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 逻辑实证主义

第七讲 逻辑实证主义

第七讲   逻辑实证主义
第七讲   逻辑实证主义

第七讲逻辑实证主义

第七讲逻辑实证主义

一、逻辑实证主义概述

逻辑实证主义,亦称逻辑经验主义,从广义上说,包括逻辑原了主义,维也纳学派,柏林学派,华沙学派和逻辑实用主义等;从狭义上讲,专指维也纳学派,形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它的产生,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的成熟。

确切地说,逻辑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一场哲学运动,而不是一个学派,其理论先驱是来源于孔德实证主义和马赫主义的逻辑原子主义,其创始人为罗素和维特根斯坦。

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知识的实证性,主张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认为哲学不是知识系统,而是一种通过逻辑分析判断命题系统有无意义和真伪的活动。

1、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

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渊源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史上十七世纪美国哲学家培根的归纳主义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近的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哲学和马赫主义,仍强调知识的实证性,坚持实证主义立场,故又称“新实证主义”,属于实证主义第三代。

逻辑实证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原因是二十世纪初欧洲反对新黑格尔主义思辩哲学统治,罗素和摩尔首先发起了反判,批判绝对唯心主义体系,他们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分析问题,追求思想及其表述的清淅性和确定性,以知识的绝对精确性代替绝对的知识体系,把实证原则与逻辑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发展了。

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是以二十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和数理逻辑的诞生为前提的。

2、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及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先驱是逻辑原子主义,其创始人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

罗素(1872——1970)美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著述甚丰,1914年《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逻辑原子主义代表作。

维特根斯坦(1889——1951)奥地利著名哲学家,被西方誉为“哲学革命”

中神话般的英雄。

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是维也纳学派,其领袖是石里克(1882——1936)主要成员有卡尔纳普(1891——1970)、魏斯曼(1896——1959)、纽拉特(1882——1945)、费格尔(1902——)、考夫曼等哲学家。1929年正式成立“维也纳学派”,掀起了“欧洲哲学的一切新运动”,1936年,石里克被枪杀,小组主要成员先后移居美国,从四十年代起,逻辑实证主义中心转移到美国,并与美国实用主义相结合,形成“逻辑实用主义”,其代表人物蒯因。六十年代以后全面衰落,受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历史学派的系统批驳和日常语言学派的严重挑战。

3、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孔德实证主义和马赫主义。如果说孔德的实证主义以歪曲生物学为特征,马赫主义以歪曲物理学为特征,那么实证主义第三代的逻辑实证主义则是以歪曲现代物理学和数理逻辑为特征的。

第一、以意义理论拒斥形而上学;

第二、强调命题的经验证实原则;

第三、把数理逻辑引入哲学,将逻辑分析作为哲学的本质。

二、逻辑原子主义

(一)、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

1、贝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 1872——1970),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2、“逻辑是哲学的本质”

罗素在《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中的作用范围》一书中指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新口号,标志着逻辑实证主义的问世。他认为只要是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逻辑问题。“每个哲学问题,当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以看出它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有我们所理解含义的逻辑问题,因而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哲学是以数理逻辑为工具,对科学的陈述(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活动,也就是说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的陈述进行逻辑的分析,分析考查它们在逻辑简化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逻辑法则,有没有因逻辑混乱而造成错误,以保证科学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和正确性。

为说明这个理论他提出了四条纲领:

第一、认识必须局限于经验范围而不能超越经验范围,否则就是独断论、形而上学。

第二、哲学的任务是逻辑分析,即对科学的陈述进行逻辑分析。

第三、逻辑分析不能给人们任何新的知识。

第四、哲学逻辑分析的意义是使科学的陈述逻辑清淅,不致引起思想混乱和理智迷惑。

第一条旨在坚持实证主义或主观经验主义原则,后三条则是对它的新口号的说明。

3、原子命题与原子事实同构

罗素认为,世界是由原子事实构成的,一切复杂的感觉现象都可以最终分析为原子事实。

所谓原子事实,是指构成经验世界的原始材料,即构成事物的最简单、最基本、彼此独立的再也无法分割的感觉经验,在马赫那里是“经验要素”。罗素认为此观点正确,不过作两点“修正”,一是把“经验要素”改为“给予材料”(经验即给予的材料),二是扩大了“给予材料”,经验事实的领域,不仅包括马赫所指的色、香、味、声、冷、热、硬、软等感觉要素,而是还包括“小于”、“大于”、“在前”、“在后”等,他说:“所谓事实就是实物的性质和关系”。原子事实不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事实,而是不断所感觉到的感觉事实材料。

