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信号传递理论看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传递信号

从信号传递理论看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传递信号

从信号传递理论看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传递信号
从信号传递理论看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传递信号

从信号传递理论看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传递信号

摘要:由于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拥有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的各方试图通过某种信号向对方传递自己的真实信息, 这就是信号理论的基本思想。财务管理是信号传递理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财务管理的理想化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中的各种信号都可以成为企业价值的信息传递方式。本文以信号传递理论为指导,研究分析资本市场上与企业价值相关的各种信号传递理论,进而获得一些相关的启示。

关键字:信号传递理论资本市场企业价值

一、信号传递理论

1、信号传递理论的概述

西方财务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下,公司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三种:(1)利润宣告;(2)股利宣告;(3)融资宣告。与利润的会计处理可操纵性相比,股利宣告是一种比较可信的信号模式。信号传递理论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始于的研究,他发现拥有大量高质量投资机会信息的经理,可以通过资本结构或的选择向潜在的投资者传递信息。

1979年,巴恰塔亚发表在《贝尔经济学刊》的文中构建了一个与很近似的(),他认为在完美的情况下,具有信息内容,是未来预期盈利的事前信号。此后,股利政策的信号研究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股利公告向市场传递了相关信息;一部分学者沿着巴恰塔亚研究的方向,从事的构建。这些模型在假设条件上是不同的,但经理层被假设为掌握了外界投资者不能得到的信息是各模型的共同之处。

2、信号传递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John·Linter在对600家上市公司财务经理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关公司收益分配的理论模型,并提供了有关的实证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当局对分派股利的调整是谨慎的,只有在确信公司未来收益可达到某一水平,并具有持续性,基本上可以保证以后股利不会被削减时,才会提高股利。同样,只有在管理当局认为当前的股利政策难以为继时,才会削减股利。也就是说,管理当局一般会尽力保持一个与其收益水平相当的、长期稳定的目标股利支付率。因此他认为,股利分配政策是独立的,它与长期的、可持续的财务收益水平相关,并不从属于其他的。

通常认为Pettit是最早提出股利信息市场反应的学者。Pettit指出,由于受到披露规范与责任的限制(如只能提供历史的价值量信息,如果管理当局进行盈利预期,又会带来预期能否实现的未来责任),管理当局可以将股利政策作为向市场传递其对公司未来收益预期的一种隐性手段。他首次将股利信息的变化与向市场传递诸如长期等新的信息联系起来,而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则取决于他们是否已经为市场所知。最早系统地将引入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分析中。

他假定当局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内部信息,而投资者没有这些内部信息。投资者只能通过管理当局传递出来的信息来评价,管理当局选择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就是把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的一个信号。

如果企业发展前景比较好,又不需额外追加大量资金时,管理当局可能会调高中的债务比率,以便充分利用,增加的;同时,如果他们对公司将来有较高的股利充满信心时,就可能采取“昂贵”的但又十分有说服力的方式,即通过支付较高的股利向市场传递这些内部信息。如果企业拥有能带来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而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时,管理当局首先总是会尽量使用内部资金,其次是利用,最后才是发行股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的信息含量假说。他指出,公司宣布股利分配能够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前景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投资者以前所未能预期到的,那么就会对股利的变化做出反映。这种反映就是股利的信息含量效应。非预期的股利增加预示着好消息,是管理当局给市场的一个信号,它表示公司预期会运转得更好。

股票价格上涨是因为投资者对未来股利的预期向上调整了,而不是因为公司提高了。反之,非预期的股利削减通常是公司陷入麻烦的信号。由于投资者对未来股利预期的降低(并非是公司股利支付率的减少),导致了预期未来股利现值的下降,引起股票价值下跌。股利分配的信息含量假说得到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投资者对股利削减的反应要远大于对同等股利增加的反应。这说明,股利削减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性更强,这也与中的假设相一致。

近年来,财务学者加强了对股利信息含量的决定性因素以及传递信号强弱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AlexKane等(1984)结合股票价格的变动,对同时发布的盈利信息与股利分配信息作了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两类信息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这表明投资者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的,他们更有兴趣知道这两类信息所传递的信号是否具有一致性。当盈余高于或低于预期时,投资者会更加重视未预期到的股利变化的方向。

Said·Elfakhani(1995)的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股利信号的价值。他指出,股利信号的价值取决于三个因素:股利变化的方向(增加还是减少)、信号的性质(利好还是利空)、信号的作用(确认、澄清还是混淆)。市场更加关注的是股利信号的性质而不是股利变化的方向。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股利减少都是坏消息,也不是所有的股利增加都是好消息。

传递利好信息的股利减少会导致正的市场反应,而传递利空信息的股利增加会导致负的市场反应。股利信号的作用则与公司披露事项的多少及一致性相关。如果公司披露的信息足以揭示公司的经营状况,而且所披露的各类信息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揭示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股利增加信号所起的确定性作用对市场的影响就不强,因为所传递信息中非预期信息太少。但如果公司披露的信息较少或所披露信息之间一致性不强,那么股利信号所传递的就较高,它有利于消除投资者判断上的不确定性,所以更能引起市场的反应。

Scott和Keith(1996)通过超额收益和发现,市场走势对股利信息发布前后的超额收益有显著影响,而且与市场走势相反的股利变化信息往往拥有更高的分析价值。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信息含量假说中非预期股利变化拥有更多信息含量的结论。

