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廉政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指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君子风范,强调官员应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态度服务于人民,并以廉政为美德标准。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奉公:古代官员强调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公正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不图私利,严守职责。
2. 廉洁清正:古代官员注重个人操守和廉洁自律,不接受贿赂和私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清正无私的形象示人。
3. 严惩贪污腐败:中国古代法律对贪污腐败行为有着严厉的惩治措施,如剥夺官职、处以极刑等,倡导公正执法和清明法治。
4. 公平正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推崇公正的官员和决策,保障人民的权益。
5. 公共利益优先:古代官员注重整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尊重和关心人民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
6. 君子风范:古代廉政文化倡导官员具备君子之风,体现在廉洁自律、公正忠诚、以身作则等方面,塑造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廉政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制度和法治体系进行创新和发展。
汉字里的廉洁文化:励
佚名
【期刊名称】《党的生活(青海)》
【年(卷),期】2018(0)1
【摘要】励:劝勉、振奋.成语“励精图治”,多形容领导者的担当精神和实际行动.【总页数】1页(P70-70)
【关键词】廉洁文化;汉字;励精图治;实际行动;担当精神;领导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汉字里的廉洁文化:砺 [J], ;
2.汉字里的廉洁文化:牧 [J], ;
3.汉字里的廉洁文化:父等 [J], ;
4.汉字里的廉洁文化:使 [J], ;
5.汉字里的中国故事——品味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领略汉字之美 [J], 西门杏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廉政文化诗词廉政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
诗词作为文化遗产之一,可以传承廉政文化,引领人们向善向美。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廉政文化与诗词的结合。
一、忠诚廉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背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公务员需要尽其所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持高度的忠诚度和廉洁度。
唐代杜甫的《前出塞九首之一》中写道:“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但闻塞上犹歌唱,回看天地尽西东。
”他将无数的战士不畏强敌,因听到塞上的歌声而更加振奋的场景进行了生动的写照。
这就体现出公仆的使命感和忠诚度。
二、清正廉洁清明廉洁的公仆对社会更有价值。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原是原始的,代表着廉洁纯洁,希望官员也能保持着清白、不受腐蚀、不受损害的洁净。
同时,他提到野火,“野”即野蛮,这也暗指官员们有可能发生贪腐。
但他说野火烧不尽,说明那些见利忘义的人不会永远得意的,而官员们的清正廉洁才能够不断重生。
三、守纪律、讲规矩守纪律讲规矩是在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锦瑟》是南朝梁歌代表性作品之一,表达的不仅仅是恋爱之苦,更是对纪律、规矩的看重。
柳永写道:“悔教夫婿觅封侯,误入藩邸错玉楼。
望门投止南溪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段诗歌作为一首从古至今不断流传的经典之作与纪律和规矩息息相关,而且更以情感表达了对道德规范的具体视角。
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重在落实,要落实,就需要相应的执行力来保障。
唐朝花李树的《卜算子》中有“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冤鬼。
十五光年飞来急,争得仙人两鬓生。
”人们常常用它来表达对某些情况的不满,认为神仙都未达到这等速度,活人更不可能。
而“仙人”在古代文化中也代表了极高的权力,到了现在,我们也可以称作“官僚主义、法外官权”。
而本诗歌中,“仙人两鬓生”就很好地诠释了权力滥用、刑事腐败的故事,这正是依法治国所需要避免的。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廉”,强调官员应具备清廉的品质,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
历史进程及事件相传尧舜时期,缙云氏有个不成才的儿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老百姓把他列为四凶之一。
当时,辅佐尧的舜果断流放了。
夏商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思想家在对殷亡周兴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结论,认为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保持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鲁相公仪休喜爱吃鱼,人们争相买鱼送他,他却坚辞不受。
公仪休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枉法,如果被免职了还能吃上鱼吗?不收人家的鱼就不会被免职,这样就能“长自给鱼”。
秦汉时期,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教育为官者“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指出应当具备“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
”这其中的“洁”、“正”、“慎”、“敬”、“让”、“无私”、“忠信”、“清廉”、“善行”等,都是廉洁文化的重要内容。
隋唐时期,唐太宗教育臣下要珍惜生命,犹如不能用贵重的明珠“弹雀”一样,不能用珍贵的生命“博财物”。
他说:“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宋元明清时期,清代于成龙在“绝贿赂”部分写道:“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当妻孥连累。
清夜省此,不禁汗流。
是不可不戒。
”社会基础秦汉时期,秦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可以获得土地与官职。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兄弟两人写给家里的两封书信,信中除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还希望家里寄来钱和布,并询问自己所获得的爵位奖赏到家了没有。