罗素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而科学语言是表达经验世界的,一切复合命题最终都可以分析为原子命题,一切复杂的感觉现象都可最终分析为原子事实,因而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应与对经验世界进行逻辑分析是相一致的。原子命题与原子事实具有相同结构,是一一对应的。

所谓原子命题是原子事实的逻辑表示,在逻辑结构中不可再分的最简单的原始命题,亦称逻辑原子。

原子命题可分为两类:

一是“主谓命题”;

二是“关系命题”。

几个原子命题用“假设”或者“除非”等词联结起来便构成分子命题,亦

称为复合命题。

罗素认为,原子命题表述原子事实,分子命题表述复合事实,整个语言系统表述整个经验世界。他认为凡是符合逻辑法则的就是正确的,反之,不符合逻辑法则的就是错误的。

(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罗素的学生。

1、全部哲学是语言批判

这是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中心,也是后来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对罗素“哲学的本质是逻辑”的进一步阐发,两层意思:

一层:语言是表述经验事实的,因而语言的表述必须限于经验范围之内。经验范围之内的是可说的,说了有意义,人们听得懂,经验范围之外的是不可说的,说了没有意义,人们听不懂,因而对它应保持沉默。

要有意义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符合逻辑句法;二是要必须表述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即表述经验事实,否则是形而上学的、无意义的“伪问题”。

二层:经验实证的原则: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者才有意义,否则如不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即无法用经验证实它的是假的,就没有意义,都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废语,它们都应从科学哲学中排除出去。

2、图象论

与罗素一样,维特根斯坦认为:最基本的经验事实是经验世界的原子事实,在语言中与原子事实对应的是基本命题,基本命题是语言的最基本单位,这是由几个词按一定的逻辑句法构成的,几个原子事实构成复合事实,他们共同构成整个经验世界,与此对应的几个基本命题构成复合命题,一切基本命题和复合命题构成复杂的语言系统。

语言是干什么呢?

语言或命题“描写”或“摹写”经验事实,因而语言或命题是经验事实的“图象”或“形象”——图象论。图象论认为,命题是事实的图象,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图象,命题的逻辑结构即图象的结构,图象中各部分的结合方式正是事件中各事物的结合方式,图象的真假在于图象的逻辑结构与实在结合方式是

否一致,只有两者一致,图象才能描绘实在,才是一个真命题,若两者不一致,图象则不能描绘实在,就是一个假命题。

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论并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映象”,而是主观感觉经验的图象,是一种符号,包含着很强的唯我论和神秘主义。

“世界是我的世界”。

3、经验的或然性和逻辑的必然性

维特根斯坦认为经验事实只有重复性而没有必然性,不能从过去的重复中预知末来,因而因果性、必然性只能是过去经验不断的重复而在心理上形成的一种“迷信”或“假说”,进而否定科学的必然性,但是在逻辑中却有必然性。他说:“只有逻辑的必然性”,“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逻辑之外一切都是偶然的”,因而他断言,不是事实规定逻辑,而是逻辑规定事实。

那么,这种逻辑的必然性是那里来的呢?它不是经验,是先天的,逻辑是“超验的”。

4、唯我论

维特根斯坦宣扬赤裸裸的唯我论,他断言纯粹的“自我”是存在的,他认为“自我”不存在于经验世界中,不存在于逻辑的必然性的框架中,因而它看不见、听不着,正如我的眼睛,因此,“世界是我的世界,我死了世界也就消失了”。

三、逻辑实证主义

1、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与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形成和发展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以德国哲学家石里克(1882—1936)创立的维也纳学派为标志。后由鲁道夫.卡尔纳普(1891—1970),赖辛巴哈(1891—1953),享普尔(1909—?)等人继承和发展。2、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