3、信号传递理论的缺陷

信号传递理论虽然作为股利分配政策的主流理论而不断地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归纳起来主要有:

(1)市场对股利增减做出的相应反应,不仅信号理论可以解释,其他理论(如)也可以解释;

(2)信号理论不能对不同行业,不同国家股利差别进行有效的解释和(同是有效市场,美、英、加的公司的股利发放远大于日、德等国家,但却未表现出更强的赢利性,据Alien and Michaely在1995年统计197l-1992年美国公司50%一70%用于支付股利;2002年S&P500平均指数从l148下降到880点,但同时强有70%股利,其股利约占其长期收益的40%一50%);

(3)信号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公司不采用其他效果相当而成本更低的方式传递信息;

(4)在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信息手段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支付股利为什么作为恒定的信号手段;

(5)在高速(行业)股利支付率一般都很低(如微软公司只在2002年每股发放了l6美分的股利,以前从未发放过股利),而这类企业往往有很好的业绩。有些公司由于没有正现值的投资项目,会采取高派现的股利政策,信号理论却做出了相反的解释和预测。

二、资本市场中各种传递企业价值的信号

1、股利政策信号理论

Heinkel( 1978) 和Bhattacharya( 1979) 指出,公司的股利政策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用来作为传送公司价值的信号, 基于这一假设他们分别提出了关于公司价值和股利政策之间关系的模型。在这两个模型中, 更高价值公司支付更多的股利, 也就是股利与公司价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Bhattacharya 模型中, 股利政策被看成公司未来现金流的一个信号。管理层知道其分布, 信号传递均衡状态取决于与股利支付相关的两种成本的存在: 与投资者资本利得相关联的股利纳税上的损失, 为筹措支付股利的短缺现金流的假定资金成本。Heinkel的信号传递均衡状态模型并未假定证券市场是不完全的, 它依赖于放弃投资机会以便为股利支付提供现金流支持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根据这些模型, IPO 发行人通过在招股说明书中宣布一个高股利支付政策的方式在考虑未来现金流时传递了他们的良好预期。

2、承销商选择信号理论

在证券承销市场上, 承销商扮演着重要的金融中介角色, 它是资本需求者和资本供给者之间的桥梁。发行企业拥有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信息, 而投资者并不具有该信息,如果发行企业可以无成本地向投资者传递它们的私有信息, 则发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就会消失, 但是发行企业通过自己宣布一个正确的发行价格( 即与其内部信息和投资价值相一致的发行价格) 并不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 因为, 投资者认为发行企业有动机通过说谎和欺骗来谋取利益。要解决这一问题, 信息必须是可信的, 因此发行企业要使投资者相信自己, 就必须要通过值得信任的第三方来向投资者传递信息, 并通过第三方来证明根据此信息而制定的发行价格是正确反映企业价值的发行价格, 在证券发行市场中, 承销商正是发行企业所需要的这种第三方“认证中介”“认证中介”理论实际上蕴含着这样三个推论: 其一,声誉资本是承销商作为第三方向投资者传递有关发行企业内部信息的前提, 因此也是承销商发挥“认证中介”职能, 缓解证券发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基础; 其二, 承销商出于对自己声誉和未来收益的关切, 往往会规避风险较高的发行, 这意味着声誉等级高的承销商总是挑选那些经营绩效优良, 市场前景看好企业的IPO 进行承销, 因此越是声誉高的承销商, 越是会选择更严格的标准来评估IPO企业的价值,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在进行IPO时可以通过选择高声誉的承销商来向投资者传递关于自身价值的信息, 所以承销商的声誉等级与IPO 企业质量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其三, 承销商的声誉等级具有信号显示的功能, 投资者根据承销商的声誉等级来甄别其所承销的IPO 企业质量的好坏, 承销商声誉机制的这种信号显示功能对证券发行市场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3、审计师选择信号理论

Titman 和Trueman 认为, 发行人选择审计机构的行为就是向投资者传递关于公司价值信息的信号。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让潜在的投资者获得更为准确可靠和有效的会计信息, 有效地降低发行公司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有助于降低新股的抑价程度。

在审计市场上, 审计服务的需求者对会计师事务所级差信息的掌握上是处于信息劣势的。因此, 审计服务的提供者和审计服务的需求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避免逆向选择, 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交易, 会计事务所就必须向审计服务的需求者发送有效信号。

我们首先对信号传递有效性的前提条件作一个重要假设, 即只有当信号成本与会计师事务

所级差( 以下简称事务所级差) 呈负相关时, 事务所发出的信号才是有效信号; 事务所级

差越高, 其所承担的信号成本越低。这里的事务所级差是指把不同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视为存在级差的产品。事务所声誉、行业专长或特殊技术、地域分布、对客户需求的回应质量以及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能力都是产生级差的因素。De Angelo( 1981 ) 指出: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强的担保能力, 更能抵制客户不许报告欺诈行为的压力;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

多的客户, 由于某个客户更换审计师而引起的“准租金”损失很可能小于报告欺诈行为对事务所审计收入造成的影响。因此, 大规模的事务所比小规模的事务所具有更高的独立性, 或者说, 相比之下, 大规模的事务所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

4、资本结构选择信号理论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各项来源、组合及其相互间的构成和比例关系。研究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市场价值以及企业的治理结构, 即经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非对称信息理论认为, 由于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所以有信息优势的一

