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节 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同步检测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课标内容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分析某些地区的人口问题,探讨人口合理容量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影响人口分布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区域认知:对比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知识体系导图]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1)最显著特点: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❶(2)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距海较近地带,海拔较低地带,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3)特殊分布(热带多雨地区)分布多分布于高原和山地原因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海拔高于疟蚊分布上限,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❶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欧和北美东北部。
世界人口稀疏区: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区、干旱沙漠地带、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基本因素①影响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❷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断减小❷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②主要表现①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②显著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③其他因素:政府的政策及战争、历史因素等。
❸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本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往往通过自然因素起作用。
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1)胡焕庸线:某某瑷珲(今某某省某某市爱辉区)--某某腾冲之间的连线。
(2)人口分布格局:东南多,西北少。
二、人口合理容量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❺(1)概念: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及原因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总趋势不断增长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生率高,就业困难2.人口自然增长的原因(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2)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3)人口净增长要考虑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地区差异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A出生率、B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中阴影部分)。
(2)填表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型)传统型(“高—低—高”型)现代型(“低—低—低”型)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状况速度慢,波动较大快,表现为前期加速而后期降速慢,呈现出新的平衡状态数量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加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3)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是从出生率下降开始的。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4)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1.世界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国家类型人口问题影响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经济、就业、资源、环境压力大,导致积累减少;形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2.我国的人口问题(1)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合理容量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判断(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识记—基础梳理]1.人口的自然增长读10万年以来和100年以来人口增长图,回答问题。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3)增长差异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问题。
(1)模式特点①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②转变现状:a.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
b.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c.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特别提醒]: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人口数量不断减小;1.不同类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1)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存在着较大差异①东部地区—增长较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分析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
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可能是( )A.中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1.C 2.B[第1题,读图可知该国2000年和2050年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都是约为18%,中国人口在2000年占世界人口比重超过20%,所以可以判断该国为印度,美国和俄罗斯人口相对数量较少,占世界人口比重远低于15%。
第2题,根据上题结论,可知印度人口从2000年到2050年占世界人口比重保持稳定,说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根据题干提示,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则印度的人口数量也同步增长,老龄化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印度人口增长模式在2000年就已经是传统型。
第6单元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核心知识再现]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1)时间差异【温馨提示】世界人口增长总体上表现出持续性、增长性、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的特征。
(2)空间差异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及其特点来什么影响?提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首先开始下降,故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人口“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高分素养提升]1.(2016·天津文综,5)读下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解析根据该省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图可知,该省人口增长由快变慢,故其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应是由高逐渐降低,且1990年至2000年降低较快。
答案 D2.(2017·青岛市联考)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A.甲→乙→丁→丙B.丙→乙→丁→甲C.甲→乙→丙→丁D.丙→乙→甲→丁(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国内移民③人口政策的实施④资源十分匮乏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降低),继而是出生率(降低)。
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时期出生率由大到小的演变顺序即可得出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
第(2)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故①正确;人口政策通过鼓励或限制人口出生率,也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故③正确。
〖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之小船创作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的三大特点(1)持续性——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2)阶段性——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两次技术革命把人口增长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3)不均衡性——发展中国家增长快,发达国家增长慢。
2.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1)影响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主要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3.区域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域差异(1)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
(2)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3)中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三个基本概念(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某一国家或地区所能养活人口的最大数值。
(3)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考点一人口增长(2017·海南卷,1~2)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
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据此回答(1)~(2)题:(1)该国可能是( )A.中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思路点拨:第1步读材料,获取信息信息①:由文字信息知,世界人口数量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2050年的90亿。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安徽专用)梯级巩固+课后落实:第六单元第一讲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读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回答1~3题。
