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与 德
- 格式:pptx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9
老子的道与德《老子》一书共五千余言,原分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后又被唐玄宗尊称为《道德真经》。
作者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是“周守藏室之史”。
《老子》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自觉的哲学著作。
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本根、人生的修养及国家的治理等重大的哲学、政治问题,首次提出“道”、“自然”、“无为”、“天人合一”及“对立统一”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对后世中外学者影响巨大。
当代,东西方再次掀起学用《老子》的热潮。
为此,本文浅释《老子》的“道”和“德”,以期与学者同仁共鸣。
一《老子》“道”论浅释《老子》第一次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是“道”。
“道”是什么?“道”是物质,是其变化运动的规律。
《老子》第一章破题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可以被人认识和表述,但并不是一般惯常所说的“道”,而是客观永恒的“道”。
可以给“道”命名,但这个命名不是永恒不变的。
用“无”称谓天地万物的初始状态,用“有”称谓万物的本根。
“无”是“道”的无形、无限的运动的状态,它充盈于整个宇宙空间;“有”是“道”的有形、有限的运动的状态,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是说,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之质,有形之质产生于无形之质。
自然界就是“无”与“有”的对立的统一体。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
”“道”是混沌之物,先于天地等一切具体有形物而发生,无形、无声、无限;它独立存在而永恒不衰,循环往复地作着有规律的运动;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因其无形、无声、无限,故只能勉强将它叫作“道”,又勉强给它取名为“大”,合称为“大道”。
大,是说天地万物莫不运行、发展;逝,是说万物都会运行、发展到极盛状态;远,是说万物到极盛之后又返归于本源道。
通行本《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与“德”是整个《道德经》中最基本的概念,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
一般认为“道”与“德”的关系为:道是体,德是用,但按照“道体德用”的标准来划归“道”与“德”的外延,就会发现这两部分中,“道”与“德”不仅在字符上而且在义理上都有相当多的交叉,特别是“道”这个概念涵盖较广、义涵较杂,正如陈鼓应先生说“,《老子》书上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有不同的义涵;有的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是实存者;有的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一种规律;有的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获典范由此可见,《道德经》中,“道”有时侵占了“德”的地盘,使其义涵交叉重合。
陈鼓应认为“,…道‟和…德‟的关系是合二而一的,老子用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
”[2](P13)也就是说,“道”与“德”相生相成、密不可分,它们共同贯穿与《道德经》的各个层面和始终。
本文试图以此为起点,按“道德一体”的思维方式,从“天道”(客观世界)、“人道”(人为世界)两个层次,进一步梳理“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一、从“天道”看“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天道”指没有人为因素的客观自然世界,它包括万物本源、万物生养、万物运行三个层次。
(一)在本源上“,道”即“无”“,德”即“有”本源指宇宙万物的起源或整个《道德经》的逻辑起点。
在老子的眼中,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无”和“有”相生相成,二者共同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因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一章)怎样理解“同出而异名”?首先从“无”的角度看,这里的“无”不是纯粹的空无,而是具有向“有”转化的潜能,是一种“能有”,是消除万事万物分别差异后的澄明之境;再从“有”的角度看,这里的“有”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预设,是“道生一”的“一”,是产生万物的“母体”。
名词解释:道和德一、介绍在中国哲学中,“道”和”德”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伦理规范中。
二、道的概念2.1 定义“道”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哲学中,“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佛教和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概念。
2.2 道家思想中的道在道家思想中,“道”被理解为宇宙的原理,万物的根源。
它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即”道可道非常道”。
同时,“道”也被理解为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
2.3 佛教中的道在佛教中,“道”被称为”涅槃之道”。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解脱和永恒的境地。
2.4 儒家思想中的道在儒家思想中,“道”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通过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可以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德的概念3.1 定义“德”是指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和实践。
在中国文化中,“德”是一种高度重视的品质,被认为是人们应当去追求和培养的。
3.2 道德的内涵“德”包括了道德准则、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它既指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指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美好。
3.3 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道德的遵循和实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公平正义和道义原则。
3.4 各家思想对德的看法道家注重自然、简朴和无为而治,强调人的修养和身心的合一。
佛教倡导无我、无私的境界,追求菩萨道和解脱。
儒家则强调道德的实践和个人的责任担当。
四、道与德的关系4.1 道德的根源道是道德的根源,德是道的体现。
德是人们对于道的理解和实践,是道在人世中的具体表现。
4.2 道德的相互关系道和德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只有在理解和实践道的同时,才能培养和发展德的品质。
德的修养也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和实践道。
