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类作文写作

诗歌类作文写作

诗歌类作文写作
诗歌类作文写作

诗歌类作文

二、(2007年广州一模作文)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本诗原题《境遇》,命题人将其删除。
一、审题

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表明是材料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表明重在把握材料的主题、含意,材料不一定要引在文中。

立意过程呈现: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看作对比: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不看作对比: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看作对比:

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不看作对比:

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可以推出: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第四种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

突反作用

可以立意:

立意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判断立意对否关键是看能否基于三者之间关系(露珠在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来立意,抓住了就切合,未抓住,就偏离。立意上的主要问题:

1.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仅从诗句里摘取“露珠”“红红的枫叶”“苍白的荷花”这些意象,或歌颂像露珠般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或谈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话题,或赞扬枫叶经霜更显品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或谈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2.得出的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的联系,仅凭主观臆断,生硬地套上材料:如由露珠衬出枫叶、荷花的美,进而赞颂露珠的奉献精神;由露珠在枫叶上、在荷花上,推测露珠一会在枫叶一会在荷花上,进而想到人们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由露珠停与枫叶、露珠与荷花,推理出不同的事物相结合,会有不同的意境、感受等等……

3.立意自相矛盾。对露珠的看法不鲜明,如先说露珠晶莹透明,所以才能呈现各种光彩,后面又说做人不要像露珠这样随着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情形。

4.不能理解这是一首哲理诗,没有提炼观点。如:写自己散步发现露珠在枫叶上如何如何,在莲花上如何如何,在小草上如何如何;或编写一个故事,主人公就叫“露珠”,而故事与材料全然无关。

5.生搬硬套曾经写过的观点。如:和谐,创新,美,平凡,奉献等。
立意要注意什么:

1、一定要真正全面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核心
读懂材料的以下方面:
(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

(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

(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5)中心:想反映的中心是什么

(6)作者的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

2、立意时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不可断章取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不等于“一个字一个词”。

3、注意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话题的范围”,材料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及材料的含义”,两者差别相当大。

二、表达上的主要问题:

1.不善于处理命题人提供的材料。命题者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那么行文应该紧紧围绕此来写作。阅卷时发现许多同学撇开材料,一上来就提出如“和谐,创新,美,平凡”等立意,行文时也不提及材料,更不用说在结尾时点题、扣题了,结果导致完全偏离题意。

2.不善于分析。罗列事例,所列举的事例之间没有相应的过渡语句,“材料+观点”现象严重。列举的事例不典型,常常是张三、李四、某某人、我自己。引述事例方法不当,叙述过于详尽。

3.套作严重。一种情形:很多文章几乎是以前高考作文“位置与价值”“乌鸦与老鹰”“材与非材”的翻版。第二种情形:大量使用半成品段落。有的学生背了很多万能开头,万能结尾,作文时直接往上搬用,而且这些开头结尾与文章主题毫无关系。故而本次出现了很多开头结尾完全一样的作文。第三种情形:对例子的使用从模式到语言惊人地相似。甚至有的同学的文章全部由“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构成。

文体选择上偏向了议论文,记叙文极少。

5.总体书写不够工整,书写潦草,字迹难辨。错别字比较严重。

6.没有完卷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作文备考建议

1.加强思维的训练。后期可精选一些材料让学生思考,要求能深入分析材料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分析具体问题。

2.各种材料要全面训练:包括寓言材料、现实材料、哲理性诗歌名言等。

3.研究怎样审题、怎样引出观点、怎样评材料、怎样广泛展开议论等。

例文

展现自我

露珠大枫叶上,便显示了红红的光芒/露珠在荷花上,便展现了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它在不同背景下,都展示了自己个性。如水,在平静时温柔娴静,在激荡时波涛汹涌;如树,风和日丽时亭亭如盏,雷电交加时沉稳坚定。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展现了自我。物亦如此,人亦当然。在不同的了际遇里,我们也应展同自我,展现个性。

听,是谁在太宗耳边时呤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水之远者,必其源泉”?是他,魏征,受太宗赏识重用,时刻以国事为念,天下为重,国泰民安之时不忘一个谏臣应有的了职责重任,不断提醒着君王治国的种种。身居高位,他显示了忠诚正直的个性。看,是谁在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身陷圄依然高歌“死鸿毛可泰山,之轻之安所处”?是他,文天祥,身负救国重任,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身陷敌手,依然高昂着头颅,浑身散发着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慨。在国家危亡之时,他显示了爱国赤诚的个性。看,是谁在幽幽的烛光中临表涕零,抱着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远离朝廷?是他,诸葛亮,在危急存亡之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审时势,而至于在分天下保住蜀汉。在乱世之中,他显示了忠义与机智的个性。他们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最充分地展现了自己,无怨无悔,成就了一世英名。在历史的长空,他们高喊着:展现自我!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谁悲失落之人?然而,面对逆境,李白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气象壮,显示了自己浪漫潇洒的个性;赤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千方,显示了自己乐观豁达的个性;龚自珍吟诵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用心良苦,显示着自己胸襟开阔个性。他们,在失意之时不失却自我,在逆境之中依然展现了鲜明的个性。于是,他们的诗歌,为后世传诵,他们的文章,为万人景仰!

古人的教诲给予我们启示,今人的行动给予我们榜样。钟丽华在无声世界中翩翩起舞,史铁生在轮椅上奋勇教书,用嘴在画布里尽情挥酒,他们在各自的不幸之中依然展现了坚强东观的自我。听到新的噪声了吗?在不同的际遇里,只要我们勇于展现自我,就能如金子闪耀光芒。

评分:22+24+9=55

评语:此文属议论文一类文。文章紧扣“在不同的际遇里,我们应展现自我,展现个性”这个中心展开,中心突出,切合题意。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是本文的一亮点,作者谈古论今运用了九个事例,阐述了他们在不同的际遇里展现了鲜明的个性与风采,内容光焕发判一等22分。语言流畅是本文的另一大亮点,作者灵活运用了比喻和排比手法,表现出较强的论证气势;结构严谨,书写工整,表达判一等24分。发展等级给分材料丰富,形象化丰满,9分。

例文2

环境影响事物的特征

在红得似火的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着白光,在绿得可爱的荷花上,露珠却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也许,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样的事或人也会闪烁着大不相同的光茫吧?

