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军教授法律实证研究方法第四讲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988.50 KB
- 文档页数:78
【专题号】D414【复印期号】2010年07期【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京)2010年2期第144~159页【英文标题】The Relationship among Criminal Charges, Crime and Penalties:A Perspective Based on China's Crime Rate Statistics【作者简介】白建军,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为了更准确地厘清罪因、罪行与刑罚适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中国1988-2007年20年间纵向,1998、2003、2007年内地31个省市(区)横向的犯罪率数据,同期同地十几项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以及641个最高人民法院示范性案例数据进行交叉印证性考察,应该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结果证实,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对纵向和横向犯罪率的变化均构成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又影响着刑事司法——当犯罪数量的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时,刑罚资源将适度投入,而非机械地相应增长。
这种不均衡背后蕴含着更加深刻的均衡。
一般认为,犯罪率持续上升,说明犯罪趋于严重,国家自然应该增加刑罚资源的投入,加大打击力度。
①20年来,中国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超过了不少时期全国GDP的增长。
②与之相应,也应该引发或将引发刑罚力度的提升。
然而,一些案件(如众所周知的“许霆案”)由于存在明显特殊的犯罪原因,法院的最终量刑往往比较适度。
③于是,人们会问:现实世界中,这种“罪出有因”而得到宽宥的案件到底有多普遍?如果十分普遍,到底该怎样理解犯罪本身和法律规定对刑罚宽严的决定性作用?到底如何从理论上解释“罪因—罪行—刑罚适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问题上,犯罪学与刑法学两个学科之间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犯罪学对犯罪原因、规律的研究已有许多成熟理论,刑法学对刑罚适用的研究更是宏大精深。
犯罪学课程笔记白建军授课教材推荐:《关系犯罪学》(第二版),白建军著;《西方犯罪学》,吴宗宪著。
考试方式:期中小论文30%;期末开卷70%课程要求:不要求记忆,但要求上课主要体会思维方式、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期末考题:30分客观题、40分理论题。
期末准备:吃透理论内容,联想该理论对理解周围已知的犯罪现象给出了何种新的理解,或者学会对某一现象、案件、犯罪问题,运用某种理论解释有了信息上、理解方式上的增量。
导论一、为什么学习犯罪学?1.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被害人,因此应该了解犯罪的规律。
2.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刑事被告人,若对犯罪学知识没有了解,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3. 作为高校学生,大学中的具体知识大多无法应对社会实践,但大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发现自己,尤其是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犯罪学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
4. 犯罪行为是所有违法现象中最严重的一种,若作为法律人一点都不了解,其知识结构是欠缺的。
二、犯罪学四大核心概念【案例】许霆案:是否是犯罪?是否是盗窃罪?是否是盗窃金融机构罪?是否是数额特别巨大?→从法律的角度而言,无行为则无犯罪,许霆并未盗取他人钱财;不是盗窃罪,可能是侵占罪,而侵占罪。
以上问题都是刑法问题,但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最高法院顺应多数民众的意见将无期徒刑改为五年有期徒刑。
1. 致恶行为or致害行为?犯罪学中关于犯罪性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一种倾向认为所谓犯罪性在于伦理之恶,认为犯罪本质上是一种背德行为,是致恶行为;另一种倾向认为犯罪是秩序上的致害行为。
民众对于此案的观点和法律对于本案的观点,正是对应这两种理论,反映了两种犯罪观,这是犯罪学的四大核心概念之一,刑法并不讨论。
2. 犯罪形态:恶行还是恶人?人们之所以认为重判,理由之一在于银行有错才导致许霆的行为,因此银行的过错是否能够构成从轻判决的理由,刑法上并无此规定。
但犯罪学从犯罪到底是一种恶行还是一种恶人?第三种理论认为犯罪既非恶行也非恶人,而是被害与加害之间的互动,或者认为是被害方的某些诱引诱发了犯罪,在此情况下犯罪是否仍然不可原谅。
实证法学概念笔谈白建军;刘建宏;余频;程龙【期刊名称】《湖湘法学评论》【年(卷),期】2024(4)2【摘要】本刊“实证·数量法学”栏目在上一期刊登了《“实证法学”的概念术语回顾与回归——基于文献的实证法学研究整合路径》。
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话题,编辑部诚邀对此领域有研究的学者或相关术语的提出者撰写评论或衍生论文。
