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讲好高中地理公开课

如何讲好高中地理公开课

如何讲好高中地理公开课
如何讲好高中地理公开课

如何讲好高中地理公开课

地理公开课是就地理课的教学为同行提供一个教学实例,供大家学习借鉴或讨论剖析,共同研究、解决某个或某些教学问题的教学行为,它是各级学校展开教研活动的一种常用形式。因为公开课的目的、对象、内容等的不同往往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自己的体会,想就新课程下的地理公开课的准备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及供参考。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包括思想准备、心理调适和物质准备(教具材料、图片、视频、案例等)。大致包括海选、吸收、精选、创新四阶段。广泛收集课题相关信息,积累素材,看看别人的优点和不足,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为我所用,大胆创新,融入自己的见长,体现自己的优势特长,禁照搬。认真研读教材和参考书,认真研读相关的前修和后续课程的教材,亲自做过教材中全部的练习题、思考题和习题,了解学生知识基础、水平状况、所学专业及以往课程的整体成绩等信息,以便决定本课程在本节课的讲法。特别思考理清以下问题五个问题是:

(1)本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贯穿全课程的基本线索是什么?或者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水平和重要结论是什么?

(2)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本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4)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本课程与前修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什么?

(5)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将通过怎样的教学步骤教给学生?

二、备课准备

1. 备详案

即教师在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学生的回答情况,甚至是教师举手投足的每个关键动作,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状况等等方面,都要写下来,这个备课过程也就相当于把书读到由薄到厚的过程。这种方法看似费时费力,却能让授课语言越来越精炼,思路越来越清晰,课堂效率越来越高。当然,具体怎么写详案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如果是有多年教学经验、教材很熟的老教师,能够不必事无巨细,只列出框架就能够;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讲,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事无巨细,这个点非常关键和重要。这不但对备好本节课至关重要,而且对今后的教学和自身业务的提升都非常重要。备公开课必须要经过这个由薄到厚,然后再由厚到薄的过程,这节课才有可能成功。

2. 备学生

首先,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备课时,应着力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将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直观形象的突破难点。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过这个课题,如果学过,就要在备课中适当加深难度;如果内容忘得几乎差不多了,还需对以前所学的重点加以回顾;如果从来没学,就要看前面的知识基础掌握的怎么样,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没有障碍,课上的内容也要低坡度实行。尤其是抽题后讲课顺序不是在第一天的老师,要注意前

面选手的课堂是否切实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果没有,你要提前去给学生做好知识铺垫,否则,前面一个选手的失败可能影响到你的正常发挥。

其次,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备课时,还应该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说,如创设情境时,我们要想,怎样的情境学生才能感兴趣?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想,怎样的问题才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设计语言时,我们要想,怎样的表达才能使学生觉得直观有趣等等;另外要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把重点内容放在注意力集中的时段解决,切不可放在课堂一开始或者半小时以后学生思想松懈的时段;还要考虑学生的情绪波动,就像“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情绪也能够时松时紧,如果课堂中能带领学生达到一个高潮,那肯定是一节非常精彩的课了。比如在课堂活动中能够采用竞赛、小组讨论、放松活动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使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的目的。

再次,设计对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现在讲课时普遍存有的弊端:教师讲得太多。教师的角色要由演员变为导演,现在评课更注重评教师“导得多好”而不是讲得多好。现在的课堂,很多老师喜欢用时髦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我认为有必要讨论的问题才去讨论,而不是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脱离了内容的形式就变得华而不实了。这种浪费时间的形式上的热闹,就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3、备听众。

公开课是一节供大家观摩、评论的课,所以,它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听课者的感受,有时需把听课者也融入到你的课堂中来。比如,在要求学生看阅读材料时,你就需将相关的内容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听众,这样就不会让有些听课老师因为不熟悉所讲的内容而跟不上课堂思路。另外,通过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把你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及思路打在屏幕上,使学生和听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从而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说到课件,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课件上一屏内容不要太多,不要满满的都是字,这样谁也不愿意看。还要注意字体的大小,要让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的清楚;字体颜色与模版底色的对比要明显清晰,要让人看得舒服;另外不要太鲜艳,跳跃活动的东西不要太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要明确课件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为讲课内容服务的,它是处于从属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