在项羽手中你只是一名小将,毫不起眼,但到刘邦手中你就是一名令人胆怯的将军。

韩信原本在项羽的旗下担当一名小将,韩信天生有军事才略,每次战事之前他总会向项羽说出对这场战役的看法,即使看法十分有道理,项羽也毫不理会,使韩信难展自己的才华,于是韩信决定转投刘邦,刘邦并没有立刻重用韩信,直到的来荣何推荐后才对韩信改观,后来韩信在每次战役的表现都十分出色,于是刘邦正式重用韩信,韩信亦没有令刘邦失望,每次战役都斩杀敌人最多。后来,亦为刘邦夺天下立得大功。

本来同将,去到不同君主手里就会发 挥不同的作用。

在刘备眼中你是一个未来的希望,但到刘禅的眼里你却只是个多透烦人的丞相。

刘备当时得闻诸葛亮才干之时,二话不说,立刻到南阳草庐寻找诸葛亮,因为在刘备的眼里,诸葛亮仿佛就是自己复汉室的希望,他不在乎三顾茅庐他只在乎诸葛亮。当诸葛亮答应时,刘备内心的喜悦又有谁人能理解呢?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尽心尽力铺助刘备,亦为三分天下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当刘禅继位之时,诸葛亮就当时形势时行分析然后写出的《出师表》刘禅有去理解它的含义,依照它所提供的建议去做了吗?

即使是智慧的人,去到同样是汉室之后的两人亦会表达出不同的光彩吧!

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垃圾,垃圾只是人们放错位置的资源。那就好比雷锋那乐于助人的性格,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发自内心,在有些人的眼里却只是有图谋。某些基因在某些细胞里并不能表达,那些基因却能在另一此细胞表达出它们的特性,这些大概说明环境景响事物的特性吧?

评分:22+20+8=50

评语:本文是议论文一类文。这篇作文以环境对人的影响为切入点,核心立意为:不同的环境不同样的人也会发出大不相同的光芒。是切合题意的。主体部分以韩信和诸葛亮为例展开阐述,内容是充实的。内容定为一等下,22分。文体特征明确,结构清晰完整,书写比较工整,主体段落间的衔接有点生硬,个体语句不够通顺,表达定为二等上,20分。发展等级给分点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8分。

例文

露珠还是那个露珠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是露珠;在荷花上有着泪滴似的苍白的透明,也仍然是也仅仅是露珠。甚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也好,霜也好,这种因夜间低温凝结水气而变成的液体或固体,其本质也仍然是也仅仅是露珠或露珠的固态形式。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很多人因此上了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种叫“杨振华851”的保健液,简直卖疯了。200多块钱500毫升,还抢着买。后来,降到100多元了,销路更好,降到70元了,市场更大了。有人劝我也买一买,我问为什么要买,他说,杨振华是专家,她的“851”既滋补又防癌抗癌。我拿产品说明书一看,发现这种液体的基本成分是黄豆和维生素。我跟这位朋友说,要把100多斤黄豆的营养成分(当时50元买100斤黄豆)浓缩成这么一小瓶,其难度不亚于上月球。买一瓶“杨振华851”,不如卖100多斤黄豆,慢慢炒着吃,炖着吃,或做豆腐吃。他笑我土老冒。过了两天,湖南电视台上有专家指出,一瓶500毫升的“杨振华851”其营养成份最多只等同于同等重量的牛奶,价值最多1元钱。不少人不明不白花了冤枉钱。

新千年交替之际,有个叫“哈药六厂”的制药厂,在各种媒体上大做“盖中盖”、“新盖中盖”的广告。据说一年的广告费就是5、6个亿。据说朱总理还批评这个厂花这么多钱做广告,为什么不花这么多钱搞新产品开发。其实,这玩意儿是啥玩意儿呢,就是钙片。几角钱一瓶的钙片,一改名,一做广告,就变成几角钱一粒,售价成百倍地猛涨。“哈药六厂”大赚了黑心钱,广大不明的消费者,当了冤大头。

前两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说我国一年发明了一万好几千种新药,当时还高兴了一阵。后来才知道,美国一年发明的新药也就八、九百种,我国一年发明的新药比全球发明的新药的总和还多了七倍。怎么回事呢?几乎全是在药名、包装、剂型上玩花招,比如,阿司匹林,就有上百个新名字,速效感冒胶囊也有几十个新名字。一变名字,一改包装,一改剂型,就变成了新药,药价就成倍成十倍成几十倍地猛长。吃亏上当的是国家和国民,捞好处的是黑了良心的厂商和药监局的官员。

药监局的大混蛋大贪官郑筱萸因大卖“新药”批文被抓起来了。“杨振华851”早已不见踪影了。钙片还是那个钙片,阿司匹林还是那个阿司匹林。“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相信“骡子下了个小马驹,乌鸡变成了彩凤凰”,才会坚信露珠还是那个露珠。

例文

浅谈教育环境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在苎麻丛中,蓬草会长得笔直笔直;在污泥里,白色的沙粒也会变成黑色。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形态和结局,环境的作用不可谓不大。我们对此,不可不慎。

我想到了教育,我要谈一谈教育环境。

孟子的母亲,原来与屠父为邻,孟子对杀猪宰羊就兴趣日增,孟母马上迁居了。新居靠近一户专办丧事的人家。孟子对吹吹打打,装神弄鬼又入了迷,跃跃欲试。孟母见状,又马上迁居了,与一户知书达理的人家为邻,孟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就开始断文识字,尊师重道了。后来,孟子成了亚圣,成了儒家学派的二号人物。我们尊崇孟子,更尊崇孟母,因为她在为儿子选择教育环境上确实为我们的文明史教育史上留下宝贵的范例。现在讲起来,显得有些悲壮和悲哀。

“屠父的老婆翻肠子,先生的老婆做娘子”,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一点,都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有个好的教育环境。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遂愿的。受教育权是基本的公民的权利,理应公平公正,但在我们的国家,仍然有不少人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同样是露珠,有的可以红红地闪烁,有的只能像泪滴似的苍白。

