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第四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64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64
第一章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得发展(图一)在经济地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研究访法出现的时候,并不完全取代原有的研究方法。
当今的经济地理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畜并存。
不过,新近出现的跨国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考虑这些新趋势、兼顾本世纪经济地理发展的各阶段特点,可以概括如下金鸡地理学研究领域新特点:区域-企业综合分析:从经济地理学得角度看,区域与企业关联十分密切。
区域内的经济地理状况是一个个企业状况的综合体现。
然而,对于总部不在研究区域的企业来说,仅仅从区域内各种经济地理条件的分析,已不能揭示游戏经济活动区位变化的原因,因为支配企业发展的决策来自于该区域或国家之外公司首脑机构。
为了公司总体的利益,某一局部的工厂可以在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情况下运行,企业地理从公司空间组织角度的研究,可以弥补此不足。
但是该研究方法并不考虑公司所涉及的区域内的整体状况。
伴随着经济地理研究尺度的扩大和企业组织的跨国化、多国化、融合企业地理与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已日益显示出活力来。
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意指跨国性、夸洲性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任一区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变得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从区域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君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的关注,母亲啊,与经济地理有关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企业)间联系网络变化与区域发展。
新产业区域研究:新产业区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它的发挥当地优势的琅东分工、区内外联系密切和根植性明显的特点,以及不少国家的实践经验,均表明其仔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而论2.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精华)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
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
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
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