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三章 (一)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41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单项选择题:1.将统计总体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后,其结果是()。
A.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C.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D.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2.在组距数列中,当全距确定时,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A.组距越大,组数越小B.组距越大,组数越大C.组距越小,组数越小D.组距与组数的关系不确定3.连续型量在确定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A.间断B.重叠C.相等D.不等4.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合计数应该为()。
A.大于1B.等于1C.小于1D.不等于15.在异距数列中,要准确反映其分布状况,必须采用()。
A.向上累计B.向下累计C.频数D.频率密度6.计算向上累计次数或频数时,其计数表达的意义是()。
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频数B.上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频数C.下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频数D.上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频数7.在统计表中,说明统计表名称的词语是()。
A.主词B.宾词C.总标题D.横行标题8.次数分布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
即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靠近两边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
这种次数分布是()。
A.正态分布B.U形分布C.正J形分布D.反J形分布9.类似于直方图,与直方图比较,其构造更容易,且能显示变量的实际值,从而不会因数据分组将具体的数值信息丢失,这种图是()。
A.折线图B.曲线图C.茎叶图D.帕拉图10.填写统计表时,当某一位置不应该有数字,应用的符号是()。
A.0B.×C.…D.–二、多项选择题:1.在统计数据整理之前,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
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A.数据的准确性B.数据的及时性C.数据的系统性D.数据的完整性E.数据的客观性2.统计分组的作用是()。
A.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B.刻画总体具有的特征C.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构成D.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情况E.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3.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是()。
第三章统计整理(一)填空题1、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可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资料。
2、统计整理在统计分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必然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3、统计分组实质上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
4、对原始资料审核的重点是真实性。
5、区分现象质的差别是统计分组的根本作用。
6、标志是统计分组的依据,是划分组别的标准。
7、根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统计总体可以按品质分组,也可以按数量分组.8、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进行的分组,称为复合分组.9、次数分布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数量分布数列两种。
10、变量数列是单项变量分组、组距式分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
11、按品质标志分组的结果,形成品质分布数列。
12、组限是组距变量数列中表示各组数量界限的变量值,其中下限是指最小值的变量值,上限是指最大值的变量值.13、组距变量数列的组距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反比。
与全距的大小成正比。
14、组距变量数列的分布可以用次数分布曲线图表示。
15、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划分离散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16、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法主要有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两种。
17、钟形分布、U形分布和J形分布是次数分布的三种主要类型.18、统计分组体系有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两种.19、统计表按主词是否分组和分组的程度可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和复合分组表三种。
20、统计表从内容结构上看,是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统计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A )A. 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B. 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C。
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D。
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2、统计分组的依据是( A )A、标志B、指标C、标志值D、变量值3、下面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C )A. 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 B。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一.判断题部分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3: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均分配次数。
(×)3: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4: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
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5: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6: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7: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8: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 或100%。
(×)9: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11: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12:分组以后,各组的频数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于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而各组的频率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1: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B )。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D、编制统计表2: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 )。