他们知道,虽然背井离乡、战场残酷,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品汉字之美廉洁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品汉字之美和廉洁故事的关系2.汉字的构造与廉洁品质的关联3.汉字的历史与廉洁故事的发展4.廉洁故事对汉字文化的影响5.结论:总结汉字与廉洁故事的紧密联系正文(篇1)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廉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历来为世人所称颂。
本文将从品汉字之美的角度,探讨廉洁故事与汉字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从汉字的构造来看,很多汉字本身就蕴含了廉洁品质的寓意。
如“廉”字,从广从兼,表示广泛地容纳各种意见,无私无偏;“洁”字,从水从吉,表示水的清澈无瑕,寓意为纯净无垢。
这些汉字的构造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彰显了廉洁品质的重要性。
其次,从汉字的历史发展来看,廉洁故事与汉字文化的演变息息相关。
古时候,人们以汉字为载体,记录了众多廉洁故事。
如东汉时期的《杨震四知》,讲述了杨震为官清廉,不受贿赂的故事。
这些廉洁故事在传承汉字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了廉洁品质。
再者,廉洁故事对汉字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许多廉洁故事都成为了汉字的典故,丰富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寓意为官一场,草木一秋,强调了为官者应当廉洁奉公。
这些廉洁故事为汉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汉字与廉洁故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从汉字的构造、历史发展以及廉洁故事对汉字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廉洁品质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目录(篇2)1.引言:介绍品汉字之美的重要性2.汉字的构造与文化内涵3.廉洁故事的来源和意义4.通过廉洁故事学习汉字之美5.结论:总结品汉字之美和廉洁故事的关系及对我们的启示正文(篇2)【引言】品汉字之美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从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同时,通过品读廉洁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之美,并从中汲取廉洁自律的精神。
中国廉政文化
中国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
和文化底蕴。
廉政文化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规范,旨在引导人们遵循公正、诚信、勤政、廉洁、奉公和忠诚等价值观念。
它的实质是反对腐败,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廉政文化具有多种形式和表现,如庙会、茶艺、书画、财神爷、千手观音等。
其中,廉政执纪文艺演出是廉政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生动的表现形式,刻画了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廉作风,积
极履行职责,创造人民满意的政治生态的形象。
廉政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中国廉政文化也
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传统廉政文化,同时也
要有创新和超越的精神,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廉政文化。
总之,中国廉政文化是中国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
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价值观,也是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的形象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不断加强廉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让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健康稳定发展。
时间:地点:授课人:内容: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第一,廉政作为一种政治规则,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正也”,说明政治的本性就是公正、清正。
《礼记》进一步发挥道:“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指出若要老百姓服从政治,就需要统治者公正、清正。
这种观念,在中国一代代延续。
结果,一切好官都很自然地把政治上的廉贪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不错的民本主义政治标准。
例如宋代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明代于谦在《入京诗》中表白了做一个清官就不能留下把柄让民众议论:“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廉政作为一个政治原则,是官员必须承担的特殊责任,其要求,远远高过普通君子。
对普通君子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可以了;但对官员来说,“爱财”是一个污点。
对于这个问题,清代吴汝纶有过简明的解释,他说:“作官之钱皆取之百姓,非好钱也。
故好官必不爱钱。
”也就是说,“爱财”可以是君子,却一定不是好官。
原因是,官员要“爱”的,只能是百姓之钱,百姓之财。
这种“爱”,必须斩断。
第二,廉政作为一种人格规则。
如果说,政治规则是一种被动的遵守,那么,人格规则就是一种主动的追求。
政治规则的最高惩罚是刑,而人格规则的最高惩罚是耻。
《左传?襄公十五年》有记,宋人向子罕献玉,说这是宝。
子罕说,玉是你的宝,“我以不贪为宝”,你给了我,我们两人的宝都丢失了。
这个记载说明,对子罕而言,他的拒绝不是不得已,而是一直在固守着一种人格珍宝。
他用“不贪”二字概括了这种人格珍宝的内涵,既简单又深刻。
不贪为廉,不廉为耻,廉而知耻,即为官中君子。
欧阳修在《廉耻说》中概括此意,曰“廉耻,士君子之大节”。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格底线”。
为了固守这条“人格底线”,中国学人制定了一系列摆脱诱惑的禁忌。
最典型的是晋代陆机《勐虎行》中的两句话:“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虽然我已经很渴了,但有的水还是不能喝;虽然我已经很热了,也不能在任何一个树阴下歇脚。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廉政与道德价值观相互融合的社会。
从古代传世文献和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廉政的高度重视和推崇。
廉政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展开探讨,分为三个方面: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和治理有方。
廉洁自律是古代中国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员以廉洁自律为核心价值观,对自己要求严格,将廉洁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