方会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获利,而较少信息的一方就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去获取信息。将非对称信息理论运用于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可知, 经理人员为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获利, 他必须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来影响外部投资者的决策从而对企

业资本结构产生影响。资本结构通过其信息传递功能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称为企业资本结构的信号传递理论( Signaling models) 。具体来说, 不对称信息通过投资项目的融资方式的选择, 负债比例的显示作用和经理的风险厌恶

态度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影响。

经理的风险厌恶态度的信号显示: 假定某一个企业有一投资项目, 其回收有一定不确定性, 但企业家知道项目回收的平均值, 而外部投资者不知道。现在企业家为了引导投资者投资, 他得首先把自己一定资本投入到项目中去。这种企业家自己对投资项目投入的赌注意味着他给外部投资者一个信号或示意, 说明不仅该投资项目市场前景可以,而且企业家有信心和能力搞好这个项目。这种信号显示会吸引投资者的投资。

5、其他有关传递公司价值的信号

除了以上所说的信号外, 还有其它一些信号也能传递有关企业价值。比如: 上市前经营成果, 董事会的质量, 银行贷款质量, 风险资本资助款项, 管理人员的报酬补偿结构等等。

三、启示

信号传递理论贯穿于企业财务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它对投资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信号传递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证券投资学习题第8章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第8章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1.如何理解有效资本市场的含义?有效资本市场三种形式的特征和联系是什么? 有效资本市场:市场能够知晓所有可用的信息,并且能够正确地据此决定各证券当期的市价。 有效资本市场三种形式: (1)弱式有效市场,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融等。 (2)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价格已充分所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 (3)强式有效市场,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关系: 若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必成立;若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必成立。但反过来不成立。 2.如何检验三种有效资本市场?说出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 (1)弱式有效市场的检验:检验用过去的收益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信息集仅为历史价格。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无法利用过

去股价所包含的信息获得超额利润。有:序列自相关分析;串检验;滤嘴法则。 (2)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检验:检验证券价格对公开发布信息的反应速度,信息集是所有公开的信息。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不仅无法从历史信息中获取超额利润,而且也无法通过分析当前的公开信息获得超额利润。即研究新的信息,如新股上市,市盈率高低,财务报表的公开,巨额交易,财务报表的公开和股票分割等。 (3)强式有效市场的检验:研究是否有投资者或机构组织有与价格形成有关的信息的垄断力量,信息集还包括没有完全反映在市场价格上的内幕信息。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即使拥有内幕消息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3.证券市场有哪些异象是反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 公司规模效应、市盈率效应、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效应、周末效应与元月效应等。 4.行为金融理论有哪些贡献?有哪些局限?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和心理学两部分。 行为金融学局限性:

内部资本市场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摘 要: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是研究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研究开始规范化,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它对于研究企业投资行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新兴市场国家正在逐步接受并实践这些理论。因此,对该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围绕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配置效率及最优规模等几个方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存在性;配置效率;最优规模 A Survey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bstract:The theor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IC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to study the allocation of the internal funds within firms. The research became formal since 1990’s, and many economists put forward some useful views, which are very useful for the research of firms’ investment behavior. What’s more, these theories are gradually accepted and practiced in emerging markets.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theory of ICM. This paper organizes the material aroun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pital markets, the existence, the allocating efficiency and optimal size of ICM.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logic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Capital Allocation; Existence; Allocating Efficiency; Optimal Size JEL Classification: D230,G310 一、引言 钱德勒(1987)认为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包含许多不同的业务部门。由于不同业务部门拥有不同的投资机会,企业总部为了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需要用一只“看得见的手”在不同部门之间调配资本、劳务和技术等内部资源,以提高投资效率。这种资本、劳务和技术的再分配使得企业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内部市场,它包括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CM)、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内部技术市场等。 Richardson(1960)、Alchian(1969)、Williamson(1975) 和Myers & Majluf (1984)等对ICM进行了早期研究。Richardson(1960)认为,当一家企业的经理试图与外部投资者签订一项长期合同时,即使他有充分的信息使自己相信其项目是低风险的,但若其不能使他人相信,合同将难以签署。正是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External Capital Market, ECM)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ICM取代ECM成为可能。Alchian(1969)认为,ICM的关键是它规避了投资项目信息的披露以及困扰ECM的激励问题,也就是说公司总部在监督和信息方面可以做更好的工作。Williamson (1975) 认为ICM 代替ECM的原因有三个:第一,ECM由于在获取企业内部信息时存在

注册会计师考试章节学习及重难点分析,考情预测分析之第03讲_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效率(1)