今年的“两会”上,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大热点。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问题又是最受关注的。他们或是被扔在家乡,成了“留守儿童”,一年半载难以见上父母一面;他们或是随父母进了城,但进公办学校要交高额的择校费;他们或是上了城里的民办学校,但校舍师资条件很差,有时还会出现校长骗钱走人,学校受查封被拆除的情况;他们或是根本就上不了学,成了流浪儿、小乞丐,成了犯罪分子的后备队伍或欺压对象。不一而足,真是叫人痛心。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我们的农民工子女,农村子弟,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更输在终点线上了。有数据表明,上世纪恢复高考时,我国有近一半的农家子弟上了清华北大,而现在,已经不到百分之十了。高学费政策对农家子弟伤害更大。读一个高中,要读穷一个家庭,读一个大学,要读跨一个家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想到这些,我真后怕。我如果年轻20多岁,要现在才上中学或大学。我真不知道我能否上得起,上得了。

花草上的露珠都是晨曦的珍珠,他们不应像泪滴似的苍白,都应红红地闪烁,都应亮晶晶地反射红太阳的光辉。农村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理应和城里的花朵一样,也流光溢彩,姹紫嫣红,千娇百媚。

例文

在享受的,学会感受

如果说,“享受”是指人的物质、肉体方面的体验,那么,“感受”更多的是指人的精

神、心灵方面的体验。在我们这个提倡消费、崇奉享受的,其实,我们还要更多地呵护我们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简单地说,就是在享受的我们要学会感受。

为什么?

因为物欲横流已严重冲击了我们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诗的国度已写不出类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的诗句了,诗的国度已没有多少人写诗读诗了,已没有多少人切近诗情画意了。我们口腹之欲能够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满足,这是我们的幸事和进步,然而,我们对呦呦鹿鸣、啁啾鸟鸣,对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对门前花开花谢、天上云卷云舒,全然没有了感受、体味的习惯与能力了,难道不是的我们悲哀和退化?

英国的一个权威教育调查机构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少年儿童的智力水平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他们诸如观察蚯蚓拱泥、蚂蚁爬树、种子发芽、秧苗拔节的机会少了,在大自然中感受、感知、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和变窄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那么,怎样才叫做学会感受呢?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有休闲的生活习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类富于诗性的境界,离开了休闲,离开了休闲状态下的工作,工作状态下的休闲,恐怕早就灰飞烟灭了。

二是要贴近大自然。都市生活的繁华喧闹、灯红酒绿,很容易麻木人的感觉器官,这时,我们不妨走出闹市,走向大自然。林下的小花,山间的清泉,雨后的云雾,清新的空气,会使我们心旷神远,感官敏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止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三是两手都要硬。在穷得只剩下钱的人那里,也许他是个物质享受方面的富翁,但他可能是个精神境界方面的乞丐。如何同时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其实也是“在享受的学会感受”的命题之中的应有之义。

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林逋,远离世俗的享受,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过着率性、诗性、感性的生活,应该是精神领域、心灵空间的卓异俊拔者。但我以为他感受着,同样享受着,他把他的诗意的浪漫的感受作为他生命历程中最高端的享受。他是如此,陶渊明、王维、徐霞客也是如此。但我辈凡夫俗子要学他们真还不易呢!

三、哲理性诗歌作文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花儿低低的对看花的人说:

“少顾念我罢,

我的朋友!

让我自己安静着,

开放着,

你们的爱

是我的烦扰。”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寓意型作文。这类作文带有寓意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它既有材料作文反宿构的特点,又有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功能。这类作文的材料往往采用寓言、故事、童话、小小说等叙事类文体,常用讽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一般是:先破译材料寓意,再以寓意为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永远快乐。

3.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写作导引】

这是一首诗歌类材料作文。首先应该读懂诗意。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本题写作的方向。

4.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错觉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要想写好这个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①这则小诗的内涵要深刻理解。这则小诗的诗题是“错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其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这个解释很好理解。再看诗歌的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河的“此岸”与“彼岸”的“叹息”或“长叹”。它们为什么“叹息”“长叹”呢?原来,一个说:“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一个说:“也许,幸福尽在对岸。”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这是做这道题审题的关键。

②有了初步的解读,再进行深入的想深想透。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但这只是思考的初步,关键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

的错觉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我的认知。重拾信心,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处处皆风景,就会发现我自己就是美丽的风景。“一切欢乐”“快乐”自己也拥有。因此克服这种“错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的信念。可参考拟题《给错觉纠偏》、《重拾自信》、《榜样就在身边》、《墙内开花墙内也很香》等。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光和影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写作导引】

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虽有“阴影”,“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想深想透,巧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感受与体验,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四溢的妙文。

6.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蒲公英的遗产

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行的伞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是一首寓言诗,中心话题是“遗产”,它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如何正确对待子女,蒲公英的妈妈做得好。她留给孩子的不是丰裕的物质,也没有耀眼的地位,她把“远飞的伞”这生存利器交给了孩子们,也教给了孩子们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父母而言,要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遗产”,就孩子而言,要继承长辈什么样的“遗产”。蒲公英妈妈给孩子一把远飞的伞,伞是凭借或用以繁衍生息的手段,寓意很明确,蒲公英妈妈希望孩子用冒险、开拓、进取、奋发的精神去争取更新更广的生存空间。由物及人,我们作父母的该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遗产”,作子女的又该继承什么样的遗产,就不言而喻了,联系现实写作,就会有较强的感和启迪性。据此可以拟题《给遗产一份爱心》《一把铁锹——千万富翁的遗产》《遗产争夺战》《冒险、开拓、进取——世界上最珍贵的遗产》《遗产全部赠保姆》等。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2005年广州一模)

古诗一首(无名氏)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注】贼,杀害。

这首古诗用极普通的事例,说明甘与苦、好与坏、利与害……,大都相生相伴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请选择四句诗中的一句作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提示:副标题可自拟也可不拟。

【提纲1】(高三15班·袁韵)

题目:甘瓜抱苦蒂

开头:世上的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苦难背后总有甘甜。只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苦的甜的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

主体:

1、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诗文增色:A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B陋室铭C晨兴理荒秽D回首向来萧瑟处)

2、甜和苦都是我们的人生财富。(点例成段: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B张海迪C宋濂D 爱迪生E史铁生)

3、用一颗欣赏的心来经历苦与甜。(彩线串珠;句式采用“我曾经……,这是……”;A高考B友谊C挫折)

