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整体性原理

地理整体性原理

地理整体性原理
地理整体性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新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学习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三、历届高考特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不是特别频繁,而且基本都是选择题。但是题目的难度并不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察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三大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原因。多结合气候类型考察。

2、考察考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复杂的等值线、区域定位图、剖面图、散点图等等)。

3、近几年对差异性考察较多,整体性考察较少。

4、以热点事件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当今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都是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造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变化的,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此知识的考点。

* 地理环境差异性考查:自然带和地表景观的分布及成因(如结合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南极考察等时事热点)

* 能力要求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高考多以热点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重点仍是考察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并结合图和表的读和用的能力、模式图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起考察。

四、复习建议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教学时可首先介绍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例如人类大面积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盛行,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

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运用联系框图,展现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的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力基础

2、以具体的多样的案例让学生形象具体地感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本节是抽象的理论,要以具体的多样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盲目的改变或开发某一个要素将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进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

(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一要素都不能独立存在与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Ⅰ: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

案例Ⅱ:桂林山水的形成: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

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 地表水贫乏,河流少→流水作用微弱

气候干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

荒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有机质含量少

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约3.25亿年以前,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从而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其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尤其以4~7月降水较多。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提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案例Ⅲ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2).随变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Ⅰ:森林资源不合理开发

①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状况――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下降

②引起土壤的变化――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③引起径流的变化――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④破坏野生动物生境――自然环境恶化,食物来源缺乏

⑤对小气候产生影响――湿度降低、温差增大,水旱灾害加剧

案例Ⅱ:大量使用化学燃料、滥伐森林引起生态环境失调

(3).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相关地区的环境变化

案例Ⅰ: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

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同一空间表现为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统一演化和变化;不同空间表现为相关地区的相互影响。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1、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整体性(相对的)。其中,气候为主导性因素,植被最具代表性(指示作用),土壤为中心环节;由于位置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地域分异(绝对的)。

误区:植被与自然带

2、对比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自然带分布规律 (1)将主要陆地自然带按景观类型分类

一候一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荒漠自然带、苔原带、冰原

带、高山植物带 两候一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一候多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温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气候相同但因地势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不同————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 (3)辨析“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理解自然带分布规律

注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辨认景观图片,说明各自然带的名称、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 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 以亚欧大陆的25°N ~50°N 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这种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且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 在非洲赤道地区热带雨林带并没有横贯整个大陆,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分别是多雨的温带森林和干燥的温带荒漠,原因是地形的影响而造成的,这是非地带性分布的体现,这也使陆地环境更加复杂化。

3、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多个山地垂直带谱,理解运用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山地垂直带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而相应变化造成的。 (2)南坡与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自然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结构简单的一侧为北坡。南坡海拔低,有自然带发展的空间;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好,面向印度洋,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在此自然带多;北坡由于相对高度小,自然带简单且变化少。

(3)南坡有森林植被,北坡没有。 (4)南坡为海洋性冰川,海拔较低;北坡为大陆性冰川,海拔较高。

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高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有很大差异,形成自然景观垂直分异。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形成模式图: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 、雪线与降水

深入探究,拓展提升: 雪线及其影响因素

雪线即在陆地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某一海拔高度。雪线以上,常年积雪;雪线以下,为季节性积雪。测量时间:夏季最热月.雪线在不同地区不同,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同时受地形影响。 Ⅰ.雪线与降水量

雪线与降水(雪)量成反比。降水(雪)量越大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低; 降水(雪)量越小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高。一般地,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Ⅱ.雪线与温度

雪线高度与温度成正比关系。温度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的位置越高,反之越低。同一座山

地的雪线,冬季下降,夏季上升。 Ⅲ.雪线与地形

(1)山地的向阳坡获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融雪快,雪线位置升高;背阴坡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融雪慢,雪线位置低。

(2)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山地的缓坡容易积雪,雪线位置低,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位置较高。 典例: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原因:南坡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且坡度缓,积雪多,雪线低。 注意:全球雪线位置最高并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地区,这是因为赤道地区降水量比

副热带高气压带大得多,且温度差别不大,消融量也不多,因此,赤道地区雪线比副热带低。 应用:

①根据自然带倾斜状况判断阳坡、阴坡:南北半球。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高度高,阴坡分布高度低。 ②根据山麓自然带名称判断纬度高低,或根据山体自然带数量多少(复杂程度)判断纬度高低。 ③根据雪线高低判断迎风坡、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4、非地带性现象:

[经典例题1]

第1-2题为题组

近年在黄土高原推动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使土地利用发生变化。请问:

1. 原来栽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下,对当地的农业经营会带来哪些影响?

