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七下-第十章极地地区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九章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第十章极地地区知识点1独特的自然环境1.位置和范围(1)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2)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2.自然环境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3.自然资源(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2)北极地区:北极地区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4.极地的科学考察(1)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北极地区: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
5.我国的科学考察站知识点3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6.问题与保护措施名师点拨极地科考站的建站时间(1)每年的6~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北极地区的气温较高,且有极昼现象,是北极科考站建设的最佳时期。
(2)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且有极昼现象,是南极科考站建设的最佳时期。
拓展链接南极洲的世界之最(1)地球上位置最南的一个大洲。
(2)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一个大洲。
(3)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4)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5)世界上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大洲。
(6)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
归纳总结极地地区地图的判读(1)根据地球自转判断东西方向。
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地球呈逆时针自转,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地球呈顺时针自转,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根据极点判断南北方向。
越靠近北极点的地方,位置越靠北,站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越靠近南极点的地方,位置越靠南,站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
(3)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纬线都是同心圆,圆圈越小,则纬度越高;经线是以极点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直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度数减小的为西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极地地区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极端的地区——极地地区的介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理位置等。
他们对地球的各个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活动:模拟极地考察,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南极和北极的位置、气候、冰川、海洋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南极的科研考察、北极的石油开采等,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贡献,如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北极黄河站的建设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极地地区的任务。
例如:制作极地地区的手抄报、PPT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1、冰雪覆盖的地区⑴南极与北极地区的比较:⑵南极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⑶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地区的原因:纬度高、海拔高、冰雪反射2、科学考察的宝地⑴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⑵我国的科学考察站南极:长城站(1985)、中山站(1989)、昆仑站(2009);北极:黄河站(2004)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⑴生态环境危机:近年来南极地区大量的鲸和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遭到人们的滥杀。
⑵主要措施: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附“世界之最”1.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2.世界最大的州——亚洲3.世界最小的洲——大洋洲4.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5.世界最小的洋——北冰洋6.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7.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8.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9.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10.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11.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12.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13.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非洲14.世界上最冷的大洲——南极洲15.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乞拉朋齐16.世界热带草原分布最大的洲——非洲17.世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洲——亚洲18.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19.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大的洲——欧洲20.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21.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22.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23.世界上最大的组织——联合国24.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25.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26.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27.世界国家最多的州——非洲28.世界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29.世界最长的河——非洲尼罗河30.世界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31.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32.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印度33.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34.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西亚35.世界地震最多的国家——日本36.世界长绒棉出口最多国家——埃及37.世界唯一地跨两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俄罗斯38.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39.世界淡水最多的湖泊——贝加尔湖40.世界接待外国游客最多的国家——法国41.世界唯一跨三个热量带的国家——美国42.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43.世界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的国家——美国44.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亚马孙河45.世界河口流量最大的河——亚马孙河46.世界唯一一个拥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47.世界羊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48.世界含黄土最多的高原——黄土高原49.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课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附参考答案考点极地地区。
考点常见题讲解与巩固练习1.极地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⑴南极与北极地区的比较:南极地区北极地区地理位置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范围南极圈(66.5°S)以南的广大区域北极圈(66.5°N)以北的广大区域海陆状况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气候状况严寒、干燥、烈风气温、降水量比南极高,风速远不及南极。
资源状况矿产、冰川、海洋生物、原始自然环境主要是矿产资源居民无人因纽特人(北美洲)、拉普人(欧洲)代表动物企鹅北极熊重要性控制亚、欧、北美洲控制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共同点:冰雪世界,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⑵南极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⑶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地区的原因:纬度高、海拔高、冰雪反射●科学考察的宝地:⑴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⑵我国的科学考察站南极:长城站(1985)、中山站(1989)、昆仑站(2009);北极:黄河站(2004)●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⑴生态环境危机:近年来南极地区大量的鲸和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遭到人们的滥杀。
⑵主要措施: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极地地区】练习题1.在南极图上,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应是()A.顺时针 B.逆时针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2.下列各组大洲中,围绕北冰洋的是()考点常见题讲解与巩固练习 A.北美洲、非洲、亚洲 B.亚洲、欧洲、北美洲C.大洋洲、亚洲、北美洲 D.大洋洲、非洲、北美洲3.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A.亚洲 B.南极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4.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A.亚洲 B.南极洲 C.北美洲 D.欧洲5.从长城站出发,向东绕南极洲航行一周,轮船先后经过的大洋是()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6.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是()A.东方站、南极站、长城站 B、远望站、和平站、昆仑站C.太平洋站、北京站、中山站 D、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7.南、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A.企鹅和北极熊 B.海象和海豹 C.企鹅和沙丁鱼 D.磷虾和大马哈鱼8.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有()①太平洋②印度洋③北冰洋④大西洋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9.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的时间,都选择在()A.2月份 B.7月份 C.1月份 D.8月份10.关于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2月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2月为南极地区的暖季 B.2月为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黄金时间C.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极昼时期 D.2月降水较多,气候湿润11.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A.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B.北美洲、亚洲、欧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C.亚洲、欧洲、非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D.欧洲、非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12.在北极圈上所有的地方都在北极点的()A.南方 B.东方 C.北方 D.西方13.下列对南极洲纬度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很高,接近南极圈 B.南极圈横贯中部C.几乎全在南极圈以内 D.几乎全在南极点附近14.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的地区是()A.北极地区B.南极地区C.青藏地区D.撒哈拉地区15.关于两极地区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没有长期定居的居民 B.都是酷寒C.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D.都设立了众多的科学考察站16. 南极半岛东西两侧所临的海洋是()A.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B.东临大西洋,西临印度洋C.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D.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17.中国南极长城站建在()A、南极半岛上B、乔治王岛上C、南极点附近D、文森峰上18.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A、非洲B、大洋洲C、南美洲D、亚洲考点常见题讲解与巩固练习19.两极地区最丰富的资源()A、铁矿B、石油C、煤炭资源D、淡水资源20.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是()SA、严寒、少雨、干旱B、严寒、大风、多雨C、寒冷、烈风、大雪D、酷寒、干燥、烈风21.读南极洲图,回答:①大洋: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②大洲:D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③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站:G_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_ 其中G、H两个科学考察站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④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地”承万物奥秘,“生”润人文精神地生研讨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的教学设计xx中学 xx教师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的形式展开,“极”限又与极地地区的主题契合。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如“冰山一角”的含义,干燥的南极地区为什么有 2 000多米厚的冰层,企鹅和北极熊的御寒本领是什么,去极地地区旅游应准备哪些物品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
学习目标1.从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角度,说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学会在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重点难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代表动物、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2.两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归纳法、小组合作。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图片、地图、PPT课件。
(二)工具1.智慧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今天我们来一次真正的“极”限挑战,走进极地,畅游极地,保护极地。
二、预习检查课前分组搜集极地地区的图文资料,多角度展现极地地区真实景观。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6.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为了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签订了《南极条约》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我们日常生活中能为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做些什么呢?6.学生回答:节约用电、绿色低碳出行、使用环保产品等。
极地环境保护知识难度较小,通过独立回答完成即可。
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认识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企鹅和北极熊。
认识了极地地区的我国的科考站,也了解到极地地区现在面临着环境问题,为了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我们每个人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共同行动起来。
七、布置作业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第九章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