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细胞亚群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524.42 KB
- 文档页数:3
202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年度进展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为T细胞介导的B 细胞过度活化和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
该疾病可累及腺体、腺体以外部位,甚至发展为淋巴瘤。
典型的特征是唾液腺存在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抗原呈细胞浸润,该特征是小唾液腺(MSG)活检诊断疾病的基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SS复杂发病机制并强调SS的多因素性,包括环境、遗传、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因素的共同参与。
特别是遗传学和特定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表型对于SS的发展、活动和淋巴瘤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预测SS的相关进展。
对这些机制的深入了解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实现患者的亚型区分,并开拓更多新型治疗方式。
一、发病机制I-Khatri等人在欧洲SS患者中开展了最大规模的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发现了10个既往未知的遗传风险位点,可能与更高的疾病易感性有关。
2.一种被称为LINC01871的新型的长链非编码RNA (IncRNA )已被证明在SS患者中过度表达,是T细胞驱动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3.一项前瞻性SS患者队列的转录组分析表明,IFNa可能是引起疾病的主要驱动因素,在随访期间,还与疾病活动、系统性并发症频率增加相关。
4.多组学方法和唾液腺组织的定量分析深入揭示了B细胞和T细胞表型在疾病发生中的特征。
MP3/HSP70/BMP6轴和自噬被确定为在SS腺上皮细胞凋亡、功能障碍和炎症中发挥作用的新机制。
二、累及的腺体1.系谱树分析显示,SS患者唾液腺组织中存在一些增殖能力强的共享B细胞克隆型,这些B细胞克隆型呈现出IgH-VH基因使用,提示B细胞克隆型在不同的小唾液腺之间广泛再循环。
2.一项大规模的分层聚类队列研究根据干燥、疲劳和疼痛的症状程度对SS 患者表型进行分型,确定了四个不同的群体,1)所有的症状负担均轻;2) 干燥症状伴有轻度疼痛和疲劳;3)干燥伴重度疼痛高和轻至中度疲劳;4) 所有症状均重。
阴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调节性B淋巴细胞、IL-17水平与血液系统受累情况的相关性分析作者:梅寒颖刘炬汤曾耀胡玲江敏石春红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2年第23期【摘要】目的:分析陰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调节性B淋巴细胞(Breg)、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血液系统受累情况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阴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液系统受累,将患者分为血液系统受累组(22例)和无血液系统受累组(40例)。
依据IgG水平将血液系统受累患者分三组,轻度组(13.0 g/L≤IgG≤15.0 g/L)、中度组(15.0 g/L<IgG≤20 g/L)、重度组(IgG>20 g/L)。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Breg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者IL-17和IgG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Breg、IL-17水平与IgG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血液系统受累组患者Breg、IL-17及IgG水平均高于无血液系统受累组(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Breg、IL-17水平均升高;与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者Breg、IL-17水平均升高(P<0.05);阴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Breg、IL-17水平均与IgG水平呈正相关(r=0.798、0.811,P<0.05)。
结论:Breg、IL-17水平可以用来判断阴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的情况,为早期诊断患者血液系统受累提供依据和帮助。
【关键词】阴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调节性B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7 血液系统受累相关性Correlation Analysis of Breg, IL-17 Levels and Blood System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Yin Deficiency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MEI Hanying, LIU Ju, TANG Zengyao, HU Ling, JIANG Min, SHI Chunho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2, 19(23): -124[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s of regulatory B lymphocytes (Breg), interleukin-17 (IL-17) and blood system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Yin defici ency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Method: Sixty-two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SS) of Yin deficiency type admitted to the 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Department of Jiujiang NO.1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April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patients had hematological system involvement,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ematological system involvement group (22 cases) and non hematological system involvement group (40 cases).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system involvement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mild group (13.0 g/L≤IgG≤15.0 g/L), moderate group (15.0 g/L<IgG≤20 g/L), severe group (IgG>20 g/L). The levels of breg cells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levels of IL-17 and IgG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reg, IL-17 and IgG levels was analyz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 Result: The levels of Breg, IL-17 and IgG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system involve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out hematological system involvement (P<0.05). Compared with mild group, the levels of Breg,IL-17 in moderate group and severe group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moderate group, the levels of Breg, IL-17 in the severe group increased (P<0.05). The levels of Breg and IL-17 in patients with Yin deficiency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IgG (r=0.798, 0.811, P<0.05). Conclusion: The levels of Breg and IL-17 can be used to judge the blood system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Yin deficiency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and provide basis and help for early diagnosis of blood system involvement.