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梅戏的表演风格和语言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
黄梅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安徽省黄梅县,因而得名。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戏曲中的“江南四大名旦”之一,对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黄梅戏的魅力所在。
首先,黄梅戏的唱腔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唱腔多以悠扬婉转的“黄梅调”为主,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这种唱腔不仅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而且能够深深触动人心,使人产生共鸣。
同时,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也非常独特,舞台布景精美,服饰华丽,演员们的表演技巧娴熟,能够将剧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黄梅戏的剧目丰富多彩,涵盖了各个领域的题材。
从古代传统戏曲到现代题材,从历史传奇到现实生活,黄梅戏的剧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样。
无论是《霸王别姬》、《西厢记》这样的经典剧目,还是《红楼梦》、《金玉良缘》这样的现代题材,都能够在黄梅戏的舞台上得到精彩的演绎,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此外,黄梅戏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在传统的基础上,黄梅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艺术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黄梅戏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世界各地的戏曲艺术进行交流互鉴,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中国戏曲的魅力。
总的来说,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丰富多彩的剧目内容,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态度,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黄梅戏会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风采,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感动。
浅谈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一些经典唱段久兴不衰,广为传唱。
本文通过对黄梅戏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剖析,明晰了其唱腔、语言特点、音乐风格、美学特点,进而解析了其地域文化属性;探讨了《夫妻双双把家还》的传承和创新的意义;总结了《夫妻双双把家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典型经验。
标签:夫妻双双把家还;风格;地域文化;活态传承黄梅戏于18 世纪末发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农村,从最初萌芽时的“乡间小调”到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之列,只历时一百年多年,因而被称为“黄梅现象”。
今日所说的“黄梅戏”是指以安庆怀宁为中心的黄梅戏,被称为“怀腔”。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剧目《天仙配》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由时白林作曲,创作于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原唱是严凤英和王少舫,之后又被韩再芬、熊成龙等戏曲名家演唱过。
该唱段是黄梅戏戏曲唱腔专业创作的范例,因内容贴近生活,旋律的优美,成为老少皆宜的戏曲唱段。
一、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一)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腔和语言特点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那家还》,唱腔清秀、优美、典雅,结构严谨有序,具有黄梅戏唱腔的“依字行腔”的特点,展现了黄梅戏的“音韵美”,唱词的语调与音乐的旋律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
安庆人日常讲话就像在唱黄梅戏,而《夫妻双双把家还》中就有几句既像在唱又像在念白的乐句,如第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旋律起伏较小,近似在用安庆人的语调在念唱,由女生来唱,唱腔甜美,有点像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
(二)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乐风格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曲调优美且简单、易学,唱段开始采用的是人们非常喜欢的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句和第三句是女生唱的,只在这两句的第二小节做了一下“加经过音”旋律装饰处理,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加花处理,不仅保证了旋律的统一性,还保证了其鲜活生动性。
黄梅戏的介绍
黄梅戏,又称黄州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州。
黄梅戏以其唱腔婉转柔和、表演细腻生动、情感深厚,被誉为“湖北三绝”之一。
黄梅戏的唱腔具有独特的风格,以“粗细包容、强弱相济”的风格著称。
其唱腔结构简单,单调而富有变化,音乐性强,能够传达情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黄梅戏的表演风格注重细节,表演技巧多种多样,除了唱腔外,演员还需要掌握舞蹈、杂耍、武术等技能。
演员们在表演时,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手段,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梅戏的剧情以爱情、家庭纠纷、历史传说等为主题,情节曲折、悲欢离合,能够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黄梅戏在中国的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追求。
- 1 -。
