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基础知识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和一般概念

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

自然灾害:以自然变异为主引发的灾害

人为灾害:以人为影响为主引发的灾害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等,计12类48种。

缓变地质灾害:渐进地、缓慢地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海平面升降等。

突发性地质灾害:成灾突然,短时间内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山地地质灾害:受山地环境制约,主要是受地形坡度和海拔制约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滑坡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滑坡事件。

泥石流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泥石流事件。

滑坡、泥石流灾害危害的大小与泥石流规模、活动特征,滑坡区人口、财产密度及社会防灾抗灾能力有关。

发生在人口和财产稠密区的滑坡,滑坡的规模越大造成的损失越重。滑坡滑动速度较慢时,人们能及时察觉滑坡前兆,有时间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滑坡滑动速度较快时,人们往往来不及反应,就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对于同样的滑坡事件,如果人们灾害意识较强对灾害的发生有所准备、预先制定并落实了防灾计划或应急预案、建筑物有一定的抗破坏强度,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滑坡损失。

泥石流主要有冲刷和淤埋两种危害方式。稀性泥石流以冲刷为主,粘性泥石流以冲埋为主;形成、流通区以冲刷为主,堆积区以淤埋为主。坡面型泥石流危害范围一般较小,沟谷型泥石流危害面积一般较大,有时后者可以形成流域性灾害;沟谷型泥石流常由多条坡面型泥石流汇入主沟道而形成。云南省已发生的泥石流绝大多数属于暴雨型泥石流,融雪和溃坝型泥石流少见。低频泥石流与高频泥石流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泥石流不仅对城镇、村落、农田、水利、交通等都可造成巨大危害,同时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灾种。

二、滑坡的调查监测评价

(一)滑坡概念

滑坡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滑坡是指坡地上的岩(土)体,由于受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向坡下移动的现象。广义滑坡包括了通常所说的错落、倾倒、崩塌和坡面泥石流等多种斜坡物质运动形式,在涵义上与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斜坡块体运动”基本等同。狭义滑坡是指坡地上的岩(土)体,受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沿着一定的滑动带(面)作整体滑动的现象。由于狭义滑坡强调了滑移物质必须沿着“滑动面”作“整体滑动”的基本特征,因此,多数情况下狭义滑坡只能发生在坡度小于50°的坡地上。

(二)滑坡特征的描述

1、滑坡形态的描述

(1)传统术语

滑坡体:就是发生滑动的岩土体。滑体两侧、前后缘和滑动面附近的物质,在滑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崩塌、揉皱和土石翻滚等扰动现象,但主体一般仍能保持相对完整状态,特别是在滑移距离不远、地形坡度较缓的情况下。此外,在滑动过程中,由于大量裂缝的出现和岩土体孔隙的增加,常会使滑体体积“增大”,增大比例与物质成因、滑面形态和滑移速率有关,一般情况下是滑动前体积的1.1~1.3倍。

滑动面:指滑坡体沿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常循地质软弱面发育而成,如地层中的软弱夹层、断层面、裂隙面、岩/土分界面等。有些滑坡具有多级滑面,在剖面上呈向下收敛的帚状组合形式,最下面的一条称主滑面,其它称次滑面。滑动面上部受滑动揉皱而形成一定厚度的扰动带称滑动带,其厚数毫米至数米不等。滑面剖面形态可以是直线状、曲线状、折线状或其它不规则状。滑坡发生后,滑面多数情况下上部裸露、下部被滑体掩盖,偶尔也可见到全部裸露的实例。

滑坡床:滑坡体下面没有滑动的岩土体,其表面就是滑动面。

滑坡周界:滑动面在平面上的展布范围,也就是滑坡体与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床和滑坡周界是滑坡必定具备的4个要素。

一个发育完整的滑坡,往往还有下面一种或多种滑坡微地貌发育,可作为滑坡识别的补充标志:滑坡壁:滑体移动后,因后缘拉开而暴露在外面的拉裂面。一般平面上呈弧形,倾角多大于55°,滑坡壁上有时可见垂向擦痕。滑坡壁向下延伸倾角变缓(有突变也有缓变)并与滑动面相连。

滑坡台阶:由于滑体上、下各部分滑动速度的差异,或滑动时间先后不同,在滑体表面形成的略向后倾的阶状错台。错台上如果生长有树木,常因滑体旋转而倾斜、弯曲,形成所谓的“醉汉林”或“马刀树”。

封闭洼地: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后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沟槽。沟槽中积水时称滑坡积水洼地。当滑体上、下部之间发生较大差异滑动时,封闭洼地和滑坡积水洼地也可在滑坡体的中部出现。

滑坡舌:滑坡体的前缘形如舌状的部分。

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拉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上部,多呈弧形与滑坡壁方向大致平行。通常将其最外一条称滑坡主裂缝或破裂缘。在主裂缝上部的斜坡中,由于滑体移动造成的卸荷作用,常形成一系列拉张裂缝,这些裂缝形态、产状与主裂缝相近,但无明显垂向位移,称之为卸荷-引张裂缝,滑坡范围可能循这些裂缝进一步扩大。

剪切裂缝:位于滑坡体中部,系坡体下滑时与两侧不动体相对剪切作用所致,常呈羽毛状或雁行排列。在滑体纵向滑移速度差异明显时,在滑体内部也可形成与滑动方向相近的剪切、剪张或剪压裂缝。

扇形裂缝:位于滑坡体下部,平面呈扇骨状,系滑坡前部挤压或侧向扩离所形成。

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下部,平面上往往呈断续弧形,并与扇形裂缝大致垂直,系滑坡体前部挤压拱起所形成。