(1)共同致力于探求一条使人类知识明细化的途径,也即以经验实证为原则,通过对各类科学和日常语言的分析,确定语言的意义标准和逻辑句法,从而建立科学的语言系统,达到明确表达思想的方法。

(2)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认为二者对立是表达方式的不同。

(3)都重视运用语言学的知识对命题进行语言分析,丰富了语言学的内容。

3、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1)哲学是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把逻辑看成是哲学的本质,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将命题分为有意义的命题和形而上学的命题。有意义的命题又分为二类:一类是分析命题,是同意反复的命题,具有永真性,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经验意义。一类是综合命题,是指陈述经验事实的命题,也称经验命题,只有或然性,具有经验意义。

形而上学的命题,即不是分析命题也不是综合命题,只是徒有命题形式的伪命题,它连错误都不是,根本无资格构成一个命题,毫无意义,应当从科学中清除出去。所以它“不可言说,也不可思议,也不能提问”。

卡尔纳普认为,假陈述有两类:一类是包含一个被误认为是有意义的词的陈述。一类是组成句子的词虽然有意义,但是以一种违反句法的方式拼凑在一起的,因而并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陈述。

(2)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实证它的方法

为了解决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界问题,他们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实原则”,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当且仅当,一个命题可以被证实或真或假时它才有意义,命题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来决定的。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传统的哲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命题都是无法证实的无意义的命题。

逻辑实证主义证实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实证和间接实证。但两者都是不可靠的。

(3)建立科学的逻辑句法系统。

卡尔纳普认为有了逻辑句法和分析句子还不够,还必须有一种统一的语言来构成分析句子,这就是最基本、最有实证性的物理语言,并用它来统一整个语言,建立科学的逻辑句法系统。

(4)概率的意义理论(真理是双重的)

卡尔纳普认为真理有经验真理和逻辑真理。

赖辛巴哈说:“一切科学知识都是概率性的知识,只能以假定的意义被确

定”。主张从概率的角度解决意义的标准问题,提出概率的意义理论,如果有可能确定一个命题的概率度,那么这个命题就是有意义的。赖辛巴哈反对经验证实原则。至此,逻辑实证主义走向了衰落。

四、简评

1、合理性

(1)逻辑实证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他们强调与思维密不可分的语言对哲学的影响,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2)逻辑实证主义崇尚求真务实精神和理性精神。

(3)反对哲学构建绝对真理的体系,主张具体逐个分析解决问题。

(4)注重分析方法的应用,又叫分析哲学。

2、局限性

(1)割裂了语言的内容和形式,重形式轻内容。

(2)割裂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重分析轻综合。

(3)片面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把唯物主义作为形而上学拒斥,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

复习思考题:

1、谈谈逻辑实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简单分析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

3、试述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4、逻辑原子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简评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 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实证主义;二是科学主义。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种很强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种实证主义主要体现在其根本原则,即“经验证实原则”之中。这个原则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任何命题只有表述为经验并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逻辑性”和“彻底经验论”是逻辑实证论区别于传统的实证论的关键点,也是逻辑实证论的实证性比一般实证论更强、更为严格的地方。 (1)在关于科学理论的结构或基础的问题上,强调科学知识存在着一个惟一确定的、可靠的基础。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了基础主义的科学结构理论。每个理论都具有自己概念的和经验的基础而孤立存在,理论之间的惟一关系是由中立的观察语言所提供的”[5]。 (2)在关于科学的方法和目标的问题上,强调存在着超越历史和科学内容的惟一可靠的方法和惟一确定的目标。与基础主义的科学结构理论相适应,逻辑实证主义将归纳法看作是科学的惟一可靠的方法。 (3)在关于科学进步的问题上,预设了一种“中国套箱式”的直线累积发展模式,在他们那里,科学完全成了一项累积性的事业。科学进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真的经验命题”的积累、扩大或归并的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关于科学理论的结构或基础,还是关于科学的方法、目标和发展模式,逻辑实证主义者都作了不折不扣的实证主义的理解。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也是一种很强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这种科学主义的特征是,十分突出地强调科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他们不仅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视科学,而且也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

