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如何照护失智老人

美国如何照护失智老人

美国如何照护失智老人
美国如何照护失智老人

美国如何照护失智老人

老龄人口失智危机愈发严重,国内外失智症患者在老龄群体中的数目日渐增加,且这一比例未来或将进一步扩大。然而能够针对失智者的照护机构和设施储备却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这一庞大的需求缺口。失智症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组认知功能区全面或者持续减退的症候群,美国养老机构中大约60%的老人都患有认知障碍疾病,其中阿尔兹海默病是导致失智症最多的一个病因。根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0年的统计数据,在美国有510万的65岁以上美国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到2030年将达到770万人,增长率达到50%。而在中国,失智老人的数量超过了1000万人,但是能入住专门护理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占总数不到10%。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针对失智老人的“特别护理单元(SCUs)”,也被称为痴呆症护理单元。随着失智老人数量的增多以及市场对失智护理需求的多样化,这些“特别护理单元”不单单针对机构内的老人提供服务,也为轻度失智老人提供家庭咨询,照护支持及社区治疗等服务。【整理编辑:时英平】「美国失智老人护理的三种方式」独立式失智养老机构由于老人患病的特性,他们不大可能参与到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作为独立式护理机构可以提供活动的灵活度,也增加了护理的安全性和独立性。(表1)

▲表1:40床居住单元的独立式失智养老人机构面积配比参考失智护理和其他护理类型组合式的养老机构将失智老人

安排在“介助”和“介护”护理单元中,组成一个组团或者形成一个片区。这样在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更高效的配置资源,最大程度的保证老人的安全。这样形式也称为“房中房”。(表2)▲表2:55床介助老人和20床失智老人组合式养老机构面积配比参考将失智护理直接融入到社区中有些养老机构认为

应该把失智老人混合在大型社区中,为失智老人提供一些特殊的活动或者服务,在大型社区中失智老人能更加规律的生活并和其他老人减少差异。「功能区设计要点」美国对失智老人以独立式失智养老机构和组合式养老机构为主要类型。其护理机构在居住单元、公共服务区、花园和后勤办公服务区这四个功能区有以下设计要点需要注意:居住单元通常在护理失智老人的组团中,一般设计8至12床的居住单元,

其中居住单元总数的10%至15%为双人间,主要提供给老

年夫妇或者希望合住的老人使用。在房间的空间尺度上,“小空间”是失智养老机构的一个特点,美国研究和运营机构认为:在“小空间”里,失智老人可以减少压力和焦虑,他们可以更

加舒心的生活。在平面布局上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内走廊把居住单元联系在一起,并和公共区域并置在组团内(图一);另一种形式是以餐厅和活动室等公共空间为中心,居住单元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平面布局。(图二)▲图一:居住

单元与公共区域连接在一起▲图二:居住单元以公共区域为中心展开居住单元的卧室和餐厨房间有以下要点需要注意:居住单元中的门可以做成分体门。关上门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是敞开的状态,这样方便照护员在照护的过程中保持视线的通畅和快速定位护理老人。(图三)安置装饰架,架子上可以放置个性化的艺术品增加个性化,另外可以安置挂钩方便挂置一些衣物。一般安装在离地面1.8米的地方,位于墙上并可从走廊里看见。(图三)设置靠窗口的座位,座位可以是内嵌式的,这样还具有收纳功能,也可以提供给拜访者交谈的地方,同样也可以增加房间的个性化。(图三)厨房的使用程度会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在餐厨房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个集中式厨房和餐厅,因为这样可以鼓励失智老人通过感官的刺激找寻食物。多个组团组合的机构中,食物可以在中央食堂供应,在每个组团内均设置餐厅,这样员工更容易照顾那些选择用餐时间和根据自己吃饭节奏选

择的老人。(图四)除了设置餐桌外,还可以设置一个大桌子,主要是开展一些烹饪课程或者在餐厅开展活动。(图四)通过窗子的设计,可以使老人和室外景观有视线上的交流。(图四)

▲图三:居住单元的卧室▲图四:居住单元的餐厨厅公共服务区失智老人养老机构一般由3至5个组团组成,可容纳30至50位老人。公共服务区是把各组团联系在起来的功能空

间:▲图五:三个失智护理组团组成的独立式失智养老护理

机构平面示意入口门厅的设计,以失智护理为主的养老机构的门厅不同于其他类型机构的设计。因为由于患病的原因老人不适合经常来来往往的在门厅活动,设计时要把入口和老人活动的区域有所隔离。门厅入口主要是为访问者,老人家人和工作人员设计的。门厅的设计应该让人感到是受到欢迎的,安心和舒适的。同时也要提供到行政区域的直接的访问通道。(图五)多功能房设计,主要功能是用于大型的集体

活动,如音乐、舞蹈、运动或者和家人团聚用餐的时候,同时这个房间还有时用作员工培训和志愿者会议。(图五)要

考虑家人与老人用餐或独处的私人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一起喝茶或者一起聊天的场所,这个房间同时也可以作为员工会议的房间。(图五)客厅是一个组团的核心。要把客厅营

造成老人熟悉的环境,包括家具。这个空间应该类似于住宅的客厅,要把家具成组的布置。(图五)花园增加老人户外

的活动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或者沮丧,养老护理机构通过提供散步空间可以老人整体改善身体健康。几乎所有的照护机构的中央都有容易老人进出的花园。花园必须是安全可靠的,即使老人在无家庭成员或护理人员的陪伴下仍然可以感觉

