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1课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课标要求描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及过程。
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描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及过程。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种子结构完整、且度过了休眠期。
其过程包括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本课时内容包括两部分: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材安排先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而在探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和分析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在教材的编写上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知识的递进性。
3.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对不同植物、不同年份的种子进行发芽率测定的实验,然后进行分析比较。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种子的发芽率低。
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
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探究活动中,取样的方法直接影响到所测发芽率的准确性,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地选择种子。
该实验本身并不难,因此,弄清楚如何取样、取样的数量以及为种子提供什么样的萌发条件,是本探究活动的关键。
(续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种子的结构完整,度过了休眠期;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的变化。
能力目标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随机抽样过程中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难点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教学准备不同的种子、培养皿、纱布、清水、标签等。
教学策略建议在课前提前一周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将实验装置拿到教室中,先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那些不萌发的原因。
如有的种子被虫咬,说明了种子萌发时胚必须完整;有的储存时间较长(老师可故意设计一些储存时间长的种子),说明种子萌发时胚必须是有活性的,也可采访农民在播种时是如何选择种子的,进而让学生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对于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一株幼苗来解释,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呢?图片展示东北农民玉米种植颗粒无收的场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延入本节新课。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
能力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抽样检测的方法。
并通过收集资料,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种子的萌发过程”在生物圈中完成的这一事实,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并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教学难点:在“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二、课时计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第二章第一节种子萌发教学目的: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胚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种皮、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分析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书本P92: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
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1、选怎样种子?2、选多少粒种子3、求发芽率的公式?4、实验次数?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自身条件:活的胚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1.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和自身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3.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和自身条件。
2.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教学难点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准备种子萌发的PPT课件、若干植物种子、已完成的探究实验结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推荐下载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古诗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一株植物完成了它的一生,生命结束了,但不意味着生命真正的完结了,植物的生命周期是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生命可以继续地延续。
开花结果后结出种子然后种子再萌发,新的植物一生又开始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在植物一生中神奇又重要的生命过程:种子的萌发。
二、新课教学想一想,议一议:清明时节,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民忙着春耕播种,正如谚语所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种瓜点豆为什么要在清明前后进行呢?请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
最后教师点拨:“种瓜点豆”是一句农谚,指种瓜种豆的时间是在清明节前后,这个时候,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多,适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当我们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天的大树时,都不禁会感叹生命的伟大。
但是不要忘记,对于被子植物来说,生命的起源要从种子的萌发开始。
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农民要播撒种子。
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这还得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说起。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探究一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首先是提出问题:种子在哪种环境下才能萌发呢?接着要做出假设。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能力目标: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目标: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难点难点: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巩固复习: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PPT2)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以发生了大饥荒为由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吴国以苛刻的条件答应了,第二年,越国的粮食大获丰收,在向吴国归还粮食时,挑出颗粒饱满的稻谷,全部煮熟晒干后如期还给吴国,吴王夫差看到越国的粮食颗粒饱满,下令把越国归还的稻谷发放全国各地播种,结果这一年吴国颗粒无收。
(PPT3)为什么越国归还的粮食会导致吴国颗粒无收呢?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PPT4)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88~91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91~93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学法指导:实验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89页,“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问题(1)①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②你所在的小组想探究哪种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如何控制这种环境条件? ③实验完后探究的结论是什么? 完成教材P92页,“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 问题(2)①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有哪些?②测发芽率时,给种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③种子萌发后,子叶为什么变得干瘪?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3.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 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难点:
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小麦种子,已经萌发的小麦幼苗。
学生准备: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三、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四、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的萌发(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具体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种子的萌发是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种子的内部构造的基础之上,对种子如何萌发的进一步探究,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种子萌发的动态过程,为下一节学习植株的生长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在教材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学习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基础。
种子的萌发包括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我将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今天我着重对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介绍。
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大多处在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
七年级学生种子萌发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都还处在一个比较直观的层面,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掌握科学的探究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把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课的探究实验作为学习的难点。
在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索精神。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同时得到发展,所以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教学方法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验设备,我选择以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的参与实验。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
”我将充分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法为中心,让学生从传统机械式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第1课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是( )
①充足的光照②适宜的温度③肥沃的土壤
④一定的水分⑤充足的空气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④
2.2017·丰都花生播种前常要松土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需要( )
A.充足的空气 B.适宜的温度
C.适量的水分 D.一定的光照
3.2017·济宁下列与泡制豆芽无关的条件是( )
A.适宜的温度 B.适宜的光照
C.充足的空气 D.一定的水分
4.2017·青岛秋季小麦播种后,接着下了一场大雨,结果小麦出苗很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中空气不足 B.土壤中养分流失
C.土壤的温度过低 D.土壤中水分不足
5.2017·临沂几位同学利用图3-2-3装置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条件,其中发芽率最高的处理方式是( )
图3-2-3
A.不加水,0 ℃
B.水保持在①处,25 ℃
C.水保持在①处,0 ℃
D.水保持在②处,25 ℃
6.2017·武汉小丽研究菜豆种子萌发的条件,设计实验如表。
她研究的实验变量是( )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分
7.2016·咸宁一位同学作出假设:置于土表的种子发芽率低,该同学将5粒蚕豆种子埋在一层土壤下,另5粒种子置于土壤表面,所得结果见表。
为证明实验的可信度,这位同学应( )
A.修改原来的假设
B.将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
C.用足够多的种子重复这一实验
D.得出结论:黑暗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是必需的
8.2016·茂名小李同学为探究菜豆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将不同含水量的菜豆种子置于25 ℃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实验时保持其他环境条件适宜且相同,记录7天后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如表所示。
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