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瘤

【病史采集】

1. 多见于中年人。动脉瘤破裂前多无症状,或有持续性的局限性头痛。

2. 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以动脉瘤破裂,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而急性发病。常有剧烈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及相应的定位体征。

3. 可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体格检查】

1. 一般检查:测量血压,心脏检查,并注意有无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2. 神经系统检查:除脑膜刺激体征外,出现相应的定位体征:

(1)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外斜;如压迫该侧视神经可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 前交通动脉瘤:易破裂出血形成脑内血肿,产生额叶、丘脑下部及垂体功能受损的症状。有时视力障碍,小便失控。

(3)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癫痫、轻偏瘫等。

(4) 椎 - 基底动脉瘤:不对称性的肢体瘫痪、锥体束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3. 颅内杂音:少数病人在动脉瘤同侧可听到微弱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压迫同侧颈动脉杂音消失。

【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动脉瘤破裂时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压力正常或增高。有时腰穿可能使病情加重或诱发脑疝以及引起动脉瘤再出血,应慎重选用。

2. 头颅平片:少数病人显示动脉瘤圆形或线状钙化,或瘤壁压迫造成骨质侵蚀。

3. CT检查:增强扫描可发现5mm以上的动脉瘤。可提示出血范围、血肿部位、大小和有无脑梗塞等情况。血肿部位有助于动脉瘤的定位。

4. MRI检查:可行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成像,显示动脉瘤的全部及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细微关系。MRA可显示整个脑血管系统。

5. 脑血管造影:直接显示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多发等,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诊断要点】

1.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诊断。

2. 为选择手术时机、估计手术风险、预测治疗效果和统一疗效评价,Hunt 及Hess根据脑膜刺激、脑血管激惹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了分级:

伴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慢性肺病等,以及脑血管造影有严重动脉痉挛者,病情更为严重,应增加一级。

【鉴别诊断】

除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外,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脊髓血管畸形等同样能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

检查与头颅的CT或MRI检查,均能够对相应疾病做出确定的诊断。

【治疗原则】

1. 手术治疗

(1) 手术方法:分间接手术、直接手术及血管内手术三种。

1) 间接手术:结扎颈部动脉,减少动脉瘤的供血。适用于海绵窦内动脉瘤及其它不能夹闭的巨大型或梭形动脉瘤。间接手术也包括载瘤动脉的近端结扎术。

2) 直接手术:开颅暴露动脉瘤,并对其作各种手术的直接干预,如动脉瘤颈结扎或夹闭术、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壁加固术等。

3) 血管内手术:即经皮穿刺栓塞动脉瘤,如用肌肉或异物填塞动脉瘤、射毛术、动脉瘤腔内注射聚合胶、可脱性球囊导管堵塞、动脉瘤内铜丝阳极直流电凝法、铁粉聚合胶动脉瘤内注射法等。

(2) 手术时机: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成败有重大关系。早期手术(出血后3天以内)或延期手术(出血后7~14天)主要根据:

1)病人术前情况:Ⅰ、Ⅱ级病人尽早手术。Ⅲ级病人稍等意识较清楚时,出血一周后手术为宜。Ⅳ、Ⅴ级病人除有明显颅内血肿或脑积水应先作血肿清除或脑脊液分流术,争取病人转入较低级别外,一般应先用非手术治疗,病人出现好转迹象后再作手术。

2)脑血管痉挛情况:一般认为脑血管痉挛病人待血管痉挛消失后再作手术为宜。也可选择早期手术以避免再出血,同时清除蛛网膜下腔的积血而起到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

3)颅内压增高的程度:颅内压增高对手术不利。Ⅲ级以上病人应注意鉴别其颅压增高是由于血肿、脑积水还是脑水肿,并予以相应的处理,俟病情改善后再行手术。

4)脑血供情况:有脑缺血或脑梗塞的病人以延期手术为宜。但对年轻病人、意识较清楚者亦可选择早期手术。

2.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

(1)病人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

(2)诊断不明,需进一步检查。

(3)病人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

(4)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安定、抗癫痫、导泻药物、止血剂、降压药物等防止再出血;钙拮抗剂、皮质类固醇、脱水剂、脑脊液引流等防治脑动脉痉挛;退热、抗感染、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等。

【疗效标准】

1.治愈:动脉瘤蒂夹闭或经其它方式处理后,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消失。生活自理,或遗有术前原有的神经系统损害体征,但病情平稳者。

2.好转:动脉瘤蒂夹闭或瘤体切除后出现新的轻度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如轻偏瘫、不完全性失语、复视等,但病情在不断好转。间接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者。

