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生态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与启示

深圳生态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与启示

深圳生态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与启示
深圳生态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与启示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生态园林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形式。生态园林城市崇尚生态伦理道德,倡导绿色文明,保护和营造地带性植物群落,实施清洁生产,防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定性标准 1、组织管理: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 统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形成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 3、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 4、保持城市地域风貌,保护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5、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完善、集约,运行高效、稳定。生产、生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城市环境清洁、安全。城市建筑(新建)广泛采用节能、节水技术,普遍应用低能耗环保、节能材料。 6、大气、水系环境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城市热岛效应较低。

7、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污染控制水平较高,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城市具有完备的公园、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住宅小区、社区的功能俱全,居民对本市的生活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8、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9、涉及公共利益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机制健全,社会参与度较高。 10、模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规章,严格保护生态园林绿化建设成果,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二、定量标准 (一)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创建指标

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否决项 1.尚未编制(或修编)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未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要求划定绿线,并在至少两种以上的公开媒体上向社会公布; 2.建成区绿地率不达标; 3.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达标; 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达标; 5.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不达标; 6.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达标; 7.林荫路推广率不达标。 二、部分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 计算方法: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总分=大于或等于8的公众人数(人)/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调查被抽查公众的总人数(人)×100% 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K㎡)/建成区面积(K㎡)×100% 3.建成区绿地率 城市各类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其他绿地,建成区绿地率为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率。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内各类城市绿地面积之和(K㎡)/建成区面积(K ㎡)×100% 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公园绿地总面积之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居民人均占有公园绿地的面积。 计算方法: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 建成区内公园绿地总面积(㎡)/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人) 统计和计算时注意事项 (1)道路绿地面积计算:只栽植行道树的道路,单侧绿地面积按栽植行道树总长乘1.5米计算;行道树下建植绿地的,绿带宽度小于1.5米的按1.5米计算,大于1.5米的按实际面积计算。道路绿化覆盖面积计算:只栽植行道树的道路,按行道树垂直投影面积计算;行道树下建植绿地的,按行道树垂直投影面积与绿地面积相加,减去行道树垂直投影中与绿地重叠部分的面积。 (2)孤植树面积计算:孤植树是指孤立种植的树木,既不是行道树,也未栽在绿地内,其绿地面积按每株2.25平方米计算,绿化覆盖面积按树冠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3)垂直绿化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垂直绿化面积不计入绿地面积。屋顶绿化面积计入绿地面积。 (4)水面面积计算 ①公园内符合《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园内用地比例要求(绿化用地比例 ≥65)的水面,水面全部计入公园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 ②城市内部河流,沿岸(单岸)绿化带宽度<30米,水面不计入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 ③城市内部河流,沿岸(单岸)种植植物形成宽度≥30米的滨水公园绿地,水面面积≤滨

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的总体目标,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对近期城市建设的指导与统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的要求,以区域协调、社会和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对城市近期发展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与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共同承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四条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图纸以及附件。 第五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条文中黑体字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目标与策略 第七条近期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紧约束条件下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益、社会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提高,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第八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增长,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790平方公里以内。 第九条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1、积极推动深港跨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展两地在科技研发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打造深港创新圈,促进城市功能的互补和融合。 2、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性交通网络的建设,贯通与东莞、惠州等相邻城市的交通设施衔接,开展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方面的合作,加强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 3、主动参与和融入“泛珠三角”合作框架,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的地位,加强资源能源方面的合作,依托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机制,拓展城市经济发展腹地。 第十条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特区外的建设标准与水平 1、深化落实组团分区规划,加强对特区外土地利用的集中管理和空间统筹力度,促进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强力推进若干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地区建设,带动特区外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 3、以轨道交通带动土地的高标准开发,严格执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高水平规划建设特区外各类配套设施。 第十一条实施“两增一减”策略,实现用地结构优化 1、从严控制新增用地规模。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其中,新供应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消化存量用地15平方公里。新增用地应优先保证重点地区以及重大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益。 2、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新的增长空间。规划期内,更新改造35至45平方公里。加快旧工业区升级改造,积极引导中心城区和重要干道沿线旧工业区的功能置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城市更新促进用地结构调整。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课程作业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概况简述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及班级土管1班姓名何建明学号201131160707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一、基本情况与修编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市规划国土委对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于今日公布新一轮总规。 专家表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根本性蓝图。在特区进入第二个发展的30周之际,本轮总规充分体现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承担了在全国率先探寻城市转型路径的重要使命。它的公布,必将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三、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四、城市职能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