本期展现的三篇文章异常宝贵,四位作者在极短时间内贡献了精彩且极具深度的评论。
白建军教授围绕为什么需要实证研究,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实证法学研究立足于具体、实然问题,号召科学、客观地研究法律世界的实际价值。
刘建宏教授和余频博士关注实证研究的原意,以弱化概念差异和消除误解为基本出发点,从历史过程寻找术语背后的共识,围绕理论思维、资料素材、定性或定量方法框架,阐明实证研究对四个方面法学问题的意义。
程龙副教授围绕实证法学和人工智能法学在方法论与选题上的联系和差异,以二者的不可通约性为前提,论证了人工智能法学的正当性。
三篇评论虽然主题各异,但都从方法和问题角度肯定了实证法学的意义,剖析了利用各种资料展开实证研究的价值,回顾和展望了实证法学现在及将来可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
【总页数】13页(P5-17)【作者】白建军;刘建宏;余频;程龙【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澳门大学法学院;云南大学法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4.21【相关文献】1.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经典之作——哈特《法律的概念》之评析2.社会法学和概念法学影响中国行政立法之实证分析——以行政法律文本"第一条"为研究对象3.论概念法学逻辑实证主义在法官裁量中的重塑4.刑事诉讼法上的“权力”概念:反思与重构——以分析实证法学为中心5.“实证法学”的概念术语回顾与回归--基于文献的实证法学研究整合路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学研究法学博士论文选题创新性实证分析白建军(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本文数据来源为18年来国内全部刑法、犯罪学博士论文351篇,理论资源为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哲学,量化分析工具是SPSS ,着眼点是科研选题与学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结论认为:“竞争型基础研究”在既定范围、领域的科研选题中所占比例即显示学科发展状况的创新系数越高,说明有越多的学术注意力集中到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反思和论争上,结果可能预示着学科整体创新的临近。
这个系数越低,表明学科的整体发展越稳定,常规研究仍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科研选题;创新系数;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7)03-0101-09收稿日期:2006-11-07作者简介:白建军,男,北京市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研究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资助项目“法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实施过程得到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陈浩等人的大力支持。
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A ·爱因斯坦、L ·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本文是以法律学术论文选题为对象的文献研究。
此前,有学者对学术论文的作者进行各种角度的量化分析[1]161—163,或对论文作者及引文进行统计研究[2]197—207,或对论文数量、合作率、课题来源、研究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观察。
[3]88—97这些以研究为对象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社会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多重侧面,对法学界也有一定影响。
[4]161—172本研究选择的视角是法学论文选题与学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侧重于学科内容分析的文献研究。
其旨趣不在于知识生产者及其产品影响力的评价结果,而在于与之相关的理论以及如何获得这种评价结果的过程和方法。
各科专论论法律实证分析白建军内容提要法律实证分析方法的应用是我国法学研究自身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中首先讨论了实证分析的概念,然后着重分析了法学领域为什么需要引入实证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在法学研究中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等问题。
按照本文分析,法学研究应当提倡理论的应用和操作研究、法律实施效果的测量、法律经验的归纳和/有理无数,莫谈学术0的精神。
而实证分析就是改造现有法学研究范式的一条途径。
关键词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中的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来说,实证分析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存在价值早已不成问题。
遗憾的是,至少在中国,法学研究尚未全面引入实证分析。