他们坚守廉洁底线,不受贿赂、不侵占公共财产,不滥用职权。
以孟子为例,他曾说:“百官而邪为,酷刑疑狱而浮说者诛之。
” 孟子的这番话深刻阐释了官员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只有官员始终坚守廉洁自律,才能保证政权的廉政和政府的公信力。
公正无私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官员应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无论是处理案件还是处理政务,都要做到公平合理。
公正无私要求官员不偏袒任何一方,不以亲友私情来决定事情的成败。
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公正无私的典故,比如司马光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程颢的“查理知己仍知己”。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古代官员崇尚公正无私的精神和戒律。
只有官员心怀公正无私,才可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治理有方是古代中国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治理有方要求官员不仅要作为行政统治者,还要关注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
在治理方面,官员需要善于控制腐败,管理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以及改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水平。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他致力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平反冤案、推行宽政、重用人才,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治理有方不仅要求官员具备管理能力和政治智慧,还要求他们有一颗为民造福的初心。
古代中国廉政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
它为后人树立了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和治理有方的榜样。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古代廉政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当代,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以古代廉政文化为基石,倡导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和治理有方的价值观,以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品汉字之美廉洁故事
品汉字之美,岂止是它们的形态和书写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和传递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被视为道德和美德的象征,廉洁故事正是其中的典范。
廉洁故事讲述了诚实、正直、公正、清廉的品德和行为,它们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富有表达力的文字,向人们传递诚信和廉洁的价值观念。
例如,“廉”字正是诚实正直的象征,它的构造包含了一个“广”字,象征着广大的社会,以及“心”字,象征着一个人的内心。
这个字的组合寓意着一个人在广大社会中内心廉洁,不贪污受贿,不徇私情,秉公执法,为人民群众着想。
还有一个例子是“廉”字中的“品”,它是“品德”的意思,由“口”字和“品”字组成。
这个字传达了品德高尚和操守正派的内涵,它告诫人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诚实、守信、守法、守纪,做一个有道德风范的人。
廉洁故事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故事,它们还涵盖了深刻的道德教育和思想启迪。
通过这些故事,人们能够感受到诚信和廉洁的重要性,了解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廉洁故事以其独特的方式,以汉字为媒介,向人们诠释了品德的美丽和廉洁的价值,引导人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廉政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是该地区民族的根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廉政文化是一种推崇诚信、守法、廉洁的文化,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化。
传统文化和廉政文化的结合,既能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提升社会风气,防止腐败的滋生。
传统文化中廉政的重要概念是清廉。
在我国古代,清廉是文人士大夫们最为崇尚的品德。
清廉不仅指个人自律、正直无私,还指社会的廉洁和风气的修正。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权力和财富的认知、审视和态度上。
廉政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发展。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忠诚和正直。
古代圣贤提倡"忠于国家,直道而行",强调的是公正、正直、廉洁的行为标准。
传统文化中认为,公职人员应该做到“清正廉洁、奉公执法”,不能被各种勾当所左右。
这种忠诚的品质自古东方文明中看到,如孔子的"治其国家,齐其家""君子以继绝学,以照庶民"等思想。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的是道德风尚。
传统文化里有许多关于道德风尚的至理名言。
例如,关于廉洁的行为,我们可以引用古代俗语"清谈庙堂拒千金",这句话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在一切情况下,人们都应该保持廉洁,不为名利所动摇。
此外,在诸子百家中,鲁迅也强调了不修边幅和追求诚实正直的重要性。
最后,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公益精神。
儒家思想强调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个人在追求自己发展的同时,要关心社会的福祉。
在现代文明中,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的思想中看到这一点。
廉政文化中的公益精神可以与传统文化中的公益思想相呼应并得以继承。
传统文化在廉政方面的思想和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和发扬。
首先,宣传传统文化和廉政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和廉政道德的倡导。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与立志。
在古代的家训中,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嵇康在《家诫》中强调“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
”明代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也指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儿女们从小立志,这是父母的心愿。