附件1 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 生态园林城市评选遵循自愿申报、分级考核、逐级晋升、有升有降的原则。生态园林城市根据考核结果分为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星级生态园林城市、二星级生态园林城市、三星级生态园林城市。 一、申报 (一)申报条件 1.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且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3年以上; 2.达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Ⅰ级; 3.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目标及包括宣传发动在内的年度实施方案,并已报送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备案,且实施3年以上; 4.近3年内未发生违规损毁、移植、砍伐树木、大规模移植大树、古树进城等破坏园林绿化成果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恶性事件,未发生市政设施建设运营、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较大安全事故,未曾被通报批评或媒体曝光。 (二)晋级要求 1.获得一星级生态园林城市命名两年以上,可申报二星级生态园林城市;获得二星级生态园林城市命名四年以上,可申报三星级生态园林城市; - 1 -

2.北方采暖地区城市,申报一星级生态园林城市,居住建筑集中供热计量收费比例需达到40%以上;申报二星级生态园林城市需达到50%以上;申报三星级生态园林城市需达到60%以上。 (三)申报时间 生态园林城市评审每两年开展一次,偶数年为申报年,奇数年为评审年。申报城市须在申报年的9月30日前将城市人民政府的申报申请、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及遥感测试基础资料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其他申报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评审年的6月30日。 (四)申报程序 1.申报城市人民政府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申请; 2.城市人民政府申报申请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由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连同书面初审推荐意见一并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3.直辖市申报申请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五)申报材料及要求 申报材料包括纸质材料(附电子版光盘,1式2份)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技术报告DVD音像片(1式2份)。 1.纸质材料 按四册装订,第一册内容包括: (1)城市人民政府的申报申请。 (2)申报城市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申报城市《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Ⅰ级达标自评的综述报告及初审推荐 - 2 -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 丽深圳的决定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深发[2014]4号 【发布部门】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04.28 【实施日期】2014.04.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 (深发〔2014〕4号 2014年4月2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圳是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同时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

市。生态资源是深圳长远发展的基础资源,生态环境是深圳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生态质量是深圳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抉择,对于打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将其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领域,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建设蓝天***、青山碧水的美丽深圳。 --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环境第一”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将深圳打造成为绿色经济大市和低碳发展强市。 --把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坚持生态文明的管理理念,树立绿色政绩观,完善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把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绿色价值观,增强环境自觉,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文化产品,使生态文明成为城市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 --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建设。坚持美丽深圳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政府提供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企业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公众践行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进一步降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浅谈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浅谈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发表时间:2018-11-17T18:46:45.62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24期作者:张津迪 [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比比皆是,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等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再次背景下,建设生态化的城市与园林是非常重要的。 张津迪 身份证号:4104031991****5532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比比皆是,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等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再次背景下,建设生态化的城市与园林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需要我们从城市的协调发展与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建设更加生态化的城市。本文主要对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现状等进行分析,并针对生态化园林城市建设的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1、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1.1城市协调发展 其一,城市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合理,形成了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其二,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大气环境、水系环境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热岛效应较低;其三,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融通,继承城市传统文化,保持城市原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具有独特的城市人文、自然景观。 1.2具有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达到了较高污染控制水平,建立了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市民能够普遍享受健康服务。城市具有完备的公园、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住宅小区、社区的建设功能俱全、环境优良。居民对本市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供水、燃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等设施完备、高效、稳定,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生产、生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城市交通系统运行高效,模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3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无重大破坏绿化成果行为、无重大基础设施事故。 2、城市化与园林绿化景观现状 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垃圾等污染严重的危害了人们正常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化的不利因素。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不仅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而且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美化市容,提高城市的潜在价值。良好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能够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改善小气候、美化我们生活的家园。 但是,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绿地景观系统的作用,这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过分强调园林景观的美学特征,忽视其生态效益。如重视人工造景而忽视了自然景观,广场和草坪片面追求宽大,盲目引进树种等;第二,配置形式和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缺失。表现在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配置不合理,片面追求常绿树,少落叶树等;第三,“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发展不平衡。各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不同区之间、中心城区,老城区与郊区,发展极为不平衡,绿化不成系统;第四,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低下。技术人员匮乏,管理措施落后或很难落实,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 3、生态节约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3.1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合理搭配 所谓乡土植物就是产地在当地或起源于当地的植物,乡土植物经过成年累月在当地的成长,它的生理、遗传以及形态特征都能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从而具备了比外来植物更加好的适应能力。所以,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合理地选择一定数量的乡土植物,既可以增强植物群落整体的固碳能力,还能够增强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与适应性,同时也可为开发本土园林植物资源做贡献。 3.2生态雨水廊道 生态园林设计中要充分结合海绵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围,落实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水生态敏感区保护要求,划定水生态敏感区范围并加强保护,已破坏的水系应逐步恢复。生态园林设计中要转变传统设计理念,不能将排水功能过于依赖管渠、泵站等相关设备,尤其是要转变传统“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的设计方法,应该在海绵城市水系规划中尽量保护与强化其对径流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与调蓄功能,优化海绵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湿地(自然净化区域)、湖泊(调蓄空间)布局与衔接,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同步协调。 3.3海绵城市道路生物滞留带 生态园林设计中根据海绵城市道路,园林道路和景观道路等不同类型构建道路生物滞留带,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设计中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可以在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等位置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渗管等,通过这些生态排水设施构建道路生物滞留带,通过渗透、调蓄等方式提高道路径流污染及总量等控制能力。 3.4做好绿化雨水收集,逐步实现生态供水 在以往的绿化建设中,供水一般采用胶皮管、自来水浇灌,常常造成对水资源的紧张。比如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的措施,采用喷灌、滴灌等方式对植被进行培育,可以及时高效的对绿地实行灌溉。满足当代园林中的灌溉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设计一套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喷灌系统,对于节约用水大有好处。 3.5积极利用全新技术,实现园林资源再生利用 园林景观中生态环境平衡所需的资源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减少对社会的影响,是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要义,为此,在园林