滑坡泉:滑坡发生后,改变了原有斜坡的水文地质结构,在滑体内或滑体周缘形成新的地下水集中排泄点,称为滑坡泉。

剪出口:滑动面与斜坡下部原始地面的交线,一般情况下被滑体覆盖。

滑坡坝和滑坡湖:滑体进入河(沟)道,阻断河水的滑坡堆积体称为滑坡坝,坝上游壅水成湖称为滑坡湖。

除以上实体性特征外,在滑坡的描述中还常使用以下一些术语:

滑坡轴:滑坡体滑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代表整个滑坡的滑动方向,一般位于推力最大,滑面埋深最大(滑体最厚)的纵断面上。在平面上为直线或曲线。

主滑方向:滑坡轴指向坡下的方向。

滑距:分为总滑距、水平滑距和垂直滑距。总滑距是指滑体中的某一点在位移前后位置变化的最大距离;水平滑距是指总滑距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垂直滑距是指总滑距在垂直于主滑方向的平面上的水平投影(图)。

(2)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滑坡委员会建议使用的滑坡术语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滑坡委员会1990年发布的滑坡术语表,把滑坡形态特征描述术语分为形态描述和尺度描述两部分,是世界滑坡目录编辑工作推荐使用的术语(图)。与我们正在使用的传统术语相比,新术语概念更为清晰、定义更为精确。

Ⅰ形态描述(Landslide features)

(按照沿滑坡运动方向从后缘到前缘、从表面到地下、最后是两翼的顺序):

冠(Crown)(1):滑坡后壁与地面交线附近未发生滑移的部分。

滑坡壁(Main scarp)(2):因滑动物质断离未受扰动的地面,而在滑坡上缘形成的陡壁。与传统术语中的滑坡壁涵义等同。

滑坡顶(T op)(3):位移物质与滑坡壁接触的最高点。

滑坡头(Head)(4):沿位移物质与滑坡壁接触线分布的滑坡体之上部。是传统术语滑坡体的一部分。

滑坡陡坎(Minor scarp)(5):因滑体内部差异运动而在滑坡体中形成的陡坎。与传统术语中的滑坡台阶涵义相当。

滑坡体(Main body)(6):在滑坡壁与滑裂面前缘之间,覆盖于滑裂面之上的位移物质。是传统术语滑坡体的一部分。

滑坡足(Foot)(7):越过滑裂面前缘,覆盖在原始地面上的位移物质。是传统术语滑坡体的一部分,滑坡头、滑坡体和滑坡足组合在一起等于传统术语的滑坡体。

滑坡趾(Tip)(8):滑坡前缘线上,距滑坡顶最远的一点。

滑坡前缘(T oe)(9):位移物质分布的下界,常呈曲线状。

滑裂面(Surface of rupture)(10):滑坡后壁在位移物质下的延伸面。与传统术语的滑动面涵义相同。

滑裂面前缘(T oe of surface of rupture)(11):滑裂面下部与原始地面的交线(有时被掩埋)。与传统术语的剪出口涵义一致。

分隔面(Surface of separation)(12):被滑坡脚覆盖的原始地面。

位移物质(Displaced material)(13):因滑坡运动而改变了斜坡上原有位置的物质。包括滑坡头、滑坡体、滑坡足,以及滑动过程中形成的在空间上与滑移物质整体呈不连续分布的抛洒物。与传统术语中的滑坡体涵义基本相同。

滑空带(Zone of depletion)(14):位移物质分布在原始地面之下的滑坡区域。

滑积带(Zone of accumulation)(15):位移物质分布在原始地面之上的滑坡区域。

滑空体(Depletion)(16):由滑坡壁、滑损体和原始地面所围限的体积。

滑损体(Depleted mass)(17):滑裂面之上、原始地面之下的位移物质体积。

滑积体(Accumulation)(18):分布在原始地面之上的位移物质体积。

滑坡侧缘(Flank)(19):滑坡物质连续分布的侧边界。使用左缘和右缘等描述词时,指以滑坡冠为基点的观察结果。

Ⅱ尺度描述(Landslide dimensions):

滑裂面长度(Lr):从滑裂面前缘到滑坡冠的距离。

位移体长度(Ld):从滑坡趾到滑坡顶的距离。

总长度(L):从滑坡趾到滑坡冠的距离。

滑裂面宽度(Wr):滑坡两侧缘之间、垂直于Lr的最大宽度。

位移体宽度(Wd):垂直于Ld的位移体最大宽度。

滑裂面埋深(Dr):原始地面距滑裂面的最大距离。

位移体厚度(Dd):位移体最大垂直厚度。

2、滑坡规模的描述

滑坡规模的描述,一般用滑坡体积和厚度两个指标来定义。根据滑坡体积将滑坡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根据滑体厚度将滑坡分为浅层、中层、厚层和巨厚层。滑坡体积规模的大小,目前尚无统一方案,而且不同方案之间使用的界限值差异较大;厚度规模划分方案虽然也不统一,但不同方案间界限值差异不大。表列出了《工程地质手册》、《岩土工程手册》和云南省采用的滑坡规模划分方案。各种滑坡规模划分方案,都不存在严格的科学依据,因而也就没有合理性上的优劣之分;从方便使用的角度出发,我们推荐云南省地方方案,因为相对而言此方案更便于记忆。滑坡规模分类方案对比情况见表1。

从统计学意义看,滑坡体积与厚度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特殊情况下,相反的例子也能找到。

3、滑坡运动力学性质的描述

根据运动力学性质,滑坡一般分为匀滑式、推移式、牵引式和混合式3类。

匀滑式滑坡:滑体各部分均匀滑动的滑坡。滑体整体性好、各部分同时启动,滑体中裂缝不规则或裂缝不发育。一般形成于坡面平直、前缘急剧变陡的坡段,滑面纵向呈直线状。

推移式滑坡:是指滑坡先从上部启动、上部岩(土)层推动下部产生变形的滑坡。推移式滑坡滑动速度一般较快,多具上大下小的楔形环谷外貌,原地面和滑面常呈上陡下缓状,滑体中部横向张裂缝不发育,滑体表面波状起伏。