3.未愈:间接手术后症状无改善或直接手术后出现新的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如昏迷等,且不能恢复者。

【出院标准】

达到或接近治愈或好转标准,或术后病情稳定者。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docx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 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l )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性或非紧急程序。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 个人中就有1 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 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 至7 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氯吡格雷(通常以Plavix 出售)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另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在支架是更复杂的动脉瘤计划治疗的一部分时,尤其适用。支架是插入动脉的管,以使其保持打开状态并防止其被阻塞。 由于治疗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因此术前拜访麻醉师对于评估您的总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您遇到心脏,肺部或肾脏问题时。手术前至少8 小时内不得进食。 颅内动脉瘤介入放射治疗期间会发生什么?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有局部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者,以及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尚需要与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烟雾病,颅脑损伤,血液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相鉴别。 1.颅内肿瘤 鞍上区动脉瘤常误诊为鞍区肿瘤,但鞍上区动脉瘤没有蝶鞍的球形扩大,缺乏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颅内肿瘤卒中出血多见于各种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在出血前多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定位体征,无再出血现象,据CT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可容易鉴别。 (1)星形细胞瘤:下丘脑或视交叉星形细胞瘤亦为鞍上占位,但形态不像动脉瘤规则,而且强化不如动脉瘤明显。 (2)垂体瘤:向鞍上生长,常呈葫芦状,动脉瘤可有类似表现,但动脉瘤一般无鞍底下陷,正常垂体结构亦保存。 (3)颅咽管瘤:以青少年多见,当为实质性肿块时,与动脉瘤可有类似改变,但其钙化多见,强化常不及动脉瘤明显。 2.脑血管畸形 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多无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3.高血压性脑出血 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意识障碍较重,可有偏瘫,失语为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区。 4.烟雾病 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性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可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见于任何年龄,有明显的头外伤史,受伤前无异常,可伴有其他颅脑外伤的表现,如

脑动脉瘤的概述与治疗

认识脑动脉瘤及其治疗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的不断增多,大脑动脉瘤夹闭手术也开展的越来越多,而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脑动脉瘤呢?它的治疗除了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手术治疗外还有那些方法呢?在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脑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并异常膨出,在临床上称之为脑动脉瘤。脑动脉瘤的发生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动脉硬化,也与高血压、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动脉瘤的位置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居多,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较少见。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由于此处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里又是受到血液冲击最大的地方,在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使此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动脉瘤。 脑动脉瘤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破裂,当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饮酒、用力排便、举重物、上楼、性生活等诱因下,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很容易引发破裂出血,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据统计,脑动脉瘤第1次破裂后死亡率为30%。所以脑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棵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严重的是,破裂后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它还会发生第2次、第

3次破裂。据统计40-50%的病人会在破裂后的1个月内发生第2次破裂,第2次破裂后死亡率约为70%,第3次破裂后死亡率为100%。 脑动脉瘤病理生理 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分层呈“洋葱”状。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旋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当发生破裂时,血液进入周围组织。有时候,动脉瘤虽然没有破裂,但因为体积的增大,可以压迫附近的神经,从而造成相应的症状。 依动脉瘤位置将其分为: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 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 中动脉动脉瘤;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 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动脉瘤 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6-1.5cm为一般 型,直径在1.6-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 巨大型。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多发性 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体征和症状 脑动脉瘤在发生破裂之前可以不引起任何症状,但约有半数的病人在动脉瘤发生大量出血之前有警兆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由动脉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发剧烈的头痛,犹如头被棒子重击一般;其次是因动脉瘤增大压迫邻近神经组 织而引起症状如眼睑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复视、偏盲、 视力丧失以及面部疼痛等。另外亦有因血管痉挛而出现缺 血症状如头晕等。因此疑似上述的警兆症状出现时,应找 神经外科医师诊治,脑动脉瘤出血前的诊治是减少死亡率 和致残率的最佳方法。 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出现突发剧烈的头痛, 这种头痛是瞬间且未曾经历过的头部犹如晴天劈裂样的