[Key words] Yin deficiency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Regulatory B lymph ocytes Interleukin-17 Blood system involvement CorrelationFirst-author’s address: Jiuji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chang University, Jiujiang 332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2.23.028陰虚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中医学上导致的主要原因是燥邪损伤津液,同时五脏六腑失去濡润,所以阴虚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细胞亚群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分析杨静;邓代华;邹晋梅;张羽;田岚;李思吟【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年(卷),期】2014(011)006【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的分布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我科住院治疗的68例初次诊断原发性PSS患者,检测外周血CD19+IgD+B细胞比例,计算PSS疾病活动指数(ESSDAI)和唇腺浸润灶指数(FS),分析患者CD19+ IgD+B细胞亚群与患者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CD19+IgD+B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662,P<0.05).FS阳性患者CD19+IgD+B细胞比例明显高于FS阴性患者(P<0.05).结论CD19+ IgD+B细胞亚群与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其比例增高提示患者疾病处于高活动状态,可为原发PSS疾病活动及治疗效果评价的敏感指标.【总页数】3页(P70-72)【作者】杨静;邓代华;邹晋梅;张羽;田岚;李思吟【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科,四川绵阳621000;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科,四川绵阳621000;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科,四川绵阳621000;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科,四川绵阳621000;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科,四川绵阳621000;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科,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相关文献】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关节炎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J], 蒋芳艳;苏海庆;周琛;刘敏;张霞;黄蔚2.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 [J], 吴桂辉;黄涛;罗槑;蔡阳;任利红3.全血细胞计数参数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性的评估价值 [J], 马香书;于芳;于悦卿;马倩;李金丫;柴国静;赵培;帖彦清4.大动脉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25-OH-D3及PR3抗体变化与疾病活动性关系研究 [J], 刘丹;熊伟5.大动脉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25-OH-D 3及PR3抗体变化与疾病活动性关系研究 [J], 刘丹;熊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CD19+IgD+B细胞亚群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作者:邓代华等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15期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IgD+B/CD19+B细胞比例与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
方法对我院68例确诊的初发、未经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进行CD19+IgD+B/CD19+B细胞亚群检测,同时记录患者抗干燥综合征抗体、抗核抗体、唇腺病理改变,与CD19+IgD+B细胞亚群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患者在经激素和羟氯喹治疗3个月后复查CD19+IgD+B细胞亚群。
结果唇腺活检浸润灶指数FS(+)患者较FS (-)患者CD19+IgD+B细胞比例高(P0.05),SSB抗体滴度与CD19+IgD+B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治疗3月后复查CD19+IgD+B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CD19+IgD+B细胞,临床特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为受累组织中大量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浸润,并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免疫系统紊乱与B细胞的异常密切相关。
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存在B细胞在外分泌腺如唇腺组织中聚集形成异位生发中心,同时亚群紊乱,产生多种自身抗体[1]。
研究发现,CD19+IgD+B细胞比例在原发干燥综合征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并且明显高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而CD19+CD38+B细胞比例明显减少[2]。
因此,CD19+IgD+B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比例可能反应了患者机体内免疫紊乱的程度,与患者自身抗体特征及临床特征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干燥综合征分类(诊断)标准[3],收集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初次诊断原发干燥综合征,且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共68例,其中女60例,男8例,年龄(36.84±16.5)岁,平均病程13.27±10.2月.1.2 CD19+IgD+B细胞和CD19+B细胞亚群检测:采用藻红蛋白花青苷(PECY5)标记的鼠抗人CDl9单克隆抗体、藻红蛋白(PE)标记的鼠抗人IgD单克隆抗体标记患者及外周血B 细胞。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不同抗体阳性患者免疫炎症与疾病活动度特点①陈嘉琪②张丽宁②杨建英②黄子玮②胡琪②罗静③陶庆文③(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科,北京100029)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2)11-1379-0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以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主要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以口眼干、乏力、肢体疼痛为常见临床表现[1]。
由于B 淋巴细胞功能失调,pSS患者常出现血清自身抗体、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o52抗体是该病常见抗体,抗RNP抗体、抗CENP B抗体亦可见于5%、13%的患者,且可能单独存在,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2-3]。
不同抗体表达的pSS患者临床特点可能不同,分析不同抗体pSS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
当前,不同抗体表达与pSS患者免疫炎症及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尚不明确。
本研究分析不同抗体pSS患者临床症状、免疫炎症指标及疾病活动度特点,旨在为pSS临床诊治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就诊的pSS患者,纳入知情同意的连续病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2002年pSS 国际分类诊断标准或2016年ACR/EULAR推荐pSS 分类标准[4-5];②18岁≤年龄<75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问卷调查。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硬皮病等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本研究通过中日友好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批件号:2018-156-K112)。
1.2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选患者。
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自身抗体、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IgG、IgA、IgM、补体(C3、C4)、血常规等。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表达水平及意义郑健;竺红【摘要】目的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s)与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治疗前、后表达水平变化,探讨Bregs细胞与IL-10、TGF-β1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1例pSS 患者治疗前、后和43例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Bregs细胞的水平,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IL-10、TGF-β1的表达水平,并与Bregs细胞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Bregs细胞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pSS患者治疗前Bregs细胞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SS患者治疗后Bregs细胞的水平较治疗前减低(P<0.05).治疗前pSS患者IL-10和TGF-β1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治疗后IL-10和TGF-β1的水平较治疗前均减低(P均<0.05).pSS患者外周血Bregs 细胞的比例与IL-10和TGF-β1的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pSS患者外周血Bregs细胞参与pSS的发病,并通过分泌IL-10和TGF-β1抑制炎症反应,进而起到负向调节的作用.【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12【总页数】4页(P1411-1414)【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作者】郑健;竺红【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Sjogren’ssyndrome,pSS)是一种累及外分泌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眼干、口干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腺体中因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浸润而受损[1]。