黄梅戏天仙配词一、介绍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于中国湖北省黄梅县。
它具有丰富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黄梅戏的天仙配词是其中的一种演唱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天仙配词是黄梅戏中的一种独特唱腔,以其婉转动听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而闻名。
传统的天仙配词通常围绕着神仙、天界、仙人和爱情等主题展开。
它以其高亢激昂的声音、灵活多变的唱腔、细腻生动的表演和美丽的舞蹈,深受观众喜爱。
二、艺术特点天仙配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艺术特点:1. 唱腔优美动听天仙配词以其独特的唱腔而著名,其音域广泛,音色柔美,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
演唱时,演员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表演技巧,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个性。
天仙配词通常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和声乐技巧,以能够准确地演绎出复杂的唱腔。
2. 表演生动传神除了唱腔技巧外,天仙配词还注重表演的生动表达。
演员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动作,在演唱时精准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动作。
演员的动作要求细腻、流畅,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性格和动作要求。
3. 舞蹈优美华丽天仙配词常常伴随着精美的舞蹈表演。
舞蹈动作通常柔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演员通过舞蹈的形式,动态地展示情绪和故事情节,使观众感受到视觉上的享受。
三、经典剧目黄梅戏中有许多经典的天仙配词剧目,其中一些是广为人知且经久不衰的。
以下列举几个代表性的剧目:1. 《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黄梅戏中最经典的天仙配词剧目之一。
该剧以著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天仙配词的唱腔和表演,生动地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
2.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
黄梅戏中的《白蛇传》以唯美的天仙配词展现了白蛇和许仙的深情爱情和坎坷命运。
3. 《东游记》《东游记》是一部以唐朝诗人李白为主人公的黄梅戏剧目。
天仙配词中的《东游记》通过生动的唱腔和表演展示了李白的豪情和他在人世间的奇遇。
四、结语黄梅戏中的天仙配词凭借其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精湛的舞蹈,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分析摘要: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大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与京剧、豫剧、京剧,评剧被称为五大戏剧曲种,黄梅戏与其他曲中不同,黄梅戏主要以语言服饰妆容和伴奏及唱腔展现独特的戏剧形式,他丰富形象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人们最受欢迎的戏曲,并且黄梅戏在中世界国际戏剧中也占有独特位置,因此本文将针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关键词:黄梅戏;表演艺术;特色分析戏曲的起源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直至宋元时期才形成戏曲雏形,历经八百年发展才得以形成独具特色表演形式的黄梅戏,黄梅戏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年,主要凭借的就是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本人作为一名黄梅戏艺术表演从业人员,针对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为提高黄梅戏表演艺术提供一些经久不衰的经验。
一、黄梅戏表演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一)市场需求量逐渐缩小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海外艺术和通俗文化的引进严重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戏曲艺术。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神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的欣赏风格与欣赏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丰富化特征,以往单一的戏曲演出模式很难满足大众的实际需求。
因此,全国戏剧艺术演出市场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局面:多数文艺团体停止了排练演出,演艺人员往往自创致富道路,导致我国黄梅戏表演逐渐被人们淡忘。
(二)领军人物较为匮乏我国戏曲一直都比较注重剧种领军人物的力量,也就是“角”的力量。
具体来说,梅兰芳、周信芳是京剧重要的领军人物;陈素真和常香玉等人则是豫剧重要的领军人物。
而黄梅戏舞台上的领军人物就在于严凤英、王少舫、黄新德以及马兰等大师,这些名人对黄梅戏戏剧种的稳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然而现在的黄梅戏界中,大大缺少代表性极强的演员,比如像严凤英、黄新德等这样优秀的大师。
(三)新秀培养的断层人才培养是戏曲发展的核心,尤其对于戏剧新秀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黄梅戏在表演新秀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黄梅戏毕业论文黄梅戏毕业论文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作为一名戏曲专业的学生,我选择了黄梅戏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艺术特点、历史渊源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黄梅戏的艺术特点是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黄梅戏以其柔婉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其唱腔以高亢激昂的嗓音为主,同时又兼具细腻婉转的特点。
