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写作特色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20180907147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1
15*散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兴味、蔓延、威势、濒临、震颤、俯瞰”等词语。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文章要表现的主旨。
2.朗读、批注、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激发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1.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2.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 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2.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3.知识链接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15. 散文二篇1.理解文章的要旨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知识与能力2.认识文章的构造及推测文章的语言。
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1. 在朗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构造,领会作者的感情。
2. 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尝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文章要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踊跃的生活态度,启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要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教课环节环节一新课导入环节二理解文章的内容,整体掌握作者的思想偏向。
推测语言及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指引朗诵,合作研究法。
教课过程教学内容生命是什么?究竟有没有永久的生命的呢?“我为何而活着?”从古到今,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这些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世,未及思虑就已经成为人间的急忙过客;有人搜古寻今,冥思苦想,终其一世也未能参透此中玄机。
今日我们来看看严文井和罗素两位大家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严文井 (1915-2005) ,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今世作家、散文家、有名小孩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须伯伯》《丁丁的一次奇异旅游》等。
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第一版社社长、总编写。
罗素 (1872-1970)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以为“富裕煽动天才的争辩家”。
在 1950 年获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达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2.文体知识自本课两篇散文都是谈论性散文。
所谓谈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谈论”,或许说是以论述某个看法为中心的“散文”。
从“谈论”角度看,它是“谈论文”,是要说明一主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谈论文着重理性和逻辑,它重视的是形象的描述和感情的抒发。
拥有抒怀性、形象性和真理性的特色,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感情,从而供给一个广阔的考虑和联想的空间。
学二、字词累积截止(è)俯瞰(kàn)凋零(diāo)臼齿(jiù)....习濒临( bīn)延伸( màn)茸毛(rónɡ)飓风(jù)....延伸:如蔓草滋生,绵延不断。
【导语】本课两篇散⽂都与⽣命密切相关,那么⽣命的意义是什么?⽆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永久的⽣命 严⽂井 过去了的⽇⼦永不再回来。
⼀个⼈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丢失了⼀些什么,⼀颗⾅齿,⼀段盲肠,脑门上的⼀些头发,⼀点点和⼈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样只能⼀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个智者⼜怎么办呢!你的⼒量是那样的⼩,对于⽣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命不像⼀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命⾃⾝的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命。
这是⼀件平常的事,也是⼀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上的⼩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根根地从⼟壤⾥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所知⼀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犊,它那⾦黄⾊的茸⽑像是刚从太阳⾥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个个体内住⼀会,便⼜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件事! 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命,赞美那永久的⽣命吧,我们将要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活着 [英]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激情⽀配着我的⼀⽣。
《永久的生命》写作特色
1.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如“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永久的生命》语言通俗易懂,如“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洗涤,把它再补好”。
这样通俗易懂的语句,阐述的却是深邃的哲理。
作者在行文中感情充沛,如“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永久的生命》的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选自部编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三课。
按体裁分属于议论性散文。
学生在七年级时曾学习过写景抒情散文《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也学习过写人叙事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散步》,所以学生低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已经有所了解。
加之新近学过写人叙事的《背影》和托物言志的《白杨礼赞》,对散文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如今接触阐述事理的散文便不会觉得“难于上青天”。
此年龄的孩子,对生命和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了心理需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思路,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感知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三、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分析感知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感知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来仿。
同学们,假如你们现在14岁,假如你们可以活到90岁,请问生命还有多少年?又是多少天?有人说,生命是短暂的;有人说,生命是伟大的;我说,()下面,我们就走入散文家严文井的哲理散文,看看作者对生命是怎么认识的?设计意图:简单仿句训练;激发兴趣。
二、出示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思路,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感知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三、思路我来理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理清思路。
听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1)先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2-5)再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6)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设计意图:课标中提出:“在听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永久的生命》写作特色
1.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如“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永久的生命》语言通俗易懂,如“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这样通俗易懂的语句,阐述的却是深邃的哲理。
作者在行文中感情充沛,如“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