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师版)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师版)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师版)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师版)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分类汇编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题1】某种热饮需用开水冲泡,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①先将水加热到100C ?,水温(C)y ?与时间()t min 近似满足一次函数关系;②用开水将热饮冲泡后在室温

温度(C)y ?与时间()t min 近似满足函数的关系式为

10

180()(2

t a y b a -=+,b 为常数)

,通常这种热饮在40C ?时,口感最佳.某天室温为20C ?时,冲泡热饮的部分数据如图所示.那么按上述流程冲泡一杯热饮,并在口感最佳时饮用,最少需要的时间为( )

A .35min

B .30min

C .25min

D .20min

【题2】下列函数为奇函数,且在(,0)-∞上单调递减的是( ) A .2()f x x -= B .1()f x x -=

C .2()log f x x =

D .()3x f x =

【题3】下列函数中,值域是(0,)+∞的是( ) A .2y x = B .2

1

1

y x =

+ C .2x y =- D .(1)(0)y lg x x =+>

【题4】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区间(,0)-∞上为减函数的为( ) A .1y x

= B .cos y x =

C .2x y -=

D .||1y x =+

【题5】下列函数中,既是奇函数又在(0,)+∞上是增函数的是( ) A .()2x f x -= B .3()f x x =

C .()f x lgx =

D .()sin f x x =

【题6】已知函数:①2()4f x x x =-:②1

()()5x f x =:③12()log f x x =;④3()f x x =,其中在区间

(0,)+∞上是增函数的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题7】已知幂函数()y f x =的图象经过点1

(2,)4

,则此幂函数的解析式为( )

A .2()f x x -=

B .2()f x x =

C .()2x f x =

D .()2x f x -=

【题8】函数()([y f x x π=∈-,])π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不等式()cos 0f x x g …的解集为( ) A .[,]22

ππ

- B .[,][02ππ--U ,]

2

π

C .[2

π

-,]π

D .{}[02π-U ,]2

π

【题9】地震里氏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地震释放的能量E (单位:焦耳)与地震里氏震级M 之间的关系为 4.8 1.5lgE M =+.已知两次地震的里氏震级分别为8.0级和7.5级,若它们释放的能量分别为1E 和2E ,则1

2

E E 的值所在的区间为( ) A .(1,2) B .(5,6) C .(7,8) D .(15,16)

【题10】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2x y =与2log ()y x =-的图象可能是( )

A .

B .

C .

D .

【题11】数学老师给出一个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说出了这个函数的一条性质:

甲:在(-∞,0]上函数单调递减;乙:在[0,)+∞上函数单调递增; 丙:函数()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1x =对称;丁:(0)f 不是函数的最小值.

老师说:你们四个同学中恰好有三个人说的正确,那么,你认为说法错误的同学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题12】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23x x -剟,且2}x ≠,值域为{|12y y -剟,且0}y ≠,则()y f x =的图象可能是( )

A .

B .

C .

D .

【题13】函数||1

()2

x y =的图象是( )

A .

B .

C .

D .

【题14】已知函数2,0()3,0x log x x f x x >?=??…,则1

(())4f f 的值是( )

A .1

9

-

B .9-

C .19

D .9

【题15】下列函数在区间(0,)+∞内单调递减的是( ) A .3y x = B .11

y x =

- C .2

1log y x

= D .tan y x =-

【题16】若函数6(3)3,7

(),7x a x x f x a x ---?=?>?…单调递增,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9

(4

,3)

B .9

[4

,3)

C .(1,3)

D .(2,3)

【题17】2003年至2015年北京市电影放映场次(单位:万次)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函数模型中,最不适合近似描述这13年间电影放映场次逐年变化规律的是(

)

A .2()f x ax bx c =++

B .()x f x ae b =+

C .()ax b f x e +=

D .()f x alnx b =+

【题18】函数1

()1

f x lgx =-的定义域为( ) A .(0,)+∞ B .(0,1)(1?,)+∞

C .(1,)+∞

D .(0,10)(10?,)+∞

【题19】已知函数2(0)()3(0)

x log x x f x x >?=??…,那么1

[()]4f f 的值为( )

A .9

B .1

9

C .9-

D .19

-

【题20】已知(21)4,1()log ,1

a a x a x f x x x -+?=?

