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练习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练习

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翻译

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通译:

2、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通译: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译: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译: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译:

6、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通译:

7、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通译:

8、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通译:

9、小惠末徧,民弗从也通译:

10、或师焉,或不焉通译:

11、食之不能尽其材通译:

12、适中手自钞录通译:

13、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通译:

1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通译:

1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译:

1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译:

17、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通译:

18、所识穷乏者得我钦通译:

19、人穷则反本通译:

20、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译:

21、善哉,技盖至此乎通译:

2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译:

23、外连横而斗诸侯通译:

24、秦王还柱而走通译:

25、甚矣,汝之不惠通译:

26、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通译:

27、贾十倍通译:

28、图穷而匕首见通译:

2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译:

3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译:

31、距关,毋内诸侯通译:

3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通译:

33、离骚者,犹离忧也通译:

34、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通译:

35、莫春者,春服既成通译:

36、距关,毋内诸侯通译:

3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译:

38、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译:

39、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译:

40、诎右臂支船通译:

4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通译:

42、必能裨补阙漏通译:

43、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通译:

4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译:

4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通译:

4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通译:

4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译:

48、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通译:

49、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通译:

50、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通译:

51、惟陈言之务去通译:

5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通译:

53、无失其时通译:

54、令将军与臣有郤通译:

55、胡瞻尔庭有县廛兮通译:

56、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通译:

57、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通译:

58、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通译:

5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译:

60、翼日进宰通译:

6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译:

62、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译:

63、曾益其所不能通译:

6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通译:

6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译:

66、大命将泛,其之振救通译:

6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译:

68、玉盘珍羞直万钱通译:

6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译:

70、属予作文以记之通译:

7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译:

72、五万兵难卒合通译:

7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通译:

7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通译:

75、欲信大义于天下通译:

76、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通译: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这份资料必须收藏! 1.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7.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9.被:通“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10.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11.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2. “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13.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14.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5.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16.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17.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18.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9.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0.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21.廛:通“缠”,量词。“胡取禾三百廛兮?” 22.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23.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24.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25.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 26.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27.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28.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29.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0.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1.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32.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33.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34.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35.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36.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37.读:通“逗”,即现在的逗号。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导读: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通假字】总结归纳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总汇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通“缺”,侵损, 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 cuì, 淬火,烧刃使红, 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 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 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b 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 ù,仓促,突然。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 45、终老不复取娶,迎接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练习

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通译: 2、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通译: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译: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译: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译: 6、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通译: 7、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通译: 8、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通译: 9、小惠末徧,民弗从也通译: 10、或师焉,或不焉通译: 11、食之不能尽其材通译: 12、适中手自钞录通译: 13、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通译: 1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通译: 1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译: 1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译: 17、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通译: 18、所识穷乏者得我钦通译: 19、人穷则反本通译: 20、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译: 21、善哉,技盖至此乎通译: 2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译: 23、外连横而斗诸侯通译: 24、秦王还柱而走通译: 25、甚矣,汝之不惠通译: 26、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通译:

27、贾十倍通译: 28、图穷而匕首见通译: 2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译: 3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译: 31、距关,毋内诸侯通译: 3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通译: 33、离骚者,犹离忧也通译: 34、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通译: 35、莫春者,春服既成通译: 36、距关,毋内诸侯通译: 3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译: 38、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译: 39、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译: 40、诎右臂支船通译: 4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通译: 42、必能裨补阙漏通译: 43、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通译: 4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译: 4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通译: 4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通译: 4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译: 48、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通译: 49、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通译: 50、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通译: 51、惟陈言之务去通译: 5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通译: 53、无失其时通译:

高中语文必修 选修文言文通假字全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文言文通假字全汇总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孔雀东南飞(并序)》 45、终老不复取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46、箱帘六七十奁,梳妆匣子。 47、虽与府吏要邀,邀请。 48、蒲苇纫如丝韧,柔软而结实。 49、摧藏马悲哀脏,脏腑。

高中文言文重要通假字及例句(81个)