1.世界人口从1804年10亿到2011年70亿历时200余年,人口增长时快时慢,增长最慢的时段是( )A.1804~1927年 B.1927~1959年C.1959~1974年D.1974~1987年2.预计人口从70亿增长到90亿的速度将逐渐减慢,其原因主要是( )A.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B.生育观念的改变C.科学技术的进步D.资源短缺日益严重3.制约世界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解析:第1题,图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时段是1804~1927年。
第2题,由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人口从70亿到90亿增速将逐渐减慢。
第3题,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有自然资源、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呈负相关的是消费水平,制约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
答案:1.A 2.B 3.A(2013·合肥八校高三联考)木桶效应原理即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据此回答4~5题。
4.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6000、4500、10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B.森林C.淡水D.矿产5.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能资源B.海南—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D.福建—耕地解析:第4题,根据题干的提示“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最小的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淡水。
第5题,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海南处于我国南部,气候资源丰富水热充足;黑龙江石油、煤等矿产资源丰富;福建山区面积比例大,耕地比重小,相当于木桶短板。
答案:4.C 5.D(2013·涡阳二中高三模拟)下图是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图。
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2017·山西运城期末)人口机械增长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
下图为2006~2014年(预测值)我国东部某省(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
读图,回答1~2题:1.图示时期该地人口总数持续增长的年份是( )A.2006~2008年B.2006~2010年C.2006~2012年D.2006~2014年2.十八届五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首先显现的效益是( )A.环境承载力提高B.“用工荒”的缓解C.老龄人口的减少D.消费动力的增强解析:1.C 2.D 第1题,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个是机械增长,两者之和决定该地人口增长还是减少,读图可以看出该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之和在2012年以前为正值,2012年之后为负值,所以该地人口总数持续增长的年份是2006~2012年。
第2题,“全面二孩”是指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等,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首先显现的效益是消费动力的增强,所以D正确。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
如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
读图,回答3~4题:3.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国土面积C.土壤肥力D.水资源数量4.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B.草地开垦C.保护野生动植物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解析:3.A 4.B 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是因为巴西地处热带,水热充足,生物生长范围广;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寒带面积广,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人口的数量改变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湖北八校联考)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建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
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
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读图,回答1~3题。
1.“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诞生率较高的现象。
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A.1950~1960年B.1960~1970年C.2019~2019年D.2040~2050年2.关于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B.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C.2019年以后抚养比渐渐上升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D.近几年就业比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峻不足3.2019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峻,对此我们应实行的措施有(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⑤⑥【答案】1.B 2.B 3.D(2019·山东莱芜期中)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通常指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
下图为我国近30年来诞生人口(活产婴儿)和总人口性别比的改变图,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近30年( )A.诞生人口中女婴比重高于男婴B.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C.妇女生育率明显上升D.人口性别结构明显优化5.能缓解我国诞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措施是( )①实行胎儿性别鉴定②提倡养儿防老③敬重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同等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4.B 5.C(2019·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期中)下图中①、②、③表示同一类地理事物,a、b、c三轴分别表示不同地理要素对地理事物的影响程度,读图回答第6题。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一、选择题读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间大约是( ) A.1963~1972年 B.1975~1986年C.1985~1990年 D.2000~2010年2.目前,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就业压力大 B.城市人口比重大C.国内人口迁移量大 D.人口老龄化严重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1990年人口死亡率超过出生率,总人口数量减少。
第2题,目前该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均较低,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答案 1.C 2.D读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示意图,回答3~4题。
3.1982~2008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 ) A.一直持续增长 B.增速在不断减慢C.增速在不断加快 D.呈现波动增长4.下列行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是( )①制造业②建筑业③家庭护理④食品服务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8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持续增长,在2009年有所下降。
第4题,制造业和建筑业所需要的男性劳动力比重大,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会引起人们对男性的重视,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而家庭护理和食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会引起人们对女性的重视,有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答案 3.A 4.D5.(2015·某某二模)下图为我国中部省份某村落人口年龄构成,其成因最可能是当地( )A.出生率下降 B.医疗水平进步C.乡镇企业发展 D.劳动力输出解析该地20~40岁的人口较少,说明劳动力大量向外迁移。
答案 D(2016·潍坊四县一区期中)读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A图)、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B图),回答6~7题。
6.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7.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增长特点与A图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 ) A.①—甲 B.②—乙 C.③—丁 D.④—丙解析第6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就会增加。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题号 12 3 4 5 6 答案一、选择题1.下表是某国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图。
据此回答(1)~(2)题。
1975年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出生率/% 4.4 4.3 4.3 4.3 死亡率/%2.01.71.61.4(1)该国处于上图中的( ) A .阶段ⅠB .阶段ⅡC .阶段ⅢD .阶段Ⅳ(2)该国1975-2005年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 .总量有波动,但变化不大 B .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减缓 C .经历了慢—快—慢的过程 D .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加快2.读2008年年末广东、广西、新疆、湖南四省区的人口资料,完成第(1)~(2)题。
省(区) 广东 广西 新疆 湖南 出生率 11.78‰ 14.44‰ 15.79‰ 11.90‰ 死亡率 4.49‰ 6.10‰ 5.03‰ 6.75‰ 0~14岁 20.5% 22.64% 23.5% 18.70% 15~64岁 72.1% 68.21% 70% 72.03% 65岁及以上人口 7.4% 9.15%6.55%9.27%A .广西B .广东年份项目C .新疆D .湖南 (2)广东省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较小的原因是( ) A .文化水平高 B .迁入人口多 C .自然条件好D .经济水平高3.(2012·潮州二模)读某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金字塔图(下图),回答关于该地户籍人口叙述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A .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B .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C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严重D .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4.(2012·汕头市二模)“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人口比重低。
