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勇敢的少年》资料最美女教师(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勇敢的少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3.理解课文描绘的勇敢少年形象,培养勇敢、正义的品质。
4.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勇敢少年形象,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3.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字形。
学生自主练习书写生字词,教师检查并指导。
4.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5.分析勇敢少年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勇敢少年形象。
6.课堂练习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勇敢事迹,进行拓展交流。
四、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了勇敢少年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勇敢、正义品质。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作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分析勇敢少年形象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要注意语气、节奏,还有情感的投入。
”教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看看谁能把勇敢少年的精神读出来。
”教学难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的少年哪里体现了勇敢?”学生1:“他在面对危险时没有退缩。
”学生2:“他还救了其他小朋友。
”教师:“对,那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些描述他勇敢行为的细节呢?”学生3:“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
《勇敢的少年》一,教学目标清楚明确。
<<勇敢的少年》一文出自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文章讲述了16岁少年汉斯不顾母亲的苦苦反对,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海上救援队,最终竟救回自己哥哥的感人故事。
课文生动,曲折,富有戏剧性,给人很深的启迪。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和理解生词,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已有一定基础。
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工具书会认漆,哀等8个生字。
会写渔,划等8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危在旦夕”等成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阅读学习来感悟汉斯不顾生命危险勇敢救人的精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在海难中体现出来的坚强,勇敢和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方法灵活恰当本课我将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情境教学,朗读感悟,想象感悟等方法来组织教学,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获得情感体验。
三、师生作用充分发挥我将以指导为辅,自学为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阅读感悟,把主动性还给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近,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汉斯的勇敢”,这节课我将准备从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播放大海音乐,以及海浪的声音,出示大海贴画,讲解大海特性,告诉学生大海既有令人喜欢的一面,也有让人害怕的时候,当大海发怒时我们又会怎么样呢?2.揭示课题,告知学生:“今天,就让我们进入到《勇敢的少年》一文中去看一看,在大海上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围绕课题,学生质疑。
我用乐曲、图画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带拼音的生字读一读,记住渔,划等8个字的字形,并指导学生读写。
《勇敢的少年》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2.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并演一演。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一、背景资料
我们知道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援救遇险的船只,第一次救援顺利地完成了,可是还有一个人正等待第二次救援。
这时,人们的心情“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又陷入不安之中,才落下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
”救援队长开始组织另一支自愿救援队。
这支队伍与上一支有什么不同?
二、预习完成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三、课文研讨
(一)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一条渔船在巨浪中颠簸,船舱已经进水了。
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
1.问: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
2.你听出了什么?
(二)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
母亲听到儿子自告奋勇报了名,她是怎么做的?
(三)他的母亲却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1.课件出示句子,自由读:
2.母亲极力劝阻,你认为对吗?
(四)“妈妈,我必须去。
您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义务。
只要有人需要援助,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他。
”
1.齐读。
2.汉斯说了几句话?请自由读读这四句话,把你感受最深的那句写下来。
《勇敢的少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斯做了什么勇敢的事,并且能够复述。
