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早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

论早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

论早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
论早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

论早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

李胜凯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察了早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开化”政策的成因,进而以杰斐逊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为中心,对“开化”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效果作了较具体的剖析。指出这种政策对于消除落后的部落所有制和狩猎生活习惯,促使印第安人实现社会转变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因为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带有对印第安人强制性成分和白人社会的一厢情愿的色彩,加上其他诸多矛盾的制约,最终招致了“开化”政策的失败。

从美国独立到19世纪20年代,是美国政府以对印第安人实行同化政策的早期阶段。此间,美国政府以托马斯·杰斐逊等人的思想为主要依据,制订和实施了一套旨在促使印第安人接受白人文明和美国化的政策,历史上常称之为杰斐逊式的“开化”政策。本文试对这一政策及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自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来,在两种异质社会和文化的长期碰撞和接触的过程中,白人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早期美国政府“开化”政策的形成,与白人社会的“印第安人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早期欧洲殖民探险家的书信和日记里,有不少对印第安人“举止得当,彬彬有礼”,是高尚的“自然之子”,新大陆被描绘为白人的“希望之乡”[①]。这种观念和欧洲人初到美洲时得到印第安人的帮助有直接关系。但是当殖民者开始掠夺印第安人的资源、土地遭到反抗后,其心目中的印第安人形象便一落千丈,开始说印第安人是“赤身裸体,吞食人肉的生蕃,”[②]是“天国可憎的种子,”[③]是与文明标准格格不入的“动物”[④]等,宣称这些动物必须为文明社

会的发展让道。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白人没有完全陷于这种种族主义的偏见,而是对印第安人有着比较公正的客观的看法。特别是杰斐逊等受过启蒙思想洗礼,笃信天赋人权学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不是简单地把印第安人当作“劣等种族”来对待,而认为印第安人处于“人类的童年”阶段,他们天性向善,具有“纯朴、可爱和忠诚”等当时人难得的高贵品质,理应“在肉体上和精神上与白人平等”[⑤]。虽然杰斐逊也认为印第安人尚停留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存在“野蛮性”的一面。但他同时指出,如果印第安人的生活环境发生适当的变化,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会得到改善。先后担任美国政府陆军部长的诺克斯、迪尔伯恩和克劳福德及其他一些政府官员也都持类似观点。他们相信印第安人是一个“聪明的、有创造力的民族”,[⑥]但是丧失了从“野蛮状态”自我脱离出来的能力,必须依赖外界对他们“开化”,才能进入文明社会[⑦]。按照杰斐逊等人的思想逻辑,印第安人部落社会尽管十分落后,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为其提供一些帮助,印第安人就能取得社会的进步,进而为美国的主流社会所同化和接纳。早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大体上就是在这种认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早期美国政府以“伟大的父亲”和部落社会的“保护人”自居,认为促进印第安人实现社会转变和接纳白人文明是对这些“红孩子”的责任。因此,其“开化”政策深深打上了杰斐逊时代的烙印,被赋予了特定的历史含义。

然而,我们并不能把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开化”政策的形成仅仅说成是上述“印第安人观念”的产物。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因素固然可以发生作用,但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里的一个重要之点,是美国与印第安人的现实关系。如众所周知,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后期,印第安人各部落的人口急剧减少,残存的印第安人有的退往西部,加入其他土著部落;有的在原有土地上为白人社会分割和包围,被迫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即便如此,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之际,在美国境

内和边界周围的印第安人仍有数十万之众,而且是一支对白人社会颇怀戒备心理和敌意的力量。尽管印第安人各部落还没有实现联合,但是他们潜在的对抗力不能不使美国政府心存忌惮。特别是边境周围的印第安人受到英、法、西等欧洲列强的唆使和利用,使其成为外来殖民势力反对美国的前哨,因而事情是错综复杂的。这是印第安人问题困扰美国政府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国在立国伊始,就把向西扩张领土视作“上帝的旨意”,而不满足于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为它规定的边界。美国为处理西部土地问题颁布的法令就反映这种扩张主义倾向。特别是1787年《西北法令》关于吸收新洲加入美国的原则,更从制度上奠定了向西扩张的基础。但是如果不顾西部土著居民的既有权益,一味贯彻实施这些原则,势必引起印第安人的反抗,也就意味着双方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流血冲突。印第安人问题的这两个方面对美国政策造成的挑战是严峻的。正如史学家伯纳德·希恩所言,印第安人和美国白人社会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处于“十分危急的关头”[⑧]。对此,美国政府不得不审慎地考虑它的政策。

从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利益出发,当时许多政府要员认为,处理好印第安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安抚印第安人,赢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这对美国有两项益处,一是可以垄断与他们的贸易,从中获取印第安人的毛皮资源;二是可以借此维护边界地区的和平。有人就曾坦率地承认:“我们最大的兴趣是站在印第安人一边,以便在与英国人和法国的人斗争中确保得到印第安人的支持而巩固独立的地位。”[⑨]。基于这种需要,美国政府把和印第安部落的关系问题当作一种外交事务加以处理。具体表现如下:美国承认印第安人各部落为拥有主权的实体,将与部落社会的交涉谈判权、缔结条约权集中于联邦中央政府之手;部落酋长与美国总统的交往遵循国际惯例,访问华盛顿的部落代表团受到美国政府隆重的礼遇,双方领导人交换礼物作为友谊象征;还有,美国政府和印第安部落之间的条约、协定的签订和批准程序,都与当时通行的国际规范相一致。[⑩]两者

的关系在美国宪法中也有所体现,如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规定:“国会有权管理对外国的、各州之间的以及和土著部落之间的贸易”。1790年美国政府通过的《贸易和交往法》进一步明确了国会处理印第安事务的全权,重申“只有联邦政府的立法机关而非各州地方政府能够同土著部落举行谈判和订立条约”的原则。[①①]这就把和印第安人部落的关系逐步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在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者看来,依靠武力方式大规模地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会引起后者的激烈反抗,而刚刚结束独立战争的美国百废待兴,应该尽量以和平的方式推动边疆线的不断西移。因此,对印第安人实行怀柔政策是美国达到扩张领土目的的有效的策略选择。在这方面,美国政府吸取殖民地时期英国殖民当局购买印第安人土地的经验,即承认印第安人对土地拥有优先占有权,白人在谈判和签订条约的基础上,通过支付转让费、年金或价值相当的商品取得印第安人的土地。乔治·华盛顿总统把这种做法称作是“有秩序的扩张和渐进主义政策”而一再加以提倡。[①②]1789年,美国西北领地总督圣克莱尔以价值9000美元的商品付给当地印第安人作为白人占用其土地的补偿,开启了美国实行购买政策的先河。[①③]确实,运用这一政策使美国较为容易地谋取到西部大片土地。但同时,对那些始终不肯转让土地而又顽强抵制白人扩张活动的部落,美国政策则直接诉诸武力,迫其作出让步。这种情形也时有发生。1794年美国军队对俄亥俄河流域印第安人的武装“讨伐”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虽然战争往往以印第安人失败和割让土地的形式结束,但也使美国付出的惨重的代价。因此,华盛顿所称道的“渐进主义”政策并不是一剂解决印第安人问题的万应灵药。对美国政府来说,尚需要在实践中对它的印第安人政策加以修改和完善。杰斐逊式的“开化”思想之所以为这一时期的美国政府所接受,成为官方对印第安人政策的指导理论,一方面固然由于杰斐逊本人于1801年到1908年担任总统时的政治影响和他对这一政策的积极推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开化”政策在本质上代表了当时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和上述怀柔政策、渐进主义相一致的。