视整个文化。于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自然科学不仅是惟一种类的科学,而且也是在认识上惟一有意义的文化。具体说来,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有以下几个要点: (1)强调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那就是自然科学。除此以外,并不存在其他种类的科学。 (2)强调科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可将经验证实原则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构建“科学的哲学”,拒斥形而上学。 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其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对科学作逻辑分析,或者说,对科学的语言系统作句法分析。 这样一来,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似乎提供给我们一幅关于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截然区分的清晰画面,并且告诫人们:科学世界在认识上是有意义的世界,而人文世界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世界。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用自然科学家的眼光来理解和审视科学、哲学及其科学与其他文化的区别。这种观点虽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尤其是用数学与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及其哲学,并且进行了艰难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后来遭到了失败,但是,它对于推进和深化科学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研究还是颇有意义的。 。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确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其中最根本的缺陷之一,就是对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忽视。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又是由于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与思维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所谓本体论,是人对外在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或者二者的结合)的看法,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例如,马克思将人类社会视为阶级的聚合,这就是他关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女性主义者将男女地位差异视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他们都论述了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所谓认识论,是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世界的问题。 在本体论这一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两种类型,这两种本体论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根本性差异。客观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与人的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无关,我们所身处的和体会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人所建构的结果,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而形成的印象,是一个随着人们观念与意识的不同而变动的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周围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也许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那个客观世界是人所不能认识和体会的,人所认识到的和体会到的以及所谈论的世界都是经由人的观念、意识和感觉过滤之后的产物,沾染了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建构的结果。而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世界,而人也能够把握原版的真实世界,人所认识和体会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客观的,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完全通透而不会存在过滤和修正的中介,这个中介前面与后面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通俗一点儿说,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全球化为例。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流动所构成的一个真实情况,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而不存在。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一种观念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全球化,人们眼中的全球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情形在观念中建构的产物,并转而用这一观念来强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得全球化似乎是一种事实;与全球化相比,毋宁说世界更是一种区域化的态势,甚至区域化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国家利益。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国家利益是确实存在的,它就像是桌上的茶杯一样存在那里,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采取政策行动去保卫和促进。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只不过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把握所谓的国家利益,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利益差距甚远,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灌输的结果。毫无疑问,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都有案例支撑,都非常有道理,都使我们眼界大开,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对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基础上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世界都是客观与建构两种因素的混合,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一个杂面窝头,你不可能在现实中把它分为小麦面和玉米面,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但你可以在理论上把它分为小麦面与玉米面,这恰恰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这个窝头。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伟大之处,也是概念化与理论研究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当别人说这个窝头是玉米面时,我们需要在旁边大声地说:“它也是小麦面的。”当客观主义者提出世界的客观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卡尔纳普指出,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借助逻辑分析,可以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澄清科学的概念、命题的意义;反面的结论是清除形而上学。 一、拒斥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并非逻辑实证主义的创举。诚如卡尔纳普所说:从古希腊的怀疑派起,到19世纪的经验主义者为止,有过不少反对形而上学的人,各式各样的批评都提出过。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反对形而上学,不是因为它的学说是和我们的经验相矛盾的,也不是因为它的问题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界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其次,在怎样反形而上学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对此,卡尔纳普的回答是:我将把所有那样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之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艾耶尔也把形而上学定义为一种对实在的本性的探索。他认为,形而上学主要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超越于科学世界和常识之外的实在的知识。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一切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的命题,一切关于超验的实在的知识,都是形而上学。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进行活动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俱乐部的主持人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皮尔士,参加者有哲学家、心理学家赖特(C.Wright 1830-1875年)、律师霍尔姆斯(O.W.Holmes 1841-1935年)、历史学家费斯克(J.Fiske 1842-1901年)以及后来成为实用主义最大代表