2.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并演一演。
2.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演绎,更加深刻地体会汉斯和其母亲的感情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2.学习故事中人们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勇士精神。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汉斯和其他人的勇敢行为并向其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准备视频、音频资料;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勇敢的少年——汉斯,当他得知还有一个人留在岛上,等待他们去救援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勇敢的少年》。
二、新课学习(一)认读生字词,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巩固认知。
2.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3.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援救遇险的船只,第一次救援顺利地完成了,可是还有一个人正等待第二次救援。
这时,人们的心情“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又陷入不安之中,才落下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
”救援队长开始组织另一支自愿救援队。
这支队伍与上一支有什么不同?(这支是自愿的,临时组织的,而上一支是早已组织好的。
)(二)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汉斯的勇敢。
1.师:这时发生了什么?(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地报了名。
)(自告奋勇:指汉斯主动地要求承担参加救援这项艰难的任务。
十六岁的汉斯还是一个未成年少年,他还是个孩子,他没有这个义务,也没有要求让他参加救援这项艰难的任务,可是他却勇敢地承担这个任务。
)2.他的母亲是怎样劝阻他的?为什么要阻止他?(他的母亲抓住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因为他的父亲死于海难,哥哥出海没有消息,母亲不希望他也出事。
《勇敢的少年》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参加救援的危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了解参加救援的危险。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勇敢永远是懦弱的死敌,她是对那些为了正义和良知而临危不惧的人们的赞美和褒奖。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勇敢的少年。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讲授新课(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读题目。
(1)这个题目应抓住什么词语来的?(勇敢)(2)“勇敢”一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叹)(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作者的喜爱和赞叹。
2.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归纳。
(1)这位少年是谁?(2)作者为什么说他勇敢?3.教师导入:是啊,老师也很想指导什么样的少年竟让作者如此的喜爱和赞叹,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去读课文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读,初步感知汉斯的勇敢。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1)勇敢的少年指谁?(2)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人称赞他勇敢?充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集体反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要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3)开火车检查个别学生认读的情况。
(4)要求学生找出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在读句子中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
2.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1)请各小组的组长反馈课文的读通情况,对于各小组存在的朗读难点进行指导。
《勇敢的少年》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大意。
3.知道汉斯的勇敢体现在哪里并向其学习。
二、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2.难点:体会并学习汉斯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勇敢的少年指的是谁?他做了什么勇敢的事情?2.请用“危在旦夕”造句。
3.你还知道哪些像汉斯一样勇敢的人?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四、参考资料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宗旨;以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宣传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研讨见义勇为理论问题,推动见义勇为立法等为主要任务。
截至2012年8月,基金会与中宣部、中央综治委、公安部联合召开了十一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共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人物2000余名,发放奖励抚恤慰问金2500余万元。
与“中国石油”联合开展了两届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的评选活动。
自2000年以来,基金会还对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牺牲及伤残人员困难家庭及其子女实施了“扶困助学”工程,为数百位生活困难的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家庭发放了困难补助金,资助见义勇为英烈子女近200人就学。