2007-2020年深圳市宝安区生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区建 设实施办法》(深宝府【2007】1号),缓解宝安区社会经济发展、资源 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各类矛盾,顺利实现建设环境优美的 国家生态区的发展目标,遵循国家《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 纲(试行》、《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要求,编 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指导宝安区生态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提 供指导和依据。 第3条法律效力 本规划提交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宝安区人 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执行。 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与措施应纳入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 施。 本规划为开放性规划,应定期评估实施情况,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第4条规划范围 宝安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陆域及近岸海域,总面积712.95 km2,包括 光明新区和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石岩、观澜、龙华、大 浪和民治十个街道。

第5条规划时限 鉴于本规划编制主要目的,规划时间范围确定为2007~2020年,规划 的基准年确定为2006年。规划近期为2007~2010年,规划中期为 2011~2015年,规划远期为2016~2020年。以规划基准年为基础,以 规划近期为重点。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6条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绿色城市为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关系,以人为本,以自然生态、环境支撑、生态经济、资源保 障、生态社会、能力保障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任务,走绿色生产、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7条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高效原则、循环经济原则、针对性原则、便于 操作原则。 第二节规划控制目标与指标体系 第8条规划控制目标 持续推进生态区建设工作,构建绿色城区。 ——经济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清洁生产企业和通过ISO14000认 证企业比例不断提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单位能耗、水耗持续 降低,2010年和2020年单位GDP能耗分别控制在0.5吨标煤/万元、 0.4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分别控制在20 m3/万元和 16 m3/万元。 ——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保持在40.62%,不断提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指标;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010年和2020年COD排放量分别控制在 排放量控制在1240吨。加大环保投入,全面16700吨和9600吨,SO 2 提升环境质量,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远期进一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05T11:54:31.3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王立红[导读]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针,我国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园林规划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跃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31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针,我国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园林规划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城市工厂废弃排放、污染用水排放、固体废物以及城市噪声污染等,给城市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要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污染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的生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同时,在居住环境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在城市建设中,生态园林建设规划应遵循生态伦理道德。因此,城市建设领导人要倡导绿色文明建设,保护当地生态体系,注重对城市环境的清洁,并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地利用城市中有限的资源,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在保护城市特色文化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园林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主要是以城市绿化为目的而进行城市建设,同时,还要以人的审美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推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 1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内容 1.1概念。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是指在园林建设时,要以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与协调为主要发展目标。经由生态学基本原理,探索植物种群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植物种类的特征和发展历程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了解植物种类与城市的互补作用后,就要避免其发生相克,形成比较规律的人工城市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城市系统之中,依托自然地理地貌与自然生长的草木等植物,做好城市绿化建设。因地制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协调种群之间的关系,形成城市特有的风貌,体现出应有的城市气息。1.2基本功能。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基本规划建设时,主要满足3方面功能:(1)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要存在观赏性,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配置资源,最终形成美观的人工植物生态群落。绿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通过生态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的观赏性、价值性和公益性,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2)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园林时,调整好植物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物种的光合、净化作用,调节城市微气候,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颗粒灰尘含量,防尘固沙,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平衡。(3)保证生态园林建设的结构合理性,合理安排园林建设时间、空间、结构等基本要素,将其与城市建设相统一。 2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2.1促进城市景观的多样化发展。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除了具有防尘固沙、防风灭菌、减少噪音、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还能够促进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发展。在城市健康发展过程中,单一的城市景观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所需,很难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和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能够为居民营造环境优美、观赏性较高的环境,表现出极大的艺术气息。在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中,建设区域一般都涉及城市绿地、水体、道路、廊道、山体以及斑块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能够极大减缓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极大促进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多样化发展。2.2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建设可以融合当地城市文化特色,展现城市文化个性,并形成城市独特的标志,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艺术特性体现出来。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艺术灵魂就是生命特征的体现,这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需要有创造性,不能一昧地模仿其它城市绿化。而是要借鉴其它城市发展、创造方式,探索本城市发展之路,通过展现当地城市文化特色,促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和当地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发展。