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们各在自己专攻的领域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另一个最大代表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用主义也有流传。例如在英国出现过以席(F.C.S.Schiler 1864-1937年)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运动。席勒为了强调哲学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于是将实用主义改称为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完全贯彻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世界观的精神,即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doc资料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内容摘要】:实证主义作为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19世纪30~40年代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以经验论和不可知论为基础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不仅成为当时的主流范式,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关键词】:实证主义实证孔德经验 一、实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洲主要国家资产阶级先后取得政权,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对发展科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自然科学有了巨大发展,实践经验不断转化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又不断转化为应用技术。这为实证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社会、政治、经济基础。 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向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形而上学走向困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孔德等人在经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产生。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

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① 实证主义不仅是19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也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近。 二、实证主义的含义、特点、方法论、实证方法 孔德对“实证”的解释为:现实的而不是虚幻的;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现象即实在,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只有现象或事实是“实证的东西”;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崇尚客观、精确、量化,崇尚机械性预设、彻底的论证,认为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因而自然科学方法应被广泛应用于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领域。任何学科要想真正成为科学,就必须运用实验——归纳这种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探寻事实间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观的贡献与局限性 逻辑实证主义,又叫逻辑经验主义或新实证主义,它作为的一个哲学运动,形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本世纪上半叶盛行于西方哲学界,在科学界和知识界也有较大影响,其成员不少是兼有科学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学者。他们打着“科学的哲学”的旗号,企图以数理逻辑和自然科学为装器,否认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传统哲学(他们称之为“形而上学”),并提出自己的哲学观:“哲学的唯一正当的任务就是逻辑分析”。1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在整个逻辑实证主义中影响最大,一般把这一学派的形成当作逻辑实证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正式产生的标志,其代表人物的观点也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哲学上,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了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大部分流派,例如逻辑实用主义、波普尔学派、历史学派、科学实在论等,都是在批判或修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不存在一种理论能完全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同样逻辑实证主义也是如此,我们既要对该思想在哲学上所带来的积极贡献做出肯定,也要在进行肯定的同时看到其中的一些局限性。以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观的贡献与局限性。一、从哲学的性质问题上看 逻辑实证主义在哲学的性质问题上,认为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活动。哲学的目的在于为科学命题提供清楚的意义,它是一种授意活动。2哲学的授意活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开端和归宿,这种哲学观所强调的是哲学与科学的密切联系,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把哲学的任务仅仅局限于逻辑分析,把哲学看成是一种分析活动,这是根本错误的。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的任务是研究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等根本问题。如果把哲学的任务仅仅归结为逻辑分析,那就否定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也否定了哲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形式,从而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哲学本身。 1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句法》[M].p.17 2唐歆.《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研究》.[C].2012.12

论实证主义

论实证主义 所谓实证主义主要是指“社会学研究者或社会科学家盲目模仿自然科学家的方法和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思潮”。它最早由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提出。实证主义是资产阶级哲学思想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实证主义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而且成为资产阶级哲学中最经久和最稳定的学说。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面临了危机与挑战,但作为现代科学哲学中形成最早持续最久的一个学派,它在整个现代科学哲学中还起到了一个参照标准的作用,“众多其他的科学哲学流派大都是为弥补实证主义之不足或批判其理论上的谬误而发展起来的”。实证主义作为孔德对当时社会现状呈现的“非理性”、“精神”和“智能”败坏批判的产物,其宣扬的科学精神,至今影响仍很深远。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简言之,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崇尚客观、精确、量化,崇尚机械性预设、彻底的论证,认为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因而自然科学方法应被广泛应用于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领域。任何学科要想真正成为科学,就必须运用实验——归纳这种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探寻事实间的因果关

第3讲实证主义

第三讲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实证主义概况 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实证主义的流传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百科名片 编辑本段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 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

