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南北人口盛衰消长的过程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人口、经济、文化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由于南方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以及东南部的地理位置,人口南迁的梯度节节攀升,这也为后来中国大量人口南迁的状况打下了铺垫效应。

第三阶段,1368-1840(明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属于开发型的人口迁移。这一阶段中国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明末时期达到两亿。此时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人满为患,巨大的人口压力迫使人口从平原向山区迁移。这种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于生存资源条件的限制而自发的、带有开发性的人口从相对人口稠密地区向相对人口稀疏的地区和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地区过渡。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已有三亿多人口,这种开发型的小规模人口迁移任然是中国人口迁移的主流。

长时间的闭关锁国政策从相当一定程度上来说,影响了中国人口的对外流动,从而导致了中国人口迁移后的相对聚集,政治制度束缚了人口的流动。

二、中国近代人口迁移研究

从1840年往后的中国历史都可定义为近代中国,人口迁移在近代中国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迁移呈现逐渐活跃趋势。而从大体上来说,中国近代人口迁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840-1949年,这段时期正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式的人口迁移特征,这和历史因素不可分割。五口通商、洋务运动、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加速了国内人口的迁移,而且还把目光聚焦于国外,海外移民的一定数量增加使得中国近代人口迁移模式沿着横向铺开,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尽管有限,但在世界上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第二阶段,1949-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口迁移具有计划经济的特点。从一开始的相对自由阶段再后来的严格管控,国家政治在当中起到了相对主导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实行自由的人口迁移政策,允许居民在城乡间或城镇间自主迁移,而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人口大规模地涌入城市,致使城乡人口极度不平衡,政府为此进行宏观调控,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行政力量严格控制人口迁移,尤其是严控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然而这一举措无意形成了城乡隔绝的态势,落后的更为落后,因此政府以行政动员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逆向人口迁移。由国家宏观调配,鼓励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迁移,

鼓励干部、工人回乡务农来缓解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势。这阶段的人口迁移体现了国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化的过渡性,迁移规模增加,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而且对于80、90后来说,海外留学、移民的数量日益剧增,且除了美国、英国、澳洲等这些传统留学大国而言,选择面也更为多样,从而推动了中国人口向海外迁移的脚步。

有研究指出,中国的迁出人口目前已列居世界的首位。迁出人口大致有如下类型: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型,包括留学生、访问学者;二是家庭团聚型,定居、探亲访问;三是劳务输出型,包括对外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和工程项目承包;四是外交公务型,包括外交使领馆、驻外使团代表国家及本部门处理事务执行公务;五是其他各种原因。对于个体而言,大部分迁出都属于短期回归性的迁移活动,但总体而言属于国际性迁移。纵向来看,当代国际人口迁移呈现结构性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以经济原因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的态势是世界人口迁移的主流。

这一系列转变无疑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流动呈现越来越显著的增长趋势。我国的人口流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参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内陆省份劳动力大量流向沿海省份,形成了一股民工潮。

人口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生产、消费的产生,从而带来社会财富的变向转移,是整个经济社会正常运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劳动力输入地而言,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涌入,给这些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此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城市人口的超负荷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社会治安的恶化等。对于劳动力输出地而言,输出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大幅度提高,在带回资金的同时也带回了发达地区的信息与技术,从而也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双赢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技术能力有限,因此绝大部分流动人口沦为廉价劳动力。如果忽视了这一关键因素,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无论是对于劳力输入地亦或者输出地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中国的人口迁移并不是简单意

义上的由落后向发达、由密集向稀疏地区迁移那样处理,有许多因素牵绊。

一、中国人口迁移对城乡的影响

近些年来,中国人口、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整的新格局,并由此对城乡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城市病”、农村“空巢”现象及迁移人口贫困化、权益保护与社会融入等城乡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一)、贫困地区人民对于大城市盲目崇拜与向往

现代城市是人口、产业高度发达的结合体,人口与产业之间是既协调又竞争的关系,适度的人口导入有利于城市、产业等的发展,许多贫困地区的人民盲目追随迁移主流,认为大城市有着更好的经济水平,拥有更多的机遇,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挤破脑门地想往大城市迁移。怀揣着这样的极端心理,由此可见,引发“大城市病”的原因有许多,人口过度集中是关键因素。

(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到城市,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妇孺,且流动的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是由分散式转向家庭式,这不免有引发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农民工子弟的关注问题等等,这都是城市化迁移所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后果。(三)、城市的接纳度

迁移流动客观上是人口在区域间的移动,但由于我国外来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从贫困人口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流入实质是农村贫困问题的城市转移,然而从城市的角度出发,由于农民工知识水平偏低的概念根深蒂固,所以城市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包容度往往偏低,其对于城市的归属感也就随之降低。所以尽管表面上农村人口在城市生活,但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隔阂依旧存在。

二、中国城市的发展对于人口迁移动向的影响

由以上的论述可见,大量集中人口向城市迁移会使得城市拥有较为充沛的劳动力,以此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从另一角度来说,城市的飞速发展所产生的诱人条件,例如经济、医疗、教育水平等,促使人口越来越集中,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产生奇妙的城市化学效应。

(一)、城市经济发展对于人口迁移的导向性

拿上海为例,改革开放使上海成为东方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在上海飞黄腾达之前,上海的总人口数量并不像现在这样惊人,然而现在,上海人口数量已经超越北京,由此不难看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人口迁移的动向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向性,无论合适与否,人们愿意选择“更有钱”的城市来生存。

(二)、城市配套设施对于人口迁移的吸引力

毋庸置疑的是,城市的基本配套生活设施相较于偏远地区来说有着较为完善的体系,先进的教育模式与医疗条件无意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所以要改善这一现象,政府需要大力提升农村生活的综合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口迁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合理的人口迁移可以优化人力资本和劳动力配置,促进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但不妥当的人口迁移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配套的社会设施如果不能够及时到位,将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①王德、叶晖:《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4年01期

②佟新:《人口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19-124页

③黄荣清等:《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人口》,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④何雄浪:《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及对策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年02期

⑤王桂新:《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分析》,人口研究,1996年06期

⑥葛剑熊、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⑦徐映梅、刘静:《人力资本跨区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3年05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