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8
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 “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
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朝援孝入律,虽是对周秦以来法律制度的继承,但在法律实践中又一改秦法简单以强制手段推行的弊端,在基层社会组织中,设立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制度,以孝悌伦理劝谕风化,敦厚民风;在官员的选人制度上,以孝廉作为汉代选官的重要科目,促进了孝道伦理的推行;在养老制度上,以多种形式优抚老年,将孝道伦理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敬养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刑罚制度上,严惩不孝犯罪。
这样就构成了教化与惩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
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决狱”,不仅解决了孝道伦理法律化的道德难题,,也为法律伦理化提供了理论论证。
孝伦理法律化以其极大的强制性使得孝伦理得以积极参与汉代的政治生活,孝伦理的社会化则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价值诉求与伦理原则。
忠伦理与汉代法制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不忠入律”。
汉代法律把不忠行为纳入法律体系中,体现了“君为臣纲”在封建法律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形成的《忠经》成为固定化的法典,标志着两汉时期忠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
《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阐释,并且赋予忠以神秘化的宗教意蕴,并把忠君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看作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强调恪守忠德所产生的政治功能。
《忠经》由统治者通过教化向社会成员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灌输,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忠君道德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同。
而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进一步强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使《忠经》不仅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而且成为具有封建法典意义的法律制度。
在现实的法律实践中,忠孝伦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们在忠孝关系的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困境。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年,第六部《终结者》电影《黑暗命运》出现了。
此时距离《终结者》的开篇已整整35年。
毫无疑问,《终结者》系列电影已成为影史奇观。
它寿命极长,却自卡梅隆退出后就饱受。
它一次次继续,又一次次被推翻,继而一次次重启,却始终无法达到前两部的高度。
屡败屡拍却又屡拍屡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所致。
与常规科幻片不同,《终结者》将恐怖的未来世界揭开盖子,却并不完全展示。
人与机器全面开战的故事被简化成一个猎物目标、一个(或多个)保护者、一个终结者的“追杀—保护”剧情模式,人类的命运浓缩在追杀与保护的电光火石之间.而未来世界的全部隐藏在机器杀手冷酷无情的杀心之后。
而给终结者披上人皮,使机器杀手更加惊悚。
一方面,由于无法预知人面背后是血肉还是金属,终结者的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一旦受伤露出金属骨骼,终结者的造型会更加狞厉可怖。
20世纪80年代,这部影片大获成功。
()。
或许这两部《终结者》太过特别,续作的长期不顺。
此次《终结者:黑暗命运》尽管让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全部回归,卡梅隆破天荒地当起了制片,但影片质量仍旧平平。
可以说,难以摆脱黑暗命运的正是《终结者》续作本身。
不知道《终结者》续作们何时能踏出坚实有力的关键一步,彻底摆脱黑暗的命运.....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质疑风云变幻未知性拍摄B.置疑风云变幻未知性开发C.置疑波谲云诡威胁性拍摄D.质疑波谲云诡威胁性开发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屡拍屡败却又屡败屡拍的原因,就是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
B.屡败屡拍却又屡拍屡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
绝密★启用前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答題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題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诫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渎(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自然現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
在马先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秘物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
前者以黑格尔为代表,后者以费尔巴哈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之自然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问题,其意又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把自然和社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场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
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
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铎,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
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种原始的洗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
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賴0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
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利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刹夺。
社会財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弃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趟的两个方面。
河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
不仅诗词歌赋始终离不开抒情言志,就是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也无不以情感为内核,注重表现人性人情以打动人心,追求以美善战胜丑恶的结局,使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得以寄托与慰藉。
与此相适应,中国文论也建构了言志说、缘情说、性情说、主情说等理论观念,既是对这种文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反过来也对文学实践给予了有力支撑与引导。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
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西方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阐发的便是审美情感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翔起来的能力,而使人欣悦则是文学的目的。