解释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卡尔纳普指出,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借助逻辑分析,可以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澄清科学的概念、命题的意义;反面的结论是清除形而上学。 拒斥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并非逻辑实证主义的创举。诚如卡尔纳普所说:从古希腊的怀疑派起,到19世纪的经验主义者为止,有过不少反对形而上学的人,各式各样的批评都提出过。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反对形而上学,不是因为它的学说是和我们的经验相矛盾的,也不是因为它的问题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界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其次,在怎样反形而上学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对此,卡尔纳普的回答是:我将把所有那样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之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艾耶尔也把形而上学定义为一种对实在的本性的探索。他认为,形而上学主要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超越于科学世界和常识之外的实在的知识。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一切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的命题,一切关于超验的实在的知识,都是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拒斥形而上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命题割断了和经验世界的联系,所以在经验上、理论上,即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所谓形而上学命题没有经验意义,是指这类命题所涉及的对象不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既不能通过经验予以证实,也不能通过经验予以否证。换一句话说,即形而上学命题不能在经验范围内确定其真假,而一个没有真假值的命题由于没有断定性的内容,因而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知识,即对增进我们的认识毫无帮助。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意义一词总是从认识性的意义这个观点上来理解的。据此,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命题都是一些无意义的伪命题。所以,卡尔纳普说,我们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些论题,我们是拒斥这整个问题。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摘要:逻辑经验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拒斥形而上学的前提下,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实现了“哲学的伟大转变”。它的产生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通过探寻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把握其实质,通过探讨其主要思想旨在寻求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逻辑经验主义;形而上学;确定性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演化阶段 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是由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经过马赫主义演化而来的。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看,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逻辑经验主义就是秉承存在论中的经验论的路径并且以拒斥和清除形而上学为己任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维。它是西方哲学存在论传统寻求确定性的过程中形而上学传统发生涅槃式革命的结果。 逻辑经验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衰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逻辑经验主义的形成阶段。1922 年,石里克被邀请到维也纳大学任“归纳科学哲学讲座”主持人,以他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维也纳学派。1926 年,卡尔纳普来到维也纳,成为这一学派的另一领袖。1929 年,他们发表了名为《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的宣言,标志着维也纳学派正式问世。第二,逻辑经验主义的鼎盛时期。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在西方各国引起了普遍的反响,以致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二十年间,逻辑经验主义是西方最时髦的哲学之一。第三,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阶段。逻辑经验主义的中心转移到美国以后,逐步同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合流。由于自身理论上的困难和内外的批判,特别是由于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学派的相继兴起,原来意义上的逻辑经验主义便日益衰落了。 60 年代后,逻辑经验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复存在。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内容、观点、方法,至今在西方哲学界仍然有很大影响[1]。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内核 逻辑经验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马赫的观点,不仅重视经验的作用,而且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逻辑经验主义用数理逻辑分析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拒斥在哲学之外,并且完成了哲学的转变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

后实证主义得思维空间

第六章后实证主义得思维空间 20世纪80年代出现得第三场争论得焦点,即后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范围等问题上得分歧,尤其就是前者对于后者得批评与挑战,具有深刻得学科建设含义:它提出与视图回答得问题,属于本体论与认识论得范畴。 第三场争论也被许多人称为‘扩展四维空间’得大讨论。 有两点提请读者注意:第一,在西方国际政治学内部,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对第三场争论得这种后现代主义得概括。第二,在欧美国际理论学术界,找据主流地位得依然就是现实主义(尤其就是新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尤其就是新自由主义),后实证主义旗帜下得各种流派(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等)依然处于以挑战姿态出现得少数派得位置。 第一节真就是得历史与思维得结构 那些后来被称为‘后现实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话语分析家’或‘批判理论家’得学者,发现了一些过去不曾提出过不为人注意得困惑,提出了从前得研究者难以想象得问题。 与此相联系得另一类问题涉及对世界政治得一般理解。 同理,国际政治就是古而有之,还就是20世纪得发明,并没有一个定论,关键取决于判断者得标准。从雅典人与斯巴达人得决斗与现代斗争得类似之处,可以瞧到国家与国家间体系得历史延续性。 在这个意义上,像加拿大当代著名批判理论家罗伯特沃克指出得,历史得展示实际上让位于解释结构得展示。 理查德伯恩斯坦改过得那样,‘许多人有一种日益增长得感受,现有得思维方式与研究方式存在某种重大缺陷’,因而她们渴望‘改变那种引导我们思考与行动得范畴结构与模式’。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伯恩斯坦,福柯与德里达等人有特殊贡献。所有这些人,在此意义上,关注得就是一种‘后理论得探索’ 从这里上瞧,在这些具有强烈得反思意识得哲学家、思想家得作品中,有几个值得重视得认识论得共同特点:第一,她们揭示了实证经验主义得研究方法在研究人类社会与政治时得不充分性。第二,作者们尤其关注知识形成与塑造得过程,她们强调得就是社会得历史得与文化得命题,而不就是那些建立在深思熟虑得理性主义,有意义得数据或符合规则得公式之上得命题。第三,拒绝那种超越历史与社会实践得所谓客观知识得探讨。第四,瞧重对现实得语言学得讨论与建构。这种特点产生了一种批判研究方法,她把时间关注点放在16欧洲文艺复兴直至今天得整个时期。 简言之,对整个西方理论传统中所讲授与公认得现代故事提出质疑与重新考量。它只就是试图超越现代研究方法得局限,通过扬弃回到批判主义得传统上去。 批判哲学家们‘开拓新空间’得呼唤,成为激励包括国际政治学在内得许多学科得新一代学者奋发进取得强烈动力。 第二节探索得历程与新人得崛起 罗伯特沃克默文·弗罗斯特。她肯定了一种更广泛得社会理论方法对补充规范理论得必要性,认为如果想克服实证主义得封闭性,国际关系学者必须用其她被认为就是边缘性得学科方法充实自己,避免受到韦伯等人影响得英美学术传统得消极面。 加拿大学者罗伯特·考克斯。她试图揭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解释战后政治实践时得二元性,即表面上有关对象得理论实际上脱离了它解释得对象。 很多人把考克斯视为第三场争论中最有影响得人物之一。 德·代元迈克尔·夏皮罗大理论思想。 1995年出版得《国际理论:批判性考察》就是德·代元对现实主义主流学派得最新分析成果。现实主义得一种重新解释:谱系学,符号学,构词学。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恩、笛卡尔等。 笛卡儿()年月日生于法国都兰城,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 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在笛卡儿八岁时,便将他送入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因此,他从小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

