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疗法名解及解答题

运动疗法名解及解答题

运动疗法名解及解答题
运动疗法名解及解答题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的帮助来完成。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持续性被动活动: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的治疗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6.调节精神和心理

关节活动技术

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1.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

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

3.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

4.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及伸展性

影响关节活动度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

1.拮抗剂的肌张力

2.软组织相接触

3.关节的韧带张力

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

5.骨组织的限制

(二)病理因素

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

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

3.肌力降低

4.关节本身病变

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结构

2.早期活动

3.全范围活动

4.与肌肉牵伸相结合

关节挛缩:

1.关节性挛缩(关节囊、韧带、滑膜等)

2.软组织性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腱、韧带等)

3.肌源性挛缩①肌肉自身因素(外伤、炎症、变性、缺血)

②肌肉以外因素(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力学因素)

体位转移技术

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独立转移:指患者独自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

辅助转移:指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的转移方法。

被动转移:即搬运,是指患者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个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

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1.水平转移时,两个平面的高度应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痪患者

2.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活动床转移时应先锁住床的脚轮,椅子转椅时应将其置于最稳定的位置

3.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尽可能靠近,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

4.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一般是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转移

5.应当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如利用倾斜力、翻滚力、摆动惯性以增加起身的动量

6.转移时注意安全,患者应尽量避免被家具或轮椅大轮、轮椅脚踏板碰伤。

7.患者学习独立转移的时机要恰当,太早容易失败会使患者失去信心,太晚则因依赖而失去兴趣

8.有多种转移方法可以选择时,以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为首选

肌肉牵伸技术

牵伸技术:指运用外力(人工或机械/电动设备)牵伸短缩或挛缩组织并使其延长,做轻微超过组织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分类:

1.牵伸力量来源:手法牵伸、机械(电动)牵伸、自我牵伸

2.牵伸肌群:屈肌群牵伸、伸肌群牵伸

3.牵伸强度:低强度牵伸、高强度牵伸

4.牵伸力量来源和参与程度:被动牵伸、主动牵伸、神经肌肉抑制技术

5.牵伸时间:长时间牵伸、短时间牵伸,持续牵伸、间歇牵伸

6.牵伸部位:脊柱牵伸、四肢牵伸

牵伸的作用:

1.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

3.调节肌张力

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

5.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6.预防软组织损伤

手法牵伸:治疗师对发生紧张或挛缩的组织或活动受限的关节,通过手力牵伸,并通过控制牵伸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来增加挛缩组织的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

机械牵伸:指借助机械装置,增加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的一种牵伸方法。

自我牵伸:又称自主牵伸,是患者自己完成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牵伸力量为自身重量,牵伸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被动牵伸相同。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缩、拮抗剂收缩)

牵伸程序:

1.牵伸前评估

2.选择牵伸方法

3.向患者解释牵伸目的和步骤

4.牵伸技术参数(患者体位、牵伸方向、牵伸强度、牵伸时间、治疗反应)

牵伸注意事项:

牵伸前,必须进行肌肉功能评估

1.明确目标

2.避免过度牵伸

3.避免牵伸水肿组织

4.避免过度牵伸肌力较弱的肌肉

牵伸中

避免挤压关节,对关节可先施加分离牵引力。

牵伸力量适度、缓慢、持久,即能使软组织产生张力,又不会引起或加重疼痛。避免跳跃性牵伸在关节活动末端避免弹动关节。

患者配合

放松被牵伸部位,使牵伸力作用在治疗部位。

了解治疗反应,牵伸后肌肉酸痛不能持续超过24小时。

大强度、短时间牵伸容易引起软组织炎症、损伤和无力。

教会患者牵伸后保暖,以巩固牵伸效果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活动。

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接近,长度缩短。

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负荷的重力比自身力量强,即收缩时的肌力<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逐渐被拉长,肌肉的起止点相互分开,直至恢复到静止时的正常长度。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张力显著增高。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下面加载的负荷。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和阻力。

挛缩:为肌腱装置和通过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适应性缩短,导致被动或主动的牵伸明显的抵抗和限制关节活动。

挛缩分类

1.肌静力性挛缩

2.瘢痕粘连

3.纤维性粘连

4.不可逆性挛缩

5.假性肌静力性挛缩

关节松动技术

生理运动: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附属运动: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关节松动技术分级

Ⅰ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疼痛)

Ⅱ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机,但不接触关节的起始端和终末端。(疼痛)

Ⅲ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疼痛加僵硬)Ⅳ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总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

1.缓解疼痛

2.改善关节活动度

3.增加本体反馈

肌力训练技术

肌力: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肌肉耐力: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收缩的能力。

肌肉长度-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与肌肉收缩所产生肌力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

助力训练: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或动作的一种训练方法。

主动训练:指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抗阻训练:指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等长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保持不变,亦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

等张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张力保持不变,肌纤维的长度发生变化,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

1.神经系统疾病

2.失用性肌肉萎缩

3.肌源性疾病

4.年龄增加

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肉的初长度

3.肌肉的募集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5.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