甲、经济作物增加乙、趋向机械化丙、更趋市场性丁、趋于自给自足

(A)甲丁 (B)乙丙(C)甲丙 (D)乙丁

2. 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发生哪些明显变化?

甲、河川淤沙减少乙、物种数增加丙、蒸发散量减少丁、洪水流量增加戊、尘土飞扬加剧

(A)甲乙 (B)乙丙 (C)甲丙 (D)丁戊

2.(2005年高考广东卷,双选题)如果地球的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与纽约的昼夜长短一样 B.广东地区的四季更加分明

C.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将变低 D.大气环境将改变,两极变暖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3.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D.①②

5.在下面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山地的垂直带谱是D.

读下面“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图”,回答6-7题。

6.影响甲、乙两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光照和热量

B.地形和降水

C.地形和热量

D.降水和光照

7.甲地的阔叶林主要是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读阿尔卑斯山垂直自然带及其某日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回答8-11题。

8.若山麓耕地牧场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甲地属另一自然带,则其名称应为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9.某日,暖湿气流按a 、b 、c 、d 、e 的顺序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空气中水汽在b 处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可能形成丰富地形雨的范围是( ) A. a ~b B. b ~c

C. c ~d

D. d ~e

10.若由a 到b ,气温以每升高100米下降0.6℃的比率下降,而b 到c 气温下降,比率会减小,原因最可能是( )

A. 随海拔增高,植被越来越少

B. a ~b 高度范围内的气温高于b ~c

C. 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

D. 过饱和水汽上升冷凝过程中释放热量

11.由图可见,e 地气温明显高于a 地,说明e 受( )

A. 气旋影响

B. 锋面影响

C. 高气压影响

D. 焚风影响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沿x 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 .沿x 方向热量增加 C .沿Y 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 .沿Y 方向纬度增加 14.与M 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 .山东丘陵

B .江南丘陵

C .刚果盆地

D .西欧平原 (08山东《文综》-5、6)

图2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5~6题。

15.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16.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17.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D.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下列是一组陆地自然带及分布规律的问题,请回答7-9题。

18.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方面的内容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一定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 B.环境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是不变的

C.气候状况会影响植被类型以至整个生态系统D.地域差异往往独立于整体性之外

(08重庆文综-1、3、4)

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图1,回答1,2题。

19.从北京到洛极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

(08海南地理-10、11、12、19、20)

某山共分布三类原

生森林。图2显示三类

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

的有机物质干重(NPP)

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

化的关系。据此完成

10~12题。

图2

20.图2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A.②的NPP 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 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 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 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21.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22.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2003年广东)右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1~3题

23.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4.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25.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26.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

B.400

S 附近 C.400

N 附近 D.极圈附近 读非洲沿20。E 附近自然带分布图(图9),回答13题。

27.图中自然带更替规律主要体现

A .经度地带性

B .纬度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 热带草原带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我国东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如图5.12所示。读图,完成11~12题。

28.该山地是我国著名的( )

A .台湾山脉

B .武夷山脉

C ..秦岭

D .长白山脉

29.该山的南北坡都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其中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 .酸雨 B .水土流失 C .泥石流 D .水污染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10-3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1)~(2)题。

30.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 )

A .N N ??68~62

B .N N ??58~52

C .N N ??54~50

D .N N ??62~52

31.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 )

A .逐渐升高

B .保持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变化无序

图 9 表示了我国 75°E —102°E 附近范围内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变化的情况。读图完成 28—29 题。

32.我国高山林线的高度

A .在 30°N 附近变化最为剧烈

B .在 30°N 以北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

C .在 30°N 以南降低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D .从高纬到低纬持续上升 33.沿 3030°N 一线地区BC

A .热量条件优越,畜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B .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

C .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具有开拓南亚市场的重要意义

D .煤炭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05北京文综)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测量队于

2005年5月22日成功登顶。回答3-6题。

34. 登顶队员在北京时间13时前撤离,主要是为了避开( ) A. 大量冰雪融化

B. 泥石流爆发

C. 强对流天气

D. 强紫外线辐射

35. 登顶队员从积雪冰川带下山,依次经过的垂直自然带是( D ) A. 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山针叶林带 B. 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C. 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高山针叶林带 D. 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草原带

36、(6)简述北海沿岸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5分)

(6)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量较多且全年分配均匀;常年受西风控制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05广东文综)37.(2分)我国绿豆主要种植区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带落叶阔叶林 棕壤 3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0-1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答案】(1)①N 、P 、K 等营养元素和水 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 ③动物残体 ④游离氧 ⑤水分 ⑥氧气(02) ⑦二氧化碳(CO 2) ⑧二氧化碳(C02) ⑨氧气(02) ⑩二氧化碳(CO 2)、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

