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法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响。
新生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
新生儿败血症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症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
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响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病症。
新生儿败血症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病症。
1、呼吸窘迫为最常见,在败血症婴儿中占90%,严重程度可有不同:如轻微的呼吸急促,鼻掮呼吸三凹征、对氧的需要增加,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气。
2、心率增快和周围循环灌注差,青紫。
3、低血压。
4、酸中毒(代谢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5、体温不稳定:10%—30%的新生儿可有发热和体温不升。
6、胃肠道病症:包括呕吐、腹泻、腹胀、纳差。
拒吃奶水。
7、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哭声低弱。
8、抽痉。
9、瘀斑或瘀点。
10、其他如黄疸、肝脾肿大等。
11、面色青灰。
有黄疸者可加重。
12、可发现有感染灶:新生儿脐带炎、新生儿肺炎等。
除上列病症外,以下表现提示有败血症可能。
①黄疸加重或减退后又复现。
有时黄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现。
②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③瘀点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儿紫癜或外伤解释。
严重败血症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
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新生儿败血症常见感染途径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原因比复杂。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败血症是新生儿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特点,本文将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32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1.1.1 确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①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②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血、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末培养出同种细菌。
1.1.2 临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且非特异性检查异常i>2项。
非特异性检查包括:①WBC异常:WBC减少(<5×109/L)或WBC增多(≤3 d者>25×109/L;>3天者>20×109/L)。
②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T) ≥0.16。
③超敏CRP3≥ mg/L。
④PLT≤100×109/L。
⑤红细胞沉降率(ESR)≥15 mm/h。
1.2 一般资料32例患儿均符合败血症诊断标准。
其中男18例,女14 例;早产儿11例,足月儿21例;体重≤1500 g 3 例,1500~2500 g 11 例,≥2500 g 18 例;自然分娩10例,剖宫产22 例;发病年龄0~7 d15例,8~14 d11例,>14 d6例;感染因素:孕母感染9例,羊膜早破6例,皮肤黏膜感染6例,脐炎5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原因不明4例。
1.3 临床表现吃奶少,反应差12例(37.5%),发热或体温不升14例(43.75%),黄疸20例(62.5%),面色青灰6例(18.8%),呼吸暂停3例(9.3%),腹涨2例(6.3%)。
1.4 血培养结果血培养:32例全部做普通血培养,阳性22例(68.8%),其中溶血葡萄球菌4例(12.5%),大肠埃氏菌2例(6.3%),表皮葡萄球菌10例(31.3%),人葡萄球菌1例(3.1%),产色葡萄球菌1例(3.1%),藤黄微球菌1例(3.1%),木糖葡萄球菌1例(3.1%),粪肠球菌1例(3.1%),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3.1%)。
最新: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一.定义脓毒症(SePSiS)是指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中血液(或者脑脊液等无菌腔隙)能培养出致病菌(包括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称败血症(septicemia)o细菌仍是引起新生儿脓毒症的主要病原体,另外,在临床实践中,新生儿科医生更习惯用败血症而非细菌性脓毒症(bacteriasepsis),同时为了与前两版方案保持一致,因此,本共识将沿用败血症这个词,主要讨论细菌性脓毒症这部分内容。
根据发病时间新生儿败血症又被分为EOS及晚发败血症;1ate-onsetsepsis z1OS)o EOS一般发病时间≤3日龄,1OS一般>3日龄。
由于EOS与1OS在高危因素、致病菌乃至治疗上都有差别,故本共识将分别阐述。
二.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EOS大多系母体病原菌垂直传播(产前或产时感染)。
1 .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儿是EO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风险越大。
在美国,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EOS发病率为0.57%o;出生体重1500~2500g的新生儿EOS发病率贝U为1.38%。
;而出生体重<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高达10.96%o o2 .胎膜早破(prematureruptureOffeta1membranes z PROM)≥18h:PROM常常伴随着早产,79%的EOS患儿母亲有PR0M≥18h的病史。
一方面,PROM可能是母体绒毛膜羊膜炎的表现;另一方面或为病原菌的入侵提供了机会,PROM的母体羊膜腔微生物检出率是胎膜完整的母体羊膜腔微生物检出率的2.3倍。
若羊膜腔内检出GBS,EOS发生的概率为20%,如伴发PROM且母体产时没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EOS发生概率将上升到33%~50%o3 .羊膜腔内感染:包括羊水、胎盘、绒毛膜感染,在临床上主要是指绒毛膜羊膜炎。