考点四财务管理的核心概念(了解)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后所增加的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原则的首要应用是现值概念。货币时间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早收晚付”观念。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无法合理地决策和评价财富的创造。 (二)风险与报酬 为了把未来的收入和成本折现,必须确定货币的机会成本或利率。利率是基本对由风险和报酬的权衡关系确定的。投资者必须对风险与报酬作出权衡,为追求较高报酬而承担较大风险,或者为减少风险而接受较低的报酬。如果你想有一个获得巨大收益的机会,你就必须冒可能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在他的风险和报酬之间作权衡。有的偏好高风险、高报酬,有的偏好低风险、低报酬,但都要求风险与报酬对等,不会去冒没有价值的风险。 考点五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 (一)现金流量理论 现金流量理论是关于现金、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论,是财务管理最为基础性的理论。 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与会计学中的现金流量表所讲的并不完全等同,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包含现金等价物,后者包含现金等价物,而前者不含现金等价物。 (二)价值评估理论 价值评估理论是关于内在价值、净增加值和价值评估模型的理论,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核心理论。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价值主要是指内在价值、净增加值。譬如,股票的价值实质上是指股票的内在价值即现值,项目的价值实质上是指项目的净增现值即净现值。内在价值、净增现值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折现估计值、而非精确值。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和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是对特定证券现值和特定项目净现值的评估模型。从投资决策的角度,证券投资者需要评估特定证券的现值,据以与其市场价格比较,作出相应的决策;项目投资者需要评估待定项目的净现值,据以取得和比较净增现值的多少,作出相应的决策。 (三)风险评估理论 风险导致财务收益的不确定性。在理论上,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因此,激进的投资者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 在实务中,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都存在风险,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采用的敏感性分析,资本结构决策中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衡量均属于风险评估范畴。(四)投资组合理论 投资组合是投资于若干种证券构成组合投资,其收益等于这些证券的加权平均收益,但其风险并不等于这些证券的加权平均数。投资组合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从资本市场的历史中认识到风险和报酬存在某种关系:一是承担风险会得到回报,这种回报称为风险溢价;二是风险越高,风险溢价越大。但是,人们长期没有找到两者的函数关系。 (五)资本结构理论 权益资本和长期债务资本组合,形成一定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资本成本以及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MM 理论、权衡理论、代理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不再细述。 考点六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掌握) (一)金融工具的类型 金融工具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期限性:金融工具通常有规定的偿还期限;(2)流动性:金融工具在必要时迅速转变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3)风险性: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定收益存在损失可能性;(4)收益性:金融工具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特性。不同金融工具的具体特征表现不尽相同。譬如,与债券相比,股票没有规定的偿还期限,风险更大。 金融工具按其收益性特征可分为以下三类: 1.固定收益证券。固定收益证券是指能够提供固定或根据固定公式计算出来的现金流的证券。例如,公司债券的发行人承诺每年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固定的利息。有些债券的利率是浮动的,但也规定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固定收益证券的收益与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相关程度低,除非发行人破产或违约,证券持有人将按规定数额取得收益。

我国资本市场功能与效率的现状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功能与效率的现状分析 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效率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存在一系列缺陷,就其本质而言,是与我国转轨时期的社会经济体制、制度及其关系紧密相联的。这些缺陷造成资本市场配置的低效率,使市场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也正因如此,研究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资本市场的功能与效率问题才显得更有必要。 一、资本市场功能与效率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资本市场功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功能是筹集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体制创新。曹凤歧( 2003)认为,资本市场除了以上功能之外,还有产业结构调整功能,资本资产定价功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展示功能,地区知名度的宣传功能。刘义圣(2005)认为,资本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是:资本市场是反经济周期的“避震器”,是通货膨胀的“减压器”,是通货紧缩的“舒张器”,是金融风险的“分化器”以及产业结构的“调节器”。任志宏(2002)认为,资本市场具有价值评价职能和财富再分配职能。 关于资本市场效率的分析,最著名的莫过于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EMH,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理论公认的权威法玛Fama(1970)在其经典文献中将市场有效性定义为:在金融市场上,证券价格总是充分地反映可得到的信息。EMH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判断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种方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要看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具备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定价机制,以及在其作业下的金融产品的价格能否准确

反映与该价格相关的各种信息。如果金融资源配置是有效的,那么,各种金融产品的价格就应当正确地反映其内在价值,并使各交易者的边际投资收益率趋于一致,超额利润现象得以消除。相反,如果金融产品对各种信息反应滞后,就意味着信息传播的低效率和金融交易者对信息反应的迟钝,这种情况下的金融资源配置必然是低效率的。大多数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符合弱型有效和半强有效的资本市场有效理论。国内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弱型有效。从实证支持分析,1993年以前是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非市场有效。此后的研究大多数支持弱型有效,这反映了中国股市存在明显阶段性变化。 二、资本市场功能与效率的现状 1、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出现错位 (1)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得到了超常发挥。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最基本的特征和功能。我国深沪两地股市虽然只有10多年的历史,但融资功能得到了超常发挥:截至2002年底,A股市场累计股权筹资额4499.37亿元,B股市场场累计股权筹资额325.11亿元,A、B股配股筹资2215.10亿元,A、B股市场流通市值12484.56亿元,总市值38329.12亿元,占国内GDP的约37.4%。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堪称一支独秀。 然而,我国市场公司融资往往不是为了扩大投资而融资,而是为了融资而融资。据统计2002年在1224家上市公司中,有71家上市公司的资金用于委托理财;217个募股项目被上市公司变更资金用途;

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现状及其评价

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现状及其评价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阐述了该领域国内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指出了对内部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 资源配置效率; 融资约束; 多元化决策 一、引言 内部资本市场产生于美国,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75年提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关注的热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多半是伴随着多元化战略的兴起和并购重组的日益频繁而逐渐活跃起来的。国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如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1994)还是无效的资源配置(Jensen,1993,1999);二是对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共生(如Williamson,1995和Peyer,20XX等)、危害(如Inders和Muller,20XX等)或消亡的关系(Guilien,20XX等);三是发展中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的正面效应(如Fauveih Hounston和Naranjo,1998)和负面效应等(如Claessens等,1999)。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特殊时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是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随着规模的扩张,集团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和资金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和实际关注的焦点。 第二,针对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代理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的特殊问题,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和探讨,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随着络信息的发展,国内研究型数据库(如CSMAR等)的建立为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有效地弥补了前期研究样本小、数据跨度时间短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 第四,随着集团附属公司数量增加,附属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监督、控制成本也将不断增加,内部控制是保证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将为我们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提供另一个新的