“开化”政策也叫“文明化”政策,系指美国政府试图改变印第安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使之接受白人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把他们纳入白人社会主流的政策总称,使印第安人“开化”的含义是,把他们从“野蛮和落后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其文化启蒙和社会转变。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引导那些在荒野依赖狩猎、采集、畜牧和原始农业,过着自然生活的印第安人,逐步转变而建立起以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二)培养印第安人掌握读书、写字和算术的知识与生产技能;(三)帮助印第安人树立对基督教的信仰。[①④]

在1791年和1792年,华盛顿总统两次向国会提议制订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法案。在他的敦促下,1793年国会首次通过了涉及“开化”事宜的《与印第安人交往法》。该法授权总统向印第安人提供家畜、劳动工具和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以“促进印第安人的文明,维护美国与部落社会的友谊。”以此法案为标志,美国政府开始了“开化”政策的实施过程。其后,在1796、1799和1819年国会几次通过的和印第安人关系的法案中,都包括一些有关“开化”政策的条款。特别是在杰斐逊任总统期间,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更得到积极的实践。

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行“开化”的核心是把他们改造成为以农业为主的个体小农。杰斐逊认为,部落社会拥有大量的过剩土地,占有空旷的猎场,却不事农耕,实在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浪费行为。而过剩的白人人口大量涌向他们的土地谋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印第安人唯一能做的事情是顺应新的经济情况,学会定居,以农业为生。杰斐逊多次写信给部落首领,一再宣传农业生活的优越性。如他曾指出:“……一块土地,如果配备充足的农具,在改进以后所生产的粮食比未得到改进的土地所生产的粮食更多,有一丁点儿土地和付出一点劳动比最成功的狩猎所得到的食物更多。”[①⑤]杰斐逊厌恶工业社会,说他容易导

致人的堕落和异化,他所设计的理想国是以个体小农为基础的社会。因之,文明对印第安人而言,就是从狩猎、采集等原始经济形式过渡到农业经济,消除部落所有制,转变为拥有私有财产的自由农民。这是印第安人迈向文明阶梯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一步。”[①⑥]为了把印第安人引导、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个体小农,杰斐逊一再指示西北领地、密歇根领地和印第安纳领地的总督组织大批懂得农业和手工技术的政府官员、白人工匠深入印第安部落所在地,通过示范的方法向印第安人传授制造犁具、锄头、镰刀、建造房舍、纺纱织布以及饲养家畜等农业生活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杰斐逊还尝试把部落的公有土地划成小块,分配给个体印第安人耕种,美国政府向他们提供农作物的种子,借此手段培养印第安人“热爱土地的情感,”[①⑦]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私有财产观念和商品交换观念。在杰斐逊看来,白人移民通过在土地上的辛勤耕耘,取得了财富、地位和尊严,成为“上帝的选民”。印第安人同样需要这样的劳动,才能和白人社会协调起来。所以美国政府的职责是“鼓励他们从事这种唯一能使他们生存下去的行业,并及时使他们能够适应这种除了能增加身体上的舒适之外,还能提高思想和道德水准的社会状况。”[①⑧]

美国政府也把“开化”印第安人的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方面。杰斐逊在提交国会讨论的第一个年度咨文里,要求增加对印第安人事务的拨款,用于兴办部落子弟学校。1802年国会通过了每年拨款15,000美元的教育计划。随后,美国政府在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规模不等的部落学校。据统计,在1824年之前共有21所,近万名印第安人青少年注册入学[①⑨]。在部落学校,校方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部落语言被认为是“开化”印第安人的障碍而遭到禁止,一律以英语作为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交流语言;要求学校遵守寄宿制度,在校学习期间,不得私自离校返回部落,家长也不得去学校探视子女。美国政府深信,具有强制性特征的学校教育终将促使印第安人中断和部落社会生活环境的联系,背离原有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从而认同白人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美国政府还允许宗教团体在印第安人居住区设立传教站,而这些传教站本身又兼有教育的功能,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教会主持的学校。宗教界人士认为,印第安人接受“文明”的表现之一是皈依基督教,拿他们自己的话说即是,“基督教本身包含了文明,而真正的文明只存在于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②⑩]如没有对基督教的信仰,印第安人只能作为异教徒在“文明”的门槛外徘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和宗教界在如何“开化”印第安人的做法问题上有些不同。前者强调首先应该教育印第安人,使其掌握白人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后者则坚持“福音”是最成功、最重要的手段,是印第安人“开化”的前提。但从总体上,二者的目标又基本一致。故此,美国政府采取了鼓励和资助传教士在部落建立传教站的政策。1803年,在彻罗基族印第安人中间传教的白人请求美国政府援建一所部落学校,很快得到杰斐逊等人的同意。陆军部告知美国政府驻彻罗基族印第安事务代理人,对传教士筹建的校舍给予必要的支持。1819年,美国政府决定承担传教站三分之二的费用,这就使传教活动带有半官方的性质。此外,各宗教团体之热衷于对印第安人的传教和“开化”事务,还得利于这一时期宗教复兴运动(即“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推动。经过改革的浸礼教会派、长老会派、教友会派和公理会派等基督教派,反对殖民地时期正统派宣扬的“预定论”,主张“人性至善论”,宣称所有的人包括印第安人的灵魂均可以因信仰上帝而得救。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们把向印第安人传教写入布道章程,积极参加“开化”印第安人的活动。传教干除了阐释基督教教义外,还向印第安人传授农业技术,灌输白人文化。所以,他们从总体上起到了配合美国政府推行“开化”政策的作用。

在杰斐逊的“开化”思想里,种族通婚和融合是从生理结构上改造印第安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杰斐逊曾对一位印第安事务官员说:“有一个使印第安人得到安宁和幸福的办法,这就是我们的移民和他们交往交互相通婚。”[②①]他认为如果双方实现了通婚,就都会作为美国大家庭的成员和睦共处,从而消除战争和令人不愉快的紧张关系。其实,关于通婚问题,白人早就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