颅内高压诊疗指南

颅内高压诊疗指南 【概述】 颅内高压(ICH)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并发于许多疾病,常比原发性疾病的危害更为严重可使患儿致残或发展成脑疝而危及生命. 【病因】 1. 脑组织体积增加液体在脑组织内积聚称为脑水肿。脑水肿是儿科引起颅内高压的最主要原因,明显而持续的脑水肿导致ICH。常见的病因:①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②全身性炎症:重症肺炎、中毒型痢疾、败血症、暴发型病毒性肝炎等。③脑缺氧:颅脑损伤、窒息、休克癫痫持续状态、一氧化碳中毒、严重心力衰竭、心跳骤停等。④中毒:如铅或其它重金属、食物、农药、酒精、药物等。⑤其它:高血压脑病、瑞氏综合征、输液输血反应、突然停止使用激素、脑型白血病、水电解质紊乱等。 2. 脑脊液过多:脑脊液的生成过多、吸收障碍或循环阻塞等都可引起颅内脑脊液量过多,如先天及各种后天性原因引起的脑积水等。 3. 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瘤、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碳酸血症所致的脑血管扩张等。 4. 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瘤:颅内血肿、脑寄生虫病、

颅内肉芽肿等。 【病史要点】 一、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尤为重要。应注意病儿是否有呕吐、头痛、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瘫痪等,发作前有无外伤、中毒、缺氧等,婴幼儿应注意询问有无前囟膨隆、呕吐及尖叫。 2.过去史:有无反复头痛、呕吐病史 3.生长发育史:有无运动及智力发育异常 【体检要点】 重点是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注意有无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及肌力肌张力的改变。尤其要呼吸节律、心率、血压、瞳孔改变。婴幼儿应注意检查头围、前囟、颅缝及落日征 【辅助检查】 1.急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血电解质(钾、钠、钙、镁、氯、磷)、血糖、血气分析、头颅影像学。 2.依据病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项目:脑脊液、脑电图等检查。 【诊断要点或诊断标准】 1.诊断及临床诊断指标 (1)有导致ICH的原发病及相应临床表现。 (2)有颅内高压的症状与体征。具备1 项主要指标及2

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

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 发表时间:2014-02-19T09:31:35.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郭华陈殿森 [导读] 因此对于临床拟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易先行CTA检查,提倡DSA在CTA检查后应用,二者互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 郭华陈殿森(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471003)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CTA诊断。方法应用CTA检查技术对37例临床拟诊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均行MPR、MIP、VR 后处理技术,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组37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患者有33例,33例患者共有42个动脉瘤,其中7例见2个动脉瘤,1例见3个动脉瘤,25例分别见单个动脉瘤。4例未见明确动脉瘤显示。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指向及与监控血管分支、颅底骨质结构关节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应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较高,且具备无创、简便、辐射剂量低的优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129-0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好发于颅底动脉分叉部,常伴管壁结构薄弱,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40%以上[1],因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辐射剂量大,费用高。CT血管造影(CTA)作为新的血管检查技术,以其无创、检查迅速、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并可弥补DSA选择性血管造影所致的病变漏诊及动脉瘤周围的静脉血管结构,因此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37例患者颅内动脉的CTA显示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提高CTA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37例临床拟诊动脉瘤的患者行CTA检查,动脉瘤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48岁。临床主要以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就诊。 1.2检查方法 使用GE 64排螺旋CT、东芝320排容积CT,常规行头颅平扫,然后经前臂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370mgI优维显60-80 ml,4~5 ml/s,于12-14 s开始扫描,将所得大量容积数据导入后处理系统进行MPR、VR、MIP重建,观察分析重建图像。 2 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共42个动脉瘤,其中7例为2个,1例为3个。动脉瘤分布如下: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4个,大脑后动脉1个,前交通动脉13个,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颅内段11个、基底动脉颅内段2个,椎动脉颅内段3个。CTA检查阴性4例者中1例经DSA检查诊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手术中发现2例患者漏诊,1例为CTA检查阴性者,另1例为CTA检查后交通动脉瘤漏诊。瘤体形态多为半圆形、圆形,部分呈双峰状改变,大部分瘤颈较宽,部分呈蒂状改变。较大者瘤颈宽约1cm瘤高约2.5cm,多数瘤颈在0.3-0.5瘤高在0.2-0.7。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血管关系显示基本与DSA及手术相同。34例患者平扫资料显示23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伴脑内血肿,余未见明显异常表现。 3 讨论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死亡率高,因此动脉瘤的早期检出、早诊断对临床治疗尤为重要。从本组患者CTA检查结果与DSA及手术结果相对比,发现动脉瘤大多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与文献描述一致[2]。因此CTA在筛选动脉瘤及大部分确认动脉瘤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CTA检查无需动脉插管,对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及高龄患者、急诊患者更易接受,并且无创作性,扫描速度快,费用相对低,操作简便,重建图像质量高,可获取三维血管数据,对扫描数据进行多种重建技术,易于观察动脉、静脉、明确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立体感强,更有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但CTA检查技术能否完全代替常规DSA检查,目前尚无定论[3-6],因CTA对外周末梢较细小的血管分支动脉瘤易漏诊,也可因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管痉挛导致CTA检查时动脉瘤显示不清。本组中1例因脑出血后血管痉挛,粗细不均匀导致漏诊。因此对于临床拟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易先行CTA检查,提倡DSA在CTA检查后应用,二者互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程晓燕,刘文亚,邢燕.3D—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6):577. [2]吕发金,谢鹏,罗天估,等.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45-48 [3] 张之营,赵继宗,宗绪毅,等.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中国医刊,2004,39:42—43. [4] 陈伟建,杨运俊,王勇,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996.1001. [5] Sakamoto S,Kiura Y,Shibukawa M,et al.Subtracted 3D CT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AJNR Am J Neuroradiol,2006,27:1332—1337. [6] 滕才钧,黎志文,廖明壮.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3:270.27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016-05-0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 85% 左右。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中显示,aSAH 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年发病率约为 10 万,芬兰和日本 aSAH 年发病率可分别高达 10 万与 10 万;我国北京地区 aSAH 的年发病率为 2/10 万,低于世界范围总体年发病率。 由于 aSAH 发病凶险,院前死亡率较高,而我国院前死亡患者尸检率极低,可能严重低估了 SAH 的真实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aSAH 的平均死亡率在 27% ~44%;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 aSAH 患者发病后 28 天、 3 个月、6 个月和 12 个月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 和 %。但是目前该病死亡 率在发达国家逐渐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目前我国 aSAH 的整体治疗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编写委员会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从临床实践出发,参考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国情特点,针对 aSAH 的诊 断和治疗撰写了本指导规范。 aSAH 的诊断 1. aSAH 临床表现与体征 突发剧烈头痛是 aSAH 最常见的症状,往往被患者描述为此生最为剧烈的,呈炸裂样并立刻达到最重程度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短暂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颅神经麻痹症状)。另外,高达 20% 的 aSAH 患者伴有各种类型的癫痛发作,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前交通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伴有高血压及合并脑内血肿。