>?…是(,)-∞+∞上的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1) B .1

(0,)2

C .11(,)62

D .11[,)62

【题21】已知函数1,1

(),1x e x f x lnx x ?-=?>?

…,那么(2)f ln 的值是( )

A .0

B .1

C .(2)ln ln

D .2

【题22】函数2()2(1)2f x ax a x =+-+在区间(-∞,4]上为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A .1

05

a <… B .1

05

a

剟 C .105

a <<

D .15

a >

【题23】已知函数21,0

()2,0x x f x x x ?+=?->?

…,若()5f x =,则x 的值是( )

A .2-

B .2或5

2

-

C .2或2-

D .2或2-或5

2

-

二、填空题(共14小题)

【题24】已知函数()f x 满足下列性质: ()i 定义域为R ,值域为[1,)+∞; ()ii 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

(ⅲ)图象关于2x =对称.

1-函数概念与表示(教师用)

函数概念与表示 一.要点精讲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1)解决一切函数问题必须认真确定该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包含三种形式: ①自然型:指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如:分式函数的分母不为零,偶次根式函数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对数函数的真数为正数,等等); ②限制型:指命题的条件或人为对自变量x的限制,这是函数学习中重点,往往也是难点,因为有时这种限制比较隐蔽,容易犯错误; ③实际型:解决函数的综合问题与应用问题时,应认真考察自变量x的实际意义。 (2)求函数的值域是比较困难的数学问题,中学数学要求能用初等方法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值域问题。 ①配方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②判别式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方程);③不等式法(运用不等式的各种性质);④函数法(运用基本函数性质,或抓住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图象等)。 3.两个函数的相等: 函数的定义含有三个要素,即定义域A、值域C和对应法则f。当函数的定义域及从定义域到值域的对应法则确定之后,函数的值域也就随之确定。因此,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为函数的两个基本条件,当且仅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都分别相同时,这两个函数才是同一个函数。 4.区间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5.映射的概念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 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的对应就叫映射。 注意:(1)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A到B的射与B到A的映射是截然不同的.其中f 表示具体的对应法则,可以用汉字叙述。 (2)“都有唯一”什么意思?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 6.常用的函数表示法 (1)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 (2)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1.1(一)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教师版

第二章 函 数 §2.1 函 数 2.1.1 函 数 第1课时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对应:①M=R ,N =N +,对应法则f :“对集合M 中的元素,取绝对值与N 中的元素对应”; ②M={1,-1,2,-2},N ={1,4},对应法则f :x→y=x 2,x∈M,y∈N; ③M={三角形},N ={x|x>0},对应法则f :“对M 中的三角形求面积与N 中元素对应”. 是集合M 到集合N 上的函数的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0个 2.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 ) A .y =x -1和y =x 2-1x +1 B .y =x 0和y =1 C .f(x)=x 2和g(x)=(x +1)2 D .f(x)=x 2 x 和g(x)=x x 2 3.函数y =1-x +x 的定义域为 ( ) A .{x|x≤1} B .{x|x≥0} C .{x|x≥1或x≤0} D .{x|0≤x≤1} 4.函数y =x +1的值域为 ( ) A .[-1,+∞) B .[0,+∞) C .(-∞,0] D .(-∞,-1] 5.已知函数f(x)=2x -3,x∈{x∈N |1≤x≤5},则函数f(x)的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 6.若A ={x|y =x +1},B ={y|y =x 2+1},则A∩B=__________. 7.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函数. (1)A =R ,B ={x|x>0},f :x→y=|x|; (2)A =Z ,B =Z ,f :x→y=x 2; (3)A =Z ,B =Z ,f :x→y=x ; (4)A ={x|-1≤x≤1},B ={0},f :x→y=0. 8.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12x 2+1; (2)y =x -2x 2-4; (3)y =1 x +|x| ; (4)y =x -1+4-x +2; (5)y =4-x 2 +1|x|-3; (6)y =ax -3(a 为常数). 二、能力提升 9.设集合M ={x|0≤x≤2},N ={y|0≤y≤2},那么下面的4个图形中,能表示集合M 到集合N 的函数关系的有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 10.下列函数中,不满足f(2x)=2f(x)的是 ( ) A .f(x)=|x| B .f(x)=x -|x| C .f(x)=x +1 D .f(x)=-x 11.若函数f(x)的定义域是[0,1],则函数f(2x)+f(x +2 3)的定义域为________. 12.已知函数f(x + 1)的定义域为[-2, 3],求f(2x 2-2)的定义域. 三、探究与拓展 13.如图,某灌溉渠的横断面是等腰梯形,底宽为2 m ,渠深为1.8 m ,斜坡的倾斜角是45°.(临界状态不考虑) (1)试将横断面中水的面积A(m 2)表示成水深h(m)的函数; (2)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画出函数的图象.