殖民地时期,英国一度采取鼓励移民和印第安人通婚的措施,如在1719年宣布分给愿与印第安人通婚的白人140英亩的土地,以求稳定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地位。但由于两种社会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通婚者并不多。虽然早期英国移民约翰·罗尔夫和波哈坦部落酋长的女儿波卡洪塔斯的联姻后来被传颂为白人与印第安人友好的佳话,但这仅是个别的例子,不具有代表性[②②]。尽管如此,美国独立后,仍有一些“开明”的政治家继续提倡种族通婚。1784年,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提出一项动议,要求对愿意与印第安人通婚的白人给予义务教育和减轻赋税方面的优待。[②③]。然而,同样是由于上述文化差异等原因,美国政府很难使通婚计划得到广泛响应。

美国政府最初对“开化”印第安人的政策颇为自信,认为它的实行不久就会在北美的荒原上开出印第安人的“文明之花”,产生白人社会所期待的效果。有人断言,“开化”政策的实施最终将消除“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差异[②④]。教友会派的一份传教报告更为乐观地估计,“在基督化方面,印第安人要取得白人社会的认同,尚需时日,但在农业和贸易方面,他们则不需要多久了。”[②⑤]应当承认,杰斐逊时代美国政府的“开化”政策对部落社会的转化和进步过程有所促进,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如生活在南部地区(主要在佐治亚州、田纳西州、亚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的彻罗基族和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压力和影响下,开始习惯于定居和农业生活。彻罗基族还发明了文字,出版了一份报纸,在社会内部建立了稳定而有效的管理机构。此外,彻罗基族印第安人还模仿美国的政治制度,颁布了一部成文宪法。凡此种种,表明他们的文明程度有很大提高,彻罗基族也因此被白人社会看作“已开化了的”印第安部落。但是,从总体上看,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仍然是传统型的,这是历史的惯性作用造成的。希望印第安人在短时期内实现根本转变,达到白人社会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更何况在实施“开化”政策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难以克服

的障碍。

以部落学校的教育情况而论,美国国会虽然每年予以一定数目的拨款,但是到后来大部分经费被挪作他用(如向印第安首领赠送礼物),几乎没有款项直接用于“开化”活动。当时,真正坚持学业的印第安人青少年为数甚少,到1830年,部落学校增加为52所,而就学的印第安人学生总数却减少到1512名,平均每所部落学校的学生不足30人。推算起来,“以这样的速度同化印第安人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②⑥]在得出这种结论后,美国政府深感失望,对实行“开化”政策的热情开始下降。从1826年起,国会即逐渐削减了对部落教育拨款。另一方面,对那些受过白人教育的印第安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回到部落后,由于缺少农具、粮种以及个体劳动所需要的足够资金,无法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到头来只好“再度变成印第安人”[②⑦],仍旧顺从部落社会原有的生活习惯。白人社会促使印第安人“基督化”的活动难以改变他们原来的宗教信仰,他们对改宗基督教没有兴趣。而且,他们发现,白人各传教团体的布道内容多有互相抵触之处,令他们困惑不解,这也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心理,以致有些印第安人赶走了他们部落传教的白人。显而易见,“开化”政策是与部落社会现实严重脱节的。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开化”政策遂变得日渐难以为继,到2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已基本上中止了这方面的努力。

杰斐逊时代的美国政府着眼于避免和印第安人的暴力冲突,希望通过推行对他们的“文明化”政策造成两个社会和谐共处的局面。但实际上,边疆暴力不仅始终没有停止,反而形成了愈演愈烈之势。白人社会和部落社会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密月似的”合作关系。其中的原因何在?对此,有些白人一古脑地把责任推到印第安人身上,认为他们崇尚暴力,不具备接受“文明生活的素质”。亨利·克莱甚至说:“印第安人天性不会被同化,是不值得保护的种族,他们在人类大家庭的消失对文明世界损失不大。”他预言,“50年以后的地球上将再也找不到印第安人。”[②⑧]这种认识虽然是错误的,但却逐渐为一部分白人所接受。

问题的症结在于,“只要边疆线以外继续存在大量的尚未开垦的土地,开化印第安人的政策就等于空中楼阁。”[②⑨]也就是说,随着美国西进运动规模的越来越大,白人拓殖者势必与印第安人发生争夺土地的流血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代表西部白人移民势力的国会议员不断地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改变对印第安人的政策。有些原来支持“开化”政策的官员,如卡尔霍恩、麦肯尼等,态度就开始发生变化:印第安人要么迁走,为白人让道;要么被毁灭。二者必居其一。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里购买路易斯安那以后,杰斐逊本人的思想也有所动摇。他转而考虑把东部印第安人部落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永久居留地”的可行性。但此时,他对“开化”政策仍抱有幻想。杰斐逊认为,如果印第安人接受了“开化”政策,他们多余的土地就可以分给白人,这是使双方受益的事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③①]。为此,他甚至私下向人建议最好让印第安人破产或负债,这会迫使他们顺从地出卖土地。[③②]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实行“开化”政策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谋求印第安人的土地,而不是出于“纯道义”的考虑。它本质上是从美国的自身利益出发的。然而,在当时它又很难行得通,两种社会的流血冲突日益加剧的现实终于促使美国政府在30年代选择了强制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

“开化”政策被有些美国史学家贴上“慈善计划”的标签而加以恣意的渲染,说它体现出杰斐逊的对印第安人的“父爱和善行”,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福祉与进步。我们认为,在杰斐逊等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中,包含了许多合乎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积极因素,这在他制定的对印第安人的“开化”政策中有不少反映。他们为此所作的尝试应予肯定。实质上,这也正是历史趋势所要求的一个方面。印第安人和白人社会关系的演变表明,落后的部落社会已经抗拒不了白人力量的扩张和渗透。既然如此,他们种族生存的出路就在于适应资本主义文明,向美国的主流社会靠近。问题在于,根据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文化适应是一个渐进而非

突变的过程,“开化”政策指望短时内奏效是绝对不可能的。何况其中的教育和基督化活动带有白人一厢情愿的色彩和对印第安人强制实行的成份。所以,尽管“开化”政策“闪烁着理性主义的火花”[③③],却因为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而难免失败的命运。

注:

①迪·布朗:《翁得第尼埋葬我的心》(DeeBrown,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纽约,1970年,第1—2页。

②奥尔登·沃恩:《英美人“印第安人观念”的变化》(Alden

T.Vaughan,Changing Anglo—American perceptions of the American Indians)见《美国历史评论》87—4,1982年,第928页。