【疾病名】新生儿败血症【英文名】neonatal septicemia【别名】erupted fetal disease;fetal fever;infantile carbuncle;septicemia of newborn;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胎毒;胎热【ICD号】A41.8【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诊断研究进展】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1)实验室检查进展:新生儿败血症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早期可靠的实验室指标,且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目前许多生物学参数已被应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常用的有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未成熟粒细胞与粒细胞总数比率和C-反应蛋白(CRP)。
但这些指标仍不能早期准确诊断败血症。
为寻找一个对感染反应迅速、并有理想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众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近年来细胞因子、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及纤维连接蛋白(FN)等生物学参数也被作为败血症的早期标志物来进行研究,现将新生儿败血症实验诊断中新的进展叙述如下:①白细胞计数和幼稚粒细胞与粒细胞总数比值:临床上感染高危儿外周血象检查已成为诊疗常规。
白细胞总数<5×10/L,或WBC增多(≤3 d者WBC>25×109/L;>3 d者WBC>20×109/L)。
提示存在感染。
本法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低。
WBC计数出生12 h后采血结果较为可靠。
该项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限,病情严重时WBC减少更为多见,但也可出现在母亲高血压、先兆子、脑室周围出血、惊厥发作、接受手术及溶血症等。
WBC分类中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mmature/total neu-trophils,I/T)≥0.16,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10/L。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常规本诊疗规范的制定是以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2003年,“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为依据,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
病原菌依地区而异,我国一直以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
近年来随着极低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和气管插管的较为普遍使用,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拘櫞酸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增多。
在美国以链球菌感染较多,尤其是B组链球菌较为普遍,现D组链球菌也有所增加。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见于早产儿,尤其是长期动静脉置管者。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产前及产时感染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革兰阴性菌如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沙雷菌等多见。
感染途径产前感染:孕母细菌很少经胎盘感染胎儿,因母免疫力强,且一发病即接受抗生素治疗,况且胎盘有一定屏障作用。
胎盘化脓性病变破入羊水,胎儿再吸入感染者更少见。
但结核杆菌、李斯特菌、胎儿空弯菌能经胎盘感染胎儿。
羊水穿刺或宫内输血消毒不严时可致医源性败血症。
产时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细菌上行污染羊水,或胎儿通过产道时吸入吞入该处细菌而使胎儿感染。
孕母产道特殊细菌定植,淋球菌,B组链球菌。
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致胎儿感染。
产后感染:最常见,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庖疮、尿布皮炎、及皮肤粘膜破损,脐部、肺部感染是常见病因。
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或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破坏皮肤粘膜屏障后使表皮葡萄球菌等易于侵入血循环所致。
各种吸痰器、暖箱、雾化器中的水易被绿脓杆菌污染而致医源性感染。
一、败血症诊断标准(一)具有发病的高危因素凡有产前/产时/产后感染因素者均应考虑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二)具有败血症临床症状及体征1局部表现:脐部炎性反应,红肿且伴有脓性分泌物。
2全身表现:一般表现为早期出现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等,发展较快,可迅速进入不吃、不哭、不动、面色不好、神萎、嗜睡。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一、概述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
【临床表现】早期出现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等;病情发展较快,迅速进入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常伴有黄疸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呼吸衰竭、循环衰竭、DIC、中毒性肠麻痹、核黄疸。
【特殊检查】血常规、血培养、血沉、血直接涂片找细菌等。
【治疗要点】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疗法。
二、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无力、摄入量不足有关。
2、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脐炎、脓疱疮有关。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如患儿出现面色青灰、呕吐、脑性尖叫、前囟饱满、双眼凝视,提示有脑膜炎的可能;如患儿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博细弱、皮肤有出血点,考虑感染性休克或DIC,立即与医生联系,积极处理。
维持体温稳定,患儿体温变化除感染因素外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当体温偏低或不升时,应及时予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予物理降温及多喂水。
2、清除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疱疮、鹅口疮等,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1)脐部感染时先用3%双氧水清洗,再涂碘伏。
(2)皮肤小脓疱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刺破前后用75%酒精消毒)。
(3)鹅口疮时可用2%5碳酸氢钠冲洗,并嘱多喂水。
(4)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了解抗生素药物的配伍禁忌,注意静脉输液速度,维持血药浓度。
