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大法学院北大法学院简介引言:北大法学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法学院之一,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在中国法学教育和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北大法学院的历史背景、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一、历史背景北大法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教育环境不利于法学的发展。
但是,在一批富有魄力和远见的法学家的努力下,1919年北平法政专门学校成立,后来演变为北平高级法政学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次改组,最终于1952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法学院。
二、办学特色北大法学院一直以来坚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人才为办学目标,秉持学术独立、批判性思维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专业技能以及法治精神。
北大法学院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综合性:北大法学院设有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等多个学位授予专业,涵盖了法理学、刑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行政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法学专业人才。
2.国际化视野:北大法学院与多家海外知名法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同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学院也接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3.研究型教学:北大法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学术平台,为学生的学术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师资力量北大法学院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教师们既有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又具备扎实的法律实务能力。
学院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法学教授和学者作为客座教授,并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确保了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法学教育。
四、学科建设北大法学院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批优质的学科专业,其中一些学科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院还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多个学科角度探索法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篇法学院概况一、法学院简介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始建于1994年,是在原吉林财贸学院贸易经济系经济法专业和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是省内最早设立经济法专业的院校之一。
师资队伍法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一支梯队建设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缘结构适中、年龄结构分布均匀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现有专任课教师32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8名;博士及在读博士9名,具有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以上教师比重超过85%,专任课教师中拥有司法考试资格的10人,有五人在校外作兼职律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5人,近年来,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成果丰富,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相继成立了“法学研究所”、“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法律诊所”、“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等学术实践团体。
学科建设法学院自建院伊始就把学科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民商法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9年获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在正在申报法学一级学科的授予权,前景看好。
目前具有经济法学专业和民商法学专业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自2008年开始我院与当时的财政税务系(现税务学院)合作培养税法学方向硕士生,现有在校研究生232人;本科层次的法学专业(含经济法和民商法两个方向)已成为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在校本科生477人;课程设置方面较为成熟,其中《经济法》、《民法》和《法理学》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7门课程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
经济法方向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较全面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尤其是精通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等法学知识,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合格法律人才。
他们可以从事审判、检察、司法机关工作;能够在政府机关从事法律工作,研究法规政策、制订规章;可以从事律师、仲裁、法律咨询服务工作;可以到公司、企业,参与制订公司的章程,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司合法利益;可以在科研和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应入世需要从事对外交往等法律事务工作。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简介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西南政法大学 建立较早的法学院系之一,经过30多年数代经济法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取得较显著的发展。
2018年1月,成立生态法学院,与学院实 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教师团队被评为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现设有经济法基础理论与房地产法、企业法与竞争法、金融财税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教研室5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 科1个;拥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重庆市首批高校创新团队1个;拥有国 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市级双语教学 示范课程1门;拥有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 构14个,其中包括1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打造有 《经济法论坛》《中国农村法治论坛》等学术出版物共8个,其中 《经济法论坛》系CSSCI来源集刊。
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