这种独特的唱腔风格使得黄梅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表演方面,黄梅戏注重细腻的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塑造,通过舞蹈、武打和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将戏曲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独特的表演风格使得黄梅戏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深受观众喜爱。
其次,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最早是由当地民间艺人演唱的民间曲艺形式。
后来,随着黄梅戏的逐渐发展和演变,它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形式,并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朝时期,黄梅戏成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和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并在清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黄梅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兴起,传统戏曲的观众逐渐减少,黄梅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多样化,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减少。
因此,黄梅戏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方面,黄梅戏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表演形式和内容与现代娱乐形式相结合,吸引更多的观众。
另一方面,黄梅戏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加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从而推动其发展和传承。
总之,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渊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黄梅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推动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黄梅戏黄心得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此得名。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独的唱腔、对唱、三人唱、四人唱、群唱等,其中以对唱最为常见。
黄梅戏的唱腔以其高亢激昂、婉转动人的特点而著称,其表演风格也以细腻、柔美、婉转为主要特点。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独的唱腔、对唱、三人唱、四人唱、群唱等,其中以对唱最为常见。
黄梅戏的对唱是指两个演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唱腔和动作来表达角色之间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黄梅戏的对唱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其唱腔婉转动人,动作细腻柔美,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
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以其细腻、柔美、婉转为主要特点。
黄梅戏的演员在表演时,会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婉转的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黄梅戏的演员在表演时,会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婉转的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黄梅戏的演员在表演时,会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婉转的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黄梅戏的演员在表演时,会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婉转的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黄梅戏的唱腔以其高亢激昂、婉转动人的特点而著称。
黄梅戏的唱腔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其高亢激昂、婉转动人的特点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
黄梅戏的唱腔在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时,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戏曲的魅力和力量。
总之,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独的唱腔、对唱、三人唱、四人唱、群唱等,其中以对唱最为常见。
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以其细腻、柔美、婉转为主要特点,其唱腔高亢激昂、婉转动人,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黄梅戏表演特点:表现力丰富
黄梅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
力。
2.唱腔独特: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
3.温情脉脉的剧情:黄梅戏剧情通常比较温情脉脉,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
和命运,具备深刻感人的人性描写和故事情节。
4.精妙绝伦的表演技巧:黄梅戏表演通常采用的是多人合演的方式,演员之
间配合默契,表演形式多样,闪烁其间不仅姿态优美,而且肢体灵巧,优美多姿。
5.强烈的地方特色:黄梅戏是湖北黄梅地区的本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剧本、唱腔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黄梅戏表演的特点,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询问戏剧专家。
黄梅戏介绍简短1.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简单向同学介绍黄梅戏,一定简单点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3.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鉴赏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兴盛于明清时期,以其独特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黄梅戏的鉴赏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欣赏。