结尾: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折射出人性耀眼的光芒,也成为我一生的感动。

【提纲2】(高三7班·刘秀雯)

题目:美枣生荆棘——在逆境中生存
中心:荆棘虽然有刺,但能生出美枣;逆境虽然可怕,但能磨砺出强者。

开头:“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旅途不可能只有鲜花和欢笑,征途中肯定有荆棘,有陡崖,有挫折。所谓强者,就是那些成功击败逆境的人。

主体:

1、大自然中许多事物不畏逆境,成为大自然的强者。例:枣、白杨、仙人掌;

2、一次挫折,造就更大的成功。例:冯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总有成功的一天。例:法国现代幻想小说的鼻祖儒勒·凡尔纳的第一部小说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

4、辛苦摘来的果更甜,敢于挑战逆境,征服逆境的才是真正的强者。(道理论证)

结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为了生存,让我们向逆境宣战,从众生中脱颖而出。【提纲3】(高三16班·叶肖芳)

题目:甘瓜抱苦蒂

中心:只有遍尝人生苦味,才能真正品尝到生活的甘甜。

开头:从前不太喜欢吃苦瓜,偶然发觉吃完苦瓜后再吃其他东西,倍感甘甜,于是我便爱上这口感。生活一如苦瓜,只是看你如何品尝,是完全用糖遮掩它的苦,还是借它的苦尝生活中后来居上的甜?

主体:

(1)生活需要苦味,苦味演绎了情感的深沉。人生,倘若只有甜味难免会腻,苦味,是情感上的伤感,是味觉上的苦涩。只有尝过苦味,人,才会变得成熟,变得欣赏世界万千,而非埋怨所有。原来有苦才有甜。

(2)生活需要苦味,苦味锻造了坚韧的品质。生活的逆境让我们咀嚼苦涩,生活的顺境中我们享受甘甜;而我们只有历经苦涩,才能坚强神经;只有历经苦涩,我们才能完善品格;只有变得坚韧,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甘甜。

(3)生活需要苦味,苦味造就了生活的内涵。一帆风顺的生活未免显得平庸,缺乏。而苦

味,你是否也会细细品味当中的味觉精彩。一如人生,荆棘过后,也许你收获到的就是坚韧的意志。原来有苦才有甜。

结尾:剑锋出磨砺,梅香后苦寒,甘瓜抱苦蒂。当我们真正尝尽人间苦味时,方能超越自己,超越生活,去领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蜜!

例文

利傍有倚刀(55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利与害,是一对兄弟,没有人知道,今天的荣华富贵,是否会变成明日的杀身之祸;今朝的穷困,又是否会变成明晚的飞黄腾达。

正如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说的那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一马,自是不幸,谁知数日后竟能以一马得到两马;得马故为有幸,谁知数日后竟摔断儿腿;断退更是飞来横祸,谁知竟免去了儿子上战场的义务。试问,到底失马这事,是福还是祸?

其实,这是难以定论的。因为生活中事,本来就是“利”“害”相伴相生的。

“害”之事,总在你哭丧着脸,怨天尤人之时,出现其“利”处,古代大有这方面的佐证。当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天下百姓,六国上下,无不因始皇的统一而不太平。而始皇的焚书坑儒,统一货币、文字等“暴行”却被历史证明,促进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那么这也就很好地说明,在历史的车轮继续转动以前,秦始皇对历史所做之“害”又暗示了未来的“利”,二者相伴相生。

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当年东坡居士因乌台诗案,遭贬黄洲后又连续被放逐阳山、英洲,甚至被逐至遥远的海南,这是人生的一大冤案和不幸。然而,倘若没有东坡的被贬,又哪来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和东坡那“唐宋八大家”的地位和造诣。可见,个人际遇的不幸也可能成为人生路程中的一种动力。

“利“同样可转化为”害“。胜利的"傲“,成功的”尊“,金钱上的”富“,地位上的”贵“,无一不可以转化为失败、贫穷和痛苦。只因这些”利“”尊““富”“贵”都有其“致病”因素。处在重位上,有权有势,免不了手下的追捧,金钱腐蚀,美色的诱惑;中了头奖,免不了朋友们的庆祝,免不了贪欲的膨胀。以上种种因素,直接导致“祸”的发生,诸如东窗事发,身陷囹圄;诸如赌博、吸毒、挥霍,最终导致家产全失,甚至妻离子散。

“利“与”“害”,总是这样,在你不经意,两者已换了位置。你刚笑,就得哭;刚刚哭,却又笑。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利”与“害”吧,它可以使你的人生走得更宽更远更美。

例文2

甘瓜抱苦蒂

我品尝过的每一杯苦酒,即使残渣剩物也甜蜜;我攀登过每一座高山后,都到达了绿色的平原;我迷失在夜雾中的每一位朋友,都在黎明中找到了曙光的道路……

这是纪伯伦在《泪与笑•序》中的心灵告白。这位品尝过生活百味的“先知”最终发现苦酒也似蜜甜,艰难后将会有安稳,暗夜中终将现曙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大胸怀大智慧!

生活不是一条直线,它有着属于自己的起伏,生活也不是平静的湖泊,它更似汹涌澎湃的海潮。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生活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生活的道路充满荆棘,充满苦难。然而,这苦难并非缺乏希望,这苦难也并非泯灭欢乐。“守得云开见月明”,穿越了苦难,终将到达甘甜的欢乐。

历史上哪一位成功者不是蹚着尘土,踏着风沙走过来的?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才的道路注定多灾多难,但天才的道路也注定灿烂辉煌。才华横溢的苏轼经

过“乌台诗案”,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却在赤壁这块蛮夷之地中觅得了为民造福的喜悦,更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石》和《赤壁赋》这两粒中华文化史上的明珠;在参悟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之”后,发现了人生的真谛。

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的民族也是多灾多难,当年红军长征,万里途中攀雪山,过草地,一路险阻,一路荆棘,长途跋涉,最终才有了“三军过后尽后颜”的苦尽甘来和“严冬过后绽春蕾”的欢乐喜悦。