6.年龄和性别

7.心理因素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抗组训练原则

(二)超量恢复原则

1.肌肉训练时要引起一定肌群的适度疲劳

2.肌肉训练要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

肌力训练方法:

1.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2.阻力训练

3.悬吊训练

4.主动训练

5.抗阻训练

“tens”方法:每次肌肉收缩10秒后休息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训练10组。

多角度等长训练: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20°做一组等长训练。

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三种方法比较

1.等长训练

优点:

不受环境限制、不需特殊仪器,容易操作;

训练时不伴有关节活动,特别适合于关节活动过程中有明显疼痛、有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或肢体固定的患者进行肌力增强训练;

具有防止肌肉萎缩、消除肿胀、刺激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等作用

缺点:

主要增强静态肌力;

缺乏关节活动,对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差,无助于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具有角度特异性,仅能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某一角度达到训练效果,若要使关节活动范围内各角度均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则需逐点训练,较费时;

2.等张训练:

优点:

增强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肌力;

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

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

改善关节软骨营养;

包含离心与向心两种训练方式;

不需要贵重仪器;

可允许多个关节同时运动

缺点:

在活动范围内,阻力矩与最大肌力矩不一致,影响练习效果;

训练开始时,易受到惯性力量的影响;

在训练时,较强的肌群可能替代较弱肌群进行收缩;

对有关节挛缩、关节内损伤、运动时疼痛者不适宜;

不易进行不同运动速度的训练

3.等速训练

优点:

运动速度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加速运动;

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某一点上都能向肌肉提供合适的阻力,使肌肉保持合适张力和收缩力;

保持张力和收缩力的平衡,使肌肉得到充分收缩,较好地增强肌力;

可以根据肌力强弱、肌肉长度变化、力臂长短等状况提供一种顺应性阻力,不会过度负荷使肌肉损伤;等速训练有较高的效率与安全性;

可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增强关节稳定性;

提供不同的速度训练,适应日常生活功能的需要;

等速肌力训练时,可提供实时反馈信息,进行最大肌力收缩及次大收缩训练

缺点:

必须借助昂贵的仪器;

训练时花费的时间较多;

治疗师需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仪器的失用培训等;

肌力训练注意事项:

1.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

2.注意调节阻力;

3.注意无痛训练;

4.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

5.注意心血管反应;

6.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

7.做好详细的训练记录。

牵引疗法

牵引的治疗作用

1.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和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2.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正常排序;

3.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

4.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和腰椎平衡;

5.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脊柱和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

6.脊柱外伤时的早起制动和复位作用;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物体受到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是物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静态平衡:指得是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者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从坐到站或从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地运动的能力。

(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的)

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1.支撑面积

2.平衡的条件

3.稳定极限

4.摆动的频率

5.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6.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7.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对策

平衡训练的原则

(一)安全性

(二)循序渐进

1.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2.稳定极限由大到小

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从睁眼到闭眼

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影响协调训练因素

1.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2.动作的频率

3.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4.其他因素

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重复性训练

3.针对性训练

4.综合性训练

轮替动作练习

定位的方向性动作练习

步行功能训练

步行: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来安全、有效的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是躯干、骨盆、下肢各关节及肌群的一种规律、协调的周期性运动。

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是一个人行走时的表现形式,又称行走模式。

自然步态: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

步行周期:只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侧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一个步行周期。

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即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过程,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

摆动相:指足趾离开地面腾空向前迈步到该足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

步行的条件:

1.肌力单侧下肢必须能够支撑体重的3/4以上,或双下肢的伸肌肌力在3级以上。

2.平衡能力室内:2级室外:3级

3.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

4.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能力

5.中枢控制

Bobath

控制关键点:治疗师在训练中操作患者身体的某些部位,已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反射的目的。

反射性抑制:利用与痉挛模式相反的体位或姿势来抑制痉挛,包括反射性抑制模式和影

响张力性姿势。

促进姿势反射:通过某些特定活动来引导形成功能活动的姿势,并学习体验这些功能活动的运动姿势以达到治疗目的。

感觉刺激

整体整合

基本操作方法:

(一)关键点部位及其作用

(二)促进姿势反射

(三)刺激固有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

1.关节负重

2.位置反应

3.保持反应

4.拍打

Brunnstrom方法

六级分期法:

第一阶段:迟缓期,处于软瘫状态,没有任何运动

第二阶段:开始恢复,出现痉挛,并出现联合反应

第三阶段:共同运动出现,痉挛程度增加,然后痉挛达最高状态,可利用共同运动鼓励患者做随意运动

第四阶段:共同运动期,共同运动完善,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第五阶段:分离运动初期,共同运动减退,随意运动增多。

第六阶段:协调性运动期,患者不再以异常的运动模式进行活动,可以比较随意的做分离性活动,但可能仍然有运动速度协调性欠佳的情况。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Raimist

Rood技术

运动控制的形式:

1.交互支配

2.共同收缩

3.重负荷性工作

4.技巧性活动

促进方法:

(一)触觉刺激:包括快速刷擦和轻触摸

(二)温度刺激

(三)轻叩肌腱或肌腹

(四)牵伸快速轻微

(五)挤压按压肌腹

(六)特殊感觉刺激视听

抑制方法:

(一)压关节以缓解痉挛轻推

(二)在肌腱附着点加压

(三)用较轻的压力从头部开始沿脊柱直到骶尾部按压

(四)持续的牵张

(五)其他缓慢地从仰卧位翻到侧卧位中温刺激温热敷

具体应用

痉挛性瘫痪:

1.缓慢/持续的牵拉降低肌张力

2.轻刷擦

3.体位作用肢体负重位

4.反复运动肌肉的非抗阻性重复收缩缓解肌肉痉挛

5.抵抗痉挛模式的运动

迟缓性瘫痪:

1.整体运动一侧肢体瘫痪时可用健侧肢体带动患肢运动

2.快速刷擦快速、较强

3.远端固定近端活动固定远端,对近端施加压力或增加阻力以诱发肌肉的共同收缩

刺激骨突部位加强肌肉收缩叩击、快速冰刺激、振动刺激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以增强相应肌肉收缩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交互神经支配(交互神经抑制):当主动肌收缩时,拮抗肌的活动会受到抑制。

连续性诱导:拮抗肌受刺激产生肌肉的收缩后,可引起主动肌的兴奋使之产生收缩。

治疗原则:

1.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

2.早起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的运动通过姿势反射等机制予以增强

3.早起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相互转换、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

4.人体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需经过四个阶段活动性、稳定性、控制性、运动技能

5.正常运动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遵循总体模式和姿势顺序

6.人体的功能性活动是具有目的性的

7.运动行为的改善取决于运动的再学习

基本手法与程序

1.手法接触

2.阻力

3.扩散和强化

4.牵伸

5.牵引和挤压

6.时序

7.体位和身体力学

8.言语刺激

9.视觉

特殊手法技术:

(一)主动肌定向技术

1.反复牵拉或反复收缩

2.节律性启动

(二)拮抗剂反转技术

1.动态反转

2.节律性稳定

(三)放松技术

1.收缩-放松

2.保持-放松

螺旋对角交叉式

运动再学习技术

运动再学习技术康复重点:

1.强化肌力训练

2.软组织牵伸

3.预防失用性肌萎缩和不良的适应性运动行为

4.控制肌肉痉挛

运动再学习的四个步骤:

1.分析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异常表现及丧失成分

2.指导并辅导患者强化训练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丧失成分

3.将丧失成分融入整体活动训练中,并逐渐增加难度,优化技能

4.促使运动技能训练向实际生活环境转移,指导患者自我监督和亲属参与,使训练逐渐贴近实际生活并尽可能长期坚持

运动学习的三个阶段:

1.认知期

2.联系期

3.自发期

功能重建的机制:

(一)脑的可塑性

(二)促进功能重建的因素

1.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训练项目或目标

2.反复强化

3.兴趣性

4.挑战性

5.社会交流性

6.醒觉程度

7.避免或减少损伤后的适应性改变

运动再学习技术的基本原则:

(一)脑损伤后的恢复模式

(二)训练的基本原则

1.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过强收缩

2.及时反馈的应用

3.进行重心调整训练

正确坐位对线要点:

1.双脚双膝靠拢或与肩同宽

2.体重平均分配

3.躯干伸展,双髋屈曲,双肩在双髋的正上方

4.双肩水平,头正中位

正确站立位对线要点:

1.双足自然分开

2.双髋在双踝前方

3.双肩正对双髋

4.双肩水平,头中立位

5.躯干直立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入选标准:

1.发病后3个月以上

2.主动运动:碗伸展>10°,重复3次/分钟;拇指及至少另外两个手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重复3次/分钟

3.被动关节活动度:肩屈曲、外展≥90°,外旋>45°,肘伸展30°,前臂旋前、旋后45°,腕伸展于中立位,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30°

4.当健手被固定,行走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5.具有独立安全的转移能力

6.可以理解和执行康复训练程序的指令

运动处方: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类型

代谢当量(METs):每千克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ml的氧气,其活动强度定为1METs

运动疗法专业技术学重点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应用力、电、光、声、水、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 物理因子治疗(理疗)的功效: 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运动疗法分类:常规运动疗法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平衡训练技术心肺功能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运动再学习法 临床应用范围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营养不良,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运动疗法禁忌症 ?绝对禁忌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持续发作的冠心病 ?安静时舒张压在 120mmHg以上者及收缩 压在180mmHg以上 ?重症的心律不齐 ?动脉瘤 –体位性低血压 –高热 –剧痛?相对禁忌 –运动时血压急剧升高者。 –心室室壁瘤 –心传导异常 –严重骨质疏松 常用运动方法 ? 1.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实施,多用于肢体肌肉瘫痪或肌力极弱时,能够预防挛缩和粘连,刺激本体感受器。 ? 2.主动辅助活动(助力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的情况下,患者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适用于肌肉能够收缩但不足以对抗重力时,可增强肌力和改善肢体功能。 ? 3.主动活动: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又不给予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完成的动作,能够增强肌力,改善肢体功能,达到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的目的。 ? 4.抗阻活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活动。 ? 5.牵张运动:用主动或被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拉的活动,适用于软组织病变所致关节挛缩,可恢复或缓解肢体活动范围受限,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 ☆关节活动度评定 ?ROM: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测量工具:量角器,方盘测角计 ?肩关节、肘关节、桡尺关节、腕关节 ?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掌关节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脊柱 ?注意主动和被动ROM的差异 肌力评定 ?目的: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下降的程度与范围 ?器械检查: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等速测力计 ?手法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MMT) 定义:系根据受损肌肉或肌群功能,使病人处在不同受检位置,让其做一定动作,对动作分别给予助力和阻

