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迁移的特点

人口迁移的特点

人口迁移的特点
人口迁移的特点

作为中国人,我们似乎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最近的十年间,轰轰烈烈的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当下。这十年间,宏观上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态势是从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那么,人口的迁移存在哪些特点?

1、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

从2003年(年初)到2012年(年末),这十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从03年的40.53%到现今的52.57%,城镇人口比例共上升12.04个百分点,在2011年,城镇人口比例更是首次突破50%。

2、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大量流入沿海发达省份

最近十年,我国人口数量的区域性变化是: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一直在上升,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与2000年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

3、规模越大的城市增加的人口越多

截至2012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069.3万人,与2002年年末(1423万)相比,十年共增加646.3万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73.8万(2012),与2002年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比,增加了387.2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27.1%提高到2012年的37.4%。截至2012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80万人,与2002年年末(1713万)相比,十年共增加667万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950万人(2012),与2002年上海市的外来人口比相比,十年共增加563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22.6%提高到2012年的40.1%。

4、户口对人口迁移的约束力越来越弱

根据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7万人。这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万人,增长81%。

然是什么原因驱动人口的迁移?

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动力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向城市的转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据估计,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约为8亿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数量约为5亿左右,除去农业所需劳动力115亿和乡镇企业所需农民工7000万左右外,尚有至少218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经济中来,目前这部分就业人口约为112亿左右,这就是说,在未来20年内,我国还会有大约116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继续被城市经济所吸纳。

2、城乡和地区间收入的巨大差异进一步激发了大规模的人口

迁移

引发劳动力在两地之间流动的基本因素是两地为劳动力提供的收入差距。而收入的差距则是由两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之间和城乡之间。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扩大是人口迁移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2、城乡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促进了人口迁移的加剧

3、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加快了城市吸纳

劳动力的能力

一方面,随着许多城市通达性的提高和城市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容纳外来人口的潜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大,城市吸纳各类型劳动力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在诸如建筑城市清洁低端服务业等领域农民工甚至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主力军

4、旧城改造和高尚社区建设推动了城市内部人口的空间再分布和城市郊区化的发展

根据对北京市迁移人口的调查(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02),在迁移人口中,市内迁移人口比例接近一半,占47、4%。从市内迁移人口的迁移原因来看,拆迁搬家的比例最高,占40、7%,其次是学习培训和随迁家属,分别占17、1%和11、7%。造成拆迁搬家比例高的原因,主要是北京市危房改造、住宅新区的开发和市政建设的迅速发展5、其它宏观社会原因

包括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移民以及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财政政策等的变化引起的移民。如三峡工程中,从1992年之后的10年中有14万农村人口从三峡库区迁出流向全国。而根据规划,全库区建房,迁移人口将达到110156万

6、迁移个体的经济、社会动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要迁移动力是寻找就业机会、获取更高的收入;其次是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个人价值,这以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20~35岁的青年人为主;再其次是迫于家庭成员及社会群体的压力,为了家庭收益最大化进行迁移。但同时,由于家庭对这类人具有拉力,一般来说,他们还是会回到迁入地的。此外,社会群体的压力也促使迁移个体意愿的产生。他们没有强烈的迁移动机,但受外部环境的刺激,迁移的动机得到强化,从而产生迁移。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同一区域内其它个体的平均收入或者迁移者认为与他同一等级的个体的收入第四是获得家人团聚的机会,以已婚的女性为主、第五是为了后代人的发展进入城市,以年龄30岁以上的人为主;第六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人口迁移未来趋势如何?

