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和他翻译共1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15
湖之鱼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湖之鱼》出自古文观止。
湖之鱼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湖之鱼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湖之鱼文言文原文湖之鱼作者:林纾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
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清〕林纾湖之鱼文言文注释林子:林纾自称。
啜:喝。
茗:茶。
肆:指茶馆。
黯碧:黯,深黑。
黯碧指深青绿色。
豆脯:豆鼓之类佐餐小食品,这指干肉。
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葑草:水生植物,一名茭白。
寻:八尺。
薮: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胡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如:好像会:汇聚方:才湖之鱼文言文翻译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
鱼儿纷纷争着抢食。
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
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
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
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
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作者简介林纾(1852;1924年)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东西方文化关系课程论文: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学号:A0839001 :杰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古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思想及理论层出不穷,关于翻译的标准也不一而言。
就翻译本身而言,一般的翻译人员无需有复杂的翻译思想,只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境外作品,用通达、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要求的语言描述即可。
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活动千百年间从未停止,但是翻译这门职业并未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也并未承认他在文化交流中应有的价值。
若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讲,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可译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各持己见。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什么是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将原作在文本里的表达的含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林纾的翻译若只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看,是不能够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或失败的。
林纾的翻译与他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所以只能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林纾个人和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可大抵分为两个时期,辛亥革命之前,与辛亥革命之后。
林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社会本身处在变革的年代,且自身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面临着外国列强的经济文化的双重侵略。
林纾作为一个受过封建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中有进步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诗文通俗易懂,号召民众反帝救国,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因林纾生活贫苦,在他的作品里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林纾鲜明的民族思想。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他不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和昏庸。
这也是后来林纾从事翻译的思想基础。
林纾本应该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翻译家,翻译阶段前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林纾笔锋渐老,且坚持自己的古文章法,为当时文化潮流所不容。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描述极为贴切:“一个老手或能手不肯或不能再费心卖力,只倚仗积累的一点熟练来搪塞敷衍。
魏易何许人也?现今,关于魏易的记录并不多,一方面由于他早早从学界遁身、走了仕途,又在知天命之年辞了世;另一方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早年的作品大多佚失。
此外,魏易的后人散居台湾或海外,形成了信息差。
魏易的老朋友林纾称赞他“年少英博,淹通西文”,魏易其人确实如此。
魏易,字冲叔,1880年出生于杭州仁和。
祖上经营米业,却也是“读书人家”,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家道中落。
魏易十岁时,父亲魏灏以功名获了个蜀中道台的官职,却在赴任途中不幸殒命。
到了十六岁,魏易自主选择,入读上海圣约翰书院备馆。
结束四年预科学习之后,魏易回到家乡杭州,任教于求是书院和养正书塾。
在圣约翰书院学习期间,魏易的英文水平迅猛提升,接触了西方文学,开阔了很多人都知道林纾。
林纾以翻译成就独步清末民初文坛,且开拓了一种“无有之境”——明明不懂外语,却干起了翻译,还干得有声有色。
林纾走上翻译之路,实属偶然。
1897年,新世纪发出了低沉的召唤,年过不惑、行事老派的林纾因生活的变故,投入了一门新鲜行当,于不经意间回应了那召唤,开启了另一段新式人生。
当时,母亲辞世,妻子病故,林纾陷入悲伤中不可自拔。
好友王寿昌想着“以文学疗愈人生”,便与林纾聊起了自己熟悉的法国文学。
王寿昌转述的茶花女的故事让林纾百感交集,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共同翻译这个异域故事。
王寿昌曾留学法国,精通法语,他向林纾口述原著故事情节,林纾以笔录之,成就了文言文版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1899年初,《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州发行。
人们竞相传阅,此书几度脱销。
中国人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接触到西方的虚构文本,仿佛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大卖,让林纾坚定了继续从事文学翻译事业的决心。
这一年,他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从福州来到了杭州,续娶了杨道郁,日日徜徉于西湖山水中,只在某些落寞的夜间,回望福州的那一片西湖和许许多多已然成烟的往事。
林纾活成了一块里程碑,然而,为林纾口述西方文本且甘做他翻译事业幕后英雄的诸位,却一直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林纾的文言文1. 林纾敬师文言文翻译原文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⑥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⑦米,满之,负⑧以致师。
师怒,谓⑨其窃,却⑩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12)善,然此岂束脩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⑾受。
注释⒈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⒉亟(jí):急忙。
⒊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⒋呼备:叫人准备。
⒌赍(jī):携带。
⒍从:跟随。
⒎实:装。
⒏负:背着。
⒐谓:说。
⒑却:推却。