到舒适。

▲图六:花园平面示意围栏的安全高度不得低于1.8米。为

了防止老人有被监禁感和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围栏必须做一

定得装饰。同时在设计中不应该包含任何水平的元素,以防攀爬。散步行走的路径要连续并可以容纳两个人并排走,而且可以洄游到入口点。材料的选择要慎重,防止行人绊倒。周边要有安全照明,防止夜间的老人散步发生危险。在花园舒适的区域布置可以让老人坐下来的座椅,创造老人偶遇的机会,方便老人之间的交流。后勤办公服务区护理员的工作区域是与老人活动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需要提供给医疗护理人员用于记录、问询和发药等用途的房间和行政人员用于方便讨论和协调工作的房间。护理人员需要的房间通常都属于小空间,他们需要精心策划把基础设施这块的成本降到最小。员工职业发展区域和员工的私人空间,特别是私人空间的设置,员工要远离与工作的要求和压力,不同于职业发展空间。行政区域可能需要与居住区域分开,以最小化游客来减少对老人的困扰。员工的入口应该在视觉上是独立的。「实际案例」斯瑞林克护理中心位于明尼苏达州诺斯菲尔德的斯瑞林克护理中心,是一家主要以失智和临终关怀为主营业务的养老机构。这家投资325万美元,建筑面积为2200平米的养老机构拥有12床的失智老人照护和8床的临终关爱。失智老人护理和临终关怀护理的机构也补充了整个斯瑞林克护理中心的全链条化的服务。项目坐落于整个场地的主入口处,是人们进入整个场地的第一印象。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整体给人一种亲近和开放的环境。从材料和颜色的

选择到建筑的风格,形式和比例的把握上都与整个区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邻里空间的感觉。希望给患有不同阶段失智症的老人设计像家一样的建筑,让老人远离传统养老机构符号、对象、空间的模式,同时创造一个安全环境,为那些爱“游走”的轻度失智老人和需要依靠护理的重度老人提供

可靠的照护。在失智组团中,电视的画面里显示当天的活动安排,电影或者一些图像,这些都可以改善失智老人的病情。在临终关怀组团中设置了儿童的游戏室,因为孩子的笑容可以带给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一种欢笑的气氛。父母在照看孩子的同时。也可以在家庭休息室里放松一下。临终关怀组团的居住单元的墙上设计了窗户,这样可以让病情严重的老人在床上也可以看到公共活动区域里的活动。失智组团和临终关怀组团是没有走廊的,这样的设计可以保持公共活动区域内的视线通透,也减少了失智老人在小房间里面的不舒适。游走对于失智老人来说是一种病态表现,这样在公共空间的游走代替了有死角的走廊,老人在进入门口或者进入到公共区域都可以被工作人员观察,而不会出有90度转弯死角的狭

长走道。机构的另一亮点是两个护理组团通过一个精美的两层高玻璃屋联系起来,它提供给老人、家人以及员工使用,这个玻璃屋可以给希望获得舒适体验的老人提供一种平静

的安慰。因为明尼苏达地区冬天的时间比较长,设计团队希望一年四季都可以让老人们感受到自然,在这个玻璃屋里面,

通过设计一道水幕可以给来访者或者家人带来一丝平静的

安慰。莱加西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位于德克萨斯州普莱诺城的北侧的柳树湾,有一家为达拉斯犹太人社区服务的莱加西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他们的服务客户是那些希望提高自身的晚年生活质量和改善自己养老环境的老人,设计的主旨是为老人们提供一个“邻里感”的社区。其建筑面积是38000平方米,建筑高度在一层至四层,社区中为活跃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和失智老人都提供了相应的护理服务。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的项目基地三边都有主要道路,在基地的北侧有一条小溪并且生长着天然橡树和其他植被。场地东侧为主入口,通过入口后,沿着小溪和橡树到达建筑的主入口,建筑师利用景观元素完成了从城市空间到养老空间的过渡。东西向延展开来的老年公寓即可以享受北侧溪水的景观,也可以享受南侧场地景观庭院。独栋的适老化别墅规划在场地的西侧。而“介助”、“介护”和“失智”组团安排在整个场地的南侧和西侧。活跃老人可以选择独栋的适老型别墅,也可以选择四层的老人公寓,老人公寓的居住单元可以在单人间至三人间中选择,老人公寓与中央的公共活动区相连,这个公共活动区给老人提供,从社交活动到康复护理各种各样的服务活动空间。公共活动区的另一侧与三层的可以护理40床的“介助”组团和供服务人员使用的行政办公区域。临近“介助”组团的是一个18床的失智组团。“介护”组团是一层楼的独立