市场效率的含义、资本市场效率的意义、资本市场效率的程度

财务成本管理(2019)考试辅导第一章++财务管理基本原理 【考点四】资本市场效率(重点学习) 一、资本市场效率的含义 资本市场效率是指资本市场实现资本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度。 【提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应是将有限的资本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及行业进而创造最大价值的市场。 (一)资本市场效率的意义 1.有效资本市场的含义 “有效资本市场”是指资本市场上的价格能够同步地、完全地反映全部的可用信息。 【提示】资本市场有效的两个外部标志 (1)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够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质等量的信息; (2)价格能迅速地根据有关信息变动,而不是没有反应或反应迟钝。 2.资本市场有效的基础条件 (以下三个条件只要有一个存在,资本市场就会是有效的): (1)理性的投资人 假设所有投资人都是理性的,当资本市场发布新的信息时所有投资者都会以理性的方式调整自己对股价的估计。 (2)独立的理性偏差 资本市场有效性并不要求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总有一些非理性的人存在。如果假设乐观的投资者和悲观的投资者人数大体相同,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就可以互相抵消,使得股价变动与理性预期一致,市场仍然是有效的。 (3)套利 资本市场有效性并不要求所有的非理性预期都会相互抵消,有时他们的人数并不相当,市场会高估或低估股价。非理性的投资人的偏差不能互相抵消时,专业投资者会理性地重新配置资产组合,进行套利交易。专业投资者的套利活动,能够控制业余投资者的投机,使市场保持有效。 【例题·多选题】根据有效市场假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2014年) A.只要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市场就是有效的 B.只要投资者的理性偏差具有一致倾向,市场就是有效的 C.只要投资者的理性偏差可以互相抵消,市场就是有效的 D.只要有专业投资者进行套利,市场就是有效的 【答案】ACD 【解析】市场有效的条件有三个:理性的投资人、独立的理性偏差和套利行为,只要有一个条件存在,市场就是有效的;理性的投资人是假设所有的投资人都是理性的,选项A正确;独立的理性偏差是假设乐观的投资者和悲观的投资者人数大体相同,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就可以相互抵消,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只要有专业投资者进行套利,市场就是有效 的,选项D正确。 3.有效资本市场对财务管理的意义 有效市场对于公司财务管理,尤其是筹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管理者不能通过改变会计方法提升股票价值。 (2)管理者不能通过金融投机获利。 (3)关注自己公司的股价是有益的。 【提示】管理者必须重视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的估价。资本市场既是企业的一面镜子,又是企业行为的校正器。 【例题·多选题】在有效资本市场,管理者可以通过()。(2016年) A.财务决策增加公司价值从而提升股票价格 B.从事利率、外汇等金融产品的投资交易获取超额利润 C.改变会计方法增加会计盈利从而提升股票价格 D.关注公司股价对公司决策的反映而获得有益信息 【答案】AD 第1页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Management 经管空间 https://www.doczj.com/doc/ff356740.html, 2012年7月 09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赫昕 摘 要:内部资本市场存在基本功能是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能够凭借信息优势、监督优势等降低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成本。但是内部资本市场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本文分析了集团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失败的原因,并给出了提高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措施。关键词:集团公司 内部资本市场 资源配置 效率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b)-093-02 1 集团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概述 20世纪中期,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兼并收购的浪潮,产生了一大批的大企业、大集团公司。随着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多元化、集团化的企业的出现,内部资本市场出现了。一般来说,完整的资本配置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环节:第一,社会资本通过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配置给不同形态的企业单位,构成资本的“外部资本市场”流通环节;第二,各企业单位将资本分配给所属的子公司、分公司和部门等,构成资本的“内部资本市场”流通环节。内部资本市场通过集中不同渠道的资本,有针对性的投向高收益的部门或项目,使得内部资本市场在监督、激励和配置成本方面优于外部资本市场。 内部资本市场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配置企业资源的一种方式,那么其边界问题就是能够在多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问题。根据学者们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研究,发现内部资本市场是依附于企业组织这一个载体的。当企业能够运用行政权威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资源配置时,该企业集团就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而当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资源配置权力和资本配置活动超过了企业集团的界限,而在不同关联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联合体之间进行资本分配时,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就突破了原有企业的边界。因此,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与企业的边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从联系上讲,企业是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组织载体。在集团公司内部,母公司掌握着整个集团资源配置的权力,并通过行政权威在集团公司内部各个分部或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这样,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就自然地从属于集团公司边界内。若企业消失,内生于企业的行政权威也就会消失,那么内部资本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载体。同时,因为集团管理者可以利用行政权力来降低资本配置的成本,所以内部资本市场就发挥着外部资本市场的功能而在企业内部运行。 从区别上讲,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企业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的,其功能除了资本配置,更重要的是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边界从本质上来讲是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从这一点上来讲,企业边界和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有着本质的区别。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取决于剩余控制权的范围。实际上,当这项权力突破企业的边界而在企业联合体之间进行资本配置时,内部资本市场就不在局限于单一的一个企业内部。 2 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 2.1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缓解融资约束的功能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外部资本市场投资者无法完全掌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增加了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此外,通常情 况下从获得外部资本到将资本配置给下属子公司、部门或项目所需的时间通常较长,势必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用,从而再次增加了外部市场融资的时间成本等。而在内部市场上,集团用于分配资金包括历年留存的收益或者是集团总部多年累积下来的剩余现金流量。由于企业集团对各子公司或分部具有控制的权力,因此其所掌握的信息较外部投资者而言肯定是多而且准确。这样就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同时内部资本市场上资源分配的程序较为简单,也就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2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激发集团内部良性竞争的功能 集团总部通常是站在战略和宏观的高度来进行内部财务资源的分配。通过综合比较各个分部和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投资机会,集团公司将财务资源投入回报率高、前景较好的分部和子公司,引导资金从经营业绩和前景差的分部和子公司流向经营业绩和前景好的分部和子公司,激发内部资本市场对稀有资源展开竞争,提高集团内部的活力,从而提升企业集团的投资效率。2.3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资金平衡的功能 尽管上面提到了内部资本市场的竞争功能,但是也会存在集团公司将资源分配给经营效益差、投资回报率低的子公司或分部。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集团公司处于战略的考略,将资源用于扶持现阶段收益较差但投资前景较好的分部或子公司,以实现集团的长远发展;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或分部的经营情况出现了误判。一般而言,若是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正确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即是第一种原因引起上述现象,则是充分发挥了资金平衡的功能。2.4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规避外部融资风险的功能 外部资本市场的资金通常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资金运用受到限制,也会经常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企业使用外部资金具有较大的风险。在内部资本市场上,通过集团总部的调节,可以实现各子公司和分部的资金互补的作用,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降低了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危机。2.5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治理和控制的功能 当出现严重信息不对称时,外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就无法控制项目公司的经理,很难获得其真实的财务状况。而当项目公司处于一个内部资本市场上时,集团公司的管理就能够利用权力优势、信息优势,采用绩效考核、内部审计等多种工具监控该项目公司。 3 内部资本市场出现配置无效率的原因分析 尽管内部资本市场是为了实现以更低的交易成本来进行企业 资本配置的目的而出现的,但是内部资本市场要实现有效率地配置企业资源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因此,本文下面将分析影响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一些因素。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