三角函数概念x教师版

角的概念、定义 一、知识清单 1. 终边相同的角 ①与α(0°≤α<360°)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α与角β的终边重合): {} Z k k ∈+?=,360 |αββο ; ②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180|οββ; ③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90180|οοββ; 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90|οββ. 2. 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360°=2π 180°=π 1°=0.01745 1=57.30°=57°18′ 注意: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熟记特殊角的弧度制. 3.弧度制下的公式 扇形弧长公式r =l α,扇形面积公式211 ||22 S R R α==l ,其中α为弧所对圆心 角的弧度数。 4.三角函数定义: 利用直角坐标系,可以把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数.在α终边上任取一点(,)P x y (与原点不重合),记22||r OP x y ==+, 则sin y r α=,cos x r α=,tan y x α=,cot x y α=。 注: ⑴三角函数值只与角α的终边的位置有关,由角α的大小唯一确定,∴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⑵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可以推出一些三角公式: ①诱导公式:即 2 k π αα±→或902k αα±→o 之间函数值关系()k Z ∈,其规律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如sin(270)α-=o cos α- 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平方关系,倒数关系,商数关系. ⑶重视用定义解题.

人教版数学高二-新课标 《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1.2.1 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 一、问题链接: 1. 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 是x 的函数,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 探究一:函数的概念: 思考1:(课本P 15)给出三个实例: A .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 (米) 与时间t (秒)的变化规律是21305h t t =-。 B .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 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课本P 15图) C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 高低。“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见课本P 16表) 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 怎样的对应关系? 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 中的每一个x ,按照某种对 应关系f ,在数集B 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 和它对应,记作: :f A B → 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 (),y f x x A =∈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定义域(domain ),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值域(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 注意: ① “y =f (x )”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 =g (x )”; ②函数符号“y =f (x )”中的f (x )表示与x 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 乘x . 思考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小试牛刀.1下列四个图象中,不是函数图象的是( B ).