机构,可以护理60床的“介护”老人。尽管这四种组团自身的居住环境在设计上有所区别需求,但是也要追求室内和室外的设计的一致性,包括在灯光和家具上的一致性。因为这样可以形成不同功能的无缝对接。比如患病的老人走错到别的组团,也不会感到紧张或者焦虑;或者组团内发生突发状况,其他组团可以提供支持,这样可以提高护理的效率。在护理老人时,护理人员应该在私下里观察老人。庭院的实际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通过三个室外的景观庭院来调节整个养老社区的功能和景观。从庭院的功能性来说,通过室外庭院的设计,来鼓励生活在社区中的老人在公共活动区域建立更多的非正式的会面,公共活动区域被安排在自然交通的步道,与周边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空间链接,三个室外庭院的有机组合可以增加了老人们多次偶遇的机会,这样的偶遇,更容易让老人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这三个庭院景观同时控制自然光进入室内,并且全天提供景观内的自然景观、水景和小品。庭院景观的视线提供一种方向的引导和提供情感舒适的氛围。这三个庭院可以控制自然光进入室内,并且全天提供室外的绿植景观,水景和小品。通透的庭院景观的提供一种视线的引导,也给人一种情感舒适的氛围。由于年纪的原因眼镜是看不清楚的,老人只有在保证室外和室内充足的自然光和人工采光的环境中才会感觉到舒适,但是要避免炫光。如果一天之中在建筑设施之中供给充足的自然光,那么居住

在其中的老人会感觉到舒适和对他们生活上和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仔细的分析来确定窗子的位置和大小是提高老人周围环境的重要作用。

9 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19年9月试行)

目次 前言 (1) 1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4面向院校专业 (5) 5面向工作岗位(群) (5) 6职业技能要求 (5) 参考文献 (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参与起草、审定的单位: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中民民政职业能力建设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兰州大学护理学院、深圳健康养老学院、共好福报(北京)养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河北仁爱医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绿康医养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颐合华龄养老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万虹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鸟软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老年康疗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上海和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湖南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湖南康乃馨养老产业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中育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青岛市长期照护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石家庄市春晖养老评估服务中心(石家庄市银隆养老院)、百城康养(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天津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中国健康养老职业教育集团、中日养老服务及产业合作项目办公室、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学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根来、谭美青、屠其雷、李惠菊、娄方丽、张雪英、倪赤丹、武卫东、陈怡剑、谭宇双、周钢、林娜、张文玉、韩晓婷、冯翠平、迟玉芳、仝伟、李继宗等。 本标准修改与审定人:王虹峥、王军、张伟、邹文开、张玉兰、肖成龙、赵红岗、孙钰林、周素娟、许世杰、卓永岳、张登国、陈洪涛、于保荣、杨丽

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发布稿)

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 (发布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2016-12-30 前言 (1) 一、调研框架 (3) 二、调研组织及执行 (5) 三、主要分析成果 (6) (一)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及依赖等级 (6) (二)中国家庭老人护理负担 (8) (三)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及缺口 (9) (四)民众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及消费动因 (14) (五)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 (16) 四、政策及发展建议 (20)

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迁、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变化等趋势持续深化,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在养老及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迫在眉睫。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统筹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则明确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把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人群,从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产品及管理模式创新、加强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我国长期护理体系的建设做了战略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于2016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15个地区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健康老龄化”战略如何与现实接轨?政策落脚点在哪里?我国老年人普遍的护理依赖等级是什么?他们正在接受哪些服务?需要哪种形式、哪种内容的护理服务?现状和需求之间存在哪些突出的缺口?老年人群中有哪些是需要政策重点倾斜的“特需”或“弱势”群体?“健康中国2030”给商业保险机构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那么老百姓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什么样的认知和需求?发展短板在哪里?这些都是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必须首先解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和思考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和思考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照护;发展现状 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口老龄化。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从上世纪末也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成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老年人长期照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老年照护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针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服务建设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现将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情况做一介绍,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建设提供参考。 1 老年人长期照护界定及服务内容 1.1 老年人长期照护界定老年人长期照护是指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的各种帮助的总称。长期照护需要向被照护者提供一系列长期性的健康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和生活帮助。长期照护的时限暂无统一标准,但有报道认为较为合理的“长期”应为6个月以上[2]。 1.2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基本服务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根据20世纪80年代凯茨[3]提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标”将需要照护的老年者划分为七种状况和四种类型,并据此提供多方面的照护服务,其中最基本的照护服务内容有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物资援助服务和特殊服务。 2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国内外状况 2.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状况 2.1.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制度建设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法律建设已较完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分为社会保险制和商业保险制两大类。前者以德国、日本为典型代表;后者以美国为典型代表。20世纪60年代,瑞典社区照顾作为老年福利政策中最关键的部分加以强调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健康保险市场上最重要的产品之一;1991年,英国发布《社区照护白皮书》,强调以“促进选择与独立”为总目标,现已建成分工明确、条理清晰的老年照护体系;1994年,德国正式立法通过《护理保险法》,使社会性护理保险成为并列于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年金保险及失业保险的第5种社会保险;1998年,日本颁布了《护理保险法》,实施强制性互助型的护理保险制度[4]。 2.1.2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建设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5],该地区政府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服务网络。主要通过建立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HCB),领导各类型老年护理机构,并提供包括老年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和家庭护理、综合性老年康复护理等。另外,政府要求从业者一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接受护理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的正规教育。待专业毕业后还需接受一年以上的老年护理专科实训。1981年,中国香港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就积极完善老年社区照顾体系,其中介组织发挥了强大的组织管理作用[6];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隶属社会福利行政体系和卫生体系,其中私立安老机构和公办民营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喘息服务”获得重用[4]。 虽然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各国在老年护理服务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老年护理院和公寓建设,均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社会需要出发。如在老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安装扶手,配置各种助行器,设置无障碍通道等。护理院命名以老年人更易建立积极心态的词语为主,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太阳城中心(sun city center)[7]。电子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为老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其中瑞典、丹麦与芬兰等国提供老年人使用的器械、设备最先进。此外,还设置了老人康乐部、自动洗衣房、理疗室等配套服务设施。目前,欧美国家老年护理院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规模化建设、品牌化经