牵引式滑坡:是指下部先滑动、上部失去下部支撑而发生变形滑动的滑坡。牵引式滑坡一般滑动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原地面和滑面常呈上缓下陡状,滑体中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滑坡中部可形成洼地。

混合式滑坡:是指滑坡运动力学性质复杂、难以用上述3种机制简单概括的滑坡。混合式滑坡一般具有分布面积较大,滑体厚度以中、浅层为主,原地形面和滑面均起伏较大,滑体中同一部位挤压和拉张现

象并存等特征。

近年来,“远程滑坡”和“高位滑坡”这样的描述语在一些滑坡文献中经常见到,但还没有人对此作出过明确的解释。根据本人的理解,提出如下尝试性的定义:

远程滑坡:总滑距大于100米,且总滑距与滑动面长度之比大于2的滑坡。

高位滑坡:垂直滑距大于50米且,垂直滑距与水平滑距之比大于1的滑坡。

4、滑坡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描述

(1)按滑坡物质成分

按滑坡物质成分可以将滑坡分为基岩滑坡和堆积层滑坡两种类型。

Ⅰ基岩滑坡

滑动面大部分位于基岩中,滑体大部分由基岩组成的滑坡。基岩滑坡可以按照岩石成因进一步划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滑坡;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滑坡还可以根据岩性作更细的划分。

Ⅱ堆积层滑坡

滑动面大部分位于堆积层(或大部分循岩/土分界面发育),滑体大部分由松散堆积物组成。堆积层滑坡可以按照堆积物成因分为人工堆积层和自然堆积层滑坡;按照物质粒度情况分为粘性土滑坡、沙性土滑坡和碎石土滑坡等。

按滑体含水状态分:

块体滑坡:含水量较少,塑性变形不显著的滑坡。

塑性滑坡:含水量较多,以塑性变形为主的滑坡。

塑流性滑坡:土体过饱和,以流塑变形为主的滑坡。

(2)按滑坡物质结构

按滑坡物质结构可将滑坡分为层状滑坡和非层状滑坡。

Ⅰ层状滑坡

滑体由成层基岩或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层状滑坡按层理产状与滑面间的空间组合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层状滑坡的滑动面多沿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发育。

Ⅱ非层状滑坡

滑体由无层理的基岩或松散堆积物组成。滑动面一般受岩/土分界面和基岩中的构造节理控制。

5、滑坡成因的描述

自然滑坡:控制滑坡形成的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无人为影响或人为影响不显著。

工程滑坡:由于人为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滑坡

6、滑坡形成时间的描述

新滑坡:河漫滩时期或全新世晚期发生的滑坡,可以理解为有文字记录以来发生的滑坡。

老滑坡:河漫滩早期或全新世早期发生的滑坡

古滑坡:河流阶地侵蚀时期或晚更新世发生的滑坡

始滑坡:当地现今水系形成之前或中、早更新世发生的滑坡

7、滑坡活动状态的描述

活滑坡:目前仍有活动的滑坡

死滑坡:目前活动已经停止的滑坡

(三)滑坡形成过程

坡面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使之既有下滑的趋势,又有抗滑的阻力。坡面的坡角愈陡,则下滑力愈大,而抗滑力愈小。如果坡麓地带因河流侵蚀或人工切坡,而使边坡的坡角加大,就有可能产生滑坡;地表、地下水导致斜坡土体强度改变时,也有产生滑坡的可能。

典型滑坡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蕴育缓滑阶段、加速滑动阶段和剧滑阶段。伴随滑坡发展,可能出现一系列地面变形现象,山坡裂缝是最普遍的伴生现象。

滑坡裂缝的力学性质以张性和剪切裂缝为多见,偶见挤压裂缝。对于土质滑坡,张性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平行,弧形特征明显;剪切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直交,多数情况下较平直。对于岩质滑坡,裂缝产状和性质受结构面控制。

通过滑坡裂缝的形态、性质分析,可以判断滑坡范围、发展阶段、力学机制和滑体厚度等。

(四)滑坡调查

1、单个滑坡调查

(1)形态特征

平、剖面轮廓,各种形态特征表现,物质成分和结构,滑向、滑距

(2)活动特点

老滑坡新活动还是新滑坡,间歇式活动还是突发式一次性剧滑,块体式、塑性还是塑流式滑动

(3)发育背景和影响条件

海拔,构造部位,原地形坡度,水文地质条件,植被条件,有无地表水体浸泡冲刷,有无地震、降雨激发,有无人为活动影响

(4)稳定性评价

根据有无滑坡继续滑移的空间、阻止和促进滑坡活动因素的消长情况判别滑坡稳定情况

(5)防灾措施

搬迁避让,简易监测,改变土地用途(水改旱、坡改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程防治(排水、拦挡、锚固、减载);如采取搬迁避让和简易监测措施,须落实责任和要求

2、区域滑坡调查

(1)滑坡数据的统计

按规模、成因、岩性、分布高度、地面坡度、地貌位置、诱发因素、活动程度、形成时间等,分别统计各类型滑坡数量

(2)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

分析各类滑坡空间分布密度与地质、地理背景和人为活动等各种影响因素的间的相互联系

(3)滑坡分布的时间规律

分析滑坡数量、活动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其与影响因素变化规律的耦合程度

(五)滑坡的监测

1、滑坡监测的目的

(1)避灾的需要

正确判定、评价已有滑坡的稳定性,监视滑坡对环境、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临滑前作出预报

(2)为防治滑坡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滑坡活动规律,为整治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3)检验防治效果

通过整治前后监测结果的对比,检验整治后的效果,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经验教训。

2、滑坡监测方法

(1)大地测量

用经纬仪、水准仪或光电测距仪进行,布设方法如下:

Ⅰ十字形布设:适用于狭长形、范围较小,且滑动方向较明确的滑坡。如图所示,沿主轴方向布设一排观测点,垂直于主轴方向布设若干排观测点。在同一排上变位区和稳定区均应设观测点,以便进行对比。

Ⅱ放射形布设:适用于通视条件好,范围不大的滑坡。如图所示,在滑坡体外选择通视条件较好的位置,设置两处固定测站,自测站按放射状设置若干条测线,测线终点稳定区设照准点。用图解法或解析法,量测观测点偏离两测线交点的位移量,测量时应注意交会角不宜太小。

Ⅲ方格网或任意方格网形布设:适用于地形条件复杂的大型滑坡观测。如图所示,在观测区范围内设置不同方向的观测线,纵横交叉,组成方格网或任意方格网,观测点设于纵横剖面的交叉点上。此法只要求每条测线通视,受地形条件影响小,测点分布可任意调整,观测点布设均匀,观测精度高;缺点是测站多,建网时较麻烦,且每次观测时,仪器搬动次数多,较费时。

(2)GPS测量

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滑坡位移情况进行监测

(3)近景摄影测量

定点、定时、定焦距拍照

(4)航空摄影测量

对位移量大的滑坡,可以用不同时期的航测照片来判译地面位移。航空摄影测量的特点是所测量的平面位移具有统一的精度。若航测照片的比例尺为1/5000,其量测的误差小于10厘米。

(5)伸缩计测量

伸缩计是一种用铟钢线量测滑坡体相对位移的装置,它一端放在滑坡体上,一端在稳定地段上。它广泛应用于研究滑坡体的滑动速度。通常是将多个伸缩计通过总管,用自动记录系统联结在一起,置于专门的观测室内,如图所示;由于伸缩计可以连续获得滑坡体的移动,所以通过变形速率可以有效地计算并预测滑坡破坏的时间,并可据此发出警报。

(6)倾斜仪测量

倾斜仪是用于测量地面的微小变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判断一个潜在滑坡是否继续活动,或判断滑坡是处于活动阶段还是终止阶段。通常是用水准管式倾斜仪。地面倾斜监测和地下倾斜监测。

(7)简易监测

利用简易器械对滑坡裂缝进行相对位移监测,适合位移变化较快的滑坡

(8)声发射监测(岩体滑坡,短临监测)

岩体滑坡滑动过程中,由于岩层剪断、摩擦常会发出特殊的声响

(9)应力监测(矿山、洞室)

滑坡发生过程中会在滑体和周围岩层中引起应力的变化

(10)地下水监测(与地下水有关的)

岩层变位会扰动地下流体场,引起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

(11)地表水监测

(12)气象监测(降雨、温度)

(13)地震监测

(14)人类相关活动监测

三、滑坡灾害防治

(一)滑坡预防

(1)完善法规有力执法

(2)宣传教育普及知识

(3)监测预警及时避灾

(二)滑坡治理

需要防治的滑坡,首先应通过工程地质勘察,以判明滑坡的原因、类别和稳定程度。然后分别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滑坡的产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一般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活动初期,整治比较容易,否则由于情况的不断恶化,就会增加整治工作的困难。由此可见,整治滑坡,贵在及时,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目前整治滑坡常用排水、支挡、减重与反压、护坡等项措施。个别情况也可采用通风疏干、电渗排水和化学加固等方法来改善岩土的性质,以达到稳定边坡的目的。从整治滑坡措施的功能上看,可分为减滑措施和抗滑措施两类:减滑措施目的在于消除抑制引起滑坡滑坡的因素;抗滑措施目的是通过拦挡阻止滑坡的继续活动。两类措施可以分别或联合使用。由切割坡脚引起的滑坡,则以支挡为主,辅以排水、减重等措施;由于水的影响所引起的滑坡,则应以治水为主,辅以适当的支挡措施。现将各种整治措施介绍如下。

1、排水

排除滑坡体内、外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整治各类滑坡的首要措施。治理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

地表水下渗与滑坡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地表排水工程费用较省、措施简单故应首先做好。

对滑坡体范围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在滑坡周界5米以外可用片石浆砌一条或多条环形截水明沟,以便把水迅速排走。

对滑坡体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采取防渗引出措施,首先应将滑坡体上的各种裂缝用粘土回填夯实,必要时尚须用水泥砂浆封口,以防地表水下渗;应尽量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或新设排水沟,使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地下排水

当地下水丰富时,应做好地下排水工程,这是治理滑坡的一种有效措施。

为了拦截地下水流入滑坡体内,可在滑坡范围以外约5米的稳定土层中修筑截水盲沟,盲沟的深度应埋入最深含水层以下的不透水层内,沟底纵向坡度不小于4~5%。为了维修和清淤的需要,在直线地段每隔30~50米和盲沟转折处,均须设置检查井。

对于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应以疏干和引出为主,为此,常采用支撑盲沟。这种盲沟具有排水和支撑抗滑作用,并应布置在平行于滑动方向有地下水露头处。有时上部分岔成支沟,而且常成群修筑,布置成III、YYY和YIY形。间距一般采用6~15米;其宽度根据抗滑需要和便于施工等因素确定,一般采用2~4米。盲沟底应砌筑在滑动面以下0.5米的稳定地层中,并修成2~4%的排水纵坡,当滑动面较陡时可修成台阶形。为了防止地下水携带泥砂淤积在盲沟内,两侧壁均须设置反滤层。为了使盲沟具有透水性和能起支撑作用,在沟内应堆砌坚硬的片石。

必要时,也有采用盲洞(泄水隧洞)、垂直孔群和砂井平孔来排除滑坡体内的地下水。

2、支挡

由于失去支撑而引起的滑坡,修筑支挡构筑物,对迅速恢复其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常用的支挡构筑物有抗滑挡墙和抗滑桩等。