数学教案:函数概念X教师版

函数概念 一、 知识清单 1.映射:设非空数集A ,B ,若对集合A 中任一元素a ,在集合B 中有唯一元素b 与之对应,则称从A 到B 的对应为映射,记为f :A →B ,f 表示对应法则,b=f(a)。若A 中不同元素的象也不同,且B 中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与之对应,则称从A 到B 的映射为一一映射。 2.函数定义:函数就是定义在非空数集A ,B 上的映射,此时称数集A 为定义域,象集C={f (x )|x ∈A}为值域。 3.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从逻辑上讲,定义域,对应法则决定了值域,是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4.函数定义域的求法:①分母不为0;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④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 5.函数值域的求法:①配方法(二次或四次);②判别式法;③反函数法(反解法);④换元法(代数换元法);⑤不等式法;⑥单调函数法. ⑵常用函数的值域,这是求其他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① 函数),0(R x k b kx y ∈≠+=的值域为R; ② 二次函数),0(2R x a c bx ax y ∈≠++= 当0>a 时值域是24[,)4ac b a -+∞,当0=且的值域为+R ; ⑤ 对数函数x y a log =)0,1,0(>≠>x a a 且的值域为R ; ⑥ 函数sin ,cos ()y x y x x R ==∈的值域为[-1,1]; ⑦ 函数 2 k x ,tan ππ+≠=x y ,cot x y =),(Z k k x ∈≠π的值域为R ; 二、 课前练习 1.若}4,3,2,1{=A ,},,{c b a B =,则A 到B 的映射有 34 个,B 到A 的映射有 43 个;若 }3,2,1{=A ,},,{c b a B =, 则A 到B 的一一映射有 6 个。 2. 设集合A 和集合B 都是自然数集合N ,映射B A f →:把集合A 中的元素n 映射到集合B 中的元素n n +2,则在映射f 下,象20的原象是 4 3.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r ,扇形面积为S ,则==)(r f S -r 2-20r ;定义域为0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概念》教案

课题:函数的概念(一)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数学必修(1) 人教版 授课教师: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乔会娜 2008年10月

【三维目标】 1.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通过学习函数概念,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用函数模型表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含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教学方法】诱思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万众瞩目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在“嫦娥一号”飞行期间,我们时刻关注着“嫦娥一号”离我们的距离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数学上用函数来描述这种运动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已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描述了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本节将进一步学习函数及其构成要素. 二、观察分析探索新知 1.实例分析 (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 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 提问:你能得出炮弹飞行5秒、10秒、20秒时距地面多高吗?其中,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炮弹距离地面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炮弹飞行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数集} =t A,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 ≤ t 26 {≤ 的变化范围是数集} =h h B. {≤ ≤ 845 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时间t,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和它对应.

高中数学 第3课时函数的概念和图象(3)(教师版) 苏教版

高中数学 第3课时函数的概念和图象(3)(教师版) 苏教版 【学习导航】 学习要求 1.掌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2.能选用恰当的方法来求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3.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自学评价 1 .用列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列表法,其优点是函数的输入值与输出值一目了然;用等式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解析法(这个等式通常叫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其优点是函数关系清楚,容易从自变量求出其对应的函数值,便于用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图象法,其优点是能直观地反映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 2.购买某种饮料x 听,所需钱数y 元 .若每听2元,试分别用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将y 表示成({1,2,3,4})x x ∈的函数,并指出函数的值域. 解:解析法:2,{1,2,3,4}y x x =∈; 列表法: 图象法: 【精典范例】 例1:画出函数()||f x x =的图象,并求 (3)f -, (3)f ,(1)f -,(1)f 的值. 【解】,0, (),0. x x f x x x ≥?=?-?,即 7, 03,2.40.2, 3. x y x x <≤?=? ->? 图象如图: 点评: 分段函数是指函数的解析式是分段表示的。分段是对于定义域而言的,将定义域分成几段,各段的对应法则不一样。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 例3.(1)已知一次函数()f x 满足 (0)5f =,图象过点(2,1)-,求()f x ; (2)已知二次函数()g x 满足(1)1g =,(1)5g -=,图象过原点,求()g x ; (3)已知二次函数()h x 与x 轴的两交点 为(2,0)-,(3,0),且(0)3h =-,求()h x ; (4)已知二次函数()F x ,其图象的顶点是 (1,2)-,且经过原点. 6 8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doc

