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胜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的几点构想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8
两山教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丽水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丽水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经学大师孙诒让先生指导创办的(),2004年正式更名为丽水学院。
参考答案:处州初级师范学堂2.丽水学院持续推进了“()”专业综合改革,精准对接两山人才培养需求,强化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优化了专业建设条件,主动参与了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参考答案:生态+、文化+、产教融合3.丽水学院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根山区、服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特色人才,政产学研用“一体多元”的育人模式。
()参考答案:错4.丽水市,丽水学院以“至善至美”为基,培养出了一代代兴经世之实,学求真知于力行,以期弘百年之业,而担邦国之任的优秀人才。
()参考答案:错5.丽水学院深入挖掘拓展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将课程思政“三色”元素贯穿于()各环节。
参考答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考核;课堂授课第一章测试1.“两山”铸魂是指以学习()即学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核心内容,将“两山”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参考答案:“绿色”2.两山教育就是将人当做()而不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的教育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目的3.“教育异化”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失去了它的本意,人的发展成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参考答案:对4.“两山”的新样态学校是指依托现代科技和各校优势特色,探索一条全新的学校内生式发展之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创建纯生态、去功利、致良知的现代学校。
()参考答案:错5.“两山”教育作为全新的概念,基本特征初步提炼为“四个性”:( )参考答案:整体性;实践性;合作性;探索性第二章测试1.学校将“三色”理念融入教材、课堂、头脑,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主要通过哪种课程结构模式()。
参考答案:通识+专业+实践2.学校面向培养什么型人才导向更加鲜明()。
参考答案:创新型人才3.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
完善农村助学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近8年来,巧家县通过大力开展助学活动,接纳境内外、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爱心资助实现“两基”、巩固了“两基”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加大了校舍建设、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免费科书、提高生均办公经费等方面投入,对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助学体系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助学体系完善促进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92-02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温家宝总理也曾强调:“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
实现教育公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
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但是,在广大农村,实现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农村和城市之间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教育上集中体现为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环境的极大悬殊。
在过去8年里,巧家县通过大力开展助学活动,接纳境内外、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爱心资助实现“两基”、巩固了“两基”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加大了校舍建设、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免费科书、提高生均办公经费等方面投入,对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在国家大投入、基础教育大发展的环境下,却有着另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一是学生及家长在义务教育全免费时代却有着入学的消极心理;二是学校的办学质量难以提高;三是图书、试验室、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建设滞后;四是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待遇的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黄伟春;谢和平
【期刊名称】《成人教育》
【年(卷),期】2011(031)012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促进了教育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结合当前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认真剖析思考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意见和建议.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黄伟春;谢和平
【作者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阳550023;江西赣州市财政局,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2.3
【相关文献】
1.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查和思考
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3.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4.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5.实行“一个为主,两个转变”,建立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会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陈清华发布时间:2021-10-26T06:57:19.21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5期作者:陈清华[导读] 就“如何提高师资水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如下思考:重庆市万州区孙家中心小学404076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优化体制机制,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逐步呈现出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整体性有待提高,教育、科技助推农村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
基于以上情况,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师资水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如下思考:一、统筹规划——加大教师编制保障力度一是坚持政府、人社局主导,负责好各地教师编制的总量核定和宏观管理,尽量给足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编制进行合理调配,实现教师资源重组和优化,对超编学校进行就近、周边合理分流,杜绝部分城郊学校教师闲置过剩而其他农村学校缺编严重的现象。
条件成熟,借鉴“县管校聘”的成功经验,整合教师资源。
二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入口质量关。
前几年,在教师招考过程中,由于学历及专业要求太低或不对口,导致进入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而这些“新兵”大都分配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因而对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带来极大的挑战。
所以,招录“专业对口且学历较高”的教师应成为今后引进教师的重要要求之一。
二、校际共建——“名校+”模式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近年来,很多地方实施了一系列学校教育结对帮扶政策和措施,但调查发现学校间的具体互动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校间基本没有实现教学、教研的帮扶与互动。
各地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持续深化校际共建工作及考核措施,实施“名校+农村学校、弱校、分校”等策略,推动校际、城乡、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共同进步,方式既可以采取行政安排式结对也可以倡导“自由恋爱式”合作,既可以是教研帮扶又可以是特色课程建设,变“削峰填谷”为“造峰抬谷”,真正实现城区与农村学校优质资源互联互通互享互建。