4.3 道德与社会的关系道德规范是社会行为的准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ïnɡ同c hū出ãr而yì异mínɡ名,tïnɡ同wâ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îu又x uán 玄,z hî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ã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ãi为měi美,sī斯â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ã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ã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ã和,q ián前hîu后x iānɡ相s uí随。
道与德的解释
道与德的解释
此文是以道与德的解释为主题的。
首先说说道。
道,是古代中国的哲学概念。
古人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无形之气所构成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构成了天地间宇宙的动静状态和物质变化。
而道就是这个统一体的本体,是宇宙本质的最根本的实质。
由此可见,道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抽象实体,是人们能够感知到的本体,也是宇宙运行的法则。
其次来谈谈德。
德,是一种人们在社会上认可的道德规范,是根据社会价值观形成的规范,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它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有助于人们之间和谐共处。
德是道的实践形式,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正义标准,也是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参考。
- 1 -。
道、德、仁、义、礼、智、信.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
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道、德、仁、义、礼、智、信。
是人生七大纲要,是儒学之中的基本概念,学者不可不知,故分别简述如下:一、道“道”之本意是道路。
人们离家外出劳动,达到目的后回家,从离家到回家,经过的路是一个圆满的有规律的过程。
故称为“道”。
“道”与“路”并称,不过“道”作为一条路是有始有终,环形的通达的有规律的一条路。
“道”作为人生之路,是了生脱死,活得圆满,死得自在,生得光荣,死得伟大,生尽其用,死得其所之路。
“道”作为事业之路,是善始善终,始终圆满。
动必有功,静必有获,动静自在。
小以成大,大以爱小,小大一体之路。
所以说,一个人一生做事有功,做人圆满,便被称为有道之人。
一个人学习到了成功的真理,称为闻道。
后来,人们把道变成了成功过程的代名词,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从本到末这个整体,便是物之成就之道。
从始到终这个过程,便是事之成功之道。
成功地把握物之本末,事之终始,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成功者,这就是成道。
道之衍生名词很多。
例如,“道理”即合情合理合法,能使人获得成功的理论。
“道德”,利人利己的多方面的整体获得。
“大道”,大的成功规律。
“人道主义”,以成就人为目标的一种理论思想。
“白道”,光明正大的人生道路。
“黑道”,不能见人的丑恶的人生道路。
二、德“德”,多方面的进步和获得,并且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
一个人天天勤学好问,则智慧通达;一个人时时干事创业,则财富俱足;一个人日日获得,则自信而且无畏,生活在快乐中。
这个人在多方面进步和获得,为自己谋幸福,这就是“福德”,即有福于自己的获得。
为自己幸福而积累获得,即“积福累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领导的支持,亲人的拥护,所以说,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
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同时,便有了贡献大家,造福于大家的义务。
为了知恩报恩的理念,一个人天天奉献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由迷惑走向觉悟;一个人时时奉献自己的财富,使别人由贫穷走向富有;一个人日日奉献自己的无畏,使别人从自卑走向自信,生活在快乐中。
什么是道德?1、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2、德: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
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
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
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
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一、五伦五伦,是指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
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1、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4、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二、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
“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1、仁:仁,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2、义:义,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为人之道以德为先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石。
作为一个有良知和道德观念的个体,我们应该以德为先,注重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社会还是工作场合,以德为先的行为准则都能使我们实现和谐、和平共处的时代愿景。
本文将探讨为人之道以德为先的重要性和方法,旨在呼吁每个人时刻铭记道德准则,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合格公民。
一、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是人类社会内在的纽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以德为先意味着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注重公平正义,关心社会责任。
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共同谋求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此外,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个人素质的体现,它不仅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还能够塑造我们的形象和价值观。
二、以德为先的具体做法1. 尊重他人尊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隐私和需求,不歧视他人的种族、性别、宗教和身份。
尊重他人的观点,并尝试理解他们的立场。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要以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人,积极沟通,听取他人的意见。
2. 注重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遵循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不歧视,以公平的标准对待他人。
在学校或工作场所,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个人,不人治人,不刻意排挤他人,保持公平的竞争环境。