原因之一是对何谓实证分析的问题缺乏了解。
有人心目中的实证分析等于实证主义哲学,有人认为实证分析就是用数字说话,甚至有人理解的实证分析就是用实际案例说明问题。
很难设想在这样的语境中能讨论法学如何引入实证分析的必要性问题。
为此,我们先从何谓实证分析的问题开始。
一、何谓实证分析?/实证分析0一词并无通解,可以找到的,只是/实证、¹/实证主义0等等。
提到实证分析,使人最先联想到实证主义哲学。
其实,这两者虽有联系,但更重要的是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笔者所说的实证分析是按照一定程序性的规范进行经验研究、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
而实证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由法国学者孔德创立,后来演变为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种哲学体系。
实证哲学和实证分析都强调感觉、经验、客观观察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区别: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对世界的理论认识,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而实证分析是研究方法,是认识工具,是获¹孔德认为,实证一词首先指的是真实,与虚幻相反;其次表示有用,而不是满足那些不结果实的好奇心;第三表示肯定而不是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第四意味着精确而不是模糊;第五表示否定的反义词,强调组织而不是破坏;最后,实证还强调相对而非(神学或形而上学的)绝对的必然倾向。
2013春季犯罪学教材(参考书):关系犯罪学第二版——白建军西方犯罪学(史)——吴宗宪考试方式:期末最后一节课当堂开卷,上课主要体会思维方式期中小论文30分6月19日考试70分,30分客观题(要知道去哪找,如学者的代表作balabala,看书后内容索引),40分理论题,知道某个理论内容本身是什么,联想此理论对周围已知的犯罪现象给出了什么新的理解。
或者知道某个案件要用哪个理论去解决答题方法:先说理论本身内容,再分析复习两本书,课堂笔记目录导论 (2)第一章什么是犯罪学? (6)第一讲犯罪性——犯罪学四大范畴之一(犯罪与秩序) (6)第一节犯罪与秩序——要在犯罪与秩序的关系中把握犯罪性(伦理秩序和分配秩序) (6)第二节伦理之恶——本能直觉主义的基本观点 (7)第三节秩序之害 (8)第四节犯罪性的结构 (9)第五节犯罪性在刑法问题中的应用 (11)第二讲犯罪定义(犯罪与惩罚的关系) (11)第二节犯罪定义的主体性 (13)第三节犯罪定义的客体性 (14)第四节犯罪定义的中介性 (14)引子 (16)第三讲犯罪规律 (17)第一节犯罪与环境(包括社会、自然、宏观、微观等等等环境) (17)第二节犯罪规律的类型 (18)第三节研究实例——如何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犯罪规律 (19)第四节实证研究方法的概述 (20)第四讲犯罪互动 (22)第一节犯罪型态 (22)第二节罪行中心主义 (22)第三节行为人中心主义 (23)导论一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触犯法律的人/被告人),也是潜在的被害人【什么是犯罪学?】Eg:许霆案,与郭安山,ATM机上取1000扣1元。
于是二人共取17万。
郭安山自首,判盗窃罪,判1年,罚款1000;许婷判盗窃金融机构罪,按最低判——无期徒刑(最高为死刑)分析:首先有刑法问题。
1定罪量刑的主要根据是你的行为。
——有人认为此案行为:用自己的账户输入自己密码打开自己钱包——有人认为:是侵占罪(他人遗失遗忘的物品据为己有拒不归还)而非盗窃罪2 ATM到底是不是金融机构?3 17万到底是不是特别巨大?(盗窃量刑: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最终由无期改判为有期徒刑5年思考:1民众舆论认为判重了,因为换做他人也会这么做;而法律认为盗窃金融机构是重罪——反应对于法律行为的两种不同倾向——即犯罪性在舆论上的理解:第一种本质是道德上的恶劣行为(民众认为本质没恶到这种程度);第二种是秩序上的致害行为,而不是致恶行为(法院认为:危害金融安全,重判)——犯罪性问题是四大犯罪问题之一第三种:犯罪学是加害和被害的互动,无恶行也无恶人;第四种:被害方的某种诱因诱发犯罪——此时犯罪是不是不可原谅?——犯罪形态问题是四大犯罪问题之二2民众认为判重的原因:因为银行有错——银行的错误到底能不能构成轻判的标准?(不是法定从轻情节,刑法不考虑,但犯罪学考虑——是恶行还是恶人),许婷的行为是情理中的反应案例二:彭宇案“扶老太太”判决:根据一般情理,若不是你推得你干嘛送她去医院案例一二反映——一般情理到底如何规范?——犯罪定义学问题是四大犯罪问题之三(是原有现象的客观属性,还是由于犯罪定义者希望需要认为什么行为是对,什么行为才是对——即犯罪定义到底是被发现的还是被根据某种价值取向发明的):定义者的自身局限(如未考虑ATM出问题,ATM算不算金融机构),使得许婷犯罪;郭许二人同案不同判(反应定义者自身能动性发挥何在,法律严肃性何在,法官权限)——量刑问题:指同样性质、轻重而量刑不同——自首是否能导致那么大的后果差异人为什么会犯罪?印度轮奸案——增加要求:公交车不许挂窗帘,夜间公交车必须开灯——反应立法者关于原因的理解——犯罪原因和规律犯罪四大问题之四Eg:人到底是因为贫穷(逼上梁山)犯罪还是富有(干没钱干不了的事,如金融犯罪,财富购买权力)犯罪——犯罪与经济的关系【调查】:20年来中国的犯罪率及各省市的犯罪率,及潜在犯罪率(15岁以上等可犯罪的人有多少真的去犯罪了);20年来20个省市与犯罪率相关的经济数据——成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10个国家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同时基尼系数低(贫富差距小)【结论】:贫富差距——相对的被剥夺感的存在——导致挥之不去的受挫感——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犯罪率上升【问题】:犯罪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公平公正到底是什么?