通假字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 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汇总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汇总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词。 ③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诗经·采薇》 ⑤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通“暮”,年末。 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⑦岂不日戒,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离骚》 ⑧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⑨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⑩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 ⑪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⑫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孔雀东南飞》 ⑬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⑭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而坚固。 《短歌行》 ⑮契阔谈:通“宴”,欢饮。

《兰亭集序》 ⑯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赤壁赋》 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游褒禅山记》 ⑱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3必修三 《蜀道难》 ①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不是。 《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劝学》 ⑤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通“叁”,多次,表概数。 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过秦论》

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合纵。 ⑩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师说》 ⑪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⑫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从师)。 4必修四 《窦娥冤》 ①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通“糊涂”,混淆。 ②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纽:通“扭”,拘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通“否”,用于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④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⑤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苏武传》 ⑧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⑨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⑩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糅:同“煤”,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1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15、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措”,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30、可予不(同“否”) 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32、召有司案图(同“按”) 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34、设九宾于廷(同“傧”) 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37、请奏盆缶瓦秦王(同“缶”) 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39、要项伯(同“邀”,邀请) 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整理汇总(共266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 12.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15. 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16."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17.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18.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9.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凌。) 21.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要项伯。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5.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27.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28.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小知不及大知。 29.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0.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31.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奉,同“捧”) 32."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3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 3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 "系向牛头充炭直。" "昂其直,居为奇货。"玉盘珍羞直万钱。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直: 通"值";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史进道:“直什么?”直:通"值";值得。动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高中阶段所有的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 1.“不”通“否”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2.“禽”通“擒”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3.“辟”通“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肴之战》 4.“读”通“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5.“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答李几仲书》 6.“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7.“尔”通“耳”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8.“杓”通“勺”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9.“反”通“返”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列传》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右玻?《荆轲刺秦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 10.“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11.“见”通“现”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12.“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13.“虚”通“墟” 之虚所卖之。《童区寄传》 14.“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15.“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6.“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7.“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8.“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9.“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0.“识”通“志” 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21.“说”通“悦”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2.“要”通“邀”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23.“有”通“又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促织》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编(整理版)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编(整理版) 一、概述 本文档整理了高中文言文常见的通假字,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些字词。通假字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音的字,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互相替代使用。掌握这些通假字对于理解古代 文献、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假字列表 1. 言/颜/阎/研/掩:这些字的发音相近,可互相替代。例如:言者,颜色,阎王,研究,掩藏。 2. 事/使/史:这些字的发音相似,可以互换使用。例如:事情,使命,史册。 3. 四/巳: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可以用作年号中的代称。例如:四年,巳年。

4. 后/和/合/何:这些字的发音相近,可以互相替代。例如:后果,和平,合作,何事。 5. 衣/以:这两个字发音相似,可以互换使用。例如:衣物, 以身试法。 6. 玉/育:这两个字的发音相近,可以互换使用。例如:玉石,育才。 7. 臼/久: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可以互换使用。例如:磨臼, 久经沙场。 8. 羊/阳:这两个字的发音相似,可以互换使用。例如:羊群,阳光。 9. 纔/才/材:这些字的发音相似,可以互相替代。例如:纔华,才华,材料。 10. 米/密:这两个字的发音相近,可以互换使用。例如:米饭,严密。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在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时,可以根据语境适当运用通假字,但要注意避免滥用,以免造成歧义。 2. 对于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要进行积累和记忆,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在使用通假字时,要根据文本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风格进行正确使用,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四、总结 通过掌握高中文言文常见的通假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要注意正确使用通假字,避免滥用和造成歧义。希望本文档对学生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117个通假字最全汇总

高中文言文117个通假字最全汇总 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高中阶段所有的通假字 01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02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03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04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 薾”,花盛开的样子。) 05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失其所与,不知 3. 无能为也已 4. 秦伯说 ] 5、荆轲刺秦王 1. 秦王必说见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秦王还柱而走 5. 卒起不意 6、鸿门宴 | 1. 距关,毋内诸侯 2. 张良出,要项伯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悦——矣——返——环——猝——- 震——供——拒——纳——智——邀——早——背——隙——彰—— 必修二 4、《诗经》两首 1. 氓之蚩蚩