3. 关心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个体,我们应该关心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捐款、环保行动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同时,我们还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4. 不言恶不言恶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避免传播负能量,不散布谣言,不传播恶意信息,不参与网络暴力。
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我们要用文明的语言交流,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矛盾。
5. 建立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对道德价值观的践行,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作者:李海峰来源:《家族企业》2018年第06期《道德经》中谈到的“道德”与日常生活中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谈到的道德,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外在规则。
而在《道德经》中,道与德这两个字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它是通向天人合一的途径,达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境界的密钥。
“宇宙在乎手”,就是指心怀博大,宇宙的规律尽在手中掌握,学识智慧超人,胸怀韬略;“万化生乎身”,指宇宙万物的变化与人的身体变化规律一致,参破人身体蕴藏的奥秘就能够领略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合道而行,无往不胜。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贯通儒道两家,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
以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指向都是内向性的,即向内反省,通过内在的人格修养完成知道、修道、证道的过程,达到与万物相通的天人合一。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人行走的道路,《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也”,是指有一定指向的道路,引申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通称为“道”。
因此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为“人道”。
“道”后来被引申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既产生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
“德”是形声字,从彳(chi),惪(de)声。
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
“德”的本义是登高,攀登。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德,升也。
”《易·剥》里讲:“君子德车。
”是指君子登车之义;“德”的第二个合义是感激,《左传·成公三年》说“然则德我乎”,意思是“那么你要感谢我的恩德了”;“德”的第三个意思通“得”,即取得、获得的意思,是指人获得了道之后,道在人行为举止中的体现。
“道”体现在人格完善理论上是“以德养生”,即道德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延长寿命。
生命的完善可以通过内在的方式,升华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何为尊道贵德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希望是平安吉祥的,身体健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我们相互祝福的时候也会说“祝您心想事成”。
《道德经》里的“道”与“德”*导读: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自成体系,集中和完整地体现在他留存于世的惟一著作《老子》中。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5000余言,但几乎是一个字就包含着一个哲理,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自成体系,集中和完整地体现在他留存于世的惟一著作《老子》中。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5000余言,但几乎是一个字就包含着一个哲理,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
一、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是道的思想创始人。
老子创立了道这一超越宇宙时空并包罗了宇宙万物万象的庞大的哲学体系。
(一)道生万物道生万物的思想,是老子的首创。
老子曾多次地论述没有名字的道是个实存的物,是创生宇宙的母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近年来,科学家们经过数年研究,确立了大爆炸宇宙论,即在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诞生了宇宙,出现了空间,然后才形成了星球这一学说的提出告诉人们,物的形成与老子描述的道生万物相吻合。
(二)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老子道论的精髓。
道在混沌中成就自身,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物,它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特有的自然法则所规定的。
道隐于万事万物之内,主导着万事万物自生长到灭亡的全过程,它以自然为本性,在创生天地之时,将自己所具有的物质与能量、法则、规律毫不保留地传给了天地,成为天、地、人取法的准则,然后,道又以后勤部长的身份连续不断地、默默地供给天地能量与物质,使天地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
自然,即自然而然,无任何人为的因素,无任何强求的限制。
如四季更换,日月交替,是天和地常规的运行、自然的运行,而这种运行是效法道的,而道是遵守自然规律、自然规范的。
因此,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规律者昌盛,违背自然规律者必受惩罚。
(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老子认为解决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异常情况以便使人们获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最可行、最完美的方法。
道和德是什么关系?道德是⼀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
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要明⽩道和德的关系,⾸先要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宇宙⾃然⼈⽣的规律和法则;“道”是春秋思想家⽼⼦提出来的,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先天地⽣⽽不为久,长于上古⽽不为⽼。
道教创始后即奉⽼⼦为教主,神圣其形象,尊称为“太上⽼君”以《⽼⼦五千⽂》为经典,将“道”加以改造,成为道教的信仰核⼼;认为“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化为三清,并形象化为太上⽼君;“道有最伟⼤的德⾏,它以虚⽆为体、清净为宗、柔弱为⽤,⽆为不争;“道”真常永恒,⽆⽣⽆灭,⽆时不在,⽆处不有,长存于天地之间。
德:顺应宇宙⾃然⼈⽣的规律去做事,不违背⾃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从中获得的收益,称为“德”。
先秦道家⽼⼦认为,讲究清净⽆为,因顺⾃然,有所得于道,就是有“德”,并提出“物莫不尊“道”⽽贵‘德’;庄⼦也认为“德”的重要性仅次于道。
道教沿袭⽼庄关于“德”的哲学思想,⽽加进神仙修炼的仙学内容。
认为修道有成,与道⼀体,⾃然长⽣,就叫做“德”。
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起来⽤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到唐宋之间,⼈们才把“道德”两个字连起来成为⼀个名词。