目录 1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 2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3 有效资本市场具体阐述 4 信息性有效与价值性有效 5 导致市场有效的因素 6 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们及其理论 7 有效市场理论的反对者们及其理论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为围绕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展开的讨论提供了一个理论舞台。在这一理论出现之后,有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各种论战,无论其依据的理论是源于法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得以围绕着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所建筑的构架和所提出的假设命题展开,从而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真正交锋。而在此之前,各家各派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彼此的观点却往往擦肩而过,可言者,闻者昏昏。 这一理论的最初鼓吹者费玛(Eugene Fama)认为,资本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在不同信息环境下有三种“有效”形式,即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进而言之,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话,政府对信息披露的任何强制性要求都成为多余的。费玛以后,许多学者都用实证的和推理的方法试图从正面或反面来证明这一命题。 迄今为止,有关这一理论的探讨并未就政府应当在证券市场效率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一问题得出定论。但事实上,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并不在于它对应有什么样的证券管理体制和证券法规得出一个结论,而在于它作为一个描述性理论,表明了宏观、中观及上市公司层面的财务信息(包括任何影响金融指标的信息)的披露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 这一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系统,让人们在该系统所设定的框架内,对股票价格本身的合理性,股票价格与信息披露和市场上其它各种因素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过去二十多年来,经济、法律学界的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写了大量的论著。虽然至今各学者的说法仍是见仁见智、了无定论,但所有对证券法学理论的严肃研究都不能不涉及这一理论。各国强制信息披露政策的制定以及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成功与否的评判也大多以此理论作为出发点。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一、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 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融等; 推论一: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emi—Strong Form Market Efficiency). 该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所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 息有成交价, 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 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 推论二:如果半强式有效假说成立,则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 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三、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trong—Form Market Efficiency)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解析股票市场效率评价

解析股票市场效率评价 从理论上说,科学的证券市场效率评价原则和方法,首先要建立在科学合理地界定证券市场效率内涵的基础上。从实践上说,如何制定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评价原则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各种政策的制定及其导向。因此,科学全面地理解和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结合我国实际确定证券市场效率的评价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证券市场效率内涵的辨析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金融学逐步形成了以“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cyMarketHypothesis。简称为EMH。也称为“有效市场理论”)为主体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1965年,法玛(Fama)首次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给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如果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可得的信息,每一种证券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则该证券市场是有效的。有效市场理论(EMH)使用市场定价的信息有效性来衡量证券市场的效率。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学者把信息有效性与资本市场效率等同起来了,认为“一个资本市场如果在确定资产价格中能够使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从信息上说)就是有效率的”。 20世纪70年代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外学者对证券市场效率的研究主要围绕有效市场理论进行检验和实证研究。大多数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符合弱态有