颅内动脉瘤简介与治疗

颅内动脉瘤简介与治疗 简介 被查出患有颅内动脉瘤是一件令人恐惧和绝望的事情。其实颅内动脉瘤并没有人们之前想象的那么罕见。在美国,每5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被查出患有颅内动脉瘤。每年大约有十万分之八到十(差不多三万)的患者会出现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迄今为止,已有一部分新兴的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了希望。这本小册子提供了一些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知识,同时就患者及其家属关心的一系列常见问题给予解答。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壁局部的薄弱膨出就形成了所谓的颅内动脉瘤,好比是用久了的自行车内胎上鼓起的小包。囊状或是浆果状动脉瘤(因其形状长得像浆果)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这类动脉瘤有一个瘤颈将瘤体、瘤顶与主血管腔连接起来,他们只膨出于动脉壁的一侧。与囊状动脉瘤相比,梭形动脉瘤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它由局部动脉壁双侧扩张而成,形如梭子,因而不存在明显的瘤颈。 颅内动脉瘤是如何形成的? 动脉瘤的起病比较隐匿,不易被察觉。遗传性的动脉壁薄弱可能是导致动脉瘤产生一个因素。然而儿童当中动脉瘤的发病率很低,大部分动脉瘤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管壁不断损耗引起的。有时,严重的头部创伤或感染也会导致动脉瘤的形成。目前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促使动脉瘤的形成,吸烟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动脉瘤有什么征兆吗? 动脉瘤大都很小而且没有任何症状。一部分动脉瘤是在破裂出血引起剧烈头痛或昏迷时被查出,另一部分则是在瘤体变大后压迫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时被发现。

破裂性动脉瘤 破裂出血的动脉瘤称之为破裂性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流入脑组织周围的脑脊液中,这种类型的出血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往往会引起突发的剧烈头痛,常被描述成“一生当中最严重的头痛”,还有如严重的恶心和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昏迷等表现。 虽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过程仅仅持续数秒钟,但却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出血会损伤脑细胞,压迫脑组织或引起血管狭窄(又称为血管痉挛)。当动脉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时就导致了中风。脑脊液中出现大量血液时会引起脑脊液流速减慢甚至停滞,从而引起脑积水。 未破裂性动脉瘤 大部分动脉瘤都比较小,除非破裂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因为其他病变如头痛或颈动脉疾病体检时偶然发现。有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变大压迫颅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后疼痛等,但很少引起慢性头痛。未破裂性动脉瘤还会因为伴随有破裂性动脉瘤而被发现,但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因为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有多发性动脉瘤。 动脉瘤如何被诊断? 当怀疑有破裂性动脉瘤时,可以行头颅CT检查,头颅CT可以发现是否有颅内出血,缺点是无法明确出血的原因。在血管中注入对比造影剂后,脑血管显影增强,再通过特殊的成像技术就可以使动脉瘤显形。这种技术叫做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用于诊断破裂性动脉瘤或许已经足够,但是有时血管造影可以更好的显示动脉瘤和颅内血管。在进行血管造影时,首先对腹股沟特定区域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将一根微导管插入股动脉,之后导管上行通过腹主动脉等大动脉后到达脑部的动脉血管。此时影像师将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脑动脉,使其显影增强,再通过X线透射获取图片。对于未破裂性动脉瘤,同样可以使用CTA和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可