3. 新课的教学目标力求全面。

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注重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一堂好课不但要考虑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提升了多少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情感获得了哪些发展,乃至在精神方面有了哪些收获。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目标,水平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水平目标我们一般都能达到,但是对于情感目标,平时讲课时总是模棱两可,或者仅仅触及那么一丁点皮毛,设想如果一节课能渗透一定的情感教育或者教给学生一种方法,那教师的讲课水平就很不一般了。

4.新课的导入力求新颖。

好的课堂导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导入方法有很多,比如诗词导入法,歌曲导入、漫画或图片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谚语导入、设疑导入等等,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定能“文思泉涌”。

5. 教学环节的过渡力求自然。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之间的过渡应该自然,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流畅,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的转折被打断,听众也会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备课时我们要注意寻找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它们穿起来,形成

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机械的用“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种单一的方式生硬地把学生拽过来。

6. 课堂检测的选择力求精炼。

选入公开课中的课堂检测题切忌“繁”“难”“偏”“旧”。选择的课堂检测题应力求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出现,难度要适中,让绝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也是你课堂效果的见证。设计的练习中各个题目要有相对应的梯度和明确的目的性,而不是练了半天,学生看似活跃,而让评委觉得你思维混乱。

7. 授课过程力求有亮点。

课上完了,要自己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哪个环节给人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有没有给听课老师留下一点值得回味的地方?哪个环节会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如果没有,说明这节课准备的不够好,没有亮点。这个亮点不但仅是形式上的亮点,更重要的是,这个亮点必须为内容服务,脱离本节内容的亮点宁可舍弃。如果你准备了一个亮点,切忌要准备充分,然后象相声演员一样成功的抖出来,而不是因为小环节的失误或者存有知识性的错误,使亮点变成了污点。

三、反复试讲,即时纠正

无论课前把教案准备得多么熟悉,都不如进课堂给学生们试讲一次所获得的经验来的直接和丰富,更有针对性。学生就是授课的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讲课的方向,左右着我们的课堂。

试讲不一定要有指导老师听,只要自己在学生面前讲一遍,这节课是成功还是失败,看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情绪就知道个百分之八十。

若有指导老师听课,每次试讲完后,听课老师都会提很多宝贵的意见,这时候你不要仅仅是听着,因为很多老师为了照顾你的面子,提的意见很委婉,也可能话里有话;另外人家说的很多意见你可能当时理解不了,可能还不服气,觉得我是这样想的呀,我是那样想的呀等等,这时你要一字一句的记下来,然后回去慢慢琢磨:这个老师的这句话是针对哪里说的?其他地方是否也存有这个问题?那个老师提的意见有什么能够借鉴的地方?然后能吸收的吸收,能改进的地方改进,将试讲中存有的问题一一改掉:像课堂语言要精炼、力争不重复一句话,即使是夸奖学生也不要用同一句话;不要有口头语;不要站在讲桌旁,要试着融入到学生中去;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是读文字时,一定要认真听,和颜悦色的注视着学生,并给与相对应的鼓励评价等等。一节优质课如果准备到不用看教案,心中只有一个框架也就是自己感觉由厚到薄的水准就差不多能够进课堂了。如果试讲多遍,准备的很充分了,自己有信心了,自然就不紧张,不但能流畅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能突发灵感,说上几句比较幽默的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试讲会让你的课变得更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

四、正式讲课

首先,要考虑着装。尽可能穿职业装,显得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女老师能够化化淡妆,显得人很精神,给学生和评委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克服紧张情绪。有的老师在讲课之前很紧张,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克服紧张最有效地办法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准备好了,进课堂还紧张,那就需要进教室之前自我调节一下。教师能够抱着以学习研究的心态来上课(能够自己安慰自己我是来学习的,是来抛砖引玉的,丢人也无所谓,丢了人我更明白我哪里该改进,对这节课该怎么讲印象更深啊),以展示的心态来上课(我有一个非常好的设计方案,急于向听课者展示,展示自己的讲课水平),以“我能行”的心态来上课(不妨来点阿Q精神,告诉自己,这是我的课堂,我准备得很充分,这节课由我做主)。