冥思,是大自然、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绝望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对数学的迷恋,成为他的主要兴趣。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对真理的求索中,罗素从

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但他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著作:《论几何学的基础》(年)、《莱布尼茨的哲学》 (年) 、《数学原则》(年)、《数学原理》(卷,与怀特海合著,年至年间完成)、《哲学问题》 康德并非书呆子,年轻时期甚至长于社交,尤其是颇得女性的青睐。康德一生未婚,这同当时的一些新派大师(如笛卡尔、霍布斯、莱布尼兹、洛克、休谟等人)惊人地一致。但也有几次有成家的意愿。终因考虑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而放弃。康德传记作者古留加说“康德外表生活秩序井然,千篇一律,比起从事这种工作的其他人来,显得更为单调刻板。” 剑桥大学出版,库恩写的《康德传》,对于康德的生活细节有很多细致描绘,而最令人关注的便是年—年这一段。这十年中康德没有一部著作,一直到年,他才发表《纯粹理性批判》)———那部震惊世界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问世前,还有些趣闻故事。 康德当时(年月)虽已是哥尼斯堡大学的正教授,但在一般人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平庸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内容摘要】:实证主义作为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19世纪30~40年代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以经验论和不可知论为基础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不仅成为当时的主流范式,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关键词】:实证主义实证孔德经验 一、实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洲主要国家资产阶级先后取得政权,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对发展科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自然科学有了巨大发展,实践经验不断转化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又不断转化为应用技术。这为实证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社会、政治、经济基础。 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向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形而上学走向困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孔德等人在经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产生。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① 实证主义不仅是19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也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

论实证主义与解释学的方法论争论

论实证主义与解释学的方法论争论 在近现代的意义上,认识论上的主客观二元论无疑滥觞于笛卡尔的二元论思维模式。笛卡尔所倡导的以科学理性来认识机械的客观世界的主张为后来实证主义所标榜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立场奠定了基础(尽管笛卡尔的认识论因为诉诸理性的天赋观念而带有先验论和唯心论的色彩)。而深受笛卡尔二元论思想和经验主义怀疑论倾向影响的康德的哲学人类学则为解释学的主观主义认识论立场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坐标。尽管如此,试图在这些早期的滥觞中寻找20世纪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认识论争论的具体观点的做法显然并不妥当,然而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在我们所探讨的问题中依然以各种方式发挥着不可否认的作用。我们即将探讨的实证主义和解释学在认识论立场上的争论为我们超越主客观二元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因为正是此种争论为我们揭示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各自所存在的问题和偏见,使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去追问事情本身更接近一种怎样的图景。应当肯定的是,解释学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领域中形成对实证主义强有力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解释学揭露了实证主义的诸多弊病,并针对这些弊端发展出自身独特并颇有教益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强调认识活动有其不可彻底消除的先入之见(assumption)。海德格尔写道:“任何解