不论是从世界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的角度看,还是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看,21世纪的前20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可以断言,人口乡城迁移将是我国未来20年人口迁移的主体。因此,可以根据城乡人口变动的趋势预测未来20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概况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 1、人口迁移的表现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讲义测试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变其□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欧洲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欧洲由人口□ 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 (2)特点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09□ 10专业人才移民。 长;发展中国家□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人口流动□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A.西亚→南亚 B.亚洲→北美 C.非洲→亚洲 D.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提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 学校:嘉应学院 年级及班级:071班 授课老师:蔡小丽 授课时间:第12 周星期三第9 节 上课题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2 必修,2006年第1版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P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事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体会人口迁移的艰辛。 通过探讨“德国移民”,激发学生要尊重民工,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三、课型:综合课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小黑板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课与新课导入 【讲述】在上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因为上一节课的内容跟这节课的有很大的联系。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哪些形式? 【学生回答】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 【提问】按照迁移方式划分,又可分为什么形式? 【学生回答】自发迁移和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和集体迁移,自愿迁移和被迫迁移。 【提问】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 【学生回答】可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讲述】很好,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情况。那么,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二)讲授新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40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练习(含解析)

高频考点40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2019·哈尔滨第二次调研)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2.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 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2019·宁夏高三月考)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3~4题。 3.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2019·哈尔滨第一次调研)性别比指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下图为“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情况折线图”。据此完成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 ) A.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B.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C.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迁入人口性别比呈不平衡态势 6.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产业升级 B.交通运输 C.工程建设 D.家庭婚姻 7.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bc B.abd C.acd D.bcd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8~10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 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欧洲人→□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欧洲由人口□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

□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 09长;发展中国家□10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 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 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 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 A .西亚→南亚 B .亚洲→北美 C .非洲→亚洲 D .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 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提示 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1~2题。 1.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判断,人口迁移是向两侧迁出,迁出的地区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地区,所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的建设。第2题,从图中不能看出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从箭头指向看,人口移动距离以短距离迁移居多。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靠两侧就近安置。 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3~4题。 3.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4.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广东经济增长快,就业机会多,对外吸引力大,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东北经济下滑,人口外迁现象突出,青少年儿童比例会下降,人口增长率会下降;影响人口模式变化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并不会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也不会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第4题,广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广东,据图分析人口大量迁入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 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变 化特点及成因。【区域认知】 2.调查了解家乡人口迁移的原因。【地理实践力】 3.结合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综 合思维】 4.理解人口的迁移受当地的自然、经济影响,树立和谐的人地观念。 【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域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二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4)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知识清单三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开发内地与边疆,主要表现为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人口向城镇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2)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温馨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

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知识清单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因素特征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成为迁入区 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流亡国外、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宗教、种族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1)以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主,(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口外迁其他因素迁移者的年龄 温馨提示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根据人口流动的时间,可以把人口流动划分为:(1)长期人口流动。即离开户口登计地在1年以上,在外寄居,而户口仍留在原地。(2)暂时人口流动。指离开户口登记地1天以上、1年以下,在外寄居或停留,而户口仍在原地。(3)周期性人口流动。即有规律地定期离开户口登记地和返回户口登记地。(4)往返性人口流动。一般指早出晚归,不在外过夜的人口流动(如城市职工的上下班等),又称为钟摆式人口流动。 任务清单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情境探究 [情境] 截至2019年3月1日,为期40天的2019春运圆满落幕。据统计2019年春运全中国旅客发送量29.8亿人次,历年的春运大潮中,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是主要的春运客流。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课题29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世界人口分布(四大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及成因;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及产生的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通过阐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人口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人口合理分布的认识,强化人类社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信息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从中分析各地区人口分布状况。 2.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探究人口稠密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3.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通过交流探讨活动,认识各主要迁移方式的利弊影响,培养辩证和全面评价的思维习惯。 【设计思想】教学立足于人地关系,目标设计关注“人口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全面分析人口迁移所产生的问题。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上海各区县人口密度表(2005年),播放有关人口问题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 上海各区、县土地面积、户籍人口及人口密度(2005年)

2.引导学生读“世界各洲人口密度”图,提问: (1)1950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欧洲) (2)1997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亚洲) (3)按现在的速度,将来哪个大洲有可能成为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请说明理由。 预计学生可得出结论: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且发展不平衡。

