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音乐,在广州岭南大学时,参加业余乐队。1926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修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30年赴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并且,在学习期间创作

“风”一曲,受到巴黎音乐界的赞誉。

1935年回到上海,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时势英雄》中的“运动会歌”、《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等,这些作品中他娴熟的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

“黄河之恋”,这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

作曲风格。

抗战爆发后,写出抗战戏剧《保卫芦沟桥》的主题曲,并且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了近四百多首歌曲,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在途中应贺孟斧之邀为影片《风雪太行山》谱曲。到达延安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他的一部杰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9年又为纪录片《延安八路军》创作乐曲,以后赴苏联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

与聂耳的电影音乐一起,构筑了中国电影音乐的骨架,他以澎湃的激昂,鲜明的民族特色,写出了震惊中外乐坛的音乐。是人民敬爱的音乐家,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在苏联期间,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逝世。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孔子,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华夏教师第一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乃教师的“师祖”,他的教育思想结集在《论语》一书中。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在教育史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教师的论述——《师说》,阐明了“从师”、“为师”的重要性,提出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观点。 章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服务,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他手定的切音方法被确定为全国通用的注音符号,沿用了三十多年,对统一汉字读音做了不少贡献,著有《太炎教育谈》等书。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青年时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杂文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教育,反对奴化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改革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最突出的功绩一是把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教育改变为国民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二是把北京大学改革为现化大学的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专著。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是我转入驶上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本质的第一人,指出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也是在旧中国的大学讲坛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其教育思想和革命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

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冼星海(1905—1945)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歌咏运动中,并成为主要骨干之一。同时他还积极创作抗战歌曲,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期间,他创作了多部大合唱,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创作于这个时期。1940年被派往苏联,生活不定仍坚持创作,写下了许多首古诗词歌曲和交响乐作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死后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中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广泛的体裁形式,具有号召性的旋律,鲜明而有力的节奏及简练的音乐结构来塑造各样的音乐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群众性的进行曲《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 战斗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在太行山上》,《做棉衣》;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以及电影、戏剧插曲《在茫茫的西伯利亚》、《热血》、《夜半歌声》等,以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合唱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等交响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它创作于1939年,以诗人光未然所写的长诗《黄河呤》为歌词,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该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套乐诗朗诵)、《黄水谣》、《河边对口词》、《黄河怨》、《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想吼吧!黄河》合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串,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黄河大合唱1.作曲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光荣历史,广阔的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塑造了巨人般的形象,向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警号2.整个旋律的发展建立在三个主题上:力量,崇高,苦难。既象征着斗争和力量的主题《黄河船夫曲》,象征宽广崇高自由奔放的《黄水谣》,表现中国人民苦难的《怒吼吧!黄河》这个主题3全乐章相对独立,相互间在内容形式及表演上都形成对比,丰富多彩,同时又围绕共同的主题“黄河”,在音乐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统一为一个主题4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练,这部具有交响性史诗性的大合唱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群众性的特点,并反应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大合唱及其他形式的音乐创作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音乐天才冼星海的艺术成就概述