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底层逻辑、管理困境及其破解作者:崔民日侯佛钢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4年第01期摘要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不仅是化解资源稀缺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保障。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涉及事、岗、人三个要素,存在着“依事设岗,以岗选人、人适其岗,用人治事、以事成人”的底层逻辑。
然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教师资源配置管理实践中未完全理顺“事、岗、人”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陷入岗位分类粗放,“事”与“岗”未实现相互映射,“因岗定编”与“依编定岗”的因果关系倒置,乡村教师资源区域性整体供给与学校具体需求相脱节等配置管理困境,乡村教师资源浪费、错配、低效等问题依然突出。
为此,应遵循人力资源配置底层逻辑,因事设岗,构建精细化的专业技术岗位体系;按岗配人,基于学校岗位体系分类分步改革编制制度;技术更迭,探索信息技术支撑的区域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教育高質量发展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等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符合一般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实质是人与岗位的配置,离不开对设置多少个岗位、设置何种岗位,配备多少个人、配备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研究。
因此,合理配置乡村教师资源需要遵循人力资源配置基本规律,探究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底层逻辑,破除编制管理改革路径依赖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化解乡村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的措施。
一、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底层逻辑关于人力资源配置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立足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概括而言,主要包括“过程说”“结果说”“结合说”三类概念[1,2]。
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三类概念,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即不管是人力资源配置活动过程,还是人力资源配置结果,都不同程度地关涉到事、岗、人这三个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事-岗”“事-人”以及“岗-人”三对关系,这三对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依事设岗,以岗选人、人适其岗,用人治事、以事成人”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底层逻辑(如图1)[3]。
智慧教育2023年第2期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与对策方㊀旭㊀开文慧摘㊀要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㊂人工智能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对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表现为:缩小城乡差异,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改善乡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等㊂目前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人工智能设备与资源缺乏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㊁家长理解与支持不足㊁制度设计与支持乏力㊁信息化评价和跟踪不充分㊁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较弱等㊂面对困境,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策,如缩小城乡学校的人工智能软硬件资源差距㊁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㊁完善乡村人工智能教育的配套制度体系㊁建立成熟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模型㊁创建利用人工智能的家校合作机制㊁优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效果与评价机制㊁提升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㊂关键词人工智能㊀乡村振兴㊀乡村教育㊀信息化领导力㊀家校合作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指出: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㊂ 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必须先行㊂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其中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㊂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和各地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乡村教育,但由于地理位置㊁历史发展㊁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乡村教育发展屡屡受阻,乡村学校在基础设施㊁数字资源㊁教学条件及教师素养等方面与城镇学校差距明显㊂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乡村教育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㊂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是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㊂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一轮革命中,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可以缩小教育数字鸿沟,在乡村教学方式等方面推进改革与创新㊂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农业㊁医疗㊁教育㊁国防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㊂人工智能是一个模拟作者简介:方旭,工学博士,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研究生导师;开文慧,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㊂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模式构建及行动研究 (22JYB013)441智慧教育人类能力和智慧行为的跨领域学科,在教育学㊁心理学㊁语言学㊁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中应用广泛㊂①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将 融合化在线教育 放在第一位,未来, 人工智能+乡村教育 将会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技术㊂本研究对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等问题进行分析,为国家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提出建议㊂㊀㊀一、文献综述㊀㊀(一)乡村教育振兴研究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教育振兴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第一,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㊁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等㊂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②相关学者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新目标与新路径㊂③第二,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大部分研究集中于这个主题㊂④Im和Kang对韩国的乡村教育政策进行了研究,⑤Smit等对欧洲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㊂⑥第三,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理论与路径研究㊂有学者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应用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育发展的意义㊁影响因素与路径,⑦对信息技术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和 互联网+ 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进行了研究㊂⑧㊀㊀(二)人工智能支持教育教学研究从1956年人工智能学科正式出现算起,近年来(尤其2019年以后),人工智能取得长足发展㊂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研究包括:第一,集中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基本理论,包括内涵㊁作用㊁发展趋势等㊂人工智能将使教育模式发生变革,包括人工智能的教学自动化㊁精准诊断㊁自适应学习㊁个性化学习㊁学习空间变革㊁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54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浦慧忠:‘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创新与探索“,‘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8年第6期㊂石家丽:‘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未来教育家“,2021年第8期㊂郝文武:‘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新目标与新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㊂杜尚荣㊁刘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教育:内涵㊁逻辑与路径“,‘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第9期㊂张平弟㊁王欣:‘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年第4期㊂ImYoun-Kee,KangChungseo, IssuesandtasksoftheKoreanruraleducationlegislation ,TheJournalofLawofEducation,vol.33,no.3(2021).RobbertSmit,EevaKaisaHyry-Beihammer,AndreaRaggl, Teachingandlearninginsmall,ruralschoolsinfourEuropeancountries:Introductionandsynthesisofmixed-multi-ageapproaches ,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vol.74(2015).ChatterjeeSheshadri,MajumdarDipasree,MisraSanjay,etal, Adoptionofmobileapplicationsforteaching-learningprocessinruralgirls schoolsinIndia:Anempiricalstudy ,Educ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vol.25,no.5(2020).史耀疆㊁唐彬㊁邢俊升:‘乡村振兴战略下应用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育发展“,‘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㊂IdarwanaHasin,M.KhalidM.Nasir, Theeffectivenessoftheuse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inruralsecondaryschoolsinMalaysia ,JournalofEducationande-LearningResearch,vol.8,no.1(2021).占娟娟:‘ 互联网+ 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2021年,第62页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助手等㊂①学者们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包括智能物联网㊁可解释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等㊂②第二,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模式,进行实证研究㊂有学者构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㊂③相关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显示,人工智能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改善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帮助㊂④第三,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技术,例如 希赛可 智能型网上英语学习系统,⑤基于人工智能引擎自动标注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⑥融入智能图元技术或基于本体技术等构建的学生个性化成长系统,等等㊂⑦㊀㊀(三)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研究上述研究为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㊂相关学者研究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意义㊁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智能时代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⑧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的模式与技术框架,⑨使用人工智能预测农村儿童早期学习成绩, 提出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自适应学习的农村基础与成人教育模型㊂虽然国内外对于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已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后续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㊂现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相关问题的零散思考与实践,缺乏从不同层面对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考察,特别是缺少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对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及模式构建的深入分析㊂64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张志祯㊁张玲玲㊁李芒:‘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应然分析:教学自动化的必然与可能“,‘中国远程教育“,2019年第1期㊂谢幼如㊁邱艺㊁刘亚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探究“,‘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9期㊂胡小勇㊁孙硕㊁杨文杰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㊁愿景与路径“,‘现代教育技术“,2022年第1期㊂徐振国㊁刘志㊁党同桐等:‘教育智能体的发展历程㊁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11期㊂刘邦奇㊁张金霞㊁许佳慧等:‘智能技术赋能因材施教:技术框架㊁行业特点及趋势 基于智能教育行业发展实证数据的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㊂郑勤华㊁郭利明:‘人机协同的敏捷教育建模及实践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㊂钟绍春㊁钟卓㊁范佳荣等:‘智能技术如何支持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第2期㊂KapsuKim,YoungkiPark, A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theteachingandlearningmodelofartificialintelligenceeducationforelementarystudent ,JournaloftheKoreanAssociationofInformationEducation,vol.21,no.1(2017),pp.137-147.HuangShien-Ping, Effectsofus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teachingsystemforenvironmentaleducationonenvironmentalknowledgeandattitude ,EURASIAJournalofMathematics,ScienceandTechnologyEducation,vol.14,no.7(2018).齐菊㊁贾积有㊁高志军等:‘利用 希赛可 系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年第9期㊂卢国庆㊁谢魁㊁刘清堂等:‘基于人工智能引擎自动标注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㊂GeorgeGina,LalAnishaM, Reviewofontology-basedrecommendersystemsine-learning ,Computers&Education,vol.142(2019).李康康㊁袁萌㊁林凡:‘联邦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22年第2期㊂王丽娟㊁汪燕㊁唐智松:‘智能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㊂舒旭㊁胡超:‘人工智能视域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境及突破策略研究“,‘教育导刊“,2020年第6期㊂余柯㊁宋晓帆㊁赖斯捷等:‘破与立 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的融合发展“,‘湖南教育(A版)“,2021年第2期㊂RasheedMuneeraA,ChandPrem,AhmedSaad,etal, Us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onElectroencephalogram(EEG)waveformstopredictfailureinearlyschoolgradesinchildrenfromaruralcohortinPakistan ,PLOSOne,vol.16,no.2(2021).PatriciaGhannObengK, DeployingAIasteachersintheruralareasofGhana ,American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vol.8,no.5(2020).