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陆地气温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北美洲:北美洲地域广阔,气候多样。
北部地区受到北极冷空气和温带气团的影响,冬季寒冷,夏季凉爽。
南部地区常年温暖,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内陆地区干燥。
南美洲:南美洲位于赤道附近,处于副热带和热带气候区。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年均降雨量丰富。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多雨。
南部地区气候凉爽,降雨量逐渐减少。
非洲:非洲地跨赤道,气候带有明显的南北差异。
北部和南部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年降雨量高。
撒哈拉沙漠分布于北非,气候干燥、酷热。
亚洲:亚洲是陆地面积最大的洲,气候多样。
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年降雨量丰富。
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温差大。
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西部地区气候干燥寒冷,缺水。
欧洲:欧洲地势复杂,气候多样。
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多雨。
东欧地区气候亚洲性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南欧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大洋洲:大洋洲被环绕于南太平洋,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
北部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年降雨量丰富。
南部地区气候温和,多风。
澳大利亚内陆气候干燥,气温较大陆其他地区更为极端。
南极洲: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几乎全年都被冰雪覆盖。
气温极低,降水很少,大部分地区无降水。
总结:世界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多样。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系统的不同,每个大洲都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
章节测试题【答题】同一纬度,白天陆地气温和海洋气温哪个较高?______。
【答案】陆地【分析】【解答】由图可知,海洋气温变化幅度较陆地气温变化幅度小。
【答题】是陆地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较早,还是海洋较早?______。
【答案】陆地【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图能力。
【解答】陆地气温变化幅度更大,其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较早。
1.【答题】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A. 一月B. 二月C. 七月D. 八月【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解答】一年当中,夏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大,且白昼较长,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小,且白昼较短,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所以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故本题选C。
2.【综合题文】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答题】从全球范围看,1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A. 从北向南递减B. 从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C. 从内陆向沿海递减D. 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气温分布图。
【解答】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一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低纬度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故选D。
【答题】一般而言,北温带同纬度的1月平均气温()A. 海洋高于陆地B. 陆地高于海洋C. 高原高于平原D. 荒漠高于森林【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读图分析能力。
【解答】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因此北温带同纬度的1月平均气温海洋高于陆地,故选A。
【答题】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B. 气温从南向北逐渐降低C. 纬度越高气温越高D. 同纬度夏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解答】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高,冬季同纬度的地区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夏季则相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答题】如下图所示,若A为陆地,B为海洋,则图示表示( )A. 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B. 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C. 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D. 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答案】D【分析】气温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图示位于南半球。
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差异的知识点记忆技巧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
陆地比海洋比热容小,夏季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
解析: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
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叫做“海风”;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风来自陆地,所以叫做“陆风”。
这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海陆风。
另外,除了海陆风之外。
还有山谷风,即山谷地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另外还有城市风,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导致太阳光反射次数增加,并且排放大量的热量却散发不出去,形成城市热岛。
由于热岛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叫城市风。
另又有热岛效应,为之解释热力环流城市风的另一个方面的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表面存在温差地球表面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温差差异。
海洋表面温度相对较为稳定,而陆地表面温度则更加变化多样。
这种温差是由地球的物理特性以及自然过程所导致的。
本文将探讨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表面温差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表面存在温差的原因是由于水和土地的热特性不同。
海洋具有很大的热容量,因此其温度变化相对较为缓慢。
相比之下,陆地的热容量较小,能够更快地吸收和释放热量,导致其温度变化更加剧烈。
此外,海洋表面还受到大气运动和海洋环流的影响,这也使得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相对较小。
