奴(如)怿。
屯(敦)乎其奴(如)朴。
沌(原字从土)乎其奴(如)浊。
竺(孰)能浊以朿者,将清。
竺(孰)能仄以往者,将余生。
保此 [彳人亍]者不谷(欲)趟吐。
(转引自老聃:《楚简老子原文》,出处:老子文化网 发表日期:2003 年 6 月 13 日 ,以下所引释文出处相同,不另注)笔者认为,此处的“颂”(原楚简释文为“容”),应解释为“形容,描述”。
有学者认为,此处“容”作“从容”解,“为之容”即“行为从容”,当为非。
我认为此处断句应为“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弱)玄达,深不可志。
是以为之颂:” 。
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 、“韬光养晦,不可矜夸”,如果解为“行为从容”当与老子主张不协调,更何况后面是对“善为士者”高深莫测、行为谨慎的描述。
二、楚简〈〈老子〉〉甲第 10 ——12枚竹简内容(PP3-4)(与王弼本第64章相应)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亡为古亡败,亡执古亡失。
临事之纪,谨(慎)终女(如)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谷(欲)不谷(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古圣人能辅万勿(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关于此处的“教不教”,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以不对老百姓进行训诲为教”的意思,但如果这样解释,则与后面“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而弥补众人的过失。
因此,圣人辅助万物自然生化而不勉强作为)意思相反。
郭店楚简相关笔记整理及部分问题探讨整理者:小陈记:本文是笔者阅读郭店楚简的有关著作及资料后所进行的笔记汇总,以李零先生的《郭店楚简校读记》为主体,兼及裘锡圭先生《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中的郭店简部分,两书所引的其他学者的相关材料亦偶有涉及。
在涉及郭简的某些富有争议的问题上,笔者或间以粗浅看法加以探讨,此类探讨文字以案字别之,至于诸说之后。
一、郭店楚简的出土及整理:出土: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对已遭盗掘的郭店一号楚墓进行清理发掘,得竹简八百余枚,经整理后,于1998年荆门市博物馆编成《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整理:由彭浩(荆州博物馆)、刘祖信等承担释文及竹简綴连注释工作。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参与书稿审定。
二、竹简形制、字体及内容:形制分作三类:第一类长度在32.5厘米左右;第二类长26.5至30.6厘米;第三类长15至17.5厘米。
形状两类:一类竹简两头齐平;一类两头削成梯形。
字体: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内容:郭店楚简包含先秦文献十六篇,分道家、儒家典籍两大类。
道家典籍:《老子》甲组、《老子》乙组、《老子》丙组、《太一生水》、《语从四》(说之道)、儒家典籍:《五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性)、《成之闻之》(教)、《六德》(六位)、《尊德义》《语丛三》(父与恶)、《语丛一》《物由望生》、《语丛二》(名数)备注:内容分类基本采用《郭校读》分类法,括号类篇题为李零先生拟定。
《老子》甲乙丙三组一、《老子》传本问题:《老子》迄今重要的传本有汉代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严遵的《老子指归》、曹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唐代傅奕校订的《道德经古本篇》,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郭店简《老子》甲乙丙。
这六大版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严遵本、傅奕本成书靠后,而马王堆帛书本抄于秦汉之交或汉代初年,现知最早的是郭店简本抄成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晚。
《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下)(1)第三章:《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五行学说”的实施方案第一节:简本《成之闻之》校读简本《成之闻之》编连和命名存在问题,是学界的共识,《郭店楚墓竹简》中释文包括十个拼联组:(1)简1-3,(2)简4-6,(3)简7-20,(4)简21-23,(5)简24,(6)简25-28 ,(7)简29-30,(8)简31-33,(9)简34-36,(10)简37-40。
《成之闻之》的篇名是整理者根据最初几个字定的,廖名春先生曾认为这是孔子的学生县成闻道的内容纪录。
但随着学界对此篇的深入探讨,“成之”“闻之”乃是相联两句的句尾与句尾,因此此篇为县成所记录也就不成立了。
郭沂将《成之闻之》篇称为《天降大常》,重排顺序为(8)、(9)、(7)、(1)、(5)、(6)、(2)、(3)、(4)、(10)[1]。