智慧教育㊀㊀二、人工智能对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㊀㊀(一)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教育水平要加快振兴乡村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城乡差距,可从学生㊁教师㊁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来分析㊂第一,解决学习资源缺乏的问题㊂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精准诊断,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资源(如习题推送等),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㊂人工智能的教学自动化㊁自适应学习功能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㊂如随着视觉传达技术与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学生可以自主操作学习界面,随时㊁随地获取知识,智能系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方法㊂例如,构建智能导学系统,将学生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方式融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㊂①智能系统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角色逐渐向研究者㊁支持者和监督者转变,通过智能系统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帮助他们完成自动化学习㊂第二,为教师优化教学提供依据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数据对班级的总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绘制图表,对知识点难度㊁学生接受程度等进行精准判断㊂教师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系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情,追踪学生的表现,生成详细的学情分析报告,从而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㊂第三,自动答疑㊂无论在线教育还是线下教育,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 无法及时解答学生在课后提出的疑难问题㊂目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仍然很普遍,老师们只能在课堂上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对知识的领悟水平也不同,再加上时间㊁地点㊁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在面对众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不能及时给出答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课后答疑一直是难点㊂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准确的答案,通过模拟人与人的对话,以问答的方式给出答案㊂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反馈来总结需要讲解的地方,对学生存疑的地方进行补充,从而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㊂这种新型的问答模式更有趣味性,极大提升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㊂第四,课堂交互㊂在学习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机器人能通过眼部运动分析㊁面部表情识别㊁生物信息采集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提供智能化的交互服务㊂②同时,VR㊁AR㊁XR㊁数字孪生㊁元宇宙等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传输效率,有助于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增强学习积极性㊂㊀㊀(二)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目前,我国面临着乡村优质教师缺乏㊁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助力乡村教师培训,提供优质教学资源㊂例如,微格教学能够 浓缩 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掌握具体的学习技巧㊁教学内容,而 人像 技术能够促进教师精准教研,客观地表征㊁发现㊁预测教师的行为特点,既有助于教师自我诊断㊁评价反思,也有利于教育决741①②NeilTHeffernan,CristinaLindquistHeffernan, Theassistmentsecosystem:Buildingaplatformthatbringsscientistsandteacherstogetherforminimallyinvasiveresearchonhumanlearningandteaching ,InternationalJournal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vol.24(2014).许亚锋㊁高红英:‘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变革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8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策者管理和监督教研活动㊂①另外,人工智能加强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可以利用数据端的学习数据反馈信息,拓宽家校交流渠道,满足教育体系中不同群体的多样需求,建立稳固的家校关系,实现家校高效合作㊂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日趋成熟,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这种 人工智能+乡村教育 的模式得到了大家普遍的认可㊂㊀㊀(三)改善乡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抑郁症患者在我国呈现年轻化趋势㊂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家精神卫生发展报告“,我国青少年中抑郁症患者比例达到24.6%,程度较严重者占7.4%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㊂③为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心理辅导老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健康预警工作,以达到预防㊁示警㊁干预的目的㊂部分乡村地区留守儿童人数众多,有些留守儿童面临贫困㊁情感关怀缺失㊁辍学等问题㊂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可以搭建心理健康筛查平台,着力突破多场景的限制,实现全样本数据采集,采用智能化㊁个性化信息分析与反馈等关键技术,提升筛查测量的准确性㊂未来,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工作也将趋于常态化,成果将被应用于更多领域㊂许多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㊁预防心理问题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比如在2016年推出的智伴儿童机器人拥有语音交互功能,可以实现语音对话,能较好地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扮演玩伴的角色,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有利环境,减少他们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感等消极情绪㊂这种长期的对话也能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缓解孤僻心理㊂另外,以陪伴为主要功能的机器人还可以在线授课,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㊂借助人工智能,可以给儿童提供更多的陪伴与关怀,有效预防心理问题,避免某些极端行为的发生㊂㊀㊀(四)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在校的特殊学生人数呈现明显增长㊂但是,乡村经济㊁文化㊁家长观念等因素限制了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乡村特殊教育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㊂④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适用性,在特殊教育领域,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越来越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㊂目前,人工智能在残障人群(如视障㊁听障㊁自闭症㊁肢体伤残等)中的应用已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㊂人工智能技术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和诊断性别㊁文化㊁种族㊁生理等差异导致的语言障碍㊁注意力障碍㊁读写障碍㊁运动障碍等,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从而在技术层面促进教育平等㊂841①②③④胡小勇㊁林梓柔:‘精准教研视域下的教师画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9年第7期㊂刘邦奇㊁张金霞㊁许佳慧:‘智能技术赋能因材施教:技术框架㊁行业特点及趋势 基于智能教育业发展实证数据的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㊂孙冰洁:‘青少年 心病 还需 心药 医“,‘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1年第6期㊂杜芬娥㊁隋春玲:‘近十年我国特殊儿童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基于2010 2019年教育部统计数据“,‘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㊂智慧教育㊀㊀三、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虽然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乡村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面临诸多困境㊂①相比城市教育,乡村教育的困难更多,例如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滞后㊁资金缺乏㊁人们的观念相对落后等㊂当前,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中遭遇困境的原因很多,外因与内因并存㊂内因体现为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等,外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㊁缺乏政策支持等㊂这些因素对教育发展的滞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㊂㊀㊀(一)人工智能设备与资源缺乏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总体水平而言,与城镇相比,乡村义务教育水平较低,这种差异已经形成严重的教育不公平,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央加强对地方教育的扶持,增加教育财政支出,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㊂尽管如此,从学校环境㊁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仍存在巨大的现实差距㊂人工智能技术复杂,相关设备与资源的价格可能更为昂贵,许多设备的价格对乡村学校而言难以承担,普及则更加困难,导致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难度加大㊂一般情况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间接的,受到时间㊁空间及知识结构层次的限制,很多乡村学生对信息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有运用的机会,因此, 