兰台世界2012·8月上旬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具有鲜明民族风格 的音乐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于1939年所作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史诗。由于在音乐方面的巨大贡献,冼星海被毛泽东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一、冼星海的生平 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在其出生前便已去世。冼星海依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的接济生活。祖父去世后,6岁的冼星海与母亲来到新加坡,开始进入学校读书。正是在新加坡养正学校,年幼的冼星海开始接触音乐。1918年,冼星海回到广州,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并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这时期冼星海音乐方面的天赋开始崭露头角,由于擅长吹奏黑管而拥有了“南国萧手”的美誉。1926年,冼星海卖掉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萧友梅博士和著名的俄国小提琴家托诺夫,学习理论和小提琴,同时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以维持生活。第二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主修小提琴和钢琴,期间发表了著名的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因参与学潮活动,包括冼星海在内的12名学生被迫退学,冼星海进入由田汉所组织的南国电影剧社。同年依靠勤工俭学,冼星海来到世界音乐文化中心法国巴黎学习,师从著名小提琴家、巴黎国立剧院教授帕尼·奥别多菲尔和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保罗·杜卡。1931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进入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他也成为该班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这期间冼星海发表了早期作品《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游子吟》等。1935年,冼星海回国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开始创作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担任进步影片《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的音乐指导,1937年为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曲。 抗战爆发后,冼星海毅然加入上海演剧 第二大队,深入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救国思想。同年又在武汉加入了由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与共产党人张曙一起主持武汉的抗战救亡音 乐运动。从回国至1938年,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 等许多歌曲。这年冬天,武汉失守前,冼星海舍弃优厚的物质待遇,奔赴延安并出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负责教授音乐理论、作曲、音乐史及指挥等重要课程。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一年多时间里,冼星海进入了一个创作巅峰,先后创作谱写了《军民进 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等作品,受到延安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1940年5月,为完成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与配乐,冼星海前往苏联。次年卫国战争爆发,该纪录片的制作被迫中断。 时局混乱和交通阻隔使冼星海无法回到延安,被迫羁留在外。长期劳累和供给匮乏使他的肺病加剧。但在此期间仍抱病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作品。1945年,冼星海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延安各界自发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书写 了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1]6-7 二、冼星海的艺术成就 冼星海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将近600首作品,现存于世的有250首左右。另外还有四部大合唱、四部交响组曲、两部交响乐、一部歌剧及一些器乐作品。在冼星海的艺术创作中,群众歌曲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冼星海很早就意识到,音乐应该是属于人民大众的。在其1929年发表的《普遍的音乐》中就强调,中国需求的并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 音乐,而是普遍的音乐。认为音乐家必须深 入到人民中间去,从思想上与人民相结合,使音乐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冼星海的重要作品几乎都创作于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这时期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日战争,抗日爱国也成为其创作的主旋律。而从题材来说,他所创作的歌曲可以大致分为几类。(1)充满战斗力的歌曲,如《救国军歌》、《战 歌》、《到敌人后方去》、《青年进行曲》、《路是我们开》等等作品。这类作品大多旋律激昂向上、节奏铿锵有力,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 英勇无畏的抗日斗争。《到敌人后方去》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冼星海通过挺拔矫健的旋 律、流畅灵活的节奏,塑造了游击战士果敢机智、灵活敏捷、豪迈乐观的英勇形象,使 《到敌人后方去》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歌曲。 (2)抒情类的歌曲,主要有《黄河之恋》、《在太行山上》、《做棉衣》、《夜半歌声》等作品。这类作品或是与战斗性相结合,用音乐来反映群众的丰富内心世界,或是为电影话剧所谱的音乐,用舒缓抒情的旋律来表现人物充满深情的情感世界。《在太行山上》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这首歌的旋律实现了战斗性与抒情性的有机结合,充满了庄严肃穆的革命激情的同时,也洋溢着深情浪漫的军民之情,生动表现了革命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战的斗争生活。推出之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后来更是成为游击队队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3)劳动歌曲,包括有《二月里来》、《搬夫曲》、《起重曲》、《抬土歌》等。这些作品大多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而成。与那个时代通常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不同,冼星海创作的劳动歌曲充满了乐观的精神,树立了解放区劳动群众积极向上的新形象。(4)儿童歌曲,包括《祖国的孩子们》、《只怕不抵抗》、《谁说我们年纪小》等作品[2]124-126。冼星海创作的儿童歌曲虽然不多,但真实地反映了在抗日救亡时期,中国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活泼、团结战斗的形象,并运用音乐对少年儿童进行了爱 国主义思想教育。 冼星海还创作了许多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型声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这部交响乐创作于1939年3月,其词作者是著名诗人光未然。1938年, 音乐天才冼星海的艺术成就概述 □李洁 档案· 溯源·da ng'a ns uyua n 冼星海 82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 料 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

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

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

作曲家马可简介

作曲家马可简介 人物简介: 马可,作曲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7年后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1943年)、《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主要贡献: 1939年,马可赴延安,加入“鲁艺”音乐系,发起组织“中国民歌研究会”,采集、记录大量民歌和民间音乐。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鲁艺到东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北京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戏剧研究员音乐研究室主任,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后担任院长,兼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 他的主要作品有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合唱《吕梁山大合唱》,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他还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冼星海传》等音乐理论书籍。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殡仪用曲。 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主任、歌剧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1953年6月,马可在《新观察》(第12期)著文《二人转》,称赞东北区代表团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演出二人转。他称《西厢》的两个人物“一个是羞羞答答的多情小姐,一个是热情坦率的丫头,表演者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成为一段处理得非常细致的戏剧”。1976年7月27日音乐家马可逝世。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

冼星海冼星海星海音乐学院

冼星海-冼星海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 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根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 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建

筑面积21万平方米。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3686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683人。研究生158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同时招收留学生。 中文名,星海音乐学院。英文名,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简称,星海。创办时间,1957年。类别,公办大学。学校类型,艺术类。属性,省属本科高校。所属地区,中国·广东·广州。知名校友,欢子。周笔畅。刘惜君。郑源。主管部门,广东省人民政府。校训,求真。尚美。崇德。敬业。主要院系,音乐学系。作曲系。现代音乐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等。学校地址,广东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398号。 学校代码,10587。主要奖项,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 历史沿革。冼星海1957年10月。创建广州音乐学校。 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

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0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院停校。1978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分立。复校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学术研究。根据2016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 学校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音研所。艺术交流中心。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xx年。学校的四项经费万元。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达%。xx-xx年学院的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馆藏资源根据2016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馆藏文献28多万册。其中音乐专业图书近6万册。综合图书万册。 办学条件。根据2016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 学校有二级系。部19个:音乐学系。