.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 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陈向阳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Ⅰ必修本( A 版)》的第一章 1.2.1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贯穿在中学代数的始终,从初一字母表示数开始引进了变量,使数学从静止的数的计算变成量的变化,而且变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量间的这种依存性就引出了函数。在初中已初步探讨了函 数概念、函数关系的表示法以及函数图象的绘制。到了高一再次学习函数,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是利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的定义,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函数与数学中的其他知识紧密联系,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都互相关联、互相转化。函数的学习也是今后继续研究数学的基础。在中学不仅学习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等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函数的思想要更广泛地渗透到数学研究的全过程。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函数又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 的枢纽,特别在应用意识日益加深的今天,函数的实质是揭示了客观世界中量的相互依存又 互有制约的关系。因此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的内容较多,分二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为: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简单 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区间表示等。(第二课时内容为:函数概念的复习、较复杂函 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分段函数、函数图象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并且知道可以用函数描述变 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然而,函数概念本身的表述较为抽象,学生对于动态与静态的认识尚为 薄弱,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缺乏一定的认识,对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造成了一定的难 度。初中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虽然这种定义较为直观,但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例如,对于函数 1, 当 x是有理数时 f ( x) 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它,就不好解释,显得牵强。但0, 当x是无理数时 如果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十分自然。因此,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对 函数概念的再认识,就很有必要。由于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学生因此会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已接触了函数的概念,但在重新学习它时还 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新引进的函数符号“y=f(x) ”不甚其解。教师应在 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函数符号的审美因素,以美启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思考,从而 理解问题的本质,归纳总结出结论。 【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注意运动变化观和集合对应观两个观念下函数定义的对比研究;注意借助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加深对函数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要重视符号 f(x) 的学习,借助具体函数来理解符号y=f(x) 的含义,由具体到抽象,克服由抽象的数学符 号带来的理解困难,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 数学模型;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 函数符号的深刻含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归纳 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对应、转化的辩证思想;强化“形”与 “数”结合并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函数的基本概念—函数定义、解析式(教师版)

函数(1)——函数的基本概念 一、基础知识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 y =f (x ),x ∈A .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强调:①任意性;②唯一性)。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在函数y =f(x),x ∈A 中,x 叫做自变量, 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 叫做函数的值域. (3)函数的三要素: 、 和 。 (4).函数的表示方法 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有: 、 和 (二).相等函数 如果两个函数的 相同,并且 完全一致,则这两个函数为相等函数. 三、分段函数 若函数在其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因 不同而分别用几个不同的式子来表示,这种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等于各段函数的定义域的 ,其值域等于各段函数的值域的 ,分段函数虽由几个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一个函数. 二、 例题分析 (一) 函数的概念: 例题1、以下各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C ) A . f (x )=x ·x +1,g (x )=x (x +1); B. f (x )=x 2-4 x -2 ,g (x )=x +2; C. f (x )=x 2-2x -1,g (t )=t 2-2t -1; D. f (n )=2n -1(n ∈Z ),g (n )=2n +1(n ∈Z ). 例题2、下各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D ) A .f (x )=x 与g (x )=(x )2 B .f (x )=|x |与g (x )=3 x 3 C .f (x )=x |x |与g (x )=? ???? x 2 (x >0)-x 2 (x <0) D .f (x )=x 2-1 x -1与g (t )=t +1(t ≠1)

高一函数的概念教师版

课题:函数的概念(一) 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 (),y f x x A =∈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定义域(domain ),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值域(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 (1)一次函数y=ax+b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 (2)二次函数2y ax bx c =++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B ;当a>0时,值域 244ac b B y y a ??-??=≥??????;当a ﹤0时,值域244ac b B y y a ??-??=≤??????。 (3)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定义域是{}0x x ≠,值域是{}0y y ≠。 (二)区间及写法: 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 a +∞+∞ (](),,,b b -∞-∞。 巩固练习: 用区间表示R 、{x|x ≥1}、{x|x>5}、{x|x ≤-1}、{x|x<0}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函数2()23f x x x =-+,求f(0)、f(1)、f(2)、f(-1)的值。 变式:求函数223,{1,0,1,2}y x x x =-+∈-的值域 例2.已知函数1 ()2f x x =+, (1) 求()()2 (3),(),33 f f f f --的值; (2) 当a>0时,求(),(1)f a f a -的值。 (四)课堂练习: 1. 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 {}{}{}{}4,40,40,1,0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且且或 2. 已知函数f(x)=3x 2+5x -2,求f(3)、f(-2)、f(a)、f(a+1)的值;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章末复习【教师版】