再次,要有课前调动。上课之前一定要有课前调动,要找机会和学生套套近乎,消除学生

的紧张心理,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和学生做个小游戏、讲个笑话等,一方面和学生交流一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也借此稳定自己紧张的情绪。

最后,在授课过程中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要有激情,还要注重手势等形体语言的使用。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课后反思

课后做全方位反思,组好总结,持续积累经验。

2021年高中地理公开课的评课稿

高中地理公开课的评课稿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 ___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其次,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在教学突破口选择上,把握了本课的主旨:“南极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这一核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找答案,依次通贯全文。 最后,以考点为依据,在讲的基础上注重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地掌握和巩固,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但是,在我看来,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即:王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互相讨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还有可能因为王老师说话语速较快或其他原因,使得下面听得不是非常清

楚,如果王老师在这两个方面稍加注意,相信这堂课将是 ___无缺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王老师的公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我就粗浅的评论一下他那堂课的得与失。 在地理教学中,我最大的 ___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地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而在公开课中,它不仅能展示了教师的才华,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王老师真正做到了使课堂教学返朴归真,这也正是他一贯“朴实、真实、扎实”教学风格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王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 ___和谐的课堂氛围。 后来,我还体会到那么几点。如他没有运用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他的教学语言没有半分的夸张,他也没有过头的表演动作,更不会有对学生的调侃和煽情。或许是对王老师朴实、实在的为人比较了解吧,我对他的公开课还是以“朴实、真实、扎实”作为结束语。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中初中地理优质课,公开课大全

以下为初中、高中地理视频专辑(专辑名称—视频个数) 浏览时请按下CTRL+点鼠标左键就可直接打开 这里只有几万视频中的一部分,更多视频请到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浏览 -------------初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46)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6580287.html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5)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80.html 七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42)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78.html 广东省新课程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18)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90.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视频(34)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17.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集锦教学视频(35)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1.html 新课程初中地理广东省名师课堂优质课课例(3)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4.html ---------------高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35)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902.html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23)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898.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实录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0687034.html 广东省高中地理名师课堂课例示范(19)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959.html 2010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8)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857.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特级教师课例示范(7)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773.html 高中地理教学视频(13)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0788.html,/playlist_show/id_6595332.html

高中地理公开课评课记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 公开课评课记录 2005.11.29 一、评王名扬老师课 1.葛志刚老师评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其次,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在教学突破口选择上,把握了本课的主旨:“南极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这一核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找答案,依次通贯全文。 最后,以考点为依据,在讲的基础上注重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地掌握和巩固,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但是,在我看来,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即:王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互相讨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还有可能因为王老师说话语速较快或其他原因,使得下面听得不是非常清楚,如果王老师在这两个方面稍加注意,相信这堂课将是完美无缺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陶金玉主任评 王老师的公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我就粗浅的评论一下他那堂课的得与失。 在地理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地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而在公开课中,它不仅能展示了教师的才华,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王老师真正做到了使课堂教学返朴归真,这也正是他一贯“朴实、真实、扎实”教学风格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王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后来,我还体会到那么几点。如他没有运用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他的教学语言没有半分的夸张,他也没有过头的表演动作,更不会有对学生的调侃和煽情。或许是对王老师朴实、实在的为人比较了解吧,我对他的公开课还是以“朴实、真实、扎实”作为结束语。 3.王雷老师评 王老师的课内容丰富,但由于有一个顺畅的思路在引导,整堂课显得很紧凑,却不让人觉得这堂课很长,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王老师自己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从整堂课的结构思路上讲,主要有灵活和清晰两个特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境保护 科目:地理课型:复习教学对象:高三、1 班 【课程标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五.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以二轮材料《山东高考》为抓手,以近五年全国Ⅰ卷第44 题“环境保护”为实例,归纳总结环境

保护高考题做题方法、思路,力求总结规律,提高选做题得分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高考真题,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做题规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考高频考点。 2.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及措施等。 【学情分析】: 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不很扎实,双基仍需夯实。