③⑤①①①②阿里尔·吉布森:《美国印第安人的历史和现状》(Arrel M.The American Indian: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麻萨诸塞,1980年,第195、281、60、102页。

④②④②⑤弗朗西斯·普鲁查:《美国历史上的印第安人》(Francis. Prucha,The Indian In American History)德莱登出版社,1971年,第13、23、78页。

⑥⑧②⑩②③③③伯纳德·希恩:《灭绝的种子:杰斐逊的博爱哲学和美国印第安人》(Bernard W.Sheehan,seeds of Extinctiooon:Jeffersonian Philanthropy and the American Indian)纽约,1973年第125、2、127、175、278页。

⑦①④②⑦弗朗西斯·普鲁查:《伟大的父亲:美国政府和美国印第安人》(Francis Prucha,The Great Father:the United State Government andAmerican Indians)伦敦,1986年,第3、49、57页。

⑨詹姆斯·奥菲斯:《美国对印第安人的政策》,见《民族译丛》,1981年第1期。

⑩②⑥诺顿等:《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美国史》(Norton,etc,A people and A Nation:A histoy of the United STates)新泽西,1986年,第284、287页。

①③雷·艾伦·比灵顿:《向西扩张:美国边疆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上册,第102页。

①⑤转引自刘祚昌:《杰斐逊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8页。

①⑥③①③②诺曼·里斯乔得:《美利坚合众国的形成:1760—1815年》(Normank Risjord,Forging the American Republic 1760—1815)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73年,第275、346、346页。

①⑦博格等:《美国人民的西部》(A.G.Bogue,etc.,The West of the American peole)伊利诺伊,1970年,第85页。

①⑧吉尔贝·纳希尔:《杰斐逊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85页。

①⑨雷金纳德·霍斯曼:《扩张和美国印第安人政策》(Reginald Horsman,Expansion and American Indian Policy)密歇根,1967年,第106页。

②①克里斯廷·希尔特:《美国印第安人的政策与美国的改革:对同化印第安人运动的个案研究》(Christine Bolt.American Indian Polic and American Reform:Case Stuty of the Campaign to Assimilation the American Indian)伦敦,1987年,第44页。

②②沃什伯恩:《印第安人和白人》(Wilcomb E.Washburn,The Indian and the white man)纽约,1964年,第134页。

②⑧弗雷德里克·默克:《西进运动史》(Frederick Merk,History of the Western Moverment)纽约,1980年,第186页。

②⑨③⑩罗伯特·厄特利:《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边疆》(Robert M.utley,The Indian Frontier of American West 1864—1890)新墨西哥大学出版社,1973年,第17、37页。

浙商文化感想

浙商文化感想 中国自古就把经商视为贱业,“士农工商”商业排在最后。新中国成立后,对各职业的排序是“工农兵学商”,“商”依然排在最后。中国人以谈商为羞耻。浙江商人很早就突破了中国的面子观,突破了经商的心理障碍,不以经商为耻辱。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就肩挑着担子,穿行于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当地人听不懂的噪音吆喝着做修修补补的小生意:弹棉花、修鞋……不少人看不起他们,觉得修一双鞋赚几毛钱没出息,甚至连农民都认为他们干的是很下贱的活。但他们不以为然,默默无言地承受着世俗的眼光,踏踏实实地赚钱,等到讥笑他们的人醒悟过来,浙江人己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他们敢于背井离乡,经常一个人背着背包出去创业,通过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去做别人做不成的事。在浙江商人的眼里,皮肉之苦不算苦,最苦的是人格之苦,在他们发达之前,很少有人看得起,甚至遭受侮辱。 英雄不问出身,大约90%的浙江民营企业精英,出身贫寒。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是打铁出身;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本是修鞋匠;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文荣出身农民;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原本是汽车修理工;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是打工仔;正大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最初是个小学徒。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 浙江人是天生的商人,在做人上更是无可挑剔,小生意靠智慧,大生意靠做人。经商讲的是利润,不追求利润的商人是不成功的商人。但要做成大生意,首先要做好人。无商不奸,但浙江人的“奸”是对事对钱不对人。做人是一切事情的基础,会做人各种资源就慢慢地积累起来;不会做人,拥有的资源会慢慢丧失。 浙商最会做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讲诚信。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是创业之本,不讲诚信,可能会赢得一时之益,但终究会失长久之利。“诚”就是待人真诚,童叟无欺;“信”就是信守承诺,言必行,行必果。张文荣是上海亚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在他的身上得到最好的演绎。创业不久,由他投资开发的位于浦东地区的四星级酒店公寓面向市场发售,每平方米可卖到8000元,但他坚持只卖7000元。这一举动招来小股东的责怪,但他不以为然。张文荣表示,只售价7000元每平方米,五六天就销售一空,资金早回笼,便可投入下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在保证足够利润的基础上,向广大消费者和市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房子质量好而价不贵,为集团未来房产经营做了免费广告。他说“赚钱不要赚到尽”,反映了商人难能可贵的平和心态。今天,张文荣的公司拥有资产12亿。浙江商人重信誉,追求个人信用价值,而信用则靠个体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在浙江,有的老板到银行贷款不需要办理担保抵押手续,签名就行,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授信额度达2亿元。 以德经商。古书上说,“德者,得也。”有道德就会得到。霸力集团总裁王跃进认为,“企业与做人一样,做人应重在品德,做产品应重在质量”。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质,具体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负责、平和、忠诚、礼貌、幽默等各种美德。一个德商高的商人,一定会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就会拥有更多成功机会。台湾1000大企业用人调查显示:54.9%企业主用人最先考虑的是德性。浙江商人注重德商,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 脚踏实地是正道。浙江人对金钱的认识是务实的,为人处世也是务实的,把务实当作人间正道。他们始终把赚钱看作是一种正常的生存手段,既没有爱财如命的贪欲,更没有想赚