现在⼈⼀谈“道德”,好像都很反感,你凭什么站在道德制⾼点,动不动就说“道德绑架”别⼈?所以先说好,⼤家别急,今天咱只分析道和德两个字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字其实都有⽆穷的意义,⾸先说“道”,是⼀个形⽽上的中国最⾼的哲学名词。
有的时候也指实体的道路的道;《孟⼦》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经商之道”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有时候⼜是道德的代替词。
那在中国哲学上讲呢,道就是⾃然,⾃体本然,天地万物包括⼈、动物⾃⼰运⾏的那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道。
《道德经》上开篇就说“道可道,⾮常道。
名词解释道和德
道和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原始
规律和存在方式,也是天地间不可见的力量。
它是一种包容、无限、
无为的原始状态,超越了人们的感知和理解。
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万
物生成、运行和归于平衡的根源。
在人类生活中,追求道即是追求真理、自然、和谐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和德密切相关,德指的是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它是在追随道
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是人们通过不断修炼、实践和追求道而形成的
道德品质。
德是从内心发出的力量,是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行为方式
的体现。
拥有道德德行的人会关心他人,尊重自然,遵循道义规范,
奉献社会。
道和德相辅相成,通过修炼和实践道可以培养德,而德的
行为也表现出对道的理解和追求。
道和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追
求道和培养德是每个人的修炼和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
它们的核心理
念是和谐、均衡、无为而治,以及尊重、善良、正直、公正、忠诚、
宽容和谦虚等道德品质。
通过追随道和修炼德,人们可以与宇宙共融,在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中达到和谐与平衡。
道德经与德道经的区别[道德经]与[德道经]的区别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
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
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
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
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
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
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
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
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
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
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
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
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
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
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
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
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
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
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
有道与德得诗句?
答:关于道与德的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这句诗出自唐代韩愈的《原道》,阐述了仁、义、道、德的概念和关系。
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这句诗来自《道德经》,强调了道和德在万物生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句话也出自《道德经》,表达了天道无私,常常眷顾那些行善积德的人。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句话来自《礼记·大学》,强调了德行可以滋养身心,使人变得宽广豁达,因此君子必须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意念。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成语也体现了道的重要性,得道者能够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失道者则会孤立无援。
儒家“道”“德”关系释读及其教化思想王明真1 儒家“道”的内涵《周易·系辞上》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通过图像的帮助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意思。
关于“道”,朱熹于《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其解为:“道,犹路也。
事物当然之理,人所共由,故谓之道”。
道乃是路的取象。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但正如王夫子所说,只有人道、天道才算是真正的道。
形象理解,所谓天道乃是天运行之路,也就是天要走的道,人道即人当走之路。
儒家所讲的“道”非是静止不已的,而是真实、运行着的,正如清代大儒戴震所讲,“道不离行”,“道”是运转不已的。
此外,从生命的角度讲“道”更是儒家的特色,其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乃是一个大的生命体,而这一生命体的运转是契合于道的,“道”对于生命有其根本意义。
在这一角度讲,“道”就是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所谓“天道”,就是天的根本运行机制,其运行机制是有节律的。
正如,天有四时、晨昏、日出日落等。
“人道”,即是人的生命根本运行机制。
人的生命有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之分别,此生命之分别,并不是讲人有两个生命,而是超越于自然生命之上谈人之道德生命。
“人道”即是强调道德生命的运行机制,道德生命意义即是强调超越于吃、喝、拉、撒等食、色上的仁义礼智。
儒家也正是从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上名人兽之分。
兽,也就是动物,只考虑自己的自然生命,也就是说,只求生理欲望的满足;相较于动物,作为一个人,更应当追求的是道德生命的满足,追求的是活着的意义感、价值感。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讲“性命之分”时提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追求美色、美食、美声、美味,此乃人之常情,这是生理欲望的追求与满足,但相较于此,君子更加注重仁、义、礼、智,孟子指出,“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
”儒家不看重人的口、目、耳、鼻、四肢之欲望要求,不注重对于物质的满足、享受,更注重的是仁、义、礼、智、圣之道德规定,是精神情操的追求,汉、宋以来的儒学大师皆将“孔颜乐处”奉持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