高中地理教师公开课心得

高中地理教师公开课心得 一年一度的对外公开课已经结束,放心忐忑的心情,回顾开课前的准备、上课的过程,收获还是很丰富的。 本次,我开设的公开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自然灾害”部分,由于教材中知识点多且分散,是一节内容过多而显得中心不突出、不明确、较难上公开课的课型。为了避免一节课中知识点过多、全是重点等于无重点的“散乱”局面,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有舍有取,有舍才有得”的原则,打破了教材内容前后编排顺序,以“洪涝灾害”为主讲内容,采用“专题”的形式,将教材中的常见灾害内容都编排在一起,重点突出长江中下游自然灾害,同时以兼顾地区的自然灾害教学方案,使本节公开课主题比较鲜明、突出重点、落实知识点、达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能设计好这节课,我想了许多方案,最终选择了“专题”式教学方案;通过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有机处理,形成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师生讨论――得出结论”的基本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使“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让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得以实践。在“新课的导入”中,我没有采用“花哨”的方法,则是从学生熟悉的问题――XX年自然灾害频发,我国经历的主要自然灾害回顾,导入新

课。 让学生感受灾难离我们并不远,,为学习新课创造了心境;在这样的心境里,认识自然灾害,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和应对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了新课学习。 公开课的准备中,严老师和唐老师帮助我理顺教学思路,设计情境,使我很快熟悉选修班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再次突出备课组的重要性,在研讨的过程中,提高得更快、更全面。 在“问题设计”中,尽可能使提出的问题是有效的,为此在设计时充分注意到问题的目的性,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的的需要而提出;兼顾问题的新颖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积极思考的目的;适度开放问题(如设计鲇鱼台风对台湾的危害,如何预防和互助自救),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分层次设计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去思考,都有所发展和提高;重视问题的启发性,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本节课中设计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观察、活动、讨论中感知,体现了新课程“在动中学”的特点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在“结论得出”的环节中,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2.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 避害发展的思想,; 3. 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 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

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 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 指导。 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 图

中 国 降 水 量分布图 【 归 纳 提 升】构建青 藏 地 区 地 形、气候与 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图3 藏民服饰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布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交通布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以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为例,归纳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主要因素。 2. 结合福建铁路建设,学会简单的交通运输选线及布局,形成作品。 3. 通过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分析,学会用地理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天路”,让学生在激动人心的旋律中欣赏青藏风光,感受青藏铁路的风采,迅速进入新课情境。 (一)以例得法——青藏铁路 设计意图:提供“青藏铁路建设”的关键素材,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反思”抽取影响青藏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从而初步构建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原理模型。为适当降低项目式学习的“门槛”,该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资源,意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项目1】青藏铁路建设 鲁教版教材P94 活动及下列补充材料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1984 年西宁至格尔木段投入运营,2006 年7 月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通车,2014 年8 月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拉萨—日喀则)铁路开通运营。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有利于促进西藏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化西藏的产业结构;有利于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西藏与中东部地区的交流 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互助、巩固边疆稳定和西南国防。 [基本流程] 1. 提出问题:针对青藏铁路的建设,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的地理问题,并形成有价 值的问题链:为何建?→在哪里建?→有何自然障碍?如何保障? 2. 解决问题:将全班同学分成“需求论证组、线路选择组和技术保障组”3个小组,每 个小组探究1 个问题。 (1)需求论证组:(为何建)为什么要建设青藏铁路? (2)线路选择组:(在哪儿建)在四个预选方案中,为什么最终选定青藏方案?(3)技术保障组:(有何自然障碍,如何保障)从自然环境考虑,在青藏铁路建 设中遇到哪些自然障碍?在铁路建设中采取哪些措施克服自然障碍? 教师参与到小组探究中点拨疑难、引领思路、搜集生成问题,调控探究方向和教学进程。

高中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学案——《澳大利亚》 班级:姓名: 考纲要求:不同尺度区域(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了解澳大利亚位置和范围; ② 掌握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③ 能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澳大利亚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①通过从纬度位置、地形、 洋流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气 候的成因,学会分析特殊地 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②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 业发达的原因,学会分析某 区域农业的区位的方 法。 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 整体性思维方式。 重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分析。 难点:澳大利亚主要气候的形成原因。 【自主探究】时间8 分钟 一、填图绘图 (1) 描绘出:120°E、150°E 经线和 南回归线。 (2) 填出: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亚 大陆、墨累河。 二、位置与范围 (1) 经纬度位置:位于南半球中低纬 度,南回归线和穿过本区中部。 (2) 海陆位置:东临甲,西临乙;南与南极大陆相望。 (3)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三、自然环境 1.地形与河流:

(1) 地形特点 ①总体特点: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起伏和缓。 ②分布 (2) 河湖分布: C 为全国最大的河流, 源于大分水岭西侧, 向西南 注入 ;D 为全国地势最低处。 3. 气候与植被 (1) 分布特征:呈半环状分布 气候类型 降水量分布 植被分布 外环 a 气候 自北、东、南沿海向内陆 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的变化为 、草原、荒漠 b 亚热带季风性 湿润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气候 中 环 f 热带草原气候 内 环 e 热带沙漠气候 (2) 环境特征: 气候面积广大,以草原、荒漠为主。

高中地理京津冀公开课教案

区域地理复习——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2.说出京津冀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点。 4.提出治理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京津冀地区地形、气候、河流的判读,提高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地理信息的提取,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通过对京津冀地区雾霾成因的分析,提出解决雾霾问题的措施。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难点: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展示北京雾霾严重的照片,引去学生的注意,自然引入到雾霾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导入新课。 (二)分析京津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请学生阅读此材料,读京津冀地区域图、形图、气候特征图,分析京津冀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西北高,东南低 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2、了解了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那他们相互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请阅读材料,判断A、B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并从地形和大气环流因素分析形成的原因。 气候差异:A地冬季气温高于B地,夏 季降水多于B地。 原因:A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冬季太行 山阻挡寒冷的偏北风,气温较高;夏季 A地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总结:在平常的练习中,要学会获取图 中信息,并且学会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 互关系。

高中地理《美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美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美国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美国的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2.能够根据美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其工农业发达的原因。 3.依据资料指出美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借鉴。【重点、难点】 ⒈美国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⒉美国工农业的发展条件、衰落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方法】呈现案例,使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解知识 底特律活塞队( Detroit Pistons ): 底特律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密歇根州, 是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有“汽车城”的美称。现在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 的总部都设在底特律。“活塞”是汽车发动机的一个重要零部件, 以“活塞”为队名正体现了这个美国“汽车城”的城市特点。 1. 美国东北部工业的发展条件。 2. 依据所给材料分析, 20 世纪中期以来, 底特律日趋 衰落, 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 3. 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 规律总结 1. 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2. 传统工业区(资源密集型城市) 振兴的措施。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阅读所给材料,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设问 学会从分析一个问题, 到掌握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学生活动 以底特律活塞队为切入点, 学习美国主要的工业区, 规律总结工业发展条件、传统工业区衰退原因及整治措施。 规律总结, 能够迁移应 用 设计意图 本课小结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理间的相关关系 形成知识网络, 明确区域地理复习的基本方法和目的 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学案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练习题 通过巩固练习, 落实知识点的应用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 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高中地理《中国农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区域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熟知我国优势农产品及其区域布局。 3.根据图形分析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 4.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分析我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 发展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2.教学难点:我国农业区域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学案的导学问题预习回顾有关中国农业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回忆农业的基本概念,划分类型,农业的特点以及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导入本节课。

教师:什么是农业?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预设:农业是以动植物的生产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发展区位因素。 【学生探究一】 【问题研究一】、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看图思考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形成条件 【学生回答】:学生看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区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中国农业地区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己总结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总结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我国种植业南北向的差异 3、看图地图册P180 总结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 【教师小结】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科技、劳动力、政策、交通、科技等方) 【巩固练习】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设计意图】对点演练巩固学生知识,熟知影响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学生探究二】 【问题研究二】我国农业的发展及解决措施 读中国农业产值构成图,总结中国农业发展中面临问题。 【设计意图】:分析中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小结】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可以从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等多方面解释,但是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源都在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利用。治理都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实现区域的发展。