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的帮助来完成。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持续性被动活动: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的治疗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6.调节精神和心理 关节活动技术 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1.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 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 3.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 4.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及伸展性

影响关节活动度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 1.拮抗剂的肌张力 2.软组织相接触 3.关节的韧带张力 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 5.骨组织的限制 (二)病理因素 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 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 3.肌力降低 4.关节本身病变 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结构 2.早期活动 3.全范围活动 4.与肌肉牵伸相结合 关节挛缩: 1.关节性挛缩(关节囊、韧带、滑膜等) 2.软组织性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腱、韧带等) 3.肌源性挛缩①肌肉自身因素(外伤、炎症、变性、缺血) ②肌肉以外因素(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力学因素) 体位转移技术 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独立转移:指患者独自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 辅助转移:指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的转移方法。 被动转移:即搬运,是指患者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个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 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1.水平转移时,两个平面的高度应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痪患者 2.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活动床转移时应先锁住床的脚轮,椅子转椅时应将其置于最稳定的位置 3.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尽可能靠近,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 4.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一般是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转移

物理治疗学题库

第一章二.单选 下列不属于物理治疗范畴的治疗方法是(B) A功能训练 B言语治疗 C手法治疗 D牵引治疗 E物理因子治疗 2下列不属于随意运动的活动是(B) A走路 B穿衣 C打太极拳 D悬吊训练 E骑自行车 3下列不属于主动运动的训练是(D) A偏瘫患者的穿衣训练 B截瘫患者的体位转移训练 C脑瘫患儿的行走训练 D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的肢体活动 E腓总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踝背伸活动 4健身俱乐部里的拉力器练习属于(E) A被动运动 B随意运动 C助力运动 D悬吊运动 E抗阻力运动 5下列不属于持续被动性活动的治疗作用是(B) A缓解疼痛 B增强肌力C改善关节活动范围D防止关节黏连E预防关节僵硬 6下列描述错误的是(B) A主动运动是指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 B被动运动是指肌肉被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 C助力运动需要借助于外力的帮助才能完成 D随意运动是指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的参与 E抗阻力运动必须克服外部的阻力才能完成 7下列徒手肌力训练原则,正确地是(A) A适合于肌力为2级 B适合于肌力为3级 C适合于肌力为4级 D适合于肌力为5级 E不受肌力等级影响 8下列有关肌力的训练,描述错误的是(C) A肌力训练是根据超量负荷的原理 B肌力训练必须要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 C肢体的被动活动也有增强肌力的功效 D抗阻力活动的效果有于主动助力活动 E等速性抗阻力运动的训练的训练效果最理想 9下列抗阻力运动不包括(B) A等速抗阻力运动 B被动抗阻力运动 C等长性抗阻力运动 D向心性等张性抗阻力运动 E离心性等张性抗阻力运动 10牵伸是(E) A活动关节B增强肌力C改善呼吸D放松肌肉E拉长软组织 11下列不属于神经发育疗法的治疗技术是(E) A Bobath技术 B rood技术 C Brunnstrom技术 D kabat-knott-voss技术 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12下列不属于低频电疗的方法(B) A感应电疗法 B音频电疗法 C间动电疗法 D痉挛肌电刺激疗法 E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13下列不属于中频电疗法的是(C) A音频电疗法 B干扰电疗法 C经皮神经刺激电疗法 D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E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康复概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等,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实践方能更好的掌握,因此在学习中,需要边学习,边操作,方能更好的掌握,以获得更确实的临床康复经验。 第一章康复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康复的概念 2、掌握康复的工作内容 3、掌握康复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康复的内容 2、康复的治疗过程 3、康复的发展史 第二章物理治疗学 第一节运动疗法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 2、了解运动疗法的分类 3、熟悉运动疗法的内容 4、熟悉运动解剖学基础 5、熟悉运动生理学基础 6、掌握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 7、熟悉运动代谢基础 8、掌握运动疗法的常用运动方式 9、熟悉运动疗法的生理作用 10、掌握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11、熟悉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12、熟悉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3、熟悉运动处方的项目 14、熟悉运动量控制的内容 15、熟悉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教学大纲 一、运动疗法的定义 1、运动疗法的定义 2、运动疗法的分类 二、运动疗法的内容和分类 1、常规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 3、运动再学习 三、运动疗法的基础