周凤五将篇题定为《天常》,分篇的起首与郭沂大致相同,然而他将(4)的简序重排为22、23、21,然后加(2)、(3)、(10)结篇。
[2]李学勤则认为以(8)、(10)来结篇更合理[3],李零按(2)、(3)、(8)、(9)(7)、(1)、(5)、(6)、(4)、(10)来排序,认为它可能与《性自命出》同抄于一卷。
上篇论‘性’,此篇论‘教’,正好相承,并根据调整的首句将此篇命名为“教”[4]。
廖名春的排简顺序为(2)、(3)、(9)、(7)、(1)、(8)、(6)、(4)、(8)、(10)根据首简4的首句直接命名为《君子之于教》[5]。
王博则以(7)为开篇,排序为(7)、(1)、(3)、(9)、(6)、(4)、(2)、(8)、(10),至于简24,也即(五)则未见提及[6] 。
编序和定名的不同,对了解简文的思想关系极大。
本文拟就此进行讨论。
在各家的看法的基础上,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按照(2)、(3)、(7)、(1)、(5)、(6)、(4){简序调动为21、23、22}、(8)、(9)、(10),并将其分成九章。
至于命篇,笔者同意周凤五的看法,将其定名为《君子之于教也》。
此篇完全围绕“求诸己”、“ 反其本”为中心进行论述,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君子在教化引导“民”的时候要“求诸几”,第二部分谈君子治人伦需要“慎求之于己”。
“求诸己”、“反其本”的观念是对《性自命出》“修身近乎仁”与“心性论”的具体发挥和运用,与《五行》中“德之行”(型与内)观点也相符合,它是“五行”思想体系中的运用部分,应该属于子思著述。
以下笔者将从简文的分析来证明这一论点。
1.君子之于教也,其道民也不寖,则其淳也弗深矣。
是故亡乎其身而4存乎其词,虽厚其命,民弗从之矣。
是故畏服刑罚之屡行也,5由上之弗身也。
2.昔者君子有言曰:战与型,君子之堕德也。
是故6上苟身服之,则民必有甚焉者。
君均冕而立于阼,一宫之人不胜7其敬。
君衰绖而处位,一宫之人不胜……8一军之人不胜其勇。
上苟倡之,则民鲜不从矣。
虽然,其存也不厚,9其重也弗多矣。
是故君子之求诸己也深。
不求诸其本而攻诸其10末,弗得矣。
这两章指出君子如果不修其身,那么他的命令不过只是外在的言辞而已,纵使命令再多,民也不会相从,然而,如果君子修身而教,那么民必然和之。
身教胜过言传,因此,君子应该重视“求诸与本”而不是“攻诸其末”,这里的“本”与“末”,无疑可以理解为“型与内”与“不型与内”。
3.是(故)君子之于言也,非从末流者之贵,穷源反本者之贵。
11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未有可得也者。
君上乡(享)成不唯本工,囗囗囗囗。
12戎夫务食不强耕,粮弗足矣25。
士成言不行,名弗得矣。
是故君子13之于言也,非从末流者之贵,穷源反本者之贵。
苟不从其由,14不反其本,虽强之弗内矣君子之言,不应当随从“末流者之贵”,而应有“穷源反本者之贵”,而这个“穷源反本”之贵需要回到其“由来”和“根本”,也即“心”才能实现,这里再度运用了‘型于内”的主张。
4.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
是以民可15敬导也,而不可弇也;可御也,而不可牵也。
故君子不贵僻物而贵与16民有同也。
秩而比即,故民欲其秩之述也。
福而分贱,则民欲其17福之大也。
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反此道也,民必因此重也18以复之,可不慎乎?故君子所复之不多,所求之不囗,囗反诸己而可以成19知人。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20君子若不通过“型于内”的“道”,而想得到民的顺从是困难的,唯有“反诸己”,因为凡人(虽)都有性,“四海之内,,其性一也”(《性自命出》第8简),因此应该“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5.君奭曰:“襄我二人,毋有合才音害(曷)?道不悦之始也。
君子曰“虽有其恒而29可,能终之为难。
“槁木三年,不必为邦旗”害(曷)?言寅之也。
是以君子贵30成之。
闻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22。
行不信则命不从,1信不著则言不乐。
民不从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含德者,未之2有也。
此章中“成之”的“成”应该就是“诚”,此章的“信”同样应该理解为“诚”。
《说文解字》卷三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君子必须始终有“诚”,无“诚”,那么他发于外的言论中就不可能有“德”蕴涵其中,此处同样蕴涵了“型与内”的观点。
6.故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囗之,其所在者内矣,3民笃(孰)弗从;型于中,发于色,其囗也固矣,民笃(孰)弗信。
是以上之恒成24务在信于众。
《囗命》曰:允师淒德。
此言也,言信于众之可以成25淒德也。
此章更进一步要求君子首先“身服善”,并且直接写出“型与中”,也即“型与内”,“发于色”也即“发于情”,可作为与《五行》《性自命出》同为子思著述的一个显证。
7.圣人之性与中人之性,其生而未有非志,次于而也,26则犹是也23。
虽其于善道也,亦非有泽数以多也。
及其溥长而厚27大也则圣,人不可由与(单)之。
此以民皆有性而圣人不可慕也。
28是以智而求之不疾,其去人弗远矣。
勇而行之不果,其疑也弗枉矣21行之不疾,未有能深之者也。
行之不疾,未有能深之者也。
欺(攲)之述也,强之工也。
隋(椭)之也,治之工也24是故凡物在疾之。
