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数量变化高三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880.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最新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
2.把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比较不同的人口进展模式的地区差异。
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理解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微专题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依据:图1中a段曲线平稳)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加快(依据:图1中b段曲线坡度增大)近100多年来急剧增长(依据:图2中c段曲线坡度最大)(3)空间差异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进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特殊提示人口的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肯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特殊提示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由“死”到“生”来实现,生产力进展是关键——“死”是指死亡率下降,“生”是指诞生率下降。
②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20世纪60年月以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峻,死亡率有所上升。
③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很快。
④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人口增长模式的推断(1)依据生产力水平推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时期多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依据国家类型推断:绝大多数进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进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多属于现代型。
(3)依据数值特征推断: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4%左右4%左右4%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传统型3%左右1%以上2%左右现代型1%左右1%左右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2.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打算性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凹凸,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长正说明白这个问题,因此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如下:考向一人口数量增减的相关计算(2022·江苏地理)1980年我国开头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方案生育政策,2021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考点规范练32(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
据此完成1~2题。
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A1题,根据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省、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
第2题,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邻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
(2022山东济南一模)格林尼治小镇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距纽约大概42千米,是纽约市的卫星城镇。
20世纪初,小镇只是纽约金融从业者逃避城市生活、放松休闲之地。
20世纪90年代,小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吸引了纽约大量金融机构总部迁入,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服务小镇。
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初,格林尼治小镇吸引纽约大量金融高端人士到此定居,主要是因为( )A.交通便利B.环境优美C.地价低廉D.设施完善4.目前,仍有大量金融管理机构入驻小镇,其核心目的是获得( )A.集聚优势B.设备技术C.工作人员D.公共服务4.A3题,根据材料推测可知,20世纪初,纽约发展过快,城市问题突出,格林尼治小镇因为环境优美吸引纽约大量金融高端人士到此定居,以此逃避城市生活和放松休闲;交通便利、地价低廉、设施完善都只起到促进作用,不是主要原因。
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小镇已经形成全球著名的金融服务中心,有大量金融机构总部迁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一、选择题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
据此完成1-4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A.非洲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2.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D.靠近沿海、土壤肥沃3.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
影响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4.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A.漠河---腾冲线B.秦岭--淮河一线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D.黑河--腾冲线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A.温带沿海B.热带平原C.高山高原D.寒带内陆6.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的地区是()A.中南半岛B.刚果盆地C.阿拉伯半岛D.西欧平原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是()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东部人口密度大于西部C.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D.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8.苏北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图中M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推测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产业转移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D.多盐碱地、沼泽,农业发展不利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
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A.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低且变化平稳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10.海拔1000~1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①气温较适宜②土壤较为肥沃③交通较为便利④经济较为发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1-12题。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体系架构]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素养考查] 1.人地协调观: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2.综合思维: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3.区域认知: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及影响。
课时46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特点:很不均匀。
2.从全球来看角度分布南、北半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距海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海拔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3.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5.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3个。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2.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原因自然因素地形全世界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多集中在此气候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水源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土壤的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矿产矿产资源开发区人口稠密矿产的开采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人文因素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较多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政治、文化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2.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问题及其原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程度高,生育意愿不强①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影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加大了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对策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采取计划生育政策(2021·北京地理)草地出现退化时,植被覆盖度降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学案:人口问题前言:①从命题趋势看,命题者常以某小区域或某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为切入点,探究人口现象产生的原因。
考试重点是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②考核能力要求是判读人口统计图表,解读图表信息,展开人文要素之间的逻辑推理。
③因此,在复习中首先是理解人口相关概念,其次要发挥数学计算能力,从量的增减,量的变化趋势、量的变化率,到极值意义等方面思考问题。
再次是强化图表解读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一、人口基础概念1.人口增长模式①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口的增长要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社会生产力水平深刻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
②3种人口增长模式a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右右。
自然增长率<1%b传统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c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
自然增长率<1%,接近0,甚至负值。
④相关计算a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b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十迁移率(机械增长率)c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当人口增长率(自然+机械)>0,人口净增长。
d2021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e几个国家的人口参数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美国2022总人口数为 3.349亿人,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59%,而且每年有将近100万人口迁入。
俄罗斯:总人口1.46亿人。
人口增长率-0.72%日本:1.257亿人,人口增长率-0.3%印度:14.07088亿人,人口增长率0.99%巴基斯坦:2.29亿人,人口增长率2%越南:9733.86万人,人口增长率0.9%韩国:5106.9万人,人口增长率0.5%巴西:2.16亿人,人囗增长率0.72%2.人口老龄化①区域人口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7%。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刷题精练专题27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单选题(2021·山东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调整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A.人口老龄化加剧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D.产业结构优化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A.采矿业B.旅游业C.制造业D.物流业(2018·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A.政局动荡B.生育观念C.资源开发D.自然灾害5.该国最可能位于()A.北美B.中东C.西欧D.南美(2021·浙江高考真题)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増加了约2千万。
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
完成下面小题。
6.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A.15-19岁比例增加B.平均年龄增大C.25-29岁数量减少D.男女比例失衡7.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A.产业结构升级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C.环境承载力扩大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2020·全国高考真题)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
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
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A.2001~2005年B.1991~1995年C.1981~1985年D.1971~1975年9.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A.生育政策放宽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D.生育观念转变(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
第七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一、选择题(2024·韶关模拟)区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动人口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或由省内跨市流动转为市内跨县流动的返迁流动行为。
下图示意我国区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级城镇的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A.全国的省级行政中心和直辖市接受的区域性回流人口最多B.东部地区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区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C.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对区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强D.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2.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有()①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②距离大城市更近③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更高④公共服务更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24·汕头模拟)下图示意2010—2017年我国不同地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
据此完成3~4题。
3.东部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说明东部地区()A.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外来人口本地化明显C.教育资源供给显著改善D.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4.为改善东北地区的人口变化趋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改善生态环境B.健全养老保险体系C.优化产业结构D.增加教育资源投入(2024·汕头三模)有学者基于河南省45个村的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必要参考。
下图示意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与现居住地远近的吸引力统计。
据此完成5~6题。
5.近年来,吸引河南省大部分农民工回流购房的主要原因是()A.乡镇经济发展缓慢B.城乡交通条件改善C.居民家庭婚姻变化D.农民工就地市民化6.结合材料推测,为迎合回流农民工购房需求,未来城镇化重点建设区域是()A.县城B.集镇C.本村D.地级市(2024·湛江模拟)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人口已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并且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已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分化。
下图为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时间与子女随迁概率统计图。
201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学案(第十一案)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直击2010——考纲下载】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情上线】1、结合世界热点区域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2、以人口统计图(柱状图、曲线图、坐标图、金字塔图)切入,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
【基础知识梳理】人世界60亿人口日:——年—月——日口时农业革命前: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的10万年以来人口增长农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自间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人然近100年来人口增长: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口增的长空发达国家:人口数量———,一些国家人口数量还会———间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数人口人口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量增增长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变长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模化式发达国家:———型及分发展中国家:———型其全球:———型向———型的过渡转布中国:基本实现从———型向———型的转变变2.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应用提升】图中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上图反映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填序号),该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
2.四个国家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_______(填序号),该国可能位于_______洲: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它可能面临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
【考点分析探讨】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结合资料及课本,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有何特点?2、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各是什么?3、这些特点又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4、我国目前在人口增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针对该问题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随堂检测训练】(满分为50分,选择题每题4分)(07高考上海卷)右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