(二)新课教学 1.人口分布 (1)引导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哪些大洲的哪些区域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分别有哪些国家?哪些地区人口稀疏? (2)出示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这些地方的人口稠密或稀疏? 教师归纳:人口稠密区,往往处于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平原为主的地形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区,自然条件一般比较优越。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随着生产力发展,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也都进一步成为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尤其在西欧和北美,工业、贸易、金融的发展,成为吸引人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以得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还有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 呈示人口分布的规律: 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地势低平、沿海、经济条件好或历史发展悠久的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内陆、干旱、寒冷、潮湿、地势高峻的高原、高山地区。 (3)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和加拿大人口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出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加拿大人口分布图,阅读并分析:中国、加拿大人口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获得结论:中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多,西北半壁少;加拿大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和美国交界处的五大湖区和圣劳伦斯河谷,而北部大部分纬度比较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两国人口集中分布区主要都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受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沿海(交通便捷)、水源(充足)等影响;同时又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区。 【设计思想】通过对两国人口分布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人口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为下阶段的人口迁移作铺垫。 (4)出示“民工潮”资料、图片,设问:中国人口东南稠密,为何还会出现人口流向东南沿海这一现象?它会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说明,俗语“人挪活,树挪死”。简要辩证分析农民进城务工现象的利弊。 如今人口的移动越来越频繁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自然导入“人

20-21 第1章 第2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状况及时空特点。(区域认知)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结合资料,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思维) 3.调查学校所在地人口迁移的现状,并分析原因。(地理实践力)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还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方法技巧]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1)特点: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方向???欧洲人向美洲移民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的变化 ①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 ②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③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 ①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1)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 (2)人口向城镇迁移。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3)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宗教、种族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也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5.其他因素:迁移者的年龄等。

中图版(2019)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以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A.矿产资源丰富B.科技发展水平高 C.气候条件优越D.生活消费水平低 2.读某大洲沿30 °纬线人口密度图,回答下题。 ②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 A.针叶林广布B.未开发的雨林地区 C.干旱的沙漠地区D.地势高峻的高原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消费水平B.环境C.技术D.资源 4.下列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与其呈负相关的是 A.地区消费水平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D.资源 5.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

6.下列因素中,一般情况下往往对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的是 A.迁入区优美的环境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异地居住D.较高的工资待遇 7.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 A.都为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 B.都为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主要为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往收入高的地区 D.主要由南半球国家迁往北半球国 8.“人力倒挂”是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图示人口倒挂区吸引外来人员的可能原因是 A.大量建造高档住宅区B.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 C.区域商业中心迅速发展D.大量开发旅游景点 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读该国2005年和2015年劳动力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人口迁移.doc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 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 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飞衔夜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闪⒌?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 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 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 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 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 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 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 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人口迁移练习题

课题:人口迁移------练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不同的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3.除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基础经典题] 1.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 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 B.某学者出国讲学 C.某家庭乔迁新居 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上学 2.下列人口移动的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 A.美困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到南方“阳光地带”生活 B.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工作 C.我国三峡库区的移民 D.有些省市组织人员到日本等国参观学习 3.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 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的不平衡 C.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迁移越来越明显的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D.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地区分布与迁移的根本因素 4.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5.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 )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 )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是在社会文化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完成7~ 8题。 7.在上述四个城市中,由移民迁入引起的人口变动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上述四个城市中,受“推拉理论”中拉力影响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 9~10题 9.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 市是 ( ) A.abc B.acd C.abd D.bed 10.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 功能中主要地位的是 ( ) A.a B.b C.c D.d 11.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迁移人口数量变动图,回 答(1)~(6)题。 (1)按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划分,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迁移。 (2)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流动在数量上呈_____________的趋势,原因是______ (3)从流动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_____到_____,从_______ 到_______地区。 (4)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_性的,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 ) ①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③大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①④ B.③ C.②④ D.①②④ (6)图中表现的人口迁移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相比较,引起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升题]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战争,他们解释目的是要帮助伊拉克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从而使该国政治、社会稳定,使该国国民生活条件优越。但是,就目前伊拉克情况来看,伊拉克社会混乱,经济倒退,这些都会影响伊拉克人口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l~3题。 1.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导致伊拉克人口数量减少,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 A.经济因素的迁移 B.社会文化因素的迁移 C.生态环境的迁移 D.政治因素迁移 2.战争中伊拉克迁往其他国家的难民被称作国际难民,具体来说应该属于 ( ) A.环境难民 B.民族难民 C.经济难民 D.战争难民 装订线