2.3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城市的形成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产物,是人类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我国人口大幅度上升,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生态园林规划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形成与人口分布密不可分,人口聚集、产业发展等都是城市形成的基本要素。城市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中心,也是人们生活、消费发展的中心,是人类发展成熟的标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形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变化为大城市、特大城市,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环境更加恶劣,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大大挤压了人类的休闲空间,不能满足人类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用地面积紧张,通过扩大绿化面积改善环境的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在各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就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3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建议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城市绿化多样化发展。3.1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城市大气污染是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其是依据城市大气质量状况而对功能进行区分。设定不同地区所允许的气体最大排放量,将治理大气污染的方针具体化。在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时,首先要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和交通枢纽所在的位置,确定主要污染物来源,从而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大部分是由于汽车废气排放引起,而污染物中SO2与总悬浮颗粒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在进行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时,首先,要改变城市居民落后的燃烧方式,节约燃料,提升燃烧利用率,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气体燃料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或污染较少,资源含量较多的能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升生态园林建设绿化效率,净化城市居民所在的生活环境。3.2综合治理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城市水体污染也是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它的综合治理是依据城市能接受的水体环境容量,从而计算出污染水体的最大排放量,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在我国大城市中,每天至少有1亿t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严重污染了水体中生物的生活环境,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在污水综合治理方面,要改变人们落后的生活方式,采用无废或者少废的技艺实现城市安全生产。3.3综合治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也是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是依据各种固体废物利用率、实际处理指标,确定城市废弃物的治理方法。要做好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与国内设备相结合,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固体废物处理体系,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 4结语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既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要求。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建设,能够大大提高城市文化品味,促进建立特色城市,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关于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6(3)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主持单位: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规划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四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2011年4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6)》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近期,国家先后批复同意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批复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深圳市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划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使轨道交通近期建设项目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新变化新趋势,需对原建设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进一步加快相关轨道线路的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要求,按照深圳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联合开展了《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编制工作。 受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委托,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负责编制《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受委托编制《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于2014年9月基本完成。 (二)规划概况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提出近期拟建设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线、3号线南延线、3号线东延线、4号线北延线、5号线南延线、6号线南延线、9号线西延线和10号线等共8条线路,总长约85.1正线公里(其中,地下线路约62.6公里,高架线路约22.5公里),设车站67座,工程总投资约698.3亿元。 2号线东延线由既有2号线新秀站延伸至莲塘片区,是联系莲塘片区与罗湖中心、福田中心以及南山中心的城市轨道干线,线路全长约3.9公里,设3座车站。 3号线南延线由既有3号线益田站延伸至福田保税区,是联系福田保税区与福田中心、罗湖中心以及龙岗中心的城市轨道干线,线路全长约1.5公里,设1座车站。 3号线东延线由既有3号线双龙站延伸至坪地片区,是联系坪地片区与龙岗中心、罗湖中心、福田中心的城市轨道干线,线路全长约9.4公里,设7座车站。 4号线北延线由既有4号线清湖站延伸至观澜片区,是联系观澜片区与深圳北站、福田中心、福田口岸的城市轨道干线,线路全长约10.6公里,设8座车站。 5号线南延线由既有5号线前海湾站延伸至赤湾片区,是联系前海、赤湾片区与宝安中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新)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3)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6)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8)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8)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9)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9)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9)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0)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0) 4.1建设目标 (10) 4.2建设原则 (11)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2) 5.1总体框架 (12) 5.2技术架构 (13) 5.3应用体系 (14)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3)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6)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8)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8)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9)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9)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9)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0)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0) 4.1建设目标 (10) 4.2建设原则 (11)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2) 5.1总体框架 (12) 5.2技术架构 (13) 5.3应用体系 (14)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