效态和半强态有效的状态特征,我国证券市场也尚未达到中强态有效;但对于是否达到弱态有效,则存在较大分歧,有半数以上的学者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已达到或接近弱态有效。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效市场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即使一些学者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修正,放宽了一些假设条件,但该理论仍无法解释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异常现象。市场有效理论对中外证券市场效率状态评价结论的不确定性,加之对市场异常现象的无法解释。暴露出其理论上的缺陷和现实解释能力的不足。 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批学者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也进行了理论探讨。一般认为,证券市场效率应理解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资金的有效动员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笔者认为,无论是有效市场理论对证券市场效率内涵的界定,还是按照其他学者的观点——把证券市场效率理解为资源配置效率。都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证券市场效率的全貌。那么应该如何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呢? 1.证券市场效率是“效率”的经济学内涵在证券市场的具体表现和应用。在经济学一般意义上。效率是指生产活动所得到的经济成果与投入的比较值,即收益与成本之比,比值越高,则效率越高。因此,相应地,证券市场效率可以从证券市场资源的配置利用、信息处理、资产定价、交易运行以及市场监管等多个环节的收益与成本的比值中得以体现。因

资本市场有效性

资本市场有效性 一、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涵义与范畴的界定 资本市场既是一个有形的资本融通平台,又是一个无形的资源配置系统,更是一种组织的、社会的资本交易关系。当前,中国学界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多集中在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层面,即指包括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在内的证券市场,这个方面突显出中国“大资本市场”客观上尚不成熟,存有结构上的不健全,另一方也体现了证券市场在广义资本市场中的绝对影响性,本文讨论的资本市场的范畴沿袭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并将对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实行集中的考察,但其中的债券市场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讨论范畴。 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界定,传统经典理论是围绕着信息效率展开的(哈瑞·罗伯茨,1967;尤格尼·法玛,1970)。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渐倾向于配置效率角度,如山东大学徐涛博士的专著《中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就专门研究了资本市场配置效率问题,凡此种种,在此不多赘述。基于以上考量,本文论述的资本市场有效性包括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与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两个层面,前者指市场本身的运作效率,包含了证券市场中股票交易的畅通水准及信息的完整性,股价能否反映股票存有的价值;后者指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资源重新优化组合的水平及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水平的大小1。 二、中国资本市场总体特征及其效率分析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但部分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问题仍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仍尚待完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功能并未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合。 1.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开始形成并逐渐发挥效用

国内外资本市场效率理论研究进展与评价

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 2011年5月 49 国内外资本市场效率理论研究进展与评价 关 搏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成都,611130) 摘 要:本文先介绍了资本市场效率理论的体系,包括有效市场假说和有效性的不同层次。然后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与进展,并对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市场效率理论 国内 国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5—0049—01 一、资本市场效率理论的体系 1、有效市场假说 一般认为,有效市场假说(EMH ),是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理论向资本市场理论的延伸,其核心思想是,证券市场的价格在任何时点上都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佳评估。通俗的解释,就是投资人的最佳策略是买入并持有,不必花费时间和金钱试图超越大势。 法玛(E.Fama )1970年发表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是有效市场假说的经典之作。他把有效的概念定义为价格总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得信息,并且根据信息集的范围,把有效市场的检验标准划分为三种:弱型、半强型、强型。有效市场假说模型,一般的表述为:公平竞争模型或者次级加倍模型或者随机游走模型。 随机游走模型一般检验弱型有效,信息集为全部历史价格;公平竞争模型一般更容易检验半强型有效,信息集为公开的可得信息,尤其是年度报告和分红方案等;次级加倍模型可以检验强型有效,即依靠非公开可得信息是否可获得超额收益等,比如基金经理是否能够跑赢大势等的检验。 2、有效性的不同层次 李杨和王国刚主编的《资本市场导论》,认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至少包括4个因素:其一是信息的有效性,即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充分地反映出有关价格等要利用的信息(这是法玛的定价效率)。其二是评价的有效性,即在资本市场上,有关股票、债券的价格能被充分反映,投资者能以股利、债息等方式获得收入(这是配置效率,股利和债息来自市场以外的实体经济,已经对冲了投资人之间的损益)。其三是金融产品的流动性,即投资者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随时对金融产品进行让渡交易(市场的制度安排)。其四是组织职能的有效性,即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完善,使市场运作能够自如地进行(市场的交易功能)。这种概括有两点新意,一是把定价效率和配置效率、交易效率并列。二是把交易效率细分为制度安排和交易功能,强调了制度作为市场基础的重要性。 道和高登认为股票价格不同于一般实物资产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股票市场效率和实体经济效率之间的联系不是稳固的、线性的。即使股票市场有效,资本配置效率还要取决于企业的权衡。如果企业不相信市场的信息,即使股票市场总是强式(信息一定价)有效的,其对资源的配置也无效。 二、国内外关于资本市场效率论文研究文献的评述 1、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 资本市场效率理论是现代微观金融理论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Markowitz 提出了有效集的概念,Tobin 证明了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模型,Modigliani 和Miller 提出了MM 理论,Sharp 、Lintner 、Mossin 又发展CAPM 模型,Ross 根据预期收益和风险方差形成了最佳投资组合的思想。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质性发展源于Fama 提出EMH 假说,该假说认为资本市场的效率取决于证券价格所 吸收的市场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并据此将资本市场分成弱有效、半强有效、强有效三种类型。此后的十多年,很多学者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的检验和实证无法解释证券市场日益频繁发生的诸如新发效应、价值效应、规模效应等现象。这时,行为金融理论借助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行为等假定来解释这些现象,影响较大的有Kahneman and Tversky 的预期理论、De Bondt and Thaler 的市场超调理论、DeLong , Anderi , Lawrence and Waldmann 提出的噪声交易理论。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Shleifer ,Vishny 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噪声交易Lakonshok ,Shleifer 等人提出了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Keim and Madhavan 的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改善资本市场效率。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了对资本市场效率的构成研究。Roland I.R. and Dwayne W.将金融市场效率分为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以交易费用作为衡量标准,二者呈反向变化关系;后者包括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投资在不同方向上的调整;一个能引导资金用于高效率生产用途的市场就是有效率的。Bain A.D.把金融体系的效率分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前者包括金融工具的多样性、规模与风险、价格与利率、税收和补贴等;后者包括总量水平、结构稳定性、市场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贡献等。 2、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 第一,很多学者和业界人士都认为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在价格发现、引导投资和稳定市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缺乏相应的理论证明和实证检验。第二,常巍认为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史较短,投机色彩浓厚,对公司治理经验缺乏,目前只能定位于消极股东的角色,它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影响只能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步显现。第三,施东晖对1999年第1季度至2000年第3季度期间基金投资组合变动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投资基金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 参考文献: [1] 振山.金融效率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56-162. [2] 纲.市场机制与市场效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89-95. [3] 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9-78. [4] 杨、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Z].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5] 德军、李文军.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 [6] illiam F ?Sharpe ,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 nal of Business , Jan. 1966. [7] ugene Fama ,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Journal of Finance , 25, 383- 417. 1970.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文献综述