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练习

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练习

————————————————————————————————作者: ————————————————————————————————日期:

39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2018·南昌调研)下表示意我国2017年春运迁出率/迁入率前十位城市(根据2017年全国春运大数据制作)。下图为“我国2003~2016年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图”。据此完成1~3题。 迁出率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东莞市 广东省 中山市 广东省 佛山市 广东省 广州市迁入率 广东省 梅州市 河南省 周口市 广东省 茂名市 湖北省 黄冈市 安徽省 宿州市迁出率北京市 福建省 厦门市 江苏省 苏州市 上海市 浙江省 杭州市迁入率 安徽省 六安市 安徽省 安庆市 安徽省 滁州市 安徽省 亳州市 广西壮族自 治区贵港市 1.2017年全国春运大数据反映了( ) A.在广东省打工的安徽人最多 B.劳动力由广东向安徽转移 C.广东省人口返回安徽省最多 D.广东省外来劳动力多 2.推测2003~2016年间( ) A.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 B.沿海地区投资呈下降趋势 C.产值内陆地区超过沿海地区 D.全国投资呈下降趋势

3.材料反映的劳动力流动特征对我国产业的影响有( ) A.促进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 B.阻碍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 C.促进内陆地区的产业升级 D.对我国产业转移没有影响 (2018·安庆模拟)外出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下图为我国近几年农民工数量增长情况分析。读图回答4~6题。 4.2012~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回落的原因可能是( ) ①农村人口数量减少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增加 ③城市就业机会减少④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收入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开二胎 D.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支出快速增加,净收入少 6.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仍然超过本地进城务工人员数量,那么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会给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最可能是() A.春运期间交通运输压力仍然很大 B.城市交通更加拥堵 C.农村出现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加 D.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2017·榆林模拟)下图为通过手机定位制成的“2015年成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路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题。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三节人口迁移(2课时) 第一课时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与“推拉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有关概念的差异,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大胆讨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概念与分类 2、难点:推拉理论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PPT展示下列资料: (1)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淹没区将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1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组,淹没城市两座、县城11座、集镇 114个;需要搬迁安置移民120多万人。从1993年到2005年7月,三峡工程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05.33万人。(2)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大饥荒席卷了非洲撒哈拉地区,在干旱荒漠区的对个国家中,至少有上百万人被饥饿和四处蔓延的疾病夺去了生命,有上千万人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 (3)50多年的巴以冲突制造了波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统计,目前巴勒斯坦难民总数接近350万,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外,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通过上面的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移民、难民是一种什么现象?什么是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点拨]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过渡]人口迁移与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也叫做人口的机械增长,它与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别是什么?思考填写下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目的:务工和经商 特点: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以自发性为主 流向: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从西部向东部 主要原因: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国家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与环境: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推动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促进与外界的交流,促进经济发 展 不利:给交通、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引发环境污染和影响社会治安。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 不利:导致人才、资金外流,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目的:务工和经商 特点: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以自发性为主 流向: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从西部向东部 主要原因: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国家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与环境: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推动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促进与外界的交流,促进经济发 展 不利:给交通、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引发环境污染和影响社会治安。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 不利:导致人才、资金外流,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目的:务工和经商 特点: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以自发性为主 流向: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从西部向东部 主要原因: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国家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与环境: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推动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促进与外界的交流,促进经济发 展 不利:给交通、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引发环境污染和影响社会治安。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 不利:导致人才、资金外流,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