《君奭》曰:“唯囗不单称德”(曷)?言疾也。
君子曰:疾之。
23。
凡人皆有性,只是圣人之性溥长而厚大,无法仰慕,因此君子需要“求之于己”,此章的“疾”,同样和“型于内”相关,因为“行之不疾,未有能深之者也”。
这一章从心性论说明了君子必须将“德”型与内,也即需要“修身”、“反诸己”,思想与《五行》、《性自命出》吻合。
8.天降大常,以理人伦。
折(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成31为夫妇之辨。
是故小人乱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伦以顺成32天德。
《大禹》曰“余兹宅天心”曷?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于天心也。
是故33君子囗席之上让而受幼;朝廷之位让而处贱:所宅不囗矣。
少人成34不逞人于刃(恩),君子不逞人于礼。
囗囗青(从力)囗,其先也不若其后也。
言成35语囗之,其胜也不若其已也。
君子曰:从允释过,则先者余,来者信。
369.唯君子道可近求而可远囗也。
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曷?37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康诰》曰:‘不还大暊,文王作罚,38型兹亡遷”,曷?此言也,言不逆大常者,文王之型莫重焉。
是39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这是本简第二部分,指出“君子”必须“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天常(天德)在人间表现为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因此显孝于天的“祀天常”不是在乎献祭,乃是要通过“慎六位”也即君臣父子夫妇。
这里明确提出了和《六德》相同的“六位”,《六德》篇对这里的“六位‘进行具体阐发,当同为子思著述。
第33简引用了〈大禹〉篇“余兹宅天心”,提出正是因为这“天赋之心”,因此“君子道可近求而(不)可远囗也。
与“性自命出”的心性论相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君子之于教》是在《五行》和《性自命出》的理论上阐发的君子治国方案,君子教民必须先“求诸己”也即先“修身”再治国,这篇应该是子思“五行学说”中的实用部分,也即“实现人道”、“干政预政”的实践部分。
第二节:简本《尊德义》校读君子导民必须先“反诸己”,也即治国需先“修身”,这是《君子之于教》在《五行》与《性自命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治国之道”,而简本《尊德义》篇首句便提出了“尊德义,明乎人伦,可以为君”,可见简本《尊德义》主要谈论的是“为君之道”。
《说文解字》卷十二说“义,己之威仪,从我从羊”,李孝定先生说认为“契文……上不从羊,似象人首插羽为饰,固有美意,以形近羊,故讹从羊耳”[7],刘翔认为“义”字初文的主要部分是“我”,殷墟卜辞中我字象兵器之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义字的本义也由插羽于我成为美饰之仪仗,引申为“己之威仪”[8],甲骨文象“兵器”的“我”用来指代“王”,而“王”字初形就与象征权柄的“斧钺”同形,“义”的初形应该是对王在祭祀中“插羽为饰”的刻画,与“事神致福”[9]的礼息息相关,是王在祭祀礼仪中的礼节与仪容。
在以“神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治中,“义”对于“王”而言最为重要。
春秋战国,礼开始泛指各种制度与行为标准,“义”成为遵循这些制度标准的观念方法,同时在它原始义的引发下,成为“君德”,“义者,君德也”,(《六德》15) ,“君义臣忠”,(《六德》35) ,因此在讨论为君之道时,必然要高举“义德”,这里的“尊”应该解作“遵”。
简本《尊德义》篇同样是在《五行》与《性自命出》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
陈伟指出:“在原题为《尊德义》的一篇中,也存在必须调整的确凿证据”,[10]因此本文先对其简的编联进行考察,然后再加以论述。
《郭店楚墓竹简》此篇释文包括十一个拼联组:(1)简1;(2)简2-11,(3)简12-16;(4)简17-20,(5)简21-23,(6)简26-27,(7)简26-27,(8)简28-29,(9)简30,(10)简31-38,(11)简39,作者在李零先生的研究基础上从文意通畅的角度将其按(1)、(2)、(5)、(6)、(9)、(7)、(3)、(8)、(10)、(4)、(11)的顺序重新排列并分章。
[11]这篇简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德义”作为人道,是可近的,但需要“教”、“学”从人性中挖掘它,第二部分阐述如何具体实行人道“义德”的方法。
(1)尊德义,明乎民伦,可以为君。
(去)忿懑,改忌胜,为人上者之务也。
1(2)赏与刑,祸福之基也,或前之者矣。
爵位,所以信其然也。
征侵,所以2攻囗(也)刑囗(罚),所以囗与也,杀戮,所以除害也。
不由其道,不行。
(3)仁为可亲3也,义为可尊也,忠为可信也,学为可益也,教为可类也。
开篇提出整篇简文的中心论题“为君之道”,全文围绕君德“义”来展开。
《五行》篇指出君子“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有大罪而大诛之,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