目前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文献报道[2]T淋巴细胞的免疫失调及其介导B淋巴细胞的免疫异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能与细胞免疫,特别是调节性B细胞的数量或功能异常有关。
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现况调查及特征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口、鼻干燥,还可能伴随关节疼痛、乏力、皮疹、肺部病变等症状。
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病的研究也相对较为少见。
因此,对于该病的现况调查及特征分析具有较大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现况调查及特征分析,探究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调查对象:对于诊断为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症状及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调查记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1.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了解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相关信息。
2.建立问卷并进行试题的测试和修改。
3.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4.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等方法。
四、研究意义1.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2.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促进该病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3.深入探究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因素,可以为该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指导。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掌握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方案等相关信息,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该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可靠指导。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pSS)是一种以眼干、口干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病因病机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探讨其病因病机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遗传因素研究发现,pSS患者存在较高的家族发病率,因此遗传因素被认为在其病因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多个基因与pSS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包括HLA类分子、TNFA及其受体基因以及IRF5等。
这些基因的存在使得个体的免疫调节产生变异,增加了患pSS的风险。
二、免疫异常pSS的发病过程中,免疫系统起到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B细胞是pSS发病的关键细胞类型之一。
在pSS患者体内,B细胞过度活化,异常增殖,并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
这些自身抗体的产生形成了免疫复合物,损伤了基质和侵入腺体组织,导致炎症及腺体功能受损。
此外,T细胞也在pSS的免疫异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T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导致自身免疫反应过度激活。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pSS的发病机制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显示,感染、毒物暴露、某些药物以及慢性应激等环境因素都与pSS发病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和HV病毒,在pSS发病中被认为起着一定的促发作用。
四、内分泌因素实验研究表明,雌性激素在pS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女性患pSS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在绝经后女性患病风险有所下降。
雌性激素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能力,其影响pSS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结: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涉及遗传、免疫、环境、内分泌等多个方面。
遗传因素与pSS的发病风险相关,免疫异常导致自身抗体产生和炎症反应,环境因素促发疾病的发作,雌性激素在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对pSS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其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精准的手段,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伴系统受累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相关免疫指标水平的研究目的:明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有或无系统受累者与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Th17细胞、CD4~+Treg细胞的水平及差异。
比较pSS患者无系统受累、血液系统受累、肺脏受累、肝脏受累、两系统受累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Th17细胞、CD4~+Treg细胞)、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炎症指标水平及差异。
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pSS患者77名,分为无系统受累组(17例)、有系统受累组(60例),其中有系统受累包括血液系统受累组(24例)、肺脏受累组(14例)、肝脏受累组(10例)、肾脏受累组(4例)、两系统受累组(7例)、三系统受累组(1例)。
其中肾脏受累及三系统受累例数少不能进行统计分析,予以剔除。
同时收集72例纳入研究的pSS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等一般基本资料;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血清球蛋白(GLO)、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细胞因子、淋巴细胞、CD4~+T细胞亚群(Th17细胞、CD4~+Treg细胞)等化验指标。
同时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30名行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以上实验室指标获取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风湿科实验室及检验科,其中淋巴细胞亚群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绝对数。
本研究中的Treg细胞均为CD4~+CD25~+FOXP3~+标记细胞。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系统受累pSS患者外周血T细胞水平较低(P=0.012),无系统受累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无显著差异(P=0.964),而Treg细胞水平降低(p=0.05)。
有系统受累的患者较健康人Th17细胞、Treg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P=0.006)。