其次,地球的热平衡也是造成海洋与陆地温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能量的主要来源。
然而,陆地和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释放有所不同。
陆地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更强,因此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陆地温度往往比海洋高。
而在夜晚或寒冷的季节,陆地往往比海洋温度更低,因为陆地失去更多的热量。
此外,地球上的环境和地形也对温差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海洋表面的大面积存在,海洋能较好地储存和传导热量,因此水的温度变化较小。
相比之下,陆地上的山脉、沙漠、森林等地形和植被会改变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吸收情况,导致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较大。
温差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海洋的稳定温度导致了气候的相对稳定。
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能够减缓气候的变化,使得沿海地区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陆地的温度变化更加剧烈,导致了更加极端的气候条件,如炎热干旱的沙漠和严寒的北极地区。
其次,温差也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陆地上的温差激发了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使得陆地上的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陆地温度的变化也影响着动物的迁徙和生态过程。
海洋表面的相对稳定温度则为许多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条件,同时也对海洋生物的繁衍和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温差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由于海洋的温度变化相对较小,海洋对于温和的气候、渔业资源以及海洋交通等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夏日凉爽,冬天不冷,日温差小,所以那里是消暑的好地方。
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气温的年、日较差都比较大。
大陆性气候夏日炎热,不同的气候,主要取决于地表面性质的不同。
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在同样的太阳辐射下,它们增温和散热的情况大不相同。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受盛行西风带控制,位于南北纬40至60度间的大陆西版岸。
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权特征,是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
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1月和7月)。
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
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
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匀。
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
气候特征不同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
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
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
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温度变化不同海洋性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较均匀,降水日数多、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在温度年变化方面,春季冷于秋季,是海洋性气候的一个明显标志。
最暖月出现在8月,甚至延至9月;最冷月为2月,在高纬度地区推迟到3月。
气候影响不同;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
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
大陆性气候的自然舒适度比较低。
由于我国的大陆性特征在全球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导致我国相当大的区域包括三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区的采暖度日数或空调度日数都很高。
另有相当部分地区入夏热冬冷地区北部和寒冷地区大部分既有冬季采暖要求,又有夏季制冷降温要求。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有什么不同?生活在内陆的朋友们,夏天到了,你不去海滨城市旅游、度假吗?到那里吹吹海风,洗洗海澡,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尤其到了傍晚,同你的家人一起到海边走走,阵阵凉风吹来,会使你心旷神怡,深深地体会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不同。
一般来说,靠近海洋的地方,往往是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
而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地区.却是冬冷夏热的大陆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海水和土壤物理特性的差异:海水的热容量大,又流动不息,上下混和,因此冷暖变化较缓慢;而陆地热容量小,吸热散热快,导热率又差,造成冷暖随着季节变化快。
因此,夏季大陆的温度高于海洋;而冬季,大陆的温度则又低于海洋。
这样,海洋就好象是一个庞大的气候调节器,对其附近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受它影响,冬季海风吹拂,送来阵阵温暖,气温不会太低;夏季,从海上吹来阵阵凉风,气温不会太高。
也就是说,属于海洋性气候的地方,它的最热月气温与最冷月气温的差值,即气温年较差较小;而属于大陆性气候的地方。
它的气温年较差就较大。
当然,对于所有的陆地或所有的沿海及海岛来说,它们的气温年较差不尽相同,所以它们的大陆性和海洋性程度是不相同的。
以海洋为例.海岛的海洋性气候比大陆沿岸的海洋性气候要明显。
大陆性气候也一样,靠近海洋的大陆上湿度大,气温年较差小,气候的大陆性就轻一些,而对于几乎没有水分蒸发的内陆干旱沙漠地区而言,其气温年较差就相当大,呈现出极端的大陆性气候。
但是,由于气温年较差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所以不能单从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来判别各地气候的属性,通常都用气温年较差除以该站所处纬度的正弦而得的值来判别其受大陆影响的程度,这个数值(在0~100%之间)被称为大陆度。
如,气温年较差愈大,其气候受大陆影响愈强,此数值也愈大。
通常取50%为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之间的分界,小于50%的认为是属于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除气温年较差大小不同外,还表现在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的时间不同,通常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地方,最冷月出现在1月份。
海洋和陆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可以适当利用推理等逻辑性较强的技巧
陆地和海洋的气温差异经常被人们忽略,实际上,陆地和海洋受到的气温影响有着极大的不同。
陆地气温平均比海洋气温要高得多,一般情况下,海洋气温比陆地低一半以上。
首先,海洋气温低是由厚重的海水导致的,海水有一定的体积,而且具有较高的比热容量。
当少量的温度变化发生时,海洋的厚重能够抵御温度的变化,从而保持气温的稳定。
而陆地气温更高,是由于地表受到太阳直射次数多,加热效应更强的原因。
而海洋的水面一般很大,没有经常受太阳直射,所以对温度影响较低,保持低温。
此外,海洋和陆地之间气温差异也受到海洋流动性影响。
海洋有数个洋流,比如来自南极冰川和海洋的暖洋流,可以输送大量的热量,增加气温;而冷洋流则可以从北方输送冷空气,降低地表温度。