颅内动脉瘤介入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8Rankin

颅内动脉瘤介入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8版) 一、术前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符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入院接诊时完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估例数占同时期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符合介入治疗指征完成mRS评分的例次数 ×100%同时期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数 意义:反映医院收住院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病情评估规范性。 二、术前1周内接受血管评价率 定义: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1周内完善颈部和颅内血管评价(比如TCD、颈部或颅内血管超声、CT或MR血管成像、或DSA)的例数占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例次数 ×100% 同时期入院颅内动脉瘤总次数 意义:反映医院收住院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病情评估规范性。 三、术前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达标率 定义:满足以下第1或第2项

1、颅内动脉瘤窄患者术前≥3天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qd,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qd)的例次数占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次数的比例。 2、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24小时给予负荷剂量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阿司匹林300mg顿服,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顿服)的例次数占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次数的率。 注: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计算公式: 术前颅内动脉瘤患者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例次数 ×100%同期入院颅内动脉瘤总例次数 意义:反映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前药物规范化治疗情况。 四、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手术操作成功率 定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后,动脉瘤达到成功栓塞的患者例数占住院患者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总患者例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完全栓塞例数 ×100%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总例次数 意义:反映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

(整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ICD-10:I67.108 /Q28.3),病情处于非急性期。 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39.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破裂动脉瘤: ①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SAH 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

②脑血管痉挛症状:症状通常逐渐发生,表现为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③癫痫发作:可发生抽搐,多为癫痫大发作; ④脑积水:动脉瘤出血后,可因凝血块阻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引起急性脑积水;或基底池粘连、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脑积水; (2)未破裂动脉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癫痫、TIA发作等,也可无任何症状,经查体或其他原因偶然发现。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SAH首选诊断方法,通过CT扫描还可评定以下方面: ①脑室大小:部分动脉瘤破裂患者立即发生脑积水; ②血肿,有占位效应的脑内血肿或大量硬脑膜下血肿; ③梗塞; ④脑池和脑沟中出血量:血管痉挛的重要预后因素; ⑤合并多发动脉瘤时,CT可以初步判断责任动脉瘤; ⑥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头颅CT初步预测动脉瘤的位置:出血主要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三章脑梗死 第四章脑出血 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六章急性脊髓炎 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八章帕金森病 第九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章癫痫 第十一章面神经炎 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腰椎穿刺术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就是一种反复发作得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得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

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得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得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得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她类似得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得1项 (1)恶心与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得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得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得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得先兆,先兆得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与-或脑干功能障碍 (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 (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 (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 3、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

2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其中70%~90%属于外科范畴,自发性SAH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颅内肿瘤卒肿、血液病、动脉炎和脑炎等。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出血症状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可有一过性意识障碍,清醒后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而死亡。 (二)神经功能障碍可引起动眼神和展神麻痹、偏瘫、失语、记忆力缺失眼底出血和视力野障碍。 (三)全身症状和并发症此外还可以发生心律失常、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二、诊断及辅助检查 (1)CT检查 突然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病人都要怀疑SAH。患者主诉"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应考虑到SAH。确诊方法是CT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和/或脑脊液均匀一致血性,一般在12小时内只作CT。超过12小时,如果CT阴性,必须加作脑脊液检查。SAH 的CT诊断率为90%以上,特别是脑干周围的基底池、侧裂池、纵裂池。若出血极少或出血后数天,CT检查可能是阴性。此时,腰穿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或CSF黄变提示最近有出血。 (2)脑脊液检查