其中肺脏受累患者Th17细胞水平较无系统受累患者及肝脏受累患者显著减低(P=0.003);血液系统受累患者外周血IL-6水平较无系统受累患者降低(P=0.029)。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及其一级亲属外周血记忆性B细胞、B 细胞激活因子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王琳;张文;李梦涛;赵岩【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01)002【摘要】目的评价干燥综合征患者及一级亲属记忆性B细胞(CD19+CD27+B细胞)及B细胞激活因子(Bcell activation factor,BAFF)的外周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41例、患者一级亲属7名及正常健康献血者27名的外周血为标本,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记忆性B细胞,用ELISA法检测血浆B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记忆性B细胞数目较正常人显著升高(11.10%±5.10%vs.9.24%±6.99%,P=0.0002),BAFF水平亦较正常人显著升高[(1.18±0.72)ng/ml vs.(0.43±0.19)ng/ml,P=0.0005];患者与其一级亲属的记忆性B细胞数目无显著性差异(16.26%±8.30% vs.8.75%±3.82%,P=0.088),患者的BAFF水平与其一级亲属比较显著升高[(1.29±0.46)ng/ml饿(0.56±0.11)ng/ml,P=0.015].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发现记忆性B细胞与5-min未刺激唾液量呈正相关(r=0.345,P=0.027),与眼科角结膜评分呈负相关(r=-0.321,P=0.041),与血清IgM、IgA、IgG、补体C3、补体C4无相关关系(P>0.05).BAFF与血清IgM、IgA、IgG、补体C3、补体CA、口腔科灶性指数、眼科角结膜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记忆性B细胞在患者及其一级亲属高表达,与临床客观指标评价相反,提示记忆性B细胞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从外周向腺体组织的迁移;患者BAF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其一级亲属,与临床指标不相关,表明BAFF可能参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生后的一系列反应而并非直接引起疾病,并且其水平尚不足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总页数】5页(P132-136)【作者】王琳;张文;李梦涛;赵岩【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10003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10003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10003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1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R392.11【相关文献】1.外周血纯真、记忆性CD8+T细胞数量与中国HIV/AIDS患者疾病进程的相关性研究 [J], 施万英;张子宁;张旻;刘静;孙国权;王亚男;韩晓旭;姜拥军;尚红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内毒素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分析 [J], 张东霞;赵龙凤3.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因子4mRNA的表达及其与血清IFN-γ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J], 胡秋侠;李博;钟贵芳;何伟珍;孔卫红;黄进贤4.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CD8+记忆性T细胞亚群效应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J], 马文娟;安春华5.伴发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特点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J], 洪俊; 束维龙; 黄学勤; 程学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8·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结缔组织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
该病主要累及唾液腺、泪腺和汗腺等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体,患者常见口干、眼干、皮肤干燥等典型症状[1],该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常见周围神经系统受累,致远端感觉和感觉运动神经病变[2];亦可累及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和发热等症状[3];该病经久不愈对泌尿系统亦有影响,常见以肾小球肾炎为主要特征的病变;此外,该疾病也可累及消化系统,导致便秘、便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一旦发病则较难治愈。
其患者为中老年女性,临床早期表现易与更年期综合征混淆。
因此,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实验室诊断方法如组织活检法、血液学检查法与免疫学检查法等进行综述,并提出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未来展望。
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1.1 自身免疫调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上皮细胞作为靶细胞参与免疫激活[4],促使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的异常活化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机制。
其他机制如病毒感染:EB病毒、巨细胞病毒、HPV6、人型T淋巴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导致I型IFN水平升高[5],继而形成正反馈导致B淋巴细胞活化而引起疾病。
此外,自身抗体如抗SSA和(或)抗SSB抗体水平升高及细胞因子BAFF的升高也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起关键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Th1、Th17和Tfh的数目升高也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有关,此三种细胞分别通过升高Th1型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增强促炎作用,表达CD154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导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6]。
1.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
一项针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以我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时,发现GTF2I基因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性最高,另外STAT4、TNFAIP3和一些HLAII类基因位点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有关;而在以欧洲本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时发现,HLA区域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更为相关,而STAT4与该疾病也有较高相关性。
论著 临床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 D 19+C D 5+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研究∗王柏山,张艺凡,吕㊀丹,严㊀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㊀㊀摘㊀要:目的㊀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 S )患者外周血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探讨其在p S S 疾病发生发展中及病情活动监测中的作用.方法㊀选择73例确认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p S S组,40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方法检测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G (I g G ),全自动血沉分析仪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 S R ).由专科医师对p S S 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指数(E S S D A I )评分.不同组间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采用M a n n GW h i t n e y U 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 p e a r m a n 相关系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㊀p S S 组I gG ㊁E S R ㊁C D 19+细胞㊁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CD 4+T 细胞㊁C D 4+/C D 8+比值p S S 组低于对照组(P <0.05).C D 19+C D 5+细胞与E S R ㊁I gG 及E S S D A I 评分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㊁0.48㊁0.53,且P <0.05),C D 4+T 细胞与E S R ㊁I gG 结果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㊁-0.35,且P <0.05).结论㊀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中存在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紊乱,外周血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检测有助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期的辨别.