释工作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先入之见,它是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理所当然的’东西被先行给出的,也就是说,是作为在我们的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中被先行给出的东西。”这一先行给出的先入之见强调了解释(interpretation)所具有 的不可彻底消除的前提,这是由人的存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无论海德格尔以及他的后继者伽达默尔等人如何具体地去 理解这里的先入之见,总之这一论断(它暗示了著名的“解释 学的循环”)是对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立场的毁灭性一击,它 彻底打破了客观主义无前提的幻觉,使人们得以正视我们自身存在的不可彻底消除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但解释学的立场在有力地击碎了客观主义的梦幻的同时,却矫枉过正地落入主观主义的取向之中。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那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语言本体论充分揭示了他们思想中的人类主义倾向,其思想中的先验论残余则使他们无法看到理解并不是对存 在的先验可能性的领会,而是一种排除了任何先验论倾向的由人类的实践所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历史性现象。此种历史性与海德格尔等人所谈论的此在存在的历史性无疑有着重 大的区别,后者所谓的历史性不过是意指存在的先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存在总是在历史之中不断地在场化着。不过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解释学的影响要早于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解释学的重要发展,就社会学而言,受到狄尔泰等人影响的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即是一例。主观理解的重要性和先入

后实证主义的思维空间

第六章后实证主义的思维空间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第三场争论的焦点,即后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问题上的分歧,尤其是前者对于后者的批评和挑战,具有深刻的学科建设含义:它提出和视图回答的问题,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 第三场争论也被许多人称为‘扩展四维空间’的大讨论。 有两点提请读者注意:第一,在西方国际政治学内部,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对第三场争论的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概括。第二,在欧美国际理论学术界,找据主流地位的依然是现实主义(尤其是新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后实证主义旗帜下的各种流派(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等)依然处于以挑战姿态出现的少数派的位置。 第一节真是的历史和思维的结构 那些后来被称为‘后现实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话语分析家’或‘批判理论家’的学者,发现了一些过去不曾提出过不为人注意的困惑,提出了从前的研究者难以想象的问题。 与此相联系得另一类问题涉及对世界政治的一般理解。 同理,国际政治是古而有之,还是20世纪的发明,并没有一个定论,关键取决于判断者的标准。从雅典人与斯巴达人的决斗与现代斗争的类似之处,可以看到国家和国家间体系的历史延续性。 在这个意义上,像加拿大当代著名批判理论家罗伯特沃克指出的,历史的展示实际上让位于解释结构的展示。 理查德伯恩斯坦改过的那样,‘许多人有一种日益增长的感受,现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存在某种重大缺陷’,因而他们渴望‘改变那种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范畴结构和模式’。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伯恩斯坦,福柯和德里达等人有特殊贡献。所有这些人,在此意义上,关注的是一种‘后理论的探索’ 从这里上看,在这些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的哲学家、思想家的作品中,有几个值得重视的认识论的共同特点:第一,他们揭示了实证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人类社会和政治时的不充分性。第二,作者们尤其关注知识形成和塑造的过程,他们强调的是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命题,而不是那些建立在深思熟虑的理性主义,有意义的数据或符合规则的公式之上的命题。第三,拒绝那种超越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所谓客观知识的探讨。第四,看重对现实的语言学的讨论和建构。这种特点产生了一种批判研究方法,他把时间关注点放在16欧洲文艺复兴直至今天的整个时期。 简言之,对整个西方理论传统中所讲授和公认的现代故事提出质疑和重新考量。它只是试图超越现代研究方法的局限,通过扬弃回到批判主义的传统上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