首先,黄梅戏的音乐和唱腔是其独特之处。
黄梅戏的唱腔以柔美婉转、清越悠扬而著称,其音乐旋律优美动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鉴赏黄梅戏时,我们可以关注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音域等方面的表现。
其次,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也是其魅力所在。
黄梅戏以歌唱、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力。
在鉴赏黄梅戏时,观众可以关注演员的表演技巧、形体语言以及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呈现。
此外,黄梅戏的剧情题材也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之一。
黄梅戏的剧本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厢记》等,这些剧情多以爱情、家族纷争、历史传奇为题材,通过歌唱和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鉴赏黄梅戏时,我们可以从剧情内涵、文化渊源等方面来理解和欣赏其艺术魅力。
最后,黄梅戏在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地位也是需要关注的。
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在历史文化传承和地方民间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鉴赏黄梅戏时,我们也可以从其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总之,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其艺术魅力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鉴赏和理解。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关于黄梅戏鉴赏的全面信息。
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是唱词结构多为“七字句式”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式大多是“2+2+3结构”,十字句大多是“3+3+4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根据唱词结构安排乐句形式,上下句对称,常使用“花腔”、“板腔”及“垛句”。
在使用花腔小戏的唱词时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
句数不一定全为偶数,有时出现较多的奇数句并重复最后一句构成偶数句。
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地方官话唱念。
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黄梅戏唱腔不同于其他戏种,虽然它借鉴了弋阳腔、青阳腔、徽剧、京剧,甚至汉剧和秦腔唱腔中的某些元素,但丝毫没有削弱鲜明的个性。
它的唱腔委婉清新,音调分为“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在小戏中以花腔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皖南民歌风格。
而且“方言衬词”用得很多,如“呼舍”、“喂却”之类等(参见:《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
“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在《梁祝》、《天仙配》和《女驸马》等戏中大量使用。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大大地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相当于歌剧种的“咏叹调”唱段。
“平词”成了抒情、叙事性的主要唱腔。
大量地运用“平词”是一种改革,突破了传统戏曲中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模式,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一小”(即两大类:“主调”、“花腔”,一小类:阴司腔)。
“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八板”、“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高胡do-sol定弦),女腔为“徽调式”(高胡sol-re定弦)。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摘要】黄梅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戏曲形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
本文从黄梅戏的音乐特点、表演特点、服饰道具特点、文化底蕴和受众群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黄梅戏的音乐特点独具特色,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准确表现人物情感。
表演特点突出了歌唱和表演的结合,演员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唱功和表演技巧。
服饰道具精美华丽,能够为剧情增色不少。
黄梅戏的文化底蕴深厚,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价值观。
受众群体广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在中国戏曲中拥有独特地位,不仅为地方文化保留传承,也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关键词】黄梅戏,表演艺术,音乐特点,表演特点,服饰道具特点,文化底蕴,受众群体,中国戏曲,独特地位1. 引言1.1 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和湖北黄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梅戏最早起源于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黄梅戏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民间文化和戏曲传统的融合,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地方剧种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