1、运动学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 2、运动生理学基础:肌肉的理化特性、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协同作用 3、运动的代谢基础:肌肉收缩的能量供给、运动中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指标、对训练的代谢反应 四、运动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1、被动运动 2、主动运动:随意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 3、牵引 五、运动中的生理及治疗作用 1、生理作用:心脏、骨骼肌、骨和关节、血压、肺、血脂质、其他 2、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禁忌 1、临床应用 2、运动疗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3、运动疗法的禁忌 七、运动处方 1、运动治疗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率、治疗持续时间、 3、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规的运动疗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关节活动基础 2、掌握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的具体方法 3、掌握被动运动具体训练方法 4、掌握不同关节的关节活动具体方法 5、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概念 6、了解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7、掌握关节松动术的基本手法 8、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手法分级标准 9、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应用的选择 10、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1、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操作程序 12、掌握人体主要关节的关节松动术的具体操作 13、掌握软组织牵伸的概念 14、掌握被动牵伸的种类及操作 15、掌握主动抑制的概念和方式 16、掌握肌肉牵伸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7、掌握肌肉牵伸的程序 18、了解牵伸的局部放松技术 19、掌握人体主要肌群的牵伸技术 20、掌握肌力的概念 21、熟悉影响肌力的因素

运动疗法操作技能题库

各关节的被动活动 1、躯干的被动活动方法(12分) (1)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膝屈曲,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关节。(7分)(2)使肩和骨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停留数秒钟。 (5分) 2、肩关节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10分) (1)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住肘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6分)(2)慢慢把患者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4分) 3、肩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10分) (1)患者仰卧位,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处。(3分)(2)然后慢慢把患者上肢沿额状面向上高举过头。(3分) (3)当患者上肢被动移到外展900时,将上肢外旋后再移动直至接近耳部。(4分)4、肩关节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方法(10分) (1)患者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0肘关节屈曲,治疗师一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腕关节。(6分) (2)以肘关节为轴,将上肢向内、向外方向旋转。(4分) 5、肘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8分) (1)患者仰卧位,上肢呈外展位,治疗师一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腕关节。(4分) (2)作肘关节的屈伸动作。(4分) 6、前臂和腕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18分) (1)患者肘关节处于屈曲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的腕关节上方进行固定,另一手抓握手指。(6分) (2)旋转前臂,进行旋前旋后的动作。(6分) (3)一手握住腕关节的上方,另一只手握住下方,做腕关节的屈伸动作。(6分)7、髋关节屈曲、伸展、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22分) (1)髋关节的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8分) ①一手握住患者小腿,另一只手用手心托住患者足跟处。(4分) ②双手将患者大腿沿矢状面向上弯曲,使大腿前部尽量接近患者腹部。(4分) (2)髋关节伸展的被动活动方法:(8分) ①一手握住踝关节上方,另一只手从下方抓住膝关节前部。(5分) ②用前臂托住患者小腿和膝关节部位,用力向上抬,被动伸展髋部。(3分) (3)髋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6分) ①治疗师一手放在膝关节下方,另一只手握住踝关节上方。(3分) ②将上肢沿额状面方向移动,一直达到全关节活动范围。(3分) 8、踝关节背屈的被动活动方法(10分) ①一手固定踝关节上方,另一只手用手心握住患者的足后跟。(5分) ②前臂贴住患者脚掌及外侧,用力向上方拉动。(5分) 被动牵拉跟腱、腘绳肌、股四头肌、髋关节内收肌、屈肌的手法 1、被动牵拉跟腱(20分) ①治疗师一手握足跟,另一手固定踝关节上方。(12分) ②利用治疗师的前臂屈曲动作来牵拉跟踺。(8分) 2、被动牵拉腘绳肌(20分)

运动疗法试题

一、选择题 1、()开始,以神经生理学及神经发育学为特色的运动疗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甚至于延续至今。A.20世纪20 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下列不属于神经生理学疗法的是() A.运动再学习疗法B.PNF疗法C.Bobath疗法D.Brunnstrom疗法 3、关于物理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关系正确的是( b ) A.物理疗法就是运动疗法B.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种C.物理疗法是运动疗法的一种D.运动疗法是被动的物理疗法 4、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属何种运动方式()A.被动活动B.主动辅助活动C.主动活动D.抗阻活动 5、下列不属于运动疗法禁忌症的是() A.有明确的炎症存在B.身体极度衰弱C.剧烈疼痛,运动后加重者D.肱骨干骨折钢针固定" 6、1907年运动疗法被引入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肢体的训练中,波士顿Lovett和他的助手Wright提出了徒手肌力检查法,后经许多专家多年实践和研讨,到()年基本确定了MMT,即徒手肌力检查法,延用至今。A.1921 B.1930 C.1940 D.1946 二、名词解释 1、物理疗法 2、运动疗法 3、被动活动 4、主动辅助活动 5、主动活动 6、抗阻活动 7、牵张活动 三、问答题1、运动疗法的总目标是什么 " 2、从临床使用角度出发,运动疗法如何分类 3、运动疗法的应用范围如何 4、运动疗法的禁忌症有哪些 5、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如何 6、常用的运动方法有哪些 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B 4、B 5、D 6、D 二、名词解释1、物理疗法: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部分,以徒手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3、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徒手或借助器械对患者进行的治疗活动,患者不能做主动活动。 4、主动辅助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 5、主动活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也不给予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自己主动完成的动作,是运动疗法中主要的活动方式。 6、抗阻活动:由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7、牵张活动:用被动或主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张的活动。被动牵张时,牵引力由治疗师或器械提供;主动牵张时,牵引力由拮抗肌群的收缩来提供。 三、问答题:1、运动疗法的总目标是什么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个人的生活能力,增强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从临床使用角度出发,运动疗法如何分类从临床使用出发,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

(整理)年《运动治疗学》操作题库.