中外金属材料对照表

常用国内外钢材牌号对照表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前苏联 国际标准化组织 GB AST JIS DIN 、DINEN BS 、BSEN NF 、NFEN ΓOCT ISO 630 品 名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Q195 Cr.B Cr.C SS330 SPHC SPHD S185 040 A10 S185 S185 CT1K П CTlC П CTl ПC Q215A Cr.C Cr.58 SS 330 SPHC 040 A12 CT2K П—2 CT2C П—2 CT2ПC —2 Q235A Cr.D SS400 SM400A 080A15 CT3K П—2 CT3C П—2 CT3ПC —2 E235B Q235B Cr.D SS400 SM400A S235JR S235JRGl S235JRG2 S235JR S235JRGl S235JRG2 S235JR S235JRGl S235JRG2 CT3K П—3 CT3C П—3 CT3ПC —3 E235B Q255A SS400 SM400A CT4K П—2 CT4C П—2 CT4ПC —2 普 通 碳 素 结 构 钢 Q275 SS490 CT5C П—2 CT5ПC —2 E275A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前苏联 国际标准化组织 GB AST JIS DIN 、DINEN BS 、BSEN NF 、NFEN ΓOCT IS0 630 品 名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08F 1008 1010 SPHD SPHE 040A10 80K П 10 1010 S10C S12C CKl0 040A12 XCl0 10 C101 15 1015 S15C S17C CKl5 Fe360B 08M15 XCl2 Fe306B 15 C15E4 20 1020 S20C S22C C22 IC22 C22 20 25 1025 S25C S28C C25 IC25 C25 25 C25E4 40 1040 S40C S43C C40 IC40 080M40 C40 40 C40E4 45 1045 S45C S48C C45 IC45 080A47 C45 45 C45E4 50 1050 S50C S53C C50 IC50 080M50 C50 50 C50E4 优 质 碳 素 结 构 钢 15Mn 1019 080A15 15r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王 冀 生①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816)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人;知识权威;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G40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5)1020005206 Scientif ic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WAN G Ji2sheng (Research&Development Center f or Universit y Culture,B ei j ing100816,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cult ure is a kind of peculiar cult ure which is formed on t he basis of lo ng period of running p ractice,t raditional inheritage,many internal effort and external in2 fluence.The university cult ure come f rom t he 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nd academic p ro2 grams.The cult ur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 he deep cult ural connotation which is a kind of complex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ual cult ure,p hisical cult ure,system cult ure and environmental cult ure.The cult ure is a kind of cult ural base as a knowledge aut hor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advanced human cult ure.Th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university cul2 t ure exist s in t he university cult ure,including t he f unction of integration,education,crea2 tion and influence.In all,t he cult ure is a p rimary base for university’s surviving,develo2 ping,managing,cont ributing to t he signific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K ey w ords:university culut ure;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ut hority;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 ? 5 ? 2005年10月 第26卷 第10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ct.,2005 Vol.26 No.10 ①收稿日期:2005208225 作者简介:王冀生(1930-),男,安徽庐江人,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宏观问题、现代大学文化问题研究。

美国政府机构设置

美国政府机构设置 美国政府的机构设置框架,源于美国联邦宪法。政府三个部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各自行使特定的职责,同时相互制约。 一、立法机关(美国国会) 联邦政府的所有立法权力被赋予由两院(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的国会。参议院由每州出两名参议员组成,共100人。参议员任期六年,每逢双数年便举行选举,改选参议员的三分之一。参议院主席由副总统担任,但除了在表决相持不下时,副总统并是没有表决权。众议院由各州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众议员。美国国会设置的其他重要机构,还包括总审计署和国会预算办公室。 二、司法机关 美国的司法机关主要由最高法院、11个上诉法院、91个地方法院、以及三个有特别裁判权的法院以及联邦司法中心等机构组成。 最高法院和联邦法院的院长和法官由总统提名,由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是美国最高一级法院,也是联邦宪法特别设立的唯一法院。最高法院由一位首席大法官和8位大法官组成。 每个上诉法院有3-15名上诉法官。 地区法院是联邦法院系统的基层法院,每一地区法院有1-

27 个法官。 三、行政部门机构设置 美国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分为两部分:总统的办事机构和联邦政府的各部。 (一)总统和白宫 1、总统 2、总统内阁 内阁成员由处理具体的国家及国际事务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官员组成。除副总统和国务卿外,还包括13个部的部长 3、白宫“政研室” 1)国家安全委员会 主席由总统担任,其他法定成员包括副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帮助总统制定有关国家安全的国内外军事、情报和经济政策。 2)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委员会由主席1人和委员2人组成。委员会主席也称为总统首席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三名成员都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同意。委员会有专业工作人员19名,任期1-2年。其任务是:为总统分析全国经济情况,为制定国内外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协助总统准备提交国会的年度经济报告,为总统收集经济发展和动向的情报,评价联邦政府的各项经济政

浙商精神

弘扬浙商精神奏响时代最强音 ---- 论弘扬浙商精神的必要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求真务实,用自己的勤劳报答着一方水土;他们敢为人先,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们恪守承诺,用自己的真诚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的名字叫“浙商”。曾经他们是浙江的骄傲,造就了浙江民营经济的辉煌,成就了令人瞩目的“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没有浙商的崛起,就没有浙江的今天。浙江近几年来虽然得到了高速发展,我们也清楚的看到,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等一系列问题也广泛存在,成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方式发展转型中的不谐之音,制约了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浙江要实现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充分发挥天下浙商的重要作用。弘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商精神更是十分必要的。 弘扬浙商精神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意识对物质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浙商精神”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弘扬“浙商精神”必然能促进浙江经济走出发展瓶颈,抓住发展的机遇,实现浙江经济新的腾飞。同时弘扬“浙商精神”也符合浙江目前的实情,有助于解决浙江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 弘扬浙商精神,是建设“和谐浙江”的本质要求。弘扬浙商精神能够进一步促进浙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并使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小康,向着共同富裕坚实迈进。同时浙商的壮大能解决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列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弘扬浙商精神,是加快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浙江正处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刻。如何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了浙江经济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浙江的发展离不开浙商,同样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候我们也离不开浙商。发扬浙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发展;有利于增强内生动力和提高素质,推动浙江经济创新发展;有利于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路线,推动浙江经济开放发展;有利于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推动浙江经济集约发展。 昨天,“浙商精神”激励着一代浙江人把浙江经济发展的如此锦绣;明天,我们弘扬着“浙商精神”,为浙江发展续写新的篇章。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提起某大学的名字,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该校的校名、校 徽或校门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种标志。各大高校也纷纷利用校庆、迎接高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广泛在校内外征集和改进学校标识设计和创意,用来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高校对品牌的追求和认识,大学标识文化也逐步规范和系统起来,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 标识:即标志和标徵,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 示某个事物、代表某事物,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识即认识、 识别。除了有“记住”的意义外,更多的是一种沟通。识别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视觉和行为两个方面,团体通过有效的表现形式向外统一传递自身的精神内涵,和其他群体产生差异,进而有效的进行识别,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两层含义:一是以个人或团体内在的统一性;是该团体和成员因此,大学标识文化指为特定的大学环境或场合服务而设计 的,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识的文化,具有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归根结底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在视觉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其目的在于大学将自身形象多方式、多角度地展示出来,通过公众的识别,争取最大限度地得

到人们的认可。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视觉设计,它与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校园环境等紧密相连,不断加强学校内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现代大学标识文化建设渗透于大学形象建设的各个要素当中,是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大学 标识文化指的是代表大学形象的识别,即“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 狭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具体的大学标志,如校徽、校园特色建筑等视觉的体现。因此,大学标识的分类大致如下: 一)按识别的方式分类 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有形形色色 的产品宣传走进人们的视线,当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品超市时, 对花花绿绿的同类商品,作为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耳熟能详的 种商品——这就是“品牌效应”,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etem 简称CIS)” 动作的结果。随着“教 育产业化”的提出,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简称UIS)”也逐渐被高校认可和运用到实际中 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出是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高校个性化特色教育的产出将是一种标识,并在公众中有较

美国能源部的介绍与主要组织机构情况

更多资料请访问.(.....)