美国失智老人护理项目设计和管理系统经验

失智症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组认知功能区全面或者持续减退的症候群,美国养老机构中大约60%的老人都患有认知障碍疾病,其中阿尔兹海默病是导致失智症最多的一个病因。 根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0年的统计数据,在美国有510万的65岁以上美国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到2030年将达到770万人,增长率达到50%。而在中国,失智老人的数量超过了1000万人,但是能入住专门护理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占总数不到10%。 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针对失智老人的“特别护理单元(SCUs)”,也被称为痴呆症护理单元。随着失智老人数量的增多以及市场对失智护理需求的多样化,这些“特别护理单元”不单单针对机构内的老人提供服务,也为轻度失智老人提供家庭咨询,照护支持及社区治疗等服务。 美国失智老人护理的三种方式 独立式失智养老机构 由于老人患病的特性,他们不大可能参与到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作为独立式护理机构可以提供活动的灵活度,也增加了护理的安全性和独立性。(表1) 失智护理和其他护理类型组合式的养老机构 将失智老人安排在“介助”和“介护”护理单元中,组成一个组团或者形成一个片区。这样在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更高效的配置资源,最大程度的保证老人的安全。这样形式也称为“房中房”。(表2)

将失智护理直接融入到社区中 有些养老机构认为应该把失智老人混合在大型社区中,为失智老人提供一些特殊的活动或者服务,在大型社区中失智老人能更加规律的生活并和其他老人减少差异。 功能区设计要点 美国对失智老人以独立式失智养老机构和组合式养老机构为主要类型。其护理机构在居住单元、公共服务区、花园和后勤办公服务区这四个功能区有以下设计要点需要注意: 居住单元 通常在护理失智老人的组团中,一般设计8至12床的居住单元,其中居住单元总数的10%至15%为双人间,主要提供给老年夫妇或者希望合住的老人使用。在房间的空间尺度上,“小空间”是失智养老机构的一个特点,美国研究和运营机构认为:在“小空间”里,失智老人可以减少压力和焦虑,他们可以更加舒心的生活。 在平面布局上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内走廊把居住单元联系在一起,并和公共区域并置在组团内(图一);另一种形式是以餐厅和活动室等公共空间为中心,居住单元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平面布局。(图二)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程度高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及问题,包括缺乏长期护理的保障机制、长期照护专业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等。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提出了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对策,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养老照护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标签:长期照护;老年人 一、现状 随着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确立,积极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群在养老、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需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政策。 但是当前我国护理机构资源匮乏,结构失调,社区发展缓慢,社会化照料费用昂贵,这些因素迫使失能老人社会化长期照料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料服务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高龄多,平均年龄为76.8岁,高于预期寿命,高龄往往伴随着体力的衰退、自理能力丧失;女性多,男性、女性的比例为4:6,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所以老年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高于男性比重,失能老年人群体中亦然;丧偶多,超过一以上为丧偶者,这部分失能老年人大多选择进入机构接受护理服务,而有伴侣的失能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家中,因为伴侣是家庭护理的主要承担者;疾病多,因为疾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失能带来更多的慢性疾病。 根据《2017年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调查地区有7.2%的老年人处于重度失能状态。如果加上中度失能,总失能率为16.5%,略低于《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19%的水平。分人群来看,70岁是老年人失能状况由轻转重的重要转折点,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年龄组的5.3%上升至70-79岁的8.8%。80岁后持续上升至2.7% 女性的整体失能率(重度失能率7.8%)和自理能力退化速度(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的6.3%上升至80岁以上的13.5%)都显著高于男性。失能老年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很高(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患病率分别为4%和9.1%),80岁以上的重度失能老年人更是“高危”人群(患病率14.5%)。 二、长期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导致失衡的主要原因有:政府政策缺失,导致公办机构和民营机构发展不均衡,补贴忽略失能老年人;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缩小、流动性增加,导致家庭护理供给数量减少;

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目次 前言 (2) 引言 (3)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和定义 (4) 4 面向工作岗位 (6) 5 面向院校专业领域 (6) 6 职业技能等级 (8) 7 职业技能等级要求 (9) 8 培训 (13) 9 评价 (14) 10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5) 参考文献 (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参与起草、审定的单位:民政部培训中心、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中民民政职业能力建设中心、兰州大学护理学院、深圳健康养老学院、共好福报(北京)养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河北仁爱医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绿康医养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颐合华龄养老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万虹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鸟软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老年康疗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上海和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湖南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中育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青岛市长期照护协会、石家庄市春晖养老评估服务中心(石家庄市银隆养老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学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根来、谭美青、王虹峥、娄方丽、张雪英、李惠菊、倪赤丹、武卫东、陈怡剑、谭宇双、周钢、林娜、张文玉、屠其雷、韩晓婷、冯翠平、李继宗等。 本标准修改与审定人:王军、张玉兰、肖成龙、邹文开、赵红岗、孙钰林、许世杰、周素娟、卓永岳、张登国、陈洪涛、于保荣、杨丽霞、刘华、王伟、赵云午、石晓燕、刘晨、贾德利、臧少敏、陶娟、刘日安、王婷、贾雪华、迟玉芳、仝伟等。 本标准的知识产权归属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未经同意和书面授权,不得印刷、销售和出版发行。