2010级《运动治疗学》操作考核试题 1.肱三头肌长头的牵张方法P33 P32 肱三头肌长头起于肩胛骨的盂上结节,止于尺骨鹰嘴,是由脊髓节段c7发出的桡神经支配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伸肘,同时协助臂的内收和后伸。操作:1.当肌肉达到接近正常的动作范围,患者必须采取坐或站姿才能达到最大肌肉活动度。2.若肌肉活动度明显受限,患者可采取仰卧姿势。刚刚我说的过肱三头肌的主要功能是伸肘,协助臂的外展和后伸,而牵张肌肉时牵张方向要挛缩肌肉收缩方向相反。首先,治疗师一手握于患者的前臂远端,将其肘关节屈曲到最大角度,另一只手托住患者手肘将肱骨抬起,做肩关节屈曲的动作,并稍稍外展,一直到手臂背侧感到不适即为最大活动度。固定该动作最好在15至30s左右,最少施与牵张的时间不可少于6s,然后把患者手放下,照此重复5—10次。手法要温和、缓慢。牵张时不能在超过关节正常活动度时施与被动的力量。长期卧床、年老或者长期使用类固醇的病人压迫特别小心。因为可能会有骨质疏松。而且避免对水肿处牵张,因为其比正常组织更容易受伤。还有长时间不动之后避免过于激烈的牵张。如果超过24小时仍疼痛表明牵张力量过大。 牵张:指拉长挛缩或短缩软组织以增加活动度的治疗方法。与牵引(traction)区别:牵引主要作用与关节,通过力学原理增大关节间隙。 牵张分为被动牵伸,主动抑制和自我牵伸

2.颈椎徒手牵引P583 脊神经根受到挤压,因功能缺失或退化性变化使活动不足,小面关节的关节疼痛,肌肉痉挛和防卫行肌缩或者椎间盘卡住都可以使用颈椎徒手牵引。禁忌症:急性、脊髓型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首先,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尽量放松。治疗师站在床头,治疗时有三种可以选择的方法,第一种是治疗师的双手的指头放在枕骨之下,第二种是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者前额上,另一只手放在枕骨之下,第三种是将两手食指放在压迫被移动的椎体之上的棘突,此种手法摆放的方式只对其下的脊椎段提供特定的牵引,可在治疗师髋部绕一带子一加强手指的拉力并使施力时更容易。牵引角度小时最大应力位置靠近颈椎上段,随着角度增大,最大应力的位置逐渐下移。牵引时治疗师固定其手臂,做等长收缩,采取稳定的站姿,然后慢慢地将身体往后倾来施与牵引力量。力量的施与时要采取间歇式方式,平顺,逐渐的增强和放松牵引力量。这样牵引的话治疗师可以控制牵拉的角度和头部的姿势,可以借食指放在特定的棘突上,可对牵引的椎节数有某种程度的控制而且不会有特别的压力在颞颌关节上。 3.肩胛骨的被动活动训练:上举/下压、前凸/后缩、向上/下旋转。P30 肩胛骨胸廓后外侧的上分,介于第2-7肋骨之间。肩关节活动受限时肩胛骨很容易出现粘连现象,在活动肩关节前要适当的活动一下肩胛骨。被动活动要在无痛范围内活动肢体,勿超过此范围,若超过此范