(1)抗滑挡墙

抗滑挡墙常用片石、混凝土修筑成重力挡墙,也有因地制宜采用的木笼块石墙、鼠笼墙,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加筋挡墙(使用聚合物、金属条带、板片等)、锚杆式挡墙等。还有落石阻滞或截挡栅栏、粗颗粒材料构成的支撑护坡墙、抛掷石块防冲刷堆积墙等。

抗滑挡墙与一般挡土墙不同,前者承受滑坡推力,而后者只考虑墙体前移时墙后土体的主动土压力。抗滑挡墙除墙身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必须得到保证外,还要考虑墙后滑动土体是否有从墙顶滑出或连同墙身一起滑走的可能性。因此,抗滑挡墙基础的埋深,在完整稳定的岩石中不应小于0.5米,在稳定的土层中不应小于2米。当基础埋深太深时,也可采用沉井作为挡墙的基础。

锚杆挡墙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型式,它是由钢筋混凝土的挡板、肋柱和锚杆三部分组成的(图)。滑坡推力通过挡板传到肋柱,再经锚杆传到滑动面以外的稳定地层中,从而靠锚杆的锚固力来维持整个结构的稳定。锚杆挡墙具有结构轻的优点,与重力式挡墙相比,可以节省大量材料;并且可采用机械化施工,以便减轻劳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高边坡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自上而下逐级施工的方法,因此,有利于克服不良地质条件下开挖基槽的困难,并保证安全施工。但锚杆挡墙的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以及关于锚杆锚固力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2)抗滑桩

当滑坡推力较大时,使用抗滑挡墙,往往由于墙体过大、场地不足而受到限制。此时,可采用抗滑桩。因为抗滑桩可以分散布置,分级支挡,不受坡脚场地的限制;且具有对滑坡体的破坏少、施工快速、方便等优点,因此,在国内外已被广泛采用。抗滑桩的平面布置有桩排互相连接、互相间隔和下部间隔而顶部联接等几种形式。

抗滑桩按施工方法可分为打入桩、钻孔灌注桩和挖孔桩。对浅层的粘性土滑坡,可用木桩、钢桩、钢管桩或钢筋混凝土管桩,用锤击打入,这种方法便于机械化施工。对中、深层滑坡多采用钻孔灌注桩或挖孔桩。

3、锚固

通过锚杆、微桩、土锚钉、锚索和、热处理、冻结等手段防止滑体进一步移动。

4、减重与反压

滑坡体如处于头重脚轻的状态,并且在坡脚有一抗滑地段,采取在滑坡体上部减重(刷方)、在坡脚回填反压的办法,可使滑坡体的稳定性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如果一个滑坡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采取减重措施只能减小滑坡的下滑力,而不能增加被动土压力达到稳定滑坡的目的,所以,这时常采取减重与支挡相结合的措施。

对所有的滑坡,采用减重措施未必都能奏效,例如,对牵引式滑坡或滑面(带)具有卸荷膨胀的滑坡就不宜采用。此法常用于滑动面位置不深且有上陡下缓、滑坡后壁及两侧有岩石外露或者滑坡体不可能向上发展的滑坡。用它治理推动式的滑坡,其效果更为明显。

在滑坡体上作减重处理时,应当注意施工方法,尽可能做到先上后下,先高后低,均匀减重,以防挖土不均造成滑坡的恶化或者形成新的滑坡。

在滑坡体的前部P’n为负值的地段,采用加荷措施,也可产生稳定滑坡的作用。在条件允许时,应利用滑坡上方减重的土石堆于前方的抗滑地段。

5、护坡措施

当边坡为土质、碎石土、破碎带或软弱岩层所组成时,应尽快地对坡面进行加固和防护,通常采用的

方法有:机械压实,铺设草皮,三合土抹面,喷水泥砂浆,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护坡、岩坡面挂网等。采取这些措施后,可减少地表水下渗、防止坡面被冲刷、避免坡面风化或失水干缩龟裂等。以上保护措施,费用较少,对维护边坡的稳定有显著的效果。

6、其它措施

(1)焙烧法

焙烧法是利用导洞焙烧滑坡坡脚部的滑带土,使之形成地下“挡墙”而稳定滑坡的一种措施。利用焙烧法可以治理一些土质滑坡。用煤焙烧砂粘土时,当烧土达到一定温度后,砂粘土会变成象砖块一样,具有相当高的抗剪强度和抗水性,同时地下水也可从被烧的土裂隙中流入坑道而排出。

用焙烧法治理滑坡,导洞须埋入坡脚滑动面以下0.5~1.0米处。为了使焙烧的土体成拱形,导洞的平面最好按曲线或折线布置(图)。导洞焙烧的温度,一般土为500~800℃。通常用煤和木材作燃料,也可以用气体或液体作燃料。焙烧程度应以塑性消失和在水的作用下不致膨胀和泡软为准。

(2)电渗排水

电渗排水是利用电场作用而把地下水排除,达到稳定滑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适用于粒径0.05~0.005毫米的粉质土的排水,因为粉土中所含的粘土颗粒在脱水情况下就会变硬。施工的过程是:首先将阴极和阳极的金属桩成行地交错打入滑坡体中,然后通电和抽水。一般以铁或铜桩为负极,铝桩为正极。通电后水即发生电渗作用,水分从正极移向由一花管组成的负极,待水分集中到负极花管之后,就用水泵把水抽走。