用传统方法不能确定是SAH还是误穿出血时,一定作脑脊液分光光度检查。 (3)利用CT上血液浓缩区判定动脉瘤的部位: ①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瘤或无前循环动脉瘤。 ②鞍上池不对称出血提示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瘤。 ③外侧裂出血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④额叶半球间裂基底部、前纵裂池出血提示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 (4)脑血管造影明确病因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一般选在发病后三天内或三周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SAH患者最好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直至诊断明确、手术治疗和术后病情稳定。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剂、止痛剂和镇静剂,保持大便通畅,控制血压,防治抽搐、消化道出血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抗血管痉挛治疗 脑血管痉挛是在SAH后,颅底容量大血管迟发性收缩,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为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造影上血管痉挛有典型的短暂过程--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狭窄到最大,2~4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病例血管痉挛表现为迟发性神经系统缺损,可缓解或发展为脑梗死。15%~20%的患者标准治疗后发生脑卒中或死于血管痉挛。 建议:尽早应用尼莫地平以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尼莫地平可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Ⅰ、Ⅱ、Ⅲ级)应尽早给药(10mg~20mg,静点1mg/h,连续14天),此期最易因血管痉挛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最近的研究表明:尼莫地平还能降低Ⅳ、Ⅴ级患者的死亡率和致

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 脑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病因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4岁,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动脉瘤的位置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居多,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较少见。 【简介】 脑动脉瘤Brain Aneurysm;Cerebral Aneurysm 【症状阶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首发症状,约占80%~90%。常在劳累或激动时突然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或部分意识障碍,经腰穿可见脑脊液为血性。因出血量的多少和动脉瘤位置的不同,可有特定性神经体征,如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可有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若出血量多形成巨大血肿,病人短时间内可以死亡。 【典型发作】 发病典型者,临床诊断不难,经CT扫描可定侧,血管造影即可确诊。在检查中应积极稳妥,病情较轻者应早期造影。【治疗时间】 多在第二次血管瘤破裂之前行动脉瘤颈夹闭手术。手术死亡率已下降到5%或0的水平。病情危重者多行保守治疗,预后差。

【疾病病因】 原因一:动脉壁先天缺陷学说认为,颅内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的动脉壁先天性平滑肌层缺乏。动脉壁后天性退变学说则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发生破坏,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 原因二:此外,身体的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而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导致动脉瘤形成。但临床均少见。 脑动脉瘤是脑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部存在特别薄弱的区域,在长期血流冲击下,逐渐向外膨胀,形成像小气球样的血管瘤。局部的血流压力越大,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越高。当发生破裂时,血液进入周围组织。有时候,动脉瘤虽然没有破裂,但因为体积的增大,可以压迫附近的神经,从而造成相应的症状。右图是血管造影中的动脉瘤图像。 【导致原因】 以下原因可能导致动脉瘤高血压或脑内动脉硬化 ·3脑血栓形成 ·4某些类型的感染(也叫做细菌性动脉瘤) 5头部的创伤 6遗传 7吸毒如可卡因

颅内动脉瘤手术及介入比较2015年SAH治疗指南

一、动脉瘤介入治疗 Guglielmi等于1991年报道可通过血管介入技术放置铂制电离可脱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弹簧圈可导致血栓形成,将动脉瘤与循环阻隔开来。但是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存在动脉瘤穿孔、缺血等风险。动脉瘤SAH研究(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报道介入治疗2个月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总和为25.4%。影响栓塞治疗效果的因素为再出血率及栓塞是否完全。 二、动脉瘤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能降低再出血风险。动脉瘤夹闭术的效果与夹闭是否完全有关。Brilstra 等研究发现,与保守治疗相比,动脉瘤夹闭术可使再出血风险下降19%。国际合作动脉瘤手术时机研究显示SAH的手术时间与术前再出血密切相关(0-3d,5.7%;4-6d,9.4%;7-10d,12.7%;11-14d,13.9%;15-32d,21.5%),延迟手术影响预后。 三、手术与栓塞治疗的比较 对一个具体的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一)如何选择动脉瘤治疗的方法 动脉瘤的部位与采取何种治疗方法有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由于其形态不一,所以使用弹簧圈栓塞有一定困难,而外科手术夹闭的治疗效果则相对较其他部位更