中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中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3T11:44:52.62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作者:赵健博宋毅霖 [导读] 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护理系护理学专业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人口及失能老年人剧增。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状态和构成以及未来对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变化,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 一、前言 2011 年 4 月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 1.7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这一数据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2.93个百分点。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末,我国失能老人数量达到了 3 300 万人,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9%。我国有 1 080 万人老人是需要护理的完全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 6.23%①。由于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意味着我国未来老年人看护和长期护理需求量将增大。我国的失能老人基数巨大,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料,借助外部护理的服务来弥补自身失去的生理机能,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由于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养老机构发展滞后,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不足,因而形成了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我国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变化趋势及特征 2006 年全国老龄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中失能老人占 6.4%,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的0.7%,中度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的0.3%,轻度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的5.4%。进一步对我国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数据分析发现:轻度失能老年人在失能老人中的比例最高,占84.3%;其次是重度失能老人,占10.6%;中度失能老人在失能老人中的比例最小,仅占5.1%。失能老人的健康情况不容乐观,80%以上城乡失能老人患有慢性病。近7成的城乡失能老人自觉健康情况很差和比较差。失能老人精神状况更令人担忧:41.1%的失能老人感觉非常孤独,常常感觉孤独的失能老人占 50.9%。调查中发现中度、重度失能老人患心理抑郁的几率更大。依照人类衰老的规律,年龄越大,失能的风险越大;年龄越高,失能老人的健康情况越差。从地区分布情况看,东北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8.8%;中部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6.7%;西部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 7.4%;东部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 4.8%。可见东北地区的老人中失能老人所占比重最高,而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最小。以上分布情况可以充分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到位,老人的失能率较低,经济较落后地区,医疗资源匮乏,老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失能率较高。中国老龄研究中心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显示(2000、2006、2010 年),运用环比平均增长法预测了今后 5 年间我国失能老年人的变化状况。在这里,笔者假设我国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变化趋势在2000~2010年保持不变,预测出“十二五”末我国失能老年人占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进而根据失能老人占城乡老年人口的比例计算出我国未来失能老人的人口规模。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全国失能老年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25%。其中农村失能老人为738.7万人,占农村老龄人口的6.83%;城市失能老人总数345.6万人,占城市老年人口的4.76%。预测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1 239.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05%,其中城市失能老人将达到 410.8 万人,占城市人口的 4.42%;农村失能老人将达到 828.9 万人,占农村老龄人口的6.73%。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失能老人占老龄人口的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失能老人的规模却在逐步增加。通过对我国失能老人数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巨大的失能老人数量给我国的老年服务体系带来沉重压力。一是我国失能老人绝对数大,中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说明我国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是惊人的,失能老年人构成复杂,相应的护理服务是否配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又一桎梏,也是老龄化过程中暴露出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二是我国失能老人的增长趋势成加速状态,到“十二五”末,我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将达到3 869万人,失能老人的迅速增长始料未及,老龄化速度远快于我国经济增速,中国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特点,加上失能老人增长率超前于现代化,如何应对老龄化中失能老人洪峰的严峻挑战,将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二、失能老人生活状况引发的护理服务需求 失能老人因为各种生理机能的日益退化,他们已经或者正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研究整理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关于老年人口自理能力的调查数据,选取失能老人的判定标准:“吃饭、上下床、洗澡、上厕所、穿衣和室内走动”6项指标,考察失能老人的自理能力。我国有五成的失能老人表现出日常生活能力欠缺,在家庭照料日益式微的情况下,其需要社会化的生活照料服务。失能老人的日常活动能力缺失,导致其失去全部或部分自理能力,这就产生了巨大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并且,失能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有障碍的时候,首先希望社会或家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帮助其弥补丧失的生理机能,其次失能老人才会进一步要求医疗护理和心理慰藉。失能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会更容易导致健康状况欠佳,对看护照料的需求就更加迫切。 三、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需求增长和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国城市中有77.1%的完全失能老人需要照料,农村中有61.8%的完全失能老人需要照料,这一指标农村比城市低15.3%。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的照顾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因此家庭成员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失能老人被照料的质量。由于我国控制人口政策的普遍实施,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伴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世纪50~60年代中期,我国家庭户均人口数基本是稳定的。到20世纪80 年代初,户均人口数有所上升。但是,从 80 年代开始,该指标开始下降,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为3.10人,比2000年的3.44人减少了0.34人。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费用居高不下成为其不能得到充足照顾的又一重要原因。有学者对长期护理所产生的直接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年人的护理费用是同龄全能老人的 2 倍以上。 四、总结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既与我国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相协调,又能满足处于失能生活状态下老年人口个性化需要的社会养老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f1828349.html,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分析 作者:鞠蓉蓉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1期 关键词: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照护模式;专业护理 本项目来源于江苏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失能老人生活现状与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以宿城区为例”(项目编号:201814160020X)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9日 自21纪初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慢慢呈现出数量多、发展快、占比大等趋势,失能情况也日益严重。根据江苏民政网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宿城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72%,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89%。“十三五”规划 指出:养老问题是中心问题。加强关注老龄人口的生活,提供养老服务。失能老人是老龄人口中更弱势的群体,如何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或成为民生所向,庞大的失能群体对于长期照护服务的呼声或会日益强烈。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宿城区的失能老人数量也在增加。我们发现,这些老人不仅生活无 法自理,而且多数还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因而,选择何种长期照护模式对失能老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失能老人倾向于家庭照护,他们认为,亲属子女能够给自己提供基本的起居照料和看病送药服务就已经足够,同时还能让他们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还有一些失能老人特别是失能程度较高的老人渴望有专业护理人员上门照护或是去到机构照护,原因是能够获得比较专业化的保健康复护理,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了解到,有近一半的失能老人对目前的照护模式是不太满意的。一方面他们平时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主要是养老金和子女供养,并且失能老人每月能领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1,200元左右,高昂的护理费用和苛刻的护理门槛将许多有需求的失能老人特别是重度失能老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很多失能老人因为缺少专业的护理和日常陪伴,终日只能待在家中,由子女或配偶照料日常生活。但是子女无法经常性的陪伴在老人身边,只能偶尔来送饭、打扫卫生,大多数时间需要老人独自生活,难免造成生活不便。总之,失能老人目前的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老人打造出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家园。 (一)子女、亲属供养压力大。目前,宿城区内有高达94%的失能老人选择了家庭照护,主要的照护人员就是老人的子女或者亲属。但是,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宿城区内的家庭规模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随着人口转变的深化,独生子女家庭、“421”结构家庭、失独孤儿等残缺家庭和代际居住分离的空巢老人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子女亲属的抚养负担压力越发严重。一方面由于失能老人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看病吃药、检查身体,高额的医药支出对于一