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㊀淋巴细胞亚群;㊀疾病活动;㊀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G4130.2018.15.007中图法分类号:R 446.6文章编号:1673G4130(2018)15G1817G04文献标识码:AE x p r e s s i o n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C D 19+C D 5+Bc e l l a n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s u b s e t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r i m a r y S j ög r e n ᶄs S yn d r o m e ∗WA N GB a i s h a n ,Z HA N GY i f a n ,L Y UD a n ,Y A N F e n g(A f f i l l i a t e dH o s p i t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S h e n y a n g ,L i a o n i n g 11003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㊀T od e t e r m i n et h e l e v e l so fC D 19+C D 5+Bc e l l a n dl y m p h o c y t es u b s e t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r i m a r y S j ög r e n ᶄsS y n d r o m e (p S S )a n d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o l e o f t h e mi n t h e p a t h o ge n e s i s of p S S .M e t h o d s ㊀73p r i m a r y S j ög r e n ᶄs S y n d r o m e p a t i e n t sw e r e e n r o l l e d a s p S S g r o u p s a n d 40h e a l t h y v o l u n t e e r sw e r e s e l e c t Ge da s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s .C D 19+C D 5+B c e l l a n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s u b s e t s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FC M (F l o wc y t o m e t r y ),I gG w a s d e t e c t e db y I m m u n o l o g i c a l t r a n s m i s s i o nt u r b i d i m e t r y .E S R w a sm e a s u r e db y A u t o m a t i cE S R A n a l yz e r .D i s e a s eA c t i v i t y I n d e x (E S S D A I )o f p r i m a r y S j ög r e n ᶄs S y n d r o m e p a t i e n t s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b y p h ys i c i a n s .M a n n GW h i t n e y U w a s u s e d t oc o m p a r e t h e r e s u l t so fC D 19+C D 5+Bc e l l a n d l y m p h o c yt e s u b s e t s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g r o u p s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w a s c o n d u c t e db y S p e a r m a n M e t h o db e t w e e n l y m p h o c yt e s u b s e t s a n dE S S D A I ㊁I g G ㊁E S R.R e s u l t s ㊀H i g h l e v e l so f I gG ㊁E S R ㊁C D 19+㊁C D 19+C D 5+a n d l o wl e v e l so fC D 4+/C D 8+w e r e f o u n d i n p S S g r o u p sc o m p a r i n g w i t hc o n t r o l g r o u ps (P <0.05).T h e r e w e r e 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C D 19+C D 5+a n d I g G ㊁E S R ㊁E S S D A I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w a s f o u n db e t w e e nC D 4+c e l l s a nd I g G ㊁E S R r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o t h e r l y m p h o c y t e s u b s e t s h a dn o 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 I g G ㊁E S R ㊁E S S D A I .C o n c l u s i o n ㊀L y m p h o Gc y t e s s u b s e t s d i s o r d e r of t e no c c u r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S S .T h e l e v e l s o f C D 19+C D 5+Bc e l l a r e c l o s e l y a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t h e a c t i v i t y of p S S .K e y wo r d s :p r i m a r y S j ög r e n ᶄsS y n d r o m e ;㊀l y m p h o c y t e s s u b s e t s ;㊀d i s e a s e a c t i v i t y ;㊀C D 19+C D 5+Bc e l l7181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8月第39卷第15期㊀I n t J L a bM e d ,A u gu s t 2018,V o l .39,N o .15∗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L 2015342);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14020049).㊀㊀作者简介:王柏山,男,主任技师,主要从事自身免疫病的临床实验诊断研究.㊀㊀本文引用格式:王柏山,张艺凡,吕丹,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5):1817G1819.㊀㊀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 S )指一种主要侵犯泪腺㊁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症状以口干㊁眼干为特征,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及高免疫球蛋白血症[1].p S S 发病机制复杂,除遗传因素和E B 病毒感染因素外,免疫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的紊乱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大量淋巴细胞聚集于外分泌腺是本病异常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环节[2].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作为调节性B 淋巴细胞的重要成员之一,已有研究发现其通过免疫抑制作用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过程[3],亦可能与p S S 疾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4].本研究针对来本院诊治的p S S 患者进行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初步探讨其在p S S 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对评价p S S 疾病活动性的意义.现报道如下.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选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或住院诊断的p S S 患者73例,其中女65例,男8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为(50.67ʃ11.7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1年,平均病程(5.64ʃ2.51)年.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干燥综合征分类(诊断)标准[5],且均为初次诊断,未经过任何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照组选自本院健康体检者40例,其中女37例,男3例,年龄30~70岁,平均(52.41ʃ10.27)岁.1.2㊀仪器与试剂㊀主要为B D 公司的F A C S C a l i b u r 流式细胞仪及其配套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所用试剂包括从美国B D 公司购买的P e r C P GC D 3/F I T C GC D 4/P E GC D 8试剂盒及A P C GC D 19抗体㊁P E GC D 4抗体㊁P E GC D 5抗体等.意大利R O L L E R 20型全自动血沉仪㊁日立7600G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 i a S y s 免疫球蛋白G 试剂及配套校准品等.1.3㊀方法1.3.1㊀检测方法㊀所有受检者清晨空腹抽取2m LE D T A 抗凝血2管和4m L 非抗凝血1管分离血清.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检测步骤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MU L T I S E T 软件进行分析.