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545.00 KB
- 文档页数:5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选择题1.《焚书·何心隐论》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A.遵循学以致用B.倡导婚姻自主C.挑战正统思想D.鼓吹专制集权解析:选C。
此题考查李贽的思想。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此话反映了明朝思想家李贽对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某某、冶铁业发达的某某、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
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提出“工商皆本”C.主X“经世致用”D.批判君主专制解析:选B。
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发展:出现了专业性的新兴市镇。
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
A、C、D显然与经济现象相关性不大,且题目要求回答“从本质上体现时代要求”的主X,经济决定政治,故应从经济方面寻找答案,选B。
3.黄宗羲认为:“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由此可见黄宗羲( )A.主X由人治转向法治B.深刻批判封建制度C.主X建立君主立宪制D.主X建立资产阶级法制解析:选A。
黄宗羲的主X中,不可能会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因为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排除C项与D项;在黄宗羲看来,“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也就是说,他不主X建立一家之法,由“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来看,他主X建立法治,而不是由君主一人说了算。
黄宗羲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君主专制,而非整个封建制度,排除B。
4.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
”与唐甄这种政治思想相似的思想家是( )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李贽解析:选B。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中,黄宗羲公然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这与唐甄的主X十分相似。
教学设计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容说课400年前的明中后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在欧洲蓬勃兴起,中国资本主义才刚刚开始萌芽之际。
在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新旧思想往往在个别敏感的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出来。
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或可称上思想家的知识分子,以超越的眼光洞烛世界,以批判的精神理解传统,以超前的意识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以独立的禀赋审视个人的品格,叛逆和狂狷绝非一种标榜!要知道,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史的中国,反封建是何等之难?李贽是先觉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紧随其后,形成了一支反封建的先锋队。
这支先锋队为什么要反封建?怎么反封建?在当时社会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它对后世影响如何?这些都是在本课内容中要探求的。
本课原始资料较多,一些概念也需要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习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具准备 1.多媒体及课件。
2.有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悉李贽的“异端思想”,掌握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的思想主张。
2.分析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对明末清初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对其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学会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
2.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合作学习、独立思考都是良好的学习品质。
2.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多媒体课件显示《李贽》像)屏幕上展现的就是“异端”思想家李贽。
粗看其穿戴的衣冠,就能推断他为明朝人,实际上他生活的时间为1527—1602年。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选择题
1.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的根本原因是( )
A.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B.程朱理学被确定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D.外来民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答案:C
2.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被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C
3.(2013·盐城模拟)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其思想核心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答案:C
4.某朝礼科教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某人:“刻《藏书》、《焚书》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
……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
”这里的“某人”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A
5.明清时期,传统儒学得到批判地继承。
被称为反封建思想“先驱”的李贽在他76岁时,被万历皇帝以“敢倡乱道,惑世诬名”的罪名逮捕下狱。
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不包括( )
A.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B.承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C.抨击传统观念,追求个性发展
D.反对儒家学说的纲常伦理
答案:B
6.清代诗人龚自珍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该诗中的“人才”在当时的中国凋零的直接原因是( ) A.程朱理学束缚 B.僵化的科举制
C.中西文化不交流 D.专制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注意题干的时代背景处于清朝时期,此时的人才埋头苦读四书五经,擅长写作八股文,一心追求通过科举仕途做官,因此不算是适应近代发展的人才。
答案:B
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提出工商皆本 B.强调重义轻利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B
8.(2014·广东百校联考)从明代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的大约三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股“崇实”、“务实”的社会思潮,过去学术界有的人把它称之为“早期启蒙思想”,有的人把它称之为“经世致用思潮”,近几年则通称之为“明清实学思潮”。
下列属于这一“思潮”代表人物的是( )
A.朱熹 B.沈括
C.顾炎武 D.曹雪芹
解析:从材料“经世致用思潮”可以判断这一“思潮”是指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是这一思想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朱熹是宋明理学代表,故A项不正确;沈括是科学家,故B 项不正确;曹雪芹是文学家,故D项不正确。
答案:C
9.观察下图,该著作的最精彩之处在于( )
A.将儒、佛、道三教合流
B.将心学发展到顶峰
C.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答案:C
10.在明清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其中最主要的是( )
A.否定君主制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行三权分立
D.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答案:D
11.(2014·佛冈一中模拟)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
A.强调实地调查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从材料看,顾炎武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到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否则宁可不写。
可见,顾炎武主张文章应关注当世事务,即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12.有学者认为明末至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因为“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是指( ) A.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B.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
C.罗贯中、施耐庵、吴敬梓
D.林则徐、魏源、姚莹
答案:A
13.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
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答案:C
14.(2013·新乡模拟)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B.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5. (2013·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答案: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答案: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答案:时代信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知识链接评析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君主专制加强,礼教纲常趋严;专制统治腐败,专制王朝的统治出现危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西学东渐”的影响等。
阅读与思考指导
材料中涉及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康熙皇帝视朱熹为儒学之正统,二是雍正皇帝强调三
纲五常对于维护统治的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对照材料思考,可以发现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对正统儒学的批判触及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其影响包括: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冲击当时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从总体上说,促进了社会的思想启蒙。
解析与探究概要
(1)同:都关心人民的疾苦。
(2)异:一是目的不同。
民本思想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明清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二是主张方面的不同。
明清民主思想提出了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原因:一是人民是国家的根基;二是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君主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
自我测评解答
1.内容: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提倡男女平等;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意义: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2.(1)变化:传统的本末观是农为本、商为末,重农抑商。
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重视工商业。
(2)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日益重要。
(3)历史意义:有利于突破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