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广东医学2019年5月第40卷第9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May2019,Vol.40,No.9?1349? 嗨乏方范 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谢江芸,柴东升,张秀英 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保健中心(广东韶关512122) 【摘要】目的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方法选择60例失智失能 老人在进行日常生活照护的基础上,实施全医疗护理活动。运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定量表、临床印象变化量表(CIBIC-PLUS)等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评估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 老人照护模式的效果。结果对失智失能老人运用医养结合的照护模式6个月后,老人的ADL评分、CIBIC- PLUS评分优于入住老年保健中心时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医养结合的照护模 式,充分发挥医院的专业化医疗、护理的资源优势,能改善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精神行为症状,生 活质量得以提高,满足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长期性和医疗护理的可及性,实现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 社会等多方面共赢。 【关键词】医养结合模式;养老院;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1;R473.2【文献标志码】A DOI:10.13820/https://www.doczj.com/doc/ff1828349.html,ki.gdyx.20186057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伴随着高龄、失能、失智、独居等老年人数目不断增加,特别是失能和失智老人数量快速增长,根据有关文献报道:65~79岁.80-89岁、90~99岁和百岁以上老年人的失能率分别是5.5%、15.6%、34.1%和51.7%;失智率分别是4.8%、17.1%、36.3%.56.6%[1]0而失智失能老人的病程长,家庭照护困难;当老人岀现抑郁、妄想、幻觉、出走等精神症状,家属知识缺乏难以应对,长期护理这部分人群更加需要专业的护理照顾。因此,长期护理这部分人群更加需要专业的护理照顾,如今我国大部分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普通养老机构又无法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需求,专业的失能失智养老机构就有了其发展的必要性闵。医养结合是“医”“护”“养”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医”是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服务;“护”是指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养”是指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我院老年保健中心(以下简称“老年中心”)正是在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的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和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得到规范的医疗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7月25日至2018年9月1日入住我院老年中心的失智失能老人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6~95岁,平均(78.48±7.21)岁。 1.2纳入标准(1)年龄65岁以上;(2)病程6个月以上;(3)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在0~ 26分;(4)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0~60分;(5)临床印象变化量表(CIBIC-PLUS);(6)知情同意;(7)遵医嘱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因病情变化不能完成测试;(2)不能按照医嘱服药或中途退出者。 1.3方法 1.3.1运作方式老年中心实施24h无陪护制,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全医学的生活、医疗及护理活动,医生实行值班制,护士、护工采用APN排班制度,护士护工一同值班。 1.3.2操作方法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是进行全医学的生活、医疗及护理活动。有抑郁、妄想、幻觉、躁动等精神症状按医嘱使用奋乃静或奥氮平药物治疗,药物剂量根据病情调整。方式如下: 1.3. 2.1饮食护理护士充分评估老人的吞咽、咀嚼功能,指导护工为老人准备合适的食物⑶。鼓励失智失能老人经口进食,了解老人每餐进行量,做到定时定量,必要时通过胃管注入流质食物和水。老人进食后,了解老人进食量及进食后情况,发现异常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分析