最新运动疗法试题题库

一、选择题 1、( )开始,以神经生理学及神经发育学为特色的运动疗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甚至于延续至今。 3、关于物理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关系正确的是( b ) D .运动疗法是被动的物理疗法 4、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 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 属何种运动方式 ( ) A .被动活动 B .主动辅助活动 C .主动活动 D .抗阻活动 5、下列不属于运动疗法禁忌症的是( ) A .有明确的炎症存在 B .身体极度衰弱 C .剧烈疼痛,运动后加重者 D .肱骨干骨折钢针固定 6、 1907 年运动疗法被引入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肢体的训练中,波士顿 Lovett 和他的助手 Wright 提出了徒手 肌力检查法,后经许多专家多年实践和研讨,到( )年基本确定了 MMT ,即徒手肌力检查法,延用至今。 A . 1921 B . 1930 C . 1940 D . 1946 二、名词解释 1、 物理疗法 2、 运动疗法 3、 被动活动 4、 主动辅助活动 5、 主动活动 6、 抗阻活动 7、 牵张活动 三、问答题 1、运动疗法的总目标是什么? 2、从临床使用角度出发,运动疗法如何分类? 3、运动疗法的应用范围如何? 4、运动疗法的禁忌症有哪些? 5、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如何? 6、常用的运动方法有哪些? 答案:一、选择题: 1、B 2、A 3、B 4、 B 5、 D 6、D 二、名词解释 1、物理疗法: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部分,以徒手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 能障碍的方法。 3、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徒手或借助器械对患者进行的治疗活动,患者不能做主动活动。 4、 主动辅助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 5、 主动活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也不给予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自己主动完成的动作,是运动疗法中 主要的活动方式。 6、抗阻活动: 由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 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 力的活动。 7、牵张活动:用被动或主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张的活动。被动牵张时,牵引力由治 疗师或器械提供;主动牵张时,牵引力由拮抗肌群的收缩来提供。 三、问答题: 1、运动疗法的总目标是什么? 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 个人的生活能力,增强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从临床使用角度出发, 运动疗法如何分类? 从临床使用出发, 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主要包括: 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 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 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 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增强心肺功能的 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 主要包括: Bobath 疗法; Brunnstrom 疗法; 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PNF );Rood 精品文档 A .20 世纪 20 年代 B .20 世纪 40 年代 C .20 世纪 60 年代 2、下列不属于神经生理学疗法的是( ) A .运动再学习疗法 B . PNF 疗法 C . Bobath 疗法 D . 20 世纪 80 年代 D . Brunnstrom 疗法 A. 物理疗法就是运动疗法 B. 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种 C. 物理疗法是运动疗法的一种

运动疗法学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疗法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课程衔接关系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纪树荣主编的《运动疗法技术学》设计,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同学们掌握临床运动治疗的方法,并能做到熟练操作。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运动疗法技术学是研究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种治疗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的科学,是康复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我们采取理论讲授为先导,PBL教学为主、模拟演示为辅,灵活借助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运动疗法学》课程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表,统一

教学内容。统一阅卷和评分标准;阅卷时流水作用,规范阅卷标准。《运动疗法学》课程考试管理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 三、参考教材 四、学时分配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运动疗法概论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6.了解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康复治疗系物理治疗学考试题答案

康复治疗系物理治疗学考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持续性被动活动(CMP):是利用机械或电动活动装置,是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1 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向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是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状 态。 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侧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 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神经发育疗法: 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 —Knott—Voss技术(又称PNF技术),这些技术具有以下共同特 点。①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 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 疗中。②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 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 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③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 -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为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在治疗中 强调先做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做等张练习(如在某一 姿势上做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 习向心性运动(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 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④治疗方法,应用多种感觉刺激, 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化训练队动作的掌握、 运动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工作方式,强调早期治 疗、综合治疗以及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如物理治疗(PT)、作业 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积极 配合;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主动参与,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素。 联合反应:是脑卒中后的一种非随意性的运动和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如当 健侧肢体用力过度时,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这种反应称为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脑卒中后患侧肢体出现的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运动模式,即当一 个关节试图活动时,相连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随之活动,在用 力活动时表现更为突出。 关节挛缩:关节外软组织痉挛、收缩而致关节活动受限者称为关节挛缩。 关节松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师在患者环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二、填空题

运动疗法题库.

运动疗法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T: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中疗法之一。 二、填空: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一般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 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助力运动的完成,部分借助于器械帮助,部分由患者来完成;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3.运动疗法根据动力的来源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4.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 三、问答题: 1.简述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范围。 答:治疗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式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 临床应用范围: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 (2)运动器官疾病如四肢骨折或脱位。 (3)内脏器官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4)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 (5)其他:肿瘤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艾滋病、戒毒后等。 2.简述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 (1)运动治疗的方案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2)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情况个别对待、明确运动强度。 (3)运动训练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与全身运动相结合。 (4)治疗活动内容要有新鲜感,能调动患者主动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5)坚持长期训练,不可随意间断,提高训练效果。 (6)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病情,看是否有不良反应,是否已达到治疗要求,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查明原因。(7)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定期总结。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应用力、电、光、声、水、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 物理因子治疗(理疗)的功效: 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运动疗法分类:常规运动疗法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平衡训练技术心肺功能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运动再学习法 临床应用范围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营养不良,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运动疗法禁忌症 ?绝对禁忌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持续发作的冠心病 ?安静时舒张压在 120mmHg以上者及收缩 压在180mmHg以上 ?重症的心律不齐 ?动脉瘤 –体位性低血压 –高热 –剧痛?相对禁忌 –运动时血压急剧升高者。 –心室室壁瘤 –心传导异常 –严重骨质疏松 常用运动方法 ?1.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实施,多用于肢体肌肉瘫痪