其中,专任教师84人,从职称结构上 看,教授20人,占24%,副教授34人,占40%,讲师(含未定职的 博士)30人,占36%,职称结构大体平衡;从学历结构上看,已获 博士学位的教师78人,占93%, 45岁以下教师博士化率实现100%; 从年龄结构上看,30〜49岁年龄段的教师59人,占70%,是学院师 资的中坚力量;从学缘结构上看,最高学历毕业于本校的教师53 人,占63%,毕业于国内其他高校的20人,占24%,毕业于海外高 校的11人,占13%,非本校毕业的资占37%,此外,毕业于国内 高校但拥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2人,呈逐年优化趋势。
教师多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 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重庆市高等学校两江学者特聘教 授、重庆市髙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 支持计划等。
吉林大学法学院详细介绍吉林大学法学院详细介绍学院简介吉林大学法学院建院于1988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法学院之一。
其前身是吉林大学法律系,是"十年浩劫"中我国仅存的未停办的两所大学的法律系之一。
其办学历史则始于1948年创建的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现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良好声誉、重要地位的法学教育与研究基地。
现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约1270人、硕士研究生500余人、法律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博士生330人、函授本科和专科生260人,以及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的留学生约20人学科设置学院现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全国仅有11所高校),可在法学10个二级学科自主设立博士点。
现已设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和国际法学7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有与经济学院联合培养的法经济学博士学位专业,以及与行政学院联合培养的法政治学博士学位专业,有东北地区唯一的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其中法学理论、刑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民商法学为吉林省省级重点学科,是学院具有多年学术积淀和特色的优势学科,拥有一批发展潜力大、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和中青年学者。
此外,国际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也是学院深具发展潜力的学科。
学院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法学、国际法学和法律硕士10个学位授权专业,此外法学院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教育部批准于2007年设立了军事法学硕士点,成为全国非军队院校中仅有的两所拥有军事法学硕士的法学院校之一(另一所为中国政法大学)。
学院还拥有全国法学理论领域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9年学科评估中,吉林大学法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第五名。
科研机构学院现设六个教研部、《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社以及英美法律研究中心、欧盟法律研究中心、东亚法律研究中心、德国民商法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研究中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研究中心、WTO与中国法制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
法学院简介
山东大学法学院前身是山东大学法律系,始建于1983年,1994年转制为法学院。
现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0余人,教授近30人,还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兼任教席。
学院知名教授主持的CSSCI集刊《人权研究》、《法律方法》、《民间法》等学术刊物,“法理文库”、“公法研究”丛书,赢得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学院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还有部分来自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留学生。
学院通过学术研究、专业实践以及学生活动塑造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着力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富有活力的专业理论体系、较强的思维实践能力、较好的人文职业伦理,并且在全球意识、世界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获得进步。
三十多年来,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的学术界、教育界、政界特别是司法实践界,并取得了骄人成绩。
法学院强调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国际化视野。
除了与国内一流法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与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保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学院还与美国、欧盟各国、日本以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学院所有教师皆具备海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赴海外留学,并为此投入重大资金和海外留学指导教师予以支持,设立多种海外留学奖学金,海外交流合作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
2014年考研院校海南大学——法学院简介【- 考研院校】2013年研究生考试已经告一段落,出国留学考研网专家为14年考生提供海南大学介绍相关院校信息及专业简介,帮助考生在复习之初建立明确的目标院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后期复习。
海南大学法学院是海南大学下属的十二个学院之一。
学院创办于1983年(其前身为海南大学法律系),原设有法学、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三个专业,1999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即法学专业。
现有诉讼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三个硕士点,2003年被批准增设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
谭兵教授为名誉院长,段书臣副教授为党总支书记,童光政教授为院长,李汉军教授、王琦副教授、叶英萍副教授任副院长。
学院设有公法与基础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特区法制研究所、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成人教育办公室等机构。
学院每年招收普教本科学生160多人,现有在校普教本科生627人,成教本、专科学生500多人,诉讼法、民商法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66人。
在校普教本科生中,绝大多数来自内地省份。
硕士研究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录取。
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近3万册,有各种中文报刊100余种,外文学术刊物10多种。
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一些符合自身特点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这就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制度建设;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走开放办学和联合办学之路;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目前,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一支来自五湖四海、内部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敬业爱生、有较强凝聚力、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基本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现有的35名专职教师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16人;博士和在读博士8人,硕士24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1%,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9%。