罪行的均衡?犯罪学研究:1如罪行均衡的实证研究2狱警假释犯人类似于赌博,不知其出去后是否会再犯——犯罪学上有名的再犯率研究3 犯罪得逞率研究——生产力,创造价值如为银行减少损失,保险商——怎么用犯罪学方法把被害控制在我能容忍的程度二、犯罪学和刑法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区别】:1观察犯罪的角度不同——刑法面对已然的犯罪,如何做出时候的反应评价,惩治犯罪,定罪量刑——类似于临床医学;犯罪学面对可能的被害和危险,考虑如何预防控制未然的犯罪【刑法上的概念】一般预防:通过杀鸡儆猴,使知道这个案件的人不做这样的事。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白建军
白建军
教授,刑法学
教育背景
在北京大学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纽约大学客座研究、日本新泻大学任教工作经历
现任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副主任、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
法律实证分析方法、犯罪学、刑法学、金融犯罪
开设“犯罪通论”、“法律实证分析”、“犯罪学”、“刑法分论”、“金融犯罪”等课程
科研成果
证券欺诈及对策中国法制出版社
金融贪污投资犯罪及对策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
银行安全学概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1996
金融欺诈及预防中国法制出版社
犯罪学原理现代出版社1992
著有《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公正底线——刑事司法公正性实证研究》等个人专著七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独立发表的论文若干
荣誉奖励
博士论文《罪刑均衡实证研究》获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个人专著《关系犯罪学》获2007年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主持完成的《证券违法违规惩戒实效和制度成本分析》获2006年中国证券业协会科研一等奖
其他事项
学术上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在法学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
热衷刑法、犯罪学、金融法及相关学科间的跨学科研究;
营造能动、快乐的课堂氛围。
法律实证研究方法(一)下主办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时间:2010年3月12日下午14:00—16:00地点:长宁校区交谊楼第三会议室主讲人:白建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副主任、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主持人:高汉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记录人:王杨沁如(08级经济法专业研究生)陈世辉(0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高汉:大家下午好,我们讲座马上就要开始了,因为罗老师下午有课,这个讲座由我来主持。
上午听了白老师的讲座,大家都能得到一定的启发,对这个领域也很感兴趣。
白老师的讲座将会继续深入,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从白老师的讲座中挖掘出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下面我们就把时间交给白老师。
白建军:上午说到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数据库,刚才我已经把可以用来做体验的145个诈骗罪的数据提供给大家,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自行下载,但是这需要SPSS软件包的支持。
拿到这些数据和软件之后,结合今天上午讲到的分析单位的概念,研究问卷的问题等,来研究变量是如何设计的。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变量,比如性别就是一个变量,在研究劳动法案例的时候,需要分析原告、被告是否有歧视性待遇,就可以看女工在公司里的待遇是不是平均地、符合统计规律要求地低于男工。
性别变量有两个取值:男和女。
性别是定类变量,取值相互之间是可以平等的,比如男性变量取值为1,女性变量取值为0,而这里的“1”、“0”之间是没有大小的,更不能做加减乘除,这种变量叫做定类变量;还有犯罪类型,将案件分成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也是一种定类变量;还有公司的种类,国企或者是民企的分类等,都是属于这个范畴的。
收入也是个变量,但是收入是可以分组的,可以分为0—1000元、1001—5000元等,同时收入是一种含信息量很高的变量,比如收入两块钱就比收入一块钱多,多一块钱。
收入还可以加减,可以排序,我们管这样的变量叫做定距变量。
THOUGHTS思想世界的方法 中国的问题◎ 文 白建军白建军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犯罪学研究专家,也是国内从事法律实证分析的旗帜性人物。