从上述可知,我国现代文论转型并没有割断传统,而是努力将情感表现与艺术审美融合起来建构新的文学观念,这对于新文学实践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建构及其发展。
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
但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真实性,同时还强调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力量。
联系文学实践来看,以巴金的创作为例,他说当初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所思考的问题只是“怎样生活得更美好,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从《家》《寒被》等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影子与生活的真实性,更能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
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的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
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
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
前者以《周颂》与《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诗篇为代表,后者以十五“国风”中大部分诗篇为代表。
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记·孔子闲居》)。
在“国风”透露出“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中,除了《周南》《召南》《豳风》主要采用歌功颂德方式之外,其他诗篇大多采用讥失匡恶方式。
这些以讥失匡恶方式来透露“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更是通过艺术途径来干预社会生活而重建礼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通过“讥刺”方式来维护礼制的具体表现。
这充分表现出诗人在国运兴衰、政治清乖的危急关头,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浓郁的政治情怀,从而展现出他们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比如,郑庄公寤生继立之后,弟共叔段依恃母武姜之宠,初居于京,城邑建制超出定制,既而扩张至西鄙、北鄙,且私下聚粮草、缮甲兵,欲以武姜为内应来突袭庄公。
2020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解析版)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
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辩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
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全市高中生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市文体局领导激动地说:“虽然现在已是七.月流火...,凉风习习,但我们的心里依然火热,祝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②苏轼一生经历北宋五位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数度被外任、贬谪,却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针砭时弊....,敢为天下先。
③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她从入职之初就深知管理企业财务犹如阪上走丸....,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这些年来地在工作上一直都小心谨慎。
④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作品,然而市面上一些所谓的文学类期刊,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真情实感,让人不忍卒读....。
⑤对于中国球员,卡纳瓦罗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身上的优缺点:“身体条件出众,很勤奋,和世界很多国家球员差不多,但是在训练中的投入无法在比赛中延续。
”⑥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势均力敌,所以格外精彩。
A. ①③⑤B. ①④⑥C. ②③⑥D. ①②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作为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创作了大量作品,全集达九十卷之巨,塑造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B. 过去几十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之问C. 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近日在西安举行,此次论坛围绕“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为主题,全面梳理西北联大的历史脉络和学术贡献D. 我国的诗词文化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诗词诉诸本心来培养情理融合、执着而超越的人格境界,悠久绵延的独特“诗教”传统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张校长的老同学给她送来自己的一幅字画,张校长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收下了。
”B. 李华明在恩师80大寿宴会上说:“我对您老没有过奖之词,您就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啊!”C. 由于近段时间行业经济效益一直不佳,他只好俯就,在10月份改行做了快递送货员D. 听闻你要乔迁新居,理应前去祝贺,只因近日琐事繁多,只能择日前去赏光,祈请海涵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有着制约作用。
但要做到“民心相通”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
美国学者亨廷顿有“文明的冲突”理论,在西方世界影响巨大。
按这个理论来看,丝路沿线国家国情差别较大,历史文化各异,现实诉求不一,要获得国家间的深度认同与持久合作几乎不可能。
不过,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丝路文明重要遗存敦煌吐鲁番文献就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东西方文明进行了长期的对接与交流,敦煌、吐鲁番成了中外文化交汇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敦煌文献总数近7万号,吐鲁番文献总数约3万号。
其中,汉文写卷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怯卢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等文字的文献,涉及多个国家多种久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
当时丝路沿线流行的种种宗教信仰,几乎都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表现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
这些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也不乏祆教、摩尼教等源自西亚的丝路沿线地区流行的宗教文献。
特别是一些双语并存的宗教文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元朝时新疆地区虽然渐趋伊斯兰化,但仍有许多回鹘人保持着传统的佛教信仰,像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不少残叶的天头、行间都带有回鹘文批注。
敦煌地处西北边陲,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
敦煌文献中保存有翻译成吐蕃文的《尚书》写卷和《春秋事语》写卷,以及出自唐代翻译大师吐蕃僧人法成的汉、藏文经卷,堪称汉、藏文化交汇融合的难得佳证。
大唐君王倡导宗教和谐共生,儒、释、道逐渐从三教争衡趋向三家融合,如唐玄宗“御注”的《孝经》《金刚经》《道德经》注本在敦煌文献中都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