(3)爆破灌浆

爆破灌浆法是一种用炸药爆破破坏滑动面,随之把浆液灌入滑带中以置换滑带水并固结滑带土,从而达到使滑坡稳定的一种治理方法。目前这种方法仅用于小型滑坡。施工步骤是:首先用钻孔打穿滑动带,在钻孔中爆破。使滑坡床岩层松动;再将带孔灌浆管打入滑带下0.15米,在一定压力下将浆液压入,使其在滑动带中将裂缝充满,形成一个稳定土层,借以增大滑带土的抗滑能力。在我国黄土区的一些滑坡,曾用石灰、水泥和粘土浆液压注裂缝的方法来加固滑带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需要说明的是,运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善滑带土石性质借以提高滑坡稳定性的治理方法,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在滑坡治理中并未被广泛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排水和支挡还是整治滑坡的两项主要措施。

四、泥石流的调查监测评价

(一)泥石流概念和类型

1、泥石流概念

是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沟)类型

按流域分:沟谷泥石流,坡面泥石流

按流体物质粗细分: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按成因分:暴雨泥石流,融雪泥石流,溃坝泥石流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

1、水动力条件

短时间形成、具有强大搬运能力的洪流。暴雨、溃坝、冰雪融化

2、地形条件

沟坡较陡,便于降水快速汇集(暴雨型泥石流);沟道具有一定的纵坡降,保证沟水以较高的流速下泄

3、物源条件

沟道中有一定量的松散物质积存,或在洪流形成时有一定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可进入沟道

(三)泥石流特征的描述

1、流域地形特征的描述

流域面积,主、支沟道纵坡降变化,沟岸地形坡度,分水岭、沟口海拔

2、流域水文特征的描述

降水情况,流量情况

3、流域物源特征的描述

沟床堆积物,沟岸残坡积物,崩塌、滑坡堆积物,沟口堆积物分布组成情况

4、历史灾害事件的描述

(1)发生时间、危害

(2)形成过程和表现

(3)形成/流通/堆积区划分

(4)泥石流类型

(四)泥石流的监测

1、雨量监测

已经建立起了雨量(雨强)与泥石流爆发的经验公式,通过雨量、雨强的监测预报泥石流

2、泥位监测

冲断测线;接地后电讯号变化

3、声波监测

泥石流产生声音;超声波探测流体的密度

雨量、泥位和声波监测,可以是有线监测,也可以实现无线遥控监测

(五)泥石流(沟)的评价

(1)发展期

(2)旺盛期

(3)衰退期

五、泥石流沟的治理

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3、其它措施

六、危险斜坡的调查

1、上部存在松动悬岩、滚石的斜坡

2、出现了裂缝的斜坡

3、凹岸冲蚀坡脚的斜坡

4、水渠渗漏软化的斜坡

5、人工切削坡脚的斜坡

6、斜坡上部人工加载的斜坡

7、弃土、弃渣构成的人工堆积斜坡

七、防灾预案的编制

(一)什么是防灾预案

对可能发生的灾害,预先制定的应对方案。

编制预案的目的——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无患,灾害一旦发生尽量减小灾害。(二)防灾预案编制的要点

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可能发生什么灾害;

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怎样;

灾害的发生受哪些因素控制;

怎样监测灾害前兆及其发展;

什么情况下、由谁发布预警、避灾转移命令

按什么路线转移,转移到什么地方;

通讯、抢险、救护等保障工作的组织或安排。

八、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参考提纲)

前言

地质灾害危害简况,规划任务的由来,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编制过程及其它情况说明。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经济

规划区社会经济简况。重点是人口密度、人口构成;经济活动方式、强度及其环境效应。

(二)自然地理环境

规划区地理环境概况。重点是气象、水文、地形、植被。

(三)地质环境

规划区地质环境简况。重点是岩性、构造、地震活动。

二、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现状

(一)地质灾害基本特点

地质灾害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形成环境、诱发因素和发展趋势分析。

(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已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内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

三、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防治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结合规划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危害现状和防治需要,在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三为主”指导思想和“四结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区实际进行具体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把与已批准的相关规划(比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衔接,作为本规划原则之一在规划编制中予以体现。

(二)编制依据和规划水平年

省、部相关法规、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规划覆盖的行政区范围,规划基准年(一般为刚过去的那一年)和规划水平年(根据规划期长短可分为近期和远期)。

(三)防治目标

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总目标和分期目标,实现目标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四、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一)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根据地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激发因素和发育现状,将规划区划分为易发区、较易发区和不易发区。一般情况下,中~高山区应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低山~丘陵区和盆地边缘区应划分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盆地区应划分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或拟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划分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重点防治区一般是指地质灾害易发区和较易发区中,现状和潜在地质灾害灾点较多,村镇或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密度较大以及属于近年来旅游热点的区域;一般防治区是指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其它区域。

五、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在规划区已知隐患点及其危险程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进度计划,需要制定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重要隐患点、预案编制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间;因潜在危害后果严重,需要进行专业监测的隐患点及监测要求。监测预警工作运行机制的完善和管理要点。

(二)地质灾害调查

县域地质灾害调查的分期实施计划,拟开展的其它基础性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区划工作

及其分期实施计划。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根据必要性和紧迫性,分别轻重缓急提出拟进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项目及其进度安排。治理项目只规划到乡(镇)政府驻地级居民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一般村庄以搬迁避让为主。

(四)支撑性专题研究

为支撑上述工作顺利实施,需要开展的一些专题性研究工作。比如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紧急避灾的指挥和组织,治理与土地开发相结合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六、经费安排及效益分析

政府为保证规划实施拟投入的资金数额,预测不同阶段(水平年)可能达到的防灾减灾效益。

七、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评价规划的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可能带来的环境效应。如果存在负面影响,提出规划方案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八、保障措施

从政策环境、法规环境、责任制度、经费来源、专业机构支撑、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九、群测群防工作管理要点

选好点、定对人,讲科学、先培训,有预案、畅通讯,勤检查、明责任,树典型、添信心。

(一)选好点、定对人

选好点——就是要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基础上,选择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较严重的隐患点,作为监测、预警的重要对象;定对人——就是要选择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程度,灾害发生与否与之有厉害关系的人员,作为灾害隐患点监测的骨干人员。