初中音乐沪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聂耳、冼星海在上海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沪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聂耳、冼星海在上海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码头工人歌》与《保卫黄河》两首音乐作品的实践体验中,了解两位人民音乐家,感受音乐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深厚爱国情怀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然生发保家卫国的真挚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对比、演唱、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表现形式对音乐形象和情感的重要塑造作用。 3、知识与技能: 认识聂耳、冼星海两位人民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感受三连音和切分节奏在《码头工人歌》中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作用;学习演唱《黄河大合唱》主题旋律,能自主选择用适合的表现形式演唱歌曲。 2学情分析 由于时代差异,学生对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现状知之甚少,对作品中所涉及的码头工人的劳作更是难以理解,针对这样的学习基础,我在授课中借助多媒体中的影像资源,将旧上海码头工人的生活现状和工作场景还原于学生眼前,以利于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音乐作品和音乐要素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六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模仿能力较强,并且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辨和音乐表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基于学生已有的音乐学习经验和基础,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感受和表现,结合歌曲模唱、对比感受、体态律动等音乐实践,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有实效地走进音乐作品,充分体验两位人民音乐家质朴而深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 3重点难点 欣赏聂耳、冼星海的代表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深厚爱国情怀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在学生亲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表现形式对音乐形象和情感的重要塑造作用。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冼星海》说课稿(2)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冼星海》说课稿(2)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冼星海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000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冼星海》,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本课通过聆听《黄河大合唱》各乐章《二月里来》等歌曲,进一步了解冼星海的歌曲创作特征及表达的情感内涵。进一步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些作品与社会价值。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聆听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感受鉴赏《黄河大合唱》的各个乐章,体会黄河两岸人民为了战争胜利的英勇斗争,那种气势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强烈的反映时代精神。通过欣赏《生产大合唱》选曲《二月里来》体会抗战时期广大人民为战争胜利做出的积极努力。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鉴赏的方法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很容易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全曲的八个乐章与片段和《二月里来》录音,体会各歌曲中所要表达与思想情感和内涵。 难点:选择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其中一个乐章欣赏,聆听后与大合唱的相关歌曲进行对比,说说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异同。

那么,究竟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1)结合范例,创设情景,通过谈话、讨论方法与方式,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教师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得知识的喜悦感。 教学相长,我采用的学法有两个: 1)主动学习法:举例子提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教师层出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实践练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 ,满足不同”。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教学设计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等方法,在愉悦中感受与体念音乐,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欣赏和积极创造,来提高音乐的感 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及运用举例分析、感受、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品情感内涵,体验到乐曲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 学情分析 “国歌每个学生都要会唱。大学、中学、小学的重要集会要唱国歌,那么你们知道《国歌》的作曲者是谁?大家街道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分析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1、放映国歌视频,让学生起立唱国歌。引导学生思考:唱国歌时要注意什么?想到了什么?(唱国歌时要立正、严肃,脱帽, 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老师:“国歌每个学生都要会唱。大学、中学、小学的重要集会要唱国歌,那么你们知道《国歌》的作曲者是谁吗?” 活动2【活动】学习思考 学生:“聂耳”“冼星海”“聂耳” 老师:嗯,同学们有人答对了,聂耳和冼星海都是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但这首《国歌》是由聂耳所创作的。 想起祖国过去受侵略受压迫的苦难,想起拋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争,就会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我校每周一早上都要升国旗,在这庄严、神圣的时刻却会看见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升旗过程中有些人就是跟着国歌伴奏曲“哼哼”而已,有些同学甚至还手插在口袋里,不行注目礼,东张西望或交头接耳。唱国歌是表达爱国感情的一种神圣行为,奏唱国歌时应庄严肃立。我们不仅要学会唱国歌,而且应该唱的准确,唱的有情感。 (通过欣赏和提问导出课题“聂耳”) 活动3【讲授】学习新课 老师: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聂耳生平资料 学生: “1933 年, 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是最杰出的大合唱,也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简介

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 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中国狂想曲--冼星海