郭小川诗云:“生活这杯酒,不经过千百次的提炼,便不会这般可口。”甘甜美酒,千杯不醉,但这千百次的提炼又怎会缺乏苦难的添加剂呢?看看尽享天伦之乐的老人们,哪一位个是饱经生活风霜后才品尝到甘甜的?看看每一位幸福的人脸上的笑纹,哪一道不是泪水和汗水冲刷出来的?生活中的苦,生活中的难,也许曾把我们置于忧伤甚至绝望的边缘,但我们不要抱怨,不必沉沦,“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到来。”

泰戈尔说:“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空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请相信,苦蒂生长出的会是甘瓜,风雨过后会有彩虹,让我们走过苦痛的高山,踏上欢乐的平原。

诗歌型材料作文“没有不下台的演员”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诗歌型材料作文“没有不下台的演员”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写作佳苑 10-15 0554 诗歌型材料作文“没有不下台的演员”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金题回放】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 / 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 鼓掌一百零一次 / 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 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 / 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 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 / 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 读完此诗,你一定有很多联想,请就诗中某一方面的话语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诗歌和剧本除外)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 字。 【审题立意】 思路1 诗歌型材料作文是材料作文中的一种。因诗歌的概括性和多义性,而呈现出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应对这类作文题,笔者的引导思路是“读”“联”“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道诗歌性的材料作文题,并以此为例谈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首先是“读”,读懂诗,是写好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基础与关键。 如何读?一抓意象,二抓含蓄的词句。因为诗歌的多义性,一是由它本身意象的复杂性造成的,二是诗人的含蓄表达造成的。(还由诗人创作背景的复杂性造成的。一般来说材料作文所用诗歌并不太难,多义性主要涉及前两方面,至于读者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等差异,也是造成诗歌多义的原因,下面会涉及)

从这首诗来说,诗人选了这样一些意象:“演员”“观众”“雨点”“泥土”和“路”,这些意象在诗歌中传达些什么呢?“演员”“观众”传达的是任何事物总有它的结束。“雨点”“泥土”传达的是新生活的开始。“路”传达的是走真实的、实在的人生之路。 这首诗总体上来说,意思显豁,只有一句表达较为含蓄,这就是“雨点在无声的飘落,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值得深究。从字面上讲,诗人想表达雨点的归宿并非只是掉进泥土,它可幻化成晶莹的露珠,迷蒙的雾气,绚烂的彩虹。这一句的深意是,人生没有结束,可以有灿烂的开始。所以有了诗末的“快乐”。 通过以上两方面,我们可实现对诗歌大意和中心的把握。但还不够。 接着是“联”即联想。联想不仅有助于对诗歌深意的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审题立意以至行文构思。 回到诗中来,我们会发现,诗人写的不是剧院,也不是描写自然界,而是概括生活,概括人生,是对人生的观照。“演员”和“观众”不过是人的两种身份,要么尽情地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示,要么作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行为都有个尽头:前者有辉煌的荣耀,也会有黯淡的失落。后者有艳羡的悒郁,更有奋起的激越。人生落幕的时候就是辉煌的开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立足当下,把握现实人生,不断地向前,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地生活。 再就是“悟”。有了前面的“读”与“联”,“悟”不是难事。大致可从以下方面来“悟”: 1 、诗与人生 2 、诗与社会 3 、诗与心灵 从这首诗对人生的观照方面,我们可以悟出: 人生没有不败的花朵,没有不散的宴席。 人的一生,就是成长的人生,继续的人生。 要自己一步步地去走过,才知道生命的真正含义。 从这首诗对社会的描摹方面,我们可以悟出: 人在社会中,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只要是踏实的工作,不断地完善,就是成功。 从这首诗对心灵的启迪方面,我们可以悟出:

诗歌类新材料作文导写

诗歌类新材料作文导写 作者:安徽张志先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2年第11期 【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根据对本诗的感悟和理解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大意是: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常常让下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在崇山峻岭之中,从一座山上下来,另一座山马上会将你拦住。 此诗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深意。“莫言”二字既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下岭便无难”正是从艰难攀登的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中得到心理上的对比结果。“赚得行人空欢喜”中“赚”字幽默风趣,与实际上下山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点明行人是被自己下岭容易的主观想象所骗了。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三四两句正是对第二句留下悬念的解释:上山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岭相应地也会遇到多少重山岭,但历尽上山艰难的行人登上最高峰后,往往会因兴奋喜悦而一心只顾享受下岭的轻快,忘记了前面还有一系列山岭需要翻越。因此,当没有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仍处于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时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路程照样要遇到一系列艰难险阻,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流露出来。 诗的前半部分为议论,后半部分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关系,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1.习惯性思维不一定靠谱。很多人坚信上山是难的,而下山却容易得多,这一惯常思维在作家笔下,原来是那么不靠谱。 2.高兴与失落。下山了,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事情,高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一山走过,却还有其他山拦在前面,让人备感失落与无奈。 3.人们往往对最艰难的行程有思想准备,而对走过这段行程后还会出现的艰难缺乏思想准备。比如,大家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于是认真学习,发愤苦读,争取考个好成绩。而考上大学之后便觉得人生一片光明,因此变得懈怠,殊不知人生路上的大山不只高考一座。

高考作文素材“诗与远方”材料写作素材与范文整理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打动了许多人,已成为网络上的流行语。 它源于高晓松在一篇文章中写的一段话:“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诗与远方”已经成为美好憧憬的代名词,不少人将其作为人生的追求和改变当下生活的动力。 按照高晓松的描述,“远方”就是和当下不一样的地方,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但当我们因为各种限制不能够远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坐在原地读诗。 关于这个话题你需要知道的背景 1. 高晓松出生于清华大学里有名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母亲是着名建筑学家张克群。在母亲的书《红墙黄瓦》的序言中,高晓松这么写道:“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可见,张克群自己便是追寻“诗与远方”之人,也因为张克群的教育,高晓松和他的妹妹高晓江也几乎走遍世界。 2. 高晓松曾说过,王小波是他最欣赏的近现代作家。“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是王小波在小说《万寿寺》中的一句话,也是他本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在高晓松身上,我们也能看到王小波式的对于“精神世界”无限向往的影子。他会那么推崇“诗和远方”,就再好理解不过了。 焦点考题 对于“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有人认为是满满的正能量,