⒒.乃:于是(12)本来译文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
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
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
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
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善良的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袜:袜子主要问题问题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回答林琴南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吃上米才送给老师米的。
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个尊师重教、关心老师、知恩图报的人。
问题林琴南的“善”具体表现在哪里?回答为了让老师吃上米,背着去给老师送米,老师没有接受,他就继续想办法,直到老师接受为止。
2. 林纾家书凡体操时文言文翻译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
汝累累不听吾言,而吾心亦未尝一刻灰冷。
可见父母爱子,匪所不至。
——林纾林纾既为当世所重的翻译大家,又是后人称道的古文殿军,身处中西文化之间,对于二者的态度又颇可玩味。
本书以家书这一特殊的视角,进入这位文学家的内心世界。
其一为训子家书,共104通。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1898-1899[9])《吟边燕语》,莎士比亚着,林纾、魏易合译。
(1903)《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1903)《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着,林纾、曾宗巩译(1904)《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林纾、魏易合译(1905)《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着(1905)《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Nada the Lily, 1905)《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拿破仑本纪》,洛加德(John Gibson Lockhart)原着。
林纾、魏易合译。
(History of Napoleon Bonaparte, 1905)《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特着,即《艾凡赫》(Ivanhoe, 1905)《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曾宗巩译。
(1905年)《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着,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肉券》,林纾着。
与魏易合译。
(1905)《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着。
(1905)《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雾中人》,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1906)《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易合译(1906)《拊掌录》,即《见闻札记》,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林纾、魏易合译(1907)《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7)《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着,魏易口译。
林纾(1852—1924),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经由曾宗巩口述而翻译的《鲁滨逊漂流记》文言版本,言辞精美,文笔舒畅,体现了出众脱颖、笔墨饱满的翻译水准,令人崇敬,影响深远。
一、文化交流的沟通者林纾是福建福州人,热衷于文学阅读,受“西学东渐”思想影响,他“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决意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来教育和启迪民智,实现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
1897年,林纾开始翻译法国小仲马的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经过个人不懈的艰辛努力,他完成了这部小说的文字翻译工作,并于1899年在福州刊行印发。
作为中国介绍西洋文学的首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问世,便在封闭落后的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旋风,“为国人闻所未闻”,一纸风行全国,备受大众的赞扬与喜爱。
受此鼓励,林纾一发而不可收,在商务印书馆的诚挚邀请下,他潜心专司翻译欧美名家小说,前后共计翻译的作品高达两百余种,国别涉及美、英、法、俄、德、日、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国内民众称其为“泰山北斗”,外国友人誉其为“不懂外文的最佳翻译家”,名扬中外,堪称清末民初的翻译大师[1]96。
林纾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其他的则在《小说月报》和《小说世界》等杂志上发表,读者甚众。
在林纾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其中就包括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令人称奇的是,翻译家林纾本人并不懂得外文,他的翻译主要是在“玩索译本,默印心中”、“质西书疑义”的状态下通过口译者的协助完成的。
有人曾经这样点评过林纾的翻译水准,说:“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见者竞诧其速且工。
”在翻译的过程中,林纾凭借敏锐的文学直觉与深厚的汉文造诣,能够将口译者的言辞传达惟妙惟肖、细致精确地融会到汉语的文言文当中,即便是在口译者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恰当的言辞表达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时,他也能够根据作品的上下文情节善于捕捉原文作者意欲表达的内容,以精炼明白的语言写就下来[2]47。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1898-1899[9])《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林纾、魏易合译。
(1903)《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1903)《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1904)《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林纾、魏易合译(1905)《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1905)《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Nada the Lily, 1905)《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拿破仑本纪》,洛加德(John Gibson Lockhart)原著。
林纾、魏易合译。
(History of Napoleon Bonaparte, 1905)《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特著,即《艾凡赫》(Ivanhoe, 1905)《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曾宗巩译。
(1905年)《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肉券》,林纾著。
与魏易合译。
(1905)《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著。
(1905)《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雾中人》,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易合译(1906)《拊掌录》,即《见闻札记》,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林纾、魏易合译(1907)《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7)《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著,魏易口译。
东西方文化关系课程论文: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学号:A0839001 :杰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古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思想及理论层出不穷,关于翻译的标准也不一而言。