人工智能+乡村教育 的新型教学模式一开始就面临巨大阻力㊂㊀㊀(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地区因为疫情防控而改为线上教学,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㊂乡村学校在工作环境㊁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很难招聘到优秀的教师㊂另外,乡村整体信息化环境落后㊁培训机会偏少,导致乡村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弱于城市教师㊂调查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情况发现,相对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㊂②在抗击疫情这场持久战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必将深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给教育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和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㊂因此,分析乡村教育振兴大环境下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探究智能技术对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㊂如今,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信息化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同时也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方式㊂信息化教学评价利用计算机云端数据实现自动统计㊁分析和评分等功能,智能收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数据,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不断优化教学效果,让教育者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实际依据㊂这种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协作关系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关注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学习有无显著的相关性,教师能否熟练运用相关技术进行评估,学生的学业目标与成绩评估是否有清晰的标准等㊂从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来看,乡村教师编制数量依然不足,教师学历普遍较低㊂乡村教师的职业技能不高,缺乏发展机941①②舒旭㊁胡超:‘人工智能视域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境及突破策略研究“,‘教育导刊“,2020年第6期㊂柳立言㊁张会庆㊁闫寒冰:‘智能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㊁机遇和实践路径“,‘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10期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遇,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限制,而许多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培训,往往优先选择具有一定操作条件的城市骨干教师,乡村教师很难接受系统化㊁专业化的培训,这也是当下 人工智能+乡村教育 需要克服的问题之一㊂很多乡村教师认为在乡村教育中推广人工智能不太现实,一方面因为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因为乡村教师没有精力去学习信息技术,所以 人工智能+乡村教育 的发展未能获得广泛的支持㊂㊀㊀(三)家长理解与支持不足文化观念是造成乡村教育发展困境的现实原因之一㊂在乡村,信息相对封闭,总体而言居民文化程度不高㊂一部分家庭将希望寄托于子女,仍持有唯分数主义的态度,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缺少与孩子的交流沟通㊂另一部分家庭由于经济压力选择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给长辈照顾,对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关注较少㊂部分学生缺少学习的内驱力,往往成绩不理想,甚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㊂另外,很多家长根本就不了解人工智能,对信息技术有很多误解,认为运用这些技术费钱费力㊂尽管乡村学校为普及信息技术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人工智能在乡村家庭中的普及仍难上加难㊂㊀㊀(四)制度设计与支持乏力教育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不公平,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不公平就是教育政策重点有倾斜㊁教育资源分配有偏颇㊂教育资源配置以政策体系为中心,不同层次㊁不同规模㊁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㊂在义务教育层面上,国家明确要求促进城乡统一,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经费落实,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使各地区的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减少教育不公平㊂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对教育产生影响,很多乡村学生选择到城市求学,乡村学校办学规模逐渐缩小,办学经费㊁教学条件㊁师资队伍等都受到不利影响㊂乡村学校的办学效益明显低于城市学校,政府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提供给学生人数更多的城市学校,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㊂①㊀㊀(五)信息化评价和跟踪不充分以乡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针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认知㊁态度㊁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评价和追踪能力不足,不利于人工智能应用的进一步拓展㊂虽然绝大部分老师已经使用人工智能优化教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清楚关键技术和功能,理论层面存在认知偏差,实践层面使用效率较低㊁效果不佳,因此很难将人工智能的真正应用价值挖掘出来㊂②很多教师的内在需求不高,在提高人工智能应用能力㊁改进教学等方面意识不强烈,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应付学校的任务,最后不了了之㊂对人工智能态度积极㊁应用意愿强烈的教师对相关技术掌握得更好,教学效果也更佳㊂针对乡村教师现存的问题,借助问卷进行访谈,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中已被广泛运用,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跟踪评价运用人工智能的结果,重点关注教师反映的问题㊂现有的人工智能设备仍存在诸多不足,相关功能与操作亟待优化与完善㊂051①②舒旭:‘智慧时代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境分析及路径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第9期㊂李晓婷㊁方旭:‘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年第20期㊂。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政治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一度紧缺,不少大型制造企业开启了“跨界”生产之路,如某电器集团紧急成立医疗子公司,迅速调整生产计划,很快向市场提供医疗物资生产设备和医用口罩。
企业短时间内紧急转产、快速投产,说明()①我国相关制造业有完整灵活的供应链②市场需求对企业生产有重要导向作用③企业具有转产防疫产品的前瞻性战略④企业可以通过转产快速化解市场风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4分)为发挥农业保险对支农惠农、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中央财政于2007年开始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截至2019年底,农业保险累计支付赔款2400多亿元,服务农户数从0.5亿户次增至1.8亿户次,提供的风险保障从0.1万亿元增加到3.6万亿元。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是()①获得财政补贴,降低成本支出②增加生产投入,促进产业发展③购买农业保险,支付保险费用④转移灾害风险,稳定收入预期A.①→③→④→②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3.(4分)2015年10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启动。
CIPS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开发,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与结算服务的系统。
截至2020年5月末,有96个国家和地区的969家银行接入该系统。
CIPS的推广使用表明()①人民币实现跨境自由流动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③人民币在全球可自由兑换④中国对外贸易结算风险降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信息时代,数据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据此完成4~5题。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等并列,将其列为生产要素。
