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第一章 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85.50 KB
- 文档页数:38
考情介绍 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2第二章注意 8第三章感知觉 16第一节感觉 16第二节知觉 19第四章记忆 26第一节记忆概述 26第二节记忆过程 31第五章想象与表象 37第六章思维 39第七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49第一节情绪、情感 49第二节意志 56第八章需要、动机与兴趣 59第九章能力 64第十章人格 74第一节性格 74第二节自我意识 77第三节气质 80第四节人格测验 84第十一章社会心理 87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_______及其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A 、心理现象B、认识过程C、心理过程D、个性心理【答案】:A【判断】心理现象是异常复杂的,因而也是神秘莫测的()【答案】:错误【判断】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答案】:错误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C .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行为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第1页【答案】:C第 2 页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人格;另一方面是( ) A 心理过程 B 认知过程 C 情绪情感过程 D 意志过程 【答案】:A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 意志 B 能力 C 气质 D 兴趣 【答案】:A 下面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 A 信念 B 兴趣 C 动机 D 气质 【答案】:D 【判断】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即象物理学研究的声和光那样属于不同的现象。
( ) 【答案】:错误 3、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 )学科。
A 行为 B 自然 C 社会 D 交叉 【答案】:D 心理学属于( ) A 自然科学 B 社会科学 C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D 哲学 【答案】:C 4 、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 A 脑 B 实践活动 C 心脏 D 客观现实 【答案】: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心理是( ) A 脑的机能 B 对客观认识的反映第 3 页 C 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D 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答案】:D 5、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 ) A .精神活动 B .反射活动 C .意识活动 D .技能活动 【答案】:B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 A .意识活动 B .精神活动 C .智力活动 D .反射活动 【答案】:D 【判断】反射学说认为,一切心理现象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物理学概述习题1.1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2.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物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3.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理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习题1.21.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包括物体和介质。
2.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质的特征的量。
3.测量是通过某种标准来比较物理量的大小。
习题1.31.基本物理量是由测量标准来定义的物理量。
2.导出物理量是通过基本物理量经过数学关系得到的物理量。
习题1.41.物理单位是衡量物理量大小的标准。
2.国际单位制是国际上通用的物理单位制。
习题1.51.量纲是物理量所具有的可度量性质的表征。
2.物理量的量纲由基本量纲和导出量纲组成。
习题1.61.量纲式是通过基本量纲的乘除关系表示物理量的量纲。
第二章: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习题2.11.位移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位移的方向和位移的长度决定了物体的位移向量。
习题2.21.速度是位移随时间变化的率。
2.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间隔的比值。
3.瞬时速度是极短时间间隔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极限。
习题2.31.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率。
2.平均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间隔的比值。
3.瞬时加速度是极短时间间隔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加速度的极限。
习题2.41.速度和位移之间满足关系 v = ds/dt。
2.加速度和速度之间满足关系 a = dv/dt。
习题2.51.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s = s0 + v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v = v0 + at。
习题2.61.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像表示为直线、曲线或复杂图像。
第三章:运动学的应用习题3.11.自由落体是指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下落的运动。
2.重力加速度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近似取9.8 m/s²。
习题3.21.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2.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物理必修人教版全册份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学。
作为必修课程之一,物理在中学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以人教版《物理必修全册》为基础,全面探讨该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第一章:物理学科概述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物质的运动、相互转化的现象。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以及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等内容。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本章主要介绍了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等概念,并通过一些例题来详细说明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计算。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是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本章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以及其应用于力的平衡和作用力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常用于解决复杂的力的问题。
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合力、分力和力的平衡等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适用于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
本章主要介绍了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以及应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和简谐振动等。
第六章:动量与冲量动量与冲量是描述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物理量。
本章主要介绍了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以及冲量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实例,阐述了碰撞、爆炸和压缩等过程中动量守恒和冲量的作用。
第七章:静电场与电势静电场是电荷产生的电场在没有电荷运动的情况下的现象。
本章主要介绍了静电场的概念、电势能、电势差以及静电势能的计算等内容。
通过实例,说明了静电场与电势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八章:电流与电路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电流、电路以及欧姆定律等内容。
通过实验和计算,阐述了电流与电路的关系以及电阻、电势差和电功率等相关概念。