就翻译本身而言,一般的翻译人员无需有复杂的翻译思想,只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境外作品,用通达、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要求的语言描述即可。
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活动千百年间从未停止,但是翻译这门职业并未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也并未承认他在文化交流中应有的价值。
若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讲,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可译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各持己见。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什么是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将原作在文本里的表达的含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林纾的翻译若只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看,是不能够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或失败的。
林纾的翻译与他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所以只能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林纾个人和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可大抵分为两个时期,辛亥革命之前,与辛亥革命之后。
林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社会本身处在变革的年代,且自身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面临着外国列强的经济文化的双重侵略。
林纾作为一个受过封建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中有进步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诗文通俗易懂,号召民众反帝救国,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因林纾生活贫苦,在他的作品里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林纾鲜明的民族思想。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他不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和昏庸。
这也是后来林纾从事翻译的思想基础。
林纾本应该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翻译家,翻译阶段前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林纾笔锋渐老,且坚持自己的古文章法,为当时文化潮流所不容。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描述极为贴切:“一个老手或能手不肯或不能再费心卖力,只倚仗积累的一点熟练来搪塞敷衍。
林纾文言文翻译作品1. 林纾翻译的作品有哪些林纾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他一生翻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包括:《鲁滨孙飘流记》、《黑奴吁天录》、《巴黎茶花女遗事》、《哀吹录》、《凯撒遗事》、《玉楼花劫》、《贼史》、《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歇洛克奇案开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拊掌录》、《伊索寓言》、《梅孽》,等等。
转载一文,希望对你的问题有帮助。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马泰来拙编《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收入《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一年),著录林译凡一八四种。
《读书》一九八二年第六期,连燕堂撰《林译小说有多少种》,对这个数目作了一些修订:“除去其中《民种学》、《西欧通史》两种并非小说,加上寒(光)、朱(羲胄)提到而《全目》未及的《加木林》一种,则目前可知林译小说当有一八三种。
” 《加木林》一种,《全目》已著录(编号087)。
按《加木林》刊《小说世界》第十二卷第十三号,民国十四年十二月,署:“林琴南遗稿”。
未题原著作者书名,寒光、朱羲胄亦未曾考订。
《加木林》(Gamelin)其实就是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1340——1400)名著《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厨子的故事》。
不过,林译所据并不是乔叟原著,而是查尔斯·考登·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1787-1877)为儿童编写的《散文本乔叟故事》(Tales from Chaucer in Prose)。
何以见得林译所据是克拉克书,而不是乔叟原著或别人的改编本?因为,克拉克书除导言外,共收入坎特伯雷故事十篇,而林纾翻译了九篇,仅一篇未译,或已译未刊。
除《加木林》外,其他八篇为:《鸡谈》(The Nun's Priest's Tale)、《三少年遇死神》(The Pardoner's Tale)、《格雷西达》(The C1erk's Ta1e)、《林妖》(The Wife of Bath's Tale)、《公主遇难》(The Man of Law'sTale)、《死口能歌》(The Prioress's Tale)、《魂灵附体》(The Squire's Tale)和《决斗得妻》(The Knight's Tale),散见《小说月报》第七卷第十二号至第八卷第十号,民国五年十二月至六年十月。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经篇·论》:“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象从反面来看花毯(es como quien mira los tapices flamencos por el reves)。
林紓的翻譯漢代文字學者許慎有一節關於翻譯的訓詁,義蘊頗為豐富。
《說文解字》卷六《囗》部第二十六字:“囮,譯也。
從‘囗’,‘化’聲。
率鳥者系生鳥以來之,名曰‘囮’,讀若‘譌’。
”南唐以來,“小學”家都申說“譯”就是“傳四夷及鳥獸之語”,好比“鳥媒”對“禽鳥”的引“誘”,“譌”、“訛”、“化”和“囮”是同一個字。
“譯”、“誘”、“媒”、“訛”、“化”這些一脈通連、彼此呼應的意義,組成了研究詩歌語言的人所謂“虛涵數意”(polysemy, manifold meaning),把翻譯能起的作用(“誘”)、難於避免的毛病(“訛”)、所嚮往的最高境界(“化”),彷彿一一透示出來了。
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
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於“化境”。
十七世紀一個英國人讚美這種造詣高的翻譯,比為原作的“投胎轉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軀體換了一個,而精魂依然故我。
換句話說,譯本對原作應該忠實得以至於讀起來不像譯本,因為作品在原文裏決不會讀起來像翻譯出的東西。
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詩人認爲好翻譯應備的條件看來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paiono discordanti e incompatibili e contraddittorie):譯者得矯揉造作(ora il traduttore necessariamente affetta),對原文亦步亦趨,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來(inaffettato, naturale o spontaneo)的風格。
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
就文體或風格而論,也許會有希萊爾馬訶區分的兩種翻譯法,譬如說:一種盡量“歐化”,盡可能讓外國作家安居不動,而引導我國讀者走向他們那裏去,另一種盡量“漢化”,盡可能讓我國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外國作家走向咱們這兒來(Entweder der Uebersetzer lasst den Schriftsteller mo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Leser ihm entgegen, oder er lasst den Lesermo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Schriftsteller ihm entge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