3、营养支持细心喂养,保证营养供给。
有母乳而新生儿又能吸吮则最好继续母乳喂养,否则可以用滴管、鼻饲或静脉高营养,以保证新生儿正常需要,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4、用药护理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注意药物稀释浓度及对肾、听力的影响,按时检查尿液。
5、健康教育讲解与败血症有关的护理知识,接触患儿前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与脐部护理。
指导家属正确喂养方法。
预防感染,减少探访,按时预防接种。
败血症诊疗规范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严重毒血症和全身性感染。
常有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败血症病死率仍相当高,平均30%-40%。
近20年来,由于各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器官的移植、肾上腺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使机体和细菌之间的互相关系有了很大变化,而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无明显下降。
【诊断】1.感染来源:主要是继发于病人的局部炎症。
2.易感人群:全身健康与免疫功能低下者。
一.临床表现原发局部的炎症表现如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有发热、畏寒与皮疹等。
高热、寒战是败血症常见的症状,以弛张热和间歇热多见,少数为稽留热,G-杆菌可有双峰热;寒战发热发作时间不规则,可出现皮疹和消化道症状。
过度换气是败血症的早期的体征,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的表现。
可发生感染性休克与DIC。
迁徙性炎症:随病原的种类与病情轻重而不同。
各种病原败血症的特点(1)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原发病灶多为皮肤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如疖、痈、蜂窝织炎,或原发性肺炎。
2.部分病人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3.迁徙性损害是金葡菌败血症的特点,常有血源性金葡菌肺炎,咳嗽轻、痰少。
可伴肺大疱与自发性气胸。
可有心包炎、化脓性关节炎。
皮肤浅表性小脓疱,散见于躯干,软组织脓肿形成。
可有骨髓炎、肝脓肿与化脓性脑膜炎。
还可以引起急性金葡菌心内膜炎,患者多先有心脏瓣膜损害,反复出现栓塞现象,血培养阳性。
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有赘生物。
(2)表葡菌败血症:医院内感染中表葡菌败血症的发病率相当高,常见于体内异物留置者如留置静脉导管或严重基础疾患病人进行手术是,该菌侵入发生败血症。
(3)肺炎链球菌败血症现在已少见。
(4)肠球菌败血症:主要是医院感染,其原发病灶多为胃肠道感染,腹腔感染与泌尿道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
中华儿科学杂志2014-05-13发表评论分享
自1986年杭州新生儿会制定“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以来,病原学及耐药性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诊断技术也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对该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并对其治疗的规范化提出建议。
对新生儿败血症的定义,以往一直是指致病菌进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内并生长繁殖而造成全身各系统中毒表现。
但第15版及2000年出版的16版Nelson教科书将真菌、病毒及原虫均已列入病原体内,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7年制《儿科学》教材均接受这一观念。
但狭义的新生儿败血症(neoantasepsis或septicemia)仍是指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neonatalbacterialsepsis),故本诊疗方案只讨论这部分内容。
一、诊断
(一)易感因素
1、母亲的病史:母亲妊娠及产时的感染史(如泌尿道感染、绒毛膜羊膜炎等),母亲产道特殊细菌的定植,如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淋球菌等。
2、产科因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混浊或发臭,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产前、产时侵入性检查等。
3、胎儿或新生儿因素:多胎,宫内窘迫,早产儿、小于胎龄儿,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外科手术,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疱病、尿布性皮炎及脐部、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见病因。
(二)病原菌
我国以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见于早产儿,尤其是长期动静脉置管者;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产前或产时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G-)菌较常见。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G-菌如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沙雷菌等多见。
(三)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1)体温改变:可有发热或低体温。
(2)少吃、少哭、少动、面色欠佳、四肢凉、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
(3)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惟一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4)休克表现:四肢冰凉,伴花斑,股动脉搏动减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血
压降低,严重时可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各系统表现
(1)皮肤、粘膜:硬肿症,皮下坏疽,脓疱疮,脐周或其他部位蜂窝织炎,甲床感染,皮肤烧灼伤,瘀斑、瘀点,口腔粘膜有挑割损伤。
(2)消化系统:厌食、腹胀、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期可出现肝脾肿大。
(3)呼吸系统:气促、发绀、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
(4)中枢神经系统: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嗜睡、激惹、惊厥、前囟张力及四肢肌张力增高等。
(5)心血管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休克。
(6)血液系统:可合并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