目录 1美国能源部介绍及主要组织机构情况 (6) 1.1美国能源部所属主要机构一览表 (8) 1.2美国能源部机构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美国能源部组织机构图 (8) 1.4主要机构详细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国家核安全管理部长办公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科学副部长办公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3能源及环境副部长办公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4部长办公室下属各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2ITER介绍及主要组织结构. (8) 2.1ITER主要机构设置及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ITER组织结构图 (8) 2.3管理部门情况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美能源部系统参与实施ITER 计划的组织架构 (9) 3NIF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介绍及主要机构情况.. (9) 4.1主要职责 (10) 4.2内设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11)

商帮文化与浙商精神

商帮文化与浙商精神[提纲] 周开疆教授 何谓商道? 何谓商人? 成功商人有何奥秘? 一、中国商帮文化 1、商帮:十大商帮 2、商帮文化:三大商帮文化 晋商——学而优则贾 徽商——贾而好儒 潮商——冒险开拓 3、杰出商人:范蠡、胡雪岩 二、世界商人商道 1、犹太商人: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索罗斯 2、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共和国、欧洲贸易中心 3、英国商人:重商主义、经商理念、商人素质 犹太商人智慧: 《塔木德》——犹太人的圣经

“伟大的研究” 经商智慧 成功秘诀——犹太商人的法则 ---赚钱是一种智慧 能赚钱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 没有知识的人不算真正的商人---解放商业天赋 生意无禁区 78法则 商业目标 ---契约是与上帝的约定 诚信第一 公平交易 ---对机会果断出击 信息里找钱 创造机会 瞬间成就人生 ---生意从微笑开始 和气生财 生意要幽默 推销自己 三、浙商及浙商精神

1、浙江经济:现状:GDP总量 全国各省第4;居民和农民 人均收入位居全国各省市第 3和第1。 发展战略:4大国家战略—— 海洋经济… 国际商贸城… 舟山新区… 金融改革… 2、浙江模式:市场、私营、商帮 3、浙商概念:历史渊源---- 宁波商帮、龙游商帮、湖商、 温商、杭商。 浙商杰出代表: 宗庆厚、鲁冠球、马云… 4、浙商精神: 舍得—— 没有播种(舍),哪有收获(得)。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低调—— 只做不说,埋头苦干。 “一有雨水就发芽,一遇阳光就灿烂”。

抱团—— 互帮互助,抱团取暖。 温州炒房团… “只要有温商的地方,就有温州商会”。浙江村、温州村…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 一、大学的使命 1、什么是大学的使命 耶鲁大学,属于世界最顶尖大学之列,连续几年在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三位,紧跟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之后。它成立于1701年,现有学生总数为11483人,其中大学生(耶鲁学院)5316人,研究生(文理研究生院) 2522人,专业学院学生(医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等11个学院;均在大学毕业后进入)3552人。它的使命是什么呢?该校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耶鲁大学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至今为止,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后耶鲁大学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初看耶鲁大学的基本使命,似乎只是词语的堆砌,但是仔细品味,就能了解,假如使命只有“传授知识”,那么它就对美国近4000所大学与学院都适用;若加上“推进和丰富”,只有3%的大学能够胜任;再加上“文化”两字,就只剩1%;至于能够涉及“保护知识和文化”的,只怕不足3‰。耶鲁大

学所拥有世界最好的稀有图书馆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例如世界上有些孤本图书资料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总之,大学的使命要有差别性、特殊性,如果一所大学的使命什么学校都能用,那它的表述就不很贴切了。 加州理工学院作为一个单一的学院,它在交叉学科的氛围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上富有创造性的成员。这里虽然没提到大学文化,并不是说加州理工学院没有文化,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加州理工学院不叫大学,叫学院,规模很小,2005年全校教师和研究员共386名,大学生、研究生共2172名。该校在建校时董事会就规定:“不管什么人做校长,都不能扩大他的规模”。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正是在这种文化内涵影响下,加州理工学院出现了32个诺贝尔奖、31位得主,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32个诺贝尔奖,还有一大批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的物理学元老周培源(192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奠基人赵忠尧(193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谈家桢(1936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39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所有这些大师奠定了加州理工学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它在航天航空、生命科学和物理学三个领域,是世界一流中的一流!小学校,做大学问,就是

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基本情况

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基本情况 一、美国联邦总务署概况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其中地方政府包括县、市、镇、社区、特区等。按照事权划分原则,三级政府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事务管理和享有相应的管理权力。据了解,目前美国联邦政府除立法、司法机构外,有11个总统办事机构、14个部、57个独立机构。各部和独立机构大多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负责管理联邦政府相关事务。驻各地的联邦派出机构,均由在华盛顿的本部管理。联邦政府派往各地的工作人员约占联邦政府总人数的80%。 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事务工作由联邦总务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简称总务署)统一管理。总务署是联邦政府行政独立机构,署长由总统征求参议院意见并经参议院通过后任命,直接对总统负责。作为联邦政府的集中采购和资产管理机构,总务署与联邦政府行政管理和预算局、人事管理局,被称为联邦政府的三大管理机构。行政管理和预算局主要负责联邦政府各部门组织机构和经费预算管理等项工作,人事管理局是负责联邦政府雇员管理的职能机构。这三大机构是联邦政府正常、高效、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为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提供相关服务。 1949年7月1日,总务署根据《联邦资产和行政管理服务法》

成立。总务署由联邦工程署、财政部联邦供应局、战争物资管理局和国家档案中心等4个分散的总务机构合并组成,目的是为了避免“职能重复、开支浪费、物资和场地供应上的责权混乱”。同时总务署还接受了一些其他机构的有关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职能有所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加了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能。1996年以来,总务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服务理念、服务领域、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 总务署的主要职责,一是为联邦政府各部门提供办公场所,负责联邦政府机构在全国各地办公楼的修建、维护和经营管理,保证资产的安全运行;二是为联邦政府各部门所需物资设备、公务用车提供优质的集中采购、供应、储存、修理服务和公务旅行、财产处置服务。三是为联邦政府各部门提供电讯、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四是负责研究、制定、评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此外,还负责前总统及遗孀的服务管理联邦政府的各类用车,指导联邦幼托中心,保护历史建筑,管理优秀艺术项目等。总之,总务署为联邦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广泛的,哪里有政府的需要,哪里就有总务署提供的优质工作环境,包括办公房、家具、装备、物资、用具、计算机、电话、交通等全方位的服务。 总务署服务机构包括公共建筑服务中心、联邦供应服务中心、联邦技术服务中心和政府政策办公室。职能部门和内部管理机构有11个:财务司,负责总务署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司,负责总