去年以来,基金会又制定了针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及时表彰奖励办法等为见义勇为人员服务的长效机制;设立了“爱心账户”,主要用于对见义勇为人员和牺牲者家庭经济困难的定向帮扶,按月发放200至500元不等的补助金;在春节、元旦等节日期间,基金会还拨出专款,联合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对全国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慰问,了解见义勇为人员的现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见义勇为人员感受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
2013年5月24日至6月16日,基金会还联合中宣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了“唱响正气歌,做时代骄子”———见义勇为英雄事迹大学巡回报告活动,报告团在七省19所大学作事迹报告,共四万余名大学生聆听了报告,在社会上、在校园里引起了强烈反响。
《勇敢的少年》资料见义勇为英雄事迹张东卓,男,30岁,沁水县端氏镇秦庄村人,1997年晋城体校毕业后分配到沁水县公安局上班,先后在刑警队、派出所的部门工作,现为沁水县公安局郑庄派出所民警。
该同志从警十余年来,其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严于律己,团结同志,不讲奉献、不怕牺牲,先后破获刑事案件一百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0余人,参与侦破了我县“6.1”投毒杀人案、“2.28”特大纵火案、长畛煤矿54万巨额现金被盗案和烟草公司特大香烟被盗案等一系列重特大案件,多次奋不顾身抢险救灾,为全县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无论是在上班还是休息期间,他都履行着一个人民警察的光荣职责,多次在自己不当班时间奔赴犯罪现场,多次在回家的路上抓捕犯罪分子,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至好评。
2005年11月26日凌晨1时许,其正在家中休息,睡梦中突然接到辖区名水村支部书记报案称,放在家中准备为全村老百姓购买过冬用煤的1万多元现金与部分物品被四个嫌疑人持刀抢走。
接到情况后,其并未考虑自己不值班,而是考虑到全村老百姓过冬取暖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未来得急穿袜子就开车向犯罪分子逃跑方向追去,经过10多分钟的快速追击,在距县城10公里处国华村发现了两名骑摩托车逃窜的犯罪嫌疑人,其顾不上心疼自己的爱车,在泥泞颠簸的道路上硬是将两名嫌疑人逼进泥潭中,并舍身跳进泥水中,将两名嫌疑人抓获,根据抓获的两名嫌疑人供述,刑侦民警于半小时候在县城将另两名嫌疑人抓获,案件快速破获,被抢钱财被全部追回,在名水全村群众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婉言谢绝了。
2006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其开车路过沁水佛圪嘴电站时,见有群众围观,便停车查看是发现是一名群众骑摩托车不慎从电站的崖顶掉入水中,周围群众只是围观没人下水救人,他二话没说,未脱衣服就跳入水中,由于水流湍急,河水又深,几次呛水后不得已返回岸边,但他还是请求围观群众找来绳索,第二次进入水中,几经周折才将落水群众救助上岸,但他没留姓名就开车离开。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勇敢的少年》教案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的勇敢,进而受到思想教育。
2.借助工具书,联系课文语境学会生字新词:危在旦夕、忧心忡忡、自告奋勇、憔悴、义务、义无反顾、翘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描写汉斯勇敢的语句,母亲阻止以及海上危险的语句,体会汉斯的勇敢,进而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谈话设疑导入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篇文章《勇敢的少年》,这勇敢的少年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把课文自由轻声地朗读一遍,边读边思,用两三句话回答。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指导认读难读的生字词语。
2.交流课文大意。
三、抓住重点,品析体会。
1.设疑激趣:汉斯自告奋勇地参加海上救援工作,你们觉得他应该去吗?他可以不去吗?(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2.默读思考:觉得他应该去的理由是什么?可以不去的理由又有哪些呢?请同学边读边思考,画出有关的句子。
3.交流对话,诵读想象,体会“勇敢”。
◆明白自告奋勇去救援的原因,初步体会汉斯强烈的责任心、人道主义精神。
(1)认为汉斯应该去的同学发表以下你们的看法。
(2)指名回答,并读出课文相关的语句。
出示内容“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他”(出示卡片,理解“憔悴”)(3)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式说说汉斯主动参加救援工作的原因吗?(板书)(4)初步理解“义务”的意思。
(5)描述过渡:是呀,在汉斯心中“只要……就得……”所以汉斯非常坚定地对妈妈说——引读汉斯说的话。
◆理解汉斯前去救援受到的阻力及将面临的危险。
(6)汉斯可以不去吗?指名说,指名读。
汉斯才十六岁,还只是个孩子。
;海面上的环境十分恶劣;他是母亲唯一的依靠。
◆通过“可以不去”但是“应该去”的对比学习,体会汉斯的“勇敢”。
(7)体会汉斯面对母亲的哀求,心里虽然很难过,但是还是下定决定,履行义务。
《勇敢的少年》习题——第二课时
1、基础题
给下列字组词。
渔()划()顺()忍()拥()翘()
二、综合题
1.请你积累几个表示“心情不爽”的词语。
忧心忡忡、
2.请你积累几个表示“心情兴奋”的词语。
喜出望外、
3、提高题
比较下面两句的区别。
①汉斯报了名。
②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渔船划船顺利忍心拥抱翘望
二、综合题
1. 垂头丧气愁肠百结愁肠寸断心事重重
2. 眉飞色舞欢呼鼓舞神采飞扬眉开眼笑
三、提高题
“十六岁”未成年少年,“自告奋勇”主动要求,第②句突出汉斯的“勇敢”。
《勇敢的少年》资料
最美女教师
回顾张丽莉受伤的那一幕,第十九中学教师李金茹泣不成声。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丽莉完了,大喊快救张老师。
孩子们也高喊,张老师怎么了!”李金茹说:“其实丽莉当时如果躲开完全有充足的时间,但她把精力放在救学生上了!”在这里,李老师还赞扬了一席。
“丽莉呵护学生胜过自己。
”第十九中学副校长靳艳萍说,她还有一次保护孩子的故事在学校传为佳话。
2009年冬天,张丽莉班里有一名学生生病了。
她领着几名班干部去看望。
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因为坡路太滑,摇摇晃晃地朝她的学生撞了过来,眼看就要撞上了。
这时,张丽莉猛地一把将这位学生揽在怀里。
这位学生倒没什么事。
可是张丽莉却被自行车撞了个正着,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那天,距离李金茹几米外的张丽莉站在车旁正在疏导学生。
突然,原本停在路旁的客车猛地向学生们冲过来。
危急时刻,只见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一名吓傻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碾到了下面,导致双腿高位截肢。