深圳绿地系统规划

深圳绿地系统规划--

————————————————————————————————作者: ————————————————————————————————日期: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指导深圳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安排,加强全市绿化工作的规划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深圳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 003-2005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办法(试 行)》和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结合深圳市的 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项目的规划范围为深圳市行政辖区,包括深圳经济特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和宝安区、龙岗区,总面积20 20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4-2020年。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纸以及说明书组成。 第五条根据深圳实际情况,建设由“区域绿地—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地”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与此相对应,本次规划所指的绿地, 既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也包括建成区外对生态环 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水域等各类 生态绿地,前者主要对应于各级城市绿地的分类规划,后者纳

入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范畴。 第六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全市绿色开敞空间总的建设指引。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与绿色开敞空间相关的规划、 绿化及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其他各种类型的开 敞空间规划应与此相协调,实现城市生态空间资源合理保护与 有效利用的“双赢”。 第二章目标和原则 第七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质量,优化绿地布局结构,提高绿地配置 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效果,缓解深圳乃至区域的快速城市 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2、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海滩 涂、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实现区域生态环境 的共保、共建和共享,维护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安全。 第八条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国际化城市和现代化中心城市的 发展目标,以及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

232-城市更新片区交通规划方法探讨——以深圳车公庙片区为例

城市更新片区交通规划方法探讨——以深圳车公庙片区为例 夏国栋 王龙 刘光辉 覃国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沧桑巨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在资本循环的逻辑下迈向服务化,城市空间也全面更新。城市更新活动导致区域内用地性质和交通出行需求特征发生重大改变,原有的交通体系很难适应并促进新片区形态的发展,需对交通系统进行更新重塑。梳理原有交通体系的特征和外部交通环境,分析更新后新片区的交通需求并进行适应性交通规划,对引导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高效耦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车公庙片区为例,介绍了自工业型片区更新升级为集高新技术产业、运营总部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过程中交通改造规划理念与方法,对其它类似更新片区交通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城市更新;交通规划;方法研究 0 引言 城市更新,通过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实现城市土地的二次开发,达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总量提升,带来了城市的沧桑巨变。城市不仅在增量上急剧扩张,存量上也经历置换开发、城中村改造、工业区升级转型等多种形式更新,优化了空间资源配置,改善了城市空间品质。 城市更新活动导致区域内用地性质和交通出行需求特征发生重大改变,原有的交通体系很难适应并促进新型片区形态的发展,需对交通系统进行更新重塑。梳理原有交通体系的特征和外部交通环境,分析更新后新片区形态的交通需求并进行适应性交通规划,对引导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高效耦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更新及交通问题 从城市更新用地性质来分,城市更新可以分为城市中心区更新、城市工业区更新、城中村更新等三个主要模式[1],从更新的彻底性和全面性上可将城市更新分为政府主导下的整体规划更新及市场强势驱动下的自发更新。政府主导下的整体规划更新由政府主导,根据片区区位,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总体规划,系统改造,整体提升的更新形态。这种模式片区更新方向明确,改造彻底,更新周期相对较短,适应于土地产权明确,各方利益一致的片区。目前,很多大型工业区、城中村更新均属于这种模式。市场强势驱动下的自发更新由市场驱动主导,政府掌控(辅助)管理,根据地块区位,产业发展及自身利益需求,由业主或开发商提出更新意愿,政府部门审批的更新形态。此种更新模式缺少宏观规划引导,更新周期长,地块零散,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较难管理。目前,城市中心区及区位条件优越、业主众多的工业区较多采用的此种更新模式。 在城市更新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片区特点而被管理部门所采用的两种更新模式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