总之,海洋和陆地气温之间的差异,归因于地表热容量、太阳辐射、海洋流动性及其它位置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认识自然现象的方面,人们仍然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和探索。
16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和7月海洋与陆地气温
不同右图为某
题目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沿海地区有明显的海陆风现象,是热力环流常见的一种形式。
图甲为a地(沿海地区)海陆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图乙为a地某时间段出现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图甲中,代表海洋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填字母),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
(2)图乙中a、b、c、d四地气压最高的是_____。
(3)根据图乙所示热力环流,可推断出:此时陆地温度______海洋温度(大于或小于)。
再结合图甲示意的海陆气温变化,判断出现图乙所示热力环流的时间段是______。
(4)A地海陆温度的变化影响着海风和陆风的转换,同时也影响着风速的大小,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从6时到10时该地风向、风速的变化。
答案
(1)N;海水的比热容大,海水的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
(2)b
(3)大于;8时到16时
(4)风向:由陆风转变为海风;风速:先变小后变大。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原因:海陆的热力差异。
(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2.影响(1)北半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①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②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判断1.1月份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 √ )2.气压带的纬向分布北半球较南半球明显。
( × ) 二、季风环流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分布及成因(1)东亚季风区⎩⎪⎨⎪⎧⎭⎪⎬⎪⎫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季风区⎩⎪⎨⎪⎧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探究点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下面的两图分别为7月和1月全球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
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案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答案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关于海洋日温差的研究2011年夏天,我进入初中学习,增加了地理等课程,很快我就被吸引了。
地球怎样运动、地球表面气温的变化、温度变化造成植物、地貌等等的变化……这一切在我眼前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
在学到地球温度变化部分中,我知道了一个概念——日温差。
所谓日温差是指“”学习了这一章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只有陆地日温差,而没有海洋日温差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向老师请教,老师建议我通过研究寻找答案。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研究情况。
一、海洋的基本情况地球上的海洋(一)海洋是地球的水库(教材69页图3.1)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总量的96.53%。
平均水深3800米,体积13.7亿立方千米。
2、其它形式的水体淡水占2.53%,如冰川、地下淡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0.94%(二)海洋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如右图海洋每年蒸发量达450000立方千米,其中大约90%的水汽以降水形式返回海洋,其余约10%的水汽由大气输送陆地上空,凝结降落,再通过河川径流返回海洋。
2、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对流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而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
3、海洋还积极参与着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约75%的水体温度在0~6℃之间,50%的水体温度在1.3~3.8℃之间,整体水温平均为3.8℃。
其中,太平洋平均为3.7℃,大西洋4.0℃,印度洋为3.8℃海水表层的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受气温的影响,因而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高低之差可达30°C。
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C,2000米深处为2~3°C,深于3000米处为1~2°C。
大洋表面温度的分布,冬夏明显不同,2月份在太平洋中北纬5~50度和南纬20~50度的海域,等温线基本上和纬圈平行,但在黑潮区有高温水舌指向东北;南纬10度的海域,有向东伸展的高温水舌;南纬5~15度的海域,有29°C的高温区。
海洋与陆地温差现象1. 简介海洋与陆地温差现象是指海洋和陆地在温度上的差异。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不同特性,它们在吸收和释放太阳能量的能力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本文将从气候、地理、生态等多个角度探讨海洋与陆地温差现象。
2. 形成原因2.1 地理因素海洋与陆地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陆地通常位于较高纬度,而海洋则分布在全球各个纬度。
由于地球自转和倾斜造成的季节变化,不同纬度处的太阳辐射强度会有所不同。
而太阳辐射是影响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气候因素气候是海洋与陆地温差现象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水具有高热容量和高热传导性,相对于陆地来说,在相同能量输入下,海洋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升温或降温。
这使得海洋具有稳定的温度特性,而陆地则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2.3 生态因素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也对温差现象产生影响。
海洋中存在大量的水分,而陆地则以土壤和植被为主。
由于水分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海洋能够吸收和释放更多的热量。
而土壤和植被对热量的吸收和释放能力相对较弱,导致陆地温度变化更加明显。
3. 影响与作用3.1 气候影响海洋与陆地温差现象对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
海洋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能够缓冲气温的变化。
在夏季,海洋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得沿海地区相对凉爽;而在冬季,海洋则会释放储存的热量,使得沿海地区相对温暖。
这种调节作用减轻了沿海地区的气温极端情况。
3.2 生态影响海洋与陆地温差现象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洋和陆地的温差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从而塑造了各自独特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海洋生物,而陆地上则分布着丰富的陆地植被和动物。