39.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

B.水旱灾害增多

C.农业减产

D.土壤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产

F.全球变暖

1.答案:①-B ②-D ③-A ④-F ⑤-C ⑥-E

40.读黄土高原人口-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所反映的人地关系问题,将下列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代码后的横线上①人口增长②水土流失③粮食短缺④人均耕地减少⑤需要更多劳力⑥植被破坏⑦燃料需求增加⑧乱垦耕地

A B C D E

F G H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3)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应如何解决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1A 2B 3D 4C 5D 6D 7D 8C 9B 10C

11(1)①;④或③;③或④;⑦;⑧;⑤;⑥;②

(04春季文综)图3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4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41.读图3和图4,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该地形区的名称。(4分)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5分)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6分)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12分)

36.(共36分)

(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防霜冻

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集锦

厦门市翔安一中2013年高三总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

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自然日界线:零点所在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人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向东旧一天,向西新一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必纠41个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天体,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 6、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数轴法),确定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过线减一日,向西过线加一天)。 7、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8、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9、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的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太阳方位与日影方向相反。 10、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1、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北球为冬季。 12、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与冬至日、远日点与夏至日的区别。 13、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p=pgh)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4、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高中地理 原理规律大归纳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第1讲大气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网络构建] 题点1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母题导入 (原创)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判断造成该区域南北温度差异及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分

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大雾天气较多,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其中最不利雾气天气形成的情 形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太阳辐射洋流 (2)乙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 (3)A 解析第(1)题,由于地理纬度差异,高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纬度较低区域温度比纬度较高区域高。①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寒流对所经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温度较同纬度低。第(2)题,与其他三处相比,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第(3)题,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在不同高度均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核心规律 1.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日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情况。一般,低纬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之中,就北半球而言,太阳辐射最强在夏至日,最热月在7月;太阳辐射最弱在冬至日,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大陆推迟一个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年变化的幅度。一般,气温的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中地理主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3)、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①、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②、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③、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o)。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课时) 宁波市镇海中学陈维伟(315200)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处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湘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又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分三部分内容。首先通过了解不同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探讨并概括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涵。然后通过土壤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证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后是整体性在资源开发上的应用,因为资源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要素,其开发必须考虑到与其他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认识和尊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客观规律,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抽象,有难度,分2课时教学,本人处理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为第一课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为第二课时。(下面内容以第一课时来说课。) 2. 教学目标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材的地位,我设置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构成因素 ②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③理解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案例、实验、读图、绘图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②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案例分析,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及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③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 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重、难点如下: (1)重点:分析不同尺度上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难点: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可持续发展观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第一章:地球 地球运动的成因和规律 地球自转轨道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平面 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 8、五带分布规律 第二章:大气 大气运动的成因: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高 低 ———— ——— 热 冷 低 高 ———〉水平运动(风)高 低 (热力环流) (风) ————— 低 高 气候的成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降水 季风环流 地形——气温、降水 下垫面状况 海陆分布——降水 (1)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基本规律: 1、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2、晨昏线的变化规律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极昼极夜范围的时空变化规律 6、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的随纬度(空间)变化规律 7、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随季节(时间)变化规律

气温变化 最冷月>15°C 最冷月0-15°C 最冷月<0°C 最热月<10°C 最热月<5°C 特点 全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全年严寒 (2)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方向 降水情况 水 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 多 平 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 少 运 由海洋吹向陆地 多 大气运动 动 由陆地吹向海洋 少 垂直 上升 多 运动 下沉 少 (3)以北半球为例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 气温特点 + 降水特点 气候类型 (4) 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 西岸 内陆 东岸 极地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 少雨 全年多雨 冬雨夏干 全年少雨 夏季多雨 全年多雨 终年 寒冷 冬暖夏凉 冬冷夏热 终年 高温 西风带 副 热 带 高气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 气压带 受 季 风 影 响 地 区

考前必看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

专题复习: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 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 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 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9时B.12时C.21时D.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1月7日4时 B.1月8日11时 C.7月7日11时 D.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 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 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 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为00:00,B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例l 如图4-1所示,甲图中经线从右向左数字变大为西经,且在160°W-20°W之间是西半球,纬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 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 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 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o;夜长=夜弧弧度/15o。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本考点多以图表、景观图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1.下图体现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B.我国西北地区物理风化弱,化学风化强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要素产生影响 D.气候要素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2~3题。 2.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A.地面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D.地面径流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②植被覆盖率增大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④太阳辐射更强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在20 m以上。据此回答4~5题。 4.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下景观最有可能位于该地区的是() 5.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能源紧缺C.水土流失D.洪涝灾害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数字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搭配正确的是() A.①—土壤比热容减小B.②—地面蒸发的水量减小

