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二首》
- 格式:doc
- 大小:49.58 KB
- 文档页数:6
二年级下语文第1课《古诗二首》教材+教案+知识点总结+练习同步教案村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同学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古诗说明1、诗意描述《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同学自同学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同学读准字音。
指导同学读准“莺”“拂”“鸢”“长”“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三、释义,四、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五、板书设计:古诗诵读村居小草——新芽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春烟——擦过——杨柳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课题:《咏柳》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句;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体会诗的意境;5、训练同学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同学自学能力,培养同学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同学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1、《咏柳》插图;2、诗人概况(生平、诗作);3、学习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5、诗歌正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1、复习所学;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咏柳》。
(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3、认读生字师:有哪些字不认识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古诗二首》知识点图文讲解知识点一、易读错的字古诗(shī)村(cūn)居化妆(zhuāng)喝醉(zuì)丝(sī)绦裁(cái)剪二、易写错的字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三、读一读,记一记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春风拂面化妆梳妆打扮四、多音字六、会写字组词诗(古诗诗歌)村(山村村庄)童(童年儿童)绿(碧绿绿色)碧(碧绿碧血丹心)妆(化妆妆扮)丝(丝巾丝瓜)剪(剪刀剪破)六、古诗理解《村居》1.字词理解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2.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1.字词理解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2.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咏柳》一诗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
一年级的《古诗二首》
一年级的《古诗二首》是《池上》和《小池》。
其一原文:
池上
白居易〔唐代〕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其二原文: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19、《古诗二首》1、《古诗二首》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课文中心梳理总结:《夜宿山寺》是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用了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表达诗人夜晚留宿在山上的寺庙之内,感受到高处的无比奇妙。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诗歌中的敕勒族其实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在民歌中赞美了大草原的辽阔以及美丽富饶的风光,同时也写出了敕勒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二、生字组词sù宿(住宿)(夜宿)sì寺(山寺)(寺庙)wēi危(危险)(危机)chén辰(星辰)(辰时)kǒnɡ恐(惊恐)(恐怕)jīnɡ惊(惊喜)(惊吓)sì似(好似)(似乎)lú庐(庐山)(草庐)lǒnɡ笼(笼罩)(笼盖)ɡài盖(杯盖)(盖子)cānɡ苍(苍白)(苍松)mánɡ茫(茫然)(白茫茫)ɡǎn敢(勇敢)(敢问)yīn阴(光阴)(阴阳)yě野(田野)(野茫茫)危 wēi(危险)(危难)(安危)(危机)(危害)(垂危)(危及)(病危)敢 găn(敢于)(果敢)(勇敢)(不敢)(胆敢)(敢当)(敢问)(敢请)惊 jīng(惊吓)(吃惊)(惊怕)(受惊)(惊慌)(惊扰)(惊恐)(惊动)(惊喜)阴 yīn(阴天)(阴山)(阴雨)(阴阳)(阴暗)(阴沟)(阴谋)(阴极)似 sì(好似)(似乎)(相似)(类似)(近似)(神似)(貌似)(疑似)野 yě(山野)(野外)(田野)(野生)(野菜)(下野)(粗野)(视野)苍 cāng(白发苍苍)(苍白)(苍老)(苍茫)(苍天)(苍山)(苍松)茫 máng(白茫茫)(茫然)(茫昧)(茫茫)(渺茫)(茫然若失)。
1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语气和重音。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策略识字写字1.识字。
读准字音:“堤”的声母是d,读时不要读成tí,可将“堤—提”进行读音辨析。
“丝、裁”两个字都是平舌音。
“柳”字的声母是l,注意与n区别开,引导学生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识记方法: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拂、堤、咏”。
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点拨,如“咏”,指用口吟诵,所以是口字旁;又如“裁”,它的本义指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引出“载、栽”,通过比较加深对“裁”的理解、记忆。
“醉”形声兼会意,可从会意字角度理解,左半部分的“酉”表示酒,加右半部分的“卒”指酒喝过度,失去正常神志。
2.写字。
“诗、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以写得端正、平稳。
朗读指导古诗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路,感受韵味。
范读最好是教师本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
教师范读时,注意发音饱满,控制速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朗读时重点关注“莺、拂、堤、鸢、妆成、丝绦、裁”的读音,注意提示“长”读zhǎnɡ;朗读节奏以“二二三”为宜,如“草长/莺飞/二月天”,防止学生唱读。
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知古诗的情感意绪。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
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就要读出诗歌的味道。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接读、师生对读。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笔画笔顺二、会写的字及组词首:首先首长元首采:采用采花开采无:有无无力无心尖:笔尖刀尖尖刀树:大树树叶树苗爱:爱心可爱爱护角:牛角羊角号角二、会认字及组词踪zōng(踪迹)(失踪)迹jì(足迹)(踪迹)浮fú(浮萍)(漂浮)萍píng(萍踪)(萍水相逢) 泉quán(泉水)(甘泉)流liú(流水)(流汗)柔róu(温柔)(柔弱)露lù(露水)(露珠)四、多音字露lù(露珠) lòu(露面)角jiǎo(牛角)jué(角色)藏cáng(藏身)zàng (西藏)五、易写错的字首:下边是“自”,不要写成“白”。
无:第三笔竖撇与第一笔横相连,不要写成“元”。
树:中间“又”的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爱∴中间是,不要写成“一”。
尖:上部第一笔是“|”,不要写成“」”。
六、近义词立—站捕—捉闭—关踪迹—足迹七、反义词藏—露细—粗爱—恨闭—开八、词语解释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本文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九、背诵古诗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十、教材分析《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图文解读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元首)(文采)(有无)(果树)(爱国)(尖刀)(角度)(踪迹)(漂浮)(清泉)(柔和)(甘露)二、根据拼音写出偏旁。
(木)(艹)(氵)(⻗)三、给下面的字分类。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古诗二首》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取了两首写景名篇。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作者简介:王之涣,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多被制曲歌唱,非常出名。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②译文:傍晚的太阳傍着西山,慢慢沉没,滔滔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全部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③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
二、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诗歌讲解①“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②“望”和“看”有什么区别?距离问题。
望是远距离地看。
是站在较远处看。
③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④译文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周围升起紫色的云烟。
从远处望去,山前的瀑布就像挂在那里的一块白布,从高高的山上飞流而下,不由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了下来。
(二)诗歌总结《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诗中的首句,将蒙蒙的(烟雾)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起的( 紫烟)。
整首诗采用(比喻、夸张)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