(7)泌尿系统感染。
其他:骨关节化脓性炎症、骨髓炎及深部脓肿等。
(四)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
(1)细菌培养: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下采血做血培养,疑为肠源性感染者应同时作厌氧菌培养,有较长时间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者应做L型细菌培养。
怀疑产前感染者,生后1h内取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革兰染色找多核细胞和胞内细菌。
必要时可取清洁尿培养。
脑脊液、感染的脐部、浆膜腔液以及所有拔除的导管头均应送培养。
(2)病原菌抗原及DNA检测:用已知抗体测体液中未知的抗原,对GBS和大肠杆菌K1抗原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及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已使用抗生素者更有诊断价值;采用16Sr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型、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协助早期诊断。
2、非特异性检查
(1)白细胞(WBC)计数:出生12h以后采血结果较为可靠。
WBC减少(<5×109/L),或WBC增多(≤3d者WBC>25×109/L;>3d者WBC>20×109/L)。
(2)白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mmature/totalneutrophils,I/T)≥0。
16。
(3)C反应蛋白(CRP):为急相蛋白中较为普遍开展且比较灵敏的项目,炎症发生6~8h后即可升高,≥8μg/ml(末梢血方法)。
有条件的单位可作血清前降钙素(PCT)或白细胞介素6(IL6)测定。
(4)血小板≤100×109/L。
(5)微量血沉≥15mm/1h。
(五)诊断标准
1、确定诊断: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1)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2)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血、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2、临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条(1)非特异性检查≥2条。
(2)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检测阳性。
二、治疗
(一)抗菌药物应用
1、一般原则
(1)临床诊断败血症,在使用抗生素前收集各种标本,不需等待细菌学检查结果,即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2)根据病原菌可能来源初步判断病原菌种,病原菌未明确前可选择既针对革兰阳性(G+)菌又针对革兰阴性(G-)菌的抗生素,可先用两种抗生素,但应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优势致病菌及耐药谱,经验性地选用抗生素。
(3)一旦有药敏结果,应作相应调整,尽量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如临床疗效好,虽药敏结果不敏感,亦可暂不换药。
(4)一般采用静脉注射,疗程10~14d。
合并GBS及G-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者,疗程14~21d。
2、主要针对G+菌的抗生素
(1)青霉素与青霉素类:如为链球菌属(包括GBS、肺炎链球菌、D组链球菌如粪链球菌等)感染,首选青霉素G。
对葡萄球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CNS,青霉素普遍耐药,宜用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等。
(2)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为第一代头孢中较好的品种,主要针对G+菌,对G-菌有部分作用,但不易进入脑脊液;头孢拉定对G+和G-球菌作用好,对G-杆菌作用较弱。
第二代中常用头孢呋辛,对G+菌比第一代稍弱,但对G-及β内酰胺酶稳定性强,故对G-菌更有效。
(3)万古霉素:作为二线抗G+菌抗生素,主要针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3、主要针对G-菌的抗生素
(1)第三代头孢菌素:优点是对肠道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低,极易进入脑脊液,常用于G-菌引起的败血症和化脑,但不宜经验性地单用该类抗生素,因为对金葡菌、李斯特杆菌作用较弱,对肠球菌完全耐药。
常用:头孢噻肟、头孢哌酮(不易进入脑脊液)、头孢他啶(常用于绿脓杆菌败血症并发的化脑)、头孢曲松(可作为化脑的首选抗生素,但新生儿
黄疸时慎用)。
(2)哌拉西林:对G-菌及GBS均敏感,易进入脑脊液。
(3)氨苄西林:虽为广谱青霉素,但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太高,建议对该菌选用其他抗生素。
(4)氨基糖苷类:主要针对G-菌,对葡萄球菌灭菌作用亦较好,但进入脑脊液较差。
阿米卡星因对新生儿易造成耳毒性、肾毒性,如有药敏试验的依据且有条件监测其血药浓度的单位可以慎用,不作为首选,并注意临床监护。
奈替米星的耳肾毒性较小。
(5)氨曲南:为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菌的作用强,β内酰胺酶稳定,不良反应少。
4、针对厌氧菌:用甲硝唑。
5、其他广谱抗生素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对绝大多数G+及G-需氧和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常作为第二、三线抗生素。
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且有引起惊厥的副作用,故不推荐用于化脓性脑膜炎。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为另一种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同。
(3)环丙沙星:作为第三代喹诺酮药物,对G-杆菌作用超过第三代头孢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MRS、支原体、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是作为同类药物的首选。
当其他药物无效并有药敏依据时可用该药。
(4)头孢吡肟:为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G+及G-均敏感,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且不易发生耐药基因突变,但对MRS不敏感。
(二)清除感染灶脐炎局部用3%过氧化氢、2%碘酒及75%酒精消毒,每日2~3次,皮肤感染灶可涂抗菌软膏。
口腔粘膜亦可用3%过氧化氢或0。
1%~0。
3%雷佛尔液洗口腔,每日2次。
(三)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如注意保暖、供氧、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维持营养、电解质平衡及血循环稳定等。
(四)增加免疫功能及其他疗法早产儿及严重感染者可用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200~600mg/kg,每日1次,3~5天。
严重感染者尚可行换血疗法。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