2. 匪来贸丝 3. 于嗟女兮 ~ 4. 犹可说也 5. 隰则有泮 6. 岁亦莫止 7. 彼尔维何 8. 5、离骚 1. 偭规矩而改错 2. 忳郁邑余侘傺兮 ·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4. 延伫乎吾将反 5. 进不入以离尤兮 6. 芳菲菲其弥章 6、《孔雀东南飞》并序 1. 箱帘六七十 2. 蒲苇纫如丝 3. 终老不复取 ~ 7、诗三首 1. 契阔谈 8、兰亭集序 1. 悟言一室之内 8、赤壁赋 )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 山川相缪

3. 举酒属客 4. 举匏樽以相属 9、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非——措——宴——吁——返——晤——脱——奁——凭——畔——韧——缭——暮——娶——嘱——甫——罹——¥必修三 4、蜀道难 所守或匪亲 8、国人之于国也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无失其时 #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9、劝学 1. 輮以为轮 2. 虽有槁暴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君子生非异也 ( 10、过秦论 1. 外连衡而斗诸侯 2. 合从缔交 3. 赢粮而景从 4. 锄櫌棘矜 5.百有余年矣 11、师说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于郑人盟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荆轲刺秦王》 5.日以尽矣矣,通“已”。 6.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鸿门宴》 9.具告以事具,通“俱”。 1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1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13.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14.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必修二 《氓》 15.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16.于嗟鸠兮于,通“吁”。 17.犹可说也说,通“脱”。 18.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采薇》 19.岁亦莫止莫,同“暮”。

20.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薾”,花盛开的样子。 21.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棘,通“急”。 《离骚》 22.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23.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24.何方圜之能周兮園,通“圆”。 25.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26.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孔雀东南飞》 27.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28.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短歌行》 29.契阔谈䜩䜩,通“宴”。 《兰亭集序》 30.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赤壁赋》 31.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游褒禅山记》 3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 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33.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以颁,通“斑”。 35.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劝学》 36.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7.虽有槁暴有,通“又”。 38.参省乎己参,通“叁”,多次,表概数。 39.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过秦论》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通假字,即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个音的字。了解和掌握这些通假字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高中文言文通假字的总结。 通假字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象。在古代,由于各地方言差异和许多字声调的变化,有些字的发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导致了同一个音读作不同字的情况。这些字称为通假字。 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力”与“立”通假。 例如:“力”可以读作“不”、“立”、“引”等。 2. “巾”与“今”通假。 例如:“巾”可以读作“今”。 3. “白”与“伯”通假。 例如:“白”可以读作“伯”。 4. “楚”与“处”通假。 例如:“楚”可以读作“处”。

5. “燕”与“言”通假。 例如:“燕”可以读作“言”。 6. “余”与“於”通假。 例如:“余”可以读作“於”。 7. “者”与“之”通假。 例如:“者”可以读作“之”。 8. “夕”与“惜”通假。 例如:“夕”可以读作“惜”。 9. “合”与“花”通假。 例如:“合”可以读作“花”。 10. “日”与“如”通假。 例如:“日”可以读作“如”。 这些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掌握它们的读音对于正确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熟悉和掌握这些通假字的用法。 除了以上列举的通假字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通假字也是我们需要了解和熟悉的。例如:“因”可以通假作“吟”、“音”等;“丑”可以通假作“求”、“周”等;“悲”可以通假作“非”、“卑”等;“更”可以通假作“庚”、“耕”等。这些通假字的使用也需要我们

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共五则)

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共五则) 第一篇: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 1.案:通“按”,察看 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4.倍:通“背”,违背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 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 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7.辩:通“辨”,区别 例如:此大小之辩也。(《逍遥游》)8.裁:通“才”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9.采:通“彩”,色彩 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10.飡:通“餐” 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 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 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 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 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 例如: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 例如: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这里指用药浸泡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22.道:通“导”,引导 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23.得:通“德”,感激恩德 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24.雕:通“凋”,凋谢,凋零 例如: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25.尔:通“耳”,表限止语气,罢了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26.而:通“尔”,你 例如: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翱事》)27.反:通“返”,返回 例如:使子路反见之。(《荷蓧丈人》)28.不:通“否” 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29.父:通“甫” 例如: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整理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整理 第一篇: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整理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整理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