若总扶养比(0—14岁和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人口红利消失。
读我国抚养系数表,回答(1)~(2)题。
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一、选择题(2017·武汉调研)2015年11月我国宣布自2016年1月1日放开“全面二孩”政策。
图甲示意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乙示意1980~2012年我国人口出生数,据此完成1~3题。
图甲图乙1.如果我国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推测2012年之后我国出生人口变化趋势为( )A.缓慢持续增加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快速减少2.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生育率低于农村,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2013年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生育政策B.城市化C.育龄人口D.资源状况3.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政府今后可能不会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B.适度延缓退休年龄C.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D.大量接纳外来移民解析第1题,读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可知,20~24岁人口比重大于24岁以上和20岁以下年龄段,而一般生育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24~30岁,故2012年以后,开始几年由于20~24岁人口增多而生育率有所升高,故出生人口先增加,但由于20岁以下人口较少,故再往后出生人口又会减少,则2012年以后我国出生人口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
也可依据1980~2012年人口出生数图来分析。
第2题,由题中信息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上升、但城市人口生育率较低,导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则今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
第3题,若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今后可能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但中国人口总量大,不可能大量接纳外来移民;可发展机器人产业,以及适度延缓退休年龄,来缓解劳动力不足带来的问题。
答案 1.C 2.B 3.D(2017·湖南十三校一模)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
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
下表示意2015年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读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四个国家中(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5.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解析第4题,四个国家中,日本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大,老龄人口比重大,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由于人口总数量比中国少,所以老龄人口数量比中国少;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7.2岁,但人口平均年龄不一定为37.2岁;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小,但人口总量少,不是男性年轻人口最多的国家。
第5题,一般来说,年龄中位数会随时间而增加,它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年龄中位数的变化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年龄中位数一般随时间而增大。
由于表格中只显示了一年的年龄中位数,无法体现美国、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
答案 4.A 5.B(2017·广州市毕业班测试)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
读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2005~2015年,该国人口( )A.快速增长B.缓慢增长C.零增长D.负增长7.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老龄化严重B.死亡率较低C.人口迁移D.出生率过低解析第6题,劳动力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国家人口数量的变化。
由于出生率长期偏低,劳动人口得不到有效补充,随着各年龄段人口向人口年龄结构的上层移动,会出现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大的特点,导致该国人口死亡率升高,人口出现负增长。
第7题,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观念的影响,人口出生率低,使得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得不到有效补充,形成人口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的特点。
答案 6.D 7.D(2017·日照调研)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
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
右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读图完成8~9题。
8.甲市可能是( )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9.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增长模式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由题干计算得出甲地自然增长率为-0.074%,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并且出现负增长,排除西宁、延安,因为这两市位于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依然较高;广州有大量务工经商人员迁入,不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因此上海最符合。
图中①地区符合“三低”的现代型特点,故与上海处于同一类型,属于现代型。
答案8.C 9.A(2017·郑州一模)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
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
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
读图,完成10~11题。
10.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人口密集省份B.山地丘陵地区C.水源短缺地区D.经济落后省份11.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A.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B.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C.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D.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中,主要影响因素都有初始人口密度;依据“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可知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初始人口密度大,则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
第11题,长江三角洲为人口密度快速增加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即发达的经济促进了人口密度快速增加,故C项正确。
答案10.A 11.C二、综合题12.(2017·贵阳期末)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统计,2014年日本人口减少了约27万人,出生人口约100万人,同比下降2.8%,而死亡人数则升至127万人。
下图为日本本土示意图。
(1)北海道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1/5,而人口只有东京的一半。
试分析北海道人口密度极低的原因。
(2)指出目前日本人口增长状况对日本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3)如今在日本的农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七成,70岁以上的老人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只有8.5%的农民年龄在39岁以下。
分析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的原因,并说明农民老龄化给日本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北海道人口密度极低的原因应主要从自然因素(纬度与气候)与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回答。
第(2)题,目前日本人口呈现负增长,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总量减少。
第(3)题,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的原因可从出生率低、老年人口增加、人口迁移等方面分析。
日本农民老龄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主要从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等方面分析。
答案(1)纬度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经济相对落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低。
(2)目前日本人口增长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会导致日本人口进一步老龄化,人口总数减少。
(3)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降低,年轻人口比重小;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居民的寿命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青年农民进入城市。
不利影响:农业劳动力不足,土地闲置;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等。
13.(2017·上海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1)读图甲,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
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老年人口比重高,处于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有利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
不利影响: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度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
(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
为提升人口容量,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其人口容量就越大。
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