试论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文献综述 王萌萌 【论文摘要】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资本市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问题展开理论评述。由于学界对这个问题争论颇多,逐渐形成两种理论假说来解释实证结果,由于一些与CAPM模型预测不一致的“异象”或“迷”,80年代后又由此产生一些争论。 【论文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股票收益;账面市值;成交量 一、引言 “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起源于路易斯·巴舍利耶(Bachelier,1900),他从随机过程角度研究了布朗运动以及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并且他认识到市场在信息方面的有效性:过去、现在的事件,甚至将来事件的贴现值反映在市场价格中。他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股价遵循公平游戏模型。Fama(1970)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并借助Samuelson(1965)的分析方法和Roberts(1967)提出的三种有效形式,提出并深化了有效市场假说。 二、有效市场假说中的两种理论假设 根据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Fama所总结的“有效市场假说”,若市场是有效的,当前股票的成交量对股票未来收益率是没有预测作用的。因此,在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基石的CAPM等传统资产定价模型中,成交量是不被考虑的因素。但是在投资管理的实务领域,以股票的成交量作为研判未来股票价格变化的依据,则是证券分析中的

一个重要工具。近年来,学界对这些问题争论颇多,并逐渐形成两种理论假说来解释实证结果,即Campben,Grossman和Wang(1993)提出的“资产配置假说”,以及Morse(1980)提出的“信息不对称假说”,而Llorente,Michaely,Saar和Wang(2002)则试图将上述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假说统一起来形成“资产配置与信息不对称统一假说”。 (一)资产配置假说 Campben等(1993)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成交量交易日的股票收益率更易在随后交易日中表现出反转。他们提出了基于投资者资产配置的理论模型对此进行解释:非股票资产风险收益关系的变化导致投资者进行资产比例的重新配置(Hedgingtrades)驱动成交量的变动,例如股票以外的其他资产的收益下跌,使得投资者增加股票投资的比重,从而导致成交量放大,可见成交量变化仅仅表示“其他资产收益相对于股票收益的变化”,而且由于这种成交量的变化并不表明股票的基本价值发生变化,因此成交量的变化是暂时的,未来股票收益将会“反转”,即:股票以外其他资产收益下降导致投资者大量买入股票,从而成交量增加、同时股价上升,但一旦资产配置结束,股价将会下跌,回复到基本价值。 Conrad等(1994)采用周收益率数据,基于股票成交量构造投资组合,研究交易策略的盈利性,实证结果支持了Campbell等(1993)的假说:本周成交量较高的股票,在下一周股价出现了反转;相反,本周成交量较低的股票,在下一周股价则保持惯性。 (二)信息不对称假说

股权结构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论文题目:股权结构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所在学院商学院 学科、专业财务管理 研究方向内部资本市场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职称 2012年12 月 4 日

说明 一、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两部分 (一)文献综述(2500-3500字) 1、本课题来源(国家级项目,部、委级项目,省、市、区级项目,学校级项目和自选 项目等)及项目名称。 2、本课题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近期学术发展前沿等情况的分析。 3、前人在本课题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选题报告(2500-3500字) 1、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学术和应用价值,选题的主要依据和可行性。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3、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结果。 4、本课题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5、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工作方法,所需的实验条件和经费预算。 6、本课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论文工作计划包括文献选读、科研调查、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实验阶段、理论分析、文字 总结等各项工作阶段的进度计划。 三、本报告要求填写清晰、表述准确。 四、开题报告中文字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参考文献的书写按照《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写作规范》要求执行。 五、开题报告会在学院范围内以答辩的方式公开进行,各硕士点要成立由3-5名具有副高级以上 职称的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职称的成员组成的评议小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60分为合格。考核成绩由评议小组集体产生,组长需当场向研究生公布考核成绩和专家意见。考核成绩不及格的研究生,须在导师和学院同意的基础上提交“重新开题申请”,在开题结束后的1个月内由学院重新组织开题报告会,考核通过后方可开展后续论文撰写工作,仍未通过者不得申请硕士学位。 六、开题报告会结束后,本报告由学院留存,考核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