第九章:磁场与电磁感应磁场与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物理学概述物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学的分类及其主要分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物理学中的计量和单位物理量、单位和量纲国际通用的基本计量单位各种物理量的基本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三章:力、能量和动量牛顿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适用范围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动量的概念及其守恒规律第四章:简单机械简单机械的定义及其分类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各种简单机械的效率计算方法第五章:运动和速度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运动轨迹的分类及其描述方式第六章: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表述及其应用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遇到摩擦力的物体的运动规律第七章:压力和浮力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压强、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浮力、浮力原理及其应用第八章:热学基础知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物态方程及其应用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及其计算方法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及其应用第九章: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气体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气体状态的压强、温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理想气体、实际气体的区别及其状态方程第十章:光、声、电和磁光的概念及其传播规律声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电的概念及其基本规律磁场的概念及其作用第十一章:电路基本知识电路中的电阻、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电容、电感的概念及其应用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的详细内容。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认真梳理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实践和应用,逐步掌握物理学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其应用,从而能够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水平。
八年级上册物理各章知识点八年级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年份,涉及到许多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概念。
这里将对八年级上册物理各章知识点进行概述和总结。
第一章:物质和运动在这一章节中,主要介绍物质和运动的相关知识。
学习者需要理解物质是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而运动是物质在时空中的变化。
同时,了解物质的种类及其性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二章:力和运动这一章节着重介绍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需要明白力是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包括引力、摩擦力、弹簧力等。
同时,了解运动的三个规律,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第三章:能量和功在这一章节中,教育者让学习者了解能量和功的相关知识。
学习者需要明白能量是指物体做工的能力,包括动能和势能。
同时,了解功是指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工作。
第四章:机械波和声波这一章节主要是介绍机械波和声波的相关知识。
学习者需要理解机械波是一种媒质传递能量的波动形式,如水波、声波等。
同时,要学习声波的特性,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
第五章:光的传播和光学仪器在这一章节中,学习者需要学习光的传播和光学仪器的相关知识。
学习者需要理解光的传播是一种电磁波的形式,包括反射、折射和散射等。
同时,了解光学仪器的种类及其原理,如凸透镜、凹透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第六章:电路和电流这一章节主要是介绍电路和电流的相关知识。
学习者需要理解电路是指电流在电线、电器和电源之间的通路。
同时,了解电流的概念,包括电荷、电压和电阻。
第七章:电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在这一章节中,教育者让学习者了解电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
学习者需要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如磁力线和磁场强度等。
同时,要学习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如电动机和发电机等。
第八章:核能与原子能在这一章节中,学习者需要学习核能和原子能的相关知识。
学习者需要理解核能是指原子核的能量,包括裂变和聚变等现象。
同时,了解原子能的应用,如核反应堆、核武器和核医学等。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一、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二、人的心理本质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三、心理学发展史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反馈的概念。
植物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这个概念和后面的诸多章节有密切联系,所以必须搞清楚。
植物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差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它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主要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现象三、各种感觉痛觉既是内部感觉也是外部感觉。
痛觉最难以适应,但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四、知觉概述知觉四个特性:五、知觉的种类六、记忆及记忆进程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一、思维、言语及想象的概念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第五节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概述二、注意概述注意的分类注意的特征第六节需要与动机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二、意志第八节能力与人格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三、人格理论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二、社会心理学简史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理论三、自我、身份、自尊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三、归因四、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五种社会动机二、社交情绪第五节态度二、态度的转变态度转变理论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一、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二、体语沟通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四、爱情、婚姻和家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二、心理发展的动因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四、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第二期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一、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二、发展简史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四、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五、常见感知障碍的症状六、常见思维形式障碍。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梳
理
本文档旨在梳理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册的重点知识点,在复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以下是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物理学概述
-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和特点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计算方法
-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第四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和应用范围- 能量转化和能量损失的原理