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演、服饰道具等特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黄梅戏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称为"江南第一声",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黄梅戏的音乐特点黄梅戏的音乐特点是其独特的调式和曲调。
黄梅戏的音乐大多采用黄梅调,这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黄梅戏的音乐中,旋律优美动人,歌声婉转缠绵,节奏变化多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黄梅戏的音乐还非常注重与戏曲的情节和表演相结合,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黄梅戏的音乐还注重舞台效果,配合舞蹈和表演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34杨永青: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杨永青(铜陵市艺术剧院 安徽 铜陵 244000)【摘 要】我国戏曲在世界上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更是世界文化花园当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曲艺术当中的五大剧种之一,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欢迎,而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特色,显现出更加动人和夺目的光彩。
和其他的戏曲形式相比,黄梅戏的表演、乐队伴奏以及整体的表演风格都极具特色,而本文将着重就这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期为黄梅戏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黄梅戏;表演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34-01地方戏曲是我国戏曲艺术体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少地方戏曲逐步衰落颓废的情况之下,黄梅戏却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快速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安徽扩大到全国,成为我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的兴起以及迅速发展是50多年来整个戏曲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进行分析,以便为发展黄梅戏和我国的戏曲艺术创造良好条件。
一、黄梅戏表演特色从实际表演的角度进行分析,黄梅戏表演的特色非常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质朴性。
黄梅戏的首要身段源于京剧,京剧讲求表演中讲究手眼身法步都要讲求圆字,不过京剧等戏曲艺术有很多传统剧目因为历史比较久远,形成了非常严格的剧种城市整体形势显得非常单一。
但是黄梅戏由于是从民间歌舞与说唱艺术当中发展演变形成的使得黄梅戏表演更加质朴,其表演素材均来自人们实际生活是人们将众多生活经验累积起来形成的整个表演方法也和生活非常贴近。
就黄梅戏的整个发展历程而言,因为黄梅戏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和民间艺术相同均有厚重而又质朴的明显特征。
而且第二,大众性。
黄梅戏另外一个表演特色就是大众性特征鲜明,而这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观众最大化的追求上。
黄梅戏表演的动作要领
黄梅戏表演的动作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演者在演出时要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的抑扬顿挫来传达情感。
2.表演者在演出时要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和技巧性,如身姿、手势、步态等都要符合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表演者在演出时要注重舞蹈和动作的美感,通过流畅协调的舞蹈动作和优美的身姿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气质。
4.表演者在演出时要注重与乐队和伴奏的配合,通过节奏感、音色、音量等方面的协调来呈现完美的音乐和舞台效果。
5.表演者在演出时要注重与其他演员的配合,通过默契的配合和交流来呈现整体的艺术效果。
总之,黄梅戏表演的动作要领需要表演者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要求表演者具备全面的艺术素养和技能。
黄梅戏观后感500字
摘要:
一、简介黄梅戏及其特点
二、观看黄梅戏的体验与感受
三、黄梅戏的艺术价值与传承
四、对黄梅戏发展的建议
正文:
黄梅戏,起源于我国安徽省,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地方戏曲。
其曲调优美、表演质朴、情感真挚,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日,我有幸观赏了一场黄梅戏表演,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并对黄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在观看过程中,我被黄梅戏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所折服。
他们扮相端庄大气,唱腔优美动听,将角色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表现戏剧冲突和高潮部分,演员们通过唱、做、念、打等多种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入到紧张激烈的剧情之中,让人陶醉不已。
黄梅戏以其真挚的情感、淳朴的表演风格,传达了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正面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黄梅戏也不例外。
但在这场演出中,我看到了黄梅戏传承人们坚守信念、不断创新的精神。
他们结合时代特点,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戏曲,使得黄梅戏更具吸引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黄梅戏爱好者,我深感黄梅戏的艺术价值。
在传承和发展黄梅戏的道路上,我们应加大对黄梅戏的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同时,黄梅戏演员和创作者要勇于创新,不断丰富黄梅戏的表现形式,提高剧本质量,使之更具现代审美。
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要关心和支持黄梅戏的发展,为传承人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