我国民族交响乐的拓荒者、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居留苏联期间写的器乐作品《中国狂想曲》(作品第26号,1945年)是冼星海的最后一部作品。它以一首旋律明快、生气勃勃的广东民歌《下山虎》与一首古情歌、一首山西民歌《五月鲜花》、一首陕西民歌《观灯记》、一首陕北民歌《秧歌》这五首各具特点的民歌曲调连在一起加以变化发展而成,利用各种中国打击乐器和西洋打击乐的丰富表现力,尝试写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气派的交响乐,以抒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当时作者是抱病完成这部作品,乐曲却表现出乐观的精神和无穷的韵味。 冼星海终其一生虽然没有创作过一首民族器乐曲,但他的作品大部分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中国狂想曲》虽由五首不同风格民乐(民歌)组成,但各段落间并无明显的休止,故可说一气呵成。乐曲的结构亦有异于一般固定的乐曲形式,其所表达的淳朴、真挚、和平、乐观、活泼、深厚的感情,充分唱》那样令人产生激情,但却能使人油然而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刻画出了中国的风貌。音乐像初夏的微风,虽不会象《黄河大合情。《中国狂想曲》共有五百六十多小节,配器上加上了极多的民族打击乐器,包括有木鱼、梆子、板鼓、大鼓等九种,民歌旋律虽然并不明显,但民族风格却是强烈的。 《中国狂想曲》是中国的第一首「管弦乐狂想曲体裁的作品。这个作品的最特别之处,是它的曲式方面,作品并没有像以往的管弦乐那样采用民族风格的音调、和声,再加上纯粹西方的曲式结构结合而成,它所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曲牌连缀体结构。所谓「狂想曲」这个体裁,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曲式要求,但是它的表现内容却是和民族风

格方面有联系的,比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李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狂想曲》等等。 十九世纪至廿世纪中叶,于中国而言,可说是个苦难的年代,洗星海身为中国廿世纪三〇年代的作曲家,背负着艺术的热情与民族的苦难。他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了不少器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诚然,平心而论,这首作品亦有它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配器手法的运用上。比如在「情歌」段里面,一个很温暖的旋律呈现,作者却把它交给色调较冷的乐器长笛来演奏;在「秧歌」段里面,单簧管甚至用到了极高的音区,造成了音色的刺耳……但是无论如何,冼星海在这里对中国的管弦乐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1975年10月,为纪念作者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将此曲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其后,民族音乐家彭修文又对其作了大幅度的剪裁,突出了《下山虎》的部分。改编后的民族管弦乐曲,旋律明快而有力,生气勃勃,既保持了原曲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力,以丰富的配器和多声部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意气风发、焕发青春的中国象下山虎一样敏捷矫健、威武勇猛的形象。

音乐家的故事——冼星海

音乐家的故事————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篇一: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生平冼星海生长在一个贫苦渔民与海员之家。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寄居于外祖父家。7岁时外祖父逝世,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做佣工度日。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小学和中学读书。1920年前后,作为优秀华侨学生被岭南大学招收到广州,先入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前后半工半读6年,做过打字员、教员等。他酷爱音乐,参加学校乐队,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习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以维持生活。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院学小提琴。1929年7月,在院刊第3号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在上海学习期间,他结识了田汉等人,曾参加“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1929年冬,冼星海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从上海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靠做各种杂役维持生活。他先后师从P.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师从P.迪卡斯等学理论作曲,并于1935年春

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迪卡斯的高级作曲班学作曲。在法国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女高音独唱和单簧管与钢琴)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前者据其《我学习音乐的经过》(1940)一文自述,表现了“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曾在巴黎演出和播音,获得好评。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面对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他抛弃了寻求个人艺术发展前途的幻想,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于1936年参加歌曲作者协会等进步音乐组织,并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配音和作曲,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这时所作歌曲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热血》、《拉犁歌》、《青年进行曲》等,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赞扬,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沿沪宁、陇海铁路线进行抗日救亡文艺宣传;10月到武汉,翌年春参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与张曙共同负责抗战音乐工作。他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中去辅导群众歌咏,组织起近百个歌咏队,举办过多次抗战歌咏集会,推动了当时以武汉为中心的救亡歌咏运动。民族革命战争的现实教育,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冼星海更坚定了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信念。这时,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卢沟桥》、《祖国的孩子们》、《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都流传于全国。 1938年11月,冼星海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并于翌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关于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宝库。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结构介绍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历史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六单元第29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鉴赏模块 章节:第十六单元第29节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容量大,所以本节课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安排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简介。 2、合唱套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内容、结构。 3、对《黄河大合唱》的赏析,侧重于第一、四、七等章节的欣 赏。 4、《黄河大合唱》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对比欣赏。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于《黄河大合唱》作品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并不陌生,在初中教材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冼星海以及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创作的这部里程碑式的巨作的更详尽的内容,学生是陌生的,所以在本课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力求通过本堂课使学生对《黄河大合唱》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设计思想 音乐新课程目标指出:通过对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这方面将凸显其功能。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环节的设置上应有意识的体现以上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聆听为主”的原则,结合探究、实践(演唱),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受与理解音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教师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人 民音乐家冼星海生平、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贡献,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进一步提升理解 音乐的能力;通过学唱第五乐章《黄水谣》和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学生较深入的体会音乐情感;通过对比《黄河大合唱》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不同音乐表现风格,初步分析两种音乐形式的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对冼星海生平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初步 认识这部作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学生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