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第六课一厘米

毕淑敏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

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

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教学重点

1.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2.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拿出厘米尺,演示一粒米距离)一厘米,毫不起眼的一段距离,围绕这么一段微小的距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写的《一厘米》。

二、认作者

毕淑敏,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

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识字词

窘(jiǒng)迫迷惘(wǎng)矜(jīn)持

腼腆(miǎn tiǎn)天真无(邪)(侃侃)而谈

(忐忑)不安(异)口同声

四、理情节

请以买票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

以“买票”为线索:

开端乘公车特意买票

发展大庙口买票风波

高潮讨公道买票余波

结局护尊严重获信任

五、明矛盾

这部电视剧中有哪些矛盾冲突?那个矛盾是主要矛盾?

1、陶影和红衣青年的矛盾:最为直接最为外显引出后两矛盾

2、陶影和丈夫的矛盾:起映衬作用

3、陶影和儿子小也的矛盾:主要矛盾

五、析人物

结合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具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

小组讨论:我认为陶影是一个()人,从()可以看出。

第一组: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可一想孩子……(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第二组: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一米一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第三组: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六、探主题

1、通过陶影这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小说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

小说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情节,以此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捍卫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儿子心灵世界的纯洁与美好,她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形象,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寄托着作者的欣赏、赞美和深深的悲悯情怀。

2、阅读毕淑敏《妈妈无小事》加深理解。

七、赏写法

谈谈学了本文你在写作方面有哪一点值得借鉴的地方?

明确:以小见大。

八、升华爱

拓展延伸:1、列举生活中普通母亲教育儿女成才的例子

(1)金陵晚报报道(记者王国俊) 周国财老夫妇是溧水县晶桥镇农村一对普通的农民,但他们培养出三个优秀儿子的故事却在附近村庄久久流传。大儿子是博士后,二儿子是博士,三儿子也是大学毕业,而且大儿子还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两位老人长期生活在农村,又都是文盲,他们是怎样将三个儿子培养成才的?村民们认为,主要是周家父母教育得好。在他们眼里,周国财夫妻为人谦和,吃苦耐劳,与周围村民的关系相处得也很好,“是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三个孩子,所以三个孩子才懂事,好好学习的。” “我总觉得孩子能读书是好事,不管怎么样也要想办法让孩子读书,千万不能因为父母的原因耽误了他们前程。”芮福美说,其实作为农村家庭,许多人家并不富裕,但为了孩子读书,就得咬紧牙关熬过去,“困难总是暂时的,孩子要是读书被耽误了,可就害了他一辈子了。”虽然家里情况改善了,但周国财夫妇常提醒儿子们不要忘本,根在农村根在中国,学业有成应该多为国家做贡献。

(2)一位农民妈妈培养出来五个大学生

2006年鹰城十佳好媳妇评选活动自去年11月13日启动后,她的网上票数一路领先,得票18万多张。她是一位朴实忠厚的农村妇女,多说一句话都会脸红,却把五个孩子都供成了大学生,其中两个硕士一个博士。

现在,周围村庄的很多村民都是这位老太太的“粉丝”,常向她探询育子的“灵丹妙药”。一个农家小院,何以飞出五只金凤凰?岳淑真说没啥良方,又问有啥经验?岳淑真说没啥经验。

老大宏照说,母亲自从来到我们家,白天干地里的活儿,晚上熬夜为几个孩子做鞋子、衣服,几十年如一日,为我们的生活操劳奔波。身教重于言传,母亲对几个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孩子们的父亲李子明说,我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念书,要指望我教几个孩子,那简直是说笑话,但如果我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

混,我又不甘心。平常几个孩子学习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学,看我的医书。几个孩子看我这么大年纪了也在学习,他们学的劲头更大,哪怕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也不动心。