“丽莉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惦记着她的学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主任赵鸣雁说,“张丽莉昏迷多天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高位截肢后,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
出人意料的是,张丽莉不仅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
这样做是我的本能。
我已经快30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了将近30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快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从小就渴望做教师。
张丽莉进入依兰师范学校后,不仅学习好,而且思想上积极上进。
依兰师范学校的培养,为张丽莉在日后工作中逐渐显露出的优良品质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4年,张丽莉顺利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进入大庆师范学院。
丽莉自从上了师范,几乎每次见到当教师的大伯母,都会很认真地向她求教,询问如何当一名好老师,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爱上老师。
丽莉的大学同学郑海峰回忆:“丽莉毕业时,她实习过的单位大庆油田宣教中心想留她,被她推辞了。
这是我们大家都争着去的好单位,丽莉放弃了很可惜。
她只有一个信念,回佳木斯陪爸爸,当一名教师。
”
“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学生。
”张丽莉时时刻刻用心诠释“师爱”这两个字的真谛,用自己诚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
这应是所有教师学习的。
张丽莉爱笑,她的微笑总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学生谷志超不喜欢学习语文,张丽莉就特意在课堂上让他朗读课文,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微笑着夸他“声音有磁性,很好听”。
一段时间之后,谷志超的语文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谷同学还大力称赞了张老师。
张丽莉有双会说话的大眼睛。
课堂上,她的一双大眼睛从不放过每一个学生,在她的注视下,全班同学都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当不好的老师。
”张丽莉经常这么说。
在一个个细节之中,张丽莉从一点一滴关心着“家”里的每个孩子。
体育中考时下起了雨,她把自己的伞给了学生;冬天,有的同学不吃早饭,她就自己掏钱买来一箱桃酥放在班级后面;为了让学生多上一会儿自习,她亲自动手,把班里的卫生整理得干干净净。
学生张旭很小就失去父亲,和重病缠身的妈妈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
2009年,张丽莉接手张旭所在班工作,听说张旭的遭遇后,从自己每月不足1千元的微薄收入中,拿出1百元资助他。
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细心的张丽莉每次都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把钱偷偷交给张旭。
“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是张丽莉的座右铭。
为提高教学水平,张丽莉经常听课,对每堂课都能找出有效点和无效点,并虚心与老教师探讨交流教学方法。
很快,她就在全校90名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着力培养的青年教师骨干和最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张丽莉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每个年度都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
初一学生刚入校,重点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二学生进入青春期,着力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等到了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以减轻中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张丽莉十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她对学生完成的每一篇作文,她都认真批改,写出大量有针对性的批语。
张丽莉的家距离学校较远,但每天上班她都早早来到学校,和学生一起上早自习。
2009年当上班主任后,她每天早晨坚持带领学生出早操,即使在怀孕初期也未曾间断。
由于运动量过大,身体超负荷工作,导致家人期盼已久的宝宝“擦肩而过”。
在家休产假,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她就坚持重新返回课堂。
张丽莉常说:“无论是亲情、友情、师生情,每一份爱,都需要我们以无私的付出去维系,以真诚的沟通去经营,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个人,我们的世界就永远是充满阳光。
”
在丈夫眼里,她是个好妻子,只要她不忙,总是做好饭菜等待丈夫的归来;在父母眼里,她是一个好女儿、好儿媳,每当生日或是重大节日,都能收到张丽莉精心准备的礼物;在年近九旬的姥姥心里,她是一个好外孙女,无论是换季的衣物,还是最喜欢的食品,张丽莉总是想着姥姥。
她爱同事,并努力用真挚的友情感染着这个有着共同追求的团结集体。
老师们下课了,时常能接到张丽莉递到手中的一杯热水;午餐的时间到了,经常会看到桌子上张丽莉为大家打好的饭菜……
在与学生日常相处的过程中,张丽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懂得爱。
只要班级的孩子生病住院,张丽莉都要到医院去探望,并在下班后抽出时间照料。
她还会组织同学集体去医院探望,每个同学只需送上一个水果,上面贴上对患病同学的祝福语和心里话。
用她的话说:虽然只是一个水果,但情义无价,它是一份同学的真情,一份真诚的关怀,我要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懂得关心身边的朋友,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真爱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灵。
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荣誉也接踵而来: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
面对这些,张丽莉看得很淡,她说:“不要把我当作英雄,我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希望自己赶快好起来,回到讲台,继续为孩子们上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