(二)讲科学、先培训

讲科学——地质灾害前兆很多,各种前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科学地认识灾害前兆是做好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条件;先培训——在监测人员确定之后,必须先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监测技能,胜任监测预报工作。

(三)有预案、畅通讯

有预案——每个监测的隐患点都要预先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以备灾害将临时及时启动应急方案,使灾害损失降至最小;畅通讯——发现灾害临灾前兆就应迅速上报,要保证报灾信息畅通就必须事先确定可靠的通讯联系手段。

(四)勤检查、明责任

勤检查——主管部门要对各个隐患点的监测情况加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明责任——群测

群防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工作责任的落实,因此,各级责任人的职责应清晰明确。

(五)树典型、添信心

树典型——群测群防系统的特点在于群众性,很多好的经验就是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我们要及时把群测群防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总结出来;添信心——通过典型经验的示范推广,树立群众防灾抗灾的信心,当群测群防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时,地质灾害减灾工作就会走出被动的局面。

滑坡裂缝简易监测表

20

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汛期主要会发生哪些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汛期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与降雨有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如何识别汛期的一些常见地质灾害? 1、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 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2、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3、泥石流形成一般情况下具备哪些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应同时具备以下 3 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三、汛期如何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采取措施,防范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切实减少灾害损失。(2)广大群众应认真阅读、理解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发放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 在广大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危险区,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针对本区内的隐患点和危险点制作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 ,并下发到了监测责任单位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明白卡”上的内容。 (3)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材料

皋兰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材料 (2018年11月14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县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县境内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五种地质灾害类型,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131处(2015年核查登记在册),其中滑坡15处、崩塌7处,不稳定斜坡102处,泥石流5条,地面塌陷2处。 全县地质灾害分布在两个防范区域:一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主要分布于朱家井沙沟流域、忠和大砂沟流域、什川镇黄河北岸高阶地边缘以及蔡家河皋兰县城至文山村一线;二是地质灾害一般防范区,主要分布在我县中北部,涉及黑石镇、石洞镇及水阜镇山区丘陵、地势平缓区域。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不断加剧,受自然因素诱发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险情日益增多,地质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尤其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频发。 二、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2018年1月至11月份,皋兰县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60余起,类型均为小型,未造成人员伤亡。上述地质灾害多发生在

公路沿线和村庄周边,主要成因为修建公路开挖坡脚和农民建房开挖坡脚形成。今年全县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增多,地质灾害呈现频发多发。目前虽然汛期已经结束,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仍不敢松懈。今年以来主要工作以下: (一)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一是强化宣传培训工作,采取板报标语、橱窗专栏、宣传图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努力提高群众的防灾治灾意识,组织各类宣10余次,发放宣传册10000册,张贴宣传海报 100余张,悬挂宣传横幅6条,设置宣传展板4块、宣传警示牌38块。 二是举办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会”,邀请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和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专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队伍进行了业务培训,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以及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等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举办地质灾害培训班1期,培训人员150余人,全面提高群测群防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发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三是7月13日在皋兰县忠和镇忠和村白叶沟(原金日加油站西侧北龙口平整场地)举办了2018年皋兰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应急预案,不断增强预案与工作流程的周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强化责任意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严格

预防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 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发言

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为重点,着力完善地灾防治机制和群测群防体系,狠抓民生工程的实施与监督,强力实施工程治理,实现了财产“零伤亡”、人员“零伤亡”的“双零”目标,为推动“三次创业”奠定了和谐的地质环境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一)坚持以防为主,着力巩固防治基础。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坚持科学防治,先后开展5次巡查和3次“拉网式”排查,将10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市、县两级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将42处成灾危害性大的隐患点纳入市级以上预案管理,其中4处纳入省级预案管理。对纳入预案管理的隐患点,各区市县编制完善《临灾预案》,落实监测和预警人员,制作设立警示标志(牌),划定危及对象和撤离路线,明确预警和报灾方式,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3000余份,健全“市、县、乡、村、社”五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将防灾责任落实到了最基层的操作层面上。 (二)狠抓规范管理,着力健全防灾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会商、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应急预案、灾情速报、监督管理等机制,确保防灾工作“分工、任务、要求”三明确。在汛前排查的基础上,编制了《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13年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实行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片定点督导责任制,市、县、乡政府逐级签订了年度地灾防治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明确了责任。 (三)建立部门联动,多管齐下联合防灾。进入汛期后,我局与市气象台合作,建立了降雨信息共享平台。凡有强降雨预警信息就及时以短信发送到市局分管领导、地环科、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单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1. 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2. 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 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 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旧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由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5. 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预防地质灾害教育主题班会 1.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 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 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2.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 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旧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由冒出热气(或冷风)。

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镇发展大局。为切实做好我镇2016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以及中央、省、市、县对2016年地灾害防治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镇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危害 (一)总体分析 我镇共有地质灾害点30个,其中滑坡25个,泥石流3条,斜坡2个,分布于11个村民委员会29个村民小组。 1.滑坡点。25个,分布于11个村3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小湾新镇、箐中村、小湾村、正义村、华峰村。其中滑坡规模大于1000万立方米的巨型滑坡有1个,即小湾新镇滑坡体。 2.泥石流。3条,分布于4个村,即小湾村、春光村、马街村、蕨菜村,其中典型的泥石流沟有1条,即小湾村大沙坝河泥石流。 3.斜坡。2个,分布于2个村2个村民小组,即