有人说,你这办法好,你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孩子们做出了爱学习的榜样,而且在家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你们是学习型家庭哩。李子明笑笑说,是呀是呀,我虽然从来不说要好好学习的话儿,但孩子们见我在外面干了一天活儿回来,还跟他们一样地学,他们在学习上就不会有一点的分心和花心啊!不像有些人家,大人一边打麻将、玩扑克,一边吼着要孩子们好好念书,孩子们就是嘴上答应着,心里面也是不服气呀。老实说,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大人在那儿玩得快活,却给孩子说不好好读书就会如何如何——那样只会把孩子教糊涂了。

2、播放视频《2009感动中国人物陈玉蓉事迹》。

九、结束语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路上,给我们快乐的也许是我们的朋友,给我们美好的也许是我们的爱人,但是永远不及母亲的爱,带给我们永远的温暖与感动。她用她的心为我们抚平创伤,为我们释放绵绵不绝的关爱与温暖。世上的爱有很多种,只有一种爱不计回报,只有一种爱可以永恒,也只有这种爱最无私。

十、写母爱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母爱,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间流淌,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抒写那深沉的母爱!

1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玩中学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

第六册一厘米教案

第六册一厘米教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九年级语文一厘米教案(通用)

九年级语文一厘米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 母,爱父母。 一、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 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二、语音 惩(ch e ng)罚皲(j u n裂吝(I i n)惜捺(n d)塑(s u)料挑 剔(t 1)允(y 口n)诺辑(j i)矜(j I n)持吮(sh u n)磕(k e)头骄横(h e ng)顷(q 7 ng)刻哄(h o ng)笑脱臼(ji U)兀(w u)自狡黠(xi a)内疚(ji u)反驳(b o)无措(cu o) 三、词汇

温文尔雅、锲而不舍、释然、秉公、狡黠、彬彬有礼 四、主题思想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五、情节与结构第一部分(1—23“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 第二部分(24“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100“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101“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144):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六、课文分析 ㈠阅读全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是陶影还是小也?为什么?陶影,因为作品表现的是 一个母亲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 2. 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宽容,有自尊的母亲 形象 ㈡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一厘米教案doc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

活动。(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4)迷惘(w 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一厘米》教案

语文版九上第二单元 第六课一厘米毕淑敏 张宝梅 【题目】(幻灯片一) 【学习目标】(幻灯片二)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3.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4.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3.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幻灯片3-4) 播放视频慈祥的母亲,同学们,从刚才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祥的母亲,为了儿女的幸福付出的艰辛。其实我们生活在这衣食无忧的成长环无环境中,但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为我们的付出常常被我们忽视。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我们能感受到她们的苍凉和对我们锲而不舍的挚爱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当代作家毕淑敏《一厘米》去体会这份真挚的母爱吧!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5-6) 毕淑敏,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

【教学设计】《一厘米》(语文版)

《一厘米》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碧阳初级中学舒晓燕 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2、通过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女主人公的行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激起对母亲以及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 3、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对孩子执著而深厚的挚爱。 1、关于作者 2、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孟郊曾吟出天下游子对母亲的颂赞---《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怜天下父母心”,凡是有责任心的家长都为儿女的成长操碎了心。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二、正字正音,扫清障碍: 见课件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

苏教版一厘米教案

苏教版一厘米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它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

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它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导入新课。 谈话:最近,植物学校的小朋友们也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小萝卜,小番茄和小辣椒很想知道数学书封面长边的长度,所以它们分别进行了测量,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测量结果吧。 小萝卜:大约8市尺(8寸); 小番茄:大约10英寸; 小辣椒:大约26厘米。 提问:它们都是量的同一条线段,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单位不一样。

谈话: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市尺,英寸,厘米这3个长度单位是不同的,市尺是中国人发明的,英寸是英国人发明的,而厘米则是国际标准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补充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意识到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果单位不同,则结果也会不同,建立测量时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1厘米。 (1)看一看 谈话:那1厘米究竟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在尺上这样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闪烁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今天老师还请来了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和我们一起学习,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交个朋友,怎样? 现在请小朋友把1厘米的小棒找出来。 学生找一找。 谈话:仔细观察,你觉得1厘米怎样? 预设:比较短。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板书) (2)比一比 ①谈话:接下来我们来比划1厘米有多长。 儿歌配合手势:小手变孔雀; 小孔雀张开嘴,1厘米小棒站进来; 小嘴不动,小棒出来,1厘米保持不变。 谈话:哦?!原来1厘米用食指和大拇指比划的话,大约这么长,请小朋友仔细观察1厘米大约有多长,记在小脑子里。 (约3秒钟后)提问:小脑子中记住1厘米大概有多长了吗?接下来游戏升级:小嘴闭起来,1厘米回来。 谈话:你能不用小棒准确地比划出1厘米吗?比划好后,用1厘米小棒去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 (3)找一找