白老师在一次分享中阐述了他进行法律实证分析的经历、研究总结、教学培养和对未来的期待做一些留得下的东西从犯罪学转向刑法,中间可能有一个桥梁就是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其实不是典型的刑法学方法,而是犯罪学研究方法。
犯罪学研究对象就是犯罪问题,早有实证方法,所以一脚迈进刑法学是一种很自然的结果。
我甚至觉得,实证研究还是整个刑法现象和社会学理论之间的桥梁。
没有实证研究的刑法社会学和没有社会学理论的纯刑法研究,即使相互参照,但基本上是隔岸相望。
但自从有了实证研究,它们之间的界限就有可能打通了。
做实证研究于我而言,既有趣,又好玩,它有一种发现的乐趣,而不是研究各种理论。
当然各种理论之间的比较和分析也是很有趣的,但是实证研究对客观逻辑的发现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享受。
比如,当你把50个国家的刑法典和年鉴数据都买齐了,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有刑法现象的各种数据,还有关于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数据。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吗?怎么把它们关联起来?于是,我就把50个国家的刑法分则中一万三千多个罪名按照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进行分类,一个罪名为一条,罪名后边跟着各种变量:有的有死刑,有的没有死刑,有的是暴力犯罪,有的是财产犯罪等等。
然后,你就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这些犯罪背后的关系。
比如,我发现一个“剪刀差”,这个关于犯罪率的研究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
我发现,中国的犯罪率在20年间是往上升的,但重刑率,也就是5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适用率其实是在走低。
这显得有些不符合常理,因为看起来犯罪多了,应当是投入更多的惩戒资源,但重刑率却走低,而且是法官群体20年间的集体选择,背后的理性到底是什么?实证的意义是揭示事实和真相,不能够轻信任何所谓的定论、通说、“应然”和那些告诉应当怎样的说法。
所以,需要做“一些留得下的东西”。
论法实证方法作者:张健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3期【摘要】法实证方法是实证方法在法学研究领域内的应用,主要应用在法教义学,法社会学和法历史学的研究当中。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法实证方法并没有标准的规则,但法实证研究为法学的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法教义学;实证;方法一、法实证方法的现状(一)法实证方法的定义对于法实证方法的定义,许多学者都尝试着去界定。
人们都认识到了这样的不妥,即“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大多是以学者自己的想法为主,去诠释、衍生法条的意义。
易言之,系以法学者的经验、价值观及知识,辅以逻辑法则,进行推理,从而对法律的内涵进行解说与推论。
这样的方法可能衍生的问题便是:可能使法律与社会的实际经验脱节,而使法律及其研究仅仅停留于书本中的世界。
”中国式的学术主要是文学笔法,夸张而不精确从事法学研究,完全依靠阅读和感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必须使用实证等各种方法,以发现更多的关于法学的理论和实际。
有的学者认为,一般而言,实证研究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具体包括四种方法:观察、调查、文献分析、实验。
为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实践中往往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法学实证方法研究是通过观察、分析实际的法律制度及其动作,解释法律现象,回答实际是什么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历史渊源上看,法律实证研究是其他学科实证研究方法向法律研究的移植,是借助实证研究方法改造法学传统研究模式的一种方式。
(二)法学研究的自身分类德国学者卡尔·拉伦茨认为,法学分为法社会学,法历史学,法哲学和法语义学。
这里,法社会学是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先在这里提到一下,许多学者的法实证方法就是在这块土壤里。
法历史学是属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运用的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这里举一个中国法史学研究的例子,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秦朝的法律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法哲学是研究法权力来源及其界限的学科,属于哲学范畴。
笔谈: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大数据对法学研究的些许影响白建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到底是相对封闭些,坚守自身特有的话语模式,还是适当打开自己,接受其他学科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法学研究时不时面临的选择。
比如,经济学之于法学、社会学之于法学、政治学之于法学,等等。