免疫球蛋白G 采用的是免疫透射比浊法.1.3.2㊀E S S D A I 评分评价方法[6]㊀所有患者由专科医师通过询问受试者病史㊁体格检查㊁辅助检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其全身症状(发热㊁体质量下降)以及多脏器功能损害等情况变化,对应E S S D A I 评分的要求对上述各项观察点进行0~3分的客观评分再乘其对应的权重值,最后将其各项得分相加来得出疾病活动度情况.1.4㊀统计学处理㊀采用S P S 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数据资料经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 e a r s o n 相关系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 a n n GW h i t n e y U 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 p e a r m a n 相关系数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㊀㊀果2.1㊀p S S 组和对照组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㊁淋巴细胞亚群㊁I gG 及E S R 检测结果比较㊀两组各项检测结果见表1,p S S 组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㊁I g G 及E S R 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CD 19+细胞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结果(P <0.05).C D 4+细胞及C D 4+/C D 8+比值p S S 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C D 8+细胞㊁C D 16+C D 56+细胞检测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㊀㊀p S S 组和对照组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㊁淋巴细胞亚群㊁I gG 及E S R 检测结果比较(x ʃs )组别n I gG (g/L )E S R (m m /h)C D 4+(%)C D 8+(%)C D 4+/C D 8+(%)C D 19+(%)C D 19+C D 5+(%)C D 16+C D 56+(%)对照组4012.7ʃ5.314.2ʃ4.241.9ʃ7.327.4ʃ9.51.8ʃ0.413.0ʃ5.01.4ʃ0.718.1ʃ12.3pS S 组7328.4ʃ7.9#25.0ʃ9.3#36.5ʃ7.7∗29.0ʃ10.21.3ʃ0.6∗18.5ʃ8.9∗3.8ʃ1.3#16.7ʃ10.2㊀㊀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表2㊀㊀p S S 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E S R ㊁I gG 及E S S D A I 评分结果相关性分析r 值表项目C D 4+C D 8+C D 4+/C D 8+C D 19+C D 19+C D 5+C D 16+C D 56+I gG -0.35∗0.16-0.150.290.48∗0.11E S R-0.38∗0.20-0.080.220.40∗0.08E S S D A I 评分-0.270.26-0.180.260.53∗0.12㊀㊀注:∗P <0.052.2㊀p S S 组C D 19+C D 5+B 淋巴细胞㊁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E S S D A I 评分㊁I gG 及E S R 结果相关性分析8181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8月第39卷第15期㊀I n t J L a bM e d ,A u gu s t 2018,V o l .39,N o .15将p S S组C D19+C D5+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分别与E S S D A I评分㊁I g G及E S R结果相关性分析,具体相关系数r值见表2.可见C D19+C D5+B淋巴细胞与E S R㊁I g G及E S S D A I评分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㊁0.48㊁0.53,且P<0.05),C D4+T细胞与E S R㊁I g G结果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㊁-0.35,且P<0.05),与E S S D A I评分未呈现相关性(P>0.05).而其他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E S R㊁I g G及E S S D A I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3㊀讨㊀㊀论㊀㊀p S S是三大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该病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约为0.5~2%,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ʒ17[7].尽管至目前为止,p S S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但T㊁B淋巴细胞的功能紊乱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由此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是本病发生并产生典型症状的主要因素[8].而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9].众所周知,B淋巴细胞是由功能不同的细胞亚群组成,并且在疾病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C D19+C D5+B淋巴细胞是B细胞中的一种特殊亚群,既能产生多种自然抗体参与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以通过产生I LG10抑制炎症进展,与调节性T细胞一样属于具有负性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亚群,被称之为调节性B淋巴细胞[10].调节性B淋巴细胞仅占B 淋巴细胞总数的0.2%~0.6%,但其负向免疫调节功能具有高效性.p S S患者调节性B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改变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对73例确诊为p S S患者及对照组进行C D19+C D5+B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显示, p S S组与对照组比较:其T细胞亚群中C D4+T细胞㊁C D4+/C D8+明显下降,与孙旭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C D19+细胞㊁C D19+C D5+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结果.L U N D Y等[12]发现在某些传染病㊁肿瘤疾病时,C D19+C D5+B淋巴细胞表达F a s L和I LG10,并且通过F a s L/F a s依赖介导杀伤C D4+T细胞群,从而起到免疫抑制作用.由此可见,p S S患者低C D4+T细胞水平,可能与C D19+C D5+B淋巴细胞增高有关.同时这一结果也提示,如果通过某些治疗手段干预C D19+C D5+B淋巴细胞增高,就可能调节p S S患者C D4+T细胞水平,维持细胞亚群的稳态从而改善病情.因此,C D19+C D5+B 淋巴细胞有望成为未来治疗p S S疾病的新靶点,为临床治疗p S S提供新的思路.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 S S D A I)是2009年E U L A R制定的对p S S病情进行评估的指数,包括12个方面,分别为全身症状㊁淋巴结㊁腺体㊁关节㊁皮肤㊁肺㊁肾脏㊁骨骼肌㊁周围神经系统㊁中枢神经系统㊁血液系统㊁血清学(主要为I g G)变化.但由于该指数评估过程中需要专业的㊁有经验的临床医师严格按照评估项目进行,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影响.所以,国内也有部分医师采用I g G㊁E S R水平粗略的评价p S S病情[13].本研究对所有p S S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的E S S D A I评分并检测了I g G㊁E S R㊁C D19+C D5+B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C D19+C D5+B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与E S SGD A I㊁I g G及E S R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C D4+T细胞与E S R㊁I g G结果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㊁-0.35,且P<0.05),与E S S D A I评分未呈现相关性(P>0.05).p S S患者外周血中C D4+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C D4+T淋巴细胞的辅助功能受限,在正常情况下会减少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然而,p S S患者外周血中却存在大量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的产生可能是p S S患者通过体内增高的C D8+T 淋巴细胞等其他途径,分泌I LG4,诱导活化B细胞,导致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另外,C D19+C D5+B淋巴细胞与E S R㊁I g G及E S S D A I评分结果分别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0㊁0.48㊁0.53,且P<0.05).这一结果提示,C D19+C D5+B淋巴细胞与p S S患者体内大量自身抗体产生有关,是p S S患者外周血中大量抗体产生的 其他 途径之一.本研究显示:E S S D A I评分与C D19+C D5+B淋巴细胞呈现正相关性并且相关系数高于E S R㊁I g G.由于E S S D A I 评分还包含许多临床症状等指标,这一结果提示C D19+C D5+B淋巴细胞还可能通过某些机制参与p S S患者各种临床表现的产生,C D19+C D5+B淋巴细胞可作为临床监测p S S病情活动情况的有效指标并且可能优于E S R㊁I g G.4㊀结㊀㊀论㊀㊀本试验证实p S S患者体内存在淋巴细胞亚型数量及功能的紊乱,其与本病病情活动情况具有一定关系.C D19+C D5+B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有助于p S S患者的辅助诊断,而且C D19+C D5+B淋巴细胞可用于疾病活动性期的判定.p S S患者淋巴细胞亚型紊乱及C D19+C D5+B淋巴细胞变化具体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参考文献[1]S T E F A N S K IA L,T OM I A K C,P L E Y E R U,e ta l.T h e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e a t m e n t of s j og r e nᶄs s y n d r o m e[J].D t s c hA r z t e b l I n t,2017,114(20):354.[2]A L E S S A N D R IC,C I C C I AF,P R I O R I(下转第1823页)9181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8月第39卷第15期㊀I n t J L a bM e d,A u g u s t2018,V o l.39,N o.154㊀结㊀㊀论㊀㊀妊娠期高血压合并乙肝可成倍加重肝脏代谢和肝脏损伤,肝功能损伤越严重患者,其新生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越显著,临床中应针对性实施干预和预防,以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分娩安全.