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

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 (作者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美国利益》双月刊1-2月号) 美国有很多政治制度当前都日渐衰败。这与更为广泛的社会或文明衰落现象并不是一回事儿。这里讲的政治衰败其实是说,一项特定的政治进程——有时是一家政府机构——已出现机能障碍。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思维僵化;地位稳固的政治行为方对改革和再平衡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他们的实力在不断壮大。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已走上永久性的衰退之路,也不意味着美国相对他国所具备的实力肯定会下降。但制度改革极难实现。在政治秩序不发生重大混乱的情况下,根本不能确保可实现制度改革。因此说,虽然衰败和衰退不是一回事儿,但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并非没有关联。 三大结构特征都有问题 人们对美国当前的困局作出了多种诊断。在我看来,制度衰败——或者说衰落这个范围更广泛的观念——绝非“一蹴而就”。但总体来讲,美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基本上总是会被忽视。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审视美国相对于其他自由民主国家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政治文化有三个主要的结构性特征。不论它们如何演进,也不论它们在过去发挥过多大效力,这三个特征当前都出了问题。 第一,相对于其他自由民主国家而言,司法和立法部门(也包括两大政党所发挥的作用)在美国政府中的影响力过大,而受损的是行政部门。美国人一贯信不过政府,由此就催生了立法部门解决行政问题的局面。久而久之,这种处理行政需求的方式变得成本极高、且效率低下。 第二,利益集团和游说团体的影响力在增加,这不仅扭曲了民主进程,也侵蚀了政府有效运作的能力。生物学家们所称的亲缘选择和互利主义是人类社交的两种自然模式。当与个人无关的当代政府失效时,人们就会回归到上述关系中。 第三,由于联邦政府管理结构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两极分化,美国的制衡制度——其设计初衷是防止出现过于强大的行政部门——也就变成了否决制。往好了讲,决策机制变得过于松懈——也就是说太过民主了,有太多的行为方由此得以阻止政府去调整公共政策。我们当前需要更强大的机制,以力促实现集体决策。但由于政府的司法化以及利益集团影响力过大,在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情况下,我们不太可能建成此类机制。 由此说来,这三个结构性特征已呈盘根错节之势。 直接引发代议制度危机 在当代自由民主国家里,政治制度的三个核心范畴——政府、法治和追责能力——具体表现为政府三权分立:即分为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和立法部门。

2012年浙江省公考《申论》真题解析

2012年浙江省公考《申论》真题解析(一)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500字。 问题解析: 本题是概括类题目,要求概括“浙江省海洋经济优势条件”,题目先要反馈材料,材料5-11都谈到了浙江海洋经济的优势,要求考生进行归纳整理。考生可以从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地理区位、政策体制、产业集聚五大优势出发,以保证题目“全面、有条理”的基本要求。“准确”则要求迅速从材料中索取答案。本题目要求“字数不超过500字”,考察了对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材料的熟悉和把握,要求考生将以往准备的知识从记忆库里提取出来,按类进行划分整合,将答案进行完善和丰富。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优势:气候温和湿润、沿海地貌形态多样;海岸线长、泊水深,深水港群分布广;无居民海岛数量多,条件好,距陆地近,适合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多,矿产资源储量大,海洋新能源十分丰富,利用价值极高;滨海旅游区多。 2.地理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区域内外交通便利,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腹地、毗邻台湾海峡和日本海域;对内是江海联运枢纽,对外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航道较多、分布集中; 3.人文历史优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浙江精神、“四千”精神、浙商品格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4.政策体制优势:浙江海洋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综合开发实验区,探索设立国家级新区;省政府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改革试点区建设;已建立健全的深水岸线、海岛、滩涂等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 5.民间资本优势:海洋经济开发融资渠道拓宽,民间资本十分雄厚,投资效率高;促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机制形成和完善。 赋分说明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由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和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的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同心圆的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其次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最外层是形象文化。处于核心位置的精神文化对外层的文化要素具有指导和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同时,推进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如果现代大学仅仅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学校的现实追求和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开放性与选择性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又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大学应以开放的胸怀去面对其他文化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注意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学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即大学文化的一般内容和特点,个性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的文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知识沉淀等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风格、气质,因而大学文化又有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和特色是大学的生命。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

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

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李道揆 1、独立宣言:1776.7.4,托马斯·杰斐逊。核心原则:人人生来平等、人人享有不可转让 的权利(生命、自由、财产、追求幸福)、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2、1781—1789年间的邦联政府存在很多弱点,导致出现1783—1786年间的战后经济衰退, 英国和西班牙虎视眈眈。 3、制宪会议:1787.5—1787.9. 矛盾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同州政府、大州政府同 小州政府之间的矛盾;二是建立强大中央政权同保障个人权利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阶级掌权同人民行使主权之间的矛盾。 4、联邦党V。S。民主共和党 5、弗吉尼亚方案:大州方案;新泽西方案:小州方案。大妥协:使小州在参议院占优势, 大州在众议院占优势。 6、批准宪法的斗争:联邦派和反联邦派(州权派和以杰斐逊为代表的民主派),焦点在于 宪法中没有权利法案。“宪法建立的联邦政府将是一个拥有广泛权力的中央政府。人民则强烈要求有一个联邦权利法案,以约束联邦政府,保障个人的权利。在这方面,人民同州权派和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如杰斐逊等人)是一致的。”(31) 7、1789年选出总统,麦迪逊在第一届国会提出宪法修正案,其中前10条被批准,称为“权 利法案”。 8、美国改变宪法的三种手段:一、宪法修正案。二、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它通过一个 案件解释宪法时不限于阐明宪法条款的含义,而是宣布某项法律、行政条例或总统命令是否违宪,这时它往往发展甚至改变宪法条款的原有含义。(41))三、总统、国会和政党所创立的宪法惯例。 9、宪法规定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天赋人权(人的权利来源于造物主或自然状态,是 不能转让的,天赋人权中主要的是生命、自由、财产以及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等权利。)人民主权和限权政府(为了保障天赋人权,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这是说人民是主权者,权力属于人民。)法治而非人治。 代议制政府。(定期选举,使民选官员及议员受到选民的监督,依靠选民和对选民负责,这样,选举就成为政府和当政者具有合法性的唯一根据。)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指联邦和州政府的纵向分权,“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指一级政府内部的横向分权,即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分权。----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采用议会制,以议会中的强大反对党限制和制约政府的权力。美国政党始终未能发展成为欧洲式的权力集中的政党,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因此,只能采取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来限制政府权力。)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授予的权力”亦称“列举权力”“明示权力”,以及根据最高法院解释可能从授予权力合理引申出来的权力,即“默示权力”,州政府拥有“保留权力”。在外交上,联邦政府可以行使美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固有权力”。文官控制军队。 第二章舆论与政治参与 1、影响舆论形成的四个因素: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各种社会力量影响和形成人们政治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人的一生”(75)----家庭、学校和宗教(一般说,天主教家庭比白人新教家庭要自由化得多,尤其是在经济问题上;而犹太人家庭,无论在经济和非经济问题上,肯定比天主教家庭和新教家庭都更加自由化。)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对政治潮流的态度、信念和感情的总和,是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任何政治体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涵 提起某大学的名字,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该校的校名、校徽或校门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种标志。各大高校也纷纷利用校庆、迎接高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广泛在校外征集和改进学校标识设计和创意,用来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高校对品牌的追求和认识,大学标识文化也逐步规和系统起来,成为具有丰富涵的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一、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 标识:即标志和标徵,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示某个事物、代表某事物,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识即认识、识别。除了有“记住”的意义外,更多的是一种沟通。识别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个人或团体在的统一性;二是该团体和成员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视觉和行为两个方面,团体通过有效的表现形式向外统一传递自身的精神涵,和其他群体产生差异,进而有效的进行识别,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因此,大学标识文化指为特定的大学环境或场合服务而设计的,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识的文化,具有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归根结底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在视觉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其目的在于大学将自身形象多方式、多角度地展示出来,通过公众的识别,争取最大限度地得