他们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1所着名大学。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简介
福建江夏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整合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及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经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估,于2010年3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而设立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大学。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福州地区大学城新校区。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是以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主体,在整合其他三校法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目前主要举办法学本科教育。
法学院现有正、副高级职称教师40余名。
首席学科带头人屈广清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国际私法专家。
法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其中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具有相对优势,特色学科为两岸关系法学,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法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法学综合改革实验平台,省级法学教学实践基地;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两个(涉台法务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学科法学学科内涵建设项目)。
法学院设有民商法系、刑事法系、行政法系、国际法系、公共法学教学部等5个系部,下设民法教研室、商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诉讼法教研室、国际法教研室、行政法教研室、经济法教研室、法理教研室及法学实验室(法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心)等教学机构;科研机构有福建省台湾法律研究所、国际比较法研究院、地方政府法治创新研究所等;承办《海峡法学》(ISSN1674-8557 C N 35-1304/D)杂志;常设机构还有司法考试培训中心、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等。
法学院将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以海峡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
武汉大学法学院简介武汉大学法学院于2003年获批国家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1个硕士点、6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武汉大学法学学科源远流长,是中国著名的“五院四系”成员。
武大法学学科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创办的湖北法政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6年武昌中山大学成立,1928年改组成立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都是其中的重要院系。
当时先后云集燕树棠、王世杰、皮宗石、周鲠生、梅汝璈等一大批著名法学家,办学声誉影响海内外。
1979年恢复法律系,1986年成立法学院后,先后有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知名民商法专家马俊驹教授、知名国际法专家余劲松教授、曾令良教授出任系主任和院长,现任院长是知名国际法专家肖永平教授。
经过三十多年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法学院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一方重镇。
武汉大学法学院源于1926年武昌法科大学。
1928年我校命名为武汉大学时,法学院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中国法学教育顶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在全国的法学院校中,与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原西北政法学院)被合称为“五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原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原吉林大学法律系)和武汉大学法学院(原武汉大学法律系)则被称为“四系”)。
曾由武汉大学两任校长、著名法学家王世杰、周鲠生先生兼任或专任院长;1979年恢复法律系(院)后,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知名民商法专家马俊驹教授、知名国际法专家余劲松教授、曾入选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的曾令良教授先后出任负责人、系主任和院长,现任院长是著名国际法学家肖永平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
韩大元教授任院长,曾宪义教授任名誉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
它也是中国法学教育顶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
1998年,人大法学院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人大法学院建院60周年庆典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
法学院设有43个研究中心(所),拥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和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和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图书馆现有藏书30余万册,其中中文法律图书25万余册,外文法律图书5万余册,中文法律期刊1300余种3万余册,外文法律期刊80余种3000余册。
法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全国核心学术期刊《法学家》、《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英文)、《人大法律评论》、《朝阳法律评论》等,并建成了“中国民商法律网”等全国知名的网站。
法学院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
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
拥有1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第二学士专业(知识产权),1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自1950年至今已毕业学生两万余人,培养各类培训生、进修生、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教师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等30余万人。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简介中国政法大学是以法学为主体,多学科有机共存、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法学院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骨干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其前身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
薛刚凌教授为现任院长。