桂花、蕨菜村。 (二)危害 我镇的镇政府驻地滑坡是典型的地质灾害,它影响面较大,2016年延伸至中寨、上寨、江边三个村民小组,涉及123户农户537人。新镇居民1600多人,建筑面积53000多平方米,主要有四个危险区:一是畔香公路至行政街影响区;二是行政街至高贸街影响区;三是商贸街至农贸市场影响区;四是农贸市场至1450线(检查站)影响区。在原本的基础上,行政街局部发生了滑坡,滑坡体一旦发生危害,将造成约1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危胁到我镇政府住地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2016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2016年虽雨季相对稍短、雨量偏少,但进入6月份以来,全镇范围内降雨过时有出现,受大雨、暴雨和持续强降雨以及小湾库区蓄水影响,仍然有12个村不同程度发生了地质灾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财产损失。较为严重的是小湾、正义、锦秀、春光、马街、三水、蕨菜等村以及辖区内的公路沿线、小湾库区沿岸。小湾镇政府驻地滑坡仍然是全镇重点监控隐患点,目前仍处于蠕动变化过程中。其他典型的灾害有: 1、正义村荒田、多依树滑坡; 2、温泉村坡脚滑坡;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试题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的 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地面塌陷等四大类。 2、我县北部地质灾害预防重点是、泥石流。 3、地质灾害发放两卡和。 4、建房选址应避免直接坐落在,以防泥石流危害,也要避免切坡建房。 5、实践证明,开展地质灾害工作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6、地质灾害人为因素治理原则是谁引发的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山体滑坡时应向山体跑。 A 、两侧B、山上 C 、原地不动 2、“群测群防”体系分为哪三个基本层次 A 、县B、乡C、村 3、地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为级。 A 、1级B、3级C、5级 4、发生地质灾害应向当地政府或报告。 A、国土部门 B、民政部门 C 、公安部门 5、地质灾害坚持以原则。 A以人为本B、以物为本C、以钱为本 一、简答题 1、“三查”制度是哪三查?

答:。 2、地质灾害监测员是“四应”是指什么? 答:。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大类。 2、我县北部地质灾害重点是滑坡、泥石流。 3、3、地质灾害发放两卡: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4、建房选址应避免直接坐落在沟谷口,切坡建房,以防泥石流。 5、实践证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减少人员伤亡最有效的方 法之一。 6、地质灾害人为因素治理原则是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山体滑坡时应向山体A 跑。 A 、两侧B、山上 C 、原地不动 2、“群测群防”体系分为哪三个基本层次 A 、县B、乡C、村 3、地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为 A 级。 A 、1级B、3级C、5级 4、发生地质灾害应向当地政府或 A 报告。 A、国土部门 B、民政部门 C 、公安部门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为了更广泛、深入地普及地质灾害的识别、观察以及临灾避让知识,开展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避险工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预防突发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汇编如下。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那些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多为突发地质灾害。自然因素产生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自然地质灾害,人为活动引发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 二、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含义是什么? 崩塌: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由于泥石流爆发突然,运动很快,能量巨大,来势凶猛,破坏性非常强,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裂缝: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 崩塌:(1)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滑坡:(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小型坍滑现象;(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现象;(5)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窝圈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变化,出现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6)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泥石流: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山谷

防地质灾害知识

防地质灾害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答: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市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种。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答: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例如,今年7月27日我市宽甸县太平哨镇由于强降雨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4人死亡。今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近 40 年来特大山体滑坡型泥石流,造成 1458人死亡。四川省在今年8月13日也发生了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四川省576万人受灾,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75处,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3、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 答: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

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 害灾情。 4、什么是崩塌, 答: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 5、崩塌是如何形成的, 答:首先,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一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通常坚硬的岩石和结构密实的黄土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软弱的岩石及松散土层,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二地质构造。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斜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三地形地貌。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其次,形成崩塌的外界因素:一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二融雪、降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从而诱发崩塌。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单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2.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旧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由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5.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盆地西北边缘方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1处,其中威胁到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0处,共威胁542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财产约2.7846亿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局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年汛前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防灾明白》、《避险明白卡》并发放至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

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进入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轨道。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全县13个乡镇和2个牧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要场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立县、乡(镇、场)、村(寨)、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两卡一表”。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雨量监测站24台,裂缝位移计49套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络。 (四)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一、预防、预警 1、水突变。大滑坡或崩塌前,可能出现断流多年的泉水“复活”,泉水、井水突然干涸,井内水位突变等异常。 2、动物惊。可能出现家畜惊恐不安,老鼠乱窜不进洞等现象。 3、树木枯。可能会出现树木枯萎或歪斜等异常现象。 4、坡脚凸。滑坡时,前沿坡脚处的土会出现上隆的现象。 5、裂纹现。在滑坡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纹,标志着滑坡体已经进入临滑状态。 6、岩石裂。大滑坡前,会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按压的声音。

7、山势陡。山体坡度大于45度,或山坡成孤立山嘴、凹形陡坡等 形状以及坡体上明显的裂缝,都容易形成崩塌。 二、躲避地灾准备 1、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 迁到另一危险区。 2、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 更安全。事先约好撤离信号,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 发信号造成混论。 3、预先做好必要的屋子准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 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4、落实公布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

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定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组织模拟演习,以检验避灾措施的实用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完善。个人平时也应尽可能多地 了解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首先观察、熟悉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多留心注意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 的思想准备。一旦情况危险,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 中老人和小孩转移至安全处。 三、应急要点 1、两侧逃。感到地面震动,应以最快速度向两侧逃离。向滑坡体上 方或下方跑都很危险。 2、缓坡停。无法逃离时,应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 3、险地离。不要进入有警示标志的滑坡危险区。滑坡发生时,要远 离房屋、围墙、电线杆等。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磨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 (4)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5)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6)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宣传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 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二、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哪些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

的,如采矿、兴建水利工程、架桥、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违反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会诱发地质灾害。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等。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 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山坡上乱砍乱伐等,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前兆? 凡较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等要完成自身的变形破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强烈破坏之前,都显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 (一)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 (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二)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

最新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 传资料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磨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