A、必须是重叠的B、必须是间断的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D、必须取整数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B )。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B、产品按品种分组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B )。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1)一、填空题2、动态相对指标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基本形式。
3、某现象的某一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的指标值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的指标值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
4、同质总体中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各部分数值相互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
7、相对指标一般都采用______的形式来表现,有些特殊的相对数,则采用_______的形式来表现。
9、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一般可以互换,因而有_______和_______之分。
10、长期计划执行结果的检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
11、计算和应用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时,当计划任务是按最低限额规定时,则计划完成百分数以_______100%为好,当计划任务是按最高限额规定时,则计划完成百分数以_______100%为好。
12、结构相对数的取值介于_______之间,各组结构相对数的和恒等于_______。
15、比例相对数是一种_______性比例,而比较相对数则是一种_______性比例。
二、单选题3、某厂劳动生产率计划比上年提高8%,实际仅提高4%,则其计划完成百分数为()。
A.4% B.50% C.96.30% D.103.85%4、某厂某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计划规定比去年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其计划完成百分数为():、A.97.9% B.140.0% C.102.2% D.71.4%5、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的高低,提出的富裕标准是恩格尔系数为()。
A.30%以下B.30%—40%C.40%—50%D.50%—59%7、总体各部分结构相对数的和应()。
A.等于100% B.小于100% C.大于100% D.小于或等于100%10、将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通常是计算()。
A.平均增长水平B.平均发展速度C.平均增长速度D.增长1%的绝对值11、反映总体各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协调平衡状况的综合指标是()。
第三章统计整理习题(1)第三章统计整理习题(一)一、单选题1.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A.组中值B.组距C.组数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2.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
下述分组中属于这一类的是()。
A.人口按年龄分组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3.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
A.变量值的大小B.组数C.组中值D.组距4.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
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再分组D.平行分组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
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按品质标志分组D.以二都不对6.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
A.本组变量的最大值B.本组变量的最小值C.总体内变量的最大值D.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7.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B.各组次数不等的数列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D.各组组距不等的数列8.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最高者为4260元,最低者为2700元,据此分为六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
A.7108 .B260 C.1560 D.34809.在组距数列中,对各组的上限与下限进行简单平均,得到的是()。
A.组中值B.组平均数C.组距D.组数10.在分组时,如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A.将此标志值单一组B.将此值归入作为上限的那一组C.将此值归入作为下限的那一组D.将此值归人作为上限的组或下限的组均可11.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组距式分组D.无法分组12.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Vl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A.2608B.215C.230D.28513.统计整理主要是整理()。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1.数据分布特征可以从集中趋势、离中趋势及分布形态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平均指标是在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或分布的集中趋势的指标。
测定集中趋势的平均指标有两类:位置平均数和数值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是根据变量值位置来确定的代表值,常用的有:众数、中位数。
数值平均数就是均值,它是对总体中的所有数据计算的平均值,用以反映所有数据的一般水平,常用的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幂平均数。
变异指标是用来刻画总体分布的变异状况或离散程度的指标。
测定离中趋势的指标有极差、平均差、四分位差、方差和标准差、以及离散系数等。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即总体中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离散系数是根据各离散程度指标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的比值。
矩、偏度和峰度是反映总体分布形态的指标。
矩是用来反映数据分布的形态特征,也称为动差。
偏度反映指数据分布不对称的方向和程度。
峰度反映是指数据分布图形的尖峭程度或峰凸程度。
2.三批产品的平均废品率为:x̅=25+30+45251.5%+302%+451%=1.3%(因为题目给了废品的数量和废品率,可以计算出总的产品数,所以用废品数除以总产品数得到平均废品率)3.该月这批产品的平均废品率为:x̅=100%−√(100%−1.5%)×(100%−2%)×(100%−2.5%)×(100%−1%) 4=1.75%(这道题错的比较多,首先应该选择几何平均(教材P54:几何平均数常用于总量等于各个数据之积的现象求平均数,如发展速度、某些比率的平均),然后不能直接将废品率进行几何平均(教材P55:计算几何平均数的前提是各个变量值的乘积有经济意义,废品率*废品率是没有经济意义的),应该先计算平均合格率(因为经过连续工序的产品的总合格率=每道工序的合格率之积,这是有经济意义的),再用100%减去平均合格率得到平均废品率)4.先对数据做一个从小到大的排序:186 188 190 199 202 207 208 211 213 215 217 218 219 221 222 223 224 226 228 230 231 234 241 242 245 247 251 253 260 272(1)均值:224.1中位数:222.5众数:不存在(2)切尾均值:223.73(3)下四分位数Q1的位置是:30+14=7.75=734第7个数是208,第8个数是211所以下四分位数Q1=208+34×(211−208)=210.25同理,上四分位数Q2的位置是:3(30+1)4=23.25=2314第23个数是241,第24个数是242所以上四分位数Q2=241+14×(211−208)=241.25极差=272-186=86;四分位差=241.25-210.25=31(4)平均差AD=∑|x−x̅|n=16.4467方差σ2=∑(x−x̅)2n=433.4233标准差σ=√∑(x−x̅)2n=20.81885.因为是定序数据,集中趋势应该选择众数和中位数(教材P58:算数平均数只适用于定量数据,中位数适用于定量和定序数据,众数适用于定量、定序和定类数据);离中趋势应该选择异众比率(教材P63:以上的变异指标均只适用于定量数据,对于定性数据,可以计算“异众比率”来衡量集中趋势值众数的代表性)①从中位数来看,甲城市为“一般”,乙城市为“不满意”,甲城市优于乙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