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 四单元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31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小升初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导学案第四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什么叫做比?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一说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你会分类么?试一试,能不能把下面几个比按照比值的不同分分类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3 4.5:2.710:6180:44:610:2二、自主探究(一)探究比例的意义1.看课本图完成下表。
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即::=;:=小组讨论:根据求出的比值,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2.4∶1.6=60∶40像这样由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2.在图上这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3.判断:2:3和6:4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4.比较:想一想,“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三、课堂达标1.2.3.判断:①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②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③8:2和1:4能组成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尝试用字母表示。
2.学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什么叫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什么叫比例?请你写出一个比例。
二、自主探究自学课本第41页并完成下面的部分。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写出下面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想一想: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和什么有关?怎样记住它们?(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计算上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2.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三、课堂达标1.独立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三课时成正比例的量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3、重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知识导入数学课上,老师拿出一个量杯,一个玻璃杯,一把尺子,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一听做实验,大家立刻来了精神,都想到讲台上跃跃欲试。
老师让红红用量筒量出50毫升的水倒入玻璃杯中,让明明量出杯中水的高度,明明量得水高为2厘米。
老师说:“再加入50毫升水,看水面会有什么变化?”在红红往玻璃杯中加水的过程中,大家看到水面缓缓地上升,明明量了量水面上升到4厘米。
老师又说:“如果再加入50毫升的水,大家猜猜水面的高度为多少呢?”大家异口同声:“6厘米。
”果然如大家所料,红红又加了50毫升水后,明明测得水高为6厘米。
老师说:“继续猜想,如果我把加到200毫升、250毫升、300毫升,你们知道水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知道,太容易了……老师说:“是呀,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发现了什么?”“我发现水的高度随着水的体积的增加而升高。
”“我发现水的体积与水的高度的比值相等。
”“我发现…..”老师微笑着说:“数学需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不错,水的高度和体积正是因为具有同学们发现的这些特点,所以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
”知识讲解知识点一:正比例的意义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分析:首先计算相应的底面积,完成表格。
根据“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来计算,将计算出的数据填入表格。
然后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探究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规律。
解析: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第四课时成反比例的量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规律及特征。
2、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3、重难点: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知识导入强强家的新居要装修了。
星期天,明明和爸爸去选地砖。
商城有5种型号的地砖,分别是900cm2、1000 cm2、450 cm2、1800 cm2、540 cm2。
爸爸说:“强强,帮爸爸算一下,如果选取其中的一种型号,分别需要多少块?”强强略作计算,回答道:“选900cm2的地砖需要600块,1000 cm2的地砖需要540块,450 cm2的地砖需要1200块,1800的地砖需要300块cm2,540 cm2的地砖需要1000块。
爸爸说:“强强算的真快。
每块地砖的面积与块数成反比例关系呀。
”强强听了爸爸的话,心想:“我们刚刚学过正比例关系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反比例关系呢?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又有什么变化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和强强一起来深入研究成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特征。
知识讲解知识点一:反比例的意义分析:首先计算相应的体积,完成表格。
根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来计算,将计算出的数据填入表格。
然后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探究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
解析: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成绩一定。
点拨: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在例3中,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χ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χ×y =k(一定)。
知识点二: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分析:根据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我们要找的两种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同步作业+答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2、结合课内和课外的例子,学会开头的方法和作用、结尾的方法和作用。
3、对同一作品的优劣开头进行对比,感悟开头结尾对于文章的重要。
4、给学生一个主题,完成课后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结合课内和课外的例子,学会开头的方法和作用、结尾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导入交流平台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才能让大家有往下看的欲望;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二、探讨交流平台
1、预设一:关注首尾呼应
(1)教师课件出示:朗读《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和结尾,品味表达的效果。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
(2)欣赏《匆匆》文章开头结尾
学生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我发现】
2、预设二:关注设问式开头
欣赏《藏戏》开头,品味表达的效果。
课件出示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师指名生读。
教师评价
【我发现】
3、预设三:关注开门见山式开头。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
设计:王友庆使用人:
一、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
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这些古典名著,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的命运。
2、通过阅读,训练同学们读书方法,进一步提高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3、进一步拓展阅读视野,引导阅读适合自己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训练同学们读书方法,进一步提高同学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学法提示
1、认真查阅作品有关资料,或阅读学案中的“相关链接”部分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风格。
2、本单元学习要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学习这些课文时,同学们可以首先自己默读课文,把课文读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和同桌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认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试着在课文中作批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促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 课文:《草原》、《丁香结》、《竹石》、《石灰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 教学难点:(1)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促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文插图、教学课件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用品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好批注。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导学案一、单元学习目标1、学会单元生字,理解生词。
2、通过阅读和有关资料收集,读懂课文内容。
3、欣赏课文精彩片段,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以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带动学生阅读《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二、单元学习内容1.《卖火柴的小女孩》2.《凡卡》3.《鲁滨逊漂流记》4.《汤姆.索亚历险记》标题具体内容及要求卖火柴的小女孩1、自学课文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从小女孩的生活情境中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凡卡1.学会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鲁滨逊漂流记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汤姆.索亚历险记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Unit 4Then and now
Lesson 1
学习目标
1.能够读懂题目要求,学会听前预测听力的重点内容,能运用基本
听力技巧,捕捉重点信息,完成本部分听力任务.
2.能够理解对话大意并能正确朗读所学对话。
3.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在情境中运用There be 句型,用三两句话
描述某个地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理解one day,look it up,in my time,Internet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探究
任务一(Task 1):初读课文,将你单词only ,stars,easy,look up ,Internet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任务二(Task 2)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中There was no library in my old school. Tell us about your school,please.How do you know that?There were no computer or Internet in my time.是什么意思?任务三(Task 3)用英语There be 句型进行交流,说一说某个地方与现在的变化?
教师问题创生
学生问题发现
巩固运用
活动一(Activity 1)读题,预测听力答案。
听题,判断正确错误。
Today,there is a guest visiting the school. Listen and tick or cross. ( )The school changed a little.
( )Grandpa could use computers when he was at school.
活动二(Activity2)
选词填空。
or in about on at
1. Could you see stars______ night?
2. Tell us _______ your school?
3. I was born _______ 2005.
4. I look it up ______ the Internet.
5. There were no computers _______ Internet in our times.
活动三(Activity 3)
单项选择。
1. There was ________ library in his old school.
A. not
B. no
C. no a
2. Could you ______ the moon at night?
A. look
B. watched
C. see
3.He _____ on the moon at night?
A. look up it
B. looked up it
C. look it up
4._______ was your mother’s school like?
A. How
B. What
C. What’s
5.Tell ______about your family, please .
A.I
B. my C .me
拓展延伸
1.情景交际:Number the sentences.
( )It was me.
( )We are all different now. I didn't like maths before. Now I do.
( )Really? You are such a good basketball player now. Could you play basketball well then?
( )Who's this short little boy, David?
( )No, I couldn't. Now, I'm tall. I can jump high. And I can run fast.
2.文化园地
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历史上最早登陆月球的人类。
1961年5月25日,美国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
这个“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虽然是美国与苏联竞赛的产物,但也可以认为是人类向太阳系扩张的第一步。
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中国有了第一颗月球卫星,此举是中国为15年内实现宇航员登陆月球的梦想迈出的第一步。
38年前的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足迹印刻在了月球上。
从1969年的“阿波罗11号”到1972年的“阿波罗17号”,美国相继将12
位宇航员送上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