自21纪初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慢慢呈现出数量多、发展快、占比大等趋势,失能情况也日益严重。根据江苏民政网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宿城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72%,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89%。“十三五”规划指出:养老问题是中心问题。加强关注老龄人口的生活,提供养老服务。失能老人是老龄人口中更弱势的群体,如何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或成为民生所向,庞大的失能群体对于长期照护服务的呼声或会日益强烈。 一、失能老人照护现状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宿城区的失能老人数量也在增加。我们发现,这些老人不仅生活无法自理,而且多数还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因而,选择何种长期照护模式对失能老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失能老人倾向于家庭照护,他们认为,亲属子女能够给自己提供基本的起居照料和看病送药服务就已经足够,同时还能让他们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还有一些失能老人特别是失能程度较高的老人渴望有专业护理人员上门照护或是去到机构照护,原因是能够获得比较专业化的保健康复护理,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了解到,有近一半的失能老人对目前的照护模式是不太满意的。一方面他们平时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主要是养老金和子女供养,并且失能老人每月能领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1,200元左右,高昂的护理费用和苛刻的护理门槛将许多有需求的失能老人特别是重度失能老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很多失能老人因为缺少专业的护理和日常陪伴,终日只能待在家中,由子女或配偶照料日常生活。但是子女无法经常性的陪伴在老人身边,只能偶尔来送饭、打扫卫生,大多数时间需要老人独自生活,难免造成生活不便。总之,失能老人目前的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老人打造出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家园。 二、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子女、亲属供养压力大。目前,宿城区内有高达94%的失能老人选择了家庭照护,主要的照护人员就是老人的子女或者亲属。但是,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宿城区内的家庭规模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随着人口转变的深化,独生子女家庭、“421”结构家庭、失独孤儿等残缺家庭和代际居住分离的空巢老人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子女亲属的抚养负担压力越发严重。一方面由于失能老人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看病吃药、检查身体,高额的医药支出对于一般失能家庭来说是难以承担的,无形中造成了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失能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家庭成员定时的陪伴照料。可以发现,在宿城区中有14%的老人失能时间超过十年,其中20%的失能老人表示每天需要8个小时以上的护理时间,如此长时间的照料必定会造成家庭照料人员的身心疲惫,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同时,家庭一般也不具备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所需的专业技术和相关设备,即便家属愿意照顾老人也面临着专业上的难题。 (二)传统观念限制照护模式。目前,长期照护是保证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模式,包括家庭长期照护、社区长期照护和机构长期照护。据调查显示,家庭长期照护是宿城区失能老人最愿意接受的照护方式,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失能老人认为家庭照护更符合“养儿防老”和传统“孝道”的观念。当提及是否愿意去到专业的照护机构养老,老人普遍认为没有必要。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老人对专业护理机构也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分析 □文/鞠蓉蓉戴云燕肖莎徐可 (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宿迁) [提要]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宿城区失能老人数量在持续增长,庞大的失能群体对长期照护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子女和亲属的照护压力大、传统养老观念限制老人的养老模式与专业护理的门槛过高都给老人在经济和精神上都造成困扰。所以,需要从政府功能、社区关爱、互助养老及护理队伍等角度提出解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建议。 关键词: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照护模式;专业护理 本项目来源于江苏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失能老人生活现状与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以宿城区为例”(项目编号:201814160020X)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9日 公共/财税《合作经济与科技》No.6s2019 160--

c032502与失智老人有效的沟通及护理措施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题目:与失智老人有效的沟通及护理措施 学生姓名:邢玉君 学号: 46 学院:医学院 专业:护理 班级: 1532班 学校指导教师:彭芳

企业指导教师:张莉 2018年 1 月 30 日

摘要 目的探讨与失智老人有效的沟通及护理方法。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3月纳入临床实习机构的三例老年痴呆患者,分为轻度痴呆、中度痴呆、重度痴呆,针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沟通交流、生活护理、日常照料进行讨论。结果通过对三位老人的沟通及护理,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成功率90%。结论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方式,与老人沟通效果较好。 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症(AD);沟通;护理

目录 1绪论 (3) 2方法和实践资料 (3) 纳入病例 (3) 轻度老年痴呆 (3) 中度老年痴呆 (4) 重度老年痴呆 (4) 实施过程 (5) 3结果 (6) 4讨论 (6) 5结论 (7)

1绪论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该病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病人及家属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 在北京某养老院学习实践中,2017年7月-2018年3月收入老年痴呆的患者占总住院患者的五分之一,其中男12人、女7人,年龄平均在70-90岁以上,好几位老人都有过走失史,现将其中三位老人纳入本设计。1 2方法和实践资料 纳入病例 轻度老年痴呆 彭奶奶,78岁,退休教授。4年前因烦渴、多尿就诊于世纪医院,经检查诊断尿崩症,给予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弥漫)治疗,病情控制尚可。老人3年前因关节疼痛就诊于世纪医院,经检查诊断骨质疏松,未予药物治疗。 1魏秀红,李秀艳,战同霞.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及居家照料者的影响.护理研究,2007,21(11):1778-1779.