高中数学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章末复习 考点一集合知识的综合应用 例1已知集合A={x|0≤x≤2},B={x|a≤x≤a+3}. (1)若(?R A)∪B=R,求a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a使(?R A)∪B=R且A∩B=?? 考点交并补集的综合问题 题点与交并补集运算有关的参数问题 解(1)∵A={x|0≤x≤2}, ∴?R A={x|x<0或x>2}. ∵(?R A)∪B=R,(如图)

a≤0, ∴-1≤a≤0.即a的取值范围是[-1,0]. a+3≥2, (2)由(1)知当(?R A)∪B=R时, -1≤a≤0,而a+3∈[2,3], 则A?B,这与A∩B=?矛盾. 即这样的a不存在. 反思感悟借助数轴表达集合间的关系可以更直观,但操作时要规范,如区间端点的顺序、虚实不能标反.跟踪训练1已知全集U={x||x|≤5},集合A={x|-2<x<1},集合B={x|-3<x≤3},求?U A,A∩B,?U(A∩B),(?U A)∩B. 考点交并补集的综合问题 题点无限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解由题意知U={x|-5≤x≤5},把集合U及集合A,B分别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 所以?U A={x|-5≤x≤-2或1≤x≤5}, A∩B={x|-2<x<1}, ?U(A∩B)={x|-5≤x≤-2或1≤x≤5}, (?U A)∩B={x|-3<x≤-2或1≤x≤3}. 考点二抽象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问题 命题角度1抽象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 例2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对任意的x,y∈R,恒有f(x+y)=f(x)+f(y)+1,求证:f(x)+1为奇函数. 证明令x=y=0,则f(0)=2f(0)+1, 所以f(0)=-1, 令y=-x,则f(0)=f(x)+f(-x)+1, 即-1=f(x)+f(-x)+1, 所以f(x)+1=-f(-x)-1 =-[f(-x)+1],所以f(x)+1为奇函数. 反思感悟抽象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关键是通过赋值探究f(x)与f(-x)的关系.

高中数学—09—函数的概念和运算—教师版

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的解析式 函数的值域和最值 一、函数的概念 1.函数定义: 定义一:如果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y ,对于x 在某个范围D 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y 就是x 的函数,记作()y f x =,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D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和x 的值相对应的y 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 定义二:非空数集A 到非空数集B 的一个对应关系f :A B →,使A 中每一个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对应关系f :A B →叫做A 到B 的函数,记作()y f x =,其中x A ∈,y B ∈,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和x 的值相对应的y 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C 叫做函数的值域.(一般 有C B ?) 注意:1、函数定义中要求对定义域中的任何一个x ,在值域中有且只有一个y 值和它对应;但并不要求对于值域中的每一个y 也只能有一个x 和它相对应,即函数的对应法则可以是1对1,也可以多对1,但不可以1对多(即定义域中一个x 对应值域中一个以上的y ). 2、定义域与值域都必须是非空数集. 3、定义域的表示方法有:集合表示法、区间表示法 2.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 、 值域 和 对应关系 .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函数的概念和运算 知识梳理 函数的概念 函数 函数的运算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3.相等函数:如果两个函数的 定义域 和 对应关系 完全一致,则这两个函数相等,这是判断两函数相等的依据. 注:若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相同,是否为相等函数? (不一定。如果函数y x =和1y x =+,其定义域与值域完全相同,但不是相等函数,看两个函数是否相等,关键是看定义域和对应关系) 4.函数的表示法: 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有: 解析法 、 图象法 、 列表法 . 函数解析式的求法主要包含: 配凑法 、 待定系数法 、 换元法 、 赋值法(方程组法) . 5.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在函数()y f x x A =∈,,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 定义域 ;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 值域 . (1)函数的定义域包含三种形式: ①自然型:指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如:分式函数的分母不为零,偶次根式函数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对数函数的真数为正数,等等); ①限制型:指命题的条件或人为对自变量x 的限制,这是函数学习中重点,往往也是难点,因为有时这种限制比较隐蔽,容易犯错误; ①实际型:解决函数的综合问题与应用问题时,应认真考察自变量x 的实际意义。 (2)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的时候,注意定义域指的是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注意等量关系是括号内的取值范围保持恒等不变 (2)常见简单函数的值域求法: ①配方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①判别式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方程);①不等式法,主要运用于分式函数(运用不等式的各种性质);①数形结合法(将函数的值域问题转化为画函数图像)。 6.分段函数 若函数在其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因对应法则不同而分别用几个不同的式子来表示,这种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等于各段函数的定义域的并集,其值域等于各段函数的值域的并集,分段函数虽由几个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个函数。 二、函数关系的建立 建立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大致上应分为两个基本步骤,第一,是确定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第二,则是依据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抽象概括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实际背景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基础知识专题复习(教师版)