也有人认为是廉价的心灵鸡汤,你怎么看?诗与远方中的诗,你认为是什么样的诗?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写作这道考题你需要了解的多方观点! 观点1:正是不美好的细节,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是一对虚假的对立。我在东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诗和远方,生活在迷人的异域,鸡毛蒜皮消失了,可东京的生活同样存在着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另外,网络的发达让“远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异国,却时刻关注着国内的人与事,为我触手而不可即的苦难感到悲伤。可正是这些并不美好的细节,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蒋方舟) 观点2:生活中没有苟且,又何谈远方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苟且”可以代替生活中的一切现状,“诗和远方”是自己蠢蠢欲动的渴望和幻想。与其大张旗鼓地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如直接挑明一句话:“你要努力学习工作,怀揣梦想,然后去实现它!” 很多人惯于热血澎湃地讴歌“诗与远方”,却不肯低头完成脚下的“苟且”,心比天高,寸步不挪。一天幻想出未来无限种可能,有了这些远方,你也不一定能活好,说到底,这些梦想也只是激励你前进的目标,而不是放下眼前苟且的托词。这不是让你摒弃现在的生活,而是让你设身处地去想明白,如果你真的厌恶现在的生活,那么你该怎么做,才可以得到诗和远方呢?(思桐) 写作这道考题你需要积累的素材! ◇月亮与六便士 英国小说家威廉·毛姆的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地位和美满的家庭,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在小说里,他的行为没有

诗歌类材料作文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导引 1、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沙 苗得雨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2007济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写作导引】 这是一首诗歌类材料作文。首先应该读懂诗意。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本题写作的方向。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你知道, 你爱惜, 太阳天天升起; 你不知, 你厌恶, 太阳天天升起。 请根据你对这首诗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同是诗歌类材料作文,这个题目要难得多。首先诗意较难理解。这首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你知道”也好,“你不知”也好,“你爱惜”也好,“你厌恶”也罢,“太阳”都会“天天升起”。也就是说你的喜怒哀乐,你的主观意愿都左右不了太阳的升起。在这里,“太阳天天升起”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你知道,你爱惜”“你不知,你厌恶”只是一种主观情感。主观情感是难以左右客观存在的。因此,尊重客观存在是这首诗所要思考的核心。比如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等。当然,这样思考过后,还可引申为我们要“适应”客观规律。所以,这首诗的最佳立意是“尊重与适应”,按照这个方向构思,文章是不会走题的。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光和影 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安徽省“江南十校”语文试卷) 【写作导引】 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虽有“阴影”,“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

诗歌型材料作文“没有不下台的演员”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诗歌型材料作文“没有不下台的演员”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金题回放】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 / 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 鼓掌一百零一次 / 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 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 / 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 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 / 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 读完此诗,你一定有很多联想,请就诗中某一方面的话语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诗歌和剧本除外)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思路1 诗歌型材料作文是材料作文中的一种。因诗歌的概括性和多义性,而呈现出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应对这类作文题,笔者的引导思路是“读”“联”“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道诗歌性的材料作文题,并以此为例谈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首先是“读”,读懂诗,是写好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基础与关键。 如何读?一抓意象,二抓含蓄的词句。因为诗歌的多义性,一是由它本身意象的复杂性造成的,二是诗人的含蓄表达造成的。(还由诗人创作背景的复杂性造成的。一般来说材料作文所用诗歌并不太难,多义性主要涉及前两方面,至于读者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等差异,也是造成诗歌多义的原因,下面会涉及) 从这首诗来说,诗人选了这样一些意象:“演员”“观众”“雨点”“泥土”和“路”,这些意象在诗歌中传达些什么呢?“演员”“观众”传达的是任何事物总有它的结束。“雨点”“泥土”传达的是新生活的开始。“路”传达的是走真实的、实在的人生之路。 这首诗总体上来说,意思显豁,只有一句表达较为含蓄,这就是“雨点在无声的飘落,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值得深究。从字面上讲,诗人想表达雨点的归宿并非只是掉进泥土,它可幻化成晶莹的露珠,迷蒙的雾气,绚烂的彩虹。这一句的深意是,人生没有结束,可以有灿烂的开始。所以有了诗末的“快乐”。

《咏牡丹》诗歌作文审题立意讲解学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水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 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作文,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本题是材料作文,重要的是材料所蕴含的哲理意味,本道作文题选用宋代王溥的《咏牡丹》作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诗中哲理引发的思考联想进行写作,写作时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弄懂哲理。细细品味,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牡丹作为花王,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美的。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不赞

扬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而重视的是实实在在的实用价值。所以可以就此立意。 立意: (1)内在美与外在美 (2)内在美才是真的美 (3)腹有诗书气自华 (4)人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令人折服 素材: (1)孔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2)人不因美丽而可爱,却因可爱而美丽(托尔斯) (3)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约瑟夫·鲁) (4)容貌美丽的人,是一些幸运的人;而气质高雅的人,则必定是非常出色的人。 (5)一个人的美有十分之一是父母给予的天生丽质,而另外的十分之九则是来自那自身的心灵美。 (6)毕淑敏说自己喜欢素面朝天,虽被丈夫取笑是自己其貌不扬的自我安慰,但人们在品读作者笔下那些文字时,又有谁会在乎毕淑敏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提示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提示 作文天地 05-17 0733 : 一、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7年广州市一模作文题)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的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写作提示: 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审题立意。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说明: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 感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二、(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星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1、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

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三、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 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 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 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永远快乐。 四、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沙 苗得雨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2007济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写作提示: 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 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你知道, 你爱惜, 太阳天天升起; 你不知,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诗歌类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诗歌类 训练一 阅读《笑声》为题的诗歌,按要求作文。 笑声是清晨露珠/在叶尖上滚动时的流淌/笑声是玫瑰花/最妩媚最郁香的美丽/笑声是 春日阳光/最清新最怡人的普照/笑声是晨曦/是太阳的光环/是小鸟柔声的啭鸣/我们赞美 笑声 是啊,人的生活中也少不了笑声,请你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命题理由】 以诗歌为素材命制高考作文题出现在2021年山东卷。笔者认为,这种选材方式,一 方面加强了审题的限制,另一方面也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的空间,符厶''在限制中发展自己”的理念。 【命题指导】 根据诗歌本身所蕴涵的深意来构思。诗以赞美笑声作结,暗示作者所说的笑声都是催 人奋进、令人难忘的美好的笑声。这些笑声在我们的人生中都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让我 们终生受益。 训练二 阅读约翰?唐恩的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陆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 土被海卷走一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样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为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是为你而鸣 这首名诗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开篇引用过。你读后有什么感悟呢?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 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