参考文献[1]王宁,刘培艳,王冬菊,等.替比夫定对乙肝孕妇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6,25(11):813G817.[2]陈川英,涂相林,程全红,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早期替比夫定抗病毒的疗效及母婴阻断的临床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9G12.[3]L U YP,L U N GXJ,X I A OX M,e t a l.T e l b i v u d i n e d u r i n g t h es e c o n da n dt h i r dt r i m e s t e ro f p r e g n a n c y i n t e r r u p t sH B Vi n t r a u t e r i n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m e t aGa n a l y s i s[J].C l i nL a b,2014,60(4):571G586.[4]D EP A S C HA L E M,C E R I A N IC,C E R U L L IT A,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 o fH B V,H D V,H C V,a n d H I Vi n f e c t i o nd u rGi n gp r e g n a n c y i nn o r t h e r nB e n i n[J].JM e dV i r o l,2014,86(8):1281G1287.[5]关婷,王明睿,周龙,等.深圳市计划妊娠夫妇H B V感染现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7,25(4):274G277.[6]孙维会,马磊,郝岸华,等.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3):180G183.[7]卜一畅,刘海燕,孔德川,等.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 B 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4,41(6):779G783.[8]许艳丽,康晓迪,刘华放,等.慢性H B V感染者孕早期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C D].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6,8(2):48G51.[9]S Y K E SS,P R I N G L ED.F e t a l s e xa n dt h e c i r c u l a t i n g r eGn i nGa n g i o t e n s i ns y s t e m d u r i n g e a r l yg e s t a t i o ni n w o m e n w h ol a t e rd e v e l o pp r e e c l a m p s i ao r g e s t a t i o n a lh y p e r t e nGs i o n[J].JH u m H y p e r t e n s,2014,28(2):133G139.[10]许艳丽,刘华放,康晓迪,等.代谢综合征对慢性H B V感染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J/C 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4):396G401.[11]吕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肝肾功能检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4):428G430.[12]高汇波,代振英.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母儿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9):1841G1844.(收稿日期:2017G12G20㊀修回日期:2018G03G10)(上接第1819页)㊀㊀R,e t a l.C D4Tl y m p h o c y t ea u t o p h a g y i su p r e g u l a t e di n t h e s a l i v a r y g l a n d s o f p r i m a r y S j g r e nᶄs s y n d r o m e p a t i e n t sa n d c o r r e l a t e sw i t hf o c u ss c o r ea n dd i s e a s ea c t i v i t y[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7,19(1):178.[3]F U R U Z AWAGC A R B A L L E D AJ,H E R N N D E ZGMO L I N A G,L I MA G,e t a l.P e r i p h e r a l 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 i m m u n o p h eGn o t y p i n g i n p r i m a r y S j g r e nᶄss y n d r o m e:ac r o s sGs e c t i o n a l s t u d y[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3,15(3):R68.[4]苏亚双,张风肖.调节性B细胞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6,32(12):1088G1091.[5]S H I B O S K I SC,S H I B O S K IC H,C R I S W E L LLA,e t a l.A m e r i c a nc o l l e g eo fr h e u m a t o l o g y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c r i t e r i a f o r s j g r e nᶄs s y n d r o m e:a d a t aGd r i v e n,e x p e r t c o n s e n s u s a pGp r o a c h i nt h es j g r e nᶄ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c l i n i c a l a l l i a n c e c o h o r t[J].A r t h r i t i sC a r eR e s(H o b o k e n),2012,64(4):475G487.[6]Q U A R T U C C I O L,B A L D I N IC,B A R T O L O N IE,e ta l.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E S SD A Ia n dC l i nE S S D A I i nar e a lGl i f e c o h o r t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S j g r e nᶄss y n d r o m e[J].C l i nE x p R h e u m a t o l,2017,35(3):546G547.[7]J I A N G Q,Z HA N G H,P A N G R,e ta l.A c u p u n c t u r ef o r p r i m a r y s j g r e n s y n d r o m e(p S S)o n s y m p t o m a t i c i m p r o v eGm e n t s:s t u d y p r o t o c o lf o ra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 [J].B M CC o m p l e m e n tA l t e r n M e d,2017,17(1):61.[8]T A S A K IS,S U Z U K I K,N I S H I K AWA A,e ta l.M u lGt i o m i cd i s e a s es i g n a t u r e sc o n v e r g et oc y t o t o x i c C D8Tc e l l s i n p r i m a r y S j g r e nᶄs s y nd r o m e[J].A n nR he u m D i s,2017,76(8):1458G1466.[9]B I R D A K,M E E D N U N,A N O L I KJH.N e wi n s i g h t s i nGt oB c e l lb i o l o g y i ns y s t e m i cl u p u se r y t h e m a t o s u sa n d S j g r e nᶄss y n d r o m e[J].C u r r O p i n R h e u m a t o l,2015,27(5):461G467.[10]鄂维建,赵玲莉,李玉玲.外周血中C D19+C D5+B细胞和白细胞介素G1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1):59G62.[11]孙旭,牛广华,张艺凡.生津玉液汤对气阴两虚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河北中医,2016,38(6):834G837.[12]L U N D YSK.K i l l e rBl y m p h o c y t e s:t h ee v i d e n c ea n dt h e p o t e n t i a l[J].I n f l a m m R e s,2009,58(7):345G357.[13]杨月,李奔,陈月恩,等.桑珠滋阴口服液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随机㊁双盲㊁安慰剂对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24(4):456G458.(收稿日期:2018G01G02㊀修回日期:2018G03G27)3281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8月第39卷第15期㊀I n t J L a bM e d,A u g u s t2018,V o l.39,N o.15。
B细胞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最近几年内发病率逐步增加,患者在发病时,不仅会感到口干、眼干,还会累积其他器官,造成全身性损害,危害性较大。
基于此,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逐渐重视。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B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从而起到调控免疫作用,有望以此为方向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细胞;活化因子前言:干燥综合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一种是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较为常见。