法学院在历任院长(系主任)的领导下,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胸怀法治、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法学院现有6个博士专业、6个硕士专业和一个本科专业,下设8个教学科研机构、20个学术研究中心,已成为我国理论法学和公法学教育研究的重镇。
其中法律史学和行政法学在国内具有顶尖的学术地位和一流的科研教学水平。
法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博士生导师45人,教师中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专家,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精通实务与理论的实务部门专家,以及一大批理论功底扎实、治学严谨、在法学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法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66人,有本科生1456人、双学士131人、硕士研究生517人、博士研究生148人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14人。
法学院坚持法学教育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55年来为社会各界输送优秀毕业生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机关、经济实体的骨干和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香港大学法学院简介香港大学法律学系于1969年正式成立,1984年,法律学系升格为法律学院。
其时,我们的毕业生已有不少成为著名法官、执业律师以及重要的法律学者。
部份法学学士毕业生亦在政治、新闻及商界等其他领域有卓越表现。
该学院目前有两部分组成:法学系和法律专业系。
1、法学博士(JD)入学要求:非法律专业的至少有二等荣誉学位或其他认可学校的同等学历、非普通法律至少二等荣誉学位或其他同等学历、托福或雅思考试。
上课方式:全日制2年。
2、法律硕士(LLM)入学要求:法律学士学位或其他同等学历、有香港或其他国家法律专业实践。
上课方式:全日制1-2年;兼读制2-4年。
该课程主要侧重于商业、企业和金融法律、中国法律、人权和人法、国际法和信息技术法和知识产权法。
3、法律硕士(中国法律)入学要求:法律学士学位或其他同等学历、有香港或其他国家法律专业实践。
上课方式:全日制1-2年;兼读制2-4年。
法律硕士(中国法律)旨在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和法规。
4、法律硕士(企业和金融法)入学要求:有相关背景专业资格或其他同等资格的法律学士学位、有香港或其他国家法律专业实践。
上课方式:全日制1-2年;兼读制2-4年。
5、法律硕士(人权)入学要求:有相关背景专业资格或其他同等资格的法律学士学位、有香港或其他国家法律专业实践。
上课方式:全日制1年;兼读制2年。
6、法律硕士(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法)入学要求:有相关背景专业资格或其他同等资格的法律学士学位、有香港或其他国家法律专业实践。
上课方式:全日制1-2年;兼读制2-4年。
7、法律硕士(仲裁及争议解决)入学要求:有相关背景专业资格或其他同等资格的法律学士学位、有香港或其他国家法律专业实践。
上课方式:全日制1年;兼读制2年。
8、普通法硕士入学要求:有相关背景专业资格或其他同等资格的法律学士学位、有香港或其他国家法律专业实践。
上课方式:全日制1年。
更多香港留学咨询请访问毕达教育官方网站。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简介成立于1987年,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包括商业法、环境法、香港基本法、宪法、刑事司法、国际贸易和投资法等。
学院的学位课程包括法律学士(LLB)、法学博士(JSD)、法学博士(JD)、法学硕士(LLM)等。
1、法学博士(JSD)入学要求:申请人须有以下资格之一:①认可大学法学硕士学位②法学学士学位或其他同等学历或认可大学的一级荣誉学位③二等荣誉学位或其他同等学历再加上3年以上相关专业经验。
托福PBT597分或IBT97分或雅思7或中国大陆CET-6达到500分。
一般修读计划为3年。
核心课程包括高级法律研究方法论和法理学与政治理论。
2、法学硕士(LLM)入学要求:除满足一般入学要求外,还需满足以下条件:法律荣誉学位或其他同等学历;在香港或其他司法管辖区的法律专业实践;英国或香港的通用专业考试(CPE)二等荣誉学位;香港法或法律仲裁及争议解决的法律硕士;有证据证明在法律或相关专业的实习成果或其他同等资格。
托福PBT595分或IBT97分或雅思7.0或中国大陆CET-6不低于500分。
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法与比较法、国际经济法、英美法系、海事及运输法系和普通法。
中国法与比较法的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中国民法及议事程序。
国际经济法系核心课程英文模块包括国际投资法或国际投资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贸易法;中文模块包括国际投资法和国际贸易法。
英美法系的核心课程包括合同法、侵权法、香港的宪法学和行政法学、英美法系简介。
海事及运输法系的核心课程包括海上保险法、海洋法律和政策、海上货物运输、海军的海洋权利主张和实践。
普法没有核心课程,学生必须从LLM课程代码是E的或JD 课程选修24学分进行学习。
以上几种学系中,授课方式是英文和中文两种模式,英美法系、海事运输法系只有英语授课。
3、法学博士(JD)入学要求:非法律学科的学士学位或其他同等学历;非普法司法管辖区的法律学士学位(至少8个学期的全日制学习),普法司法管辖区法律学位的人士没有资格申请。
法学院简介
山东大学法科教育复办自上世纪80年代。
1980年招收首届法律大专班,1981年开设法律本科专业。
1983年,山东大学法律系成立,著名法学家乔伟先生任系主任。
1994年转制为法学院,著名法学家徐显明先生任首任院长。
著名法学家梁慧星先生出任第二任院长。
目前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双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拥有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大学检察理论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中日韩高端法律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
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2017年,法学院入选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
同年,法学院师生整体迁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并在济南保留了部分办学空间。
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0余人,教授近30人。
其中,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三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泰山学者1人。
还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兼任教席。
法学院主编的CSSCI来源集刊《人权研究》和“法理文库”、“公法研究”丛书,赢得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法学院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2000余人,还有部分来自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留学生。
法学院通过学术研究、专业实践以及学生活动塑造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着力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富有活力的专业理论体系、较强的思维实践能力、较好的人文职业伦理,具有全球意识、世界视野与国际竞争力。
近四十年来,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的学术界、教育界、政界特别是司法实务界,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法学院强调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国际视野。
除了与国内一流法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与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保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外,法学院还与美国、欧盟各国、日本以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绝大部分教师具备海外学习和
研究的经历;法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赴海外留学,并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设立多种海外留学奖学金,海外交流合作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