给一首诗歌或一句诗,要求读后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2021年高考山东卷给了当代诗人雷抒雁的诗,2021年高考北京卷给了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诗,反响都不错。“诗无达诂。”诗歌的这个特点,为现在讲的“自主确定立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命题人给予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信未来的高考仍会有部分省市给诗歌作为作文材料。 【命题指导】 这首诗讲的是,在世界上你我他构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如果他人遭遇了不幸,那么丧钟是为他人而鸣,也是为我们而鸣,所以我们要有同情心,要有悲悯心。但现实情况是,灾难除非发生在自己身上,否则我们永远都有一种超强的免疫力,让自己免于撕心裂肺。他人的痛苦,大多数在我们这里就演变为粘结人际、打破沉闷的一种聊资。 毫不危言耸听,很多时候,我们旁观,并消费他人的痛苦。正如埃蒙德?伯克所说:“我深信我们对他人的真正不幸和痛苦怀有一定程度但绝非轻微的喜悦。我们如此热情追求的,绝非奇观,而是某种不寻常而悲惨的灾劫。”明白了这些,我们自然知道谈作为保持整体的重要性,谈人要有同情心,谈人性的弱点,都可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诗歌类新材料作文导写

诗歌类新材料作文导写 导读:本文诗歌类新材料作文导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歌类新材料作文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根据对本诗的感悟和理解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大意是: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常常让下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在崇山峻岭之中,从一座山上下来,另一座山马上会将你拦住。 此诗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深意。“莫言”二字既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下岭便无难”正是从艰难攀登的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中得到心理上的对比结果。“赚得行人空欢喜”中“赚”字幽默风趣,与实际上下山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点明行人是被自己下岭容易的主观想象所

骗了。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三四两句正是对第二句留下悬念的解释:上山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岭相应地也会遇到多少重山岭,但历尽上山艰难的行人登上最高峰后,往往会因兴奋喜悦而一心只顾享受下岭的轻快,忘记了前面还有一系列山岭需要翻越。因此,当没有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仍处于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时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路程照样要遇到一系列艰难险阻,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流露出来。 诗的前半部分为议论,后半部分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关系,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1.习惯性思维不一定靠谱。很多人坚信上山是难的,而下山却容易得多,这一惯常思维在作家笔下,原来是那么不靠谱。 2.高兴与失落。下山了,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事情,高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一山走过,却还有其他山拦在前面,让人备感失落与无奈。 3.人们往往对最艰难的行程有思想准备,而对走过这段行程后还会出现的艰难缺乏思想准备。比如,大家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于是认真学习,发愤苦读,争取考个好成绩。而考上大学之后便觉得人生一片光明,因此变得懈怠,殊不知人生路上的大山不只高考一座。 4.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还应当时常反思,争取更大的进步。 5.人生在世,就是不断与困难斗争的过程。有人认为,克服了一个困难后,接下来应该享受了吧。殊不知,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困

诗歌类材料作文怎么写

诗歌类材料作文怎么写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关键。诗歌的特点是“用形象说话”。而形象往往来自于生活,同学们在解读诗歌时只要有“由此及彼”的联想意识,定能激活自己的生活积累,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会拥有独特的感悟,此时也就找到了写作切入点,只需言之有理便是成功之作。 具体而言,要想写好这类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诗题“错觉”的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就其范围来讲有物理、生理、心理、艺术……再审读诗歌的内容:双方均以为对方过得比自己好——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追问的方式增强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1)为什么甲乙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是因为它们通过比较(攀比),均以为幸福在对岸,而不在自己身边,陷入心理误区。以为自己不曾拥有的正是自己想要的;总以为活得不如别人快乐幸福,却不知幸福快乐的根源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寄托在别人身上;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人应该怎么正视自我的存在? (2)这种想法正确吗?这是心理不健全,不平衡的表现:谁都过得比我好——无论是金钱、地位、名誉,还是爱情、婚姻、工作、职业、成绩等。这种人不想凭借自己努力去改变现状,却总在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中生活,久而久之,就养成悲观、懒惰、热爱空想的病态性格。 (3)怎样纠正这种心理呢?珍惜眼前、在知足中奋进、少些攀比…… 二是准确而自然地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再现生活情景。 在理解诗歌内涵之后,我们要准确而自然的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以搜索充足的写作素材。要知道,作文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激活中学生对生活的体悟。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自己:生活中这种现象多吗?有没有相反的例子(即能正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从而得到快乐幸福

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陈文明 教学目的:训练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教学重难点: 1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2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本诗原题《境遇》,命题人将其删除。 一、审题 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表明是材料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表明重在把握材料的主题、含意,材料不一定要引在文中。 立意过程呈现: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看作对比: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不看作对比: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 看作对比: 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不看作对比: 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可以推出: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第四种 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突反作用 可以立意: 立意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判断立意对否关键是看能否基于三者之间关系(露珠在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来立意,抓住了就切合,未抓住,就偏离。立意上的主要问题: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例析(一):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字地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地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地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审题提示] 首先来鉴赏一下这首小诗:露珠所存在地位置有两个,一个是在枫叶上,一个是在荷花上.早晨地露珠,是晶莹而透明地,秋天地枫叶是深红地;那荷花,显然是白色地.当晶莹地露珠落在火红地枫叶上地时候,露珠因为吸收了枫叶红彤彤地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地光华;而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地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地光,只留下忧伤地苍白.短诗用对比地手法,呈现了处于不同境况下地露珠悲喜态度不同. 这样,这首小诗地寓意就表现出来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找准实现自我价值地位置.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地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地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地才华,实现人生地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地特长,充分发挥自己地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地事业.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地位置》《位置与价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提供人才成长地土壤,营造和谐地社会.成才是需要条件地,在大地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地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地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地辨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地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地“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地成长只有才良好地环境之下,才能发挥自身地价值.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地“枫叶”》《环境与人才》《不同地背景造就不同地人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用人问题.由露珠地“闪光”和“苍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对人才地使用问题,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地地方是具有不同地价值地,这就给我们以启示,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地位置上,韩信可以将兵,刘邦可以将将.由此可以拟题:《请把“露珠”放在“枫叶”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解决问题地方法技巧.“露珠”地两种不同境遇,可以启示我们如何看待“露珠”问题.可以说: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地环境,以积极地态度顺应环境,才能成为人才;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地位置、才能努力实现自己地价值等.露珠,居枫叶之上则喜,居荷叶之上则悲,我们可以联想到有人处顺境洋洋自得,处逆境则委靡不振,据此可以“如何正确面对境遇”为题展开;“如何正确看待环境”. 《不同环境不同地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审题参考] . 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所呈现出来地不同特点,《不一样地环境,不一样地人生》.. 环境(外物)对人(事……)地影响.. 适应、顺应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活出不同地精彩》.. 凭借……、依靠…… ,(“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露珠”在“荷花”上就“有着泪滴似苍白地透明”……)《风云变幻不忘“借”》《只因有你》.. 在不同地位置,可以展示不同地美(露珠选择枫叶就“红红地闪烁”这是一种阳光地美,选择了荷花就“有着泪滴似苍白地透明”这是一种伤感美). . 选择合适地位置(露珠选择枫叶就可以快乐地“红红地闪烁”,选择了