|2016年第11期PEOPLE’SFRIEND省教育厅厅长肖国安向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报告我省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情况。
F OCUS |关注别因“钱紧”而削弱农村教育/洪政毅“十二五”以来,我省大力补齐农村基础教育“短板”,在政策支持、规划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重点倾斜,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因为“钱紧”等因素,农村基础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全省教育均衡发展仍任重道远。
在9月26日召开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省教育厅厅长肖国安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报告了我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工作情况。
重点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肖国安指出,农村基础教育是我省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
目前,我省共有农村学校2.1万所、在校生775万人、教师43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0.7%、74.8%、75.4%。
“十二五”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实施了“合格学校建设”和“全面改薄”等重点工程,加大了经费保障,强化了工作督导检查,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大有改善、教师队伍得到加强,育人水平快速提升、学生成长得到关爱、精准扶贫持续深入等方面。
目前,我省建立了城乡一体、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小学年生均600元、初中年生均800元、特殊教育学校年生均6000元的标准安排公用经费,寄宿生再按年生均200元的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同时,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
农村学校条件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截至2015年,全省已累计投入190多亿元,建成合格学校近1.1万所。
全省共投入209亿元改造薄弱学校9838所,五年合计投入16亿元,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1577所;颁布实施《湖南省实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办法》,推广“望城专营模式”和“溆浦农村客运模式”,目前,全省获得使用许可的校车1.8万辆。
肖国安在报告中说,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
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目前已招收4.1万人,毕业1.4万人,99%的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向城化空心化背景下的县域教联体建设思考作者:余新江来源:《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年第10期《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县域教育具有广泛性、完整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以咸宁市为例,广泛性具体体现为全市共有1073个村级行政区划单位,乡村人口115万人,涉及面广;完整性体现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04所(含民办学校359所),县域教育囊括学前到高中(中职)的全学段,咸安区、嘉鱼县还有高等教育;复杂性体现为部分农村学生和教师有进城需求,2023年全市在校生35.4万人,其中1.45万人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城市教育拥挤化的同时,衍生部分乡村教育空心化。
在县域教育向城化、空心化背景下推进县域教联体建设,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需加强“五个赋能”。
战略赋能,加强乡村振兴推进力度。
近年来,城乡学生数整体呈现出城镇学生人数逐步增加、农村学生逐年下降的趋势。
因学生人数过少(有些学校仅为个位数),部分农村学校被撤并。
2020—2022年,咸宁市累计撤并农村教学点220个,个别村已无学校。
“城镇挤”“乡村空”,义务教育城乡学生数失调,影响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要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结合新一轮义务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合理布局城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推动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有效吸引农民返乡回村就业,以“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吸引学生就近读书。
改革赋能,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教联体建设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咸宁市教育领域“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
咸宁市教育局将教联体建设纳入2023年“十大行动”中的重点工作,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教联体12个、市级教联体10个、县级教联体86个,崇阳县被纳入省级强县工程重点任务(教联体建设)试点县。
要持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有序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继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合理设置教联体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联体覆盖面,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常态化。
“双减”背景下如何通过“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布时间:2022-08-25T16:34:06.747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8月作者:谢君[导读]谢君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作登中心小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2)08-265-01近年来,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调研分析发现,教育短视化、功利性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手机、作业、提质、阅读等五项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双减”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
一系列政策行动展现了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决心。
落实“双减”工作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正确措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一、聚焦课堂,为“五育融合”发挥关键作用落实学校承担的“双减”工作任务,必须严格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纪律,聚焦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指出:“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鼓励支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基于此,洪谟小学校对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有很多思考。
学校应聚焦课堂主阵地,以学生为中心,凝聚力量,提高教师研读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等形式精心打造高效课堂,共同探索“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新模式。
一是深化课堂改革,打造智慧课堂。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义务教育方面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修建和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如校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等,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政府还应该优先保证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招募更多的优秀教师来农村教学。
此外,还可以开展支教项目等方式,让城市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应该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的调配。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等地区,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此外,还应该通过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分类指导机制,促进城乡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的均衡和有机衔接。