养老机构失智症老人照护规范安徽标准2020版

DB34/T 3524—2019 养老机构失智症老人照护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养老机构失智症老人照护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卫生清洁、穿衣照护、饮食照护、如厕照护、洗澡照护、睡眠照护、行为和精神症状照护。 本标准适用于养老机构失智症老人的照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T 35796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 JGJ 450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 MZ/T 032 养老机构安全管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失智症 Dementia 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远高于正常老化的进展,特别会影响到老人记忆、注意力、语言、解题能力的一种症状。 4 基本要求 4.1 环境 4.1.1 环境设计及无障碍设计应符合 GB 50763、JGJ 450 的相关规定要求。 4.1.2 应设立失智症老人的专用照护场所与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喧哗或嘈杂。专用照护场所出入口处宜进行隐蔽化设计,窗户应限位,并确保通风良好。 4.1.3 空间设计应符合失智症老人文化背景及兴趣爱好,有益于老人怀旧,注重保护失智症老人的隐私,促进老人社交与互动,提供被有效限制的安全徘徊路径。 4.1.4 室内环境设计色彩、装饰物、标识标牌等应易于辨识,并避免尖锐物、刺激物及色彩。 4.1.5 居室、卫生间和浴室宜采用外开门或平移门。 4.2 设施设备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72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进一步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民政部会同卫生部,教育部,中国保监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提案人:高美琴 主题词:养老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85亿,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23亿,占总人口9.1%,特别是失智失能老年人已超过3300万,占到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7%。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总量急剧增加。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其中失智失能老人的社会化照护服务问题尤为严重。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有必要从战略定位、政策倾斜、社会资源分配等多角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多层次养老方式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传统家庭照护模式面临社会变迁的挑战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失智失能老人仍采用居家照护。长期家庭照护模式给家庭照护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约70%~90%的痴呆老人在其病程的某个阶段会出现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被窃妄想、猜疑被害、行为紊乱、性格改变、徘徊行为、大声吵闹、偏执观念、社会行为不端等。照护者不但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应付患者的一些怪异行为后果,照护过程漫长而艰辛,且照护服务的专业性也亟待提高。与人口老龄化现象并存的社会问题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在缩小,人口流动的速度加快等。再加上人口的长寿,使得养老问题更趋复杂。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提供相关社会支持与服务,已成为照护者的愈发迫切的需求。 (二)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机构照护作为目前社会化照护的主要形式同样也面临着困境:失智失能老人不同于一般老人,治愈康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长期住在机构直至死亡,这就造成床位的周转率很低,形成了目前“一床难求”的局面,目前每12名仅有1张护理床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同时,失智失能老人专业照护人员的配备数量有待增加,照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照护专业化知识的培训制度有待建立。 (三)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异常薄弱 失智失能老人作为老人中的弱势群体,其照护要求及负担远远高于一般的老人,

老年人长期照护评估工具

老年人长期照护评估工具 持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失能人口规模的扩张,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需求日益增加。长期照护是缓解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料负担、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性措施。对长期照护制度的探索和尝试已经成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但目前对于失能老年人的判定方式并未达成一致,对于长期照护制度受益人群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阻碍了照护资金的可持续性评估和规划,长期照护制度的公平性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长期照护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对失能者的支持,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照护服务的内容也将日益丰富。如何有效识别失能人群,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对其进行精准分类,成为关系到长期照护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并长期运行的关键要素。鉴于此,研究者希望能够结合发达国家长期照护制度发展过程,分析失能评估工具的发展演化脉络,探讨如何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失能动态评估标准,以适用不同阶段、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长期照护制度发展需求。 1长期照护评估工具的发展过程 健康老龄化是“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功能的缺损会导致个体在身体、精神或社会领域的失能。失能是由健康引申出来的一个复杂的多维概念,这种多维复杂性给评估的操作化过程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经济社会进步与时代变迁,个体需求日益增加,失能评估所包括的内涵与维度也在不断丰富。正如需求理论中所提到的,人类的需求会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改变,与此同时人们也提升了对基本日常活动的要求,而失能的判定标准也随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变,更加符合健康概念多维度的特性。 在发达国家的长期照护体系建设过程中,长期照护评估工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第一代长期照护评估工具聚焦于躯体活动能力,通常是使用单一指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测量。第二代发展为多维度的综合健康评估工具,整合了不同的失能测量指标,普遍包含躯体功能、认知心理、疾病情况、社会环境等维度,并纳入预防、成本管控等因素。第三代是模块化的综合评估工具,在多维度综合性失能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纳入了对于照护场所类型的考虑,扩展出多场所多用途的兼容模式。

养老机构失智老人照顾指引-广州老人院

ICS A 01 备案号:XXXX DB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 44/ T —2018 养老机构失智老人照顾指南 guidelines of dementia care in senior care organization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2018-XX-XX发布2018-XX-XX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4/ T —2018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环境要求 (3) 6 设施设备要求 (3) 7 人员要求 (3) 8 服务内容及要求 (4) 9 个案管理流程 (7) 10质量管理 (8) 参考文献 (9) I

DB44/T —2018 II 前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东省民政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市老人院、、广东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处。本标准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44/ T —2018 养老机构失智老人照顾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养老机构失智老人照顾的术语和定义、总则、环境要求、设施设备要求、人员要求、服务内容及要求、个案管理流程、质量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内各类型养老机构失智老人照顾工作的开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29353 养老机构基本规范 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35796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 GB/T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450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 MZ/T 032 养老机构安全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失智症 dementia 又名认知症、认知障碍症,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老人的认知功能损害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功能、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 3.2 以人为本p erson-c entred c are 是指重视失智老人、视其为独立的个体、从失智老人的特点出发,提供身、心、社、灵全面的照顾。 3.3 认知康复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是在对失智老人脑-行为关系的损害评价和理解基础上,围绕功能展开的治疗性活动体系,通过强化、加强、重建既往已经学会的行为模式,或者建立新的认知活动模式及代偿机制来实现功能性的变化。 3.4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