诗歌作文之新材料作文诗歌类

新材料作文诗歌类 【篇一: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例析(一):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 主确定立意,确定文 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审题提示] 首先来鉴赏一下这首小诗: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在枫 叶上,一个是在荷花 上。早晨的露珠,是晶莹而透明的,秋天的枫叶是深红的;那荷花,显然是白色的。当晶莹的露珠落在火红的枫叶上的时候,露珠因为 吸收了枫叶红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华;而 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 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忧伤的苍白。短诗用对比的手法,呈现了处于不同境况下的露珠 悲喜态度不同。这样,这首小诗的寓意就表现出来了,至少可以从 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 一、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 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 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 二、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成才是需要条件的, 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 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 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才良好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提示(完美整理版)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提示 作文素材及指导 0515 1758 : 一、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7年广州市一模作文题)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的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写作提示: 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审题立意。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说明: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 感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二、(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星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1、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

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三、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 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 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 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永远快乐。 四、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沙 苗得雨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2007济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写作提示: 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 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你知道, 你爱惜, 太阳天天升起; 你不知,

10高考作文诗歌类材料作文(方法引导+例文解析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一、考点解读 诗歌(包括歌词)是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是梦幻对现实的超越,它们总是能激发人们思维的火花,拨响人们情感的琴弦,所以,近几年来,诗歌类材料备受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品语义。要读懂诗歌类材料,首先要学会品语义,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2、抓意象,抓关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也多体现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 如果一首诗中含有多个意象,要注意分清几个意象孰轻孰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果诗歌内容庞杂繁复,我们应该找出并理解它的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主旨。 3、析主旨。顺诗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以上是针对较难理解、较复杂的诗歌材料而给出的审题步骤,核心是抓意象、析主旨,对于浅显简单的诗歌而言,往往一两步就可以到位。 二、实例展示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由诗句和理解提示两部分组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所写《别严士元》中的两句诗,原诗写的是在一个春寒料峭、天气多变的日子里,诗人在苏州城外惜别友人的情景,透露他仕途不得意的心情。 首先是品语义。 诗句文字比较浅显,意思是不知不觉中,毛毛细雨润湿了衣服;树上的残花飘落在地上,悄无声息,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 其次是抓意象和分析主旨。 这两句诗包含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细雨湿衣”,一个是“闲花落地”。“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体察极为细致,描写极为细腻,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可是,这两句描写景物的句子,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呢?由于这里忽略了上下文,也没有对原诗作任何介绍,考生无法对原诗蕴含的深层次意象以及主旨作“知人论世”之类的探究,故而,我们对这两句诗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应该宽泛得多: ①由“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意象的特点,可以理解这两个意象是在赞美春天的美好品格,由此可以联想到杜甫的名句“润物细无声”,赞赏春雨默默滋润万物、闲花默默落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 ②采用相似联想的方法进行合理推求,由此及彼,可以理解这两个意象是在寓意恬淡地做人,甘于寂寞,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由此联想到当今社会上的种种浮躁现象,阐述人如果缺少一颗淡定之心,人生必将失衡。 ③可以理解为这两个意象是在阐述一个哲理:“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寂寞不意味着平庸。我们要在寂寞中追求美好,需要坚忍与执著等精神。

2019中考作文审题技巧【五篇】

2019中考作文审题技巧【五篇】 【篇一:“材料类”材料】 这类材料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多则“材料”,在审题立意时要通过比照 找出几则材料人、事、物的共同点作为中心,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顾 其二、其三……否则就会偏题跑题。 例6:美国校园枪声 1998年某天,美国阿肯色洲某中学突然枪声 大作,年仅11岁的戈尔登和13岁的约翰逊在校园开枪扫射,打死了1名学生和1名教师,此外还大伤了11名师生。 美国前总统谈校园暴力自去年10月以来,美国校园发生的枪杀案 导致1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作案人都是11岁至18岁的青少年。美 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这些学校枪杀案件 并非偶然,它们是我们的儿童采取暴力行动的正在演变的文化的反映。” 我国少年暴力现状据报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 查获不满18岁的刑事作案成员约15万人,其中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 占一半以上,不满14岁的作案成员1万人左右。十一二岁的孩子杀人、伤害和恶性抢劫等暴力案件,也时有所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能够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 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不要脱离材料或含义作文。 思考角度:材料的中心话题是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你会想到哪 些东西? 1、教育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 2、文化的问题:凶杀、色情等垃圾文化的影响 3、经济的问题:为钱而不顾一切甚至是不顾下一代和国家的前途;有钱而又失控

4、管理的问题:口头上、形式上的严格管理,而事实上各方面都 没有真正落实 5、政治理念问题:我们成人到底该干什么?我们的社会走向、教 育走向、民族走向——下一代的培养走向等问题 例7: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实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 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 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 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 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 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审题思考: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然后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 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对此你有 哪些想法?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 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该实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 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 【篇二:议论性材料】 要找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