应建立城乡之间教育联盟机制,通过业务培训、开展共同研究等方式,加强城乡学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三、优化学生流动管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会导致一些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去城市务工,导致学生的流动,而这些学生在城市的学校里往往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为了优化学生流动管理,应该建立与完善学生市内迁移和市外迁移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其他学校对流动学生的录取和接收应该予以宽容、包容和支持,为流动人口子女在新的学校安身立命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仅仅靠政府投入和政策规划,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
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通过联合开办学校、学校分级管理、联合招募教师、教育普惠金融、教育公益组织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多方合作,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待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流动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全力以赴,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城乡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到实处作者:彭佳景来源:《湖南教育·C版》2017年第03期在今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向力力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升级版,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举全省之力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省教育厅厅长肖国安在部署全年教育工作时也说,义务教育要着重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和城镇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高位优质均衡。
可见,如何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的大问题。
本刊本期刊发的通讯《大捆绑、大评价、大发展———东安县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纪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好样本。
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着眼全局。
不可否认,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总体上而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着眼全局,做到城乡一体、统筹推进。
因为城乡义务教育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如果不城乡统筹、一体解决,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东安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站在县域教育一盘棋的高度,科学制订、顶层设计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紧扣“城区扩容、农村提质”发展主题,以教育集团化办学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了较高质量、较高水平的均衡,让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措施得力。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东安县和我省其他的农村县一样,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城乡教育两极分化严重,校际之间差距很大,城区挤、农村弱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几年,虽然通过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农村改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多渠道引进年轻教师等举措,城乡失衡、两极分化的现象得到逐步解决,但在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广度、深度与厚度上,还有探索的空间。
我国世界上最早教育专著(《学记》)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布鲁纳)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克鲁普斯卡娅《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流派有(实验教育学)(实用教育学)(文化教育学)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教育过程》发展性教学理论(赞科夫)教育起源于(劳动)利托尔洛倡(生物起源论)美孟禄(心理起源论)古希腊雅典(多方面发展教育)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社会是(奴隶社会)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是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
按照生产力的标准把教育历史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而按照生产关系的尺度把教育历史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道统性、刻板性、专制性、象征性教育改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方针。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0知识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制度)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教育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决定教育社会性质的因素是(政治制度)。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交流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的几点构想临朐县县长肖明胜义务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最大的公益事业。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这是一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普遍性、普惠性政策,对于强化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对于经济落后的县份来说,因其财力所限,其普惠性并未完全体现出来。
为此,笔者认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应针对实际予以完善。
现结合临朐县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
一、现状分析临朐县是全国财政困难县,全县总人口86万人,2008年财政总收入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财政支出8.6亿元,其中教育支出3.1亿元。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计7万人。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实施以后,对于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四个基本”:一是义务教育投入有了基本保障。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是在中央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对各级政府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提出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的目标,为义务教育投入作出了质与量的界定,亦成为县级政府必须遵循的办学原则。
2006年以来,各地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从潍坊市来看,90%的县(市区)教育经费支出增幅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
就临朐县而言,2008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比2006年增长76.9%,比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47.3个百分点,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5.5%,比2002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以最大限度的财政投入,优先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二是教师工资得到基本保证。
实行“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最大的成效之一是教师工资发放得到了保证。
自2002年6月开始,临朐县将全县农村教师的工资全部上划到县统一发放,有效解决了乡镇教师的工资拖欠问题。
2007年4月,统一了乡镇教师工资标准。
同时,随着上级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和地方经济发展,教师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007年以来,先后5次为教师增加工资,2008年全县教师人均月工资达到2003元,增加530元,增长36%,高于公务员工资增幅和平均水平,且能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三是办学条件得到基本改善。