所立之志,有的强调勤学成才,有的强调忠信笃敬,有的强调守身自律。
西晋时羊祜在《诫子书》中说:“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
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宋朝时吕本中认为修身立志是未来做一名清廉官员的基础,他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
”通过加强个人修养以省思慎独、克己自律,这是古代大多数人的共识,也是古代家训所强调的重要方面。
历代家训往往都提到勤俭持家、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
历代的家训往往都会提到勤俭持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明末时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为开篇,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些都体现出对子孙后代注重节俭、勤俭持家的要求和期望。
在古人看来,节俭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美德,而且可以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去看待。
唐太宗李世民在亲自撰写的《帝范》中说:“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
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
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
”清朝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教谕子孙应当“清心寡欲”,认为这是保持基业长青的关键。
对于各级官员来说,养成节俭的生活作风还有助于廉洁从政。
范仲淹以清廉为官著称,在他的教育下,儿子范纯仁也成为一名清廉的官员,范纯仁通过切身体会提出“惟俭可以助廉”。
司马光在家训中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袁氏世范》提醒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因奢靡而不量财力,认为那些都是“妄费”。
品汉字之美廉洁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品汉字之美的重要性2.汉字构造的美:形声字、会意字等3.廉洁故事:古代官员们的廉洁故事4.汉字与廉洁:汉字中的廉洁寓意5.结论:从汉字中学习廉洁品质的意义正文(篇1)【引言】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哲理和美学的艺术形式。
品汉字之美,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品质,尤其是廉洁这一品质。
本文将从汉字构造的美、廉洁故事以及汉字与廉洁的关联等方面,阐述品汉字之美对学习廉洁品质的重要性。
【汉字构造的美】汉字的构造美是其独特魅力之一,主要体现在形声字和会意字等方面。
形声字是由表意的部分(意符)和表音的部分(声符)组合而成,如“湖”,由“三点水”(意符)和“胡”(声符)组成,表示水域宽广的地方。
会意字则是由两个或多个意符组合而成,如“明”,由“日”和“月”组成,表示光线明亮。
这些汉字的构造方式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廉洁故事】古代廉洁故事是传承中华民族廉洁品质的重要载体。
如杨震“四知太守”的故事,讲述了杨震在任上因不肯接受贿赂,导致生活清贫,其子弟劝他收受贿赂,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回应。
还有明代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拒腐蚀、斩钉截铁的崇高品质。
这些廉洁故事传承至今,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廉洁的真谛。
【汉字与廉洁】汉字中有很多字都蕴含着廉洁的寓意。
如“廉”,从“广”从“兼”,表示广泛地占有;“洁”,从“水”从“吉”,表示水的洁净。
这些字形寓意着为官要广泛地占有民心,为人要像水一样保持洁净。
汉字的寓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廉洁品质的追求,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廉洁自律。
【结论】从汉字中学习廉洁品质,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目录(篇2)1.引言:介绍品汉字之美的重要性2.汉字的构造与文化内涵3.廉洁故事的来源和教育意义4.通过廉洁故事,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结语:倡导大家品味汉字之美,传颂廉洁故事,弘扬廉洁文化正文(篇2)【引言】品汉字之美,廉洁故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龙源期刊网
汉字里的廉政文化
作者:张朝阳蔡相龙
来源:《当代党员》2017年第02期
忍:“心”字上面悬着一把“刀”。
面对市场经济形形色色的诱惑,有些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往往心痒难熬,尤其耐不得清贫、守不得寂寞、见不得美色,恨不得把“好东西”都占为己有,不达目的就像刀剜了自己肉一样难受。
俗话说“能忍自安、坐怀不乱”,切不可因小失大。
惩:可以理解为对人心的征服。
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新中国刚成立,毛泽东就曾告诫: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只有严格正风肃纪,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赃:繁体的“赃”字,左边是一个“贝”字,右边是个“躲藏”的“藏”字,这说明凡是贪赃枉法得来的钱,都见不得阳光。
所以,许多贪腐分子总是提心吊胆,东躲西藏,但最后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欲:左边是个“山谷”的“谷”字,右边是个“欠缺”的“欠”字,说明只“欠”一步,就是深谷。
所以,做人,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私欲不能膨胀,面对“灯红酒绿”,必须心若止水,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吃:左边是一个“口”字,右边是个乞丐的“乞”字,说明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口”也管不住,总爱吃吃喝喝,还想多拿点、多占点公家便宜,甚至挥霍、挪用、贪污,那么迟早会被查处,下场也就和乞丐差不多了。
贪:上面是“今”字,下面是“贝”字。
可以解释为:凡是违法违纪得来的钱,都不可能长久占为己有。
贪来的金钱今天或许是你的,可一旦东窗事发,明天就会被查处、没收,“贪”又有何用?
拒:从手,从巨,本义为不要任何东西。
“手”和“巨”联合起来表示用手抵住任何事物、不拿任何物品,有拒绝之意。
能拒,是一种智慧。
拒绝诱惑,便杜绝了贪欲的滋生,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
拒,不是退,而是一种人格的前行。
洁:从水,从吉,水而吉,是为洁,本义是干净的意思。
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第一次将廉与洁联系在一起。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洁,是一种坚守,是做人要光明磊落的态度。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