函数基础知识专题复习(教师版)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剖析 知识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概念:(1)定义:在平面内有___公共原点____ 且__互相垂直__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2)几何意义: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M 与有序实数对(x ,y)的关系是____对应. 知识点二.点的坐标特征 注意:坐标轴上的点___不__属于任何象限. 2.与x 轴、y 轴、原点分别对称的点坐标特征: 3.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坐标特征: 1.任意两点(,),(,)A A B B A x y B x y ; 2. 若AB ∥x 轴,则(,0),(,0)A B A x B x 的距离为A B x x -; 3. 若AB ∥y 轴,则(0,),(0,)A B A y B y 的距离为A B y y - 4.点(),P a b 知识点四.图形的运动与坐标的平移规律 1.点的平移规律:右加左减,上加下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 ,y)向右或向左平移a 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 +a ,y )或(x -a ,y);将点(x ,y)向上或向下平移b 点(x ,y +b )或(x ,y -b )。 2.图形的平移规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正数a ,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正数a ,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了a 个单位长度。 注:平移是图形的整体位置的移动,图形上各点都发生相同性质的变化,因此图形的平移问题可 相关概念: 平面上的点点的坐标(a,b )(有序数对) 点的坐标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 (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3)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特征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图形与坐标 (4)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特征 (5)点P (a,b )的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用坐标确定位置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平移规律 函数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函数的基础知识 函数的表示 解析式法 列表法 图象法:函数的图象

高一数学函数的概念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一数学函数的概念教案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刘金荣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概念的背景,理解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 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从而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了解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 3、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创设实际例子的情景,让学生接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从集合的观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概念及对符号y=f(x)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设计说明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以后进一步学习的数学分析,包括极限理论、微分学、积分学、微分方程乃至泛函分析等高等学校开设的数学基础课程,无一不是以函数作为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的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等学科也是以函数的基础知识作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函数的教学内容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好素材函数的思想方法也广泛地渗透到中学数学的全过程和其他学科中。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它与中学数学很多内容都密切相关,初中代数中的“函数及其图象”就属于函数的内容,高中数学中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是函数内容的主体,通过这些函数的研究,能够认识函数的性质、图象及其初步的应用,后续内容的极限、微积分初步知识等都是函数的内容数列可以看作自变量取正整数的函数,等差数列的通项反映的点对(n,a )都分布在直线y=kx+b的图象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也可以看作关于n(n∈N)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等比数列的内容也都属于指数函数类型的函数,中学的其它数学内容也大都与函数内容有关。 本节的函数是用初中代数中“对应”来描述的函数概念,高一学生的数学知识较少,接受能力有限,为了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为了给抽象概念以足够的实例背景,教案采用了从三个实例入手,在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用原始概念“对应”一词来描述函数定义是合适的。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照“问题—讨论—解决”的模式进行,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评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同学生一起探索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8个方面从三个层次理解函数概念:函数定义、函数符号、函数三要素,并与初中定义作比较。引例1、2、3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意识到函数关系 的三种表示方法,为后面引入的函数概念及对函数符号y=f(x)的正确理解作好准备。过程4的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讨论3个实例的共同特点:①都涉及两个数集;②两个数集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及对于每一个x,都有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进而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采用统一的符号,就得到函数的一般概念。教学过程5、6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几种表达形式以及函数符号的含义。教学过程7的问题(1)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函数的描述性定义上升到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加深对函数概念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Ⅰ必修本(A版)》第一章 概述: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需要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一节函数的概念课.如何上好一节概念课,概念不是由老师讲出,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并归纳概括出概念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熟练的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的概念是人教版数学必修①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习了本小节后,为以后学习其他类型的函数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函数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它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2.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且比较习惯的用解析式表示函数,但这是对函数很不全面的认识。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我将教学目标分成三部分进行说明:

高一第12讲 三角函数定义及运用(教师版)

第12讲三角函数定义及运用(教师版)一.学习目标: 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三角函数线及运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2.难点: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三角函数线的应用。 三.知识梳理: 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时,sin α=y,cos α=x,tan α= y .三个三角函数的初步性质如下表: 各象限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如下图所示,三角函数正值歌: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3.三角函数线:如下图,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过P作PM⊥x轴,垂足为M,过A (Ⅰ)(Ⅱ) (Ⅲ)(Ⅳ) 有向线段MP为正弦线;有向线段OM为余弦线;有向线段AT为正切线 4 [1].对角概念的理解要准确 (1)不少同学往往容易把“小于90°的角”等同于“锐角”,把“0°~90°的角”等 同于“第一象限的角”.其实锐角的集合是{α|0°<α<90°},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α|k·360°<α

值相等. [2]. 对三角函数的理解要透彻 三角函数也是一种函数,它可以看成是从一个角(弧度制)的集合到一个比值的集合的函数,也可以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定义域为使比值有意义的角的范围. 如tan α=y x 有意义的条件是角α终边上任一点P (x ,y )的横坐标不等于零,也就是角 α的终边不能与y 轴重合,故正切函数的定义域为? ?? ? ?? α|α≠k π+π2 ,k ∈Z . [3] 三角函数线是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 (1)正弦线、正切线的方向同纵轴一致,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2)余弦线的方向同横轴一致,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3)当角α的终边在x 轴上时,点T 与点A 重合,此时正切线变成了一个点,当角α的终边在y 轴上时,点T 不存在,即正切线不存在. (4)在“数”的角度认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还可以从图形角度考察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即用有向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这是三角函数与其他基本初等函数不同的地方. 四.典例剖析: 题型一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例1判断题:(1)已知sin α≥0,cos α≥0,则α是第一象限角.( ) (2)角α终边上点P 的坐标为? ?? ??-1 2,32,那么sin α=32,cos α=-12;同理角α 终边上点Q 的坐标为(x 0,y 0),那么sin α=y 0,cos α=x 0.( ) (3)若点P 在角2 3 π的终边上,且|OP |=2,则点P 的坐标为(-1,-3).( ) [答案] (1)× (2)× (3)× 解析] (1)由sin α≥0知,α终边在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或x 轴,或y 轴的非负半轴上;由cos α≥0知,α终边在第一象限或第四象限,或y 轴,或x 轴的非负半轴上.故α终边在第一象限,或x 轴的非负半轴上,或y 轴的非负半轴上. (2)点P ? ?? ??-1 2,32在单位圆上,所以sin α=32,cos α=-12;而Q (x 0,y 0)不一定在 单位圆上,所以sin α=y 0,cos α=x 0不一定成立. (3)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x =|OP |cos 23π=2×? ????-12=-1.y =|OP |sin 23π=2×32=3,∴P 点的坐标为(-1,3). 例2(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m ,-3),且cosα=-4 5 ,则m 等于 A .-114 B.11 4 C .-4 D .4 [自主解答] 由题意可知,cos α=m m 2+9=-4 5,又m<0,解得m =-4. (2)角θ的终边上有一点(a ,a),a ∈R 且a≠0, 则sin θ的值是 .A.22 B .-22 C.22或-2 2 D .1 解析:由已知得r =a 2 +a 2 =2|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