江门市高中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抓住学生兴奋点,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 ------以《产业转移(第一课时)》为例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李濛本节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少林武功”吸引起学生注意,并通过“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向外传播来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以“肯得鸡”来中国“下蛋”激起学生兴奋,让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出产业转移的目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教学设想: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有了兴趣,学习会事半功倍。所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本节课以东亚为例说明产业转移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课文中案例较多,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的地方不少。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引导学生学会用案例分析来解决问题,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对未接触的事物较难理解,对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印象较深。以有趣的问题--------“肯得基怎样下蛋”作为线索,通过对熟悉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去认识产业转移,并分析产业转移的规律和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本节教学的主要思想。为了让学生更牢固掌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视频《成本倒逼驱动产业转移》来加深理解。 教案 课题:产业转移(第一课时) 授课班级:0701班 授课日期:2008年11月25日 一、教学分析: 1、分析学生: (1)、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对未接触的事物较难理解,对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印象较深。 (2)、学生对企业直接了解不多,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会显得有些空洞,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2、分析教材: (1)、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讲产业转移的规律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了解产业转移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分析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本节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所以,要力求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透切,尽量掌握影响产业转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2)、课文中案例较多,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的地方不少。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引导学生学会用案例分析来解决问题,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3.2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2.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 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 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 地产业活动,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 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评价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课时:1课时学生:111 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前面已经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知识,通过两个问题: 1、用地理语言描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优势条件) 2、举例说明以下因素为主导因素的农业生产: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常见农业的主导因素)迅速回顾知识,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二、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4.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5.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6.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 分析和归纳能力。 4、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 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5、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 地产业活动,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6、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 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处理:让学生读一遍(增加印象,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决学习目标 (一)农业地域的形成 1.阅读以下内容,提取关键词、谈对概念的理解。

高中地理《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2.掌握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采取的四大战略措施。 3.学会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具体问题。 【知识梳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深受、、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为此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一、人口战略 1. 人口问题: ①;②; ③;④。 2. 人口战略措施: ①一方面; ②另一方面。 二、资源战略 1. 资源现状: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占世界1/3,人均水资源占世界1/4,人均矿产量占世界3/5,人均森林资源占世界1/9),加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 2. 资源战略措施: ①既要; ②又要; ③并在。 3. 节约能源措施: ①增加;② 调整; ③开发;④ 提高。 三、环境战略 1. 环境问题 包括和两方面,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体污染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等。 2. 环境战略 和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搞好,防治,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之一。四、稳定战略 1.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 稳定战略: ①把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②保护,改善,坚持长期稳定发展。 【典例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山区。山区发展,希望在山,潜力在林。下面是“山西、陕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该区域尖锐的人地矛盾,如果继续按照Ⅰ阶段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该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3)本区是我国最大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你认为如何避免因煤炭开采而引起新的大规模水土流失? 【答案】(1)向自然条件差的陡坡地以及林地、草地要粮,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发展林果业(苹果、核桃等);发展林果产品的 综合加工业,增加附加值。 (3)开矿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要大力发展土地复垦工作。 【达标训练】 1. 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农村的环境污染正在蔓延

高中区域地理--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公开课)

课题第12讲澳大利亚 学科地理授课班级高二·二班设计者辛香永吉县朝鲜族第一中学 课程标准目标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能总结出澳大利亚地形的主要特点、主要地形区和河流、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知识和技能:1.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特点。 2.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与形成原因。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澳大利亚的三种气候类型的成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澳大利亚气候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要多方面考虑。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气 候、热带草原气候、热 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原因 本课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 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 的形成原因在教学目标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即“不协调——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多媒体设计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以图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 检测合作探究观看图片,说出知道 的动物名称,并说出 属于哪个国家。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快速完成学案第一 部分:关于经度位 置、纬度位置、地形 区及总体特征的检 测。 导入点题:同学们看看 这是什么动物? 他们都是哪个国家特有 的动物? 那这些动物是在什么样 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呢? 我们这节课就走进澳大 利亚学习澳大利亚的自 然地理特征。 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解 决问题的热 情,并明确 本节课要解 决的问题。 在检测过程 中联系本节 课重点:气

高中地理《认识区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 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对不同的 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 “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 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 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在初中所学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上,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第二步,在教师指点下,对所列区域进行归纳概括。第三步,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因而从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