总之,黄梅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特征一、黄梅戏表演的质朴性和大众性(一)质朴性黄梅戏的首要身段来自京剧,京剧讲求的是一“圆”字,从眼、手、法、步、身到圆场都要一个“圆”。
京剧等一些传统的剧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有着久远的历史,有些剧种程式较为严格,形式单一。
黄梅戏是从花鼓、采茶等一些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地方戏演变而来,这就决定了黄梅戏的质朴性,它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人民长期经验积累下来的产物,其表演方式贴近于生活。
从黄梅戏的发展来看,因其脱胎于民间小调,必然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有着质朴和厚重的特点,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渐完善和丰富的过程中,也形成了黄梅戏所特有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大众性黄梅戏总是发现在雅俗之间更多的共同点,黄梅戏的大众性体现在观众最大化的追求。
跟昆、曲、京等一些古老的戏曲相比,黄梅戏很年轻,必定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让更多的观众喜爱。
黄梅戏的表演本身就是以生活化为基础,受众面比较宽广,加上黄梅戏又来源于生活,能被更多人接受。
任何艺术形式脱离了生活都难以存活,大众化是大势所趋,黄梅戏当然也不例外。
顺应潮流着眼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黄梅戏的发展必然能更上一层楼。
二、黄梅戏的乐队与伴奏(一)黄梅戏的乐队黄梅戏在初期的时候是没有乐队的。
艺人在演唱的时候,本身用一两件可以打击的乐器击节装点粉饰,这就算已经有了“伴奏”了。
一开始用的是“渔鼓”和单片“小钹”,后来用到敲竹板和大锣。
到了两小戏、三小戏的时候,乐队和演唱者开始渐渐分散,形成三个人操作的打击乐“乐队”,称他们为“三打”。
在“三打”的乐队构成以后,黄梅戏在民间的传布越来越快,具有其特点的锣经也相应定型。
为了配合城市市民的审美趣味,王少舫在演出的时候委托为他唱京剧时拉二胡的琴师在锣鼓后面给他一个音,试着托腔,这种做法得到了黄梅戏艺人的认可,因此王少舫也有了“京托子”的称号。
“京托子”的成功也是黄梅戏摆脱民间戏曲的极限,从而迈向城市戏曲的重要一步。
黄梅戏唱得好的赞美语黄梅戏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地方戏曲,流行于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地。
这种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歌舞、音乐、表演等方面都有着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
下面是对黄梅戏唱得好的赞美语。
一、扣人心弦的唱腔:黄梅戏的唱腔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旋律跌宕起伏、忽高忽低、抑扬顿挫。
黄梅戏唱得好的演员们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将情感传递给观众,让人们为之动容。
他们的喉咙里流淌着滚烫的血液,他们的歌声带着自然的怒号和感伤,让听众感受到深深的悲痛和无限的感动。
二、婉转动听的艺术表现: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了唱、念、表演、音乐和舞蹈等多种手段,这些元素的综合运用给观众带来了一次绝佳的视听盛宴。
黄梅戏唱得好的演员们不仅能够以唱腔的优美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情感,还能以表演、舞蹈等手段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气氛。
他们通过身体的语言来演绎戏中的情景,使观众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感受到黄梅戏与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带来的魅力和感动。
三、形神兼备的角色塑造:黄梅戏唱得好的演员们能够把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从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出发,展示了高超的表演技巧、丰富的戏曲知识和深厚的人物塑造功底。
观众可以看到真实的生活中不易展现出来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也能看到他们对于人物的深入理解和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四、舞美效果的完美呈现:黄梅戏的舞美效果和艺术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唱得好的演员能够利用化妆、服装、舞台道具等元素来展现出人物身份、情境以及气氛等。
在黄梅戏中,演员们穿上华丽精美的戏服,化妆鲜艳,空间布景配合精致,让观众感到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入到戏中角色的情感世界中。
综上所述,黄梅戏唱得好的演员在艺术表现和角色塑造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技巧,能够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
他们利用各种表现手段,将经典的黄梅戏带入到一个崭新的境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赞美。
黄梅戏的特点作文黄梅戏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现形式。
Huangmei oper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form with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s and presentation forms.黄梅戏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音乐节奏轻快、明快,常常伴随着简单而朗朗上口的旋律。
由于其音乐简单易记,所以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mei opera is its lively and cheerful music rhythm, often accompanied by simple and catchy melodies. Because of its simple and easy-to-remember music, it is easy to resonate with the audience.此外,黄梅戏也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演员们善于运用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诠释角色,使得剧情更加生动。