第五章:原子物理
- 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
- 原子核的结构和辐射现象
第六章:电学
- 电荷和电场的基本概念
- 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电容、电阻和电流的关系
第七章:磁学
- 磁场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 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计算方法
- 磁场中力的作用和电流感应的原理
第八章:光学
-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
- 线性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 光的色散和干涉现象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册的重点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学生的复有所帮助。
如需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教材或相关资料。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摘要:一、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概述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梳理1.物理学科的认识2.测量和误差3.力学基础a.质点和刚体b.运动和静止c.速度和加速度d.牛顿运动定律e.动能和势能f.机械能守恒定律4.运动定律的应用5.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6.动量守恒定律和冲量7.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正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涵盖了物理学科的认识、测量和误差、力学基础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物理思维,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定律,为进一步学习物理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第一章帮助学生建立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物质和能量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学习物理时,我们要学会用物理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本章重点介绍了测量和误差的概念。
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础,掌握测量的原理和误差分析方法对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第一章深入讲解了力学基础。
包括质点和刚体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等。
这些知识点为后续学习复杂力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力学基础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探讨了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冲量等定律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定律,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第一章还介绍了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可以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定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之旅第一章声现象—————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参考资料第二章光现象—————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一、光的传播颜色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看不见的光参考资料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一、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四、眼睛和眼镜五、显微镜和望远镜参考资料第四章物态变化————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参考资料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一、电流和电路二、串联和并联三、电流的强弱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五、家庭电路参考资料第六章欧姆定律————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一、电压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三、电阻四、欧姆定律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参考资料第七章电功率—————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一、电能二、电功率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四、电和热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参考资料第八章电与磁—————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一、磁场二、电生磁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四、电动机五、磁生电参考资料第九章信息的传递———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一、现代顺风耳——电话二、电磁波的海洋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参考资料关于《探索物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实验本)·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实验地区从2001年9月开始试用。
因为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又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名字:《探索物理》。
一、《标准》简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标准》研制组以过去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工作,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个标准继承了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一章概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大教学论”的传统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通过办学实践,升华出了有代表性的“泛智教育理论”,包括世俗的教育目的论、百科全书课程论和艺术性教学论。
他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整理成系统的文字著作,于1632年出版了标志着教育学诞生的《大教学论》。
在该书中,夸美纽斯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目的,学校性质和结构,教育原则和方法,课程教材内容与组织等问题,建立起了“大教学论”体系。
这样的体系流播于世,形成了作为历史渊源的“教学包含课程、教学论包括课程论”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观念。
二、国外的四种模式1.包含模式: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模式图1.1C表征了包含模式,它有两个变式,一是课程包含了教学,课程论包含了教学论,二是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论包含了课程论。
相互依赖,是这一模式揭示的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根本特征。
其次,它们之间还有相互归属的关系。
模式C—a表示,课程与课程论是教学与教学论的一个子系统;模式C—b则相反,表示教学与教学论是课程与课程论的一个子系统。
2.二元独立模式图1.1A表征了二元独立模式。
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一样,两者没有“接触”,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
这样的话,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里发生的事与人们计划好的课堂里应该发生的事之间毫无关系。
课程规划者,忽视了教师,反过来也被教师所忽视。
课程研究与它们在学校中的教学实际应用分离开了,两者就会独自变化而互不影响。
3.相互交叉模式图1.1B表征了相互交叉模式,即教学包含课程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地课程也包含了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了教学论的一部分。
当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时,它们就是平等而相互交叉的了。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图1.1D表征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突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