这种多样性使得地球上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
3.3 经济影响海洋与陆地温差现象对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海洋调节作用,气温相对较稳定,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而内陆地区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较大影响,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等经济活动更具挑战性。
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的规律南半球是地球上南纬度大于赤道的地区,包括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大陆以及南大洋。
在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经纬度、大陆与海洋、季节等方面来解析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的分布规律。
南半球的气温受到纬度的影响。
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赤道附近的南半球地区气温较高,温带地区的气温适中,而南极洲则是气温最低的地区。
这是因为赤道附近阳光直射,热量辐射强烈,而南极洲则远离太阳,接受的阳光辐射较少,导致气温极低。
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也有所不同。
海洋的气温变化比陆地要缓和一些。
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热量的储存和释放相对较慢,所以海洋的气温变化相对平稳。
而陆地的气温变化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
季节也会对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产生影响。
在南半球的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偏离了赤道,南半球的气温相对较高,尤其是靠近赤道的地区。
而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偏移到了南半球外侧,导致南半球的气温下降,尤其是南极洲附近的地区。
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还受到海流的影响。
大洋洲周围环绕着赤道流、南赤道流、南澳大利亚流、东澳大利亚流等暖流,这些暖流会将热量从赤道地区输送到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
而南大洋则被冷流所包围,这些冷流会将热量带走,使得南大洋的气温较低。
总结起来,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纬度的增加会导致气温逐渐降低,赤道附近的气温较高,南极洲的气温最低。
海洋的气温变化相对较缓和,而陆地的气温变化较为明显。
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海流的存在也会对南半球的气温分布产生影响,暖流使得高纬度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冷流使得南大洋的气温较低。
深入了解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等温线弯曲问题的判读技巧
等温线弯曲问题的判读技巧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曹飞跃吴济廉
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单一,如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是太阳辐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气温影响因素的多样性,除太阳辐射外,还有洋流、地面状况、大气环流等,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变形。
那么,这些因素使等温线向什么方向弯曲,以及如何根据弯曲方向判断其主要影响因素,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查的热点。
一、口诀法
口诀:“一陆南”,谐音记忆为“一路难”。
即一月份(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一路南”),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凸(“一海北”)。
此外,还有“七陆北”、“七海南”等口诀。
此方法主要运用于海陆分布引起的等温线弯曲问题,由于其便于记忆,运用方便,并且无须考虑南北半球问题,所以掌握此方法能迅速准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例1:已知图一是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问A、B两地何处为陆地,何处为海洋?
此类题目,无论如何变化,究其实质,无非两种类型:一是给出时间条件求地点,二是给出地点条件求时间,
无论哪一类问题都可以用“一陆南”口诀解决。
此题按常规方法解答比较麻烦,需要分南北半球两种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比较A、B两处相同纬度上两点的气温高低,来判断海陆分布情况,而且还需要考虑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问题,如果学生的头脑稍微不清醒就很容易出错。
如果利用口诀“一陆南”,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显然A为陆地,B为海洋。
第二类问题“已知A为陆地,B是海洋,判断此时为几月份?”仍然可用口诀“一陆南”,快速得出此时为1月份。
二、规律探索法
此法运用范围较广,可以应用于受洋流、地势、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等温线弯曲问题。
由此可总结出等温线弯曲分布有“高高低低”规律,即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反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偏高;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偏低。
例2:在我国1月份气温分布图上,判断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高低。
从图中可以看出:1月份0℃等温线东部大致与秦岭--淮河一致,西部沿青藏高原东南部边沿明显地向低纬凸出,根据“高高低低”的规律可知,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4℃等温线在四川盆地向北弯曲,8℃等温线在云贵高原向北弯曲,即向高纬弯曲,说明冬季气温较我国同纬度地区偏高。
利用这一规律还可以验证口诀法的正确性:1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低,故向低纬凸,即向南凸,南半球大陆气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凸,也是向南凸,因此无论南北半球,“一陆南”口诀都适用。
三、作辅助线法
此法适用范围很广,它不仅可以解决由于各种因素而引起的等温线弯曲问题,还可以拓展到解决其他一些等值线的弯曲问题。
例3:如图二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丙,要求判断洋流L性质。
可依以下步骤:
1、设L与等温线乙相交于a点,则a点温度为乙;
2、作a点切线与等温线甲相交于b、c两点,则b、c两点温度为甲;
3、显然a点温度高于b、c(因乙>甲),即a点有暖流经过(增温)。
此法初看之下似乎很复杂,实际运用起来非常方便。
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用来判断山脊线、山谷线,以及2002年高考中关于等盐度线的弯曲之类的问题。
例4:如图三(等高线分布图),要求判断虚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可依据以上方法作辅助线与等高线相交于b、c,如果a<b、c,说明此处中心高度小于两侧高度,故为山谷;如果a>b、c,则中心高度大于两侧高度,故为山脊。
例5:(2002年高考题11题)如图
四,要求判断影响等值线向外凸的主要因素。
此题首先必须判断Q点海域与外海的盐度高低,可以根据方法三判断,过Q点作切线交等盐度线于b、c,显然b、c盐度大于Q点,说明Q点由于某种原因而使该处的盐度降低,再联系此处为长江入海口,则可以判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原因是径流。
(本文发表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第4期)
fjh2217705
2-8 14:17: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