“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有利于县级政府统筹安排县域内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支出,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2003—2008年,临朐县共筹集资金1.8亿元,新建校舍13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8.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6.6万平方米,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启动了农村中小学“一通二热三改”工程,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开通接送学生车辆61辆,所有农村学生都在学校喝上了热水、吃上了热饭,生活条件、学习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是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
“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使县域范围内中小学结构布局规划调整、师资调配成为可能,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发展。
近年来,临朐县按照“统筹规划、适当集中、合理布局、规模适中”和“先小学后初中”的原则,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了科学规划。
小学由2002年的311处调整到目前的174处,初中由45处调整到32处。
2007年以来,全县共新考录教师556名,优先补充农村学校460人,使城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同步发展,整体水平相近。
二、问题分析“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在像临朐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依然难撼教育发展资金需求与财政支出短缺的矛盾,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主要表现为“四难”:一是学校发展所需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
为尽快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各省相继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教学仪器更新等一系列工程。
实施这些工程需要地方配套相应资金,但像临朐这样的县,仅人员工资和民生政策支出就占当年地方支出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的地方配套财政资金难以足额拨付到位。
二是公用经费不足,部分学校运转难。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2008年,临朐县义务教育杂费及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每年生均295元,初中340元,分别比上年度提高55元和105元。
但因公用经费按人头划拨,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可以维持,规模较小的学校教育成本相对较高,正常运转比较困难。
临朐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受交通、地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山区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现行的公用经费定额仅能维持日常支出,其他相关经费难以落实。
三是学校新建改建资金筹措难。
随着生源数量下降和向城镇集中,学校布局需随之调整,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和改建校舍。
目前,义保经费只能用于学校日常运转,不允许用于学校建设,上级对学校新建改建的投入又未同步作出安排,县财政对此一筹莫展。
四是“普九”欠账清偿难。
“普九”产生的巨额债务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压力。
对这一问题,上级要求以县为主组织解决,2010年底完成,并且出台了“先化解后补助”政策,对各地化解债务实行奖补。
按照临朐县的财政现状,尚无足够财力先行化解债务。
另外,当前国家要求坚决禁止出现新债,但县政府又必须投入资金建新校、改危房,以改善办学条件,捉襟见肘的县财政面临“两难选择”的境地。
“普九”债务如不及早清偿,必然拖累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原因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一是现有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对县级财政依赖性太大。
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县级政府负责筹措与分配,只能使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
经济状况好的县,财力雄厚,能充分保障各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而经济状况差的县,根本没有实力来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
也就是说,落实“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必须建立在县级财力允许的基础上。
一旦县级财政“掉链子”,这一机制必将大打折扣。
2008年潍坊市部分县市GDP、地方财政收入与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从上表可以看出,潍坊市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距很大,这就造成各县用于教育投入的资金差距和能力差别,与发达县市比较,作为财政困难县的临朐,教育经费支出压力巨大,目前上级的转移支付还不能弥补县与县之间的这种差距。
二是现行分级负担机制还不尽科学和完善。
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出发点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但像临朐这样的县处于“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县”的尴尬位置,上级的许多扶持政策享受不到。
即使有些政策能够争取到,但县级承担的仍是“大头”。
如:2009年,临朐县3处农村初中、7处小学被纳入中央扶持的校舍改造工程投资计划,总投资41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专项资金519万元,其余3581万元需由县级配套。
县级财政“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
三是县级办学责任与财政能力严重失衡。
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调整了县级财政与乡级财政的关系。
这种调整主要是负担责任的调整,对县级财政来说,收入总量影响不大,却将原来由乡级财政承担的教育支出任务全部担负起来,从而加剧了县级教育经费供求矛盾。
现行机制虽然减小了县内发展的不平衡,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有限的县级财力,根本无法保障教育投入。
2008年,临朐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比潍坊市高8个百分点,教育经费支出占潍坊市教育经费支出的6.1%,而当期地方财政收入仅占潍坊市的2.1%,县级政府办学责任与财政能力严重失衡。
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举办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放到县级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四、几点构想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和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明晰分级投入主体责任,逐步建立以中央为主的投入机制。
在当前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投入主体的差异性,采取因地制宜的配套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县级财政充裕,应当实行完全意义上的“以县为主”投入机制;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县多为“吃饭财政”,投入问题要“以省为主”来解决。
西部各省和中部的农业大省,县级财力相对困难,“以县为主”勉为其难,教育投入应以“中央和省”为主。
从长远看,既然义务教育是最大的公益事业,那么有理由建议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应当从“以县为主”向“教育管理以县为主,教育投入中央地方共担”过渡,最终实行义务教育“国家承担、地方辅助”的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和健康发展。
二是科学测定办学成本,形成合理的转移支付额度确定机制。
要科学测定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培养成本,依据学生数核算一个县的义务教育经费需求。
在此基础上,由省级人民政府逐县核实财力,提出财政支出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最低比例,县级政府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承担起能够承担的部分,不足部分,按照分项承担的原则,由中央、省、市级政府给予足够的转移支付,切实解决“教育经费需要多少,县级财政能给多少,上级财政能补多少(转移支付)”的问题。
三是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办学,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办学,改变政府单一办学的局面,推进教育投入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同时,鼓励以优秀学校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通过资产和人员重组,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对民办学校,在收费上要放开,扶持政策要更加优惠。
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鼓励企事业单位将闲置的场地、设施、设备等资源,无偿或有偿优惠提供给社会力量办学,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市场化运作,形成学校资产经营新机制。
建议上级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学校利用后勤设施及其他校产,采取对外租赁等方式增加学校收入。
同时,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等,通过整合、重组、拍卖等形式,将资产变为资本,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和清偿债务,缓解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