In addition, Huangmei opera is also known for its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 The actors are skilled in using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s to interpret their roles, making the plot more vivid.黄梅戏的剧目多以爱情、家庭和人性为主题,情节丰富多变。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把这些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Huangmei opera plays are mostly based on love, family, and human nature, with rich and varied plots. The actors present these complex emotions with exquisite performances.在中国的一些地区,黄梅戏被视为民间艺术的代表,人们把它与当地的乡土文化联系在一起,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涵。
黄梅戏起源研究报告
黄梅戏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中国湖北省潜江市黄梅县一带。
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下面是一个对黄梅戏起源的简要研究报告:
1. 历史背景:黄梅戏的起源与明朝末年(17世纪)相关。
当时,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戏曲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传播。
2. 剧种特色:黄梅戏融合了湖北民歌、地方戏曲和其他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它以情感表达为核心,以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结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
3. 起源因素:黄梅戏的起源与一位名叫张尚芳的戏曲艺术家有关。
据传,张尚芳在明朝末年逃亡到黄梅县,在那里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戏曲,将其融合创新,发展出了黄梅戏。
4. 发展过程:黄梅戏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成为湖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黄梅戏逐渐面临衰落和边缘化的局面。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戏曲保护和传承的重视,黄梅戏重新受到关注和推广,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综上所述,黄梅戏起源于明朝末年,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
它以湖北地区为中心,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
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黄梅戏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渊源、演变过程以及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贡献。
名作欣赏 / 艺术广角 >
论黄梅戏的表演风格和语言特色
⊙凌 夏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合肥 230001]
摘 要:外国戏剧和中国戏曲虽然都是当众表演故事的舞台艺术,但二者之间在表演形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王
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对中国戏曲的定义是“以歌舞演故事”,“歌”就是戏曲演员的“唱、念”手段,“舞”
即为戏曲演员的“做、打”技巧。
即便同为戏曲,各剧种之间的艺术表现和表演风格也不尽相同,正是戏曲品种
的多样性,才呈现了戏曲园中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 黄梅戏 表演风格 语言特色 生活化 乡音乡韵
一、黄梅戏的表演风格是接地气、生活化
中国戏曲表演的重要特性是程式化,它的人物分作“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表演技巧分为“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就连每个人物在舞台上具体的行为动作也有“手、眼、身、法、步”规范要求。
特别是昆曲和京剧对戏曲程式化的审美追求更是达到极致,它们表现的动作虽然也是来源于生活,但已经是一种被美化变形了的统一性动作,如京剧里面旦角的哭,总是把水袖一遮脸,“喂呀……”频点几乎在同一个高度,时值几乎在同一个长度上,其规范的程度几乎可以达到秆称尺量,如表现将军出场时统一用的“起霸”,表现思考问题时统一用“眼珠左右摆动”,甚至官员上公堂也要区分为左转身和右转身的“大坐”“小坐”等这些统一的形式。
由于黄梅戏发展形成的历史较短,从乡间草台到登上正规舞台也仅六十余年,自1949年后黄梅戏才开始吸收借鉴兄弟剧种特别是京剧的一些长处,不断丰富本剧种的不足。
但鉴于黄梅戏是直接来源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之处的农村,初期的欣赏对象就是农民,虽在之后逐步走进城市,但欣赏对象还是一些普通民众,因此它的身上总是保留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演唱和表演始终保持着乡间文化和平民文化的艺术倾向,外国友人曾赞美黄梅戏是中国的乡村音乐。
这和后来演变为宫廷艺术,被国人称之为国粹的京剧在表演风格上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京剧——高雅、规范化,黄梅戏——通俗、生活化。
例如:同是反映帝王生活的宫廷戏,京剧表演往往侧重于表现皇家的气势,一举手一投足让人感受到皇帝的威严,显示出皇族的高贵。
而黄梅戏的《女驸马》,尽管剧中出现的也是皇帝、公主、大臣,他们的着装也是蟒袍玉带,但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和他们的相互行动中,表现出的却是普通人家的那种儿女情、父子爱。
例如在最后一场戏“金殿”之中,皇帝对心爱的女儿无可奈何,只好妥协说:“好,好好,就依皇儿”,一会儿又屈从地问公主:“皇儿,你说呢?……唉,这是从哪里说起哟!”皇帝的威严不见了,但他那种普通人家的慈父之爱、舐犊之情却在观众中引起了阵阵笑声。
《天仙配》更是一出生活情趣浓郁的神话剧。
在《鹊桥》这场戏里,七个仙女像一群久囚笼里刚放出来的小鸟一样,充满对人间的好奇和赞叹,这一场戏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唱腔“四赞”,表达了她们对人间生活的向往。
在这场戏里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编排一些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让仙女们通过舞蹈对生活进行模仿,艺术地再现了“渔、樵、耕、读”这四组人群的不同动作形态,表达了仙女心中的赞美与渴望。