好。但大脑后循环动脉瘤尤其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则较难手术治疗,这些部位的动脉瘤用弹簧圈栓塞更佳。 并发症和患者病情将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例如,大面积的实质血肿具有占位效应时,医生会倾向于用开颅减压术去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若是神经功能较差或有明确的脑肿胀但没有占位效应的患者,医生会倾向于介入治疗。联合使用栓塞术和减压手术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弹簧圈栓塞不能完全治愈的,需采用手术治疗。危重患者特别是老年危重患者更适合介入手术治疗。 医师及医院的医疗水平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栓塞技术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应该有一套专业的训练项目。条件允许时,年治疗SAH例数<10例的医院最好把患者转给年治疗SAH例数>35例的医疗机构。 (二)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 目前比较介入与手术治疗效果的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是ISAT,从9559例SAH患者中入选2143例,术前评估,然后随机分为介入或手术治疗组,1年后评估。下面为两组比较的结果。但这些结果的前提是患者年轻、清醒、为前循环动脉瘤,尚不能普及到其他不同情况。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瘤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造成。在脑血管病意外中居第三位。 二、分型 (一)先天性动脉瘤 占80%-90%。 原因可有:1. 脑动脉壁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中层管壁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但承受血流量大,尤其是在动脉分叉部,易形成动脉瘤。2. 管壁中层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均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3. 颅内Willis环异常变异。(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占10%-18% 原因可有:动脉粥样硬化使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削弱了动脉壁而不能承受压力,易形成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占0.5%-2% 多由于体内各部位感染以栓子形式随血流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周末支,少数停留在动脉分叉处,其外形多不规则。 (四)创伤性动脉瘤 占0.5% 颅脑闭合性损伤或开放性损伤、手术创伤或直接伤及动脉管壁,或牵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造成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五)其他原因 如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与体征:小而未破的动脉瘤无症状。 (1)颅内出血:最多的是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即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脑膜刺激征等,Willis动脉环后半的动脉瘤出血时,头痛仅位于枕部,可有眩晕、复视、一过性黑朦、共济运动失调及脑干症状。创伤性动脉瘤多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由该部颅底骨折引起,临床上可为阵发性鼻腔大量出血,血经由副鼻窦自鼻腔喷出,出血量大时可致休克,以后可反复发作性出血。 (2)局灶性症状: 1)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常见症状为动眼神经麻痹,其次为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的前额部疼痛或感觉减退,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瘫痪,压迫视交叉和视束出现双颞侧偏盲和同向偏盲。 2)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后多出现意识障碍,部分病人由于血管痉挛引起内囊和额叶缺血,致产生偏瘫和精神症状,少数可由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 3)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前无症状,破裂后可产生偏瘫、癫痫,左侧者还可伴运动性失语。 4)基底动脉动脉瘤:定位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见一侧动眼神经瘫痪或一侧动眼神经瘫痪伴双侧轻偏瘫的交叉性瘫痪,即Weber综合征。出血后多有意识障碍。 5)大脑后动脉动脉瘤:位于近端段者常致动眼神经麻痹,远端段者可致视野改变,大型动脉瘤可压迫脑干产生相应体征。 6)椎动脉动脉瘤:少见,产生疑似梅尼埃综合征、小脑征及延髓征。 CT:直径在5mm以上的动脉瘤经造影剂强化后可能被CT发现,CT影像中的“靶环征”是巨大动脉瘤的特征性表现。 (二)影象学 MRI及MRA:能显示动脉瘤全部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细微关系,特别是与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EST(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和ACT(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 动脉狭窄。提示本指南涵盖概述、诊断、治疗三大部分内容,本文仅就治疗部分的CEA和非手术治疗方式展开讨论,对全文感兴趣的读者可订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7年第二期。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有创治疗包括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疾病情况结合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正确选择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与操作过程中良好的技巧是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重 要因素,两种手术不推荐应用于因卒中导致严重后遗症的患者。01CEA 该术式已被视作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经典术式。1手术指征:

绝对指征: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 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相对指征:(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60%;(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5年;(4)对于高龄患者(如70岁或以上),与CAS相比,采用CEA可能有较好的预后,尤其当动脉解剖不利于开展血管腔内治疗时。对于较年轻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如卒中、心梗或死亡)和同侧发生卒中的长期风险上,CAS与CEA是相当的;(5)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为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倾向于行CEA手术,稳定性斑块者则CAS 与CEA均可选择;(6)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国际指南推荐首选CEA手术,因为有充足证据证明CEA手术可以更好的控制围术期乃至远期脑卒中及 死亡率。对于符合治疗指征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也是建议CEA手术,将CAS作为备选治疗。2禁忌证:(1)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2)30天内曾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或心肌梗死;(3)3个月内有进展性脑卒中;(4)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5)慢性完全闭塞无明显脑缺血症状者;(6)凝血功能障碍,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7)无法耐受麻醉者;(8)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9)严重痴呆。3麻醉方式选择: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3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囊性动脉瘤,也称浆果样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即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常见。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破裂出血症状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当存在脑室内出血时通常预后较差,而脑室大小是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1)SAH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高达97%的病人出现。通常合并呕吐、晕厥、颈部疼痛(脑膜刺激征)及畏光。如果有意识丧失,病人可能很快恢复神志。可伴发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然而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警示性头痛通常突然发生,程度严重,在1天之内消失。 2)SAH体征 A.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特别是屈曲时)常发生于6-24小时,病人Kerning征阳性(大腿屈曲90度,同时膝关节弯曲,然后伸直膝关节,阳性表现为腘肌疼痛),或Brudzinski 征(屈曲病人颈部,阳性表现为不自主髋部屈曲)。 B.高血压; C.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如动眼神经麻痹、偏瘫等; D.迟钝或昏迷;在SAH后可由于一个或几个合并原因导致昏迷,包括颅内压升高、实质内出血损伤脑组织(同样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积水、弥漫性缺血(可能继发于颅内压升高)、抽搐、低血流(减少脑血流):由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等; E.眼底出血:伴随SAH发生的眼出血可以有三种形式,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 a.透明膜下(视网膜前)出血:眼底观察可见视神经盘旁边有明亮的红色出血,使视网膜静脉模糊不清,可能伴随高的死亡率。 b.视网膜(内)出血;可以发生于中央凹周围。 c.玻璃体内出血:(Terson氏综合征或Terson综合征)。通常为双侧,也可以发生包括A VM破裂等别的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眼底可见玻璃体混浊,初次检查常遗漏。通常在初次检查时即可表现,但SAH后迟发性者也可发生,可能伴随再出血。有玻璃体内出血的病人死亡率高于无玻璃体出血的病人。大部分病人在6-12个月内可自发消除,对于视力无望恢复或想要更快地改善视力的病人,可以考虑玻璃体摘除术。 3)临床血管痉挛 也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DIND)",或"症状性血管痉挛"。是SAH后迟发性的局灶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特征表现为:精神混乱或意识水平下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语言或运动)。症状通常缓慢发生,包括头痛加重,昏睡,脑膜刺激征和灶性神经体征,可出现以下临床综合征: 大脑前动脉综合征:额叶症状为主,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握持/吸吮反射,尿失禁,嗜睡,

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

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85% 左右。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中显示,aSAH 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年发病率约为9.1/10 万,芬兰和日本aSAH 年发病率可分别高达22.5/10 万与27.0/10 万;我国北京地区aSAH 的年发病率为2/10 万,低于世界范围总体年发病率。 由于aSAH 发病凶险,院前死亡率较高,而我国院前死亡患者尸检率极低,可能严重低估了SAH 的真实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SAH 的平均死亡率在27% ~44%;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aSAH 患者发病后28 天、3 个月、6 个月和12 个月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6.9%、21.2%、23.6% 和24.6%。但是目前该病死亡率在发达国家逐渐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目前我国aSAH 的整体治疗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编写委员会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从临床实践出发,参考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国情特点,针对aSAH 的诊断和治疗撰写了本指导规范。 aSAH 的诊断 1. aSAH 临床表现与体征 突发剧烈头痛是aSAH 最常见的症状,往往被患者描述为此生最为剧烈的,呈炸裂样并立刻达到最重程度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短暂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颅神经麻痹症状)。另外,高达20% 的aSAH 患者伴有各种类型的癫痛发作,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前交通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伴有高血压及合并脑内血肿。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动脉瘤破裂之前2 ~8 周,患者可能出现相对较轻的头痛、恶心呕吐等「先兆性出血」或「警示性渗血」症状,可持续数天,及时发现并予以治疗可避免致命性出血。但对于昏迷、合并外伤或不典型头痛的患者,容易误诊。在1985 年以前,aSAH 的误诊率高达64%,而最近的研究资料提示误诊率约为12%。在首次就诊时无或仅有轻微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中,误诊会使1 年时的死亡或残疾风险增高近4 倍,接诊医师应提高警惕。 考虑aSAH 的患者需要尽快进行全身及神经系统查体,重点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水平。研究提示,入院时的神经系统状态、年龄及头颅CT 显示的出血量与aSAH 预后关系最为密切。神经系统状态,特别是意识水平是决定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目前对SAH 患者的临床评估系统主要有Hunt-Hess 分级、GCS(Glasgow Coma Scale)、WFNS(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和PAASH(Prognosis on Admission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Hunt-Hess 分级是判断病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工具,简单有效,但对aSAH 患者神经功能的评估有其局限性。 GCS 评分在观察期内具有良好的重复一致性,WFNS 和PAASH 都是基于GCS 结果进行分级,对患者的预后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脑膜刺激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一些局灶神经系统体征往往对破裂动脉瘤部位有一定提示意义,如单侧动眼神经瘫痪多见于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指导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