到人们的认可。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视觉设计,它与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校园环境等紧密相连,不断加强学校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现代大学标识文化建设渗透于大学形象建设的各个要素当中,是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二、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及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代表大学形象的识别,即“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狭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具体的大学标志,如校徽、校园特色建筑等视觉的体现。因此,大学标识的分类大致如下:(一)按识别的方式分类 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有形形色色的产品宣传走进人们的视线,当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品超市时,面对花花绿绿的同类商品,作为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耳熟能详的一种商品——这就是“品牌效应”,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etem简称CIS)”动作的结果。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简称UIS)”也逐渐被高校认可和运用到实际中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出是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高校个性化特色教育的产出将是一种标识,并在公众中有较

美国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启示

近年来美国发生的一系列城市危机事件,促使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联合国国际减灾活动的推进,世界各国都加紧了对在非战争条件下应急管理的机构建设和理论研究,其中美国的经验尤为值得借鉴与思考。 美国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美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由三个层次组成:联邦政府层(国土安全部及派出机构);州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 美国最高应急管理机构是国土安全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该部由负责统筹协调的办公室和各职能部门组成,其机构设置如图1-1所示: 美国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启示 高 磊1 徐 迎2 李青狮2 1、2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 3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摘要近一百多年来美国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总结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本文介绍了美国应急管理概念原理的发展简史和机构设置及其功能,总结了美国应急管理的特点。学习美国的应急管理,可以为我国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 应急管理 特点 图1-1 美国国土安全部机构设置图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2003年并入国土安全部,是其中负责应急管理的主要部门,也是最大的部门之一。FEMA的工作主要是改善国家的防备及加强各种类型应急反应的能力,全面负责国家的减灾规划与实施。其职责包括:在国家遭受攻击时协调应急工作;在国家安全遭受危险的紧急时期保障政府功能的连续性和协调资源的动员工作;在灾害规划、预防、减轻、反应和恢复行动的各阶段全面支持州和地方政府;在总统宣布的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协调联邦政府的援助;促进有关灾害破坏效应的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平时期出现放射性污染事件时的应急民防协调工作;提供培训、教育与实习机会,加强联邦、州与地方应急官员的职业训练;减轻国家遭受火灾的损失;实施国家火灾保险计划中的保险,减轻火灾损失及其危险评估工作;负责执行地震灾害减轻计划;领导国家应急食品和防洪委员会;实施有关灾害天气应急和家庭安全的社会公众教育计划等。 FEMA根据政府管理部门分担的紧急突发事件反应的职责,把美国划分成十个应急管理区。应急事务管理区是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派出机构,其职能与联邦政府规定FEMA的职责相同。这些管理区内的州政府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经管洪水、飓风、火山喷发、地质滑波等自然灾害及人为技术灾害的协调、管理、应急反应与救援、教育培训、现场工作的全面管理。每个办公室也都有内定的灾种和界定重点防灾区,根据其任务划分为灾种和灾害统计,社会管理特点、生态或古迹保护、基础设施和人口、财产的分布等。在区域紧急事务管理办公室协调下,各州都有紧急事务管理部门,称为州长紧急事务办公室(OES),主任由州长来任命。在OES之下,还有更低层次的管理区和互助区,如地区级的应急管理机构和社区应急反应小组。美国应急管理的层次如下图示。 在美国应急管理机构中都有负责运行调度的机构。国土安全部、各州及大型城市的应急管理机构中都设有应急运行调度中心。应急运行调度中心的日常工作是:监控潜在各类灾害和恐怖袭击等信息、保持与各个方面的联系畅通、汇总及分析各类信息、下达紧急事务处置指令并及时反馈应对过程中的各类情况等。各个运行调度中心都辟有固定场所,为应急工作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常设固定的代表席位,配备相应的办公、通讯设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进入紧急状态,各有关方面代表迅速集中到应急运行调度中心,进入各自的代表席位,进入工作状态。运行调度中心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协调,联合办公,确保应急工作反应敏捷、运转高效。 美国应急管理的特点 美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的时间经历了很多灾难,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2001年“911”事件,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等,都给美国造成了很大的损 失。每次灾难过后,都会引起美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上的变革。美国在危机管理方面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出现一种危机,出台一部法案政策,同时由一个主要的联邦机构负责管理。发展过程中,美国应急管理呈现以下的特点:由单项应急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单纯应急向危机全过程管理转变;由应急处置向加强预防转变。 1.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 当前,公民的安全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的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更涉及到维护政府的执政能力、运行功能和公信力等。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等突发事件中,由于政府处理乏力,引起公民强烈不满,导致发生“政府威信危机”。因此,应急管理成为美国的重要政治议题之一,应急管理成为政府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危机管理体制形成了总统为核心,以国土安全部为决策中枢,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动态组织体系。 图1-2 美国应急管理结构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