或肌力极弱时,能够预防挛缩和粘连,刺激本体感受器。 ?2.主动辅助活动(助力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的情况下,患者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适用于肌肉能够收缩但不足以对抗重力时,可增强肌力和改善肢体功能。 ?3.主动活动: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又不给予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完成的动作,能够增强肌力,改善肢体功能,达到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的目的。 ?4.抗阻活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活动。 ?5.牵张运动:用主动或被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拉的活动,适用于软组织病变所致关节挛缩,可恢复或缓解肢体活动范围受限,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 ☆关节活动度评定 ?ROM: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测量工具:量角器,方盘测角计 ?肩关节、肘关节、桡尺关节、腕关节 ?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掌关节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抑制病理运动模式的方法是 2、强调应用本体刺激以促进运动的方法是 3、治疗针对刺激和最大的利用中枢神经损伤后重新组织的适应能力的方法是4、颈椎牵引初始重量要从kg开始牵引。 5、颈椎牵引最高不能超过kg。 6、平衡训练循序渐进的方法是,支撑面积由到;由静态到动态;重心由到。 7、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多采用坐位位牵引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通常规律是粗大运动先于分离的有选择的运动() 2、平衡训练顺序是先闭眼训练,再到睁眼训练() 3、腰椎牵引时,起始牵引重量为50kg。() 4、平衡与协调训练不单纯是肌肉力量的训练() 5、关节松动技术可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6、Rood技术可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7、直腿太高试验达屈曲90度时出现疼痛才说明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8、平衡训练要在注意下和不注意下训练。() 9、Berg平衡量表共有14个动作,每个动作4分,共56分() 10、颈椎牵引时,间歇牵引的重量可大于持续牵引的重量。()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关节松都手法的4个分级? 2、Brunnstrom六阶段理论? 3、平衡分几级,每级代表什么?

运动疗法学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BOBATH法 2、PNF法 3、运动再学习 4、3 5、20 6、大,小,低,高 7、前屈 二、判断题 1-5 √××√√ 6-10××√√√ 三、问答题 1、关节松都手法的4个分级? 答: 1级:治疗者在患者关节的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的来回松动关节 2级:治疗者在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的来回松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的起始与终末端 3级:治疗者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的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4级:治疗者在患者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的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2、Brunnstrom六阶段理论? I 弛缓,无任何运动 Ⅱ始出现痉挛及共同运动模式 Ⅲ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痉挛加重 Ⅳ出现一些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 V 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 Ⅵ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 3、平衡分几级,每级代表什么? 答:一级平衡:静态平衡 二级平衡:自动态平衡 三级平衡:他动态平衡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2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 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 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 6、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 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它不能主动完成,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 8、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完成所有的关节运动形式,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 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 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肌肉的长度缩短,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 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如静止,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 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 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髋,膝,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 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 19、社区性步行:是指可以借助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 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 21、Raimiste现象: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 22、技巧性活动 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 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25、心功能康复: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 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30、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常用技术和方法?1)防止关节周周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2)防止神经肌肉性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3)防止软组织粘连形成的关节活动障碍 (1).主动运动:用主动运动恢复关节活动,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然后稍加维持,以引起轻度疼痛感为度;(2)被动运动;由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进行.其对挛缩组织的牵张,活动到最大幅度也宜作短时间维持,应根据疼痛感觉控制用力程度,切忌施行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损伤.(3)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侧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4)关节功能牵引法:按需要扩大活动关节运动方向作持续一定时间的重力牵引,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以取得更好的联系效果.在其远端肢体上按需要方向用沙袋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 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 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 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 程. 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 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 6 、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 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 它不能主动完成, 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 8 、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 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 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 可以完成所有 的关节运动形式, 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 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 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 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 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 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 肌肉的长度缩短, 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 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 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 如静止,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 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 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 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人体通过中枢命令, 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 髋,膝, 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 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 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 19、社区性步行: 是指可以借助踝- 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 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 21、Raimiste 现象: 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 22、技巧性活动 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 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25、心功能康复: 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 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 ,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 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30、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运动疗法公开教学-授课教案

《运动疗法》 第十六章Bobath技术 说课教案: 1、教学教材 教材选用章稼主编的《运动治疗技术》,为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内容重点突出,图例丰富,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紧密,适合大专院校。本次课要介绍的是其中神经生理学疗法的Bobath技术。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Bobath技术的基本观念及操作技术的原理 (2)能力目标:学习Bobath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重难点分析 Bobath技术为进入神经生理学疗法学习的第一项技术,技术观念及原则与以往的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不同,应重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技能操作应选取技术动作较明确,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4、教学方法选择 基本理论以讲授法为主,基本技术的操作在课堂演示,板书与PPT相结合。 5、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讲授本次课内容----总结----课后复习题 6、板书设计 分主板、副板及补充板三块。主板书写大标题及二级标题,副板书写基本概念及分类,补充板书写补充内容。 7、学法指导。在本课中将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课后布置思考及练习的复习题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本次课要求掌握神经生理学疗法的概念,Bobath技术的基本观念及技术分类。 2、熟悉Bobath技术的训练原则,脑瘫及偏瘫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案。 3、了解神经生理学疗法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生理学疗法的概念,基本技术的概念分类及临床应用 2、教学难点:Bobath疗法的观念,技术原理。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理论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技能实践操作以课堂演示结合实验课的练习为主,采用问答等方法进行课堂互动,课后复习题强化重难点记忆,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板书与PPT相结合,重点难以板书再次强化,同时结合PPT的图片及视频进行教学。 四、课时安排:1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