“渔家住在水中央……一网鱼虾一网粮”的划船和撒网动作,“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愿五谷收成好,家家户户庆丰年”里割稻的舞蹈,都较准确地表现了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
特别是七仙女看到人间婚嫁的热闹场面,更激起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她们自然而然模仿起人间习俗,跳起抬花轿的舞蹈,吹吹打打把七仙女当作了新娘送入洞房。
这段舞蹈把七个姐妹调皮、活泼、向往幸福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天仙配》几十年来经久不衰的舞台范本。
黄梅戏传统小戏里接地气贴近生活的表演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夫妻观灯》全剧虽只有两个演员,但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传神的眼睛、丑中见美的身段去表现热闹的观灯场面以及每一个观灯人的具体形态。
最令人叫绝的是剧中人物王小六在看灯中发现有人在偷窥他的老婆,他非常生气地走到台口,认真地对台底下的一位观众说:“你这个人看灯就看灯嘛,你老把眼睛看着我老婆做么事哟!”把观众逗得全场大笑,好像把所有人一下子带进了观灯看热闹的场面之中。
在传统戏曲剧目里,专门表现少儿故事的戏很少。
京剧的《小放牛》,黄梅戏的《打猪草》 是为数不多的儿童剧目,就这两台戏比较,前者是用成人的表演手段,按照程式化动作方式,编排身段造型;后者采取儿童的表现方式,按照生活化表演方法,编排符合童趣的舞台动作和生活语言,这两出戏的结果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表演风格。
实事求是地说黄梅戏的《打猪草》更接地气更受欢迎,今天黄梅戏的《打猪草》仍一直活跃在舞台上,这台小
179
1980年创刊MASTERPIECES REVIEW
戏也是我们戏曲进校园活动中的必备剧目,特别是那段脍炙人口的“郎对花,姐对花”的优美唱段广为流传。
黄梅戏新编小戏《村姑戏乾隆》和京剧《梅陇镇》也很相似,说的都是皇帝在微服私访时和民间女子发生爱情的喜剧性故事,但二者之间表现方式却大相径庭,《梅陇镇》里的李凤姐睿智练达,《村姑戏乾隆》剧中的女子更显得聪明可爱。
黄梅戏能从乡间小戏渐渐发展到一个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大剧种,除了他的音乐优美动听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表现的人物贴近生活,剧中角色和观众缩短了距离,演员表演“喜、怒、哀、乐”的情感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容易接受。
中国戏曲的艺术标准是“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戏曲演员需要训练“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黄梅戏演员也不例外,也要接受程式化的训练,但在具体的舞台表演中应“不演行当演人物”,做到“身段镶嵌锣鼓里 、情感体现程式中”。
巧妙合理地运用程式动作,采取接地气、生活化的表现方式是黄梅戏多年以来形成的表演风格。
二、黄梅戏语言特色是在保留乡音乡韵的同时追求通俗易懂
地方戏之间相互区别的两大标志,一是音乐,另一个就是语言,失去了语言特色就失去了剧种特色。
黄梅戏之所以能被全国广大观众接受,除了它的演出形式好看、音乐优美好听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好懂。
目前黄梅戏演员在舞台上普遍使用的语言(专业术语称道白)是安庆官话,又叫安庆普通话。
安庆话虽然也属一种方言,但音调好听易懂,既不像京剧那样字正腔圆,铿锵有力,也不像越剧那样吴侬软语,费解难懂。
黄梅戏的语言道白好听顺耳,嗲而不腻,随着安庆方言特有的发音方式,独特的方言韵脚以及语尾修饰词,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黄梅戏的语言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风趣幽默,在演出中常常表现出令人忍俊不禁的生活情趣,这种语言效果在黄梅戏道白的运用中尤为突出。
例如黄梅戏《打豆腐》《夫妻观灯》《打猪草》中许多诙谐逗趣的道白就是运用了安庆话的方言。
随着黄梅戏的演出市场不断开拓,欣赏黄梅戏的观众面不断扩大,为让全国观众普遍接受,特别是针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方言,黄梅戏也在做出一些适度调整和变化,因为只有听懂了,才能达到完美的欣赏效果,才能迎来更多的知音。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黄梅戏唱腔和道白中的语言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一些生僻难懂的方言和语汇进行了适度的扬弃与取舍,例如像“搬、盘、端、满、断、团、暖、眼”这些字的读音,在黄梅戏演出的道白运用中已逐渐被普通话所替代,同时也被观众所认同接受。
但黄梅戏毕竟是地方剧种,如果完全没有了方言
特色,恐怕也就失去了黄梅戏特有的语言韵味。
如何取舍?怎样扬弃?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大师早有探索并取得成功经验。
《夫妻观灯》是这两位联合主演的小戏,他们采用了地道的安庆方言来进行表演,例如:他们正在看灯时,妻子发现有一个人在偷看自己,就对丈夫说:“家(ga) 去!家(ga)去!不看了,不看了!”丈夫说:“么事(si) 唦?么事(si) 唦?你讲(gan)嘛。
”“你看那么个老几哟,看灯又不看灯,光把两个眼ean睛看着我(eo)!”纯正逗趣的方言,营造出浓郁生活情趣,设想这里用普通话或京腔京调来表现,恐怕达不到这样的喜剧效果。
又如《女驸马》中第一场戏里“春风送暖到襄阳……”的“暖”字,严凤英大师就按普通话发音的nuan字来唱,严凤英在谈到这段唱腔的处理时,曾经说过,如果这个闺中女子按地道安庆方言来唱这个“暖”字会很难听,和安庆方言中的一句丑话发音相似,所以她采取了普通话来演唱。
再如:王少舫先生在《天仙配》中有这样一句唱词:“我哪有心肠看娇娥“,这一句里有三个安庆语音较浓的字,他保留使用了“我euo、娥uo”两字,舍弃了安庆话的“肠”(chan) 字,而改用为普通话读法的肠(chang) 字音。
如何使用地方语言是一门需要探讨的艺术课题,不能机械的教条的去肯定或否定,黄梅戏一定要保留有特色的地方语言,如“我、事、娥、士”等字,不论在大戏小戏,古装戏现代戏中出现,都应该按照安庆方言去读去唱。
而像“眼、暖、搬、盘、端、满、断、团”等字的发音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剧目和表演样式去适度改变。
正是扬弃有别,舍取得当,才构成了黄梅戏通俗易懂乡音依旧的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
[2]赵景勃主编.戏曲角色创造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
版社,2004.
[3]王长安.黄梅戏初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7.
作 者: 凌夏,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二级演员。
编 辑:康慧 E-mail: kanghuixx@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