C.③—地面植被覆盖增加D.④—气温年较差变大 7.①环节导致“大气温度变幅减小”,蕴含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B.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8~9题。 8.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9.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复杂性D.稳定性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西部面临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图甲和图乙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域的区域划分图及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关于图甲中I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多B.灌木林增多,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多,旱地增多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11.关于Ⅰ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对该河流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12.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成分含量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D.红壤、黑土、水稻土 14.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A.a土壤可通过掺入砂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c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1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 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土壤、____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____共同构成的一个____。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____成分;(2)制约____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和____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____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会导致其他____及整个____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由____到____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带、____带、____带.b.中纬度地区受____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方向更替。 (3)表现:____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____的变化呈现出____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____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近两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不回避重点。因此,“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怎样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认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目录为线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 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 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 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 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 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 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 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 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 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 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⑤昼夜交替的影响; 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 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 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 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地理原理

自然地理学习方法 同学们,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地球、大气、海洋、陆地等相关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学习时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对此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注重记忆,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是多动手绘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自然地理必先记住下列知识: 必修教材一P37图2一10,P45图2一25,P45图2一26,P48图2一29,,P51图2一33,P53图2一34,P50图2一32.《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P62图2一4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地图册P1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P85《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根据图像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后四图要综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并把这四幅图窜成一条线,要求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放在脑海,以便需要的时候再现这些图。 B、此图的认读: A的等压面为“凸高为低”,说明A点处的气压比同高度处的B 的气压低;B点的等压面为“凸低为高”,说明B点处的气压比同高 度处的A的气压高。C点的等压面为“凸低为高”,说明C点处的气 压比同高度处的D的气压高。D点处的等压面为“凸高为低”,说明 D点处的气压比同高度处的C气压低。因此,A处为低压,B处为高 压,C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A与C存在高压、低压相反,凸凹形 状相反,B与D形成高压、低压相反,凸凹形状相反。 A处为低压,C处为高压,根据原理: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可见A处气压大于C处的气压;A处形成低压的原因:A处在近地面,其主要是由于受热力作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形成低压。C处形成高压是由于A处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变大,形成高压。B处形成高压是由于B处冷却(气温低)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D处形成低压是由于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变小,形成低压。可见近地面的气压高低的形成是受热力作用(受热不均:受热、冷却)形成的。而高空的气压高低的形成是空气运动(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形成的。 气压的高低只能是在图一水平面上比较,C点的气压比D点气压高,存在气压差,CD两间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风从C吹到D;A和B处在同一水平面上,A和D之间存在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风从B吹到A。 总之高空和低空等压面可总结出如下规律: 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近地面气压高低的形成一般是由热力作用形成的(受热不均;受热和冷却近地面),但是六风七带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下沉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上升形成的。 高空气压高低的形成是由空气的升降(上升、下沉)运动形成的。(原因是高空空气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 气压的高低一般只能在同一水平面比较,存在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从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产生风。 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凸凹方面相反(形状相反)。 6、等压线与等压面的区别: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它反映气压的空间分布状况(这里的“空间”即包含水平方向,也包含垂直方向);而等压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同一时间气压值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它反映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即平常所说的气压场(高压、高压脊、低压、低压槽)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所以,在等压面图中,比较气压的高低,需要画出等高面,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判断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 C、掌握理解记住以下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原理1:一般说来,气温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如果越向北温度

高考地理应试技巧大全之四:地理原理与规律

专题四:地理原理与规律 一、自然地理规律 (一)地球运动规律 【知识完善】 1.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太阳高度从早晨日出东方地平线(这时的倾角为零),随着时间的推移,倾角逐渐增大,到了当地时间的12点,太阳光线与该地的倾角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黄昏时落入西方的地平线。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当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在理解上述两个概念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晨昏线)时,太阳高度为0°;②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是在正午12点,当地太阳辐射最强;③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回归线);④太阳高度大于等于0时表示白天,太阳高度小于0时表示夜晚。 2.昼夜 昼夜是白天和黑夜的合称。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某地理论计算的昼长一般要比实际昼长略长一些,主要是由于日出与日落后,天空仍然有一段时间是明亮的,是大气对太阳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就季节而言,赤道上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都昼夜平分;就纬度而言,春秋分日在任何地点都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时,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故离赤道越近的地方或离春秋分日最近的日期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 太阳直射点在哪半球,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从冬至日至次年的夏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正好相反。 夏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南极圈以内为极夜,昼夜长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短,夜长逐渐变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南极圈以内为极昼,昼夜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 北极极昼的天数=南极极夜的天数,即春分3.21到秋分9.23,应为186天;北极极夜的天数=南极极昼的天数,即秋分9.23到次年春分3.21,应为179天。北极极昼的天数大于北极极夜的天数,是由于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最快,远日点时最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