现如今,大数据的概念来了。
不管是不是情愿,法学可能又得有所准备,思考如何回应无处不在的大数据及其影响。
什么是大数据?有一本英国学者写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从中大概得知何为大数据。
所谓大数据,有三个特征:全样本、混杂性、相关性。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样本。
做经验研究的都知道,当样本等于总体时,抽样误差为零。
但是,由于财力、人力、分析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拿到全样本。
最早,国家为了知道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就发展出各种消减、控制抽样误差的统计技术。
而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惊讶地发现,即使面对海量的信息,获取某类现象的全样本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基于这种全样本,人们可能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真实。
于是,根据这些真实去预测某种现象的发生概率,就更可靠了。
可见,大数据并不在于样本绝对量的大小,关键在于“全”。
比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身患癌症,尝试了许多种治疗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自身所有DNA和肿瘤DNA进行排序的人。
为此,他支付了高昂的费用。
他得到的不是一个只有一系列标记的样本,而是包括整个基因密码的数据文档。
对于一个普通癌症患者,医生只能期望他或她的DNA排列同试验中使用的样本足够相似。
而乔布斯的医生能够基于乔布斯的特定基因组成,按所需效果用药。
尽管他仍然死于癌症,但这种获得所有数据而不仅是有限样本的方法还是将他的生命延长了好几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某个研究的样本再大,哪怕达到上亿,如果相对总体而言只是几分之一,也只是大样本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数据。
反过来,即使对一个个体,也可能进行全样本的大数据研究。
于是,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说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孔飞力的《叫魂》、吉尔茨的巴厘岛人类学研究、朱晓阳的《小村故事》,尽管只聚焦某个点,但都尽最大可能收集与这个点有关的全部信息,因而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大数据。
漫谈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录音整理白建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伟: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请来了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创始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建军来到我们南师大,给我们做一次关于《漫谈法律实证研究方法》的讲座,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白建军老师。
白建军: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漫谈法律实证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研究?学习是否等于研究?学习=研究?现在,我们研究生同学、甚至学者写文章都有以下几个现象:综述多于分析观念多于观察;发明多于发现演绎多于归纳;想象多于经验外来多于本土;结果多于过程复制多于临摹。
什么是科学方法:即如何获得知识的知识。
说句实话,我们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知识,50%以上到了社会之后没有用处,真正有用的知识是我们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有了这个方法,走遍天下都不怕,方法是学者一生的本钱。
学习与研究的主要区别就是方法。
那么,学习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有归纳的、抽象的、具体的、实证的等等,今天我只讲其中的一种,也是我一生都致力于此的研究方法:法律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何谓实证分析关于实证分析,第一个容易联想到的就是孔德哲学、实证哲学,其实不对,实证分析指的是经验分析。
它和实证哲学都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但是实证哲学指的是一种世界观,而实证分析方法是如何获得某种经验的方法。
第二,实证分析是不是法律实证主义,法律实证主义讲恶法亦法,法律决定论,形式高于实质的理论。
而法律实证分析恰恰是从事实学的角度去研究规范问题,把规范作为事实来考察,不是把规范作为规范本身来考察。
具体来说,我所说的实证分析包括三个要素:(1)案例研究(样本、归纳),案例几乎包括了法律所有的内容,可以说是行走的法律。
也可以说,研究法律不看案例,几千就等于没有研究法律。
(2)定量分析(转换、误差),很多同学可能会有疑问,法律难道可以定量化?几个盗窃犯能等于一个杀人犯?贪污来的一万元等于盗窃来的一万元吗?总之,这都是对法律可否可以量化的一种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