教案一厘米

<<一厘米>>教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学生表演 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二、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第二课时)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认识厘米教案设计

认识厘米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 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一厘米教案

6、一厘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难点: 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 (学生各抒己见) 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着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2、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三、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 熟悉课文基本故事情节。 2、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作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3、根据前几位同学的回答,请以课文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先后为顺序,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课文所发生的故事。(复述时应适当地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细节等描写) 4、师把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并板书: 车上陶影为小也买票——张师傅送票――寺庙门口发生争执――被误解逃票扫兴而归――投书报社讨回公道――两位领导登门――拒绝赠票――挽回尊严 5、文章是按什么线索组织全篇的? “买不买票”是课文的线索,而这关键就是那“一厘米”。 6、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段落分析: 点拔:这篇小说围绕“一厘米”,通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着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着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对不完美的理解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则和身分,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第二部分(从“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围绕“一厘米”集中写了主人公陶影与儿子乘车的一次经历。 第三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庙参观”到结尾):围绕“一厘米”,集中记叙了主人公与儿子一次参观寺庙的经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认识厘米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不同的标准来量物体的长度,结果也是不同的。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尺。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4、培养学生观察,估算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用尺子测量。 3、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直尺、铅笔、数学书、作业本、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黑板有多长吗?让我们用手来量一量吧? 教师演示方法,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再次测量 提问: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黑板变大了吗?变小了吗? 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真聪明,科学家们也遇到了和你一样的问题,他们发明了直尺来测量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观察直尺,认识刻度 出示直尺图,提问:这是什么?直尺上面有什么?(刻度)再看看还有什么?(数字)小的直尺上还有cm或厘米, 直尺上面的每一条长的刻度线都对准一个数字,最小的数字是0,我们把它叫做0刻度,它的位置非常重要,像起跑线一样,0代表直尺的起点,从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指出0刻度 2、认知1厘米和几厘米 我们刚才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那直尺上还有几到几的长度是一厘米呢? 数一数,这把直尺上有几个1厘米? 那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用手比出来吗?用直尺检查一下你比的是不是一厘米 同桌之间比一比1厘米,并相互用直尺检查 小游戏:快速比出1厘米的长度 隔空比出1厘米 闭眼睛比出1厘米的长度 在书本上的1厘米 铅笔上的1厘米

《一厘米》教学教案

《一厘米》教学教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案冀教版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 第1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语文版《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 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学生讨论为主 教具:尺子,幻灯片 课前准备: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一、设疑导入: 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 (学生各抒己见) 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学生把课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关图片)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熟悉课文基本故事情节。 2、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作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一厘米》教案-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一厘米教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学生表演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二、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第二课时)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一厘米》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学生讨论为主 教具:尺子,幻灯片 课前准备: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一、设疑导入:

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学生各抒己见) 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学生把课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关图片)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 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共发表作品2 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一厘米》教案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一厘米》教案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一厘米》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2.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2.难点: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不也天心。”):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

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 误解为贪小便宜而不愿买票。 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母亲最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在儿子面前保持了完美的形象。 2.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 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 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 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小结 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作业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预习 二、课文分析 1.陶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陶影是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家境的.不富裕使得她想尽办法处处节俭,占便宜。她是一个可笑的 小人物,但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母亲。为了孩子她时时检点自己, 为了孩子她尽量做到温文尔雅,显得高贵,显得有教养。但要做到

《一厘米》教案2篇

《一厘米》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one centimeter

《一厘米》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一厘米》教案 2、篇章2:《一厘米》教案 篇章1:《一厘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