在发作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其心理功能,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当前临床上针对pSS的治疗方法十分有限,只能达到改善作用,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对该疾病的特效疗法,接下来,本文将就B细胞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进行深入研究。
1 B细胞在pSS发病中的作用pSS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是因为小唾液腺内淋巴细胞浸润,该细胞主要以T、B淋巴细胞构成,其中之一就少量的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浸润,在所有细胞当中,主要以B细胞作为pSS发病中心作用[1-2]。
高雅静等[3]同样表示可以在pSS发病当中B细胞占据着重要作用。
1.1 B细胞活化的驱动因素pSS发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B细胞活化,目前尚未找出其中的驱动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边缘区(MZ)周围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产生B细胞活化因子(BAFF) 、B 细胞表达增殖诱导配体(APRIL) 和白细胞介素(IL) -21 从而使B细胞发生分化以及活化。
在整个B细胞亚群当中,随着CD27-原始B细胞增加,CD27 + 记忆性 B 细胞减少、边缘区B细胞活化、IL-10 + 和 IL-35 + 调节性B 细胞功能缺陷均为使B细胞活化的关键原因[4-6]。
1.2 BAFF激活B细胞根据对患者进行采血检验,可以看出在pSS患者当中,BAFF浓度较大,于此同时可以看出在唾液腺组织中上皮细胞、B细胞以及T细胞当中均可以分泌表达BAF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细胞亚群特点及B细胞功能研究共3篇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细胞亚群特点及B细胞功能研究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乏力、关节痛等,同时还可能伴有肝、肾等器官受损。
自PSS首次被描述以来,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其发病机制相关的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便是B细胞。
B细胞在PSS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目前的研究表明,PSS患者的B细胞数量和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B细胞数量方面,一些研究发现PSS患者外周血中的B细胞数量降低,而具体表现为幼稚B细胞(immature B cell,IMB)和转化中B细胞(transitional B cell,TIB)的数量减少,而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MB)的数量则明显增加。
这种B细胞数量分布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导致PSS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
在B细胞功能方面,PSS患者的B细胞表现出一系列异常行为。
例如,PSS患者的MB细胞表达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和IgA的亲和力明显增强,而IgM则减弱。
IgG和IgA免疫球蛋白的亲和力增强可能会导致PSS患者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反应,而IgM减弱则可能通过降低自身免疫系统的清除能力来加剧PSS的发展。
除了免疫球蛋白的亲和力之外,PSS患者的B细胞还表现出其他一些异常功能。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PSS患者的B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数量明显降低,而这一现象可能会影响到机体对于外来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PSS患者的B细胞存在较高的自我成熟水平,这意味着它们对身体自身的抗原有着更高的亲和力,从而促进了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
综上所述,B细胞在PSS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PSS患者的B细胞数量和功能均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各种异常反应。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CD19+IgD+B细胞亚群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IgD+B/CD19+B细胞比例与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
方法对我院68例确诊的初发、未经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进行CD19+IgD+B/CD19+B细胞亚群检测,同时记录患者抗干燥综合征抗体、抗核抗体、唇腺病理改变,与CD19+IgD+B细胞亚群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患者在经激素和羟氯喹治疗3个月后复查CD19+IgD+B细胞亚群。
结果唇腺活检浸润灶指数FS(+)患者较FS(-)患者CD19+IgD+B细胞比例高(P<0.05);在FS(+)患者中有生发中心患者外周血CD19+IgD+B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生发中心阴性患者(p<0.05);血清IgG球蛋白与CD19+IgD+B细胞比例呈正相关关系;抗SSB抗体阳性CD19+IgD+B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阴性患者。
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ANA抗体与CD19+IgD+B 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0.05),SSB抗体滴度与CD19+IgD+B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治疗3月后复查CD19+IgD+B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结论CD19+IgD+B细胞比例与患者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原发干燥综合征治疗效果的新方法。
标签:原发性干燥综合征,CD19+IgD+B细胞,临床特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为受累组织中大量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浸润,并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免疫系统紊乱与B细胞的异常密切相关。
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存在B细胞在外分泌腺如唇腺组织中聚集形成异位生发中心,同时亚群紊乱,产生多种自身抗体[1]。
研究发现,CD19+IgD+B细胞比例在原发干燥综合征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并且明显高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而CD19+CD38+B细胞比例明显减少[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一、引言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以泪腺和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患者易发生各种感染。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五年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两组,其中合并感染组为研究对象。
2. 数据收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记录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包括感染类型、发生时间、治疗过程及预后。
3.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危险因素。
三、结果1. 临床特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感染的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以口干、眼干、关节痛等为主要特征。
合并感染后,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 感染类型及发生时间合并感染的PSS患者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
感染多发生在病程后期,可能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3. 危险因素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发现PSS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大于60岁、病程长、免疫球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这些因素可能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减弱有关。
四、讨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易发生各种感染。
本研究发现,PSS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
感染类型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可能与患者呼吸道黏膜干燥、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年龄、病程、免疫球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因素是PSS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